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国东南部沿海水域地区与西北部高山地区顶级历史大地震发生频率对比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5 09:48
《地震制动、抗动仪的创制和发明》才是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匿名  发表于 2020-11-5 08:13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处理后事和重建,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地震预测,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实在可悲和愚蠢!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08:03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笑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11)、《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少不了电磁理论的深遂挖掘,因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12)、冲天型火山喷发,常见火山烟云柱引发闪电雷鸣和雷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08:44
大陆架是指大陆与海洋过渡交接地带,是大陆向海面以下自然延伸部分。若大陆架地势倾斜平缓向下延伸,则海岸线呈外凸形态,若凸形海岸线前缘外围又海岛分布,常为无震或少震的稳定地区,因它不利于震源能量的蓄聚,如印度半岛,非洲南半部,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凸岸等, 均属少震对相对稳定地区。中国海岸线,从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澳门--湛江,也是凸岸线,除前方分布台湾岛与海南岛形成海峡的地段除外(不利于稳定),其余地段利于少震。若大陆架走势陡峭直下,则往往表现为凹岸形态,海湾和港口常为此类海岸线,如我国的渤海,黄海湾,如果海湾出口地带前方又有海岛挡道分布,此类地形是孕育大地震震源的最佳温床场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08:45
大陆架是指大陆与海洋过渡交接地带,是大陆向海面以下自然延伸部分。若大陆架地势倾斜平缓向下延伸,则海岸线呈外凸形态,若凸形海岸线前缘外围又海岛分布,常为无震或少震的稳定地区,因它不利于震源能量的蓄聚,如印度半岛,非洲南半部,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凸岸等, 均属少震对相对稳定地区。中国海岸线,从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澳门--湛江,也是凸岸线,除前方分布台湾岛与海南岛形成海峡的地段除外(不利于稳定),其余地段利于少震。若大陆架走势陡峭直下,则往往表现为凹岸形态,海湾和港口常为此类海岸线,如我国的渤海,黄海湾,如果海湾出口地带前方又有海岛挡道分布,此类地形是孕育大地震震源的最佳温床场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08:45
大陆架是指大陆与海洋过渡交接地带,是大陆向海面以下自然延伸部分。若大陆架地势倾斜平缓向下延伸,则海岸线呈外凸形态,若凸形海岸线前缘外围又海岛分布,常为无震或少震的稳定地区,因它不利于震源能量的蓄聚,如印度半岛,非洲南半部,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凸岸等, 均属少震对相对稳定地区。中国海岸线,从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澳门--湛江,也是凸岸线,除前方分布台湾岛与海南岛形成海峡的地段除外(不利于稳定),其余地段利于少震。若大陆架走势陡峭直下,则往往表现为凹岸形态,海湾和港口常为此类海岸线,如我国的渤海,黄海湾,如果海湾出口地带前方又有海岛挡道分布,此类地形是孕育大地震震源的最佳温床场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08:51
大陆架是指大陆与海洋过渡交接地带,是大陆向海面以下自然延伸部分。若大陆架地势倾斜平缓向下延伸,则海岸线呈外凸形态,若凸形海岸线前缘外围又海岛分布,常为无震或少震的稳定地区,因它不利于震源能量的蓄聚,如印度半岛,非洲南半部,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凸岸等, 均属少震对相对稳定地区。中国海岸线,从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澳门--湛江,也是凸岸线,除前方分布台湾岛与海南岛形成海峡的地段除外(不利于稳定),其余地段利于少震。若大陆架走势陡峭直下,则往往表现为凹岸形态,海湾和港口常为此类海岸线,如我国的渤海,黄海湾,如果海湾出口地带前方又有海岛挡道分布,此类地形是孕育大地震震源的最佳温床场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08:51
大陆架是指大陆与海洋过渡交接地带,是大陆向海面以下自然延伸部分。若大陆架地势倾斜平缓向下延伸,则海岸线呈外凸形态,若凸形海岸线前缘外围又海岛分布,常为无震或少震的稳定地区,因它不利于震源能量的蓄聚,如印度半岛,非洲南半部,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凸岸等, 均属少震对相对稳定地区。中国海岸线,从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澳门--湛江,也是凸岸线,除前方分布台湾岛与海南岛形成海峡的地段除外(不利于稳定),其余地段利于少震。若大陆架走势陡峭直下,则往往表现为凹岸形态,海湾和港口常为此类海岸线,如我国的渤海,黄海湾,如果海湾出口地带前方又有海岛挡道分布,此类地形是孕育大地震震源的最佳温床场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6:42
不要盲目指望用电磁波和地质雷达预测地震波的发生。因为电磁波(比如光波、声波)是辐射波,辐射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而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所以说,地震波与电磁波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物理波。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具有巨大破坏性和杀伤力,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常以排山倒海、雷霆万之势、势不可挡地摧毁地面建筑物,造成人类重大伤亡的大灾难!而电磁波一般为低能量的安全波,它造福于人类进行通讯快速传达。声波(电磁波)的传播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比如你若在地下深处,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向地面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6:42
不要盲目指望用电磁波和地质雷达预测地震波的发生。因为电磁波(比如光波、声波)是辐射波,辐射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而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所以说,地震波与电磁波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物理波。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具有巨大破坏性和杀伤力,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常以排山倒海、雷霆万之势、势不可挡地摧毁地面建筑物,造成人类重大伤亡的大灾难!而电磁波一般为低能量的安全波,它造福于人类进行通讯快速传达。声波(电磁波)的传播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比如你若在地下深处,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向地面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9 08:17
浅谈电磁波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穿行能力如何?
光波和声波均为电磁波。光波在气体中的传播非常快,光速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火山烟云柱闪电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可光波在地壳岩石固体物质中的传播情况又如何?作者(遠长江)现已是耄耋之年了,退休之前从事一辈子地质工作,在石灰岩地区进行地下溶洞的艰苦勘察、攀爬过不知多少溶洞,如果你()不带手电筒照明,溶洞中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这说明什么?说明光波在岩石固体物质中的传播穿透能力极弱!
