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42|回复: 4

【原创】《向决策者建言:我国开展地震预报的顾虑已不存在》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7-25 17:57 |阅读模式
【原创】《向决策者建言:我国开展地震预报的顾虑已不存在》
(作者:陈汉元)

在我国由政府出面开展地震预报的时机已经到来。多年来的各种顾虑也基本上可以消除。

笔者尝试就以往在这方面存在的疑问进行了梳理和解答。希望此文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形势比人强

笔者认为,全国人民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在与新冠疫情的遭遇战中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大家感觉应对种种抗疫难题已变得游刃有余时,回首环顾才发现我国的整个社会面貌在风雨洗涤后竟是焕然一新。

这种新面貌的特点是,全体中国人在突然遭遇到可怕天灾时表现出的非凡凝聚力和必胜信念。在灾难中大家都做了付出,并有过团结、律己、助人、奉献的实践,也都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民众也都表现了对人民政府政策的无比信任。这个新气象还使我们蓦然发现,那个曾困扰过我国地震预报多年的顾虑和障碍,忽然已不再是事儿了。

尤其在这次疫情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反复提到了应重视人的生命这一理念。由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事业上形势比人强。如果我们再不抓紧时间恢复开展地震预报工作,以后就可能难有更好的机会。


二、开展地震预报技术可行

1、提问:以前不是说“地震不能预报”吗?这观点还获得过一些专家学者的支持。这观点有错吗?错在哪儿了?

回答:这个观点有错。错就错在它给地震预报多设置了一个貌似科学的前提。多设此前提是在设一个障碍。这一观点的表述是:必须先搞清楚地震所处区域的深部地质状况才可以预报。

在此基础上,该观点又说:因地下的状况难以查明,且各处的地质条件又不同,所以搞地震预报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单说地表下的情况难以查明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说:“只有先把该处的地质条件查清,把能量的孕育环境查清,然后才能预报”,此话大谬不然。

我方驳斥的理由:人类历史上有过对抗天灾的成功先例。却并非要先搞清灾难的成因。兹举两个实例如下:

例1、众所周知的“蝴蝶效应”:亚马逊丛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最终将可能发展成美国堪萨斯上空的一股飓风。若要避免飓风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必须对其进行预报。这项任务由当地的气象部门就能完成。人们做预报时不必先去查明飓风的最初起源与蝴蝶翅膀是否有关?蝴蝶之后那气旋如何形成又是怎样越滚越大的?最后又如何徇着什么路径刮到了美国上空?

也就是说,不必先搞清楚从蝴蝶翅膀开始的诸多前期状况,人们也一样有着做气象预报的能力。

这种能力中国的老农民也有。千百年来,“燕子低飞蛇过道,倾盆大雨要来到”;“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普适于中华大地的农谚被广泛流传和用于趋利避害。显然大江南北的人们都用不着借助大气物理或气象学的理论事先查清楚周边气候变化的成因。

这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古今中外的天灾面前,无法也无须先搞清灾难的产生机制。只要有了农民的智慧、大禹的精神,或者有了制造诺亚方舟的工匠技术,人类的抗争就会有希望。

例2、抗击新冠病毒的实践:直到笔者写此文的今天,新冠病毒的来龙去脉仍未被科学家们搞清。但我国人民并没有坐等。显然没有人认同必须要先等科学家把病毒的起源和变异都搞清楚之后才可以行动。而是马上动作起来,全国人民统一号令,及时监测并发现体温异常、隔断可能的传播途径,戴口罩、宅家、甚至不惜封路、封城,仍然极有效地对抗了病魔的突然袭击。

和以上实例相比,地震也一样是天灾,一样是不速之客,也一样戕害人类。在一样有智慧的我们国人面前,怎么偏偏地震预报和预防就必须先要等搞清其成因才行?

例3、地震预报的技术很特别吗?请看,解释地震成因的大框架早已经摆明了,公认是与地质力学有关。尽管地表之下的细节状况还难以搞清,但不争的事实表明,地表之上的前兆性异常都出现过。只要给予重视和研究,处理得当就能成功。这是有先例的。

历史已经用事实建立起了对照组:海城地震前出现过异常,我们加以利用了,于是预报成功了;不久后的唐山大地震前也出现过宏观异常,被我们所无视,于是落了个失败的惨剧。不过,在唐山之后还有过一些大地震,在震前据报也出现过异常现象,但未见有组织地进行收集、利用和建立对照。地震预报没有搞过,因而失去了对照机会,成功和失败都无从检验。对于地震工作者来说,悲哀莫过于此。那些个地震是震也震了,受难者死也死了,财产也损失了,但却换不回来与预报相关的哪怕是一个技术性的失败教训!

不过,我们倒真是很有必要先彻底搞清楚一个问题:学术上去探究地震成因及其孕育过程,去了解清具体的地质状况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不能让这些研究影响了地震预报的正常开展。因为这预报是人命关天的急事大事,而探究是长远稳定的学术研究。双方的关系要理顺。理应是互促共赢,而绝非横向阻碍。

2、提问:你所说的有关历史情况我们了解得不多,尤其是技术保障方面。须知若要由政府出面,没有技术把握的事情不能做。

回答:开展一项工作,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保障。但若不从技术角度梳理清其历史脉络,挑明真相,必将使人疑虑重重。客观的说,历史上在地震预报上出问题,是由于专家们在选择预报的技术手段上出现了失误。而并非代表我们没有更靠谱的技术手段。现介绍如下:

有言在先,我们在此的讨论只限于临震预报,可能和短期预报有联系,但与中长预报无关。此外,有关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的含义可另查百度或其它资料,本文不在此赘述。

说到临震预报,有几个历史真相要先说明如下:

1)我国曾经成功预报过7级以上的海城大地震,而且这个成功是公认的世界首例。

2)海城预报成功的技术手段功臣本来有两个。两个功臣都功不可没。但在后来的学术总结中慢慢只变成了一个。获得学者信任的那个,是因为和“现代科学”直接接轨,获得了学者们的赏识。而另一个纯属土生土长的功臣,慢慢变得暗淡无光,最终失去了话语权甚至存在权。

3)我国的地震预报本来是两条腿走路,并以此为海城的预报立了大功。但是在领导抗震工作的周恩来去世后,地震学术界开始全面向西方靠拢。原来的两条腿也被无端先废掉了一条。这类的邯郸学步后果可想而知。我国的(乃至全世界的)地震预报工作从此前景堪忧。

4)从那时起甚至直到今天,在一些人的理念里,在对于地震预报的技术判断上,由科学精密测量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一直都拥有着话语权。挑明了说,就是一票否决权!

