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匿名

略谈地震震源和火山基源的能量根源由来: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1:36
(续):关于宇宙的形状,苏联物理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弗里德曼(Aleksandr Alexandrovich Friedn)最先取得了一些进展,他认为宇宙中质量和能量的密度决定了宇宙是闭合的还是开放的。
根据弗里德曼的模型总结出的两个方程显示,物质的引力会减缓宇宙膨胀的速度,并且如果测得的物质密度高于每立方米6个质子质量的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就应当是一个闭合空间。这样一来,只需要知道弗里德曼方程中的参数,就能够了解宇宙的几何结构和演化历史。而其中最主要的参数,就是宇宙中质量和能量的密度。
当宇宙密度等于临界密度,宇宙没有曲率,是平坦的,像一张向各个方向无限延展的纸。当宇宙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为正曲率,宇宙呈闭合状态,如同球体的外表面(凸起)。当宇宙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则为负曲率,宇宙呈开放状态,像马鞍表面(凹陷)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1:37
(续):关于宇宙的形状,苏联物理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弗里德曼(Aleksandr Alexandrovich Friedn)最先取得了一些进展,他认为宇宙中质量和能量的密度决定了宇宙是闭合的还是开放的。
根据弗里德曼的模型总结出的两个方程显示,物质的引力会减缓宇宙膨胀的速度,并且如果测得的物质密度高于每立方米6个质子质量的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就应当是一个闭合空间。这样一来,只需要知道弗里德曼方程中的参数,就能够了解宇宙的几何结构和演化历史。而其中最主要的参数,就是宇宙中质量和能量的密度。
当宇宙密度等于临界密度,宇宙没有曲率,是平坦的,像一张向各个方向无限延展的纸。当宇宙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为正曲率,宇宙呈闭合状态,如同球体的外表面(凸起)。当宇宙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则为负曲率,宇宙呈开放状态,像马鞍表面(凹陷)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1:37
密度参量Ω用宇宙的平均密度除以临界密度得出。若:
Ω=1,宇宙是扁平的:宇宙就如同一张平整的纸张一样
Ω>1,宇宙是正弯的:宇宙应该就是球形的
Ω<1,宇宙是负弯的:宇宙应该类似于马鞍的形状……
今年2月,剑桥大学的乔治·埃夫斯塔西奥(George Efstathiou)和史蒂文·格拉顿(Steven Gratton)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共同发表了一项对于普朗克卫星数据的分析。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利用一种全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普通物质、暗物质、能量子(光子、中微子这些)还有暗能量等……可观测宇宙的密度与临界密度十分接近:Ω=1.00±0.02,最终符合平坦宇宙的假设。
其实研究宇宙的形状其实是在为研究宇宙的起源提供线索,它同时也是我们推测宇宙的最终命运的关键信息。它与宇宙中物质的形状和密度,以及暗能量的强度息息相关,而这一切都将最终决定宇宙是会在大挤压中收缩回去,还是在热寂中四散死亡。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1:48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遠长江2021、7、24日)
爱因斯坦把宇宙空间比拟成一个庞大而绷紧的平面格网,把无数天体比做具有重量的球体,球体落在平面网上就会使网产生凹陷弯曲。爱因斯坦想像力非常丰富、广阔、无限辽远,其实《时空弯曲》自然现象就出现在我们身边。地质工作者体会最深,地球表面其实就是一个明显的《时空弯曲》球面。它由高山山脉、盆地、丘陵、平原、河川、山谷、湖泊、海洋、海峡、海湾、海岭、海沟、海盆、…等,高低凸凹、波澜起伏的、千变万化的曲面组成、多维空间典型范例。这是地球外壳地形、地貌、地势之曲折变化外形、多维表现。而地壳基底(平均33公里厚度)又隐藏一座庞大的地幔弹簧蹦床。蹦床也是凹凸起伏、高低穿插、千变万化的弹簧弯曲时空面。对于多维空间,地质工作者常用各种地质平面展图、裂隙玖瑰图、…等,予以图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3:07
地球是个庞大的热库(热库理论)

地球是个庞大热库源。引起地球动力效应的能量是热现象产生的。由火山喷发所释放的一部分热能与地震活动所释放的一部分动能,其数量级是相同的。火山与地震及温泉,三者所释放的能量之和,约等于全球之地球表面散失热量的千分之一左右。而地球表面散失的的能量(当然包括火山,地震,温泉在内),对于地球内部庞大热库而言,只是”九牛毫毛“之比,简直是微不足道,无足轻重。地壳在冷却收缩过程中(是指地幔物质岩浆冷却固结为岩石),必然要不断释放出大量热能与动能,产生产能过剩,无处储藏,只好向外局部开放释能。于是火山,地震,温泉,全球地表散热等自然现象必然系列产生。地球内部热库早已被装满,已再无处可容纳,唯一的途径只能向外消散,这就是每时每刻都有大、中、小地震发生的根源。人类如何向地球庞大热库夺取能量,开发利用为人类所需,如同向猛兽口中要食,谈何容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

温泉(或称热泉)隶属地表散热的另一特殊形式。从广东省对233处热泉调查资料得知,热泉出露与火成岩(主要是花岗岩类)分布关系甚为密切,火成岩体侵入或喷出的地质时代越新,热泉温度就越高,高于80℃的热泉也越多。热泉通常多出露于花岗岩体边缘内、外接触的断裂构造中。
地幔层中的高热岩浆向上侵入地壳岩石圈中,在地下释热冷却固结成为岩墙、岩盘、岩柱、岩床等侵入火成岩体,其冷却固结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冷却固结1毫米厚至少需要136年。故此地下水做为温泉(或热泉)出露,热能补给来源是长期不断的。
我国重庆的南、北温泉,陕西临潼的温泉,泉水温度一般在40℃左右。低于40℃的称为低温热泉;40-60℃称中温热泉;高于60℃称为高温热泉。最高温泉达80℃以上,甚至100℃。
温泉、热泉也常见为火山的晚期景观,火山停止喷发后,地下岩浆并没有停止向地面喷溢热气(通过裂缝裂隙),地下水活动吸收热气,则载热为温泉(或热泉)出露,当然温泉并非都是火山晚期景象所独有。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3:08
地震与火山的地理分布相吻合:
全球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征是地理分布呈带状的特点。全球分布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发生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的76%;全球共有516座活火山,环太平洋地带的活火山约为380余座,占全球活火山的75%左右。环太平洋地震带,其中包括中国的渤海,黄海辐射的周边地区而言,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地震摘录如下:
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
公元1679年9月21日,北京三河、平谷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
公元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
公元1889年河北大名发生强烈地震;
公元1966年3月8日-3月22日,邢台发生里氏6.7,6.8,7.2级三次地震;
公元1969年7月18日,渤海水域发生7.4级地震;
公元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营口发生7.3级地震;
公元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河北唐山~滦县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但有人定为8.2级)。
对一个地区近500年至近100年内发生过历史地震的考究,来预示和评估今后数年至100年内重演与引发较大地震的可能危害。这是地震专职人员的任务和职责。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3:08
地热问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尚存争议的问题:
1.组成地壳的岩石为低劣导热性物质,因而具有较良好的隔热性能,才有利地球内部热库的造就。但在3000℃环境下岩石则被融化。
2.按地球半径(6371公里)和地球热增温级(3℃/100米)来计算,地心温度将达到19万摄氏度。(即6371×1000米÷100米×3℃=191130℃)。但按照前苏联在巴尔提克地盾科拉超深层钻孔资料得知,钻至地球12.2公里处,钻孔内的温度达到180℃,按此计算结果:地热增温级应为180℃÷12.2×1000米=1.5℃/100米,那么(6371×1000米×1.5℃=95565℃。也就是说,地心温度达到9.5万~19万摄氏度。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样的高温下,地心元素的原子将被分解成电子、正子、质子和中子,不但地球不可能是固体,薄的地壳也必然早就被崩碎。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地心的温度不会超过5000℃。笔者认为也不能完全排除地心温度不会超过5000℃,所以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火山、地震、温泉、地表散等方式释放多余的热量,否则,真的就会像天体中常发生的流星一样,被崩破烧毁成陨石雨。
3.压力增大,温度便随之升高,地球很深处压力硕大无朋,那里的岩石应当融化。另一方面,这里的超高压力又不可能使岩石变为液态,于是保持玻璃质的熔融固体状态。
4.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000℃,而内部温度可增至摄氏25,000,000度(2千5百万度),但有人认为这种温度是由于逐渐收缩产生的,后来研究除了收缩之外,还因收缩的结果使质子与中子结合形成的最重的原子核,它们获得了极大的速度而相互撞击,引起了核反应,因而析出来的能量恰好弥补太阳辐射而消耗的能量。地核是否存在此类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3:09
地热问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尚存争议的问题:
1.组成地壳的岩石为低劣导热性物质,因而具有较良好的隔热性能,才有利地球内部热库的造就。但在3000℃环境下岩石则被融化。
2.按地球半径(6371公里)和地球热增温级(3℃/100米)来计算,地心温度将达到19万摄氏度。(即6371×1000米÷100米×3℃=191130℃)。但按照前苏联在巴尔提克地盾科拉超深层钻孔资料得知,钻至地球12.2公里处,钻孔内的温度达到180℃,按此计算结果:地热增温级应为180℃÷12.2×1000米=1.5℃/100米,那么(6371×1000米×1.5℃=95565℃。也就是说,地心温度达到9.5万~19万摄氏度。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样的高温下,地心元素的原子将被分解成电子、正子、质子和中子,不但地球不可能是固体,薄的地壳也必然早就被崩碎。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地心的温度不会超过5000℃。笔者认为也不能完全排除地心温度不会超过5000℃,所以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火山、地震、温泉、地表散等方式释放多余的热量,否则,真的就会像天体中常发生的流星一样,被崩破烧毁成陨石雨。
3.压力增大,温度便随之升高,地球很深处压力硕大无朋,那里的岩石应当融化。另一方面,这里的超高压力又不可能使岩石变为液态,于是保持玻璃质的熔融固体状态。
4.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000℃,而内部温度可增至摄氏25,000,000度(2千5百万度),但有人认为这种温度是由于逐渐收缩产生的,后来研究除了收缩之外,还因收缩的结果使质子与中子结合形成的最重的原子核,它们获得了极大的速度而相互撞击,引起了核反应,因而析出来的能量恰好弥补太阳辐射而消耗的能量。地核是否存在此类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3:09
地热问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尚存争议的问题:
1.组成地壳的岩石为低劣导热性物质,因而具有较良好的隔热性能,才有利地球内部热库的造就。但在3000℃环境下岩石则被融化。
2.按地球半径(6371公里)和地球热增温级(3℃/100米)来计算,地心温度将达到19万摄氏度。(即6371×1000米÷100米×3℃=191130℃)。但按照前苏联在巴尔提克地盾科拉超深层钻孔资料得知,钻至地球12.2公里处,钻孔内的温度达到180℃,按此计算结果:地热增温级应为180℃÷12.2×1000米=1.5℃/100米,那么(6371×1000米×1.5℃=95565℃。也就是说,地心温度达到9.5万~19万摄氏度。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样的高温下,地心元素的原子将被分解成电子、正子、质子和中子,不但地球不可能是固体,薄的地壳也必然早就被崩碎。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地心的温度不会超过5000℃。笔者认为也不能完全排除地心温度不会超过5000℃,所以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火山、地震、温泉、地表散等方式释放多余的热量,否则,真的就会像天体中常发生的流星一样,被崩破烧毁成陨石雨。
3.压力增大,温度便随之升高,地球很深处压力硕大无朋,那里的岩石应当融化。另一方面,这里的超高压力又不可能使岩石变为液态,于是保持玻璃质的熔融固体状态。
4.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000℃,而内部温度可增至摄氏25,000,000度(2千5百万度),但有人认为这种温度是由于逐渐收缩产生的,后来研究除了收缩之外,还因收缩的结果使质子与中子结合形成的最重的原子核,它们获得了极大的速度而相互撞击,引起了核反应,因而析出来的能量恰好弥补太阳辐射而消耗的能量。地核是否存在此类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3:14
笔者再补充介绍一种重要的地震学术理论:即“岩浆冲击说理论”,它由日本松泽武雄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提出的一种学术理论,它对破解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成因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明确指出“孔隙流体压力的增高等均可引发深部地震;它是与美国式的板块碰撞运动具有截然不同学术观点和思维模式的理论学说。因为地球深部不存在断裂象和板块挤压碰撞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3:14
笔者再补充介绍一种重要的地震学术理论:即“岩浆冲击说理论”,它由日本松泽武雄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提出的一种学术理论,它对破解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成因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明确指出“孔隙流体压力的增高等均可引发深部地震;它是与美国式的板块碰撞运动具有截然不同学术观点和思维模式的理论学说。因为地球深部不存在断裂象和板块挤压碰撞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3:15
先做好火山预测(简易做起):

