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1|回复: 11

22年11月1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速看!地震科普知识

生活大小事我来唠唠

2022/10/26 19:27 山西省

+关注

X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地球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圆形的球体,是距离太阳最近的第三颗行星,也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体。地球表面的大约29.2%是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剩余的70.8%被水覆盖,地球的内部构造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地球外层分为几个刚性构造板块,它们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在地表迁移,而其内部仍然保持活跃,有一个固体铁内核、一个产生地球磁场的液体外核,以及一个驱动板块构造的对流地幔。


什么是地震呢?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全球平均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地震约5万次,可能造成破坏的地震约100次。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产生了地震。


    地震带是地震发生较多的又较强烈的地带,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有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西部有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中部为南北地震带,贯穿中国;另外,还有台湾地震带,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华北地区的地震带有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庐地震带。


简单地讲,地震就是地面的震动。

磁县的地质构造及地震情况

磁县地处华北平原沉降带西部边缘,太行山前断裂带(沿京广铁路方向)把磁县分成两部分,西部太行山隆起及丘陵地区,东部为华北平原沉降带边缘。在我县区域内,太行山前断裂带与大名至磁县断裂带交汇,紫山西次一级断裂带南起前辛安向北往彭城、武安至邢台新城,西部北西西向南山村至岔口村活动断裂带,全长35公里。


近年来,尤其是2022年,我县弱震(小于3级的地震)频发,根据省地震局、市地震监测中心台专家关于磁县地震活动趋势的会商意见,目前磁县老震区附近,小震活动有增强趋势。但综合分析磁县及周边地区多年来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监测仪器数据显示,从目前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地球物理资料来看,近期磁县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突发地震怎么办?这些科学避震知识快收好!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

造成振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目前还是人类尚无法避免

或控制的自然灾害

它往往事发突然、逃生时间短

我们只有掌握自救知识

才能在关键时刻

清醒理智地采取正确措施

把伤害降到最低

在不同的场合

该如何第一时间科学避震呢?

转发周知

↓↓↓








■来源:冀云磁县

■编辑:徐 晓

■审核:刘志刚

磁县融媒综合广播

邮箱:cxdt2323823@163.com

爱磁县的你

记得点亮“在看”哦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为何总是有人离奇失踪?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文史视界

2022/10/25 11:27 天津市

+关注

X
喜欢猎奇和探险的朋友应该听过美国的魔鬼三角洲,传说在那一片海域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离奇的事件。比如飞机失事、人员消失这样的事情在百慕大三角中层出不穷。近百年来,各国的科学家们关于这块神秘之地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但无一人能够断定是什么力量在此处兴风作浪。


历史上最早在百慕大三角海域涉险的人是哥伦布。公元1502年,哥伦布率领他的远洋船队第四次向美洲进发。等船队靠近百慕大附近海域时,海上突然狂风大作。一时间遮天蔽日,飞沙走石,船员们连一丝光亮都看不到,更别提辨别方向了。得亏哥伦布航海经验丰富,他急忙下令船员们掉转航向,向佛罗里达方向驶去。

也许是他们运气好,在那样歪歪扭扭的行驶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居然从死亡海域中逃了出来。此时,一看指南针,他们竟然与预定方向偏离了36度。后来哥伦布在给国王的信中还特意提到了此事,他声称:自己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像百慕大三角中那样时间长、范围广的风暴。可惜由于他人微言轻,并没有引起国家的过度重视。

在百慕大三角人员消失案件中,记载最早的是1840年“罗莎里号事件”。当时,这艘法国的货船装载了大量的香水和红酒,等行驶到古巴附近时却突然失去了联络。几周后,海军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发现了货船。船上的东西都完好无损,可人却消失不见了。此后,又有很多的货船和飞机在百慕大三角中出事,离奇失踪的人更是有增无减。

关于百慕大三角的种种怪象,科学家们给出了这几种解释:

第一种是超自然的原因。也就是外星人作祟。有人认为百慕大三角中存在地球通往外星球的时光通道。在通道另一侧的外星人并不想让这个秘密被地球人知道,就把所有闯入的人给掳走了。像飞机或者轮船失事也是他们搞的鬼。


第二种是自然原因造成。如磁场异常,洋底空洞、漩涡说和黑洞说。持漩涡说的学者认为:在波多黎各北风和海洋深处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有可能会在海面形成高达数千米的“内在瀑布”和不断下降的巨大水流。这些瀑布非常隐秘,一般人看不到。但是却威力巨大足以摧毁飞机和船只。并将人带到深不见底的深海中。而黑洞说的学者则认为是百慕大附近很可能是掉落了强大的天体,它不释放物质,却可以吸收所有东西。形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失踪的人和物都被吸了进去。