5)再之后唐山大地震来了。这一次,硕果仅存的那条独腿被折断。最终“地震不能预报”的观点开始出现,并掩饰了唐山失败的一切。干脆导致后来地震预报这条路连走都不能走了。

但是请注意:地震这个戕害人类的恶魔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

6)在技术细节上,唐山大地震从孕育一直到发生,精密测量手段这个被学者们唯一倚重的腿,仍然没有任何预报反应。尽管另一个海城预报的功臣手段有过察觉和出声,但那是个没有话语权的声音,不受重视。这种状况直到今天。令人扼腕。

7)再之后,我国开始了地震的相对平静期。但国外不是。上世纪后期,美国的学者曾使用过比中国学者更精密和完善的预测技术去捕捉地震预报信息,却也同样失败。于是“地震不能预报”这一理念在国内外都占据了上风至今。

8)对上述这些情况,许多有识之士打抱不平也呐喊过多年。直到今天,是新冠抗疫让人们对西方的科学界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才让大家又对地震预报话语权的回归燃起了希望。

3、提问:那么,能介绍一下海城预报的两个技术功臣都是谁吗?其身手到底如何?

回答:它们本来是并肩战斗的两支队伍,始终是当年我国领导抗震的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的左膀右臂。为叙述方便,笔者按其特点为两者定个简称。前述的那个以科学精密测量手段为主的,简称为“精测”。而后者则是群测群防。群测群防是个沿用至今的老名字,此文中简称“群测”。兹分别介绍如下:

1)“精测”是利用精密仪器捕捉震前信息的技术手段。有着专业理论的支持,既能定性也能定量。这一手段的代表为地震仪。因为海城大地震前有过大量的小地震发生,因而“精测”队伍捕捉到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再加上高深的科学理论支撑,因而在海城震后迅速构成了名为“以震报震”的临震预报技术。遗憾的是,这个“精测”手段却在一年半之后,漏测了惨烈的唐山大地震。究其原因是唐山大地震在震前没有小地震被发现。而且是再精密的地震仪也无法测量到。

插说一个信息:若干年后,在横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美国学者在一个叫做帕克菲尔德的地方,也用更精密的仪器、更丰富的手段和算法进行过“守株待兔”式的震前信息捕捉,然而一无所获,而且在期间还漏掉了一个6级以上的地震。这导致了国内外主流学术界的盖棺定论:“地震不能预报”。

现在的“精测”手段仍可被用于对全世界各角落的地震进行“事后”的各种跟踪记录。不过它在预报上的地位令人唏嘘:精则精矣,先震后效。打个比方:它能把地震活动给高度精密地描述下来,就好像一台高分辨率的照相机、高灵敏度的录音机、高准确度的体重秤或者高密刻度的身高测量尺。当然,它还有着一个重要的功能无人能及:结合相关理论,它能估算出一个大地震之后,震区的能量已释放掉了多少,还有没有新的大地震来杀回马枪。此外,在工程建设等方面,“精测”借助地震波等理论对于探明地质构造的功劳非常大,有目共睹。

唐山大地震失败就好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终连带了整体的地震预报工作被甩锅、遭牵连。这些就构成了历史上的“地震不能预报”提法从产生到目前的大致脉络。

应为当年搞“精测”预报地震的人们说句公道话,他们的动机和责任心都是好的。问题出在了科学也有局限性上,或者是当初确定的捕捉目标有偏差?不管怎么说,所谓“地震不能预报”一说使得他们连翻身的机会都失去了。一旦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能够开展和深入,相信“精测”的前景将会柳暗花明,将有机会一雪前耻。

2)“群测”对海城成功预报的贡献丝毫不亚于“精测”。它在震前提供了大量极有价值的信息。

“群测”的特点是主要使用“土办法”,只要具有中学理化知识就能掌握好。因为不少信息是宏观的,用眼睛、耳朵、嘴就能观察和报告,适合男女老幼全民参与参与。因此“群测”捕捉到信息种类繁多并且宏观分布面大。只需经过简单的组织培训、甄别、记录、上报和及时处理,就能把大震前的地下危险能量聚集状况客观地、定性地反映出来 。

群测群防是当年周恩来总理的重要依靠。这好理解。因为老一辈领导人在战争年代里会时刻面对变幻莫测的巨大危险。他们多次的转危为安和以弱胜强,都是依靠民众力量这一法宝,才得以实现的。

“群测”手段受冷遇是在周恩来去世之后。原因是它略显土气,不入当时主流学者的法眼。由于与西方高深的“科学”理论不属一个档次,门不当、户不对,在总结海城预报成功经验时就开始被边缘化。并逐渐失去话语权,等到唐山大地震到来时,地震预报就已经是“精测”一言堂了。

这之后的几十年来,每当学者专家们在谈论“地震不能预报”时,话题里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还有群测群防的存在。理由么,因为地震预报是个“科学”问题,“群测”不包括在内。

