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135|回复: 320

磁铁矿为什么有磁性,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10:47 |阅读模式
磁铁会有磁性的原理:
磁铁吸铁由磁铁的特性决定的 如果按原子电流解释就是电流产生的磁场磁化别的物体 磁化物体产生电场 电场互相作用产生力的作用 。
物质大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在原子内部,电子不停地自转,并绕原子核旋转。电子的这两种运动都会产生磁性。但是在大多数物质中,电子运动的方向各不相同、杂乱无章,磁效应相互抵消。因此,大多数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呈现磁性。
铁、钴、镍或铁氧体等铁磁类物质有所不同,它内部的电子自旋可以在小范围内自发地排列起来,形成一个自发磁化区,这种自发磁化区就叫磁畴。铁磁类物质磁化后,内部的磁畴整整齐齐、方向一致地排列起来,使磁性加强,就构成磁铁了。磁铁的吸铁过程就是对铁块的磁化过程,磁化了的铁块和磁铁不同极性间产生吸引力,铁块就牢牢地与磁铁“粘”在一起了。我们就说磁铁有磁性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10:50
质子/中子本身就具有磁矩(如果你还要问质子中子为什麼有磁性 那就...请参考普通物理,对不熟悉科学的人来讲这个就是天性) 只是一般原子 原子核内质子/中子的磁矩大多相互抵消或是仅剩下微弱磁矩 但是铁/钴/镍等原子 则保留较强磁矩 磁铁矿化学式为Fe3O4,其中FeO=31%,Fe2O3=69%,理论含铁量为72.4%。就属于后者。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10:53
磁铁矿的化学成分为Fe3O4,晶体属等轴晶系的氧化物矿物。因为它具有磁性,中国古代又称为慈石、磁石、玄石。完好单晶形呈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呈菱形十二面体时,菱形面上常有平行该晶面长对角线方向的条纹。集合体为致密块状或粒状。颜色为铁黑色,条痕呈黑色,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摩氏硬度5.5-6,比重4.8-5.3。具强磁性,是矿物中磁性最强的,能被永久磁铁吸引,中国古代的指南针"司南"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制成的。
磁铁矿分布广,有多种成因。岩浆成因矿床以瑞典基鲁纳为典型;火山作用有关的矿浆直接形成的以智利拉克铁矿为典型;接触变质形成的铁矿以中国大冶铁矿为典型;含铁沉积岩层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铁矿,品位低规模大,俄罗斯、北美、巴西、澳大利亚和中国辽宁鞍山等地都有大量产出。磁铁矿是炼铁的主要矿物原料,也是传统的中药材。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10:55
磁铁之所以能够产生磁性,这是电磁力的作用。

在磁铁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铁的原子磁矩排列会从混乱变成有序,从而被磁化,并产生磁场。这样磁铁和铁之间就能产生电磁力,所以磁铁可以吸铁。

磁铁可分为“永久磁铁”与“非永久磁铁”。永久磁铁可以是天然产物,又称天然磁石,也可以由人工制造。非永久性磁铁,例如电磁铁,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会出现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10:57
扩展资料
磁铁不是人发明的,是天然的磁铁矿。古希腊人和中国人发现自然界中有种天然磁化的石头,称其为“吸铁石”。这种石头可以魔术般的吸起小块的铁片,而且在随意摆动后总是指向同一方向。

早期的航海者把这种磁铁作为其最早的指南针在海上来辨别方向。最早发现及使用磁铁的应该是中国人,也就是利用磁铁制作“指南针”,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今天磁铁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强力材料。通过合成不同材料的合金可以达到与吸铁石相同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磁力。在18世纪就出现了人造的磁铁,但制造更强磁性材料的过程却十分缓慢,直到20世纪20年代制造出铝镍钴(Alnico)。

随后,20世纪50年代制造出了铁氧体(Ferrite),70年代制造出稀土磁铁[Rare Earth magnet 包括钕铁硼(NdFeB)和钐钴(SmCo)]。至此,磁学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强磁材料也使得元件更加小型化。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10:58
扩展资料
磁铁不是人发明的,是天然的磁铁矿。古希腊人和中国人发现自然界中有种天然磁化的石头,称其为“吸铁石”。这种石头可以魔术般的吸起小块的铁片,而且在随意摆动后总是指向同一方向。
早期的航海者把这种磁铁作为其最早的指南针在海上来辨别方向。最早发现及使用磁铁的应该是中国人,也就是利用磁铁制作“指南针”,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今天磁铁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强力材料。通过合成不同材料的合金可以达到与吸铁石相同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磁力。在18世纪就出现了人造的磁铁,但制造更强磁性材料的过程却十分缓慢,直到20世纪20年代制造出铝镍钴(Alnico)。
随后,20世纪50年代制造出了铁氧体(Ferrite),70年代制造出稀土磁铁[Rare Earth magnet 包括钕铁硼(NdFeB)和钐钴(SmCo)]。至此,磁学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强磁材料也使得元件更加小型化。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11:22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笑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11)、《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少不了电磁理论的深遂挖掘,因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12)、冲天型火山喷发,常见火山烟云柱引发闪电雷鸣和雷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11:53
磁铁会有磁性的原理:
磁铁吸铁由磁铁的特性决定的 如果按原子电流解释就是电流产生的磁场磁化别的物体 磁化物体产生电场 电场互相作用产生力的作用 。
物质大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在原子内部,电子不停地自转,并绕原子核旋转。电子的这两种运动都会产生磁性。但是在大多数物质中,电子运动的方向各不相同、杂乱无章,磁效应相互抵消。因此,大多数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呈现磁性。
铁、钴、镍或铁氧体等铁磁类物质有所不同,它内部的电子自旋可以在小范围内自发地排列起来,形成一个自发磁化区,这种自发磁化区就叫磁畴。铁磁类物质磁化后,内部的磁畴整整齐齐、方向一致地排列起来,使磁性加强,就构成磁铁了。磁铁的吸铁过程就是对铁块的磁化过程,磁化了的铁块和磁铁不同极性间产生吸引力,铁块就牢牢地与磁铁“粘”在一起了。我们就说磁铁有磁性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11:55
1. 磁铁有磁性,可以吸引铁制的物品。2. 磁铁具有磁极,每一个磁铁有N极和S极两种磁极,是成对存在。3.当两个磁铁互相靠近,相同的磁极会互相排斥推开,不相同的磁极会互相吸引黏住。所以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拓展资料磁铁不是人发明的,是天然的磁铁矿。古希腊人和中国人发现自然界中有种天然磁化的石头磁铁,称其为“吸铁石”。这种石头可以魔术般的吸起小块的铁片,而且在随意摆动后总是指向同一方向。
上海安培磁业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和磁铁组件方面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安培磁业有着先进的经营管理体系、一流的生产设备、完善的检验手段、以及优质的售后服务,公司生产和销售各种性能、各种形状的钕铁硼稀土永磁产品,主要有方块磁铁、圆柱磁铁、圆环磁铁、瓦形磁铁、异形磁铁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电机、电子、电力器械、医疗器械、扬声器、喇叭、玩具、包装、五金机械、汽车、航天航空等领域,产品型号不同价格不同,欢迎有意者咨询!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12:22
请问磁铁矿为何产于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分布区域?这与高温高压环境下,矿物元素的化学变化有关。高温高压环境下,促成核外电子的得失与电子运动归流归向化的产生,电子归流归向,便产生电流;封闭线圈导体电流,便产生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12:23
请问磁铁矿为何产于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分布区域?这与高温高压环境下,矿物元素的化学变化有关。高温高压环境下,促成核外电子的得失与电子运动归流归向化的产生,电子归流归向,便产生电流;封闭线圈导体电流,便产生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5:09
不禁就有人好奇,磁铁是如何制造的,为什么会带有磁性呢?多年的疑惑被解开。众所周知,磁铁被分为永磁体和非永久性磁铁两种,我们来看看永磁体,永久磁铁就是能够长期保持磁性而不易失磁的天然产物,如磁铁矿,制作这种磁体。
首先需要做出磁铁形状的砂模,做出砂模以后,将铜、镍、钴、硫磺和铁等材料放入电磁火炉中,加热至1600℃以上,把所有金属都融成液体。等到它们完全融化以后,将混合液体倒进砂模中,再等到液体冷却以后便获得了初级材料,不具有什么磁力。
再把获得的金属绑在铜管上,放进更大的管子中,把铜管放在中间位置,四周紧密堆满矽xi砂,用混泥土封住两端露出铜管两端。放入火炉内加热700℃后取出,通低压高电荷电流,然后取出金属件,这步已让金属件轻微磁化,正确建立了磁场方向。通过充磁机器让磁铁生效,机器会通过电流把磁性传到金属上让其产生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5:10
磁铁的种类很多 ,一般分为硬〈永〉磁体(磁性保持较长或永久时间)和软磁体(较短时间内有磁性)两大类,我们所说的磁铁,一般都是指永磁磁铁。永磁磁铁又分二大分类:
第一大类是:金属合金磁铁包括钕铁硼磁铁(Nd2Fe14B)、铝镍钴磁铁(AlNiCo)、钐钴磁铁(SmCo),包括: 1、钕铁硼磁铁:它是发现商品化性能最高的磁铁,被人们称为磁王,拥有极高的磁性能其最大磁能积(BHmax)高过铁氧体(Ferrite)10倍以上。其本身的机械加工性能亦相当之好。工作温度最高可达200摄氏度。而且其质地坚硬,性能稳定,有很好的性价比,故其应用极其广泛。但因为其化学活性很强,所以必须对其表面涂层处理。(如镀Zn,Ni,电泳、钝化等)。2. 铝镍钴磁铁:是由铝、镍、钴、铁和其它微量金属元素构成的一种合金。铸造工艺可以加工生产成不同的尺寸和形状,可加工性很好。铸造铝镍钴永磁有着最低可逆温度系数,工作温度可高达600摄氏度以上。铝镍钴永磁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仪器仪表和其他应用领域。3. 钐钴(SmCo)依据成份的不同分为SmCo5和Sm2Co17。由于其材料价格昂贵而使其发展受到限制。钐钴(SmCo)作为稀土永磁铁,不但有着较高的磁能积(14-28MGOe)、可靠的矫顽力和良好的温度特性。与钕铁硼磁铁相比,钐钴磁铁更适合工作在高温环境中。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5:11
第二大类是:铁氧体永磁材料(Ferrite),它主要原料包括BaFe12O19和SrFe12O19。通过陶瓷工艺法制造而成,质地比较硬,属脆性材料,由于铁氧体磁铁有很好的耐温性、价格低廉、性能适中,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永磁体。
在电磁学里,当两块磁铁或磁石相互吸引或排斥时,或当载流导线在周围产生磁场,促使磁针偏转指向,或当闭电路移动于不均匀磁场时,会有电流出现于闭电路,这些都是与磁有关的现象。凡是与磁有关的现象也都会与磁场有关。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5:21
磁性是物质响应磁场作用的属性。每一种物质或多或少地会被磁场影响。铁磁性是最强烈、最为人知的一种磁性。由于具有铁磁性,磁石或磁铁会产生磁场。另外,顺磁性物质会趋向于朝着磁场较强的区域移动,即被磁场吸引;反磁性物质则会趋向于朝着磁场较弱的区域移动,即被磁场排斥;还有一些物质会与磁场有更复杂的关系,例如,自旋玻璃的性质、反铁磁性等等。外磁场对于某些物质的影响非常微弱。
物质的磁态与温度、压强、外磁场等等有关,依照温度或其它参数的不同,物质会显示出不同的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5:23
地球也是一个大磁体,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南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这个道理古人不够明白,但这类现象他们很清楚。
第一个描述了磁偏角的是沈括。他在《梦溪笔谈》里描述了他对磁的探究,描述了磁偏角。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利用磁,先后制成了司南、指南鱼、指南针。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的典型是郑和下西洋。指南针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5:25
西方理论发展
人们很早就接触到电和磁的现象,并知道磁棒有南北两极。在18世纪,发现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不论是电荷还是磁极都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作用力的方向在电荷之间或磁极之间的连接线上,力的大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这两点上和万有引力很相似。18世纪末发现电荷能够流动,这就是电流。但长期没有发现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19世纪前期,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而后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不久之后,法拉第又发现,当磁棒插入导线圈时,导线圈中就产生电流。这些实验表明,在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被发现以后,人们认识到电磁力的性质在一些方面同万有引力相似,另一些方面却又有差别。为此法拉第引进了力线的概念,认为电流产生围绕着导线的磁力线,电荷向各个方向产生电力线,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电磁场的概念。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5:25
西方理论发展
人们很早就接触到电和磁的现象,并知道磁棒有南北两极。在18世纪,发现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不论是电荷还是磁极都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作用力的方向在电荷之间或磁极之间的连接线上,力的大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这两点上和万有引力很相似。18世纪末发现电荷能够流动,这就是电流。但长期没有发现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19世纪前期,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而后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不久之后,法拉第又发现,当磁棒插入导线圈时,导线圈中就产生电流。这些实验表明,在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被发现以后,人们认识到电磁力的性质在一些方面同万有引力相似,另一些方面却又有差别。为此法拉第引进了力线的概念,认为电流产生围绕着导线的磁力线,电荷向各个方向产生电力线,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电磁场的概念。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5:25
人们认识到,电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电荷在其周围产生电场,这个电场又以力作用于其他电荷。磁体和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磁场,而这个磁场又以力作用于其他磁体和内部有电流的物体。电磁场也具有能量和动量,是传递电磁力的媒介,它弥漫于整个空间。
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总结了宏观电磁现象的规律,并引进位移电流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变化着的电场能产生磁场;变化着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组偏微分方程来表达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这套方程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经典电磁学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这一预言后来为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于是人们认识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电磁现象的规律,肯定了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由于电磁场能够以力作用于带电粒子,一个运动中的带电粒子既受到电场的力,也受到磁场的力,洛伦兹把运动电荷所受到的电磁场的作用力归结为一个公式,人们就称这个力为洛伦茨力。描述电磁场基本规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茨力就构成了经典电动力学的基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5:26
人们认识到,电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电荷在其周围产生电场,这个电场又以力作用于其他电荷。磁体和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磁场,而这个磁场又以力作用于其他磁体和内部有电流的物体。电磁场也具有能量和动量,是传递电磁力的媒介,它弥漫于整个空间。
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总结了宏观电磁现象的规律,并引进位移电流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变化着的电场能产生磁场;变化着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组偏微分方程来表达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这套方程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经典电磁学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这一预言后来为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于是人们认识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电磁现象的规律,肯定了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由于电磁场能够以力作用于带电粒子,一个运动中的带电粒子既受到电场的力,也受到磁场的力,洛伦兹把运动电荷所受到的电磁场的作用力归结为一个公式,人们就称这个力为洛伦茨力。描述电磁场基本规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茨力就构成了经典电动力学的基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5:27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磁铁两端磁性强的区域称为磁极,一端为南极,一端为北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磁场可以说是由电子的自旋产生的,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6:40
场的概念
场指物体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场是用空间位置函数来表征的。在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某种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如果物理量是标量,那么空间每一点都对应着该物理量的一个确定数值,则称此空间为标量场。例如:电势场、温度场等。如果物理量是矢量,那么空间每一点都存在着它的大小和方向,则称此空间为矢量场。例如:电场、速度场等。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6:41