关于这块神秘之地的看法,专家们也是各执一词,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NASA捕捉到太阳的“笑脸”,美媒:或在预示发生地磁风暴

环球网

2022/10/31 19:21 北京市

已关注

X
本文转自【环球时报新媒体】;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29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公布了一张新拍摄的卫星图像,显示太阳表面似乎有一张“笑脸”,该照片在美国社交网络上走红。

这张照片是由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研究项目拍摄的,该项目致力于了解太阳辐射输出的变化。照片显示,太阳表面出现3个暗斑,宛如一对眼睛和一张微笑的嘴。


NASA发布的照片 图源:推特

美国NASA官方账号@NASASun在推特上发布了这张照片,并配文写道:“说茄子(cheese)!今天,NASA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捕捉到了太阳的‘微笑’。在紫外线照射下,太阳上的这些暗斑被称为日冕空洞,是快速太阳风涌向太空的区域。”报道称,由于这些区域通常比周围区域的温度和密度低,导致在观测照片上看起来像一块暗斑。

据美国科普杂志《生活科学》报道,日冕空洞随时都可能出现,但用肉眼或家用望远镜看不到,只有在紫外线和X光下才能看到。

这张照片也引发了推特用户的热议,有人将它比作儿童节目《天线宝宝》中的“笑脸太阳”,还有人把它P成了万圣节的南瓜。

然而,这一有趣天文现象的背后可能预示着某种危险。美国“太空天气”(Spaceweather)网站解释说,这些日冕空洞可能是某种迹象,预示在10月29日至30日之间可能发生一场地磁风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认知塌:“迷信”可能是超级科学!

微智先峰

2022/10/30 14:10 四川省

+关注

X

当年,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

与以往不同的是,施一公此番并未局限于生命医学,他从人类生命饱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三大挑战开始,讲述了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来接受生命挑战。但最终,人对生命认知的极限问题将他的科学思索,由生物医学带向量子力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物学家面对生命之谜的不懈追问。

目前有些学科在神经和大脑上对意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虽然对大脑的许多功能有了不少的了解,但是对于意识本身仍然是个迷,仍然无法解释“意识的难题” (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5%。这和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像。

今后,我们或许将发现,有些所谓的“迷信”,或是一种超级科学!


以下是演讲全文: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我们先看看人从哪而来?人的整个出生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游逛,寻找一个入口,找到合适位点以后,会分泌一些酶,然后钻进去。


卵子很聪明,一般不会让第二个精子再有机会,所以一有精子进来,马上把入口封死。


精子进来后就被降解,然后精子的细胞核和卵子的细胞核结合,形成双倍体,受精卵开始发育,逐渐分裂为2个细胞、再分裂为4个细胞、8个细胞、16个细胞,此时受精卵还在子宫外面游逛,还没有着床。继续分裂下去,形成64个细胞、128个细胞,这时它快要找到着床地点了。着床之后,继续发育。

你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个礼拜,胎儿开始有心跳。慢慢地,神经管形成了,脊椎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细胞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到四五个月的时候,胎儿开始在母亲肚子里踢腾。

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育非常快,各种神经突触迅速形成。然而不要忘了,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生命开始之后,生命的历程很漫长,这里面有很多苦恼。我记得我看过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0岁闪亮登场,10岁茁壮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拼命打闯,40岁基本定向,50岁回头望望,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


科学如何应对生命挑战

我们生命的历程饱受挑战,有很多来自于疾病,其中三类疾病和人类有很大关系。

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重要的杀手,仅在中国每年就有303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32%。第二种疾病也很可怕,就是癌症,我们身边的人常常被癌症夺去生命,中国每年有265万人死于癌症,占28%。第三类疾病死亡率不高,但是对人的困扰很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就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多位世界名人都曾受这类疾病的折磨。此外还有34%的人死于其他原因,其中大部分是传染病,一小部分是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

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如何运用科学去接受生命的挑战。

在古代,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比如说当代的屠呦呦为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就是看了古典药学得到灵感,导致了青蒿素的发现。后来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已经是用科学的方法论来探索。1985年以后,由于戈尔茨坦和布朗发现了低密度脂肪颗粒的受体(LDL受体),开启了真正的征服心血管疾病的历程。人类始终用科学在应对挑战,从简单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到最后通过基础研究驱使药物的发现。我有三个例子在此分享。

