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59|回复: 2

21年7月28日/【勿忘7.28唐山大地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8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5年过去,筑牢防震减灾的生命线[=profile://pid=6577039310368190474&userType=1&userSource=1][/]

[=profile://pid=6577039310368190474&userType=1&userSource=1]长城网[/]

07/28 17:16


[=]+关注[/]



X


长城新媒体评论员 郭慧岩

又到一年“7•28”,这两天,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下又多了许多白色的、黄色的鲜花。

虽是盛夏,这面黑色的墙却透出寒冷的光,让人心生悲凉。墙上名字密密麻麻,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生命,这些生命都在45年前那场大地震中戛然而止。

燕山砀莽,渤海涛平,原丰土沃,河畅渠清……然天行有舛,丙辰之岁,降奇灾于唐山……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24万余人不幸遇难。


残存的遗址里留住了当初地震的惨烈,也见证着,45年来,一个新唐山从废墟瓦砾中崛起,“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刷新着世界对唐山、对中国的认知。

从未忘记地震灾害带来的苦难,也就从未忘记与之斗争的防震减灾事业。这些年,唐山在防震减灾上不断探索,为防震减灾注入“科技含量”,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升“安全指数”。

建成了拥有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球物理场台网、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强震台网及“三网一员”宏观观测网络的最为齐全的地方地震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部门间、现场与指挥中心间音视频互联互通;加强防震减灾科学普及的创新研发,加快构建集减隔震、应急救援、地震仪器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唐山防震减灾产业园……

这些举措立足于“防”、于“救”,大大提升了科技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含量”。事实也证明,科技在防灾减灾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预警速度、提升预警准确度、增强救援速度与质量。大数据时代,科技也应当成为防灾减灾救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1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就指出,要不断增强防震减灾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统筹各方资源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

在唐山举办的2021中国•唐山国际应急产业大会、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大会上,展示了近些年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新装备。比如曾多次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固定翼无人机、集消防、抢险、防疫等功能于一体综合应急救援车等。

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给救援工作打开了新通道,也给人以新的希望。

于7月1日起施行的《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究开发用于防灾减灾救灾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

走过45年,唐山留给我们的,有伤痛,也有警醒。

只有当防震减灾手段“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更加重视科技的“分量”,才能不断提高“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高质量服务能力。

我们无法阻挡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将生命、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播|地震预警“黑科技” 为生命争分夺秒

光明网

07/29 16:50

已关注

X
7月27日至29日,“防灾减灾救灾应用技术成果暨新唐山建设45周年成就展”在河北省唐山市南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本次展览规模约1万平方米,75家企业以及地震系统16家单位参展,可谓是高科技技术云集。展览内容包括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成就、防震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防震减灾科普互动体验、防震减灾成果实物案例、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新装备等板块,以实物、案例为主,全方位展现防震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新唐山建设成就,聚焦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成果和应用实例,集中展示近年来灾害监测预警、风险防治、应急服务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应用产品,既有涉及高精度地震监测、减隔震技术、应急搜救、遥感测绘等专业设备实展,又有地震科普等VR沉浸式实景体验。


直播中,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向网友介绍了我国地震监测台站的建设情况。随着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在2017年启动实施,如今我国已建有15391个监测台站,实现了地震监测基础设施的“三网融合”。预警工程的实施也将从总体上提升我国防震减灾的能力,拓展防震减灾的公共服务领域,在经济建设、环境资源、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产生极大效益。

地震来袭,城市、高铁、核电站该如何应对?直播中,湖北省地震局给出了答案。在湖北省地震局的展台中,三个大型沙盘十分吸引人眼球,讲解员介绍,在高层地震预警沙盘中,一旦建筑物收到远处发生强震的信号,会自动切断电源,并引导人员前往避难场所,如果此时有人身处电梯中,则会让电梯在最近的楼层停靠,让人员快速逃生,避免困在电梯里,为人们提供安全保障。据了解,这套系统已经在武汉市实际应用。

