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匿名
发表于 2020-7-25 17:57
|阅读模式
【原创】《向决策者建言:我国开展地震预报的顾虑已不存在》
(作者:陈汉元)
在我国由政府出面开展地震预报的时机已经到来。多年来的各种顾虑也基本上可以消除。
笔者尝试就以往在这方面存在的疑问进行了梳理和解答。希望此文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形势比人强
笔者认为,全国人民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在与新冠疫情的遭遇战中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大家感觉应对种种抗疫难题已变得游刃有余时,回首环顾才发现我国的整个社会面貌在风雨洗涤后竟是焕然一新。
这种新面貌的特点是,全体中国人在突然遭遇到可怕天灾时表现出的非凡凝聚力和必胜信念。在灾难中大家都做了付出,并有过团结、律己、助人、奉献的实践,也都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民众也都表现了对人民政府政策的无比信任。这个新气象还使我们蓦然发现,那个曾困扰过我国地震预报多年的顾虑和障碍,忽然已不再是事儿了。
尤其在这次疫情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反复提到了应重视人的生命这一理念。由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事业上形势比人强。如果我们再不抓紧时间恢复开展地震预报工作,以后就可能难有更好的机会。
二、开展地震预报技术可行
1、提问:以前不是说“地震不能预报”吗?这观点还获得过一些专家学者的支持。这观点有错吗?错在哪儿了?
回答:这个观点有错。错就错在它给地震预报多设置了一个貌似科学的前提。多设此前提是在设一个障碍。这一观点的表述是:必须先搞清楚地震所处区域的深部地质状况才可以预报。
在此基础上,该观点又说:因地下的状况难以查明,且各处的地质条件又不同,所以搞地震预报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单说地表下的情况难以查明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说:“只有先把该处的地质条件查清,把能量的孕育环境查清,然后才能预报”,此话大谬不然。
我方驳斥的理由:人类历史上有过对抗天灾的成功先例。却并非要先搞清灾难的成因。兹举两个实例如下:
例1、众所周知的“蝴蝶效应”:亚马逊丛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最终将可能发展成美国堪萨斯上空的一股飓风。若要避免飓风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必须对其进行预报。这项任务由当地的气象部门就能完成。人们做预报时不必先去查明飓风的最初起源与蝴蝶翅膀是否有关?蝴蝶之后那气旋如何形成又是怎样越滚越大的?最后又如何徇着什么路径刮到了美国上空?
也就是说,不必先搞清楚从蝴蝶翅膀开始的诸多前期状况,人们也一样有着做气象预报的能力。
这种能力中国的老农民也有。千百年来,“燕子低飞蛇过道,倾盆大雨要来到”;“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普适于中华大地的农谚被广泛流传和用于趋利避害。显然大江南北的人们都用不着借助大气物理或气象学的理论事先查清楚周边气候变化的成因。
这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古今中外的天灾面前,无法也无须先搞清灾难的产生机制。只要有了农民的智慧、大禹的精神,或者有了制造诺亚方舟的工匠技术,人类的抗争就会有希望。
例2、抗击新冠病毒的实践:直到笔者写此文的今天,新冠病毒的来龙去脉仍未被科学家们搞清。但我国人民并没有坐等。显然没有人认同必须要先等科学家把病毒的起源和变异都搞清楚之后才可以行动。而是马上动作起来,全国人民统一号令,及时监测并发现体温异常、隔断可能的传播途径,戴口罩、宅家、甚至不惜封路、封城,仍然极有效地对抗了病魔的突然袭击。
和以上实例相比,地震也一样是天灾,一样是不速之客,也一样戕害人类。在一样有智慧的我们国人面前,怎么偏偏地震预报和预防就必须先要等搞清其成因才行?