第一个例子就是心血管疾病。研究发现,导致心血管形成斑块的低密度脂蛋白和受体结合以后会被细胞内吞,内吞以后低密度脂肪的颗粒会被降解,而受体会回到细胞表面,可以重生,再去把新的低密度脂蛋白拉到细胞内去,从而减少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1985年,戈尔茨坦和布朗两位科学家,(也是在座的王晓东的博士后导师),就是因为发现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在戈尔茨坦、布朗和日本科学家Endo Akira等一大批人的努力下,很多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问世了,包括1987年问世的第一个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迄今为止,最有名的他汀类药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在座的就应该有人服用过这种药。在它于2011年专利过期之前,全球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堪称药神。


我们一直在用基础研究去探索最前沿的和疾病做斗争的方式,我们虽然有很多他汀类药物,但是很多高血脂的人仅仅靠吃他汀类药物,并不能阻止心血管软斑块和硬斑块的形成。为什么呢?科学家发现,是因为这些人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逐渐被降解得找不到了,如何把他们的受体的数量恢复出来,就是问题的核心。

几年之前,科学家找到了PCSK9蛋白,它可以结合低密度脂肪蛋白的受体。结合到受体以后,低密度脂蛋白颗粒被受体一起拉到细胞内内吞了,也就是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被细胞内吞的同时就牺牲了,也就不能再把流淌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降解掉,这样低密度脂蛋白大量堆积,就形成了软斑块和硬斑块,最后带来致命的心血管疾病。这个过程是基础研究发现的,而发现这个过程的著名科学家海伦,是一位女性,获得了2015年的生命科学的突破奖。

第二个例子我们讲讲治疗癌症的新的曙光,也就是大家听过很多次的“免疫疗法”。这个免疫疗法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2015年8月20日,美国前总统卡特向所有世界上关心他的人宣布,自己得了晚期黑色素瘤,而且当时已经有4个2毫米大的肿瘤在脑子里,已经扩散了,他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然而短短3个月以后,2015年12月6日,他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告诉人们,通过分子疗法,他脑子里的4个肿瘤已经完全找不到了。


他的分子疗法就包括一个很有名的免疫疗法,就是针对PD-1表面受体的单克隆疗法。免疫疗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疾病的斗争方式。这种疗法的创始人,也是这一概念的发现者James Allison同样获得了生命科学突破奖。对这一过程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中,还包括一位中国人,就是陈列平博士。

第三个例子是神经退行性疾病。非常遗憾,至今人类根本不知道病因,尽管我可以告诉大家很多的理论、数据和实践,但我们只是大概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回事。现在世界上有4700万人饱受这种疾病的困扰,预计2050年时,每3秒钟就有一个新的病人出现,我们会有超过一亿三千万人受它的困扰。

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最有名的就是老年痴呆症症,也叫阿尔茨海默综合症。得这个病的病人很痛苦,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痴呆晚期的患者大脑里面有一个个很可怕的洞,大脑被吞噬掉了。虽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年痴呆症,但是大家公认,如果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老年痴呆症,也许会为治疗带来曙光。

我自己的实验室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去年在原子分辨率上首次报道了与老年痴呆有直接关系的人源γ分泌酶的结构,这个人源γ分泌酶被认为是导致老年痴呆症必不可少的一个致病蛋白,所以也许通过后续的深化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办法。


认知生命有极限

我举了心血管疾病、癌症、老年痴呆症的例子,最后过渡到大脑。不要说我们对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对大脑这样一个神秘的器官我们也知之甚少,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尽管我们有很好的学习记忆的模型,我们可以模拟出学习记忆的过程,但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真的不知道。

我甚至认为包括我们的电信号记录的神经冲动电位,只是一个表象,不一定是学习记忆的本质。为什么?因为我们确实是这样一个生物人,是一堆原子构成的人在理解生命。

我们在用我们的五官,就是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理解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不是客观的呢,肯定不是客观的。我们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后,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脑,但是我们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在这方面也不能叫客观。

我们人究竟是什么呢?仔细想一想,人是怎么样处理信息的呢?我们先来对信息也就是物质做一个定义。我们有三个层面的物质:第一个物质是宏观的,就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直觉可以看到的东西,比如人是一个物质,房子也是一个物质,天安门、故宫都是物质。第二个层面是微观的,包括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也叫微观,我们可以借助仪器感知到、测量到,从直觉上认为它存在,比如说原子、分子、蛋白,比如说很远的一百亿光年以外的星球。第三个层面,就是超微观的物质。对这一类,我们只能理论推测,用实验验证,但是从来不知道它是什么,包括量子,包括光子。尽管知道粒子可以有自旋和能级、能量,但是我们真的很难通过直觉理解,这就是超微观世界。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想一想,这个世界是超微观世界决定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决定宏观世界。我们人是什么?人就是宏观世界里的一个个体,所以我们的本质一定是由微观世界决定,再由超微观世界决定。我毫不怀疑我就是一个薛定谔方程、一个生命形式、一个能量形式,但不知道怎么解这个方程,不知道思维是怎么产生的,仅此而已。我相信,你也应该相信,我们每个人不仅是一堆原子,而是一堆粒子构成的。