“群测”所具备的特点,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尤其擅长的“全民皆兵”式组织动员能力和具备优良传统的中国,在地震预报上如果说是如虎添翼并不为过。有了这些技术支持,我们在地震又开始活跃的今天,敢与震魔相持,看看最终鹿死谁手。

一句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谓“东风”,就是政府开展地震预报的决心。
(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0-7-26 13:13
回复 [=//www.dizhentan.com/redirect.php?goto=findt&pid=374682&ptid=202464]1#[/] Guest from 111.197.250.x

(一楼的文章写得仓促一些,在字词上或有不妥。现稍作订改后在二楼重新贴出(因我不懂得如何在一楼直接改)。给各位读者带来不便特此致歉。)

【原创】《向决策者建言:我国开展地震预报的顾虑已不存在》

在我国由政府出面开展地震预报的时机已经到来。多年来的各种顾虑也基本上可以消除。

笔者尝试就以往在这方面存在的疑问进行了梳理和解答。希望此文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形势比人强

笔者认为,全国人民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在与新冠疫情的遭遇战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大家应对众多抗疫难题已感觉游刃有余时,回首环顾,发现我国的整个社会面貌在风雨洗涤后竟是焕然一新。

这种新面貌的特点是,全体中国人在突然遭遇可怕天灾时表现出的非凡凝聚力和必胜信念。灾难中大家都做了付出,都有过团结、律己、助人、奉献的实践,也都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民众表现了对人民政府政策的无比信任。这个新气象还使我们蓦然发现,那个曾困扰我国地震预报多年的顾虑和障碍,已经不是事儿了。

尤其在这次疫情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反复提到了应重视人的生命这一理念。由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事业上形势比人强。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恢复开展地震预报工作,以后就难有更好的机会。


二、开展地震预报技术可行

1、提问:以前不是说“地震不能预报”吗?这观点获得过一些专家学者的支持。这观点有错吗?错在哪儿了?

回答:这个观点有错。错就错在它给地震预报多设置了一个貌似科学的前提。设置这一前提是在设一个障碍。这个观点的表述是:必须先搞清楚震区的深部地质状况才可以预报。

在此基础上,该观点又说:因地下的状况难以查明,且各处的地质条件又不同,所以地震预报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只讲地表下的情况难以查明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说:“必须先把该处的地质条件查清,把能量的孕育环境查清,然后才能预报”,此话大谬不然。

我方驳斥的理由:人类历史上有过对抗天灾的成功先例。却并非要先搞清灾难的成因。兹举实例如下:

例1、众所周知的“蝴蝶效应”:亚马逊丛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最终将可能发展成美国得克萨斯上空的龙卷风。若要避免风暴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必须预报才行。这项任务一直由当地的气象部门来完成。专业人员做预报时不必先去查明飓风的最初起源与蝴蝶翅膀是否有关?蝴蝶之后气旋如何形成,又是怎样越滚越大的?最后又如何、徇着什么路径刮到了美国上空?

也就是说,不必先搞清从蝴蝶扇翅膀开始的诸多前期状况,人们也一样有着做气象预报的能力。

这种能力中国的老农民同样也有。千百年来,“燕子低飞蛇过道,倾盆大雨要来到”;“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普适于中华大地的农谚广泛流传并用于趋利避害。显然大江南北的人们用不着借助大气物理或气象学的理论事先查清楚气候变化的成因。

这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古今中外的天灾面前,无法也无须事先搞清灾难的产生机制。只要有老农的智慧、大禹的精神,或者有制造诺亚方舟的工匠技术,人类的抗争就会有希望。

例2、抗击新冠病毒的实践:直到笔者写此文的今天,新冠病毒的来龙去脉仍未被科学家们搞清。但我国人民并没有坐等。显然没有一个人会认同必须要先等科学家搞清病毒的起源和变异之后才能够行动。而是大家马上动作起来,全国人民统一号令,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监测并发现体温异常,隔断可能的传播途径,靠戴口罩、宅家、甚至不惜封路、封城,就极有效地对抗了病魔的突然袭击。

和以上实例相比,地震也一样是天灾,一样是不速之客,也一样戕害人类。在一样有智慧且有成功先例的我国人民面前,为什么只有地震预报和预防必须要先等搞清了灾难成因才能开展工作?

例3、地震预报所需的技术很特别吗?请看,解释地震成因的大框架早已经摆明了,公认是与地质力学有关。尽管地表之下的细节状况还难以搞清,但不争的事实是地表之上的前兆性异常都出现过。只要给予重视和研究,处理得当就能成功。

历史已经用事实建立起了对照组:海城地震前出现过异常,我们加以利用了,于是预报成功了;不久后的唐山大地震前也出现过宏观异常,被我们所无视,于是落了个失败的惨剧。另外,在唐山大地震之后还有过一些大地震,在震前据报也出现过异常现象,但未见进行过有组织地收集、利用和建立对照。之后的这些地震的预报努力没有进行过,失去了对照机会,成功和失败也都无从检验。对于地震工作者来说,悲哀莫过于此。那些个地震是震也震了,受难者死也死了,财产也损失了,但却换不回与预报相关的哪怕是一个技术性的失败教训!