     多年来发布了很多火山预测,一些是失败的,但成功的占多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火山喷发是可以准确预测的。火山喷发一般有着较强的周期性特征和较明显的规律性,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对火山喷发的预测要比地震预测容易。通常情况下,火山喷发虽然呈周期,有规律性喷发,但每个周期的间隔时间也有差别。比如印尼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平均每隔10年喷发一次,但有时相隔12年。但地震则不同,日本的长期的历史记录揭示了地震发生时间的不规律性,地震预测的一些参数的可变化无常性(为多变量)。地震预测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关键问题是时间的准确度。对于火山喷发的预测,三要素则简化为一要素。因为地点(即火山口)位置固定不变,或变化甚小;喷发量(相对于地震的震级)也变化不会大;唯一要预测的要素就是时间的准确可信度。因而说火山喷发的预测要比地震预测容易。那么我们就先从容易的做起,先简单后复杂,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我们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再到大学毕业,共十七年时间,才能开始走入科学殿堂大门,都是从简易到复杂之路。有不少学者明确提出,地震预测存在三大难题,首出一指的是“不可入性”。而火山喷发已将基源(火山基源相当于地震震源)托出,岩浆显露于地表。让人们能直接直观的进行观测和实地考察及现场搜集第一手研究资料。这是何等宝贵而又易得难求的事情!可又如何能引起全球地震科学界多少重视与反响呢?甚至“视而不见”。

      关于地震预测,也得先从相对较简单的“特征地震”做起,因为“特征地震”具有一定的准周期性特征。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3:16
活火山的间歇活动:火山活动是岩浆沿地壳岩层的地下通道朝上竖向喷出地面的一种特有的自然景象(参见上图)。因喷出的酸性岩浆熔岩粘度极大,故常阻塞火山通道或火山口,使其火山物质与气体不能排出,由于气体的聚集,在形成强大的气压压力下,常发生非常猛烈的爆炸,故此熔岩塞子被炸得很碎,喷出的气体上冲云霄,形成高达数千米甚至上万米的烟柱。剧烈火山爆炸前,往往有一些预兆,例如地震,地鸣和地温升高等现象。这是因为岩浆向上流动,气体上冲以及地下岩石被融化下降发生空隙所引起的。

一次火山喷发结束后,又恢复宁静状况,相隔较长时间段又爆发一次,这样就构成了自组织有序,周期间歇性火山活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3:17
火山喷发给大地震活动引发机制指明的动力根源:

火山喷发就像在地下进行爆炸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如公元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火山具有的能量达到4.6×10^25尔格,火山喷发时伴生了里氏6.7级地震;公元2006年5月初旬,印尼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喷发高峰期过后,于2006年5月27日,距该火山西南27公里的日惹地区又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造成了5136人死亡,受伤人数达到2万余人,无家可归者达20万人。默拉皮火山爆发地下发出隆隆巨响,说明地下岩浆活动极为活跃。科学家们(包括印尼国内与国际科学家)只考虑到火山本身,而忽视了火山喷发牵引周边地区地下深部岩浆剧烈活动而引发的强烈地震。这是一个沉重的大教训,笔者认为,这主要产生于世界范围内对地震引发机制理论(主流、传统认识误区)错误的严重后果所造成的惨重恶果!与此同时(指2006年5月27日),我国中央电视一台晚间电视新闻联播报道时,报道说27日印尼爪哇岛日惹地震时(该台请示了中国国家地震局当时的权威专家)仍说日惹发生的地震与默拉皮火山无关。主流地震界流派们认为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两者牛马不相干。

公元2018年5月初,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大规模喷发,并引发里氏6.9级强烈地震。火山喷发时间持续达数月之久,夏威夷群岛上的火山,它们的直径可达5000米,外形椭圆,当喷发时,在火山口的底部表层上裂开无数条向四面八方放射的裂缝,喷出高达1000-2000°C温度的流动性很大的基性熔岩。保留了海底火山喷发形式(指地幔浅部岩浆喷发)。

地震为瞬时应力之能量快速释放,瞬时应力作用所包含的标准时间约为1~数秒,持续时间范围上限约为10余秒~1分钟。如爆炸、冲击、高速碰撞(如导弹拦截、火车、汽车相撞),地震等突发性事件发生,时间极为短促,因从静止状态急转高速冲击的惯性力作用,故而破坏性、灾难性极大。

火山喷发活动为持续应力(较长时间、不间断)稳定之能量释放。火山活动一次喷发时间可有几小时、或几天、几月、甚至一年以上之久的。喷发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喷发量规模大小不等,喷发冲击力与烟灰柱高度也相差悬殊;喷发形式(猛烈式,宁静式、休眠式式等)也各不相同。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3:17
火山喷发给大地震活动引发机制指明的动力根源:

火山喷发就像在地下进行爆炸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如公元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火山具有的能量达到4.6×10^25尔格,火山喷发时伴生了里氏6.7级地震;公元2006年5月初旬,印尼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喷发高峰期过后,于2006年5月27日,距该火山西南27公里的日惹地区又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造成了5136人死亡,受伤人数达到2万余人,无家可归者达20万人。默拉皮火山爆发地下发出隆隆巨响,说明地下岩浆活动极为活跃。科学家们(包括印尼国内与国际科学家)只考虑到火山本身,而忽视了火山喷发牵引周边地区地下深部岩浆剧烈活动而引发的强烈地震。这是一个沉重的大教训,笔者认为,这主要产生于世界范围内对地震引发机制理论(主流、传统认识误区)错误的严重后果所造成的惨重恶果!与此同时(指2006年5月27日),我国中央电视一台晚间电视新闻联播报道时,报道说27日印尼爪哇岛日惹地震时(该台请示了中国国家地震局当时的权威专家)仍说日惹发生的地震与默拉皮火山无关。主流地震界流派们认为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两者牛马不相干。

公元2018年5月初,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大规模喷发,并引发里氏6.9级强烈地震。火山喷发时间持续达数月之久,夏威夷群岛上的火山,它们的直径可达5000米,外形椭圆,当喷发时,在火山口的底部表层上裂开无数条向四面八方放射的裂缝,喷出高达1000-2000°C温度的流动性很大的基性熔岩。保留了海底火山喷发形式(指地幔浅部岩浆喷发)。

地震为瞬时应力之能量快速释放,瞬时应力作用所包含的标准时间约为1~数秒,持续时间范围上限约为10余秒~1分钟。如爆炸、冲击、高速碰撞(如导弹拦截、火车、汽车相撞),地震等突发性事件发生,时间极为短促,因从静止状态急转高速冲击的惯性力作用,故而破坏性、灾难性极大。

火山喷发活动为持续应力(较长时间、不间断)稳定之能量释放。火山活动一次喷发时间可有几小时、或几天、几月、甚至一年以上之久的。喷发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喷发量规模大小不等,喷发冲击力与烟灰柱高度也相差悬殊;喷发形式(猛烈式,宁静式、休眠式式等)也各不相同。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5:51
物质《三态》和《波粒二象性》谈地震成因问题:(作者:遠长江)2020、12、19日

物质三态:物质分气态、液态、固态;《波粒二象性》:波”是指波动性;“粒”是电粒子;“象”者,形态也,波和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态。地球上各类矿物元素物质,存在一个共同特征,从固态→液态→气态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波动性在步步增强;从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波动性在步步减弱;一般来说,地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因气态物质粒子分布密度稀疏,空间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大;液态物质波动性次之,固态物质粒子宻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小。比如水物质,气态水(水蒸气)的活动性、波动性最大,气态水(水蒸气)能引起風云、闪电、雷雨气象瞬间变化;液态水波动性次之,它可引发海啸、海潮、潮汐、江河洪流;固态水(冰山、冰洲、冰盖、冰河、冰川、冰雹、冰雪等)波动性最小。作者(速长江)认为,波粒二象性在空间(气态)表现最为突出;物质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受温度掌控,摄氏零度以下水变为固态,则天然波动性消失;再联系到南极洲、北极洲,两大冰洲没有地震发生过,就一目了然的事情了!所以说《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温度与物质三态。波就是物质波动性在地表的典型具体表现。地球分为三大圈:地壳岩石圈、地幔圈、地核圈。从岩石圈→地慢圈→地核圈,温度在递增,压力在增大,矿物元素物质三态:由固态→液态→气态(地核圈应为高压压缩气态物质,它具有巨大的爆发力和膨胀力,这是作者在此提出的独创见解)。那么,地球三大圈物质隐伏波动性:地核圈隐优波动性为最大,地慢圈隐伏波动性次大,地壳岩石圈隐伏波动性最小。由此可见,地震(指7级以上大地震)、火山的成因问题及震源、基源分布深度问题,都迊刃而解了!
地震按成因分类:
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潮汐地震(包括固体潮)、人为地震。人为地震又分为:水库诱发地震;核爆试验地震;人工定向爆破地震;…等。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为地震等,其动力源均來自地壳浅部引发的地震,而火山地震其动力源来自地球深处引发的地震。所谓成因是指地震造成的原因。地球深部动力源引发的顶级大地震是全球地震界研究的重点。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5:52
对616楼文稿订正后版本:

物质《三态》和《波粒二象性》谈地震成因问题:(作者:遠长江)2020、12、19日
物质三态:物质分气态、液态、固态;《波粒二象性》:波”是指波动性;“粒”是电粒子;“象”者,形态也,波和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态。地球上各类矿物元素物质,存在一个共同特征,从固态→液态→气态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波动性在步步增强;从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波动性在步步减弱;一般来说,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因气态物质粒子分布密度稀疏,空间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大;液态物质波动性次之,固态物质粒子宻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小。比如水物质,气态水(水蒸气)的活动性、波动性最大,气态水(水蒸气)能引起風云、闪电、雷雨气象瞬间变化;液态水波动性次之,它可引发海啸、海潮、潮汐、江河洪流等波动性;固态水(冰山、冰洲、冰盖、冰河、冰川、冰雹、冰雪等)波动性最小。作者(速长江)认为,波粒二象性在空间(气态)表现最为突出;物质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受温度掌控,摄氏零度以下水变为固态,则天然波动性消失;再联系到南极洲、北极洲,两大冰洲没有地震发生过,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了!所以说《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温度与物质三态。地震波就是物质波动性在地表的典型具体表现。地球分为三大圈:地壳岩石圈、地幔圈、地核圈。从岩石圈→地慢圈→地核圈,温度在递增,压力在增大,矿物元素物质三态:由固态→液态→气态(地核圈应为高压压缩气态物质圈,它具有巨大的爆发力和膨胀力,这是作者在此提出的独创见解)。那么,地球三大圈物质隐伏波动性:地核圈隐伏波动性为最大,地慢圈隐伏波动性次大,地壳岩石圈隐伏波动性最小。由此可见,地震(指7级以上大地震)和火山的成因问题及震源、火山基源分布深度问题,都迊刃而解了!
地震按成因分类:
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潮汐地震(包括固体潮)、人为地震。人为地震又分为:水库诱发地震;核爆试验地震;人工定向爆破地震;…等。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为地震等,其动力源均來自地壳浅部引发的地震,而火山地震其动力源来自地球深处引发的地震。所谓成因问题是造成地震的原因。地球深部动力源引发的顶级大地震是全球地震界研究的重点。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5:55
地球内部岩浆为何要以火山喷发模式释放过剩能量?(作者:遠长江)