所以,我们真的就是一堆由粒子构成的原子,如此之简单。我们有多少原子?大约有6×10^27个原子,形成大约60种不同的元素,但真正的比较多的元素,不过区区11种。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分子聚在一起形成分子聚集体,然后形成小的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但是你会觉得,不管你怎么做研究,都无法解释人的意识,这超越了我们能说出和能感知的层面。我认为要解释意识,一定得超出前两个层次,到量子力学层面去考察。我自己认为是这样的。

量子纠缠是可以进化的现象吗?

所以我想班门弄斧讲一讲量子纠缠。1935年,当爱因斯坦(Einstein)和波多尔斯基(Podolsky)以及罗森(Rosen)一起,写出了著名的EPR佯谬之后,提出了量子纠缠。实际上“量子纠缠”这个词并不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而是薛定谔提出来的,当时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

量子纠缠的意思是说,两个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它们都不是独立事件。当你对一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另外一个相距很远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状态,可以被关联地测量,很不可思议。但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既然存在于客观世界,我相信它会无处不在,包括存在于我们的人体里。是不是这样呢?当然是这样。量子纠缠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命,其实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我们可以用直觉去感受的。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著名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Matthew Fisher就笃信,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是量子纠缠的,要用量子理论来解释。那怎么证明呢?他说我一定要在实物上证明,要寻找量子纠缠的实体。很多科学家找了很长时间,发现神经细胞里面的微管可以形成量子纠缠,但是微管的时间尺度是10^(-20)秒到10^(-13)秒,远远小于人的记忆和意识的形成时间。但是他通过理论的实践,以模拟的方式找到了,他正在进行实验验证。

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比如把磷和钙放在一起,也就是磷酸钙,当磷酸钙以波斯纳分子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量子纠缠时间可以长达105秒!能把这样一个极其脆弱的,对声、光、电、热都极其敏感的量子纠缠现象的持续时间提高15个数量级,那么如果再提高5个数量级,就可以达到年的水平,以年为单位来保存量子纠缠现象。那么依此类推,你们觉不觉得,有一天我们人类会发现量子纠缠也是一个可以进化的现象,它可以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就是说,量子纠缠,它在远古的时候就存在了,在进化过程中被保存了下来。


我要问你们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们相信有第六感官吗?很多人会说不相信。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可能,两个人会以未知的方式进行交流?你会说也许,不会像第一个问题那样肯定地说不信。第三个问题,量子纠缠是否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里面?存在于大脑里?我相信听了我的讲座,你会觉得很有可能。第四个问题,量子纠缠是不是适用于地球上的物质呢?你一定会说一定适用,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但其实简单讲,这四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倒推回去就说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们无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

那么我们人究竟是什么?我们只不过是由一个细胞走过来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亿年以前,都来自于同一个细胞,同一团物质,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就这么简单。


其实我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但是我相信它。我每呼吸一次会摄入10^22次方的氧原子进入我的身体,进入共价结构。这一口呼吸至少有10^4次方以上的氧原子,被处在世界上一个很遥远角落里的,我没有见过的人呼吸过至少一次,这在一个月内就会做到,人一辈子一直在这么做。而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的时候,一天可以有63克的氧气在彼此的肺当中交换。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们自己认为它是客观的世界。其实我们已知的物质的质量在宇宙中只占4%,其余96%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的,我们叫它暗物质和暗能量。


那么盲人摸象般地认识世界是科学吗?一定是科学。每个人摸的都是真实存在,而且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只是我们不知道摸的是象的后背,还是尾巴,还是耳朵。我认为人类的认知极限就在于,我们是一堆原子,我们处在宏观世界,但我们希望隔着两个世界去看超微观世界。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极其美妙的世界。谢谢大家!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因斯坦:世界上只有两种存在!

大可数学人生工作室

2022/11/01 06:17 甘肃省

已关注

X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实在的东西:实物和场。

实物很好理解,“手机”“电脑”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那场是什么呢?