现在,我们倒真是很有必要先彻底搞清楚一个问题:学术上去探究地震成因及其孕育过程,去了解清具体的地质状况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不能让这些研究影响了地震预报的正常开展。因为这预报是人命关天的急事大事,而探究是长远稳定的学术研究。双方的关系必须理顺。就如同:探索蝴蝶效应不会耽误气象预报,查清新冠始源并不影响疫情防范一样。两者应该齐头并进,互促共赢地保护人类,而绝非横向阻碍。

2、提问:你所说的有关历史情况我们了解得不够,尤其是技术保障方面。须知若要由政府出面,没有技术把握的事情不能做。

回答:开展一项工作,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保障。因为,若不从技术角度梳理清其历史脉络,揭明真相,必将使人疑虑重重。对于决策者尤其是如此。何况,历史上在地震预报上出过问题。对此专家学者们不愿多言,总是用“不能预报”来一言以蔽之。客观地说,正是由于当初专家们在无端地去筛选预报技术时出现了失误才导致了今天的窘境。而这不代表我们没有靠谱的预报技术手段。更不代表我们还得继续忍受震魔的戕害。现介绍如下:

有言在先,我们在此的讨论只限于临震预报。临震预报可能和短期预报有联系,但与中长预报关系较弱。此外,有关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的区分可另查百度或其它资料,本文不在此赘述。

说到临震预报,有几个历史真相需要先说明如下:

1)我国曾经成功预报过7级以上的海城大地震,而且这个成功是公认的世界首例。

2)海城预报成功的技术手段功臣本来有两个。两个功臣都功不可没。但在后来的学术总结中慢慢只变成了一个,即获得学者信任的那个。这是因为它和“现代科学”直接接轨,获得了学者们的信任。而另一个是纯属土生土长的功臣,慢慢变得暗淡无光,最终失去了话语权甚至“生存”权。

3)我国的地震预报本来是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为海城成功预报立了大功。但是从领导抗震工作的周恩来去世后,地震学术界开始全面向西方靠拢。原来的两条腿被无端先废掉了一条。这类邯郸学步的后果可想而知。我国的(乃至全世界的)地震预报工作从此走上危途。

4)从那时起甚至直到今天一些人的理念里,在对于地震预报的技术判断上,由科学精密测量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一直都拥有着话语权。能精密测量出结果就是能预报,否则就是不能预报。挑明了就是:精密测量,一票否决!

5)再之后唐山大地震来了。这一次,硕果仅存的那条独腿被折断。最终“地震不能预报”的观点开始出现,不但掩饰了唐山失败的一切,还干脆导致后来地震预报这条路连走都不用走了(认为无腿可用了)。

但是请注意:地震这个戕害人类的恶魔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脚步。

6)在技术细节上,唐山大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过程里,精密测量手段这个学者们唯一倚重的腿,没有做出任何预报反应。尽管另一个海城预报的功臣手段有过察觉和出声,但那是个没有话语权的声音,不受重视。类似的状况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令人扼腕。

7)再之后,我国开始了地震的相对平静期。但国外不是。上世纪后期,美国的学者曾使用过比中国学者的更精密和完善的预测技术去捕捉震前信息,却也同样遭遇了失败。于是“地震不能预报”这一理念在国内外都占据了上风,直到今天。

8)对上述这些情况,许多有识之士打抱不平和呐喊过多年。直到今天,还是新冠抗疫让人们对西方的科学现象有了更多地深入了解,这才让大家又对地震预报工作的回归重新燃起了希望。

3、提问:好的,能介绍一下海城预报的两个技术功臣都是谁吗?其身手到底如何?

回答:它们本来是并肩战斗的两支队伍,是当年我国领导抗震的周恩来总理的左膀右臂。为本文叙述方便,笔者按其特点为两者定个简称。前述的那个以科学精密测量手段为主的,简称为“精测”。而后者则是群测群防。群测群防是个沿用至今的老名字,本文中简称“群测”。兹分别介绍如下:

1)“精测”是利用精密仪器捕捉震前信息的技术手段。有着专业理论的支持,既能定性也能定量,十分高大上。当年这一手段的代表为地震仪。因为海城大地震前有过大量的小地震发生,因而“精测”队伍捕捉到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再加上高深的科学理论支撑,因而在海城震后迅速出现了一项名为“以震报震”的临震预报技术。遗憾的是,这个“精测”手段却在一年半之后,漏掉了惨烈的唐山大地震。究其原因是唐山大地震前没有小地震出现。而且是再精密的地震仪也无法测量到。

插说一个信息:若干年后,在横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美国学者在一个叫做帕克菲尔德的地方,也用更精密的仪器、更丰富的手段和算法进行过“守株待兔”式的震前信息捕捉,然而一无所获,还漏掉了一个6级以上的地震。这个结果导致了国内外主流学术界的盖棺定论:“地震不能预报”。

现在的“精测”手段仍被用于对全世界各角落的地震进行“事后”的各种跟踪记录。不过它在预报上的地位令人唏嘘:精则精矣,先震后效。其实仪器本身不应受指责。打个比方:它能把地震活动高度精密地描述下来,就好像一台高分辨率的照相机、高灵敏度的录音机、高精确度的体重秤或者高密刻度的身高测量尺。而且,它还有着一个重要的功能无人能及:结合相关理论,它能估算出一个大地震之后,震区的能量已释放掉了多少,还有没有新的大地震来杀回马枪。此外,在工程建设等方面,“精测”借助地震波等理论对于探明地质构造的功劳极大,有目共睹。

唐山大地震的预报失败就像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终连带了整体的地震预报工作被甩锅为“不能预报”,整体下马。

以上这些就构成了历史上的“地震不能预报”观点从产生直至今天状态的大致脉络。

应该为当年搞“精测”预报地震的人们说句公道话,他们的动机和责任心都是好的。问题出在了科学也有局限性上,或者是当初确定的捕捉目标在类别上有问题?不管怎么说,所谓“地震不能预报”的观点使得他们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设想一旦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能够开展并深入,相信“精测”的前景或会柳暗花明,有机会一雪前耻。

2)“群测”对海城成功预报的贡献丝毫不亚于“精测”。它在震前提供了大量极有价值的信息。有些类的信息甚至估计是逢震必有。

“群测”的特点是主要使用“土办法”,只要具有中学理化知识就能掌握。因为不少信息是宏观的,用眼睛、耳朵、嘴就能观察和报告,适合男女老幼全民参与。因此“群测”捕捉到信息种类繁多,宏观覆盖面大,数据量足。而且,“群测”只需经过简单的组织培训、甄别、记录、上报和及时处理,就能把大震前的地下能量聚集状况客观和定性地反映出来 。

