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05|回复: 22

修改误人子弟的教材刻不容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3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改误人子弟的教材已刻不容缓 地理教材中关于“牛顿”对“岁差”的解释,是一起严重的科学失误事件,他耽误了我们地学研究300多年,影响相关学科的正常进展。地球科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涉及天文、地理、地质、航空、生物、气象、地磁等各个领域。错误的解释,影响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正确健康发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正确思路,正确结论。为避免继续延误人家子弟,已到了必须尽快修改的关键时期。 牛顿在解释“岁差现象”中,牵涉到我们在初中所学的几何“四象限”与“数轴”的问题(如下图所示)。牛顿对岁差的解释,把地轴中心设置一个原点O,那么地轴与数轴相似,ON=OS,ON+OS=0,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那么南北半球就不能共用一个“岁差常数”,事实却共用一个。牛顿对岁差要么用在北半球,要么用在南半球,南北不能兼顾。牛顿上的这种解释方法把“恒星年”与“回归年”重叠在一起,忽略了地球的公转运动。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則需要多个证据来证明,而否定一个理论,则找出一条矛盾就足以够了,因为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岁差现象”存在以下三种解释方法(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 1、地球自转变慢。 2、地轴做圆锥运动,牛顿解释岁差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3、地壳在“固体潮汐”作用下,与内部顺时针差速(中国人解释岁差的方法下右图)。 第一条显而易见的被排除。如果是地球自转变慢引起的岁差现象,按时间算来每天都要慢3.35秒之多, 那么地球早已停止了自转。 第二条牛顿对岁差的解释方法,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牛顿对岁差现象的解释,其中存在四点显而易见的矛盾。地球运动,无非是引力与斥力作用下的惯性运动。“岁差”就是引力与惯性及地球层圈构造相结合的必然现象。用地轴做圆锥运动解释“岁差现象”存在几处致命弱点; 1)地轴有数轴性质即“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南北半球不能共用一个“岁差常数”,事实却共用一个。地轴中心点的数值是零!那么它表示是恒星年?还是回归年?牛顿的解释把“恒星年”与“回归年”混绕在一起。难以解释地球在20′24″的时间里公转36475KM 的距离问题。 2)用陀螺解释岁差,风马牛不相及。地球受径向力而陀螺受轴向力。不能我不能相提并论。 3)26000年的岁差周期,即不是地球公转周期,也不是月球公转周期,难道“引力”还有延时作用? 用“陀螺”比喻解释岁差是风马牛不相及,陀螺的受力是“轴向”力,而地球所受的力(日月)是“径向”力受力方向相差90°,岂能再一起相提并论? 4)希腊的天文学家 喜帕恰斯 与中国的天文学家虞喜 所测得的“岁差常数”为何相差一倍之多?其原因是所处的纬度不同。希腊是高纬度国家而虞喜所处的地理维度要比喜帕恰斯所处的地理纬度低的多,说明地球不但存在“差异旋转”而且还存在“较差自转”。喜帕恰斯与虞喜的“岁差常数”之差是他们所处的地理纬度不同造成的。 5)恒星年与回归年在中心原点重合,无法解释地球在20分24秒公转36720KM的距离。根据现有数据,采用数字与几何图形有必要对“岁差”做重新解释! 在重新解释岁差前我们首先了解地球构造。地球是层球结构,主要由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几部分组成。地壳是包裹着整个地球内部的薄壳。质量只占全球的0.2%。大陆地壳与海底地壳有明显的差别。洋壳极薄,厚度2~11 千米(包括海水),平均约7 千米,密度3~3.3克/厘米3,主要由玄武岩和辉长岩组成,上面有极薄的深海沉积物覆盖。与此相反,陆壳则较厚,约15~80 千米,平均35千米,密度2.7~2.8 克/厘米3,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地壳占地球总质量的比例最少,受潮汐作用影响最大,是自转速度最慢的一层,自转一周需24小时。 