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比如:引力场、磁场等。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否定以太的存在,但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体现了爱因斯坦思想的明显改变。他指出: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场论”,“如果用常数代替那些描述广义相对论以太的函数,同时不考虑任何决定以太的原因,那么广义相对论以太就可以在想象中变为洛仑兹以太。”爱因斯坦甚至试图把各种场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完美无瑕的理论。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6:42
在物理学中,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场可以分为标量场、矢量场和张量场三种,依据场在时空中每一点的值是标量、矢量还是张量而定。例如,经典重力场是一个矢量场:标示重力场在时空中每一个的值需要三个量,此即为重力场在每一点的重力场矢量分量。更进一步地,在每一范畴(标量、矢量、张量)之中,场还可以分为“经典场”和“量子场”两种,依据场的值是数字或量子算符而定。
场被认为是延伸至整个空间的,但实际上,每一个已知的场在够远的距离下,都会缩减至无法量测的程度。例如,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里,重力场的强度是和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因此地球的重力场会随着距离很快地变得不可测得(在宇宙的尺度之下)。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6:43
定义场是一个“空间里的数”,这不应该减损场在物理上所有的真实性。“场占有空间,场含有能量,场的存在排除了真正的真空。”真空中没有物质,但并不是没有场的。场形成了一个“空间的状态”。
当一个电荷移动时,另一个电荷并不会立刻感应到。第一个电荷会感应到一个反作用力,并获得动量,但第二个电荷则没有感应,直到第一个电荷移动的影响以光速传递到第二个电荷那里,并给予其动量之后。那在第二个电荷移动前,动量在哪里呢?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必存在于某处。物理学家认为动量应该存在于场之中。如此的认定让物理学家们相信电磁场是真实的存在,使得场的概念成为整个现代物理的范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6:43
定义场是一个“空间里的数”,这不应该减损场在物理上所有的真实性。“场占有空间,场含有能量,场的存在排除了真正的真空。”真空中没有物质,但并不是没有场的。场形成了一个“空间的状态”。
当一个电荷移动时,另一个电荷并不会立刻感应到。第一个电荷会感应到一个反作用力,并获得动量,但第二个电荷则没有感应,直到第一个电荷移动的影响以光速传递到第二个电荷那里,并给予其动量之后。那在第二个电荷移动前,动量在哪里呢?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必存在于某处。物理学家认为动量应该存在于场之中。如此的认定让物理学家们相信电磁场是真实的存在,使得场的概念成为整个现代物理的范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6:43
场的物理性质
场的物理性质可以用一些定义在全空间的量描述,例如:电磁场的性质可以用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或用一个三维矢量势和一个标量势描述。这些场量是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描述场的运动。空间不同点的场量可以看作是互相独立的动力学变量,因此场是具有连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场论是关于场的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理论。量子场论则是在量子物理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场论,即把量子力学原理应用于场,把场看作无穷维自由度的力学系统实现其量子化而建立的理论。量子场论是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统计物理、核理论和凝聚态理论等近代物理学的许多分支。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6:44
场是物质存在的空间。表现为物质时空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由爱因斯坦首先提出。实物和场是物质的两种基本形态,这个观点是由苏联学者提出来的,是对爱因斯坦的论断加以改造的结果。空间之所以并非虚空,是由于有场存在。场不同于物质,但也是一种实在。爱因斯坦的论断在表述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相容,由于物质有实物和场两种基本形态,出现了“场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的说法。但场不是物质,场是物质发生作用的范围。在日常语言中,“场”原是指场所、活动地、区域,这是一个空间用词。“场”论所追求的是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弱力、强力)或四种相互作用(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的统一,“场”的实际内容是一定范围内的物理作用。实物和场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而存在的。在当代社会科学中,大量引用“场”论的观点探索事物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心理场”、“审美场”、“舆论场”等社会科学观点。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6:44
场是物质存在的空间。表现为物质时空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由爱因斯坦首先提出。实物和场是物质的两种基本形态,这个观点是由苏联学者提出来的,是对爱因斯坦的论断加以改造的结果。空间之所以并非虚空,是由于有场存在。场不同于物质,但也是一种实在。爱因斯坦的论断在表述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相容,由于物质有实物和场两种基本形态,出现了“场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的说法。但场不是物质,场是物质发生作用的范围。在日常语言中,“场”原是指场所、活动地、区域,这是一个空间用词。“场”论所追求的是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弱力、强力)或四种相互作用(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的统一,“场”的实际内容是一定范围内的物理作用。实物和场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而存在的。在当代社会科学中,大量引用“场”论的观点探索事物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心理场”、“审美场”、“舆论场”等社会科学观点。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3 16:46
场的属性
场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它占有一个空间,它把物理状态作为空间和时间的函数来描述。而且,在此空间区域中,除了有限个点或某些表面外,场函数是处处连续的。若物理状态与时间无关,则为静态场;反之,则为动态场或时变场。

随着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对“物质”的理解也随之变革。
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之一。例如,天地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借助于物质之间的引力场,光和无线电的传播要借助于电磁场。场存在于相互作用的物质之间的空间。对场的认识和场概念的确立,反映了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和利用能力的提高,是对物质观的丰富和更新。比如对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是一种超距作用,即一个带电体对另一个带电体的作用是直接给予的,不需要中间物质传递,也不需要时间。到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带电体周围的空间具有特殊性,形成了电场概念,明确了一个带电体对另一个带电体的作用是通过电场进行的。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电场也是有能量、动量、质量和速度的,并逐步形成了电磁场理论。电磁场的研究和电磁波的利用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而对引力场的研究则为人类遨游太空提供了理论基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0:16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笑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11)、《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少不了电磁理论的深遂挖掘,因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12)、冲天型火山喷发,常见火山烟云柱引发闪电雷鸣和雷雨。(13)、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场,磁生电、电生磁,磁场、电场、电磁场、引力场、地震场、火山场、…等,有必要引入《场》论学说。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0:23
对31楼文稿进行订正后版文: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灾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11)、《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少不了电磁理论的深遂挖掘,因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12)、冲天型火山喷发,常见火山烟云柱引发闪电雷鸣和雷雨。(13)、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场,磁生电、电生磁,磁场、电场、电磁场、引力场、地震场、火山场、…等,有必要引入《场论学说》。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1:07