不能不说,就像唐山大地震这个“震前信息保密性强”的地震前,“群测”也仍然发现了不少信息。有文章说,唐山地震前的宏观异常信息多数出现在地震发生前的半天里。考虑到当时“群测”手段送达信息的条件限制,实施预报的时间显得紧张。

群测群防是当年周恩来总理的重要依靠。这好理解。因为老一辈领导人在战争年代里要时刻面对变幻莫测的巨大危险。他们多次的转危为安和以弱胜强,都是依靠了民众力量这一法宝。

“群测”手段受冷遇是在周恩来去世之后。原因是它略显土气,不入当时主流学者的法眼。由于与西方高深的“科学”理论不属一个档次,门不当、户不对,在当年总结海城预报成功经验时就开始被边缘化,并逐渐失去话语权。等到唐山大地震到来时,地震预报就已经听不得是“群测”的声音,而是“精测”一言堂了。

这之后的几十年来,每当学者专家们在谈论“地震能不能预报”时,话题里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还有群测群防的存在。理由么,因为地震预报是个“科学”问题,“群测”不包括在内。

就目前所知,“群测”是唯一能在各种地震前发出警告的震前信息捕捉手段。尽管时间紧促一点,只有半天或几个小时,但现在已经到了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处理都高度发达的时代,又是身处于特别擅长“男女老少齐参战”的有组织动员能力和优良传统的中国,对开展地震预报工作如被说成是“如虎添翼”,也不为过。有了这些技术与条件的支持,在地震活动又开始活跃的今天,使我们有足够的胆力与地震恶魔再次掰手腕,看看究竟鹿死谁手。

一句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政府开展地震预报的决心。

【原创】《向决策者建言:我国开展地震预报的顾虑已不存在》

在我国由政府出面开展地震预报的时机已经到来。多年来的各种顾虑也基本上可以消除。

笔者尝试就以往在这方面存在的疑问进行了梳理和解答。希望此文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形势比人强

笔者认为,全国人民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在与新冠疫情的遭遇战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大家应对众多抗疫难题已感觉游刃有余时,回首环顾,发现我国的整个社会面貌在风雨洗涤后竟是焕然一新。

这种新面貌的特点是,全体中国人在突然遭遇可怕天灾时表现出的非凡凝聚力和必胜信念。灾难中大家都做了付出,都有过团结、律己、助人、奉献的实践,也都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民众表现了对人民政府政策的无比信任。这个新气象还使我们蓦然发现,那个曾困扰我国地震预报多年的顾虑和障碍,已经不是事儿了。

尤其在这次疫情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反复提到了应重视人的生命这一理念。由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事业上形势比人强。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恢复开展地震预报工作,以后就难有更好的机会。


二、开展地震预报技术可行

1、提问:以前不是说“地震不能预报”吗?这观点获得过一些专家学者的支持。这观点有错吗?错在哪儿了?

回答:这个观点有错。错就错在它给地震预报多设置了一个貌似科学的前提。设置这一前提是在设一个障碍。这个观点的表述是:必须先搞清楚震区的深部地质状况才可以预报。

在此基础上,该观点又说:因地下的状况难以查明,且各处的地质条件又不同,所以地震预报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只讲地表下的情况难以查明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说:“必须先把该处的地质条件查清,把能量的孕育环境查清,然后才能预报”,此话大谬不然。

我方驳斥的理由:人类历史上有过对抗天灾的成功先例。却并非要先搞清灾难的成因。兹举实例如下:

例1、众所周知的“蝴蝶效应”:亚马逊丛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最终将可能发展成美国得克萨斯上空的龙卷风。若要避免风暴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必须预报才行。这项任务一直由当地的气象部门来完成。专业人员做预报时不必先去查明飓风的最初起源与蝴蝶翅膀是否有关?蝴蝶之后气旋如何形成,又是怎样越滚越大的?最后又如何、徇着什么路径刮到了美国上空?

也就是说,不必先搞清从蝴蝶扇翅膀开始的诸多前期状况,人们也一样有着做气象预报的能力。

这种能力中国的老农民同样也有。千百年来,“燕子低飞蛇过道,倾盆大雨要来到”;“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普适于中华大地的农谚广泛流传并用于趋利避害。显然大江南北的人们用不着借助大气物理或气象学的理论事先查清楚气候变化的成因。

这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古今中外的天灾面前,无法也无须事先搞清灾难的产生机制。只要有老农的智慧、大禹的精神,或者有制造诺亚方舟的工匠技术,人类的抗争就会有希望。

例2、抗击新冠病毒的实践:直到笔者写此文的今天,新冠病毒的来龙去脉仍未被科学家们搞清。但我国人民并没有坐等。显然没有一个人会认同必须要先等科学家搞清病毒的起源和变异之后才能够行动。而是大家马上动作起来,全国人民统一号令,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监测并发现体温异常,隔断可能的传播途径,靠戴口罩、宅家、甚至不惜封路、封城,就极有效地对抗了病魔的突然袭击。

和以上实例相比,地震也一样是天灾,一样是不速之客,也一样戕害人类。在一样有智慧且有成功先例的我国人民面前,为什么只有地震预报和预防必须要先等搞清了灾难成因才能开展工作?

例3、地震预报所需的技术很特别吗?请看,解释地震成因的大框架早已经摆明了,公认是与地质力学有关。尽管地表之下的细节状况还难以搞清,但不争的事实是地表之上的前兆性异常都出现过。只要给予重视和研究,处理得当就能成功。

历史已经用事实建立起了对照组:海城地震前出现过异常,我们加以利用了,于是预报成功了;不久后的唐山大地震前也出现过宏观异常,被我们所无视,于是落了个失败的惨剧。另外,在唐山大地震之后还有过一些大地震,在震前据报也出现过异常现象,但未见进行过有组织地收集、利用和建立对照。之后的这些地震的预报努力没有进行过,失去了对照机会,成功和失败也都无从检验。对于地震工作者来说,悲哀莫过于此。那些个地震是震也震了,受难者死也死了,财产也损失了,但却换不回与预报相关的哪怕是一个技术性的失败教训!