量子力学的进阶理论是量子场论。物理专业大学本科学习量子力学,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学习量子场论,量子场论是现代物理学的根基,“标准模型”就是建立在量子场论的基础上,“弦论”也是一种特殊的量子场论。


量子场论还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宇宙万物都来源于“场”。

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下量子场论。

“场”是空间里每个点长出来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可以是一个数字,可以是一个向量,也可以是一个旋量。

比如说温度场,空间每个点都有一个数字,也就是温度的大小。比如说风速场,空间每个点都有一个向量,表示风速的大小和方向。

空间里所有的“数字和向量”集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场,温度场,风速场都是“传统场”。今天我们主要讲量子场,后面出现的场默认是量子场。


量子场有四条基础规则。

第一,每一种粒子对应着一种场,比如说电磁波对应着电磁场,夸克对应着夸克场,电子对应着电子场,中微子对应着中微子场等等。

各种场在宇宙里面无处不在。即使是空无一物的真空,也充满了各种场。并且各种场会叠加在一起,在同一个点,同时存在。所有的场都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场有两种状态,基态和激发态。你可以把场想象成海水,要么处于风平浪静的基态,要么在某些点处于“巨浪滔天”的激发态。

场可以波动。给场增加一份能量,场就会在内部某个点给你激发出一个粒子。比如说给电磁场一份能量,电磁场就会激发出一个电磁波。


宇宙里面的电子为什么基础属性都一样?

就是因为宇宙里面,只有一个电子“场”,所有的电子,都是同一个电子“场”激发出来的。

第三,场的能量降低一个台阶,就会凐灭一个粒子,并且把自己的能量交换给其他的场。两个电子原来携带的能量会被无处不在的电磁场吸收,最后在电磁场里,激发出一个电磁波,因此粒子的诞生或消失本质上是场之间交换能量。

第四,真空里面,所有场都处于能量最低的基态。因为所有场都风平浪静,所以真空没有足够的能量激发出粒子,但是能量最低不代表能量等于0。


场不会完全静止,而是会随机微小涨落。比如说真空里的电磁场。它的能量一直在0附近微小涨落。

如果把一颗电子放到真空里面,电子的能量也因此有微小的改变,这就是“兰姆位移”现象。“兰姆位移”获得了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1.每一种粒子对应着一种场,每种场在宇宙中无处不在。

2.场能量增加会激发粒子,场能量降低会凐灭粒子。

3.真空是所有场的能量最低状态,真空里的场会随机涨落能量。

4.场跟粒子一样,也有质量,能量,动量和角动量

这就是量子场论的世界观。


因为电子来源于“电子场”的能量激发,夸克来源于“夸克场”的能量激发,电磁波来源于“电磁场”的能量激发。

所以标准模型里面,所有粒子都来源于场的能量激发。因此世间万物都来源于场的能量激发,宇宙就是各种场的叠加,场和场之间的互相作用,驱动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世间万物来源于场是现代物理学的共识,并且有大量的实验证据。国内外每个学校物理专业的研究生,都要学习量子场论。


那么,场和粒子哪个更本质?

很多物理学家认为“场比粒子更本质”,少量物理学家认为“粒子比场更本质”,还有一些物理学家认为“场和粒子是同一东西”,我个人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观点。

场和粒子是同一物质的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场更多的是从“空间和向量”的角度来观察物质,粒子更多的是从“时间和运动的角度”来观察物质。

场可以激发出粒子,粒子反过来也可以构造场算符,场算符是在二次量子化的时候,由物理学把“波函数”升级而成的。


物质有两种形态:粒子和场,这句话很重要。

这也证明了文章开头爱因斯坦说的,世界上有两种实在的东西:实物和场。

来自:科学新视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河系发生“震颤”!天文学家:人马座矮星系可能正在掠过银河系

宇宙观察室资讯号

2022/10/26 11:27 北京市

已关注

X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天文学家眼中的银河系很有可能就是一盆水,如果你会打水漂,那一块石头就容易在这盆水的表面泛起阵阵的涟漪。

如今,天文学家们经过大量数据的探测发现银河系外围,正在经历着震颤。其情况正如水面泛起涟漪是一样的,那这块如同石头一般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旋涡银河说到银河系,还得从200多年前开始讲起。国际上有一位著名科学家名叫做威廉,他正是天王星的发现者。

但由于那个时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因此这位伟大的天文爱好者在探寻银河系客观真实面貌时,受到了无穷的限制。

因此他在200多年前,本想给全人类呈现出的银河系的图像,但他的绘制结果却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银河系全貌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但无论如何,那时人们对于银河系的面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两个多世纪以前,威廉进一步帮助人类认知到银河系是一个旋涡状的星系。

