|
为什么说板块碰撞理论是错误的理论:
1.板块学说将地球表象当成实质问题来研究:研究问题时所选定的“初始条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准确度,这一点非常关键。板块学说错误地将地球外壳(指地壳岩石圈)的挤压碰撞运动视为引发地震的动力源(即震源),实质上的地壳的剧烈颠簸震动只是一种消能,耗散能量的特殊表现形式。如同炸弹(或鞭炮)发生爆炸,是其内部炸药(或火药)的引爆,才是动力源,而弹壳(或鞭炮外壳)被炸飞,炸成碎片,只是一种消能过程。板块理论只看重表征现象,没有看透实质问题之所在。
2.构造板块的边界通常认为是断层。也就是说,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边缘接缝地带就是深大断裂线的破碎挤压带。比如太平洋板块周边边缘均被深大断裂所环绕,环形长度约4万公里,全球76%的地震或75%左右的活火山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因此有人称它为4万公里的死亡区。板块是成整体漂移,断层是呈线性长度或断层面展布,板块运动与断裂挤压,那么“力”应该是沿断层线较均匀分散,分布在断层面上。地质工作者从事野外地质,断层面上布满断层擦痕就是证据。实际情况却相反,活火山与地震震中都集中为“点”状分布,这是为何呢?用板块理论无法解释,而用《岩浆冲击说理论》则能得到圆满解释。
3.主震后发生的一系列余震,采用板块学说的“应力弹性回跳理论”来解释也是牵强附会。在世界的某一地域发生大地震后,则往往会跟随着主震之后发生一系列震级较小的余震。贝尼奥夫研究这些余震的震级与时间的依存关系,他采用了“应变回跳理论”(即应力释放)来解释。主震之后的余震延续时间有的达三年之久。1870年中亚现名维尔纳(阿拉木图)城自当年5月28日大地震后三年之内一直接连都有地震;又如希腊1870年7月29日发生大地震后也延续了三年之久的余震。中国唐山地震与四川汶川地震主震之后的余震也延续较长时间。
”应变回跳理论“认为,突发地震主震后,破坏了原来的地应力平衡,通过系列余震,重新建立新的力学平衡。笔者却有不同见解:(1)将地壳岩石视作弹性(应力回弹)体不是十分恰当。(2)系列余震的延续发生,应变弹性回跳不是主因。主因是能量的补充续接问题。无论主震,还是余震或前震,都同样是震源在向外释能,地壳山摇地动在消能。比如地下核试验爆炸,既无前震又无余震发生,是因为它为一次性的能量释放,释放完结后再无能量后续补充所致。它与地震序列中的孤立型(或称单发性地震)甚为相同,地震能量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完成。而主震型与震群型,说明释放源(指地幔或震源)的能量储存库极其充裕,一次主震难以将能量释放完毕,需通多次系列余震(包括前震在内)才能释放终结,时间有的达三年之久,也说明地下热库(或称能源库)极其庞大富足(尤其是震群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