有时进行施工地质勘探工作,需在岩层中开掘一些平碉,当平碉伸展深度达到数十米后,日光也无法射入,必须自带电筒照明,才能行走与进行地质素描。这说明太阳光波在空间物理学和实体物理学中的表现大不相同。
你如果用一张纸塗上黑色墨汁后,纸变成黑色,然后将黑纸放在眼前,你将无法看见眼睛前方物体,说明光波只能穿过透明物体,无法穿过薄的黑色纸片。伙计们:实体物理学比空间物理学艰难千万倍!地质工作者从事的就是地球实体物理学的实际勘查与研究工作。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4 17:43
(续上文):因空气阻力小,光波、声波、电磁波,能在空气中快速扩散传播。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光波的传播速度为3亿米/秒;但是声波与电流相结合,就变成了有线电话或无线电话(现时代广泛使用的手机);因电速与光速几乎相等,均为30万公里/秒的高速传播;但是如果你居住在山区的低谷凹地,因周围山形阻挡,使用手机与山外通话,常常受阻,需爬至山顶或山腰,才能通话畅顺。你若居住地下深处的地下室,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与地面人员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4 17:43
(续上文):因空气阻力小,光波、声波、电磁波,能在空气中快速扩散传播。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光波的传播速度为3亿米/秒;但是声波与电流相结合,就变成了有线电话或无线电话(现时代广泛使用的手机);因电速与光速几乎相等,均为30万公里/秒的高速传播;但是如果你居住在山区的低谷凹地,因周围山形阻挡,使用手机与山外通话,常常受阻,需爬至山顶或山腰,才能通话畅顺。你若居住地下深处的地下室,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与地面人员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4 17:43
(续上文):因空气阻力小,光波、声波、电磁波,能在空气中快速扩散传播。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光波的传播速度为3亿米/秒;但是声波与电流相结合,就变成了有线电话或无线电话(现时代广泛使用的手机);因电速与光速几乎相等,均为30万公里/秒的高速传播;但是如果你居住在山区的低谷凹地,因周围山形阻挡,使用手机与山外通话,常常受阻,需爬至山顶或山腰,才能通话畅顺。你若居住地下深处的地下室,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与地面人员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49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49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50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52
对215、216、217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把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房门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52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53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53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53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53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53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53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58
对117楼、118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把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房门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5:59
对117楼、118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把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房门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00
地震科学家过去称地震预测为世界性难题,千百年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预测,好似猴子们“井里水中捞月一场空,是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而应采取制止地动发生才是正确选择。采取人为发射反击波,对地震波进行有效干扰与破除;或设法予以发散、消能。或震前进行预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级别,抵制自然災害的能力。'如同抗洪斗争,事先疏通河道、修筑堤防提垻,不管暴雨、洪流、洪水什么时发生,做到有备无恐。反之,如果把精力、物力、财力、资源用在预测洪水何时发生?就算你预测准确了,也顶个屁用!因为你疏忽了防洪水利工程的修建,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洪水泛滥,吞食田畴、房屋和人兽。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00
地震科学家过去称地震预测为世界性难题,千百年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预测,好似猴子们“井里水中捞月一场空,是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而应采取制止地动发生才是正确选择。采取人为发射反击波,对地震波进行有效干扰与破除;或设法予以发散、消能。或震前进行预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级别,抵制自然災害的能力。'如同抗洪斗争,事先疏通河道、修筑堤防提垻,不管暴雨、洪流、洪水什么时发生,做到有备无恐。反之,如果把精力、物力、财力、资源用在预测洪水何时发生?就算你预测准确了,也顶个屁用!因为你疏忽了防洪水利工程的修建,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洪水泛滥,吞食田畴、房屋和人兽。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01
世界各先进国家主流地震学界注重和遵从地质构造和地壳板块学说,而中国地震局现时从业科技工作人员,具有基本地质勘探基本知识者甚少,而具有施工地质基础知识者,恐怕少至更少。所以反对世界主流地震学界的地壳板块学说和地质构造理论,板块学说的实质就是大地地质构造理论的具体体现。地质科学家和学者们就扎根在地质构造学中,李四光先生也不例外。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地质构造的具体表现,如扫帚状构造;莲花状构造等;每当全国地质科技工作会议中,地质工作者为大、小地质构造,吵吵闹闹,争论不休。现在倒好,中国地震局少有人懂地质,倒是图了个清静。因为不懂地质,只好向民间求讨地震前兆,什么鸡、狗、蛇、老鼠、青蛙、螞蚁之类的,在震前异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02
地震问题归根到底,其实质就是一个地质构造问题,或称地球构造问题。你如果从事或参加过施工地质工作,那你就知道,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和任何复杂的地震世界性难题,对于设计和施工人员而言,就有办法加固处理好。所谓《板块挤压、碰撞》问题,《板块》无非是因深大断裂、断层切割分裂而成。不能因缺少地质常识,而采取不承认和否定《板块》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无益,问题是如何消除《板块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对深大断裂、断层实施高标号混凝土高压固结灌浆处理,使大小板块很好地紧宻连结在一起,以消除地震隐患的正确方略;故此,作者(遠长江)反复提出《地震制动、抗动仪的研制和发明》,不是一句空话和空谈。主要是个资金问题,对断裂进高压灌浆固结施工处理和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都需要大量经费。有了经费任何世界难题都会迊刃而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03
大陆漂移为何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
如果说是一个原始大陆的话,那就是通常称做的联合古陆。如果说是两个原始大陆,就是通常被称做的劳亚古陆(位于北部)和冈瓦纳古陆(位于南部)。因中洋脊与海底火山长期喷发,新海底洋壳扩张,魏格纳明智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深受全世界科学界广泛赞尝。此后古登堡对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修正意见,他认为原先本来只有一个联合大陆,此后流开扩展开来,故提出大陆扩展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大陆扩展学说,二者的基本区别: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刚性块体遭受到脆性破裂所造成,而扩展说认为大陆是塑性或延性变形所造就。筆者欣赏魏格纳首创的漂移学说,但更赞同同古登堡的扩展学说。因为古登堡的扩展说为人们指明了大陆漂流主要形成于地壳还处于柔性期的地质时代期。比如像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南端、印度半岛南端等均成尖嘴喙形,这是为什么?说明大陆板块漂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为我们指明那个地质时代地壳还处于塑性或延性变形阶段,大陆有向南拉伸的运动现象(可能因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向南分离的缘故)。
因地球自转是以北极为底座,绕轨道进行运行,而南北两极的园周角虽然相同,但其运转线速度则相差悬殊,因而出现了北部劳亚大陆漂移分离相对缓慢,欧、亚、北美三洲的北端基本上还能联结在一起,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则漂移分离異常速猛,非、澳、南美三洲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真所调‘南北向拉伸拉长,东西向分离’。南北拉伸越来越长,东西漂移分离越来越远。从而出现洋壳与地幔层极度变薄和张性深大断裂十分发育,产生洋底下沉下陷,频生巨大海槽、海盆、海沟、南北走向的裂谷…等。南太平洋原是有完整大陆的,因下沉下陷后而成星罗棋布的碎裂岛群与岛链,故无完整的‘下半身’。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04
地震问题归根到底,其实质就是一个地质构造问题,或称地球构造问题。你如果从事或参加过施工地质工作,那你就知道,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和任何复杂的地震世界性难题,对于设计和施工人员而言,就有办法加固处理好。所谓《板块挤压、碰撞》问题,《板块》无非是因深大断裂、断层切割分裂而成。不能因缺少地质常识,而采取不承认和否定《板块》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无益,问题是如何消除《板块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对深大断裂、断层实施高标号混凝土高压固结灌浆处理,使大小板块很好地紧宻连结在一起,以消除地震隐患的正确方略;故此,作者(遠长江)反复提出《地震制动、抗动仪的研制和发明》,不是一句空话和空谈。主要是个资金问题,对断裂进高压灌浆固结施工处理和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都需要大量经费。有了经费任何世界难题都会迊刃而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04