现在,我们倒真是很有必要先彻底搞清楚一个问题:学术上去探究地震成因及其孕育过程,去了解清具体的地质状况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不能让这些研究影响了地震预报的正常开展。因为这预报是人命关天的急事大事,而探究是长远稳定的学术研究。双方的关系必须理顺。就如同:探索蝴蝶效应不会耽误气象预报,查清新冠始源并不影响疫情防范一样。两者应该齐头并进,互促共赢地保护人类,而绝非横向阻碍。

2、提问:你所说的有关历史情况我们了解得不够,尤其是技术保障方面。须知若要由政府出面,没有技术把握的事情不能做。

回答:开展一项工作,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保障。因为,若不从技术角度梳理清其历史脉络,揭明真相,必将使人疑虑重重。对于决策者尤其是如此。何况,历史上在地震预报上出过问题。对此专家学者们不愿多言,总是用“不能预报”来一言以蔽之。客观地说,正是由于当初专家们在无端地去筛选预报技术时出现了失误才导致了今天的窘境。而这不代表我们没有靠谱的预报技术手段。更不代表我们还得继续忍受震魔的戕害。现介绍如下:

有言在先,我们在此的讨论只限于临震预报。临震预报可能和短期预报有联系,但与中长预报关系较弱。此外,有关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的区分可另查百度或其它资料,本文不在此赘述。

说到临震预报,有几个历史真相需要先说明如下:

1)我国曾经成功预报过7级以上的海城大地震,而且这个成功是公认的世界首例。

2)海城预报成功的技术手段功臣本来有两个。两个功臣都功不可没。但在后来的学术总结中慢慢只变成了一个,即获得学者信任的那个。这是因为它和“现代科学”直接接轨,获得了学者们的信任。而另一个是纯属土生土长的功臣,慢慢变得暗淡无光,最终失去了话语权甚至“生存”权。

3)我国的地震预报本来是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为海城成功预报立了大功。但是从领导抗震工作的周恩来去世后,地震学术界开始全面向西方靠拢。原来的两条腿被无端先废掉了一条。这类邯郸学步的后果可想而知。我国的(乃至全世界的)地震预报工作从此走上危途。

4)从那时起甚至直到今天一些人的理念里,在对于地震预报的技术判断上,由科学精密测量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一直都拥有着话语权。能精密测量出结果就是能预报,否则就是不能预报。挑明了就是:精密测量,一票否决!

5)再之后唐山大地震来了。这一次,硕果仅存的那条独腿被折断。最终“地震不能预报”的观点开始出现,不但掩饰了唐山失败的一切,还干脆导致后来地震预报这条路连走都不用走了(认为无腿可用了)。

但是请注意:地震这个戕害人类的恶魔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脚步。

6)在技术细节上,唐山大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过程里,精密测量手段这个学者们唯一倚重的腿,没有做出任何预报反应。尽管另一个海城预报的功臣手段有过察觉和出声,但那是个没有话语权的声音,不受重视。类似的状况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令人扼腕。

7)再之后,我国开始了地震的相对平静期。但国外不是。上世纪后期,美国的学者曾使用过比中国学者的更精密和完善的预测技术去捕捉震前信息,却也同样遭遇了失败。于是“地震不能预报”这一理念在国内外都占据了上风,直到今天。

8)对上述这些情况,许多有识之士打抱不平和呐喊过多年。直到今天,还是新冠抗疫让人们对西方的科学现象有了更多地深入了解,这才让大家又对地震预报工作的回归重新燃起了希望。

3、提问:好的,能介绍一下海城预报的两个技术功臣都是谁吗?其身手到底如何?

回答:它们本来是并肩战斗的两支队伍,是当年我国领导抗震的周恩来总理的左膀右臂。为本文叙述方便,笔者按其特点为两者定个简称。前述的那个以科学精密测量手段为主的,简称为“精测”。而后者则是群测群防。群测群防是个沿用至今的老名字,本文中简称“群测”。兹分别介绍如下:

1)“精测”是利用精密仪器捕捉震前信息的技术手段。有着专业理论的支持,既能定性也能定量,十分高大上。当年这一手段的代表为地震仪。因为海城大地震前有过大量的小地震发生,因而“精测”队伍捕捉到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再加上高深的科学理论支撑,因而在海城震后迅速出现了一项名为“以震报震”的临震预报技术。遗憾的是,这个“精测”手段却在一年半之后,漏掉了惨烈的唐山大地震。究其原因是唐山大地震前没有小地震出现。而且是再精密的地震仪也无法测量到。

插说一个信息:若干年后,在横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美国学者在一个叫做帕克菲尔德的地方,也用更精密的仪器、更丰富的手段和算法进行过“守株待兔”式的震前信息捕捉,然而一无所获,还漏掉了一个6级以上的地震。这个结果导致了国内外主流学术界的盖棺定论:“地震不能预报”。

现在的“精测”手段仍被用于对全世界各角落的地震进行“事后”的各种跟踪记录。不过它在预报上的地位令人唏嘘:精则精矣,先震后效。其实仪器本身不应受指责。打个比方:它能把地震活动高度精密地描述下来,就好像一台高分辨率的照相机、高灵敏度的录音机、高精确度的体重秤或者高密刻度的身高测量尺。而且,它还有着一个重要的功能无人能及:结合相关理论,它能估算出一个大地震之后,震区的能量已释放掉了多少,还有没有新的大地震来杀回马枪。此外,在工程建设等方面,“精测”借助地震波等理论对于探明地质构造的功劳极大,有目共睹。