地幔是地球最厚的一个层面,占了地球质量的68%左右,它的密度由外至内逐渐增大,外部密度为3 克/ 厘米3,内部密度为5.4 克/ 厘米3。这一层面从地壳下一直延伸到2900 千米外,由各种不同的矿物质组成,其中以橄榄石、辉石和长石居多。地幔这一层占地球总质量一半以上,能较好的保持惯性,但因地壳的拖拽作用也在极缓慢的减速。根据“岁差常数”计算地幔这一层的自转一周约需23小时59分56秒649毫秒。 外核,地球外核的物质基本都以等离子状态存在,它的自转速度受日月的引力影响较大。外核是离子、电子的混合体,它的旋转就是电子、离子围绕地轴旋转,如同螺旋管的电子在螺旋管线圈移动,磁是电子移动产生的,从而导致了地球磁场的存在。它的自转速度介于地幔与内核之间。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见图4.3)。内地核应为刚性很高的,在极高压(3.3 × 1011~3.6 × 1011 帕)下结晶的固体铁镍合金组成。地核质量占地球全部质量的33%。离子态的外核有效的保护了内核的自转惯性因此这一层自转速度最快,根据宋晓东公布的内核比地壳自转速度快的报道经过计算地球内核的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9分55秒。 地球的每一层的质量、材质、温度、体积、受天体引力、形态等不同所以其角速度都有差异。 《参考消息》1996年7月24日第7版有一则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震学家宋晓东博士和保尔·理查兹博士一起,首次利用地震波测量了地球固态铁质内核,发现它的旋转速度比地球本身旋转速度快,内核跟地球朝同一方向旋转,内核赤道每年比位于赤道的地壳多旋转19.31公里,内核在地球完成相对转动一周需要大约400年。这一发现一经公布,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科学家们称这一发现为令人震惊的重大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地核转速最慢。 跟踪地震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宋晓东博士是在1994年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之后在纽约州帕力塞的拉蒙杜赫地球观察站工作,是一位杰出的地震学家。他和同事保尔·理查兹博士一起首次利用从五十多次地震现场和1967年到1995年期间重大核试验现场发出的地震波测到的数据,观察地球内核,其方法就像医生利用超声波观察孕妇肚子里活动的胎儿一样。其结果发现地球固态内核在高速自转。在发生大地震和爆炸时,地震波就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向外辐射,科学学们借助于传感器就可以接收来自地下微弱的震动,从而测出它们的路径和速度。以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地震学家跟踪地震波,终于有了这一惊人的突破,标志着一个全新领域的开端。 现在,科学家们人为地球的固态内核是一个巨大的晶体球,是由紧密排列的铁原子构成。地核的轴大约与地球的轴倾斜10度,当发生地震时,穿过地球的地震波的最快路线是由晶体结构决定的。通过多年来跟踪这条路线两头到达地球表面的点的变化,宋晓东博士和理查兹博士发现了地核相对于地壳在旋转。他们估计内核自由旋转的速度每年约为0.4~1.8度,一周为360度,每过约4000年重叠一次。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内核与外壳位移了约90度。这对于地质运动来说是一个如同光速一样巨大的速度,比大陆漂移速度快十万倍。而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组长亚当·德兹文斯基博士发现内核的旋转速度每年可达3度,约100年重叠一次。 宋晓东的博士论文是研究近南极洲的南大西洋的地震反射波是如何穿过地球的,这种反射波可在阿拉斯加州的地震台观测到,从而揭示了内核构造的线索。他通过研究自80年代以来的地震资料(这些资料在他做博士论文时就已获得),再与90年代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发现90年代穿过内核震波的时间比80年代明显地快,很明显内核在相对于地表旋转。他们还对其他资料作了对比,包括前苏联几十年前在其北边的北极圈内的一个岛下进行的大型核爆炸时,在南极洲获得的震波数据,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理查兹博士兴奋地说:“当我开始得出这些结果时,我都不相信,这太令人激动了。”