地震问题归根到底,其实质就是一个地质构造问题,或称地球构造问题。你如果从事或参加过施工地质工作,那你就知道,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和任何复杂的地震世界性难题,对于设计和施工人员而言,就有办法加固处理好。所谓《板块挤压、碰撞》问题,《板块》无非是因深大断裂、断层切割分裂而成。不能因缺少地质常识,而采取不承认和否定《板块》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无益,问题是如何消除《板块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对深大断裂、断层实施高标号混凝土高压固结灌浆处理,使大小板块很好地紧宻连结在一起,以消除地震隐患的正确方略;故此,作者(遠长江)反复提出《地震制动、抗动仪的研制和发明》,不是一句空话和空谈。主要是个资金问题,对断裂进高压灌浆固结施工处理和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都需要大量经费。有了经费任何世界难题都会迊刃而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04
地震问题归根到底,其实质就是一个地质构造问题,或称地球构造问题。你如果从事或参加过施工地质工作,那你就知道,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和任何复杂的地震世界性难题,对于设计和施工人员而言,就有办法加固处理好。所谓《板块挤压、碰撞》问题,《板块》无非是因深大断裂、断层切割分裂而成。不能因缺少地质常识,而采取不承认和否定《板块》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无益,问题是如何消除《板块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对深大断裂、断层实施高标号混凝土高压固结灌浆处理,使大小板块很好地紧宻连结在一起,以消除地震隐患的正确方略;故此,作者(遠长江)反复提出《地震制动、抗动仪的研制和发明》,不是一句空话和空谈。主要是个资金问题,对断裂进高压灌浆固结施工处理和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都需要大量经费。有了经费任何世界难题都会迊刃而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04
地震问题归根到底,其实质就是一个地质构造问题,或称地球构造问题。你如果从事或参加过施工地质工作,那你就知道,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和任何复杂的地震世界性难题,对于设计和施工人员而言,就有办法加固处理好。所谓《板块挤压、碰撞》问题,《板块》无非是因深大断裂、断层切割分裂而成。不能因缺少地质常识,而采取不承认和否定《板块》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无益,问题是如何消除《板块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对深大断裂、断层实施高标号混凝土高压固结灌浆处理,使大小板块很好地紧宻连结在一起,以消除地震隐患的正确方略;故此,作者(遠长江)反复提出《地震制动、抗动仪的研制和发明》,不是一句空话和空谈。主要是个资金问题,对断裂进高压灌浆固结施工处理和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都需要大量经费。有了经费任何世界难题都会迊刃而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06
大陆漂移为何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
如果说是一个原始大陆的话,那就是通常称做的联合古陆。如果说是两个原始大陆,就是通常被称做的劳亚古陆(位于北部)和冈瓦纳古陆(位于南部)。因中洋脊与海底火山长期喷发,新海底洋壳扩张,魏格纳明智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深受全世界科学界广泛赞尝。此后古登堡对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修正意见,他认为原先本来只有一个联合大陆,此后流开扩展开来,故提出大陆扩展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大陆扩展学说,二者的基本区别: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刚性块体遭受到脆性破裂所造成,而扩展说认为大陆是塑性或延性变形所造就。筆者欣赏魏格纳首创的漂移学说,但更赞同同古登堡的扩展学说。因为古登堡的扩展说为人们指明了大陆漂流主要形成于地壳还处于柔性期的地质时代期。比如像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南端、印度半岛南端等均成尖嘴喙形,这是为什么?说明大陆板块漂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为我们指明那个地质时代地壳还处于塑性或延性变形阶段,大陆有向南拉伸的运动现象(可能因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向南分离的缘故)。
因地球自转是以北极为底座,绕轨道进行运行,而南北两极的园周角虽然相同,但其运转线速度则相差悬殊,因而出现了北部劳亚大陆漂移分离相对缓慢,欧、亚、北美三洲的北端基本上还能联结在一起,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则漂移分离異常速猛,非、澳、南美三洲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真所调‘南北向拉伸拉长,东西向分离’。南北拉伸越来越长,东西漂移分离越来越远。从而出现洋壳与地幔层极度变薄和张性深大断裂十分发育,产生洋底下沉下陷,频生巨大海槽、海盆、海沟、南北走向的裂谷…等。南太平洋原是有完整大陆的,因下沉下陷后而成星罗棋布的碎裂岛群与岛链,故无完整的‘下半身’。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16
作者(遠长江)的《山弧理论》、《穿插理论》实为平淡。但作者更崇敬、欣赏、赞同、喝采魏格纳首创的板块漂移学说,魏格纳的板块学说得到全世界科学家、专家、科学界的一致认同、肯定、高度评价。只有极个别的无知、跳樑小丑,站出来反对。如同王帅打老师,王帅在老师的苦心教导下,刚刚才认识一百字,幼儿班还未读完,却自认为他胜过老师了,可以与著名科学家比试了,认为自已才智过人,是天才家,是石头里爆出来的能人!不需要前辈与老师的培养,就能自生自长,才华超群。馬、耿、汪、仇等人就是这类能人,难得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16
地震(又称地动)是能量的快速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请问何谓“能”?能量之简称也。或称能力、本领、能耐、力量…等含义。而地震活动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和瞬时快速动能释放。一谈到能量,人们就会想到热能、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原子能等,其实还有光能、水能、风能、电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石材…等)、产能、机能(机械能、工作机能等)、功能、体能、食能(生物有机化合能)、…等;另外,现时代又有人工智能、才能、技能……等。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热能、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热能、核能、水能、风能等可以转化为电能;那么,如何利用地震动能转化成电能呢?这是《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的一个重要侧面内容。千百年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做为世界难题、想方设法去预测、预报地震(地动),是犯了方向性错误,走了两千余年的错误路线(从我国后汉时代张衡发明《矦风地动仪》至今)。现在该是觉醒的时候了!不是一味去测《动》,而是如何去制《动》、或抗《动》,才是科学家应有的思维方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17
地震(又称地动)是能量的快速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请问何谓“能”?能量之简称也。或称能力、本领、能耐、力量…等含义。而地震活动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和瞬时快速动能释放。一谈到能量,人们就会想到热能、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原子能等,其实还有光能、水能、风能、电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石材…等)、产能、机能(机械能、工作机能等)、功能、体能、食能(生物有机化合能)、…等;另外,现时代又有人工智能、才能、技能……等。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热能、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热能、核能、水能、风能等可以转化为电能;那么,如何利用地震动能转化成电能呢?这是《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的一个重要侧面内容。千百年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做为世界难题、想方设法去预测、预报地震(地动),是犯了方向性错误,走了两千余年的错误路线(从我国后汉时代张衡发明《矦风地动仪》至今)。现在该是觉醒的时候了!不是一味去测《动》,而是如何去制《动》、或抗《动》,才是科学家应有的思维方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18
再谈魏格纳《板块学说》高明:
加大物体质量(重量),能提高物体抗震的”重力抗衡”级别。所以地震时,山体的悬岩、危岩、风化附属岩体、或房屋的女儿墙、…等,为什么总是最先被震落、塌落、或倒塌。其原因是因为它们被分离为附属小离体,它们质量小,重力抗衡、抗震能力弱。遵照魏格纳的《板块理论》规律,大板块抗震能力强〈抗震级别高);小板块抗震能力弱(抗震级别低);破碎板块(比如断层挤压破碎带的压碎岩体)抗震能力最差(抗震级别最低)。为此,需对破碎板块进行高压固结灌浆加固施工处理,提高抗震等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19
再谈魏格纳《板块学说》高明:
加大物体质量(重量),能提高物体抗震的”重力抗衡”级别。所以地震时,山体的悬岩、危岩、风化附属岩体、或房屋的女儿墙、…等,为什么总是最先被震落、塌落、或倒塌。其原因是因为它们被分离为附属小离体,它们质量小,重力抗衡、抗震能力弱。遵照魏格纳的《板块理论》规律,大板块抗震能力强〈抗震级别高);小板块抗震能力弱(抗震级别低);破碎板块(比如断层挤压破碎带的压碎岩体)抗震能力最差(抗震级别最低)。为此,需对破碎板块进行高压固结灌浆加固施工处理,提高抗震等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20
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则很难被折断;所以紧密团结、结成完整的巨型《板块》,就能提高制动抗震等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20
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则很难被折断;所以紧密团结、结成完整的巨型《板块》,就能提高制动抗震等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22
加大物体质量(重量),能提高物体抗震的”重力抗衡”级别。
那么请问作者(遠长江),高山地区板块的质量(重量)比平原地区板块的质量(重量),可能加大好几倍。因为高山地区为岩石组成,地层厚度大,岩石比重也大;而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层组成,厚度相应薄,土层比岩石比重小;以我国为例,为何我国西北部高山地区(板块)的地震频率和地震强度,要比我国东南沿海平原(板块)地区都高呢?