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地温场、地震场、地应力场、火山喷发场、……等均隶属于地球物理场,所以说,以上各类课题内容,均纳入物理学范畴。不过又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从事空间物理的顶级伟大科学家;他们四人均先后获得诺贝尔奖;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有能人诞生。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其实质是人类对宇宙自然界存在的客观世界、思维境界的科学的更新认识。“场”和物(指实物)两种基本形态都存在宇宙世界,“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而“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物件(如地壳岩石、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它们容易被人们引起警觉和重视,可往往忽视了“场”的存在(指地震场、火山场)。全球科学家们、学者们统统认为“场”只存在宇宙空间和时空,作者(遠长江)手屈一指,最先提出实体中同样存在”场"的掌控主宰地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1:13
《地震制动仪的创制和发明》是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2:49
这里所说的“场”,不是指活动场所、活动场地、区域范围,不是空间用词;“场”是物理学的一种科学术语。有人说“场”是一种特殊物质,但也有学者认为“场”不是物质。又有学者指出,物质有实物和场两种基本形态,从而出现了“场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的说法。但是场不是物质,场是物质发生作用的范围。“场”论所追求的是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弱力、强力)或四种相互作用(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的统一。“场”的实际内容是一定范围内的物理作用。实物和场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而存在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5:35
电磁相互作用是场的相互作用。从粒子的超距作用到电磁场的“场的相互作用”。电场与磁场不断相互作用造成电磁波波的传播,电磁波不但包括无线电波,实际上包括很宽的频谱,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光波。光学在过去是与电磁学完全分开发展的,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建立以后,光学也变成了电磁学的一个分支了,电学、磁学和光学得到了统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5:37
这个统一在技术上有重要意义,发电机、电动机几乎都是建立在电磁感应基础上的。电磁波的应用导致现代的无线电技术。直到现在,电磁学在技术上还是起主导作用的一门学问,因此,在基础物理学中电磁学始终保持它的重要地位。
电磁学牵涉到在什么参考系统中来看问题,牵涉到运动导体的电动力学问题。直观地说,“电流即电荷的流动产生磁效应”,但判断电荷是否流动就牵涉到观察者的问题——参考系问题。光学是电磁学的一部分,所以这个问题也可表达成“光的传播与参考系统有什么关系”。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表明惯性系中真空光速为不变量。这样一来,也就肯定了在惯性系统中电磁学遵循同一规律。这实际上导致了后来的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基本上是电磁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在19世纪还没能解释清楚,这是19世纪遗留的一个重要问题。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5:38
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司南是把天然磁石琢磨成勺子的形状,放在一个水平光滑的“地盘”上制成的,静止时它的长柄指向南方。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5:40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磁铁之所以吸引铁钉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 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 ,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5:41
现代应用
练习:☆磁性材料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音像磁带、计算机软盘上的磁性材料就具有硬磁性。( 填“软”和“硬”)
☆ 磁悬浮列车底部装有用超导体线圈饶制的电磁体,利用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在轨道的上方以提高运行速度,这种相互作用是指:同名磁极的相互排斥作用,和异名磁极的相互吸引作用。
☆放在条形磁铁南极附近的一根铁棒被磁化后,靠近磁铁南极的一端是磁北极。
☆用磁铁的N极在钢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 。
钢针被磁化那么钢针的右端被磁化成 S极。
6.发现者:第一位发现的是丹麦科学家奥斯特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5:42
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5:43
4、磁感应线:
①性质:为了形象的描述物体周围的磁场分布,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Michreal Faraday)引入的模型。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③典型磁感线:如条形磁铁磁感线,U型磁铁等
④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5:44
6、电流的磁场:
①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螺旋管,让四指弯向螺旋管中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方向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5:44
6、电流的磁场:
①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螺旋管,让四指弯向螺旋管中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方向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5:45
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且地磁场磁极与地理两极并没有互相重合,存在磁偏角。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并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磁针的北极指示地理位置的北方和地磁的南方,磁针的南极指示地理位置的南方和地磁的北方 。
④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5:46
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且地磁场磁极与地理两极并没有互相重合,存在磁偏角。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并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磁针的北极指示地理位置的北方和地磁的南方,磁针的南极指示地理位置的南方和地磁的北方 。
④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6:02
原子中的原子核也具有石密性,称为核磁性。但是核磁性只有电子磁性的千分之一或更低,故一般讲物质磁性和原子磁性都主要考虑原子中的电子磁性。原子核的磁性很低是由于原子核的质量远高于电子质量。实在地说,原子核的磁性场是非常巨能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6:02
原子中的原子核也具有石密性,称为核磁性。但是核磁性只有电子磁性的千分之一或更低,故一般讲物质磁性和原子磁性都主要考虑原子中的电子磁性。原子核的磁性很低是由于原子核的质量远高于电子质量。实在地说,原子核的磁性场是非常巨能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7:12
《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广泛存在宇宙大自然界中;《场》常具有能量、动量、质量、或运动速度等特征;科学界对各类场能的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是远远落后于现实需求的。比如人类对于引力场的了解还是很肤浅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4 17:56
关于“场”和“物”两种基本形态:
在我国古老文化中(指古代宗教和古代哲学),谈到有形与无形。有形者即实物形状、形态也,后代哲学家黑格尔和马列主义者,称之为物质基础,眼见为实,称之为辨证唯物主义者;无形者即看不到、摸不着,但又确确实实存在,比如“场”、“思维”、“心里活动"、…等,常被人们误称为唯心主义者。有形的物件(包括人体、头面、房舍等),可以摄影拍照,有据可查;可无形、无踪、无影者,无法摄影拍照,你无法用仪器测到。比如火山喷发时的烟云柱、火山碎屑、岩浆、…等实物,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可火山“场”,人们无法知晓。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5 10:34