试问何谓《过剩能量》?好似企业集团生产的产品无法向外销售出去,长时间积压倉库再无处容纳而产生严重过剩现象。地球内能无处存放,无处容纳,那里有空隙、那里有通道,就往那里倾销。全球陆地活火山523座,死火山1500~2000余座,休眠火山难以统计。523座活火山就有523条地下通道,还有地下潜火山和侵入岩浆,穿插地壳岩石圈内,还不知有多少纵横交错的隐伏网状分技细小通道?产能过剩,怎么解决?势必以火山喷发,地震〈地动山摇〉、温泉热泉、及地表散热等方式,进行综合“免费"释能。
请问火山一次性喷发,能喷出多少熔岩?以日本樱島火山为例,公元1914年1月12曰~1915年5月取名为《大正大喷发》,最后一次喷发最弱,但仍然喷发出30亿吨的熔岩,将一片海域变成了陆地。现在我们來说明一下30亿吨熔岩是什么具体含义,30亿吨用数据表示为:3×10^9吨。
30亿吨熔岩有多大体积?如果熔岩的比重按3.0克/㎝3计算,那么则有3.0吨/米3,30亿吨=3×10^9吨。
继续计算:3×10^9吨÷3.0吨/米3=10^9米3,再化为用公里体积表示。又1公里=1000米,那么,1[公里]3=10^9[米]3。
也就是说30亿吨熔岩的体积为:1公里长X1公里宽X1公里厚之正方体体积,或为2公里长X1公里宽×0.5公里高的长方体的体积,这个一次性喷发体积规模是较大的。
鉴于上述情况而可知,火山锥形山体的形成,有的可能为多次火山间歇喷发堆积而成;有的火山锥形山体可能为一次性喷发则可堆积而成。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5:56
美国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地下潜藏岩浆超过10OO个三峡水库库容量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5:56
由火山口,岩浆通道和火山锥组成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约有2000座;已发现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陆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就世界范围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一带和印度尼西亚向北经缅甸、喜马拉雅山脉、中亚、西亚到地中海一带,现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绝大部分都分布都在这两个带上。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5:57
火山喷发
火山出现的历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不再活动,这样的火山称之为“死火山”;而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然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人们称之为“休眠火山”;人类有史以来,时有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软流层),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在喷出的固体物质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喷出的液体物质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种水溶液以及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喷出的气体物质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氢、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动中,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有时能致人于死地,或使电、仪表等失灵,使飞机、轮船等失事。
根源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深处存在大量高温液体,其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5:58
火山喷发
火山出现的历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不再活动,这样的火山称之为“死火山”;而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然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人们称之为“休眠火山”;人类有史以来,时有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软流层),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在喷出的固体物质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喷出的液体物质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种水溶液以及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喷出的气体物质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氢、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动中,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有时能致人于死地,或使电、仪表等失灵,使飞机、轮船等失事。
根源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深处存在大量高温液体,其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5:59
根源:
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深处存在大量高温液体,其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岩石熔化时膨胀,需要更大的空间。世界的某些地区,山脉在隆起。这些正在上升的山脉下面的压力在变小,这些山脉下面可能形成一个熔岩(也叫“岩浆”)库。
这种物质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痕上升。熔岩库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便向外迸发成为一座火山。
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开口处通到地表。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象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实际上,火山岩是被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当岩浆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高度时,它的温度和压力开始下降,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岩浆就变成了火山岩。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5:59
火山喷发给大地震活动引发机制指明的动力根源:

火山喷发就像在地下进行爆炸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如公元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火山具有的能量达到4.6×10^25尔格,火山喷发时伴生了里氏6.7级地震;公元2006年5月初旬,印尼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喷发高峰期过后,于2006年5月27日,距该火山西南27公里的日惹地区又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造成了5136人死亡,受伤人数达到2万余人,无家可归者达20万人。默拉皮火山爆发地下发出隆隆巨响,说明地下岩浆活动极为活跃。科学家们(包括印尼国内与国际科学家)只考虑到火山本身,而忽视了火山喷发牵引周边地区地下深部岩浆剧烈活动而引发的强烈地震。这是一个沉重的大教训,笔者认为,这主要产生于世界范围内对地震引发机制理论(主流、传统认识误区)错误的严重后果所造成的惨重恶果!与此同时(指2006年5月27日),我国中央电视一台晚间电视新闻联播报道时,报道说27日印尼爪哇岛日惹地震时(该台请示了中国国家地震局当时的权威专家)仍说日惹发生的地震与默拉皮火山无关。主流地震界流派们认为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两者牛马不相干。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00
火山喷发和天然喷泉(又称间歇泉)的形成原理都具有周期性和间歇性的突出特征。
天然喷泉能间歇性地喷出气体与泉水来,有的是几分钟喷出一次,有的是几十分喷一次,有的是几小时喷一次,非常准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间歇性之特点。世界上最著名的天然喷泉——美国黄石公园的老忠实喷泉,原本平均每64分钟喷出一次。I959年黄石公园附近的一次大型地震以后,它的平圴喷发频率变为现今每90分钟一次。经研究有两方面因素控制一个喷泉的行为特点:地下管道的几何形状和地下流体(气态与液态的)的供给狀况。一次大型地震可以轻易改变其中之一或者一箭双鵰。而火山喷发的周期(间歇期)是以年为计算单位,活火山每相隔数年、十余年、或数十年、或数百年喷发一次;有的休眠火山,甚至相隔上千年、数千年,重新复发。火山喷发的周期长短大不相同。
火山喷发与天然喷泉的另一个不同点:喷泉喷出的是低温水流和气体,火山喷出的是高温炽热岩浆流和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另外二者释放的压力相差悬殊:喷泉顶多释放几个大气压力,而火山喷发至少释放1万个至数十万个大气压力,能将火山烟灰、烟柱浓雾掀冲6000~1万余米高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01
火山喷发和天然喷泉(又称间歇泉)的形成原理都具有周期性和间歇性的突出特征。
天然喷泉能间歇性地喷出气体与泉水来,有的是几分钟喷出一次,有的是几十分喷一次,有的是几小时喷一次,非常准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间歇性之特点。世界上最著名的天然喷泉——美国黄石公园的老忠实喷泉,原本平均每64分钟喷出一次。I959年黄石公园附近的一次大型地震以后,它的平圴喷发频率变为现今每90分钟一次。经研究有两方面因素控制一个喷泉的行为特点:地下管道的几何形状和地下流体(气态与液态的)的供给狀况。一次大型地震可以轻易改变其中之一或者一箭双鵰。而火山喷发的周期(间歇期)是以年为计算单位,活火山每相隔数年、十余年、或数十年、或数百年喷发一次;有的休眠火山,甚至相隔上千年、数千年,重新复发。火山喷发的周期长短大不相同。
火山喷发与天然喷泉的另一个不同点:喷泉喷出的是低温水流和气体,火山喷出的是高温炽热岩浆流和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另外二者释放的压力相差悬殊:喷泉顶多释放几个大气压力,而火山喷发至少释放1万个至数十万个大气压力,能将火山烟灰、烟柱浓雾掀冲6000~1万余米高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03
从大火山与大地震两者能量释放的匹配和联动关系着眼进行分析研究(修正版)

从大火山与大地震两者能量释放的匹配和联动关系着眼进行分析研究:
一个8.5级的大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为3.5×10^24尔格,如果换算成电能,相当于一个122.5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工作8-9年的总发电量,还有学者统计过,1906年厄瓜多尔西海岸中的8.9级地震(1.4×10^25尔格),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颗普通原子弹或一百颗大型氢弹的威力,试验还证明,在坚硬的花岗石中爆炸一个相当2万吨黄色炸药(TNT)的原子弹(8×10^20尔格),所得到的结果才大致和一个五级地震(2×10^19尔格)差不多。综上所述可知,地震能量之巨大,破坏威力之惨烈,毁灭灾难性之恐惧,可想而知。按照国际国内主流传统地震学界专家,学者们的学术理论观点,地震是岩石断层破裂造成的,但从未见到过有哪位学者或地震专家,对断层活动如何进行能量释放的定量计算(包括断层错动面的长度与伸展深度,错动位移距离,摩擦系数等,同时试问震源是一条线还是一个面?因为断层成线成面展布。)但人们对火山喷发释放的能量,进行了较精准的定量概算,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可是七级地震释放的能量(2×10^22尔格)仅为日本樱岛火山喷发能量(4.6×10^25尔格)的万分之四左右,八级大地震的能量(6.3×10^23尔格)只相当于日本樱岛火山喷发总量的1.37%左右。日本樱岛火山还算不上最大型火山活动,对于大型火山喷发而言,一次可喷出6×10^9吨(或6×10^10吨岩浆)。通过热功当量换算与动能计算(岩浆从地下深处喷出地表所做的功),其能量约为12×10^25尔格(12×10^26尔格).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具有能量达到(4.6×10^25尔格),为里氏九级地震的2.3倍(4.6×10^25尔格 / 2×10^25尔格=2.3倍)。对于更大型火山一次性喷发所释放出的能量,至少等于9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6倍以上(大于12×10^25尔格 / 2×10^25尔格=6倍以上)。对于最大类型火山一次性喷发所释放出的能量(12×10^26尔格)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6.3×10^26尔格)的近似2倍(12×10^26尔格 / 6.5×10^26尔格=2倍)。而等于里氏9.5级地震所释放能量(3.15×10^26尔格)的3.8倍(12×10^26尔格 / 3.15×10^26尔格=3.8倍)。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测得一个9.5级地震(即智利1960年5月的9.5级地震)。8级地震的能量只约为大型火山一次性喷发能量的千分之五(6.3×10^23尔格 / 12×10^25尔格=0.005)左右至万分之五(6.3×10^23尔格/ 12×10^26尔格=0.0005)。里氏8级以上的强烈大地震,破坏威力巨大,灾难毁灭性超群绝伦。而地震的引发是一种快速的消能,耗散能量的过程。试问哪个领域能为震源提供如此威力无比的巨型能量呢?从地球”三态“(气态、液态、固态)物质基础相互转换为前提(初始条件),热能,高内压势能,膨胀势能,放射能等均可转变为动能和能量的守恒定律,那么就能给出肯定的回答,是地球内部提供的巨型动能,如同炸弹,火炮发生爆炸时,是因为内部火药引爆,体积突然膨胀,内压瞬间速猛剧烈增高造成内外压力剧变失衡而炸飞外壳成碎片。内部炸药是内能,外壳被炸破成碎片四散外飞是消能,道理完全相同。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04
(续):通过前述能量定律概算对比,得知火山爆发能量释放与强烈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匹配,但又如何理解火山与地震的能量释放源的相互联动关系呢?国外前代地质学家早已形成共识,指出“地震与火山为造山运动的次生效应,地震与火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从世界范围看,多火山的地区一般也是多地震的地区,火山活动可造成地震,地震也可引起火山活动,如在智利,每逢特大地震发生之后不久,常有火山爆发,这究竟有什么联系呢?所谓火山活动就是一种高热高能的熔融岩浆在纵向活动,岩浆冲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当然,还有更多的岩浆没有能冲出地表,是因上覆岩层较完整,无法形成上升通道与地面出口,或因某些地方地壳很厚,储藏岩浆的处所离地面太远,岩浆没有能喷出地表,但在这里产生巨大的动能引发了地震。有人认为岩浆活动是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因而认为火山与地震两者的形成机制为同宗共源,比如大型火山喷发,常伴随产生6.2-7.0级的火山地震,因火山爆发就像在地下进行爆炸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而引发地震。在超高温条件下,某些物质会引起分解,产生气态物质,因而地球内部岩浆中普遍存在气泡,一旦压力降低,常会发生爆炸,谓之“气爆岩浆体”,如同爆发沸腾会引起锅炉爆炸。火山喷发,分配给伴生火山地震的能量仅占极少比例(约占火山喷发能量的万分之二或之三左右)。因而可以说火山与地震同根共源、同胎共母,如同一对孪生兄弟。而传统主流地震界流派们则认为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两者牛马不相干。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04
火山喷发和地震突发为地球内能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释放方式:
火山喷发有良好的火山地下道和地面出口(指火山口),火山喷发是以公开暴露式直接喷出炽热岩浆,集中进行热能释放;而地震活动则是以地下隐蘞式进行压力动能释放,使地表产生一定地域范围的强烈震动。火山喷发能以持续应力进行较长时间的能量连续释放,因为火山基源孕育聚集体能很好穿插连接在一起,故此,有十分充裕的补给源头。而地震活动是以短暂的瞬时应力、进行快速突发的能量释放,一个地震序列(包括主震和系列前震及众多的余震)的大小震源——能量孕育聚集体,全部都是成群分布的个体单干户,它们彼此相互之间没有补给接济关係,各自独立行动、进行能量单独释放。
火山喷发是以集中港口式进行能量释放为特点,地震活动是以发散式、成群结队地进行能量释放(因为它们没有大型港口,不能将货物集中装载在大型货轮内进行运输外销,只能进行分散零售——能量释放方式)。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05
地震序列的大小震源:
一个地震序列——指包括主震、系列前震、众多成群的余震在内的大小地震,除主震震源为暴发户外,其余震源均为中小个体单干户。地震序列的大小震源,它们在地震区内(或构造带内)往往成集群、宻集、点状个体、独立分布;在时间规律上,它们具有同期孕育、成长、成熟期(指能量释放期)。地震序列各大小震源(能量果实)的成熟时间先后相差几天至几星期,或更长时间。各大小震源不相互融合和串通,它们不分大小,各自为政。比如南瓜和芝麻,虽然大小悬殊,但都是单个个体。芝麻虽小,但它仍然为能量个体,它决不会与南瓜融合。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06
〈十三〉、要预测地震,得先做好火山预测
遵循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摸爬前进,先预测那些有规律性,有周期性的自然事物;先研究有序界系,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再从事与预测及研究那些无规则,或零乱不堪,或杂乱无章,或捉摸不定,或无序界系的,复杂的混沌自然界事物。
  一、多年来发布了很多火山预测,一些是失败的,但成功的更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火山喷发是可以准确预测的。火山喷发一般有着较强的周期性特征和较明显的规律性,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对火山喷发的预测要比地震预测容易。通常情况下,火山喷发虽然呈周期,有规律性喷发,但每个周期的间隔时间也有差别。比如印尼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平均每隔10年喷发一次,但有时相隔12年。但地震则不同,日本的长期的历史记录揭示了地震发生时间的不规律性,地震预测的一些参数的可变化无常性(为多变量)。地震预测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关键问题是时间的准确度。对于火山喷发的预测,三要素则简化为一要素。因为地点(即火山口)位置固定不变,或变化甚小;喷发量(相对于地震的震级)也变化不会大;唯一要预测的要素就是时间的准确可信度。因而说火山喷发的预测要比地震预测(当然是指7级以上大地震的预测)容易。那么我们就先从容易的做起,先简单后复杂,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我们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再到大学毕业,共十七年时间,才能开始走入科学殿堂大门,都是从简易到复杂之路。地震预测存在三大难题,首屈一指的是“不可入性”。而火山喷发已将基源(火山基源相当于地震震源)托出,基源岩浆显露于地表。让广众(包括学者、科研人员)能直接直观的进行观测和实地考察及现场搜集第一手研究资料。岩浆从地下深处喷出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何等宝贵而又易得难求的事情!可又如何能引起全球地震科学界多少重视与反响呢?甚至“视而不见”。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07
二、前文谈到,火山预测成功的多于失败的。但还是有不少是预测失败的,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火山整个漫长的发展履途,其活动从自发有序走向自发无序,最终停止活动”。世间任何事物都遵循一个共同的,不能违背的自然规律:从发生->发展->鼎盛->衰老->死亡(消失)。火山活动同样如此。鼎盛时期之前的火山活动具有较明显的自发有序、有规律、周期性特征。它处于发展强盛之中,火山喷发就像在地球下进行巨大核爆炸一样,声响传播到200公里以外,喷出的火山灰烟云雾可达6000米至1万余米的高空,岩浆和大小石块可抛向500米的高空,火山灰可落在2500公里以外。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9(6×10^10)吨岩浆和火山灰碎屑物,岩浆在地下通道中奔流与上涌,地下雷鸣,地下压力可达2万至60万个以上大气压力,而地表只为一个大气压力,岩浆上冲压力如此巨大悬殊,故威力巨大无比!使大地产生地动山摇,而引发地震。当火山活动进入衰老期后,因高温热液岩浆不同于低温水溶液,因炽热岩浆能熔化岩石而使火山地下管道几何空间得以扩展和上冲压力降低。如宁静式火山:它并不喷发,只从火山口较安静地释放气体或静静地流溢火热的熔岩。休眠型火山:隔相当长年代时间,会再度喷发。最后停止喷发变成死火山。以上类型的火山无法准确预测,是造成预测失败的主要客观原因所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14
火山活动从鼎盛期->衰老期->休眠期->死火山期,是从自发有序转向自发无序。无序指无内在规律可循。火山活动进入衰老期后,火山喷发频率(指间歇时间)变长或逐渐走向无序状态。所以说做好火山预测也不容易。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15
三、火山喷发和喷泉(又叫间歇泉)的形成原理甚为相似。天然喷泉能间歇地喷出气体和泉水来,有的几分钟喷一次,有的几十分钟喷一次,有的几小时喷一次,非常准确。世界上最著名的天然喷泉--美国黄石公园的老忠实喷泉,原本平均每64分钟喷一次。1959年黄石公园附近的一次大型地震以后,它的平均喷发频率变为现今每90分钟一次。经研究有两方面原因控制一个喷泉的行为特点:地下管道的几何形状和地下流体(气体与液体的)的供给。一次大型地震可以轻易改变其中之一或者一箭双雕。

