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9|回复: 3

22年9月30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30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议专家别建议了”话题引热议,公众对专家有哪些期许?

澎湃新闻

2022/09/30 06:47 北京市

已关注

X
过去一段时间,“建议专家别建议了”的话题受到网络热议。在我看来,目下,反感某些专家建议和支持某些专家建议的情形都存在着。无论是十年前还是更早前,也大体如此。作为一个颇为古老的互联网用词,“砖家”一词不是今天才造出来的,而“良心专家”的说法也早已有之。

类似“建议专家别建议了”的声音,以往也有,但某些“专家建议”让人厌烦,这种感觉在今天似乎变得强烈了,讨厌专家建议的人似乎变多了。这种社会观感上的变化值得深思。

其实,网友之所以“建议专家别建议了”,并不是抬杠,更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不少专家的建议真的让人看完血压升高。如果某些专家的建议不实事求是,不发扬科学求真精神,愤懑的网友不免将其划入“伪专家”范畴。假若专家明知道应该怎么说,然而出于为利益站台的考虑,却昧着良心反着说,这也会让网友觉得他们和自己不是一个“战壕”里的,因而产生排斥心理。进一步而言,“建议专家别建议了”的背后,是公众对一些专家产生的信任危机。

专家发言理应爱惜羽毛、审慎发言,让观点立得住,这才是保持和提高权威性的正确路径。但一些见诸媒体或各类平台的专家,发言随意,“信口开河”,使得其权威性有所减弱。在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中,一些专家在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等方面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落后了;不仅落后了,还可能拖了“冰雪聪明”的网友的后腿。这也是网友质疑专家建议的一个原因。其实,并非所有专家都如此,不少专家有学问、有担当,能给出真知灼见,那种认为专家偏爱建议、喜爱出风头的说法,并不公允。

在“信息爆炸”之前,人们对新知的掌握有限,特别重视甚至依赖于专家的讲授。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乃至进入“全民直播”时代之后,普通人也能够声音洪亮,形成具有一定“强势”的声音场。李诞、李雪琴等一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人,在脱口秀界玩得风生水起,一些民间短视频号以能说、善说、启迪人生著称,让人见识到“非专家”的魅力,也对“专家建议”提出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废话连篇、错漏不断的专家发言,当然不受待见。而术业有专攻的专家断不会如此,有一次我采访一位反腐专家,由于临时定题,“做功课”的时间极短,这位反腐专家电话中听我提问完,就直批“问的是外行话”。而另一位被我“堵”在厕所的专家,在看到我通过邮箱正式发过去的采访提纲后,一下子有了兴趣,从简谈变成了详谈。他们对发言精准程度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多数不会超出研究领域发言,这就使得他们的发言具有真正的专业价值。

如果专家都能葆有一份“研究家”的风范,与时俱进,为公义发声,就会有智慧声音、权威声音。公众“建议专家别建议了”,其实也是希望专家好好说话,从事实出发,尊重科学,以自己独有的观点资源,参与社会治理,解决疑难杂症。
 楼主| 发表于 2022-9-3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地震震级

科普中国

2022/09/29 19:31 广东省

已关注

X
作者:蔡晋安

今天给大家说说地震震级的一些事。

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地震发生的突发性和对人类社会破坏的惨烈性,给人们心理带来巨大的恐慌和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度量的呢?人们提出了地震震级的概念。


大家都看到,多数地震发生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断层的破裂,这就是说,地震发生时释放的能量是撕开断层的能量。但就目前人类的认识水平还无法直接测量撕开断层的能量,聪明的科学家想了个办法,通过测量地震释放出的地震波能量来间接反映地震能量,地震震级表述的就是地震时释放出的地震波能量。

一个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听到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概念。刚才已经说了,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地震波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地震烈度是对地震造成破坏程度的一种度量,它是由人的感觉、房屋和地形地貌破坏程度来决定的。随着距震中的远近,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多个烈度不同的区域。 举例来说,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它的震级是8.0级,而它的地震烈度却可以从6度一直到11度。