众所周知,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放一个小磁针,让其自由旋转,当其静止时,磁针的N极总指向地理北极,这是由于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地磁场有大小和方向,所以是矢量场。地磁场分布广泛,从地核到空间磁层边缘处处存在。根据磁场起源,地磁场分为内源场和外源场。起源于地球内部的磁场称为内源,约占地球总磁场的95%。内源场主要来自地球的液态外核。外核是熔融的金属铁和镍,它们是电流的良导,地球旋转时,产生强大的电流,这些电流产生了地球磁场。地磁场总体像个沿地球旋转轴放置在地心的磁铁棒产生的磁场,它内源场的主要部分,也是地磁场的主要特征,占到总地磁场的80%~85%,称为偶极子场。内源场还有五个大尺度的非偶极子场,称为磁异常,分别为南大西洋磁异常,欧亚大陆磁异常,北非磁异常,大洋洲磁异常和北美磁异常,主要来源于地壳岩石产生的磁场。起源于地球外的磁场称为外源场,主要由太阳产生,它占了地球磁场的5%。地磁场是个随时间变化的场,内源场引起的变化称为长期变化,有磁场倒转和地磁场向西飘移。地磁场每5000~50000年倒转一次,把与现在磁场方向相同的磁场称为正常磁场(磁场从南极附近出来,回到北极),把与现在磁场方向相反的称为倒转磁场,地质时期上出现了四个较大的倒转期,现在为布容正向期,往前有松山反向期,高斯正向期和吉尔伯特反向期。 固体地球外部的各种电流体系引起的地磁场变化快,时间短,称为短期变化。短期变化又分为平静变化和扰动变化,其中平静变化包括太阳静日变化和太阴日变化,扰动变化包括磁暴、亚暴、钩扰、湾扰和地磁脉动。磁暴、钩扰、湾扰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活动高年,这些短期变化频繁发生,而且强度很大,变化剧烈。亚暴与极光有关。地磁场能够反射粒子流,它把我们的地球包围起来,使我们免受高速太阳风的辐射和伤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形的屏障。人们利用地磁场导航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现在发现鸽子,海滩,蝙蝠和乌龟等大量动物都用地球磁场来导航。什么是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地球磁场,简言之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使它的N极大体上对着南极而产生的磁场形状。当然,地球中心并没有磁铁棒,而是通过电流在导电液体核中流动的发电机效应产生磁场的.地球磁场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彗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地球磁层位于地面600~1000公里高处,磁层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公里。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在磁赤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在界面两边,磁力线突然改变方向,此界面称为中性片。中性片上的磁场强度微乎其微,厚度大约有1000公里。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两部分:北面的磁力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1967年发现,在中性片两侧约10个地球半径的范围里,充满了密度较大的等离子体,这一区域称作等离子体片。当太阳活动剧烈时,等离子片中的高能粒子增多,并且快速地沿磁力线向地球极区沉降,于是便出现了千资百态、绚丽多彩的极光。由于太阳风以高速接近地球磁场的边缘,便形成了一个无碰撞的地球弓形激波的波阵面。波阵面与磁层顶之间的过渡区叫做磁鞘,厚度为3~4个地球半径。 地球磁层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其中的物理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磁层这一概念近来已从地球扩展到其他行星。甚至有人认为中子星和活动星系核也具有磁层特征。 地球的磁场同地球与生俱来。地球的磁场来自地壳的金属核,金属核像一块永久磁场,使地球周围充满磁场。地球的磁极位于地理上的北极和南极附近。地球磁场内的空间称为磁层,磁层向外远远地伸入宇宙中,保护地球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伤害。最先证明地球是一个磁体的人是16世纪的英国医生威廉*吉伯。 地球磁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过去的300万年中已发生过大约10次磁极倒转。其它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正处于一个翻转过程中。过去200年,地球磁场的北极点已经移动超过1100公里。而且地球磁场的强度也正以每100年5%的速度减弱。地球磁场为什么会倒转?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地球磁场方向发生这种反反复复的变化呢?科学家们莫衷一是。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倒转产生的。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流动方向的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摘自soso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5 10:34
众所周知,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放一个小磁针,让其自由旋转,当其静止时,磁针的N极总指向地理北极,这是由于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地磁场有大小和方向,所以是矢量场。地磁场分布广泛,从地核到空间磁层边缘处处存在。根据磁场起源,地磁场分为内源场和外源场。起源于地球内部的磁场称为内源,约占地球总磁场的95%。内源场主要来自地球的液态外核。外核是熔融的金属铁和镍,它们是电流的良导,地球旋转时,产生强大的电流,这些电流产生了地球磁场。地磁场总体像个沿地球旋转轴放置在地心的磁铁棒产生的磁场,它内源场的主要部分,也是地磁场的主要特征,占到总地磁场的80%~85%,称为偶极子场。内源场还有五个大尺度的非偶极子场,称为磁异常,分别为南大西洋磁异常,欧亚大陆磁异常,北非磁异常,大洋洲磁异常和北美磁异常,主要来源于地壳岩石产生的磁场。起源于地球外的磁场称为外源场,主要由太阳产生,它占了地球磁场的5%。地磁场是个随时间变化的场,内源场引起的变化称为长期变化,有磁场倒转和地磁场向西飘移。地磁场每5000~50000年倒转一次,把与现在磁场方向相同的磁场称为正常磁场(磁场从南极附近出来,回到北极),把与现在磁场方向相反的称为倒转磁场,地质时期上出现了四个较大的倒转期,现在为布容正向期,往前有松山反向期,高斯正向期和吉尔伯特反向期。 固体地球外部的各种电流体系引起的地磁场变化快,时间短,称为短期变化。短期变化又分为平静变化和扰动变化,其中平静变化包括太阳静日变化和太阴日变化,扰动变化包括磁暴、亚暴、钩扰、湾扰和地磁脉动。磁暴、钩扰、湾扰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活动高年,这些短期变化频繁发生,而且强度很大,变化剧烈。亚暴与极光有关。地磁场能够反射粒子流,它把我们的地球包围起来,使我们免受高速太阳风的辐射和伤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形的屏障。人们利用地磁场导航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现在发现鸽子,海滩,蝙蝠和乌龟等大量动物都用地球磁场来导航。什么是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地球磁场,简言之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使它的N极大体上对着南极而产生的磁场形状。当然,地球中心并没有磁铁棒,而是通过电流在导电液体核中流动的发电机效应产生磁场的.地球磁场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彗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地球磁层位于地面600~1000公里高处,磁层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公里。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在磁赤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在界面两边,磁力线突然改变方向,此界面称为中性片。中性片上的磁场强度微乎其微,厚度大约有1000公里。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两部分:北面的磁力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1967年发现,在中性片两侧约10个地球半径的范围里,充满了密度较大的等离子体,这一区域称作等离子体片。当太阳活动剧烈时,等离子片中的高能粒子增多,并且快速地沿磁力线向地球极区沉降,于是便出现了千资百态、绚丽多彩的极光。由于太阳风以高速接近地球磁场的边缘,便形成了一个无碰撞的地球弓形激波的波阵面。波阵面与磁层顶之间的过渡区叫做磁鞘,厚度为3~4个地球半径。 地球磁层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其中的物理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磁层这一概念近来已从地球扩展到其他行星。甚至有人认为中子星和活动星系核也具有磁层特征。 地球的磁场同地球与生俱来。地球的磁场来自地壳的金属核,金属核像一块永久磁场,使地球周围充满磁场。地球的磁极位于地理上的北极和南极附近。地球磁场内的空间称为磁层,磁层向外远远地伸入宇宙中,保护地球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伤害。最先证明地球是一个磁体的人是16世纪的英国医生威廉*吉伯。 地球磁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过去的300万年中已发生过大约10次磁极倒转。其它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正处于一个翻转过程中。过去200年,地球磁场的北极点已经移动超过1100公里。而且地球磁场的强度也正以每100年5%的速度减弱。地球磁场为什么会倒转?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地球磁场方向发生这种反反复复的变化呢?科学家们莫衷一是。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倒转产生的。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流动方向的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摘自soso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5 10:51
对47楼与48楼的文稿进行改错、订正版文:
原子中的原子核也具有磁性,称为核磁性。但是核磁性只有电子磁性的千分之一或更低,故一般讲物质磁性和原子磁性都主要考虑原子中的电子磁性。原子核的磁性很低是由于原子核的质量远高于电子质量。实在地说,原子核的磁性场是非常巨能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5 11:40
何谓磁源?何谓震源?