例3、地震预报的技术很特别吗?请看,解释地震成因的大框架早已经摆明了,公认是与地质力学有关。尽管地表之下的细节状况还难以搞清,但不争的事实表明,地表之上的前兆性异常都出现过。只要给予重视和研究,处理得当就能成功。这是有先例的。
历史已经用事实建立起了对照组:海城地震前出现过异常,我们加以利用了,于是预报成功了;不久后的唐山大地震前也出现过宏观异常,被我们所无视,于是落了个失败的惨剧。不过,在唐山之后还有过一些大地震,在震前据报也出现过异常现象,但未见有组织地进行收集、利用和建立对照。地震预报没有搞过,因而失去了对照机会,成功和失败都无从检验。对于地震工作者来说,悲哀莫过于此。那些个地震是震也震了,受难者死也死了,财产也损失了,但却换不回来与预报相关的哪怕是一个技术性的失败教训!
不过,我们倒真是很有必要先彻底搞清楚一个问题:学术上去探究地震成因及其孕育过程,去了解清具体的地质状况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不能让这些研究影响了地震预报的正常开展。因为这预报是人命关天的急事大事,而探究是长远稳定的学术研究。双方的关系要理顺。理应是互促共赢,而绝非横向阻碍。
2、提问:你所说的有关历史情况我们了解得不多,尤其是技术保障方面。须知若要由政府出面,没有技术把握的事情不能做。
回答:开展一项工作,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保障。但若不从技术角度梳理清其历史脉络,挑明真相,必将使人疑虑重重。客观的说,历史上在地震预报上出问题,是由于专家们在选择预报的技术手段上出现了失误。而并非代表我们没有更靠谱的技术手段。现介绍如下:
有言在先,我们在此的讨论只限于临震预报,可能和短期预报有联系,但与中长预报无关。此外,有关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的含义可另查百度或其它资料,本文不在此赘述。
说到临震预报,有几个历史真相要先说明如下:
1)我国曾经成功预报过7级以上的海城大地震,而且这个成功是公认的世界首例。
2)海城预报成功的技术手段功臣本来有两个。两个功臣都功不可没。但在后来的学术总结中慢慢只变成了一个。获得学者信任的那个,是因为和“现代科学”直接接轨,获得了学者们的赏识。而另一个纯属土生土长的功臣,慢慢变得暗淡无光,最终失去了话语权甚至存在权。
3)我国的地震预报本来是两条腿走路,并以此为海城的预报立了大功。但是在领导抗震工作的周恩来去世后,地震学术界开始全面向西方靠拢。原来的两条腿也被无端先废掉了一条。这类的邯郸学步后果可想而知。我国的(乃至全世界的)地震预报工作从此前景堪忧。
4)从那时起甚至直到今天,在一些人的理念里,在对于地震预报的技术判断上,由科学精密测量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一直都拥有着话语权。挑明了说,就是一票否决权!
5)再之后唐山大地震来了。这一次,硕果仅存的那条独腿被折断。最终“地震不能预报”的观点开始出现,并掩饰了唐山失败的一切。干脆导致后来地震预报这条路连走都不能走了。
但是请注意:地震这个戕害人类的恶魔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
6)在技术细节上,唐山大地震从孕育一直到发生,精密测量手段这个被学者们唯一倚重的腿,仍然没有任何预报反应。尽管另一个海城预报的功臣手段有过察觉和出声,但那是个没有话语权的声音,不受重视。这种状况直到今天。令人扼腕。
7)再之后,我国开始了地震的相对平静期。但国外不是。上世纪后期,美国的学者曾使用过比中国学者更精密和完善的预测技术去捕捉地震预报信息,却也同样失败。于是“地震不能预报”这一理念在国内外都占据了上风至今。
8)对上述这些情况,许多有识之士打抱不平也呐喊过多年。直到今天,是新冠抗疫让人们对西方的科学界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才让大家又对地震预报话语权的回归燃起了希望。
3、提问:那么,能介绍一下海城预报的两个技术功臣都是谁吗?其身手到底如何?