直到2013年,欧洲航天局成功发射了盖亚卫星。


通过这一系列的科技设备,人类又捕捉到了更多天文数据。它们帮助科学家们更加客观地描绘了银河系的本来面貌。

比如说在几十亿年的变迁中,银河系已经陆续发生过多次大型碰撞事件。而每一次震颤现象的背后,皆是因为银河系的外围有着些巨物在产生强大的引力波。


如果人们这时将银河系比喻成有漩涡状的一盆水,那在银盘以外的巨物,就相当于是一块石头。当人们将它丢向水面时,必然会掀起一番涟漪。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如今据天文学家的推测,后发现我们正在经历着银河系外围银盘的巨大震颤波,这种现象还真像是水面被石头打的泛起了阵阵涟漪一样。


那么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通过盖亚卫星所传输来的数据推算出,此物的质量和飞行轨迹有可能并不是一个渺小的物质。

随后,科学家又进一步的肯定:它其实是一个叫做人马座矮星系的小星系。你别看它小,它的单位可是星系。


人马座矮星系1994年,人们首次发现了它的存在。科学家们认为它距离地球有着7万光年的距离,但好在它的范围比较小,满打满算也只有银河系的1/10。

但人家距离我们的家园却非常近,如果从它的运行轨道上来看,就像是月亮围着地球高速旋转的道理一样。

它很像是银河系的卫星星系,也就是说它不仅距离我们的距离很近,而且运行轨道还比较偏近银河系的银盘。


所以这么多年来,人马座矮星系一直在被科学家们大力研究着。

在很久以前,科学家就开始怀疑这个小星系所产生的扰动影响,是否会给人类的家园产生危害?

比如说:有一天它是否会靠近银河系,并与之发生碰撞呢?


在这一系列疑问的背后,也有不少天文学家纷纷给出了看法。

其中就有人认为,这个渺小的星系它或许早在自己的轨道中慢慢地被银河系撕碎了。

所以我们通过卫星的探测发现到的人马座矮星系或许只是被撕扯后的星系残骸,它可能已经不具备曾经的完整面貌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根据更多科学家的探测,大家最后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因为人马座矮星系当下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它的运行轨迹还十分有规律。

虽然科学家们探测到这个小星系的核心对比一亿年前的状态肯定略显松散,但好在它们还是高度凝聚在一起。

而且该星系由于距离银河系的位置比较近,所以它同样也受到了银河系核心的潮汐力作用。也就是说它散不散架,还得看银河系同不同意。

毕竟在天体之间,强大的潮汐力和磁场作用力,有可能会保持某颗星系的大致形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马座矮星系现在还能够继续乐观地遨游在天空中,只不过人类已经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小星系处于缓慢的解体过程中。

我们难以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个小星系要么就是被银河系吞掉,成为我们家园中的一个小部分,要么就会解体成细小的宇宙尘埃。


催生太阳系由于人马座矮星系的质量太小,甚至在和银河系的对比下,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但科学家们依旧认为,它能够对银道面的恒星产生向下运动的驱动影响。相反的,在银河系下方的恒星也会受它的影响,产生向上的作用力。


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天体间的跷跷板运动。

当人马座矮星系对银河系边缘产生强大作用力时,它不一定会与银河系发生剧烈的碰撞。

但它的到来会因为产生了天体作用力,因此会将银河系边缘的天体挤到另外的位置上,这就像是坐跷跷板一样。


可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认为:人马座矮星系不一定会对银河系边缘的稳定造成威胁,但它却因为太调皮且具有强大的不稳定因素,还是会对银河系产生涟漪感。

比如说,在曾经的60多亿年时间里,人马座矮星系时不时地就会反复穿越银河系边缘。甚至这种现象最后还导致两者发生过三次碰撞的历史。


这样的经历让科学家们怀疑:正是因为人马座矮星系调皮地想要穿越银河系边缘,其中一次还产生了间接催生太阳系的因素,导致人类文明和地球这才有机会被孕育在宇宙的空间里。


这种观点可不是空穴来风,人马座矮星系与银河系之间因前者反复穿越后者边缘,导致的三次碰撞分别发生在50亿和20亿以及10亿年前。

由此看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星系虽然距离我们很近,但当它和我们的家园比起来质量又非常小的时候,我们人类容易将其忽略。

但实际上它的存在以及多次的星际运动,很有可能就是太阳系诞生以及发展的前提。


当然,这仅仅只是科学家们当下的一种假设。

关于其认证环节还有很多具体数据需要涉及,相信在未来,人马座矮星系是否间接催生了太阳系?科学家们能找到更多的论证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即将进入休眠期?全球变暖停止,科学家:地球将迎来小冰河期

新鲜旅行事呀

2022/11/01 08:24 江苏省

+关注

X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即使我们人类是智慧生命,但是在铁一样的自然准则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无法阻止,而其中有很多的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人类自作自受出来的,比如我们一直都在关心的全球变暖的问题,因为工业化的发展,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直接导致了全球变暖。