作者(遠长江)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地震的成因不仅与地壳板块的质量(重量)大小因素有关,还与地形凹凸起伏变化、大地板块断裂构造等综合因素,关系密切。〈文稿未完,待续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23
(续接上文):论地形的凹凸起伏变化因素与地震成因关係:
“凹"字是陆地山盆、或水域海盆的地形之象形字;“凸”字是山脉、或高地的地形之象形字;山间盆地周边山地称为山弧,山弧地带为群山峻岭,山原茫茫,一览无际,峰浪迭起,山壑谷深,爬山涉水,地质勘测异常艰辛。从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我国西北部青藏高原分布的山间盆地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环绕盆地形成地壳深部封闭系统,有利于能量蓄积而引发地震,尤其是山前构造活动带。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均分布新疆省境内,位于天山南北与昆仑、阿尔金山之间,新疆省在我国地震发生频率和地震强度,均居首位。云南省位居其二。(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24
(续接上文):论地形的凹凸起伏变化因素与地震成因关係:
“凹"字是陆地山盆、或水域海盆的地形之象形字;“凸”字是山脉、或高地的地形之象形字;山间盆地周边山地称为山弧,山弧地带为群山峻岭,山原茫茫,一览无际,峰浪迭起,山壑谷深,爬山涉水,地质勘测异常艰辛。从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我国西北部青藏高原分布的山间盆地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环绕盆地形成地壳深部封闭系统,有利于能量蓄积而引发地震,尤其是山前构造活动带。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均分布新疆省境内,位于天山南北与昆仑、阿尔金山之间,新疆省在我国地震发生频率和地震强度,均居首位。云南省位居其二。(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25
(续接上文):论地形的凹凸起伏变化因素与地震成因关係:
“凹"字是陆地山盆、或水域海盆的地形之象形字;“凸”字是山脉、或高地的地形之象形字;山间盆地周边山地称为山弧,山弧地带为群山峻岭,山原茫茫,一览无际,峰浪迭起,山壑谷深,爬山涉水,地质勘测异常艰辛。从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我国西北部青藏高原分布的山间盆地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环绕盆地形成地壳深部封闭系统,有利于能量蓄积而引发地震,尤其是山前构造活动带。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均分布新疆省境内,位于天山南北与昆仑、阿尔金山之间,新疆省在我国地震发生频率和地震强度,均居首位。云南省位居其二。(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26
请问民间的木船底面为何要制造成平底?
作者(遠长江)在7楼谈到,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比水的比重轻;石块、铁板无法浮在水面上而很快沉入水底,是因它们比水的比重大,这是通常的常识。现在要问地壳岩石圈《板块》会飘浮在地幔岩浆层之上嗎?作者在此予以回答:肯定会。因为地壳岩石圈的比重为2.6~3.0克/立方厘米,而地幔岩浆圈的比重为3.32~1.5克/立方厘米,因而地壳岩石板块能飄浮地幔岩浆层之上,就像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一样。但竹筏、木筏虽然能飘浮在水面,但竹筏和木筏的筏板中存在多条平行裂缝,所以筏板在飄流途中不断有水上溢竹筏、木筏的筏板顶面;似同地幔岩浆沿地下通道喷出地面、而成火山喷发的情况;而木船底面完整、不存缝裂,所以水无法上溢进入船内,似同地壳的完整板块;平原地域的地壳板块,因地形平坦,地壳岩石板块基底应力分布较均一,类似木船底面、比较平整,这是平原板块少地震的原因;而山地板块,因地形凹凸起伏多变,板块基底应力分布极不均一,尤是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因为这里常是山前断裂构造活动带。(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29
(续接上楼文稿内容):
全球地震科学界对海沿地震研究较为深透,而对陆地山区的地震研究十分欠缺,为此有必要对《山弧理论》予以论述。海陆存在对应关系:山弧对应岛弧;山间凹陷盆地对应封闭型海湾地带;山脉与平行山列对应列岛、群岛;山弧前沿出现的凹陷活动构造带(深大断裂)与海峡、深海沟、海槽的深大隐藏断裂活动相对应。
平行系列山脉大转折段常称为大山弧(或称为大山弦),常是地震频发强烈地带,如我国西部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进入川北地区后,则分裂为两叉,组成"入字形"构造形迹。东侧叉与龙门山,中梁山连接,组成北东翼。而西侧的大雪山、沙鲁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则渐转西北向,组成北西翼。两翼山脉在成都西侧的宝兴、天全、泸定,石棉一带交汇,组成“入字形”大山弧。“入字形”构造山弧的两翼之间中间地带,其断裂成五指状向北撒开,像南收拢,也是有利于地下能量汇聚的最佳地带和地震频发地区。其间分布有,阿坝~马尔康地震带;迭溪~松潘~汶川~都江堰~大邑地震带;南坪(现名九寨沟)~虎牙关~茂县地震带。以迭溪~松潘地震带为例,该地震带近南北走向,向南延伸至大邑,全线段为全新世活动段。从公元1933年~2008年,75年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与6.2级地震一次,其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就是《山弧理论》的特色之处。它不像中国东部海沿地区(指渤海、黄海地区)每隔300年左右发生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
而北西翼分布的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与贡觉~玉树地震带。在四川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从公元1811年~1973年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沿着一条北西向弧形活动断裂带来回迁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30
研究地震从全球着眼的话,那么具有全球意义的山脉有两条,一条是由横断山转喜马拉雅山脉,向西延伸至地中海北岸的阿尔卑斯山脉,总体走向近东西纬向延伸展布;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它为南北走向的经向山脉。这两条山脉地势高峻,地震频发,强度大(震级高),都是新生代(距今约7000万年)以来生成的年青山脉,全球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90%左右都分布在两条山脉的山系展布地域。请问其中原由何在?因造山运动,高山上升隆起,形成地表高低起伏差异(差异理论突现),高地相对低地而言,就存在“位能”差,或称“地势”差,这是何含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水滚滚向东流(长江与黄河)。其实质是指高度落差,或叫重力势差,其表达公式为Ep=mgh,对于同一物体而言,地势(h)越高,则重力势能(Ep)就越大。而绝大部分地震跟重力有直接关系,一般没有地势差的地震是很少的,这也是平原板块与盆地底部少地震的原因。一般发生地震的都存在一个地势差,比如高山向盆地过渡地带,或陆地向海洋(尤是海槽、海沟、海湾、海峡地带)过渡地带,过度地带地势越是陡峭险峻,越是引发大地震的频繁地区,比如南美洲南岸的安第斯山脉直插东太平洋深海槽,重力势差可想而知,故此,这一地区成为全球顶级地震分布重点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31
涉谈海沿大陆架地形与地震成因关係:
大陆架是指大陆与海洋过渡交接地带,是大陆向海面以下自然延伸部分。若大陆架地势倾斜平缓向下延伸,则海岸线呈外凸形态,若凸形海岸线前缘外围又海岛分布,常为无震或少震的稳定地区,因它不利于震源能量的蓄聚,如印度半岛,非洲南半部,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凸岸等, 均属少震对相对稳定地区。中国海岸线,从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澳门--湛江,也是凸岸线,除前方分布台湾岛与海南岛形成海峡的地段除外(不利于稳定),其余地段利于少震。若大陆架走势陡峭直下,则往往表现为凹岸形态,海湾和港口常为此类海岸线,如我国的渤海,黄海湾,如果海湾出口地带前方又有海岛挡道分布,此类地形是孕育大地震震源的最佳温床场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31
涉谈海沿大陆架地形与地震成因关係:
大陆架是指大陆与海洋过渡交接地带,是大陆向海面以下自然延伸部分。若大陆架地势倾斜平缓向下延伸,则海岸线呈外凸形态,若凸形海岸线前缘外围又海岛分布,常为无震或少震的稳定地区,因它不利于震源能量的蓄聚,如印度半岛,非洲南半部,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凸岸等, 均属少震对相对稳定地区。中国海岸线,从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澳门--湛江,也是凸岸线,除前方分布台湾岛与海南岛形成海峡的地段除外(不利于稳定),其余地段利于少震。若大陆架走势陡峭直下,则往往表现为凹岸形态,海湾和港口常为此类海岸线,如我国的渤海,黄海湾,如果海湾出口地带前方又有海岛挡道分布,此类地形是孕育大地震震源的最佳温床场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34
山脉走向与构造体系体系的吻合:中国的大地构造体系主要划分为两大构造体系,从昆明~都江堰(成都偏西)~西安~呼和浩特~齐齐哈尔划线为界,界线东边则以北东~南西向构造断裂线佔统治地位;界线西边则以南北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复合组合的构造体系。不过由南向北,南部(即指云南境内)以南北向构造佔统治地位,往北则转为北西向断裂或近东西向断裂。而宁夏~龙门山、甘孜、阿坝地区、甘肃南半部、山西吕梁山…等地,是两个构造体系的的转替交接地带,有时见扫帚状断裂发育,理所当然是7级以上大地震多发地带,历史地震资料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从山脉走向看大地构造体系,而地震带又总是沿断裂线分布,那么山脉、断裂、地震带三者则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这就突现出研究山脉的重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35