一旁的高铁地震监控系统的沙盘里,一列高铁正在快速运行,当工作人员调大震动级别时,高铁内部收到预警信号后会自动停运。讲解员介绍,高速行驶的列车遭遇到地震,很有可能会脱轨,这样的预警系统则保障了列车内人员的安全。最后的核电地震监测系统沙盘则是仿照大亚湾核电站来建造,它会利用接收到预警信号和地震波到来的这几十秒时间差内停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在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的展台中,记者了解到,在我国的一些重大工程里,都有着他们的身影,比如青藏铁路、海南自贸港等等。在这些重大工程开展前,防御中心会进行地震背景的深入调查,判断是否有断层,提供工程抗震设计、应急预案等专业意见。

展览由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协指导,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河北省地震局主办,唐山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地震局、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用研智库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此次直播在多个平台同步推送,超200万人次观看,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防震减灾应用技术的认识。(蔡琳、张佳兴)

搜狐新闻客... 等更新99+条内容去关注流看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山大地震45年,我国地震预警现在如何?

光明日报

07/29 21:49

+关注

X
7月23日晚,正在收看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四川居民突然发现,电视屏幕右下角弹出了地震预警。原来,当日20时55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了4.1级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向震中居民发出了警报。

这套系统就是上千名科研和业务人员历经5年攻关,覆盖220万平方公里地震多发重点地区的中国地震预警网。不同于地震预报的震前预报,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向远处的人们告知,地震波马上要来了,赶快避险。


云南双柏5.1级地震预警倒计时电视弹窗

7月27日,中国地震局在河北唐山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地震预警网已在京津冀、四川、云南和福建地区实现示范运行。记者在会上获悉,中国地震局将继续推进全国层面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实施,力争2022年底前在预警重点地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预警工程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地震发生后,避险减灾每一秒都十分宝贵。研究表明,如果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率减少14%;如果预警时间为10秒,可使人员伤亡率减少39%;而如果预警时间为60秒,人员伤亡率甚至可以减少95%。

地震预警抢出的数秒到数十秒,如果合理利用,就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表示,比如,高速列车可以紧急制动,避免发生侧翻;关闭燃气管线,防范爆炸危险等。

“比如在5月21日漾濞6.4级地震、6月10日双柏5.1级地震和6月12日盈江5.0级地震中,云南地震预警初见成效,特别是在漾濞地震中发挥了一定减灾作用。”云南地震局局长王彬告诉记者,漾濞地震时,中国地震预警网震后7秒产出预警信息,并成功发送至专用终端和电视预警在线用户,当时在线的约1.4万户全部收到了预警信号。

在震情多发的日本,地震预警应用广泛。2011年,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得益于及时预警,新干线上23列高速运行列车及时制动,避免了列车脱轨事故。据了解,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已在全国20余条高速铁路完成布设,监控里程合计超过6000公里,并在福厦线、成灌线、大西线等进行了多次现场模拟试验和天然地震验证试验,试验示范效果良好。


野外台站建设

这套“救命”系统如何构成?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李永林介绍,第一部分要建设15000多个监测的站点,用于获取信息;第二部分要建设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处理的中心,包括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国家的备份中心、国家技术支持与保障中心,同时还要建设31个省级的中心和173个市级的中心;第三大部分是要建设一些发布的渠道。

“目前,我国预警工程已在京津冀和川滇等5个省(市)完成建设任务,进入试运行,并初步发挥了效益。全国其他省份正在全力完成最后阶段的台站设备安装和中心系统集成工作,2022年底,该工程将正式投入运行。届时,我国将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李永林说。

预警工程的建设攻克了哪些技术难题

“概括来说,难在如何实现大而稳、快而准!”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院长黄剑涛解释道,具体来说,有4个难点,一是如何尽可能缩小盲区,二是如何解决在1-2秒钟内向受地震影响的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发送信息,三是如何减少误触发,四是如何让世界最大规模的的预警系统在全自动状态下实现秒级处理分析服务和长期稳定运行。