而全球变暖也是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最近几十年以来,相信大家都能够非常明显的感受到温度的上升,而根据相关的统计报告显示,从我们人类有正式对气温得到记录以来,气温最高峰发生在2016,而第二高峰发生在2019年,而2015年之后的气温,基本上都是居高不下,而今年也是如此,今年的1月份也就成为了最热的1月份。


而造成这样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就是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气温也有可能会持续升高,全球气温的变高,人们感受到热,其实还是其次的问题,最为主要的随着全球变暖,从而发生了大量的极端问题,比如两极冰川的大幅度融化,全球各地发生山火等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关乎人类的存亡,所以其实很多人都在想着给地球降温。


然而,就是最近一次对于太阳的检测,让很大的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很有可能会迎来一轮降温,而造成降温的原因,就是太阳光将减少照射到地球上面,因为太阳光的能力是通过核聚变反应而产生的,但是很显然,这样的过程往往不是稳定的,它带有很强的周期性,所以太阳的整体活动也有着很强的周期性。


而当太阳的整体活动水平处于周期的低沉阶段的话,整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就会减少很多,而照射到地球上面的能量也会相应的减少,于是就能够造成地球的降温,而美国宇航局针对太阳的检测报告发现,在2020年,太阳的活动水平将会降到200年来的最低点,而这也将使得整个地球的温度将会整体下降1度,实现大幅度的降温,很多地区将会进入到小冰河期时代。


而小冰河时期持续的时间将有整整33年,太阳将在33年后的2053年再一次开始活跃起来,那个时候的全球气温,就会大幅度的回升,当然,对于太阳活动水平降低是否会影响地球的温度,这个疑问,其实还处于争论阶段,没有任何的理论能够确定。

因为很多科学家认为,在过去的10年当中,太阳的活动水平,其实也不是非常的活跃,基本上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但是很显然,在过去的10年当中,地球的温度却是越来越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太阳活动水平是否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影响地球的整体温度,甚至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即使是太阳活动水平降低,但是地球的温度,依旧会不断的升高。


所以在这些科学家们看来,想要通过太阳活动水平这样的外力来实现地球的降温,其实还是充满着偶然性的,但是如果能够通过内在的处理方法,或许是一条可以降温的道路,首先自然是要减少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必须要减少排放量,而植树造林,很明显是能够解决之一问题的良好方法。


毕竟目前关于地球的温度讨论,其实依旧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系统进行预测,而且如果真的通过太阳活动来调节地球的温度,这样的方式,真的就不会造成其他的附加影响吗?恐怕也是存在的,只有通过内在的调节。才能够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能够从根本上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底为何会发生火山喷发?水火明明不相容,难道浇不灭吗?

奇趣魅丽坊

2022/11/01 09:00 江苏省

+关注

X
起火了要用水扑应该是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往往在尝试外有许多让人觉得神奇的例外。我们都知道大陆是起源于海洋,所以陆地上的地势和海底的地势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陆地上有的海底也有。比如海底也存在火山!明明海里都是水,为什么却浇不灭火山呢?看完涨知识了。


火山虽然叫火山,但喷出的并不完全是火。在我们的地球上,底下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地底的各类物质是非常多的,容易起火的物质更是数不胜数。有我们知道的,也有我们不知道的,所以有些物质导致的火势并不能用水浇灭。我们大致明白的灭火的道理就是是燃烧物和氧气隔绝,这样可以起到阻燃的效果,无论是用水扑火还是用干粉扑灭,都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但是对于火山喷发来说,水只能使岩浆冷却,并不能扑灭。


有许多的火山喷出的并不是火,而是岩浆类的高温液体。这些岩浆可以融化世界上的一切,而且并不能被水所浇灭。所以我们常识中许多相克的东西,因为掺杂了许多其他的物质,而变得难以消灭。所以明明海里都是水,但是却浇不灭火山。而海底火山的喷发也是非常壮观的。海底火山喷发和陆地火山喷发一样,会毁掉许多自然环境,这对海洋生物来说也是一场灾难。而且火山的喷发会伴随着许多的火山灰,这也是非常致命的一种物质。


所以大自然真的很神奇,而人类在面对许多自然现象的时候依然束手无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原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洋科普(1855)| 海底火山、地震与海啸,来自地球深处的“呐喊”

武哥说生活

2022/10/31 11:36 山西省

已关注

X
本文来自 海洋工程地质 科普

(ID:gh_92ae962c17be)

想知道大洋中零星的小岛,是怎么形成的吗?