声波是以空气为传播介质,在空气中由近及远进行立体扩散的一种电磁波传播形式,由于空气介质单一,传播阻力小,不具破坏性的一种小能量波。
浅源地震波是以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中源与深源地震波是以地幔岩浆流体和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因传播介质复杂多变,所以地震波比声波、水波要复杂很多;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对地面介质和地表建筑物具有极大毁灭性及人兽死亡杀伤力!对人兽的杀伤力类似核武器的中子弹;能在地球地慢岩浆圈、或地壳岩石圈内,连续快速传播几十公里至700公里之远程,除天然地震波外,直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那一种放射性元素的最强射线、或核武器在岩石固体中如此强大传播穿行能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36
为什么说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⁰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⁶尔格 ×2 = 12.6×102⁶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也就是说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破坏威力,应该可以说地震波是巨型能量波的快速释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36
为什么说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⁰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⁶尔格 ×2 = 12.6×102⁶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也就是说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破坏威力,应该可以说地震波是巨型能量波的快速释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38
对257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那么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因此可以说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38
何谓光子信息?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是当今物理学中比较完善的物理科学,无论是宏观物质的运动形式,还是微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都能够从量子力学中得到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在宏观世界得到的物理规律和结论,在微观世界中很多都不成立,在低速运动中研究出的结果,在高速运动中就会出现不可想象的结果,但是,量子力学的建立将这个世界统一起来了,可以这样讲,是量子力学架起了宏观与微观、低速与高速的桥梁,是量子力学完美地解释了这个世界,如果光子信息的科学,抛弃量子力学,另外建立一个科学体系,这是不正确的,等于是抛弃了一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抛弃了一段科学历程,因此在这里我们说说量子力学与光子信息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讲,光子信息的科学是建立在量子力学之上的,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科学,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光子信息科学的支持,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样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结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39
何谓光子信息?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是当今物理学中比较完善的物理科学,无论是宏观物质的运动形式,还是微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都能够从量子力学中得到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在宏观世界得到的物理规律和结论,在微观世界中很多都不成立,在低速运动中研究出的结果,在高速运动中就会出现不可想象的结果,但是,量子力学的建立将这个世界统一起来了,可以这样讲,是量子力学架起了宏观与微观、低速与高速的桥梁,是量子力学完美地解释了这个世界,如果光子信息的科学,抛弃量子力学,另外建立一个科学体系,这是不正确的,等于是抛弃了一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抛弃了一段科学历程,因此在这里我们说说量子力学与光子信息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讲,光子信息的科学是建立在量子力学之上的,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科学,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光子信息科学的支持,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样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结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42
何谓光子信息?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是当今物理学中比较完善的物理科学,无论是宏观物质的运动形式,还是微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都能够从量子力学中得到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在宏观世界得到的物理规律和结论,在微观世界中很多都不成立,在低速运动中研究出的结果,在高速运动中就会出现不可想象的结果,但是,量子力学的建立将这个世界统一起来了,可以这样讲,是量子力学架起了宏观与微观、低速与高速的桥梁,是量子力学完美地解释了这个世界,如果光子信息的科学,抛弃量子力学,另外建立一个科学体系,这是不正确的,等于是抛弃了一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抛弃了一段科学历程,因此在这里我们说说量子力学与光子信息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讲,光子信息的科学是建立在量子力学之上的,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科学,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光子信息科学的支持,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样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结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45
(续上文):作为这个世界的构成上,有关粒子与波研究问题是历来以久了,部分科学家认为是粒子性,部分科学家认为是波,后来的研究发现,有时表现出粒子、有时表现出波动,对一个物质来讲,如果物质质量比较大、体积尺寸比较大,这个物质表现出粒子;如果这个物质质量比较小、体积尺寸比较小,在世界存在中表现出波,就是光子也是这个结论,如果光子的能量比较大,在存在的过程中表现出粒子性,如果光子的能量比较小,在存在的过程中表现出波动性;这只是对这个世界上物质的研究现象,对这个世界的物质构成的看法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个世界到底是粒子还是波,这是回答这个世界构成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哲学中问到的“世界观”问题。在光子信息理论中,对世界的看法是,自然界的构成是:光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这个世界是粒子性的;其它的波动性只是物质存在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现象。我们知道,真正能说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是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质波,所有物质的波动性,都是由于这种物质在自然界存在的过程中,与光子不断作用的结果。如何证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物质的波动性,会在极低的温度下消失,特别是绝对零度的地方,光子的能量密度为零的区域中,物质性不存在,物质的波动性也不存在。通过这个事例,物质的波动性在某种情况下会消失,来说明这个世界原本是粒子构成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46
(续上文):由于物质光子信息的存在,物质的体积会不断增大;我们说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世界的内容,所有内容都是将物质粒子看成是波动性来研究的,而我们说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是粒子性的内容,为什么还要用量子力学来处理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绝对零度的地方,也就是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光子能量密度为零的区域,只要光子信息的能量密度不为零,所有物质的波动性都是存在的,物质波就会存在,这就是自然界是由光子和光子信息构成的,是有粒子性的,但是波动性又是自然界普遍的物质现象,用量子力学研究世界中的问题是非常恰当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47