针对盲区问题,黄剑涛说,我国预警工程在国际上创新提出“三网合一”技术方案,在重点地区实现了平均12公里台站间距的预警组网,将预警信息发布时间控制在震后6秒左右,其对应的预警盲区半径约为20公里左右,这是当前国际上运行的预警系统的最优指标。

针对时效问题,黄剑涛指出,深研院和华为公司合作研发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具备每秒钟推送200万条信息的能力,并设计了智能的信息发送策略,优先把地震预警信息推送给震中周边地区的民众和各种机构。这是信息服务能力的重大突破。

针对误触发问题,“我们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技术,中国地震预警网正式上线前经过了上百个历史震例数据回放测试,特别测试了软件系统处理前震主震、主震余震、异地多震等多种复杂场景,产出信息的准确性不断提高。”黄剑涛介绍,地震观测数据质量自动监控系统能自动剔除异常数据,一旦岀现误触发,系统可自动在5秒钟内发出更正信息。“我们还对系统进行了人工输入多种干扰源的容错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不断迭代完善处理系统,确保产出准确可靠。”

针对稳定运行问题,黄剑涛强调,中国地震预警网历经十多年技术研发储备,从高精度硬件到全自动智能化软件,从“三网合一”的数以万计监测站点地震波形数据检测汇集到数据快速封装传输技术和海量数据并行处理与参数准确测定技术,从一秒内完成数据汇集分析处理到一秒钟内预警信息服务覆盖千万用户,都已形成中国特色的自主技术。

“中国地震预警网在试运行期间对发生在服务覆盖区的4级以上地震都快速准确地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特别是在近期云南漾濞6.4级、双柏5.1级、盈江5.0级地震中,中国地震预警网都在震后7秒对外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表明中国地震预警网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黄剑涛说。


工程科技人员在为安装井下地震观测设备打钻

未来地震预警如何又快又准

“快”和“准”是地震预警的核心要义。

“我们的地震预警系统目前在这两个指标上都是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负责人王暾告诉记者,我们对于大部分地震首次响应时间为震后6-7秒,震后10秒预警震级偏差约为0.35级(满足预警避险所需的0.5级)。

河北省地震局局长戴泊生介绍,2018年国家地震预警工程投建,京津冀地区按照“一张网、一张表、一套机制、一个结果”的原则先行先试,新建、改建地震监测站点共计1653个,全域平均台站间距为11千米,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张家口等重点地区和地震多发区域台站间距已经达到了10千米以内,台站密度较以前有了质的提升。“我们还分别在北京、天津、河北建设了3个区域地震预警中心,部署了预警信息处理、决策、发布、烈度速报产出系统,具备了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和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

京津冀地区不仅在“准”上破题,在“快”上也不断发力。网络电视(IPTV)是家庭必备,京津冀三地地震局均同本地广电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选取唐山、房山等地试点实现了地震预警信息播发。戴泊生说,河北现已成功完成了雄安新区和11个设区市网络电视(IPTV)终端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测试,彻底打通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电视渠道“最后一公里”。

相关视频
人手一部的手机也是地震预警终端。“目前中国四大手机厂商都已经在手机操作系统里内置了地震预警接收功能,民众开启之后就能收到预警。”据了解,今年的6月3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小米集团共同宣布,中国首个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启用,把智能手机变成地震监测仪,这将有望实现我国地震监测传感器数量从万级跃升至千万乃至亿级。

“下一步,中国地震局将继续推进全国层面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实施,力争年底前在新疆、甘肃、青海和西藏等地的重点地区实现预警能力,2022年底前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以及拉萨周边等预警重点地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阴朝民指出,后续将结合新增项目的实施,推动建成覆盖全国人口密集地区的地震预警网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兴毅)

内容: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兴毅

责编:王子墨

编辑:王远方 孙小婷

长安街知事 等更新99+条内容去关注流看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8 11: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