运动电荷产生磁场的真正场源是运动电子或运动质子所产生的磁场。因而可以说,运动电荷或运动质子是产生真正磁场的磁源。
何谓震源?即最初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或者说,震源是指发射地震射线的中心腹地。震源中心腹地呈辐射状、向周边发射地震射线,如同太阳光芒的辐射状发射。
负电荷就是带有过剩电子的点电荷;正电荷就是带有过剩质子的点电荷。磁—电—光,三者可以成为一个整体系统。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5 12:55
物体运动模式的类型:
(1)、质点远距离位移线性运动模式:汽车、火车、轮船、导弹、火箭、飞机、飞船、人造卫星、枪炮子弹穿行、太阳、月亮、…等,均属此类运行模式。
(2)、面状运行模式:台风、飓风、季风、寒潮、热流、海啸、海流潮汐、洪水泛滥、滑坡、阳光月光扫射、…等,均隶属面状运行模式;甚至连瘟疫、流感病毒、传染病等也属面状扩展运行模式。
(3)、振动、振荡运动模式:地震、钟摆、秋旋、拉杆往复来回带动飞轮旋转、…等,均属此类运动模式。此类运动模式很特殊,它不像(1)、(2)、类的长距离位移形式,而是近距离來回往返、频繁交替运动。比如地震时,这种振动运动使建筑物解体而倒塌。
拉杆带动飞轮的振荡运动模式:拉杆来回往返运动带动飞轮飞速旋转。大飞轮使用的拉杆比小飞轮使用的拉杆长度大。就这样将来回往返机械运动转变为飞轮的旋转园周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5 12:55
物体运动模式的类型:
(1)、质点远距离位移线性运动模式:汽车、火车、轮船、导弹、火箭、飞机、飞船、人造卫星、枪炮子弹穿行、太阳、月亮、…等,均属此类运行模式。
(2)、面状运行模式:台风、飓风、季风、寒潮、热流、海啸、海流潮汐、洪水泛滥、滑坡、阳光月光扫射、…等,均隶属面状运行模式;甚至连瘟疫、流感病毒、传染病等也属面状扩展运行模式。
(3)、振动、振荡运动模式:地震、钟摆、秋旋、拉杆往复来回带动飞轮旋转、…等,均属此类运动模式。此类运动模式很特殊,它不像(1)、(2)、类的长距离位移形式,而是近距离來回往返、频繁交替运动。比如地震时,这种振动运动使建筑物解体而倒塌。
拉杆带动飞轮的振荡运动模式:拉杆来回往返运动带动飞轮飞速旋转。大飞轮使用的拉杆比小飞轮使用的拉杆长度大。就这样将来回往返机械运动转变为飞轮的旋转园周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6:32
地震波是电磁波嗎?
地震波不是声波,是能量波.。
简单的说,声波是能量波在空气中传播的一种形式,以空气为介质.。
就像水波的传递一样,此时水为介质.。
地震波是能量波在地壳中的传递,地壳为介质.。
但是因为声波的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
确切的说,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6:38
声波是以空气为传播介质,在空气中由近及远进行立体扩散的一种电磁波传播形式,由于空气介质单一,传播阻力小,不具破坏性的一种小能量波。
浅源地震波是以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中源与深源地震波是以地幔岩浆流体和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因传播介质复杂多变,所以地震波比声波、水波要复杂很多;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对地面介质和地表建筑物具有极大毁灭性及人兽死亡杀伤力!对人兽的杀伤力类似核武器的中子弹;能在地球地慢岩浆圈、或地壳岩石圈内,连续快速传播几十公里至700公里之远程,除天然地震波外,直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那一种放射性元素的最强射线、或核武器在岩石固体中如此强大传播穿行能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6:49
为什么说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也就是说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破坏威力,应该可以说地震波是巨型能量波的快速释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6:56
为什么说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也就是说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破坏威力,应该可以说地震波是巨型能量波的快速释放。这是电磁波与地质雷达无法比拟和无法监测的科学难题。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6:58
何谓地心轴?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之轴。地球具有吸引地上一切东西的引力,但又具有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我们把它叫做地球的重力,並且规定它就是物体的重量。重力作用的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地球两极半径短,赤道半径长。两极地区没有离心力,赤道地区离心力大。另外引力与吸引物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赤道的重力就要比两极的重力小。
地球的磁场力是两极强,赤道弱。地心应理解为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的地心轴。而地核内部的物质是比重大、具强磁性、弹性和柔性的磁流体态重金属物质——铁镍等物质。地球磁场的形成归结到地核内某些磁流体动力学现象,地球磁场的偶极子场的轴总是应当或多或少与地球旋转轴相一致,偶极子磁场的轴与现在地球旋转的轴有少许偏离。据了解,磁场的短期扰动是电离层中的杂散电流(大概是由宇宙射线的感应而形成)所引起。
地核内磁流体动力学:这里磁场是存在流体旋转之中,不是出现在固态物体中。地核内的流体,其元素已电离为电子、核子、质子、中子,故此磁场的形成与电流有关,地核为高电导物质组成。电与磁组成电磁波,而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磁——电——光,电磁效应,光电效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7:05
电磁波通过固体可以传播吗???可见光也是的,为什么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最佳答案
可以
但是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频率越高的电磁波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越远
例如,γ光子就能够穿透很厚的钢板
可见光的频率一般不是很大,所以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很短,但是不是说不能传播。光波就是一种电磁波的快速传播。太阳光的传播速度1秒钟内能绕地球赤道7.5圈。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7:07
电磁波可以在固体传播,但是要有条件,要符合那电磁波的性质;
可见光能在固体传播啊,但是那固体必须透明,这是可见光的性质决定。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7:08
为何说地震波不是电磁波、而是巨型能量波?
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长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光源通常一般呈现辐射发射(放射)能量。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地震产生不同类型的波,最快的是P波(纵波),实际上是能夠穿透地球的声波,P波速度相对较快,在地壳中速度大概是7公里/秒,以这个速度环游世界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是与电磁波相比,P波就显得太迟钝了。电磁波从信号生成到地球的任意位置也不过十分之一秒。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相比,是1小时与十分之一秒之比。所以说,地震波无法以电磁波相论述。
因为电磁波是以光速、或电速在空气介质中进行传播,阻力极小;而地震波是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进行弹性碰撞、往复推进式传播,阻力极大,消耗能量巨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7:14
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地震场、地应力场、火山喷发场、……等均隶属于地球物理场,所以说,以上各类课题内容,均纳入物理学范畴。不过又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从事空间物理的顶级伟大科学家;他们四人均先后获得诺贝尔奖;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有能人诞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7:18
为何说地幔间存在负电层?
