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东南部沿海水域地区与西北部高山地区顶级历史大地震发生频率对比:
全球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沿岸地震带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前者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76%,后者约占总数的21%左右。而中国位于这两大地震带都经过的地区,因此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不过,地震分布状况出乎预料。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带隶属环太平洋沿岸地震带;中国西北部地区(包括云南横断山脉,西藏高原,天山山脉,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广大地域)隶属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据地震资料统计,自公元1303年至今,我国八级以上地震总计共发生18次(每次发生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在此不再做阐述)。而西北部约占总数的2/3以上,而东南部地区只占总数的不到1/3。而海城、唐山两地震因低于里氏8级,故未能纳入统计范围。18次中的3次为里氏8.5级大地震,其中两次分别发生在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宁夏海源和西藏察隅两地;另一次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山东莒县~郯城;其比例也是2:1。
1920年12月26日,宁夏海源县六盘山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死亡23.4万人,震域范围遍布12个省市,面积达到170万平方公里。因震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裂缝遍地,其中长裂缝长达1公里以上,宽达300-700米,高约170米的山崩,房屋倒塌,满目疮痍,道路崩坏,河流阻塞。海源六盘山地区为西北干旱地区,又是冬季,无水下渗地下。诗云,山河悲痛涕觑对,万竹低头致默哀。
再分析研究历史大地震的资料:中国东部地区的渤海、黄海湾水域及沿岸周边地带,分布两大地震带,7以上大地震活动周期为:
(1)燕山地震带:公元1976年(唐山7.8级地震)-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 297年(周期)
(2)郯城~庐江地震带:公元1975年(海城、营口7.3级地震)- 1668年(山东莒县、郯城8.5级地震)= 307年(周期);或公元1969年(渤海水域7.4级地震 - 1668年(山东莒县、郯城8.5级地震) = 301年(周期)
通过以上定量统计的概算,得知中国东部地区渤海、黄海水区及沿岸周边地区,7级以上大地震的活动周期为300年上下。
而中国西部地区(指青藏高原南部):以川北地区的岷江中上游地震带为例,进行7级以上大地震活动周期定量概算:公元1976年(松潘7.4级地震)- 1933年(迭溪7.5级地震) = 43年(周期);公元2008年(汶川8.0级地震) - 1976年(松潘7.4级地震)= 32年(周期)。平均活动周期为:(43 + 32)÷ 2 = 37.5年。
通过以上概算得知,中国西部地区7级以上大地震活动周期为30~40年左右。同时得出另一个结论:大地震的引发与地下水活动毫无关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