火山喷发与天然喷泉的不同点:喷泉喷出的是低温水流,火山喷出的是高温炽热岩浆流;另外两者释放压力相差悬殊:温泉顶多释放几个大气压力,而火山喷发至少释放一万个至数十万个大气压力,能将火山烟灰浓雾抛充6000-1万3千余米高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15
三、火山喷发和喷泉(又叫间歇泉)的形成原理甚为相似。天然喷泉能间歇地喷出气体和泉水来,有的几分钟喷一次,有的几十分钟喷一次,有的几小时喷一次,非常准确。世界上最著名的天然喷泉--美国黄石公园的老忠实喷泉,原本平均每64分钟喷一次。1959年黄石公园附近的一次大型地震以后,它的平均喷发频率变为现今每90分钟一次。经研究有两方面原因控制一个喷泉的行为特点:地下管道的几何形状和地下流体(气体与液体的)的供给。一次大型地震可以轻易改变其中之一或者一箭双雕。

火山喷发与天然喷泉的不同点:喷泉喷出的是低温水流,火山喷出的是高温炽热岩浆流;另外两者释放压力相差悬殊:温泉顶多释放几个大气压力,而火山喷发至少释放一万个至数十万个大气压力,能将火山烟灰浓雾抛充6000-1万3千余米高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15
四、地震预测比火山预测艰难,不过地震预测也得先从相对有序的"特征地震"做起,因此"特征地震"具有一定准周期特性。有学者认为目前的"地震学"基本上还是一门"观测科学"。比如对一个地区近500年来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地震(观测收集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估与预测今后数年至100年内可能重演灾难性大地震的危害,即通过观测它的过去,预测它的将来。关于如何准确预测?因文字冗长,需另作专题论述,在此搁笔为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15
火山口形态各异:
1、火山口多为园形,山体多为去顶锥形;火山口范围内多数为干地,少数为“天池”(低于潛水面者)。
2、夏威夷基拉韦厄破火山口直径4027米,深130余米,其中包含许多火山口。整个火山口好像是一个大锅,大锅中又套着许多小锅(火山口),请参见76楼台湾大屯火山有发生喷发可能的照片。如同我们用鋼精锅煮饭,飯熟后见饭面上出现许多出气孔的情况,完全相似。
3、火山群:有的火山群由十余座火山组成;有的由几十座、或一百几十座火山分布组成;火山成群结队宻集分布,作者用向日葵盘、葡萄果、高粱穗来形像比拟较为恰当,因为它们都是能量的聚结方式。一个在地下聚结,另一个在地上聚结。
4、地震也常为成群结队的稀疏分布,作者用梨、桃、苹果、李子在树上的稀疏分布來形像比拟,它们又是能量的另一种聚结方式。但能量主要都来源于根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16
火山喷发间隔周期有时也零乱无序:
如维苏威火山1631年后火山喷发特征发生变化,1660~1944年间观察到约有19个周期。
其间大喷发的年份是1660、1682、1694、1698、1707、1737、1760、1767、1779、1794、1822、1834、1839、1850、1855、1861、1868、1872、1906和1944年。
所以要做好火山也很不容易。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17
海底水下火山喷发活动推动大陆板块运动:
全球陆上活火山共有516座,环太平洋沿岸陆地火山约有380余座,约占全球活火山的75%左右。全球陆地总面积为148.1×10^5平方公里,约占全球水陆表面积的29.1%左右。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统计,陆上活火山加上海洋水下活火山,全球活火山约为1500余座。陆地火山(除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外)通常以集中港口式的管状喷发,火山碎屑物与岩浆常堆积成孤立锥形山。海底活火山的喷发则不同,常沿海底断裂(或裂缝或海洋深槽)进行长期喷发。以海底山脉形式分布的海岭与中洋脊都是海底火山长期喷发堆积物所造就;因海底水下火山长期喷发,新洋壳生长扩张推动了板块运动。海洋底部水下火山喷发,常会引起海洋的惊涛骇浪与发生海啸,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海底火山喷发后,常在水下火山附近繁衍出新生物物种,经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产生与海底水下火山喷发密切相关。

火山岛与火山岛链群,因火山长期喷发堆积所形成的海底山脉(指海岭系统与中洋脊系统),某些部分常以火山形式上升隆起露出海面,其中某些火山还在活动和地震频发的岛屿,称为火山岛或火山岛链群。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夏威夷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所罗门群岛,南洋系列群岛...等。

有人担心日本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19
对639楼文稿订正:
海底水下火山喷发活动推动大陆板块运动:
全球陆上活火山共有516座,环太平洋沿岸陆地火山约有380余座,约占全球活火山的75%左右。全球陆地总面积为148.1×10^5平方公里,约占全球水陆表面积的29.1%左右。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统计,陆上活火山加上海洋水下活火山,全球活火山约为1500余座。陆地火山(除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外)通常以集中港口式的管状喷发,火山碎屑物与岩浆常堆积成孤立锥形山。海底活火山的喷发则不同,常沿海底断裂(或裂缝或海洋深槽)进行长期喷发。以海底山脉形式分布的海岭与中洋脊都是海底火山长期喷发堆积物所造就;因海底水下火山长期喷发,新洋壳生长扩张推动了板块运动。海洋底部水下火山喷发,常会引起海洋的惊涛骇浪与发生海啸,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海底火山喷发后,常在水下火山附近繁衍出新生物物种,经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产生与海底水下火山喷发密切相关。

火山岛与火山岛链群,因火山长期喷发堆积所形成的海底山脉(指海岭系统与中洋脊系统),某些部分常以火山形式上升隆起露出海面,其中某些火山还在活动和地震频发的岛屿,称为火山岛或火山岛链群。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夏威夷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所罗门群岛,南洋系列群岛...等。

有人担心日本地震太多,日本列岛会沉没海中,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火山岛与火山岛链群只会随地质历史年代而增宽与升高。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19
火山喷发上冲压力(即地壳内外压力差)的定量概算:
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公里左右,地表为1个大气压,地下33公里深度岩石圈基底单位面积受上覆岩层的静压力,上覆岩层平均比重如按3.0g/cm^3为准。3.0g/cm^3即为3.0T/m^3。(T为吨,m为米)。那么,3.0T/m^3 ×33×10^3米=9.9×10^4(T/m^2)。地下33公里深处岩石圈基底底板单位面积上受地幔岩浆顶托压力为1万个大气压。再将大气压换算成静压力,一个大气压为76厘米水银柱高度,水银比重为13.6,那么一个大气压则为静压力是:
76厘米×13.6克/厘米^3 = 1.6克/厘米^2=1.6千克/1×10^-4米^2 = 1.6 × 10^4千克/米^2 = 16Kg/m^2 = 10.336T/m^2。那么1万个大气压则为10.336×10^4吨/m^2。
通过上面定量概算结果得知,地壳岩石圈基底单位面积受上伏岩层的自重静压力(9.9×10^4T/m^2)与受地幔岩浆上浮顶托力(10.336×10^4吨/m^2)基本上均衡,故地壳处于静态平衡稳定状态。但在这里需要明确指出,定量概算的假设之初条件是基于把地壳岩石圈当成完整(无洞隙破裂)的隔离层看待的。假若从地壳岩石圈基底存在一条直达地表的通道(参见"火山喷发成因与岩浆基源示意图),那末,地壳内外压力差就是1万个大气压之压强(10^5吨/米^2)。如基源深度为60公里则可达到约为2万个大气压之压强,就具有高压上冲云霄数千米高烟柱的喷发(也似高压喷嘴)。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6:20
火山喷发上冲压力(即地壳内外压力差)的定量概算:
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公里左右,地表为1个大气压,地下33公里深度岩石圈基底单位面积受上覆岩层的静压力,上覆岩层平均比重如按3.0g/cm^3为准。3.0g/cm^3即为3.0T/m^3。(T为吨,m为米)。那么,3.0T/m^3 ×33×10^3米=9.9×10^4(T/m^2)。地下33公里深处岩石圈基底底板单位面积上受地幔岩浆顶托压力为1万个大气压。再将大气压换算成静压力,一个大气压为76厘米水银柱高度,水银比重为13.6,那么一个大气压则为静压力是:
76厘米×13.6克/厘米^3 = 1.6克/厘米^2=1.6千克/1×10^-4米^2 = 1.6 × 10^4千克/米^2 = 16Kg/m^2 = 10.336T/m^2。那么1万个大气压则为10.336×10^4吨/m^2。
通过上面定量概算结果得知,地壳岩石圈基底单位面积受上伏岩层的自重静压力(9.9×10^4T/m^2)与受地幔岩浆上浮顶托力(10.336×10^4吨/m^2)基本上均衡,故地壳处于静态平衡稳定状态。但在这里需要明确指出,定量概算的假设之初条件是基于把地壳岩石圈当成完整(无洞隙破裂)的隔离层看待的。假若从地壳岩石圈基底存在一条直达地表的通道(参见"火山喷发成因与岩浆基源示意图),那末,地壳内外压力差就是1万个大气压之压强(10^5吨/米^2)。如基源深度为60公里则可达到约为2万个大气压之压强,就具有高压上冲云霄数千米高烟柱的喷发(也似高压喷嘴)。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0:44
火山喷发给大地震活动引发机制指明的动力根源:

火山喷发就像在地下进行爆炸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如公元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火山具有的能量达到4.6×10^25尔格,火山喷发时伴生了里氏6.7级地震;公元2006年5月初旬,印尼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喷发高峰期过后,于2006年5月27日,距该火山西南27公里的日惹地区又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造成了5136人死亡,受伤人数达到2万余人,无家可归者达20万人。默拉皮火山爆发地下发出隆隆巨响,说明地下岩浆活动极为活跃。科学家们(包括印尼国内与国际科学家)只考虑到火山本身,而忽视了火山喷发牵引周边地区地下深部岩浆剧烈活动而引发的强烈地震。这是一个沉重的大教训,笔者认为,这主要产生于世界范围内对地震引发机制理论(主流、传统认识误区)错误的严重后果所造成的惨重恶果!与此同时(指2006年5月27日),我国中央电视一台晚间电视新闻联播报道时,报道说27日印尼爪哇岛日惹地震时(该台请示了中国国家地震局当时的权威专家)仍说日惹发生的地震与默拉皮火山无关。主流地震界流派们认为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两者牛马不相干。

公元2018年5月初,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大规模喷发,并引发里氏6.9级强烈地震。火山喷发时间持续达数月之久,夏威夷群岛上的火山,它们的直径可达5000米,外形椭圆,当喷发时,在火山口的底部表层上裂开无数条向四面八方放射的裂缝,喷出高达1000-2000°C温度的流动性很大的基性熔岩。保留了海底火山喷发形式(指地幔浅部岩浆喷发)。

地震为瞬时应力之能量快速释放,瞬时应力作用所包含的标准时间约为1~数秒,持续时间范围上限约为10余秒~1分钟。如爆炸、冲击、高速碰撞(如导弹拦截、火车、汽车相撞),地震等突发性事件发生,时间极为短促,因从静止状态急转高速冲击的惯性力作用,故而破坏性、灾难性极大。

火山喷发活动为持续应力(较长时间、不间断)稳定之能量释放。火山活动一次喷发时间可有几小时、或几天、几月、甚至一年以上之久的。喷发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喷发量规模大小不等,喷发冲击力与烟灰柱高度也相差悬殊;喷发形式(猛烈式,宁静式、休眠式式等)也各不相同。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0:45
地震是一种根基力学失稳现象:

地震发生时,我们见到立足地面的旗杆,电线柱,高塔,桥梁,楼房...等,发生颠簸跳动和前后左右水平晃动,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它们所依托的大地(根基)在晃动,从而带动他们一起晃动或倾伏,倒塌,毁坏。也许有人会进一步追问,大地地壳岩石怎么会发生震动呢?根据当今世界各国地质地震界广泛赞同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板块是漂托在地幔岩浆层之上的,如同大型航母,军舰,船舶漂托在海洋水体上。大型航母水,军舰,船舶是以水体为根基,大陆板块是以地幔岩浆为根基,这样就不得不涉步于地球内部内动力核心领域。大陆板块是座落在地幔岩浆层上,以岩浆为依托,一旦岩浆发生"气爆",冲击,对流,波动等现象而产生巨大振动,势必引起地壳岩石基底力学支撑失稳,而引发地震。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0:45
地震是一种根基力学失稳现象:

地震发生时,我们见到立足地面的旗杆,电线柱,高塔,桥梁,楼房...等,发生颠簸跳动和前后左右水平晃动,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它们所依托的大地(根基)在晃动,从而带动他们一起晃动或倾伏,倒塌,毁坏。也许有人会进一步追问,大地地壳岩石怎么会发生震动呢?根据当今世界各国地质地震界广泛赞同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板块是漂托在地幔岩浆层之上的,如同大型航母,军舰,船舶漂托在海洋水体上。大型航母水,军舰,船舶是以水体为根基,大陆板块是以地幔岩浆为根基,这样就不得不涉步于地球内部内动力核心领域。大陆板块是座落在地幔岩浆层上,以岩浆为依托,一旦岩浆发生"气爆",冲击,对流,波动等现象而产生巨大振动,势必引起地壳岩石基底力学支撑失稳,而引发地震。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0:46
大陆漂移为何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
如果说是一个原始大陆的话,那就是通常称做的联合古陆。如果说是两个原始大陆,就是通常被称做的劳亚古陆(位于北部)和冈瓦纳古陆(位于南部)。因中洋脊与海底火山长期喷发,新海底洋壳扩张,魏格纳明智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深受全世界科学界广泛赞尝。此后古登堡对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修正意见,他认为原先本来只有一个联合大陆,此后流开扩展开来,故提出大陆扩展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大陆扩展学说,二者的基本区别: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刚性块体遭受到脆性破裂所造成,而扩展说认为大陆是塑性或延性变形所造就。筆者欣赏魏格纳首创的漂移学说,但更替同古登堡的扩展学说。因为古登堡的扩展说为人们指明了大陆漂流主要形成于地壳还处于柔性期的地质时代中。比如像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南端、印度半岛南端等均成尖嘴喙形,这是为什么?说明大陆板块漂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为我们指明那个地质时代地壳还处于塑性或延性变形阶段,大陆冇向南拉伸的运动现象(可能因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向南分离的缘故)。
因地球自转是以北极为底座,绕轨道进行运行,而南北两极的园周角虽然相同,但其运转线速度则相差悬殊,因而出现了北部劳亚大陆漂移分离相对缓慢,欧、亚、北美三洲的北端基本上还能联结在一起,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则漂移分离異常迩猛,非、澳、南美三洲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真所调‘南北向拉伸拉长,东西向分离’。南北拉伸越来越长,东西漂移分离越来越远。从而出现洋壳与地慢层极度变薄和张性深大断裂十分发育,产生洋底下沉下陷,频生巨大海槽、海盆、海沟、南北走向的裂谷…等。南太平洋原是有完整大陆白了,因下沉下陷后而成星罗棋布的碎裂岛群与岛链,故无完整的‘下半身’。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0:46
全球存在四个明显的封闭圈:环太平洋大封闭圈;地中海封闭圈;墨西哥湾——加勤比海封闭圈;北冰洋封闭圈。四个封闭圈虽然大小悬殊,但均封闭较完整。除北冰洋封闭圈外,其余三个封闭圈周边地带均为强烈地震地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壳表面的封闭形态对应地壳底面的倒形封闭形态(这是地质专家的千里眼,它能看透地下千万里的地质状况),这样的倒形的封闭圈就有利于岩浆与气态物质之能量的聚集与向地表释放。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1:04
环太平洋封闭系统的组成路线图:它由南北美洲西岸~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库页岛~欧亚东海岸及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东南亚各国及菲律賓群岛~印度尼西亚列岛、澳大利亚、几内亚岛、宻克罗尼亚群岛、所罗门群岛~西延至新西兰、裴济、图瓦卢、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直到土阿土群岛、复活节岛,已接接近南美洲西岸南端附近,南侧又有南极洲及南极半岛封关。因而环太平洋周边构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大封闭系统(附图省略)。地表完整的封闭系统,、地壳壳底也必然构成一个倒形完整的、能量蓄聚的封闭系统。地表形态与地壳壳底形态的倒形对应关係,这就显示出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的重大指导意义。
而大西洋、印度洋周边地区均未形成较完整的封闭系统,而是呈‘人’字形向南张开、开放。只有环太平洋周边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封闭圈,周而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成因有它的内在机制。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1:05
到目前为止测得的全球五大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智利1960年5月的9.5级地震;阿拉斯加1964年3月的9.2级地震;苏门答月芳2004年12月的9.1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曰本2011年3月的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俄罗斯勘察加半岛1952年11月的9.0级地震。有人将环太平洋环形地震带称为四万公里死亡区,地壳扩张活跃区,集群地震频发区。活火山群宻集分布区。当然是指环绕太平洋周边沿岸的大陆地带,不是指海洋区,‘环’字之深意。它包含海陆边缘交接的陆棚地势急转直下的变化,重力势能(其中包含地磁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之集中体现)急剧变化。研究地磁力、地磁指数、地磁场…等,其实際是反映在重力势能上。重力场、重力势能、重力势差、重力仪…的研究最具现实意义。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1:06
筆者再谈地震预测:所谓预测是地震发生前测定或测算出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震中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四要素的地震基本参数。一旦地震发生(包括前震)就不能再称预测,只能称为同步实测。这就是基本概念问题,可许多中外地震工作者(包括一些学者、专家),常把系列前震当成预测,最明显的实例是中国海城地震,把主震前24小时内发生的5O0余次前震,视为预测。那么怎样进行事先预测呢?目前所谓地震预测,大概分为三秒情况:基于地震前兆现象的:(|)、经验预测法,全憑以前积累的经验,或借用别国的经验。(2)、统计预测法:是基于地球物理规律,对某一地区曾经已经发生过历史地震资料,进行全面搜集、整理、统计、分析,找出其中一些规律性的内容,摸索地下谜底。(3)、数值预测法:这是地震专家们最注重的研究方法。其中数值分析和预测,就是应用连续介质力学与热力学规律,基于岩体破裂准则或断层本构关係,来分析预测地震。筆者认为这一方法存在与实际完全脱钩的实验室方法,因为地表浅层的岩石介质力学与地下深部围岩、围压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岩体力学规律完全不同,因而毛病百出,无准确度可谈,更何况中源、深源地震不发生在岩体中。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1:07
用什么方法确定地震危险区?
何谓地震危险区,就是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方。那么,用什么方法确定地震危险区呢?一般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切实做好地震地质工作:从事地震专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科学知识。地震与地质都是从事地球、地壳岩石、地幔岩浆、构造……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野外实际现场探察工作的。地震调查就是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研究地震问题,例如查明活动构造带,特别是活动断裂带的性质、分布规律和延伸范围,确定那些地区、那些地段、那些地点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现时好些地震工作人员缺乏地质基本知识,这怎么能做好地震预测工作哩!研究一个地区的地震未来发展情况,还必须勘察该地区与周边毗邻地区在地质史上是否曾经发生过火山喷发,查明是否存在火成岩、喷出岩的露头分布?比如岩墙、岩床、岩柱、岩盘、岩基等。进行隐伏火成岩体的调查,查明深度为地表以下100米~10OO米。
(2)、研究近期历史地震(近500年来)活动规律:对历史地震的考查,深入广泛收集与考阅有关县志的地震记载和有关资料。这方面的资料,中国地质部有关地质部门收集最为完全。查明地震活动周期、演变进程、预测末来。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从它的过去,推测它的将来。
(3)、先进地震预测仪器的研制和实地观测:要预测必需要研制出先进、精密、准确可靠的预测仪器,将它安装在可能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区,或震源地点,进行实地观测。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1:08
确定地震危险区的目的:
就是避免把精力、物力、财力、时间、资源浪费在5级以下、微小地震的预测上,调动力量、集中精力,把工作重点投入预测5级以上、具有破坏性地震的事业上。因为5级以下无破坏性地震,全球平均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因不具有破坏性,无需预测,无需投入精力,去做无用功!5级以上具有破坏性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约发生一千次左右,分布到世界各国已是数量不多,容易投入力量攻破。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突出工作重点,主攻方向要明确,目标要正确,措施要得当,责任要落实到人、到单位。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1:09
地震界学术理论的探阅:
以往的学术理论有:破裂理论(或称断裂理论);应变回跳理论;岛弧理论;岩浆冲击理论;冷却收缩理论…等
现时新见学术理论有:热库理论;山弧理论;穿插理论;差异理论。
筆者已熟读过破裂理论和回跳理论及岛弧理论,也浅读过冷却收缩理论。但从未见到有关“震源理论”的出现,地震预测应为四要素(发生时间、震中地点、震级、震源深度),震源深度问题其实质就是地震成因问题。“源”是指发源地、首先发生所在地、缔造地、成因起源地、寻根问祖发派地、探本溯源的根源地,多么重要的核心间题!它是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能量聚集达到临界状态而引起突发事件,具有高度保宻自然条件,无法侦探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1:10
火车、汽车、飞机、子弹、导弹、火箭、飞船、人造卫星……等运行物,因为它们是整体沿运行轨迹快速发生位移,像这些运行物或发射物均可视为一个质点的单头线性运作模式。这里所指“单头(单轨)线性”包直线、曲线、弧线、折线、抛物线、螺旋线……等。而地震源则以完全不同的射能发射运作模式,它是以焦球辐射状(向四面八方立体状)扩散传播,形似太阳光源发射传播。故以地震波、光波、电磁波等命名。震源区内聚集亿万个性质相同的质点,这无数亿万个质点虽然性质相同,但各质点的运作方向各异(指震动传播指向方位各不相同,这里所指方位是立体形方位)。各质点在传播行途中,各穿越不同的地质构造与介质成份,故此出现混沌系统、非线性可谈、无规矩可说,地震波不会是规则性层层相选,而是奇形怪状的图形。怎么准确预测?地球介质完全不同大气层的介质那么均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1:13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相对论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促波堆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1:14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相对论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促波堆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7 09:28
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所以说光看高矮大小是不能说明问题的。(10^14克/厘米3 = 10^11千克/厘米^3 = 10⁸吨/厘米^3)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都互相以一个力吸引着,这里力和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和他们之间的中心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具有吸引地上一切物体的引力,但又具有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重力,并且规定它就是物体的重量。重力作用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地球两极半径短,赤道半径长,两级地区没有离心力,赤道地区离心力大,所以赤道的重力就要比两极的重力小。因此赤道地区离心力大,所以赤道两侧地区是(指北纬15°~南纬15°)大陆板块就容易出现东西两向分离拉裂、撕开,并产生洋壳下沉下降,从而形成南太平洋(南洋群岛)星罗棋布散列岛群。因洋壳不断拉离撕裂,有利于岩浆上冲撞击地壳而引发地震,因而南太平洋是中大型地震的频发地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7 09:29
对牛顿万有定侓在实际应用中提出质疑?(遠长江2021、7、18日)
牛顿万有引力定侓:
F=GMm/R∧2;也可写为:F=GMm/RR
式中:G为引力常量;M和m表示相互作用的两个天体质量(或两个物体质量);R为引力相互作用的距离;F为两天体(或两个物体)引力大小计算值。牛顿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天体(或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个天体(或物体)中心间距离的二次方(平方)成反比。
筆者把牛顿万有定律公式(F=GMm/RR)应用到地震预测研究工作中,发现与实际不符,现简略说明如下:
众所周知,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都是从西向东奔流,均发源于青藏高原,最终注入东部海洋。也就是说,中国西北部为地势高峻、隆起的高原山地,喜馬拉雅山脉有世界屋脊之称,地壳板块巨厚;而中国东南部为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带,地壳板块相对单薄。下面再利用牛顿万有定律公式:F=GMm/RR来进行简略研究分析,如果把M视为地球的质量,把m视做地壳某一特定板块的质量,R视做板块中心到地心的距离,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地壳板块的万有引力(F)值了。问题出来了:F(西北)=!GMm(西北)/RR;
F(东南)=GMm(东南)/RR;因m(西北)>m(东南),所以F(西北)远>F(东南)。也就是说,中国西北部山地高原地区的万有引力远远大于中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也就是说西北部地区地壳稳定性远比东南部地壳稳定性好。这是利用万有引力公式推导、计算、得出的结果。这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中国西北部每隔20~3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七级以上大地震,而中国东南部每隔300年左右才发生一次七级以上大地震。
匿名  发表于 2021-7-27 09:29
刘关张的典故:万丈高从地起。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義拜把,怎么排行呢?以旁侧一颗古树做鉴,张飞爬上树顶,关羽爬在树腰,刘备站在树脚。张飞心想:他在树顶位置最高,一定会做老大。正在这时有一位白胡子仙人从此路过,刘关张三人同声喊住这位仙人,给刘关张三人排位做评鉴,仙人只说了一句话:“万丈高从地起”。那么排位顺序:刘备老大,关羽老二,张飞老三。这个故事向人们说明了一个哲理,基础与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曰常生活中,当你出差坐轮船,轮船航行虽然缓慢,可总是左右摇摆不定,因为轮船的基础是座落在不稳定的水体之中;而坐火车,因火车的轨道座落在稳固的陆地上,所以火车虽快速运行而平稳。基础不牢固、再高也要似同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
匿名  发表于 2021-7-27 09:30
场,到底是不是物质?能作为新式武器吗?
场,本身是物理学术语,指某种空间区域,具有一定性质的物体能对与之不相接触的类似物体施加一种力。例如,一个有质量的物体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能对所有其他有质量的物体产生引力。同样,一个带电物体对其他带电物体施加吸引力或排斥力,取决于电性。磁体周围也有磁场。重力场和电场,人类虽然可以意识到甚至间接感受到这2类场存在。但是最直观的场现象可能还是磁场。比如只要有一块磁铁加上一点铁粉或者磁粉,就可以最直观的观察到磁场的存在。恐怕很多人在小学生的时代就亲自做过这类试验。在物理实践上,场用力线来表示,说明力作用于某一点的方向。力线密集的程度代表力的强度,从而表示该区域场的大小。虽然类似磁场很容易观察到其形状和方向。但是关于场本身到底是不是物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7 10:09
场,到底是不是物质?能作为新式武器吗?
场,本身是物理学术语,指某种空间区域,具有一定性质的物体能对与之不相接触的类似物体施加一种力。例如,一个有质量的物体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能对所有其他有质量的物体产生引力。同样,一个带电物体对其他带电物体施加吸引力或排斥力,取决于电性。磁体周围也有磁场。重力场和电场,人类虽然可以意识到甚至间接感受到这2类场存在。但是最直观的场现象可能还是磁场。比如只要有一块磁铁加上一点铁粉或者磁粉,就可以最直观的观察到磁场的存在。恐怕很多人在小学生的时代就亲自做过这类试验。在物理实践上,场用力线来表示,说明力作用于某一点的方向。力线密集的程度代表力的强度,从而表示该区域场的大小。虽然类似磁场很容易观察到其形状和方向。但是关于场本身到底是不是物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7 17:11
(续上):是一个物理界甚至哲学界争论了200多年的老问题。到目前也没有统一答案。有人认为场并不能归于物质的范畴,毕竟磁场虽然很容易观察到。但是实际观察到的其实是感应磁性的铁粉在场中的形状,而不是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有人认为场本身也是物质的一种,是物质的特殊形态。因为谁也不能否认铁粉在磁场中的分布,其外形就是磁场的基本外形。还有人认为场本身有形,但是无质。因此很难定义其是不是物质。现在人类的认知还没有达到完全证实或者完全推翻广义相对论的程度。但是大多数新的物理学突破,大多数是可以证实广义相对论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因此可认为广义相对论仍然代表在宏观物理方面的最高理论水平。而广义相对论本身就是“一种场论”。如果没有场,那么自然也不存在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晚年的一项闭门工作,也是其最终的理想。
在相对论中,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但是量子力学的诞生又直接挑战了场是特殊不可见物质大致均匀弥散于全空间的想法。因为在量子力学中,量子态都是不可测量和不可预测的,随机出现,无始无终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均匀分布在时空之中。这就有很强的理由否认场是物质的一种。比如最近这些年比较火的量子缠绕现象。两个量子可以在距离上百亿光年的两个不同星系形成缠绕态,并不需要任何场在中间传递信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否认场是一种实际物质的认知。那么研究各种场,对当今人类有何实际意义,可以把场当做一种新式武器吗?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电磁激光这类定向能武器,本身就已经是场能量和威力的直接应用。在实战中应用场已经非常普遍。不过更深入地利用一些还没有突破的场理论和现象。
:可能才是今后突破的重点。比如人类经常怀疑外星人已经来过地球,或者始终躲在暗处观察人类。而人类也想寻找另外一个恒星系统或者另外一个星系中的类地球环境。但是按照目前的认知。以碳氢元素为主的人类的生命体,完全无法适应漫长的星际旅行,哪怕是飞船达到光速的60%都不行。因此真正的外星人或者人到其他星系。除非是处于有形无质的状态,也就是一种特殊场的状态才能办到。而人类如果真把自己变成了场状态,那么自然也就不用担心还有寿命上限这种东西。也就是实现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这可能是场最终的超级应用之一。不过要实现,恐怕最少还要研究几千年。如果说得更实际一点。可以采用场作为新式雷达,那么任何的隐蔽设施、隐形飞机、地下工事都能瞬间看透。毕竟有物质就有场辐射。这类探测雷达可能在20年内就会普遍应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7 18:15
(续上):是一个物理界甚至哲学界争论了200多年的老问题。到目前也没有统一答案。有人认为场并不能归于物质的范畴,毕竟磁场虽然很容易观察到。但是实际观察到的其实是感应磁性的铁粉在场中的形状,而不是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有人认为场本身也是物质的一种,是物质的特殊形态。因为谁也不能否认铁粉在磁场中的分布,其外形就是磁场的基本外形。还有人认为场本身有形,但是无质。因此很难定义其是不是物质。现在人类的认知还没有达到完全证实或者完全推翻广义相对论的程度。但是大多数新的物理学突破,大多数是可以证实广义相对论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因此可认为广义相对论仍然代表在宏观物理方面的最高理论水平。而广义相对论本身就是“一种场论”。如果没有场,那么自然也不存在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晚年的一项闭门工作,也是其最终的理想。
在相对论中,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但是量子力学的诞生又直接挑战了场是特殊不可见物质大致均匀弥散于全空间的想法。因为在量子力学中,量子态都是不可测量和不可预测的,随机出现,无始无终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均匀分布在时空之中。这就有很强的理由否认场是物质的一种。比如最近这些年比较火的量子缠绕现象。两个量子可以在距离上百亿光年的两个不同星系形成缠绕态,并不需要任何场在中间传递信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否认场是一种实际物质的认知。那么研究各种场,对当今人类有何实际意义,可以把场当做一种新式武器吗?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电磁激光这类定向能武器,本身就已经是场能量和威力的直接应用。在实战中应用场已经非常普遍。不过更深入地利用一些还没有突破的场理论和现象。
:可能才是今后突破的重点。比如人类经常怀疑外星人已经来过地球,或者始终躲在暗处观察人类。而人类也想寻找另外一个恒星系统或者另外一个星系中的类地球环境。但是按照目前的认知。以碳氢元素为主的人类的生命体,完全无法适应漫长的星际旅行,哪怕是飞船达到光速的60%都不行。因此真正的外星人或者人到其他星系。除非是处于有形无质的状态,也就是一种特殊场的状态才能办到。而人类如果真把自己变成了场状态,那么自然也就不用担心还有寿命上限这种东西。也就是实现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这可能是场最终的超级应用之一。不过要实现,恐怕最少还要研究几千年。如果说得更实际一点。可以采用场作为新式雷达,那么任何的隐蔽设施、隐形飞机、地下工事都能瞬间看透。毕竟有物质就有场辐射。这类探测雷达可能在20年内就会普遍应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9 15:57
F(引力)>F(反向斥力),地壳板块稳定;F(引力)<F(反向斥力)时,则地壳板抉失稳,地震随时发生。
F(引力)=GMm/RR;F(斥力)为火山基源、或地震震源爆发上冲冲击力,方向与引力方向背道而驰,反向冲击波(即斥力)向四围扩散。当地心引力小于斥力时,则地壳板块振动,地震发生。大自然界隐伏着正反搏斗,一直存在,一刻也没有停止。《相对相反论》放之四海皆准;放之浩瀚宇宙通用。
匿名  发表于 2021-7-30 08:38
如何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侓呢?(遠长江2O21、7、10日)。
因遵循万有引力定侓,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都具有重力(即引力)。现假定地表某地原先存在一个湖泊,湖泊水体质量为m,那么水体重量为(指重力为mg);后因湖泊位于沙漠地带,长期没有降雨,气候干燥炎热,湖泊水体蒸发干涸,水体m不再存在;因而万有引力(mg)也不再存在;因为湖泊水体(m)全部被逐年蒸发上天了,地球引力再无法吸引它们了;万有引力对实体而言是成立的和适用的,对空气和空间而言,就不太适用了!比如你一拳打在空气中,空气对力毫无反应!
湖泊水体因气候炎热干燥,逐年蒸发成为水蒸气升天,而地球引力是垂直向下指向地心方向的,而水份蒸发升天是背离地心引力方向的,这是为什么?说明牛顿万有引力对轻物质(比如氢气、甚至水蒸气等)不太适用!指氢气、水蒸气能从万有引力中逃逸而去。这些飄浮轻物质可称为《万有引力反物质》,简称《引力反物质》。
匿名  发表于 2021-7-30 08:41
地壳板块质能研究分析:(遠长冮2021、7、2O日)
这里所指的《地壳板块》不是指传统地质意义(则由地质构造、断裂切割岩层所构成的“地壳板抉”);而是指以震中为辐心、向周边辐射扩散、所形成的地震区域范围之空间度的”地壳板块”。研究分析这样的《地震地壳板块》存在那些力(即能量)?为《地震制动仪》的创制发明开路。
(1)、地壳板块自身重力:因板块受地心引力(又称牵引力)作用而形成的重力场,使其地壳板块自身具有重力。引力计算公式:F(引)=GMm/RR;引力大小与两物体质量乘积(Mm)成正比,与两物体中心距离平方(R∧2)成反比。地壳板块重力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为矢量。
(2)、地壳板块基底顶托力:巨厚地壳板块在自身巨大重力作用下,为何没有下沉下陷呢?是因板块基底存在地幔上承顶托力,也可称为F《反引力》,或称做F《反向斥力》亦可。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壳板块在通常情况下,长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面缓慢下陷下沉,形成盆地、海盆、海峡、海湾等;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面缓慢抬升形成山脉或高原;若F(反向斥力)来得突然急促,就会有火山喷发或地震突发活动。(文稿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1-7-30 09:21
给楼主提议,地震,火山的能量和动力,都是来至于沉积的盆地,沉积的平原及所有的沉积区域,沉积物质是能量与动力的主要来源。
另外,你上文说到的盆地,它不是地面的沉降造成的,所有的盆地,都是湖泊,水域沉积所形成,这一点,你必须从新审视,不要执迷以往错误的认知。
所有的大地震,都是在大的盆地,大的冲积平原周边及其内部发生,离开这样的沉积区域,是没有大地震的。
楼主的主体思想是正确的,地震,火山是地球内部有能量的物质发生能量释放,但地震与火山真正的动力来源,楼主没有说清楚,并非是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熔岩,熔岩的产生,是火山爆发之后的产物,而非地下就存在,这一点,必须清楚。
匿名  发表于 2021-7-30 09:24
科学研究,必须要逻辑清楚和严谨,不能胡乱解答。每一句话都要经得住推敲,做学问,要对所有人负责,更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何误导,伤害的不仅仅是民众,同时也会自己受伤害。
匿名  发表于 2021-7-30 18:30
607、668楼游客106、118、84x:
你说:“地震,火山的能量和动力,都是来至于沉积的盆地,沉积的平原及所有的沉积区域,沉积物质是能量与动力的主要来源。”你太滑稽了!你连基本的地质知识都没有呀!寒武纪之前,地球是一个火球,连水都没有,那有什么沉积物和沉积岩?地球外壳冷却后,那时地壳由火成岩构成。寒武纪才有了原始低等生物,因为地球上才有了水;有了水才有风云雷雨气象变化,才有河流、湖泊、海洋的出现,才有沉积物,沉积物经长久地质时期高温高压变化,形成各个地质时代的沉积岩。太阳系九大行星,只有地球这个行星存在水和生命。其它行星上均没有水,所以均无生命存在;但这些星球上同样存在火山、或地震。民科其实是在科技扫盲,你懂嗎?
匿名  发表于 2021-7-30 21:55
607、668楼游客106、118、84x:
你说:“地震,火山的能量和动力,都是来至于沉积的盆地,沉积的平原及所有 ...
Guest from 111.85.174.x 发表于 2021-7-30 18:30 [=//www.dizhentan.com/redirect.php?goto=findt&pid=413500&ptid=202241][/]