(续上文):由于物质光子信息的存在,物质的体积会不断增大;我们说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世界的内容,所有内容都是将物质粒子看成是波动性来研究的,而我们说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是粒子性的内容,为什么还要用量子力学来处理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绝对零度的地方,也就是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光子能量密度为零的区域,只要光子信息的能量密度不为零,所有物质的波动性都是存在的,物质波就会存在,这就是自然界是由光子和光子信息构成的,是有粒子性的,但是波动性又是自然界普遍的物质现象,用量子力学研究世界中的问题是非常恰当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47
(续上文):由于物质光子信息的存在,物质的体积会不断增大;我们说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世界的内容,所有内容都是将物质粒子看成是波动性来研究的,而我们说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是粒子性的内容,为什么还要用量子力学来处理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绝对零度的地方,也就是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光子能量密度为零的区域,只要光子信息的能量密度不为零,所有物质的波动性都是存在的,物质波就会存在,这就是自然界是由光子和光子信息构成的,是有粒子性的,但是波动性又是自然界普遍的物质现象,用量子力学研究世界中的问题是非常恰当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50
(续上文):由于物质的微观粒子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子信息,而这个光子信息又不断地与环境作用光子,才能将物质的各种性质表现出来,在作用光子的同时,粒子表现出了波动性,就好像粒子是由波来形成的,这样将物质的微观粒子看成是一个波包,这正是量子力学的物理模型;一个波函数,在自然界中,由于波的存在和波在自然界运行,会发生色散,这个波束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波束的大小 是要变大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53
研究地震就必需知晓地震波(包括体波、横波、纵波、面波、波长、波速…等内容),地震波是由震源发射体、发射出来的地震波,它的传播介质是固体(地壳岩石),地震波是能量波。请问何谓《波》?請参阅261~265楼文稿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54
磁力和磁场力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完全是同一种力).一般地说,磁力是指磁体之间、磁极之间和磁体与铁磁性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磁场力所包含的范围要宽得多,包括磁力,还包括移动的电荷在磁场中所受的力、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等.总之,一切物体在磁场中所受的与磁场有关的力都是磁场力,但不一定都是磁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55
磁力和磁场力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完全是同一种力).一般地说,磁力是指磁体之间、磁极之间和磁体与铁磁性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磁场力所包含的范围要宽得多,包括磁力,还包括移动的电荷在磁场中所受的力、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等.总之,一切物体在磁场中所受的与磁场有关的力都是磁场力,但不一定都是磁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55
磁力和磁场力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完全是同一种力).一般地说,磁力是指磁体之间、磁极之间和磁体与铁磁性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磁场力所包含的范围要宽得多,包括磁力,还包括移动的电荷在磁场中所受的力、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等.总之,一切物体在磁场中所受的与磁场有关的力都是磁场力,但不一定都是磁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57
把磁铁放在桌子上,把白纸板放在它的上面。轻柔地向纸板上撒下铁屑。你可以在纸板上方锉钉子,使之成为铁屑;或者你可以直接从机械商店中买到它们,并把它们倒进一个旧的撒盐用的瓶里来撒到纸板上。从商店里买来的铁屑要先在肥皂温水里清洗,去掉上面的细污。你会注意到,当你还在往纸板上分撒一些铁屑时,一些铁屑已经聚集在一起并站立在端上。用你的手指轻轻地敲打纸板。较接近的铁屑移到了集在一起的群体里并留下了空白的空间,而其他外面些的铁屑连在一起并在两极间形成了一个曲线。在两极间的磁场里存在磁力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59
磁场磁力线图。距离磁源越近,磁力线分布越紧密,磁场强度越强,磁场势能越高;距离磁源越远,磁力线分布越稀疏,磁场强度越弱,磁场势能越低。当距离超过磁场边缘后,磁场强度和磁场势能趋于零,不再存在磁场影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6:59
磁场磁力线图。距离磁源越近,磁力线分布越紧密,磁场强度越强,磁场势能越高;距离磁源越远,磁力线分布越稀疏,磁场强度越弱,磁场势能越低。当距离超过磁场边缘后,磁场强度和磁场势能趋于零,不再存在磁场影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00
磁场和磁力线能看见吗?
磁场是一种看不见,而又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我们把条形磁体悬挂起来,指南的是南极,指北的是北极。拿小磁针靠近条形磁铁的一端,与小磁针北极相吸的是南极,另一端是北极。
那么,我们把小磁针放到磁体周围将会是什么样?小磁针不再指南北,而是指不同的方向。在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磁场的方向。当我们在磁场中放入许多小磁针时,它们的分布情况和北极所指的方向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磁场的分布情况。
如果我们用铁屑代替小磁针,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上,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我们会看到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转动,最后有规则地排列成一条条曲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01
铁屑的分布情况可以显示磁场的分布情况。因此,我们可以仿照铁屑的分布情况,在磁体的周围画一些曲线,用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情况。科学家把这样的曲线叫做磁力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02
磁力线又叫磁感线,磁力线是闭合曲线。规定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为磁力线的方向。磁铁周围的磁力线都是从N极出来进入S极,在磁体内部磁力线从S极到N极。磁感线只是帮助我们描述磁场,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磁力线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状态的一种工具,磁力线和描述电场情况的电力线非常相似,以力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强度的方向,以力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度。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03
(续上文):磁力线的概念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提出的,他引入磁力线是用来描述磁作用的。在研究磁体吸引铁类物质的现象时,法拉第认为,磁体是一块非同寻常的物质,它向四面八方伸出许多无形的“触须”,直到空间的各个角落。正是靠着这些“触须”——法拉笫把它们称为磁力线,磁体才能把铁类物质“拉”向自己身边。依照这一想法,法拉第画出了磁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触须”,这就是今天在任何物理学课本中都能见到的磁力线图。磁力大的地方“触须”密集;磁力小的地方“触须”稀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05
(续上文):当然,法拉第并没有天真地认为这些“触须”是真有其物,他只不过是企图形象而又明白地去解释实实在在的磁力作用。
然而重要的是,一个深刻而卓越的物理思想和与之相应的物理学概念——场,在法拉第这项艰苦的工作中诞生了。法拉第提出:在磁体周围充满着疏密不均,而且弯曲程度各异的“触须”的空间,存在着“场”,并取名为“磁场”。空间中某点磁场的强弱,叫磁场强度,可用磁力线在该点附近的疏密程度来表示,并且规定,垂直穿过场中某一面积的磁力线的总数叫做该面积的磁通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06
法拉第在磁力线的启示下,提出了场是真实的物理存在,场的作用不是突然发生的“超距作用”,而是经过磁力线逐步传递的。这些概念对电磁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

现在人们了解到,磁场、电场都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并不需要力线的解释。这些解释必然受到机械观念的限制。但是用磁力线(包括电力线)作为场的一种模型,使比较抽象的场得到形象的直观表示,不仅历史上起过很好的作用,而且现在仍然为人们所沿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09
法拉第在磁力线的启示下,提出了场是真实的物理存在,场的作用不是突然发生的“超距作用”,而是经过磁力线逐步传递的。这些概念对电磁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

现在人们了解到,磁场、电场都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并不需要力线的解释。这些解释必然受到机械观念的限制。但是用磁力线(包括电力线)作为场的一种模型,使比较抽象的场得到形象的直观表示,不仅历史上起过很好的作用,而且现在仍然为人们所沿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09
法拉第在磁力线的启示下,提出了场是真实的物理存在,场的作用不是突然发生的“超距作用”,而是经过磁力线逐步传递的。这些概念对电磁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