唐山大地震的预报失败就像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终连带了整体的地震预报工作被甩锅为“不能预报”,整体下马。

以上这些就构成了历史上的“地震不能预报”观点从产生直至今天状态的大致脉络。

应该为当年搞“精测”预报地震的人们说句公道话,他们的动机和责任心都是好的。问题出在了科学也有局限性上,或者是当初确定的捕捉目标在类别上有问题?不管怎么说,所谓“地震不能预报”的观点使得他们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设想一旦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能够开展并深入,相信“精测”的前景或会柳暗花明,有机会一雪前耻。

2)“群测”对海城成功预报的贡献丝毫不亚于“精测”。它在震前提供了大量极有价值的信息。有些类的信息甚至估计是逢震必有。

“群测”的特点是主要使用“土办法”,只要具有中学理化知识就能掌握。因为不少信息是宏观的,用眼睛、耳朵、嘴就能观察和报告,适合男女老幼全民参与。因此“群测”捕捉到信息种类繁多,宏观覆盖面大,数据量足。而且,“群测”只需经过简单的组织培训、甄别、记录、上报和及时处理,就能把大震前的地下能量聚集状况客观和定性地反映出来 。

不能不说,就像唐山大地震这个“震前信息保密性强”的地震前,“群测”也仍然发现了不少信息。有文章说,唐山地震前的宏观异常信息多数出现在地震发生前的半天里。考虑到当时“群测”手段送达信息的条件限制,实施预报的时间显得紧张。

群测群防是当年周恩来总理的重要依靠。这好理解。因为老一辈领导人在战争年代里要时刻面对变幻莫测的巨大危险。他们多次的转危为安和以弱胜强,都是依靠了民众力量这一法宝。

“群测”手段受冷遇是在周恩来去世之后。原因是它略显土气,不入当时主流学者的法眼。由于与西方高深的“科学”理论不属一个档次,门不当、户不对,在当年总结海城预报成功经验时就开始被边缘化,并逐渐失去话语权。等到唐山大地震到来时,地震预报就已经听不得是“群测”的声音,而是“精测”一言堂了。

这之后的几十年来,每当学者专家们在谈论“地震能不能预报”时,话题里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还有群测群防的存在。理由么,因为地震预报是个“科学”问题,“群测”不包括在内。

就目前所知,“群测”是唯一能在各种地震前发出警告的震前信息捕捉手段。尽管时间紧促一点,只有半天或几个小时,但现在已经到了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处理都高度发达的时代,又是身处于特别擅长“男女老少齐参战”的有组织动员能力和优良传统的中国,对开展地震预报工作如被说成是“如虎添翼”,也不为过。有了这些技术与条件的支持,在地震活动又开始活跃的今天,使我们有足够的胆力与地震恶魔再次掰手腕,看看究竟鹿死谁手。

一句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政府开展地震预报的决心。
(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0-7-26 15:03
怎么一贴就是重复的两份?能否请后台的编辑帮忙,删掉一份?或者都删去我好重新贴?拜托。
匿名  发表于 2020-7-29 00:01
(续前)
三、技术管理上的建议

1、提问:你说的“群测”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大家在这方面缺乏技术经验。它是否有能力挑起地震预报的技术重任?

回答:“群测”过去有能力,现在应该更有能力。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历次地震前均出现过的宏观异常,基本都是由群测发现的。这些异常被利用与否在我国的抗震历史上也形成过对照。这个不争的事实不能再被无视。

2)至少从海城地震前开始,地震管理部门就应有大量的“群测”资料留存,可供参考。

3)多年来出现过不少群测群防手段捕捉到的信息实例,这些曾在网上出现过报道或争鸣,可由专人进行收集整理。

4)笔者也曾经著文《从海城唐山的成败看地震预报的瓶颈和突破方向》,描述了海城地震的宏观异常数据在经专业学生们梳理时,发现只要及时处理,就可在震前获得发震时间、震中位置等地震要素的信息。如对这方面的具体细节感兴趣,可参阅该文。因本文篇幅有限,不在此罗列。

5)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照相、视频、音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送更加快捷和真实;目前的大数据实时处理技术可使得震前信息处理手段更加完善和直观;而且经大数据处理后可望瞬时生成宝贵的数据结果,比如宏观(震中)分布图和发震时刻倒记时表。

当然以上这些设想还需要经过多次的大震实践来进一步检验。

2、提问:群测手段繁多,有时各执一词,如何能都做到信息的有效管理?

回答:这些当年也已经遇到过,参考处理的方法如下:

1)如能查阅当年海城地震的资料,可参考当初的管理方式。

2)笔者当初作为学生在之后参与这些信息处理时,为了体现每一个异常信息的价值,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对各类的信息平等使用和对待(当时并未加权),按类别进行时效对照和空间分布显示。最后合成总体的时间、空间分布。然后以总的分布状态为准。

我们当初也遇到过有个别信息与主体信息分布偏差太远的情况,就按忽略不计处理。感觉这种方法还是简便有效的。

四、人员机构管理上的建议

1、本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情,我们整个国家从上到下临阵不慌,有条不紊,把工作从中央一直做到了千家万户里。这体现了我国对突发灾难的强大决策能力和动员执行能力。相信这种社会组织管理能力也同样能在领导全国人民在与地震的抗争中无往而不胜。

相信我国地震领域的专业和管理机构也同样能涌现出相当多的优秀人员在抗震过程中完美完成任务。

2、当年海城地震期间,各级政府对民众的动员组织能力相当成功。想必知晓当年这些情况的人员以及相关资料现在还都能了解到。

3、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别的方式,比如项目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也包含有组织结构,资金配置和目标监管、技术专家支持以及定期的督导。这方面也可参考有关文献。

五、地震预报信息的发布管理

这方面肯定有现成的灾难发布程序可借鉴。笔者想说的是,首先要注意时效性。其次,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避免产生社会慌乱,未必明说,或者可套用“演习”的方式?另外还有,是否应配合有其它的措施?比如下面的“不可预见”的管理。

六、“不可预见”的管理

1、提问:如何对抗“人力不可抗力”?