回答:它们本来是并肩战斗的两支队伍,始终是当年我国领导抗震的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的左膀右臂。为叙述方便,笔者按其特点为两者定个简称。前述的那个以科学精密测量手段为主的,简称为“精测”。而后者则是群测群防。群测群防是个沿用至今的老名字,此文中简称“群测”。兹分别介绍如下:
1)“精测”是利用精密仪器捕捉震前信息的技术手段。有着专业理论的支持,既能定性也能定量。这一手段的代表为地震仪。因为海城大地震前有过大量的小地震发生,因而“精测”队伍捕捉到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再加上高深的科学理论支撑,因而在海城震后迅速构成了名为“以震报震”的临震预报技术。遗憾的是,这个“精测”手段却在一年半之后,漏测了惨烈的唐山大地震。究其原因是唐山大地震在震前没有小地震被发现。而且是再精密的地震仪也无法测量到。
插说一个信息:若干年后,在横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美国学者在一个叫做帕克菲尔德的地方,也用更精密的仪器、更丰富的手段和算法进行过“守株待兔”式的震前信息捕捉,然而一无所获,而且在期间还漏掉了一个6级以上的地震。这导致了国内外主流学术界的盖棺定论:“地震不能预报”。
现在的“精测”手段仍可被用于对全世界各角落的地震进行“事后”的各种跟踪记录。不过它在预报上的地位令人唏嘘:精则精矣,先震后效。打个比方:它能把地震活动给高度精密地描述下来,就好像一台高分辨率的照相机、高灵敏度的录音机、高准确度的体重秤或者高密刻度的身高测量尺。当然,它还有着一个重要的功能无人能及:结合相关理论,它能估算出一个大地震之后,震区的能量已释放掉了多少,还有没有新的大地震来杀回马枪。此外,在工程建设等方面,“精测”借助地震波等理论对于探明地质构造的功劳非常大,有目共睹。
唐山大地震失败就好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终连带了整体的地震预报工作被甩锅、遭牵连。这些就构成了历史上的“地震不能预报”提法从产生到目前的大致脉络。
应为当年搞“精测”预报地震的人们说句公道话,他们的动机和责任心都是好的。问题出在了科学也有局限性上,或者是当初确定的捕捉目标有偏差?不管怎么说,所谓“地震不能预报”一说使得他们连翻身的机会都失去了。一旦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能够开展和深入,相信“精测”的前景将会柳暗花明,将有机会一雪前耻。
2)“群测”对海城成功预报的贡献丝毫不亚于“精测”。它在震前提供了大量极有价值的信息。
“群测”的特点是主要使用“土办法”,只要具有中学理化知识就能掌握好。因为不少信息是宏观的,用眼睛、耳朵、嘴就能观察和报告,适合男女老幼全民参与参与。因此“群测”捕捉到信息种类繁多并且宏观分布面大。只需经过简单的组织培训、甄别、记录、上报和及时处理,就能把大震前的地下危险能量聚集状况客观地、定性地反映出来 。
群测群防是当年周恩来总理的重要依靠。这好理解。因为老一辈领导人在战争年代里会时刻面对变幻莫测的巨大危险。他们多次的转危为安和以弱胜强,都是依靠民众力量这一法宝,才得以实现的。
“群测”手段受冷遇是在周恩来去世之后。原因是它略显土气,不入当时主流学者的法眼。由于与西方高深的“科学”理论不属一个档次,门不当、户不对,在总结海城预报成功经验时就开始被边缘化。并逐渐失去话语权,等到唐山大地震到来时,地震预报就已经是“精测”一言堂了。
这之后的几十年来,每当学者专家们在谈论“地震不能预报”时,话题里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还有群测群防的存在。理由么,因为地震预报是个“科学”问题,“群测”不包括在内。
“群测”所具备的特点,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尤其擅长的“全民皆兵”式组织动员能力和具备优良传统的中国,在地震预报上如果说是如虎添翼并不为过。有了这些技术支持,我们在地震又开始活跃的今天,敢与震魔相持,看看最终鹿死谁手。
一句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谓“东风”,就是政府开展地震预报的决心。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