1963年11月15日,在北大西洋冰岛以南32公里处,海面下130米的海底火山突然爆发,喷出的火山灰和水汽柱高达数百米,在喷发高潮时,火山灰烟尘被冲到几公里的高空。一天一夜后人们突然发现从海里长出一个小岛。小岛约40米高、550米长。1年后,新生的火山岛已经长到海拔170米高,1700米长了。这座岛屿就是苏尔特塞岛。


类似的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很多,如我国台湾东南海上的绿岛、蓝屿、小蓝屿,台湾北部外海的彭佳屿、棉花屿等。

海底火山不仅能造火山岛,在喷发过程中也会引起海啸。此外,海底地震也会引起海啸。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且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6~7年发生一次。


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公里,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了解火山造岛、海啸形成以及危害,学习海啸来临应如何科学避险,敬请观看“海洋工程地质科普”微视频-《海底火山、地震与海啸》!

《海底火山、地震与海啸》视频

海洋科普(1854)| 连接海天的水龙卷

海洋科普(1853)| 天然气,从哪里来?

海洋科普(1852)| 读完这一篇,系统了解海峡

海洋工程地质 科普 原文地址请点击阅读原文。

若发现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转载编辑:彭杰

初审:曾瑛

审核:廖喜扬

审核发布:李春荣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在地球和金星轨道间发现三颗小行星,其中一颗或威胁地球

澎湃新闻

2022/11/01 15:20 上海市

已关注

X

当地时间10月31日发表在《天文期刊》(Astronomical Journal)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天文学家在太阳光下发现了三颗近地小行星,其中一颗是过去八年来发现的对地球构成威胁的最大潜在物体。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0月31日报道,这三颗小行星在地球和金星的轨道之间,由于太阳亮光的影响,平时非常难以观测,此次利用黄昏短暂的时间窗口期才得以发现。其中一颗编号为2022 AP7的小行星直径1.5公里,未来可能会进入地球轨道。而另外两颗编号分别为2021 LJ4和2021 PH27的小行星的轨道相对对地球安全得多。

这项研究的首席作者斯考特·谢泼德(Scott S. Sheppard)指出,直径大于等于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将会“对生命产生毁灭性影响”,造成“地球上数百万年来从未见过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因而被称为“行星杀手”。2022 AP7何时进入地球轨道尚不可知,所幸就目前而言,2022 AP7“离地球远远的”。

天文学家们认为,大约有1000个直径大于1公里的近地天体,其中95%在过去10年的探测中被发现。谢泼德领导的团队希望在未来几年的探测中,发现更多的“行星杀手”。

据此前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上月确认,其“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成功将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撞离原运行轨道。该项任务是NASA首次尝试在太空中移动小行星,以验证通过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从而保护地球的可行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空新闻:科学家发现火星曾有古老海洋 为寻找生命痕迹带来希望

中国小康网

2022/11/01 12:33 北京市

+关注

X
天空新闻:科学家发现火星曾有古老海洋 为寻找生命痕迹带来希望

中国小康网11月1日讯 老马 科学家们在火星上发现了古老海洋的证据,他们说这增加了“火星生命的可能性”。


英国天空新闻台报道,研究人员仔细分析了地形图,他们发现了火星北半球海洋的痕迹,该海洋经历了与温暖潮湿的气候一致的海平面上升。

长期以来,专家们一直在争论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以及它是否曾经是海洋的家园。

该数据基于“最近发布的”地形,研究结果假设“在过去 35 亿年中,侵蚀并没有显着重塑火星表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4级火星震原因竟是流星撞击 留下150米大陨石坑

海峡导报社

2022/11/01 17:36 福建省

已关注

X

去年平安夜火星无人着陆探测器“洞察号”(InSight)侦测一起火星震,其震度高达4级,为“洞察号”所测得的最大火星震之一,现科学家发现这起火星震的成因,是一起流星体撞击事件。

《科学》杂志网站近日刊登最新火星研究,他们找到在去年12月24日一起震度高达4级的火星震成因,是一次流星体撞击火星所引发,他们也找到了这次撞击事件所留下的撞击坑,这个撞击坑直径150米、深度21米,位于火星赤道附近,是有纪录以来最大的一次火星撞击事件。

根据美国航天总署(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推算,这颗流星体直径大小约12米,若在地球,在坠落过程中就会在大气层完全燃烧,但火星大气层仅地球的1%,才能让这颗流星撞击地面留下大坑。

这次撞击为科学家们提供了难得一见的机会,来一窥火星地表下的组成,同时因撞击而在陨石坑及所喷射出的碎片发现的地下冰,比之前在地球上发现的任何冰样本都更接近火星赤道。 研究人员说,这可能对未来的火星任务至关重要,因为它暗示了火星可能拥有一个比之前推测还更广泛的地下冰库。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3 13: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