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在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从冲天型火山喷发可以得到证实,冲天型火山喷发烟云柱高达数千米以上,与周边空气发生剧烈对流,形成狂风,将喷出物质四外吹散,喷出的蒸气凝结而成暴雨,将大量火山喷出的灰尘携裹而落至地面四处流溢。此外便引起空中电荷的改变发生闪电雷鸣现象。请参见下列火山喷发闪电照片: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7:37
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时伴随闪电的场景照片
2010211745a981f829f2171ba2.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7:43
火山喷发闪电现象:
闪电现象日本新燃岳喷射出灰烬和熔岩,一道道闪电划破火山上空。新燃岳是雾岛山火山群的破火山口之一。火山闪电的来历仍然是个谜,据美国阿拉斯加火山天文台专家史蒂夫·麦克努特(Steve McNutt)2010年2月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网站采访时介绍,这种奇特现象可能是带电硅(岩浆一部分)从火山喷出时与大气接触时形成的。
201022163869691b6d43dba880.jpg.thumb.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02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长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光源通常一般呈现辐射发射(放射)能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02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长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光源通常一般呈现辐射发射(放射)能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04
天然地震射能发射
天然地震射能发射:
众所周知,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界难题,主要难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球内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目前人类还无法入内设置台站,安置仪器对震源直接进行观测,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实际资料以供分析研究,谓之”不可入性“。现时的研究工作如同”隔山打鸟“或”雾里看花“,从事表面工作,做表面文章罢了。二是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三是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和地球物理场参数的多变性及高度非线性。它隶属于混沌学无序界系自组织理论研究范畴。地震预测三要素(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强度)难以准确把握是有情可原的。笔者认为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难度,认为地震是一门非常特殊的”未知科学领域“,还需大力垦荒的混沌荒原科学。但它又存在用当今世界现代高新尖端科技目前尚未无法攻克之难题”,就是指《天然地震的射能发射》。一谈到发射,大家就会想到卫星,飞船的发射。其实能量发射存在两种发射方式,一,单头或单向(单线)发射方式,如火箭,导弹,飞船,人造卫星,子弹,冲天鞭炮,航天飞机,激光光束...等,他们的发射线(飞行轨迹)呈直线或弧线,抛物线或螺旋线,为加大射程,常采用多级发射方式。它们能在大气(或水下)发射与飞行,却无法在岩石实体中发射与穿行,否则会立即爆炸。
二,焦体辐射状能量发射方式,如太阳,星球,月亮光源发射,无线电磁波发射,地震震源发射,放射物质能量发射等,它们的发射方式是以射源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各个方向,呈焦体辐射、立体状全方位进行能量发射,发射线常为直线或折线。地震是以震源为中心,震源所产生的巨大机械能,冲击周围岩体产生巨大地震波,震源能量发射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冲破隔围层,突发地动山摇。其实只有少部分地震波传播到地面而引发地震。深源地震能在地下720公里深处进行能量天然发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09
单头(或称单向、单轨)能量发射方式,多是人为掌控发射操作。多用于军事武器或航天事业空间星际探测。单头发射的特点:其发射物是整体循发射线(运行轨迹)高速发生位移。常采用高能液化燃料和尾部高速喷气作为推动力,向前穿行。为加大射程,常采用在其内部设置多舱燃料以连续补充运行能量,完成多级发射任务。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10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长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光源通常一般呈现辐射发射(放射)能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11
焦球放射状能量发射方式的特征:
1)它一般多为自然界的一种能量天然发射
2)射源体(或称辐射源)与其传媒介质质点不随发射线发生位移,不随波高速离去。介质质点只在原地做机械弹性振动与传递波能,让波能快速通过,类似“快速感应现象”。这是与单头(单轨)能量发射最根本的区别
3)辐射波在单一均质的介质中传播,形成以射源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多头多向,成焦球辐射,立体分散状,由近及远,层层扩散开去的同心焦球圆。辐射波(圆)半径越小,与射源体距离就越近,辐射波单位面积内穿过的发射线密度越大,辐射能量的势能越强,射势压就越高。距离射源体越远,则与之相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12
焦球放射状能量发射方式的特征:
1)它一般多为自然界的一种能量天然发射
2)射源体(或称辐射源)与其传媒介质质点不随发射线发生位移,不随波高速离去。介质质点只在原地做机械弹性振动与传递波能,让波能快速通过,类似“快速感应现象”。这是与单头(单轨)能量发射最根本的区别
3)辐射波在单一均质的介质中传播,形成以射源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多头多向,成焦球辐射,立体分散状,由近及远,层层扩散开去的同心焦球圆。辐射波(圆)半径越小,与射源体距离就越近,辐射波单位面积内穿过的发射线密度越大,辐射能量的势能越强,射势压就越高。距离射源体越远,则与之相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15
震源体:最先发生地震的起始点和射出地震发射线的物体,把它称为震源体。
地震射能发射线:震源体发生地震时,产生巨大的能量,形成以震源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射出去的射能射线,称为地震发射线(或称地震辐射线)。
同震面,把震源波离开震源同时达到的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封闭曲面称为同震面。同震面与地震发射线相垂直的,地震发射线类似于地震纵波(P);同震面类似于地震横波(S),面波与重力波属于地震次声波。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16
地震发射线具有如太阳光(光芒四射)辐射传播能量方式。它是地震活动的主应力传播方向,它是一种高能射线,它具有极强的穿透性能,能快速连续不断穿过地壳岩石(固体物质),也能快速不断的穿透地幔塑性物质,它具有宇宙射线的基本特性,一切放射性射线都无法与地震射线相比拟。它从地球深部700-1000公里处,能直接穿透至地面后,仍能使地壳产生地震活动,所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射能之射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18
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次声波。地震、台风、核爆炸,火箭起飞都能产生次声波。所以建立次声波站,可以探知几千公里外的核武器试验和导弹发射,由于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的传播速度和台风中心的移动速度都小于次声波的波速,所以接收次声波还能预报破坏性很大的地震海啸和台风。但到目前为止,次声波的研究和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20
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的波长非常短,可以定向发射。它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要比光波和无线电波远得多,声呐(水声测绘仪)就是根据超声波这种特性制成的装置。这种装置既能发出短促的超声波脉冲,又能接收被潜艇、鱼群或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根据海底反射波滞后的时间和波速,就可以确定潜艇鱼群的位置或海底深度。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很强,能穿过几米厚的金属,利用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和反射,可以制成超声波探查仪,用来探查金属内部的缺陷。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可使液体内部产生相当大的液压,能很快地将各种金属,零件,玻璃,陶瓷等制品的表面污垢清洗干净。但超声波如何在地震探测中发挥功能,尚在进行研究和初步应用中。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6 18:37
为何说地震波不是电磁波、而是巨型能量波?