现在人们了解到,磁场、电场都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并不需要力线的解释。这些解释必然受到机械观念的限制。但是用磁力线(包括电力线)作为场的一种模型,使比较抽象的场得到形象的直观表示,不仅历史上起过很好的作用,而且现在仍然为人们所沿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09
反铁磁性
反铁磁性,即在没有外加磁场的情况下,物质中相邻的完全相同的原子或离子的磁矩由于其相互作用而处于相互抵消的排列状态,致使合磁矩为零,而施加一个磁场时就改变一些磁矩的方向,致使在物质中的合磁矩随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到某一极限值的现象。这种材料当加上磁场后其磁矩倾向于沿磁场方向排列,即材料显示出小的正磁化率。但该磁化率与温度相关,并在奈尔点有最大值。根据主要磁现象用反铁磁性物质制成的材料,称为反铁磁材料。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10
磁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磁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就是利用了磁的指向性。磁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发展,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品都会用到磁。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发现了磁石具有吸铁性,指南针能指向南方。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而地球的地理南极就是这个磁石的北极,因为异性相吸,所以指南针的南极就指向了地球的北极,也就是地理上的南方。
我国古代对于磁的认识和发展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尤其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这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可惜的是后来大家只是在应用它的性质,很少有人对它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并探究其根源,所以现在很多跟磁有关的教科书上都用的是西方的名字和名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12
(读上):指南针
西方对磁的认识也是从磁石开始的,据说是在古希腊,在一个叫马格尼西亚的地方首先发现了磁石,并由此命名为magnet来代表磁铁,这个词也一直沿用到现在。西方对磁的系统观察始于13世纪,欧洲一位叫派勒格令尼的人在给朋友的《论磁体的信》中详细描述了磁石的轮廓和性质,并明确提出了磁石具有南北两极的概念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但是当时遭到了教廷的反对而停滞不前,直到1600年,英国的吉尔伯特用拉丁文撰写第一部磁学专著《论磁》,他在书中不仅详细总结和发展了前人对磁的认识和实验,还系统地研究了地球的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12
(读上):指南针
西方对磁的认识也是从磁石开始的,据说是在古希腊,在一个叫马格尼西亚的地方首先发现了磁石,并由此命名为magnet来代表磁铁,这个词也一直沿用到现在。西方对磁的系统观察始于13世纪,欧洲一位叫派勒格令尼的人在给朋友的《论磁体的信》中详细描述了磁石的轮廓和性质,并明确提出了磁石具有南北两极的概念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但是当时遭到了教廷的反对而停滞不前,直到1600年,英国的吉尔伯特用拉丁文撰写第一部磁学专著《论磁》,他在书中不仅详细总结和发展了前人对磁的认识和实验,还系统地研究了地球的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13
《论磁》

我国现代对磁的系统研究可以认为是从施汝为先生开始的,他当年从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毕业之后,于1934年回到中国,并且建立了第一个现代磁学研究的实验室,也就是现在的物理所磁学实验室的前身,这在物理所的所志和磁学史的网站上都有详细的记载。施汝为先生毕生从事磁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磁学人才,为中国的磁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13
《论磁》
我国现代对磁的系统研究可以认为是从施汝为先生开始的,他当年从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毕业之后,于1934年回到中国,并且建立了第一个现代磁学研究的实验室,也就是现在的物理所磁学实验室的前身,这在物理所的所志和磁学史的网站上都有详细的记载。施汝为先生毕生从事磁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磁学人才,为中国的磁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16
磁体的性能与发展
我们现在知道磁石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这是一种永磁体。早期除了对磁的吸铁性和指向性进行研究之外,大量对磁的系统研究还包括各种不同成分的新磁性材料的发现和应用,其中以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为典型代表,目前应用非常广泛。此外对于磁体的加工工艺以及磁性的测量和表征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和应用。现在我们一般认为能够吸引铁钴镍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磁性的磁体是永磁体。而像铁这类既容易产生磁性也容易失去磁性而且磁极也会受到外界磁场而影响的材料称为软磁体。铁被永磁材料吸引一段时间之后产生磁性的这个过程称为磁化过程,每一个铁的颗粒都可以被它所在的磁场磁化成类似小磁针的状态,这个现象后来被英国的法拉第用来直观地表示磁场的分布。
那么只有磁体才能够产生磁性吗?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都认为电和磁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直到1820年,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偶然间发现通有电流的导线能够使小磁针发生偏转,从而揭示了电能够产生磁的现象。这一消息当时极大震惊了科学界,远在法国巴黎的安培听到消息之后马上集中精力做了大量的实验,并在几周之后明确指出了通电导线与产生磁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安培定则,也是之后我们还会提到的安培右手螺旋定则。安培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并不陌生,电流的单位安培就是以他的姓氏来命名的,用来纪念他在电磁学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大家是否记得,我们小时候有一篇语文课文是“会跑的黑板”,文中那个把马车车厢作为黑板,专心致志进行推导公式的人就是安培。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17
电能够产生磁,那么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大量的实验的研究,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终于在1831年提出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之后又发明了发电机,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法拉第这位科学家的成长是非常励志的,他不像很多科学家,从小就拥有优良的教育资源。他出身贫困,只上了两年小学,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后来在一个印刷和售卖书籍的店铺里当学徒,一有时间就自己阅读大量的跟科学有关的书籍。他的这种好学精神打动了店铺里的一个老主顾,在老主顾的帮助下,他有幸聆听了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一次演讲。后来法拉第就带着他整理好的笔记作为自荐书去找戴维,想要做他的助手,戴维对他的精美笔记印象非常深刻,也正好缺少一名助手,所以22岁的法拉第从此有幸迈入科学的殿堂。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18
迈克尔·法拉第

可惜的是法拉第的数学并不是很好,所以没能把电磁感应定律进一步地升华,而他这个缺陷正好被英国的数学家麦克斯韦所弥补。在1873年,麦克斯韦用简明优美的数学语言概括了所有的电磁学现象,建立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从此电磁学理论基本成熟。由于这部分还有专门的电磁学课程,将由刘恩克老师进行讲述,所以我就不在此详细介绍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19
磁的重要性
那么磁发展到现在,对我们的生活有多重要呢?从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的使用,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我们的银行卡、门禁卡以及生活的必需品,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磁的应用。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应用方向,就是磁性信息存储,目前全球80%的数据仍然采用的是磁性信息存储,像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都是如此,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家知道吗,一辆汽车上有大概几十个元件用的是磁性元件,还有我们现在正在发展的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以及未来的一些高科技产品,磁性和磁性材料一直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21
一辆车有40-70个地方用到磁性元件