回答:就算是“人力不可抗力”,但我们仍然要抗。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的历史上有过这个“先例”。几千年前的大洪水“不可抗”吧?别的地方有人坐着诺亚方舟走了。但是我们的祖先却是团结在大禹周围,硬是把洪水改道了。

我们现在还有这样的“现例”。半年多来的新冠病毒诡异难防吧?地球上有的国家放弃对抗听天由命了。也有某国总统以为把锅甩出去,病毒也就甩走了。但我们不是,我们的白衣战士死战不退,全国人民个个付出和作奉献,硬是抗住了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病魔。

这些都是“人力不可抗拒”的灾难,但碰到的是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证明中国人有这个底蕴:我们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但是能在灾难和我们之间搞个“隔断”措施,或者来个缓冲或遮挡。

举个例子:暴雨来了我们有雨伞或茅屋,病毒来了我们有口罩和防疫服。再远点,当年老山前线的敌人炮弹要来了呢?我们有猫耳洞。再就是在震区的小学校里,孩子们已经懂得可以钻到课桌下面。

在述这些例子里,暴雨、病毒、炮弹都可以伤人死人。但只要获知了预报,人们只需短时间里有方法可隔断/遮挡/缓冲就行,躲过之后照样上班、上学、上街购物、上战场。当然在没有灾难预报的时候,一切照常。

2、提问:你说到了临时隔断/遮挡/缓冲措施,这在地震预防上能有效果吗?

回答:须知,搞临阵预报“最最最难”的是什么?就是:知道大震肯定会来,但时间上却有误差。比如:人们在室外躲了N天,人困马乏,刚一回到屋里想休整一下,没准此刻却偏偏地震了。于是所有的预报努力就前功尽弃!而这种最坏的情况我们必须考虑到。

目前能想到的是:在临震预报出现后,大家靠“隔断”或“遮挡”来解决意料之外的险情。具体就是,临阵预报发布之后,人人还可以正常活动和生活。但是,在大家的意识里,以及在每个民众的身旁,要时刻“伴随有”把灾难隔断的措施。这个措施就好比于防雨的伞、防病的口罩、防炮弹的猫耳洞,或者干脆明说,就是小学生教室里临时可躲人的课桌。(说实话,这个想法就是看到了一群小学生们躲在课桌下演习的照片时才想到的)。

直说吧,如果在预知地震会突然来临之前,又难免还在建筑物内停留时,附近应该安放有一个坚固可靠的“防震罩”,届时就可能最大限度地起到隔断/遮挡/缓冲掉“人力不可抗拒力”的伤害的效果。

有了这种设施,临震预报的最难的问题就可以简化为:如何制作一个可在居室内方便摆放的防震罩。它必须是坚固的,抗压、抗砸、抗陷,且方便成年人容身的(金属材料的?)。这个东西应该比小学生课桌高和大一些,宽度超过成年人的肩宽,高度至少要成年人能坐直。其最大尺寸应可以遮护到不能动的老人或病人。这种罩不占面积,可摆放在承重墙的拐角处,里面备好两天的食物和水。在临震预报出现后再考虑使用,只要能保全人就好。另外,这种防震罩也只是在发震时来不及离开建筑物时才临时蹲、坐躲避用。一旦震后受困,只要坚持48小时,救援就会赶到。这种防护罩在轻顶的平房和坚固的好楼房应该没问题(只要整层楼不坍塌)。当然,对于那些危楼就应该另想办法。另外,防震罩的制作必须有合格坚固的材料和护身效果,当然这些就是工业生产部门的事了。

最后还要说的是:就是天气预报也无法做到100%准确。地震预报同样也会有不确定性。但是如果我们不做地震预报,就只有听天由命一条路,完全放弃了对自己生存权的把握。

在天灾面前,我们做预报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损,这就是积极和进步,就是正能量。

七、这些个想法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来?

嗯嗯,以前也提出过,但不受重视。主要原因是,当年在国人的心目中,西方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或者说是罩了“金钟罩”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家说了地震不能预报,除了一些老地震工作者外,大多数人都会选边站队到西方的“现代科学”一边。情况的转变就发生在新冠疫情在全球的传播期间,西方各国尤其是其科学界的表现让许多人开始生疑。从而全国人民都发现了我们在抗疫中的所作所为更科学,更人性化。最后导致观念变了,随之而来社会精神面貌也变了。我们于是发现,关于地震预报的话将会有更多人听了。另外,最近在唐山刚刚又震了一次。地震震级虽然只有5级,却震起了人们对当年的回忆。唐山的新地震和新冠抗疫一起,给受冤多年的地震预报带来了新机会。
匿名  发表于 2020-7-29 07:48
本文在不可预见管理中设想的“防震罩”,应该是一种能起到阻挡保护作用的支架结构,可只由边柱和上下挡板组成。其具体型制上什么样,参与过抗震抢险及废墟救人的人员最有发言权。特点是绝对要坚固,特殊时期和地点可摆放在合适位置并且方便人员进出容身。

另外还应强调,唐山大地震为什么死难人数多?除去城市人口密度大外,当地的建房材料是个大弊病:用水泥预制板做房顶!震时整体砸落,破坏程度可想而知。笔者的一个师哥当时不幸正赶上夜宿唐山而遇难。救援的人们回来事后讲述,师哥很聪明,当时滚到了床下,还把被子也带在了身边做为缓冲,但沉重的预制板房顶仍然砸透了木制床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9-18 15: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