那么,地震震级又是怎么测定出来的?早在19世纪末期,科学家们就发明了近代地震记录仪器,用于记录地震激发出来的波形,从而为震级的定量测定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等人发现可以用记录到的最大地动振幅和对应周期的比值来计算地震震级,这就是经常听到的所谓“里氏震级”。当然,由于地震有远近和深浅之分,因而科学家们也就用近震震级、体波震级、面波震级等等来表述。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震级会“饱和”,又发展了矩震级。目前,中国参照国标震级标准制定了中国自己的《中国震级标准》。

下面谈谈关于地震震级一些有趣的现象。

刚刚谈的震级概念还是很抽象,到底震级的能量有多大?我们将震级同爆破当量进行联系,提供给大家更加直观的认识。 一个5级地震发生时,所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500吨的TNT炸药当量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二战期间美国扔向日本广岛“小男孩”原子弹(相当于1.5 万吨TNT炸药当量)。

大家知道,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地震每增加一个震级,能量就相差32倍。1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2个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1个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

震级还有负震级,负震级表示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能量亏欠了呢?这得从0级地震规定谈起。早先规定0震级时,是用伍德-安德森短周期地震仪在100千米处记录到最大地动幅值为1微米的震动,规定为0震级,因此,负震级仅仅是表示观测到的最大地动幅值低于1微米,还是有能量的了。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气象领域对风力可以分为18个等级,地震领域将地震烈度可以分为12个等级,而震级却没有明确的等级范围。现今全球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9.5级地震。那么,能不能把震级再往上划分到10级、11级呢?科学家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你的问题。根据历史地震引发断层破裂长度的研究,一个7级地震引发断层破裂长度大约在30~60千米左右,例如2013年四川芦山7级地震引发断层破裂长度大约在40千米左右;一个8级地震引发断层破裂长度大约在100~400千米左右,比如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引发断层破裂长度大约在300千米左右。如果这种经验认识是正确的话,照此外推,一个10级地震引发断层破裂长度大约在20000千米左右,而我们的地球周长大约40000千米,也就是说,如果发生一个10级地震,已经撕裂了半个地球,人类的生存环境都已经受到致命的威胁,那么,震级再往上划分还有什么意义呢?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30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国大地震,中国捐助3亿元,8年后他们忘恩负义屠杀了无数中国人

康康历史

2022/09/21 11:45 天津市

+关注

X

大家都知道,日本这个国家地震频繁,原因是国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使得这里的地球板块碰撞相对激烈。资料显示,日本有史以来平均每年3级以上的地震,数量达到一千多起。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世界各国之间应该同心协力,共同应对灾难。

中国有句话,“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可日本人当年的举动令人愤怒。1923年9月1日上午11点58分,日本关东地区爆发了8.1级大地震。关东位于日本本州岛中东部,当时是日本的重要工业区。同时,地震发生时正值人们做饭时间,横滨、东京地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使得这场地震的破坏性史无前例。


这场大地震受灾人数达到190万人,死亡(包括失踪)人数超过10万多人,数以百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日元。大地震爆发后,日本驻中国上海总领事在上海召开记者会,总领事向媒体表示:

“敝国东京、横滨等处各重要区域,突然发生地震,同时火山爆发,飓风海啸,相继而至,灾情重大,为亘古以来所罕有,除建筑物及财产等损失之数,一时尚难调查确实计算外,生命之丧失,约计几及二十余万口,目前疮痍满目,流离失所,尚不知凡几。”此时的中国处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派系林立,内斗严重。


不仅如此,晚清至民国初期,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难道我们还要支援日本?北洋政府选择了支援,当时外交总长顾维钧向内阁表示:“我国本救灾恤邻之义,不容袖手旁观,应由政府下令,劝国民共同筹款赈恤。”