    你既然敢说,很滑稽,那么,请你解释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联系和转化关系?这个问题要比地震问题简单的多,你有能力来解释么?如果你没有这个简单的能力,那么,你说你发现了地震的成因,那不就是天方夜谭了么?你说对不。接下来,就要验证你的能力了,回答吧。
匿名  发表于 2021-7-30 22:01
让你尊重事实真的很难很难么?“但这些星球上同样存在火山、或地震。”你跟哪位老师学的?你从哪本书,哪篇文献看到了太阳系除了地球之外,哪一个星球有地震?你天马行空的本事真不小啊。
匿名  发表于 2021-7-31 10:32
游客1o6、118、84x:你其实就是所谓的郭德胜。以前地震坛只见以郭德纲署名、发表的文帖;难道郭德胜盗版郭德纲版本、盗名行欺偷拐骗亊宜?郭德胜还冒充什么大学教授名号的头銜,在地震坛发表的一些文帖,贩卖什么“盆山理论”,真是臭不可闻,恶心!无人欣赏、无人游观!无法推销!为此,郭德胜与仇万年结为一丘之貉,互相吹捧,互拍马屁!郭德胜其实际才智只能与幼儿园娃娃的智商比肩。郭德胜,我警告你!以后不允许你在我楼主各楼层胡言乱语、造谣生事!你臭不可闻的“盆山理论”污染环璄,只能扫于拉圾堆。绝不允许你在我楼主各楼层中放臭!
匿名  发表于 2021-7-31 10:54
从大火山与大地震两者能量释放的匹配和联动关系着眼进行分析研究(修正版)

从大火山与大地震两者能量释放的匹配和联动关系着眼进行分析研究:
一个8.5级的大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为3.5×10^24尔格,如果换算成电能,相当于一个122.5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工作8-9年的总发电量,还有学者统计过,1906年厄瓜多尔西海岸中的8.9级地震(1.4×10^25尔格),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颗普通原子弹或一百颗大型氢弹的威力,试验还证明,在坚硬的花岗石中爆炸一个相当2万吨黄色炸药(TNT)的原子弹(8×10^20尔格),所得到的结果才大致和一个五级地震(2×10^19尔格)差不多。综上所述可知,地震能量之巨大,破坏威力之惨烈,毁灭灾难性之恐惧,可想而知。按照国际国内主流传统地震学界专家,学者们的学术理论观点,地震是岩石断层破裂造成的,但从未见到过有哪位学者或地震专家,对断层活动如何进行能量释放的定量计算(包括断层错动面的长度与伸展深度,错动位移距离,摩擦系数等,同时试问震源是一条线还是一个面?因为断层成线成面展布。)但人们对火山喷发释放的能量,进行了较精准的定量概算,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可是七级地震释放的能量(2×10^22尔格)仅为日本樱岛火山喷发能量(4.6×10^25尔格)的万分之四左右,八级大地震的能量(6.3×10^23尔格)只相当于日本樱岛火山喷发总量的1.37%左右。日本樱岛火山还算不上最大型火山活动,对于大型火山喷发而言,一次可喷出6×10^9吨(或6×10^10吨岩浆)。通过热功当量换算与动能计算(岩浆从地下深处喷出地表所做的功),其能量约为12×10^25尔格(12×10^26尔格).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具有能量达到(4.6×10^25尔格),为里氏九级地震的2.3倍(4.6×10^25尔格 / 2×10^25尔格=2.3倍)。对于更大型火山一次性喷发所释放出的能量,至少等于9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6倍以上(大于12×10^25尔格 / 2×10^25尔格=6倍以上)。对于最大类型火山一次性喷发所释放出的能量(12×10^26尔格)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6.3×10^26尔格)的近似2倍(12×10^26尔格 / 6.5×10^26尔格=2倍)。而等于里氏9.5级地震所释放能量(3.15×10^26尔格)的3.8倍(12×10^26尔格 / 3.15×10^26尔格=3.8倍)。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测得一个9.5级地震(即智利1960年5月的9.5级地震)。8级地震的能量只约为大型火山一次性喷发能量的千分之五(6.3×10^23尔格 / 12×10^25尔格=0.005)左右至万分之五(6.3×10^23尔格/ 12×10^26尔格=0.0005)。里氏8级以上的强烈大地震,破坏威力巨大,灾难毁灭性超群绝伦。而地震的引发是一种快速的消能,耗散能量的过程。试问哪个领域能为震源提供如此威力无比的巨型能量呢?从地球”三态“(气态、液态、固态)物质基础相互转换为前提(初始条件),热能,高内压势能,膨胀势能,放射能等均可转变为动能和能量的守恒定律,那么就能给出肯定的回答,是地球内部提供的巨型动能,如同炸弹,火炮发生爆炸时,是因为内部火药引爆,体积突然膨胀,内压瞬间速猛剧烈增高造成内外压力剧变失衡而炸飞外壳成碎片。内部炸药是内能,外壳被炸破成碎片四散外飞是消能,道理完全相同。

通过前述能量定律概算对比,得知火山爆发能量释放与强烈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匹配,但又如何理解火山与地震的能量释放源的相互联动关系呢?国外前代地质学家早已形成共识,指出“地震与火山为造山运动的次生效应,地震与火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从世界范围看,多火山的地区一般也是多地震的地区,火山活动可造成地震,地震也可引起火山活动,如在智利,每逢特大地震发生之后不久,常有火山爆发,这究竟有什么联系呢?所谓火山活动就是一种高热高能的熔融岩浆在纵向活动,岩浆冲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当然,还有更多的岩浆没有能冲出地表,是因上覆岩层较完整,无法形成上升通道与地面出口,或因某些地方地壳很厚,储藏岩浆的处所离地面太远,岩浆没有能喷出地表,但在这里产生巨大的动能引发了地震。有人认为岩浆活动是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因而认为火山与地震两者的形成机制为同宗共源,比如大型火山喷发,常伴随产生6.2-7.0级的火山地震,因火山爆发就像在地下进行爆炸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而引发地震。在超高温条件下,某些物质会引起分解,产生气态物质,因而地球内部岩浆中普遍存在气泡,一旦压力降低,常会发生爆炸,谓之“气爆岩浆体”,如同爆发沸腾会引起锅炉爆炸。火山喷发,分配给伴生火山地震的能量仅占极少比例(约占火山喷发能量的万分之二或之三左右)。因而可以说火山与地震同根共源、同胎共母,如同一对孪生兄弟。而传统主流地震界流派们则认为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两者牛马不相干。
匿名  发表于 2021-7-31 10:54
从大火山与大地震两者能量释放的匹配和联动关系着眼进行分析研究(修正版)

从大火山与大地震两者能量释放的匹配和联动关系着眼进行分析研究:
一个8.5级的大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为3.5×10^24尔格,如果换算成电能,相当于一个122.5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工作8-9年的总发电量,还有学者统计过,1906年厄瓜多尔西海岸中的8.9级地震(1.4×10^25尔格),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颗普通原子弹或一百颗大型氢弹的威力,试验还证明,在坚硬的花岗石中爆炸一个相当2万吨黄色炸药(TNT)的原子弹(8×10^20尔格),所得到的结果才大致和一个五级地震(2×10^19尔格)差不多。综上所述可知,地震能量之巨大,破坏威力之惨烈,毁灭灾难性之恐惧,可想而知。按照国际国内主流传统地震学界专家,学者们的学术理论观点,地震是岩石断层破裂造成的,但从未见到过有哪位学者或地震专家,对断层活动如何进行能量释放的定量计算(包括断层错动面的长度与伸展深度,错动位移距离,摩擦系数等,同时试问震源是一条线还是一个面?因为断层成线成面展布。)但人们对火山喷发释放的能量,进行了较精准的定量概算,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可是七级地震释放的能量(2×10^22尔格)仅为日本樱岛火山喷发能量(4.6×10^25尔格)的万分之四左右,八级大地震的能量(6.3×10^23尔格)只相当于日本樱岛火山喷发总量的1.37%左右。日本樱岛火山还算不上最大型火山活动,对于大型火山喷发而言,一次可喷出6×10^9吨(或6×10^10吨岩浆)。通过热功当量换算与动能计算(岩浆从地下深处喷出地表所做的功),其能量约为12×10^25尔格(12×10^26尔格).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具有能量达到(4.6×10^25尔格),为里氏九级地震的2.3倍(4.6×10^25尔格 / 2×10^25尔格=2.3倍)。对于更大型火山一次性喷发所释放出的能量,至少等于9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6倍以上(大于12×10^25尔格 / 2×10^25尔格=6倍以上)。对于最大类型火山一次性喷发所释放出的能量(12×10^26尔格)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6.3×10^26尔格)的近似2倍(12×10^26尔格 / 6.5×10^26尔格=2倍)。而等于里氏9.5级地震所释放能量(3.15×10^26尔格)的3.8倍(12×10^26尔格 / 3.15×10^26尔格=3.8倍)。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测得一个9.5级地震(即智利1960年5月的9.5级地震)。8级地震的能量只约为大型火山一次性喷发能量的千分之五(6.3×10^23尔格 / 12×10^25尔格=0.005)左右至万分之五(6.3×10^23尔格/ 12×10^26尔格=0.0005)。里氏8级以上的强烈大地震,破坏威力巨大,灾难毁灭性超群绝伦。而地震的引发是一种快速的消能,耗散能量的过程。试问哪个领域能为震源提供如此威力无比的巨型能量呢?从地球”三态“(气态、液态、固态)物质基础相互转换为前提(初始条件),热能,高内压势能,膨胀势能,放射能等均可转变为动能和能量的守恒定律,那么就能给出肯定的回答,是地球内部提供的巨型动能,如同炸弹,火炮发生爆炸时,是因为内部火药引爆,体积突然膨胀,内压瞬间速猛剧烈增高造成内外压力剧变失衡而炸飞外壳成碎片。内部炸药是内能,外壳被炸破成碎片四散外飞是消能,道理完全相同。