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长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光源通常一般呈现辐射发射(放射)能量。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所以说,地震波与光波(电磁波)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物理波。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具有巨大破坏性和杀伤力,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常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势不可挡、摧毁一切、造成人类大灾害!而电磁波、光波为低能量的安全波,它造福于人类通讯快速传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08:06
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地震场、地应力场、火山喷发场、……等均隶属于地球物理场,所以说,以上各类课题内容,均纳入物理学范畴。不过又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从事空间物理的顶级伟大科学家;他们四人均先后获得诺贝尔奖;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有能人诞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08:06
近数十年来,当地震预测在世界各国、全球范围地震学家们当中逐渐失宠的可悲背景状况下,却得到其他领域的某些科学家的热情拥抱,例如岩石磁性学和固体物理学。这个圈子的领军人物,固态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洛伊德最为突出,他研究发现地震时的带电硅粒子。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08:40
作者(遠长江)在上楼文稿中提到固体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洛伊德理论,他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当岩石受到挤压的时候就会产生初级电流,即所谓的《弗洛伊德哩论》。弗洛伊德在这里所说的“岩石”,其实应是“地幔岩浆”才较为合理。
弗洛伊德始于化学过程。在他研究晶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时候,他发现地壳深处的矿物在压力作用下结晶的时候,少量的结晶水被结合在晶格中。在晶格中的水不是以H2O的形式存在,而是变成了一对不同的分子,每个分子包含一个氧原子、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硅原子。当以这样成对的形式存在时,每个氢原子需要从每个氧原子那里获得一个电子,形成带正电的氧原子。这样的原子,因化学反应而带电,被称为氧离子。然后,这些氧离子与硅原子结合,从而被固定在矿物中。(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08:42
(续上文):尽管弗洛伊德多年来“并不认为这个发现有多了不起”,但他终于发现这也许是解开地震之前辐射电磁信号的钥匙。弗洛伊德意识到,在正常情况下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但是当岩石受压力时,由于它们处于地球深处,氧离子和硅之间化学键可能被打破,产生载荷子,被称为正离子洞,简称为P—hO丨eS。
理论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离子洞通常存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实际为岩浆),与外界不相往来。但是,如果岩石受到额外的压力,正离子洞和自由电子就可以开始运动。所有这些,弗洛伊德理论并不仅是流于猜想。虽然有些固态物理学家对理论的某些方面存在异议,但是通过弗洛伊德和其他人做的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岩石可以产生初级电流。问题不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岩浆)是否存在载荷子,而是看他们是否与地震过程有关。(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08:43
(续上文):弗洛伊德认为,电子产生的电流可以向下往更深更热的下地壳移动,而正离洞会产生不同的电流,而且是横向移动的。这两种类型的电流都会产生电场,这些电场将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辐射。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08:44
(续上文):此外,由于压力激发产生的电流,一些正离子洞将被运到地球表面,在地表畄下一个大片带正电荷的区域。这样的干扰可能导致异常现象,包括所谓地震光的放电现象,甚至会干扰到地球表面以上90到120公里的电离层。回想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赫尔姆特—崔伯许提出带电气溶胶粒子或离子,可以解释各种被报道的前兆。他因此尽力发展一种原理以产生电流进而产生离子。弗洛伊德理论就是可选原理之一。在一些人看来,观察到震前电石密信号异常以及电离层的干扰,证实了“弗洛伊德理论”白勺可行性,并代表已经找到了期待己久的地震预测的“钥匙”。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08:44
(续上文):为什么全球地震学家们不相信弗洛伊德这个理论?这取决于你问谁。对于一些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这是全球主流地震学家心胸狭窄,不愿意接受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可能会找到他们辛苦多年都未能找到的答案的事实。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们(指一些活跃的业余地震预测团体)而言,他们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测,但并不被主流地震学界所重视。在2007年iUGG会议,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就是很少有地震学家出席。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08:46
(续上文):主流地震学家们认为,一个地震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1)应力不断积累,渐进地或突然地,达到临界点;(2)断层强度必须降低,所以破裂可以产生。
马尔科姆—约翰斯指出,电磁信号本身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大地震之前应力不会迅速积累。作为一个思维实验,假设随着地球的应力积累,岩石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并导致电磁信号产生。地震发生时破裂过程达到峰值,因此,在地震开始的瞬间电磁信号应该达到峰值。用技术术语末说,就是所谓的“同震”信号。(作为类比,就像一颗大树在大风龙衣来时发出的破裂声,最响破裂声是在被折断的那一瞬间。)地震能夠产生电磁干扰信号,1897年印度大地震之后,地质学家理查德.迪克森.奧尔德姆(RiC Di×onham)指出出,地震导致电报通信中断,他认为地震一定产生了电流。但现代的仪器记录尚未任何证据表明确实存在同震信号。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08:48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08:48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08:49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6:51
不要盲目指望用电磁波和地质雷达预测地震波的发生。因为电磁波(比如光波、声波)是辐射波,辐射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而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所以说,地震波与电磁波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物理波。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具有巨大破坏性和杀伤力,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常以排山倒海、雷霆万之势、势不可挡地摧毁地面建筑物,造成人类重大伤亡的大灾难!而电磁波一般为低能量的安全波,它造福于人类进行通讯快速传达。声波(电磁波)的传播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比如你若在地下深处,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向地面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7:56
地光、极光(南北两极)、火山喷发雷电(闪电雷呜)是地球向大气层的放电现象。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7:57
地幔间分布有负电层或电离层;而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圈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这样地壳岩石圈就成了电磁波传播的阻隔、阻碍层。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8:02
电荷和电子有何区别?
电子不是电荷。电荷是电子携带的电量,电子带负电。
“电荷”一个是“量”,“电子”一个是"携带者"。就好比你带着钱,钱的多少就是电荷,你就是电子。所以更严格的说:电荷是不能够移动的,而电子才能够移动。
结 论: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8:03
电荷
电荷electric charge ,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称为电荷,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也是某些基本粒子(如电子和质子)的属性,它使基本粒子互相吸引或排斥。
电荷的量称为"电荷量"。在国际单位制里,电荷量的符号以Q为表示,单位是库仑(C)。研究带电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学术领域称为经典电动力学。假若量子效应可以被忽略,则经典电动力学能够很正确地描述出带电物质在电磁方面的物理行为。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即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简称库。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正电荷: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正电荷。
负电荷:人们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负电荷。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8:06
电子
电子(Electron)是一种带有负电的亚原子粒子,通常标记为e- 。电子属于轻子类,以重力、电磁力和弱核力与其它粒子相互作用。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即其无法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电子带有1/2自旋,是一种费米子。因此,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两个电子都不能处于同样的状态。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其质量、自旋、带电量大小都与电子相同,但是电量正负性与电子相反。电子与正电子会因碰撞而互相湮灭,在这过程中,创生一对以上的光子。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8:08
由电子与中子、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相对于中子和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显得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42倍。当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不等时,原子会带电;称这原子为离子。当原子得到额外的电子时,它带有负电,叫阴离子,失去电子时,它带有正电,叫阳离子。若物体带有的电子多于或少于原子核的电量,导致正负电量不平衡时,称该物体带静电。当正负电量平衡时,称物体的电性为电中性。静电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例如,静电油漆系统能够将瓷漆(英语:enamel paint)或聚氨酯漆,均匀地喷洒于物品表面。
电子与质子之间的吸引性库仑力,使得电子被束缚于原子,称此电子为束缚电子。两个以上的原子,会交换或分享它们的束缚电子,这是化学键的主要成因。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能够自由移动时,则改称此电子为自由电子。许多自由电子一起移动所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许多物理现象里,像电传导、磁性或热传导,电子都扮演了机要的角色。移动的电子会产生磁场,也会被外磁场偏转。呈加速度运动的电子会发射电磁辐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8:12
1.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其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原子或电中性原子团失去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失去两个电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得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得到两个电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依次类推.
2.有电子不一定就有电荷,要有电子的得失才会产生电荷
3.电子得失产生电荷,电荷的定向流动产生电流,所以就带电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8:15
电荷是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但电荷本身并非“粒子”,只是我们常将它想像成粒子以方便描述。因此带电量多者我们称之为具有较多电荷,而电量的多寡决定了力场(库仑力)的大小。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根据库仑定律,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吸引。排斥或吸引的力与电荷的乘积成正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3-29 18: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