在政府的号召下,各地积极行动起来,各地报纸更是号召民众为日本捐款捐物。很多名流直接走上街头,比如梅兰芳发起成立了“全国艺界国际捐赈大会”,在各地进行义演,筹得5万大洋,一分不留捐给日本。


上海当时民众最为活跃,连教育局都成立了“救济日灾会”,下至小学生,上至大学生,都参与这次声势浩大的募捐当中。以上海为中心,各地江浙地区的物资多集中到这里,结果日本轮船一次就拉走数十吨物资,价值不可估算。

除了举国上下自发捐钱捐物外,北洋政府也很快行动起来,“通令各省区一律筹款赈济;迅速运米30万石到日本;解除粮食输出之禁令;邀请各慈善团体、红十字会及银行、新闻、商会、军警各界组织日灾协济会等。”


笔者看过一个统计数字,关东大地震期间我国无偿捐给日军的钱款和物资,折合银元超过500万元。如果以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看,相当于如今的3亿元。中国倾国之力援助日本,结果换回了什么呢?短短8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开始艰难的14年抗战,无数无辜中国人惨遭日军屠杀。

参考资料:《日本关东大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30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迎二十大丨应急报头版专栏:云南全力构筑地震科学实验新高地

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2022/09/30 15:56 北京市

已关注

X
9月22日,云岭大地、洱海之畔,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大理中心各团队正在进行天然地震模拟、水化学观测实验、区域地震和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模拟实验有条不紊、数据处理精准精细。

与此同时,昆明北郊黑龙潭,中国地震局昆明地震预报研究所内,一群青年科研人员正聚精会神地聆听一场主题为“人工智能与地震研究”的学术讲座。他们致力于研究川滇藏地区强震孕震环境和机理、青藏高原及邻区地震构造。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热烈氛围中,云南地震系统干部职工牢记嘱托、实干奋进,全力推进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建设。截至目前,云南在省、市(州)、县(市、区)地震部门抽调500余人,已圆满完成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新增868个野外观测台站的勘选和6个保障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在全力构筑地震科学实验新高地的实践中,云南地震人热情饱满、干劲十足。

9月15日一早,在距离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大理中心40余公里的宾川县大银甸水库,大理中心主动源研究实验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李孝宾、叶泵、茶文剑爬上了50米高的塔式起重机,开启高压空气压缩机,随后利用电脑远程控制,激发水下10米深的气枪。一声闷响,水面好似绽开了四朵浅绿色的花。水库周边架设的90个地震台站很快监测记录到相关数据。三人做的是利用气枪震源模拟天然地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相关团队每周做两次。

“90盏明亮的小灯,共同照亮了周边的地下结构。”叶泵介绍,“反复实验,有利于我们更好把握大地的脉搏。”

目前,大理中心已与中国地震局多个直属院所及中国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多个相关领域合作,一系列新仪器、新技术、新理论得到了应用。

9月16日下午,在腾冲“热海大滚锅”,中国地震局昆明地震预报研究所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王云、冉华、游灿将集气罩深入到翻滚的水花中,收集温泉深部释放出来的气体。这些来自地幔深处的流体可能蕴藏着很多重要信息。

致力于研究深源流体与地震孕育之间的联系,王云和他的团队成员一年中有近120天的时间要辗转于云南各个地震易发区的温泉之间。

“我们像是大地深部变化的‘体检员’,希望从大地的‘血液’异常变化中找到一些与地震相关的蛛丝马迹。”说到这里,王云信心满满,“中国地震科学试验场全面建成后,我们可以在多震区域实现‘动态心电图’一样的实时监测,争取不遗漏任何异常信号。”

“建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云南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彬表示,“必须全力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地震科技创新,集中攻关关键技术,全力推进云南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作者:冯韬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2年9月27日一版 原标题《云南全力构筑地震科学实验新高地》 责任编辑:王晓晔

●编辑:庞舒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8 04: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