通过前述能量定律概算对比,得知火山爆发能量释放与强烈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匹配,但又如何理解火山与地震的能量释放源的相互联动关系呢?国外前代地质学家早已形成共识,指出“地震与火山为造山运动的次生效应,地震与火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从世界范围看,多火山的地区一般也是多地震的地区,火山活动可造成地震,地震也可引起火山活动,如在智利,每逢特大地震发生之后不久,常有火山爆发,这究竟有什么联系呢?所谓火山活动就是一种高热高能的熔融岩浆在纵向活动,岩浆冲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当然,还有更多的岩浆没有能冲出地表,是因上覆岩层较完整,无法形成上升通道与地面出口,或因某些地方地壳很厚,储藏岩浆的处所离地面太远,岩浆没有能喷出地表,但在这里产生巨大的动能引发了地震。有人认为岩浆活动是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因而认为火山与地震两者的形成机制为同宗共源,比如大型火山喷发,常伴随产生6.2-7.0级的火山地震,因火山爆发就像在地下进行爆炸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而引发地震。在超高温条件下,某些物质会引起分解,产生气态物质,因而地球内部岩浆中普遍存在气泡,一旦压力降低,常会发生爆炸,谓之“气爆岩浆体”,如同爆发沸腾会引起锅炉爆炸。火山喷发,分配给伴生火山地震的能量仅占极少比例(约占火山喷发能量的万分之二或之三左右)。因而可以说火山与地震同根共源、同胎共母,如同一对孪生兄弟。而传统主流地震界流派们则认为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两者牛马不相干。
匿名  发表于 2021-7-31 14:26
我去,你胡说八道,张嘴就来啊。我是郭德胜,你到网上搜一搜,胡乱编造我盗窃别人的观点,你是不是疯了?
匿名  发表于 2021-8-11 11:04
研究地震从全球着眼的话,那么具有全球意义的山脉有两条,一条是由横断山转喜马拉雅山脉,向西延伸至地中海北岸的阿尔卑斯山脉,总体走向近东西纬向延伸展布;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它为南北走向的经向山脉。这两条山脉地势高峻,地震频发,强度大(震级高),都是新生代(距今约7000万年)以来生成的年青山脉,全球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90%左右都分布在两条山脉的山系展布地域。请问其中原由何在?因造山运动,高山上升隆起,形成地表高低起伏差异(差异理论突现),高地相对低地而言,就存在“位能”差,或称“地势”差,这是何含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水滚滚向东流(长江与黄河)。其实质是指高度落差,或叫重力势差,其表达公式为Ep=mgh,对于同一物体而言,地势(h)越高,则重力势能(Ep)就越大。而绝大部分地震跟重力有直接关系,一般没有地势差的地震是很少的,这也是平原板块与盆地底部少地震的原因。一般发生地震的都存在一个地势差,比如高山向盆地过渡地带,或陆地向海洋(尤是海槽、海沟、海湾、海峡地带)过渡地带,过度地带地势越是陡峭险峻,越是引发大地震的频繁地区,比如南美洲南岸的安第斯山脉直插东太平洋深海槽,重力势差可想而知,故此,这一地区成为全球顶级地震分布重点区。
匿名  发表于 2021-8-11 15:11
地磁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谈到能量,人们就会想到热能、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原子能、还有光能、水能、风能、电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石材…等)、产能、机能(机械能、工作机能等)、功能、体能、食能(生物有机化合能)、…等;另外,现时代又有人工智能、才能、技能……等。
其实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能源,那了就是《地磁能》。我们说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地球有吸引地面上一切物体的引力。楼主又在7楼谈到《磁生电,电生磁》;又在54楼谈到:电磁场其实是由“电”、“磁”、“场”三大事物所构成的。同样物理是电子、基本粒子、物质等物理能量也都是由“电”、“磁”、“场”三大事物所构成。
“电”是时间属性,“磁”是力学属性,“场”是空间属。同样是因为电磁波具有,时间、力学、空间的三大基本属性,才使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运动、空间、引力以及对时间等的感知作用。才有了在三元平衡定律的作用下形成的世间万物、宇宙天体,以及世间万物各自运行的内在逻辑规则。而万物各自运行的内在逻辑规则,又主导着自然万物的发展与变迁。
宇宙之所以存在时间、空间、力、物质、物质体积、物质形态等等事物,其实仅仅只是因为所有的物理能量本身具有的,时间、力学、空间的三大基本属性的作用的结果。
将地球硕大无朋的地磁场能量转变为无穷无尽的电能,为全人类服务;因为磁能生电,电能生磁。
匿名  发表于 2021-9-21 18:47
寓言《残食、竞争》
一天,狐狸以“慈善”的口气对野鸡说:“我们都是野类,我们是朋友,从此不再相互残食,和平友好。你从树上下來吧,大家宴歌宴舞,欢乐吹乐吧!”狐狸口涎三尺仰望着树上的野鸡。野鸡只好叫喊猎狗去追赶狐狸,猎狗一到,狐狸慌忙奔跑逃命,猎狗则使劲追赶不放,狐狸本想躲进深山岩洞隐藏;维知猎人随即赶到,第一枪打中了狐狸,第二枪走了火,打了猎狗。野鸡受惊,扑打翅膀正要展翅起飞,猎人抬头一望,树上还躲藏一只野鸡,扳动枪机,乒的一声,野鸡从树上落下,猎人连获三物,装入挎包之中。下山上市去卖,热市人声鼎沸,擦肩拥挤,一不提防,被小偷扒走了野鸡。后巧遇拐骗买主,願高伝购买剩下的的猎物(狐狸和猎狗),猎人喜笑颜开,心想丢了野鸡,能高价卖去狐狸与猎狗之猎物,可以补偿野鸡的损失,当即成交拍卖。
得钱后速去狗市想再买一只猎狗,狗市场看中一只狠狗,议戏价后数钱给卖狗人,卖狗人一看,全是假钞,拉住猎人不放,说他造假票子,猎人惊慌而逃,结果落得一无所获。
再说那个拐买狐狸和猎狗之猎物的买主,提着二物喜乐回家,不料碰上市管人员,被拦卡问罪,罚款5000元,没收狐狸与猎狗之猎物,并以破坏自然生态论处。
匿名  发表于 2021-9-22 08:57
寓言《残食、竞争》
一天,狐狸以“慈善”的口气对野鸡说:“我们都是野类,我们是朋友,从此不再相互残食,和平友好。你从树上下來吧,大家宴歌宴舞,欢乐吹乐吧!”狐狸口涎三尺仰望着树上的野鸡。野鸡只好叫喊猎狗去追赶狐狸,猎狗一到,狐狸慌忙奔跑逃命,猎狗则使劲追赶不放,狐狸本想躲进深山岩洞隐藏;谁
知猎人随即赶到,第一枪打中了狐狸,第二枪走了火,打了猎狗。野鸡受惊,扑打翅膀正要展翅起飞,猎人抬头一望,树上还躲藏一只野鸡,扳动枪机,乒的一声,野鸡从树上落下,猎人连获三物,装入挎包之中。下山上市去卖,热市人声鼎沸,擦肩拥挤,一不提防,被小偷扒走了野鸡。后巧遇拐骗买主,願高伝购买剩下的的猎物(狐狸和猎狗),猎人喜笑颜开,心想丢了野鸡,能高价卖去狐狸与猎狗之猎物,可以补偿野鸡的损失,当即成交拍卖。
得钱后速去狗市想再买一只猎狗,狗市场看中一只狼狗,议成价后便数钱给卖狗人,卖狗人一看,全是假钞,拉住猎人不放,说他造假票子,猎人惊慌而逃,结果落得一无所获。
再说那个拐买狐狸和猎狗之猎物的买主,提着二物喜乐回家,不料碰上市管人员,被拦卡问罪,罚款5000元,没收狐狸与猎狗之猎物,并以破坏自然生态论处。
最后是市管人员获利,既罚得款50O0元,又得猎物,一举两得。有人说得好:“你罚我也罚,不费劳力罚得钞票一大把,罚得款项归自家,罚款收入超过工资数倍、笑哈哈!有权高超、有办法!”
匿名  发表于 2021-9-24 17:34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夜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3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3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3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3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3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4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4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4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5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5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9
《流浪乞讨人》
蓬头乱发垂过耳,常夜露宿在街头。
滿面污颜十指髒,天寒衣单饥饿肠。
骨瘦身躯成弓形,拄杖步履蹒跚行。
手捧破碗讨零钱,古传桑荫那饿人。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9
《流浪乞讨人》
蓬头乱发垂过耳,常夜露宿在街头。
滿面污颜十指髒,天寒衣单饥饿肠。
骨瘦身躯成弓形,拄杖步履蹒跚行。
手捧破碗讨零钱,古传桑荫那饿人。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9
《流浪乞讨人》
蓬头乱发垂过耳,常夜露宿在街头。
滿面污颜十指髒,天寒衣单饥饿肠。
骨瘦身躯成弓形,拄杖步履蹒跚行。
手捧破碗讨零钱,古传桑荫那饿人。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29
《流浪乞讨人》
蓬头乱发垂过耳,常夜露宿在街头。
滿面污颜十指髒,天寒衣单饥饿肠。
骨瘦身躯成弓形,拄杖步履蹒跚行。
手捧破碗讨零钱,古传桑荫那饿人。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30
《流浪乞讨人》
蓬头乱发垂过耳,常夜露宿在街头。
滿面污颜十指髒,天寒衣单饥饿肠。
骨瘦身躯成弓形,拄杖步履蹒跚行。
手捧破碗讨零钱,古传桑荫那饿人。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30
《流浪乞讨人》
蓬头乱发垂过耳,常夜露宿在街头。
滿面污颜十指髒,天寒衣单饥饿肠。
骨瘦身躯成弓形,拄杖步履蹒跚行。
手捧破碗讨零钱,古传桑荫那饿人。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30
《流浪乞讨人》
蓬头乱发垂过耳,常夜露宿在街头。
滿面污颜十指髒,天寒衣单饥饿肠。
骨瘦身躯成弓形,拄杖步履蹒跚行。
手捧破碗讨零钱,古传桑荫那饿人。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30
《流浪乞讨人》
蓬头乱发垂过耳,常夜露宿在街头。
滿面污颜十指髒,天寒衣单饥饿肠。
骨瘦身躯成弓形,拄杖步履蹒跚行。
手捧破碗讨零钱,古传桑荫那饿人。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30
《流浪乞讨人》
蓬头乱发垂过耳,常夜露宿在街头。
滿面污颜十指髒,天寒衣单饥饿肠。
骨瘦身躯成弓形,拄杖步履蹒跚行。
手捧破碗讨零钱,古传桑荫那饿人。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30
《流浪乞讨人》
蓬头乱发垂过耳,常夜露宿在街头。
滿面污颜十指髒,天寒衣单饥饿肠。
骨瘦身躯成弓形,拄杖步履蹒跚行。
手捧破碗讨零钱,古传桑荫那饿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9 11: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