大家可以在周边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东西是跟磁有关系的,如果大家还有兴趣探究一下这些东西到底跟磁是如何关联的,将会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磁悬浮列车,我们知道它是利用了磁力来克服重力使其悬浮从而减少摩擦的。但是大家知道吗,这个磁力可以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利用了超导磁体的抗磁性,另一种就是利用了普通磁体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所以目前的磁悬浮列车也是有两种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23
电能够产生磁,那么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大量的实验的研究,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终于在1831年提出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之后又发明了发电机,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法拉第这位科学家的成长是非常励志的,他不像很多科学家,从小就拥有优良的教育资源。他出身贫困,只上了两年小学,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后来在一个印刷和售卖书籍的店铺里当学徒,一有时间就自己阅读大量的跟科学有关的书籍。他的这种好学精神打动了店铺里的一个老主顾,在老主顾的帮助下,他有幸聆听了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一次演讲。后来法拉第就带着他整理好的笔记作为自荐书去找戴维,想要做他的助手,戴维对他的精美笔记印象非常深刻,也正好缺少一名助手,所以22岁的法拉第从此有幸迈入科学的殿堂。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27
磁悬浮列车

那么为什么磁会表现得如此强大呢?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天体,再到我们生物体,磁场和磁现象无处不在。以研究磁和磁性为主的磁学,不仅是凝聚态物理的一个重要方向,还可以与其他的多个学科进行交叉从而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现象和应用。从近些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到与磁相关的研究总是不断的能给大家带来挑战和惊喜,比如说200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法国的费尔(Fert)和德国的克鲁伯格(Grunberg)两个人,以表彰他们发现用于硬盘读取数据的巨磁电阻效应,这一发现极大推动了信息存储领域的发展。德国的克鲁伯格(Grunberg)虽然比费尔(Fert)发现的稍微晚了一些,但是他很有经济头脑,一发现就申请了专利,所以每年他由专利带来的效益就相当于每年领取一次诺贝尔奖金。所以磁在基础研究方面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28
那大家有没有感受到磁的魅力呢?如图所示,这个地球仪和灯泡悬浮起来,没有任何物体支撑,随意将非磁卡片放入其中,也丝毫不会影响它悬浮的状态。转动它、打开它的开关也不会影响它悬浮的状态。学完磁之后我们就知道两个磁体之间是可以通过磁场来传递相互作用力的,而这个磁场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31
磁性产生的物理根源:
接下来从磁产生的根源出发去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安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很早就提出了不论是磁体还是电流产生的磁性都归结于同一根源,这就是著名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他认为分子电流如果取向一致的话,就可以对外呈现宏观磁性。这个假说在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可,一直到70年后的1897年,英国的科学家汤普森(Thomson)发现了电子,才证明了其假说的正确性。之后荷兰的物理学家洛伦兹(Lorentz)又进一步提出了电子论,将物质的宏观磁性归结为原子中的电子的作用,统一解释了电、磁、光的现象。
虽然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能够比较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人们对磁性的认识才逐渐地深入,现在大家一般认为物质的磁性是来源于原子磁矩。原子磁矩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原子磁矩排列成不同的方式,从而产生了顺磁、铁磁、反铁磁等不同的性质。这种相互作用是一种量子效应,根据不同的理论模型,又可以分为海森堡交换作用、双交换作用、超交换作用以及RKKY交换作用等,用来解释不同磁体中磁性的起源。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31
磁性产生的物理根源:
接下来从磁产生的根源出发去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安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很早就提出了不论是磁体还是电流产生的磁性都归结于同一根源,这就是著名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他认为分子电流如果取向一致的话,就可以对外呈现宏观磁性。这个假说在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可,一直到70年后的1897年,英国的科学家汤普森(Thomson)发现了电子,才证明了其假说的正确性。之后荷兰的物理学家洛伦兹(Lorentz)又进一步提出了电子论,将物质的宏观磁性归结为原子中的电子的作用,统一解释了电、磁、光的现象。
虽然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能够比较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人们对磁性的认识才逐渐地深入,现在大家一般认为物质的磁性是来源于原子磁矩。原子磁矩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原子磁矩排列成不同的方式,从而产生了顺磁、铁磁、反铁磁等不同的性质。这种相互作用是一种量子效应,根据不同的理论模型,又可以分为海森堡交换作用、双交换作用、超交换作用以及RKKY交换作用等,用来解释不同磁体中磁性的起源。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33
磁性产生的物理根源:
接下来从磁产生的根源出发去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安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很早就提出了不论是磁体还是电流产生的磁性都归结于同一根源,这就是著名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他认为分子电流如果取向一致的话,就可以对外呈现宏观磁性。这个假说在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可,一直到70年后的1897年,英国的科学家汤普森(Thomson)发现了电子,才证明了其假说的正确性。之后荷兰的物理学家洛伦兹(Lorentz)又进一步提出了电子论,将物质的宏观磁性归结为原子中的电子的作用,统一解释了电、磁、光的现象。
虽然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能够比较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人们对磁性的认识才逐渐地深入,现在大家一般认为物质的磁性是来源于原子磁矩。原子磁矩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原子磁矩排列成不同的方式,从而产生了顺磁、铁磁、反铁磁等不同的性质。这种相互作用是一种量子效应,根据不同的理论模型,又可以分为海森堡交换作用、双交换作用、超交换作用以及RKKY交换作用等,用来解释不同磁体中磁性的起源。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33
磁性产生的物理根源:
接下来从磁产生的根源出发去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安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很早就提出了不论是磁体还是电流产生的磁性都归结于同一根源,这就是著名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他认为分子电流如果取向一致的话,就可以对外呈现宏观磁性。这个假说在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可,一直到70年后的1897年,英国的科学家汤普森(Thomson)发现了电子,才证明了其假说的正确性。之后荷兰的物理学家洛伦兹(Lorentz)又进一步提出了电子论,将物质的宏观磁性归结为原子中的电子的作用,统一解释了电、磁、光的现象。
虽然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能够比较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人们对磁性的认识才逐渐地深入,现在大家一般认为物质的磁性是来源于原子磁矩。原子磁矩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原子磁矩排列成不同的方式,从而产生了顺磁、铁磁、反铁磁等不同的性质。这种相互作用是一种量子效应,根据不同的理论模型,又可以分为海森堡交换作用、双交换作用、超交换作用以及RKKY交换作用等,用来解释不同磁体中磁性的起源。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6 17:35
现在一般认为物质的磁性来源于原子磁矩
磁场直观物理图像的建立
虽然我们用还原法知道了磁性的根源,但是这太微观了,为了更好地理解磁性和磁场,法拉第用铁粉做实验形象地展现了磁力线,从而使看不到摸不到的磁场直观图形化。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磁极的周围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虚的,而是充斥着各种方向的力线,各种力就是通过这样的磁场传递相互作用的,这样我们是不是更好的理解刚才的地球仪还有灯泡为什么悬浮起来了。当然这里我只是提出了一个最关键也是最简单的一个原因,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我们物理所公众号的一篇详细记载了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和原理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18 17: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