这一发现会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热量是如何在地球中流动了,地球内部多年来是如何演变的,磁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发生周期性方向转变的。正是由于这种热量的运动才使得地球表面的地壳层产生运动,形成山脉和海洋,大陆分离,引起地震。 内核快速自转的原因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内核的旋转很可能是由于内核与地球熔态外核流体所产生的巨大磁场的互相作用而引起的。这些磁场所产生的力距使得内核旋转较快,这与电动机中的旋转磁场引起电枢旋转的原理相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发表在《自然》期刊的论文指出:外核的低粘度、低摩擦力使得内核易于旋转。理查兹博士说:“这就像一台巨大的电动机,产生了巨大的电流。这又转过来在地球周围产生磁场。” 四十五亿年前,在地球形成时,由于铁很重,大部分铁和重金属沉入到地球内部,最终形成了地球内核与外核。外核是熔铁,再向深处,尽管温度高达7000~8500华氏度(即约3870~4700℃),但由于巨大的压力和密度,使内核铁成为固体。这一固体内核占地球体积还不到1%。地球的内核是一个炽热的固态铁质晶体球,直径为2413.5公里,比月球略小。由于地球内核深藏在地球内部,因而对其研究十分困难。正是由于近十年在地震测量和计算机模拟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才使科学家们开始逐步发现地球内核的一些秘密。在地球质量不变,体积不变,各圈层特质间不发生角动量交换和忽略外力的条件下,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一个均速自转的均匀地球演化为一个圈层差异旋转的分层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液体外核和固体内核,它们旋转速度的理想比值为;0.6:0.7:1.06:3.27,即在重力分异过程中使地球各圈层呈现有序差异旋转状态。 地质先驱李四光很早就注意到了涡旋星系旋转内快外慢这一共同特征。安德森也指出过含有对流流体的旋转星体呈现出差动旋转和旋涡形对流这一宇宙普遍现象。他们为地球内核快速旋转出示了第一批可经观测到的类似现象。这正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出发点。 这项发现也提出了很多问题,诸如:内核的旋转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内核旋转是否会对地球表面的引力场强度产生明显的变化?科学家们说需要进行许多其他的研究,不仅要探索与其它科学领域的关系,还要进一步证实与精确计算内核旋转速度。哥伦比亚大学的理查兹博士说:“这仅是个开端,已经发表了数百篇很好的论文,现在应该依靠理论进行艰巨的观察了。” 根据以上几点矛盾,就足以说明牛顿对岁差现象的解释是一个严重失误。这样一来只剩下唯一的第三条,只有用地壳在“固体潮汐”的作用下,与内部作“顺时针差速”旋转,这才是唯一正确解释“岁差现象”的方法(见下图)。 图1;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360°表示是一个恒星年。 图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359°59′9″740毫角秒表示是一个回归年。 图3;在“固体潮汐”作用下,“地壳”顺时针与内部差速50角秒260毫角秒导致岁差现象发生。 任何自然现象都有一定规律性,都存在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只是比较复杂我们还没攻破而已。牛顿对“岁差”解释上的错误,是天文学与地理学科的脱节所致,堵塞了我们对地震预报工作的深入研究。使我们的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步入歧途,迷失方向,因而进展缓慢。同时“岁差现象”也是地球大气候的周期。岁差搞明白才能正确解释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 地球科学是一门大科学,又是相关各门科学的基础,。上朔几千年,行程几万里,它渗透其它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地球科学教材完全是由外文囫囵吞枣翻译过来的,是否正确?没有人甄别。分科过细,导致人们丧失真正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地球对于人类来讲无疑是一个庞然大物,这样一来“盲人摸象”的结论层出不穷。科学本身就是宗教的一个分支,仍然没有彻底脱离宗教意识形态及影响。比如对岁差的解释,牛顿让地轴在太空绕黄极做圆锥运动,于是后人便用风马牛不相及的“陀螺进动”来完善其理论,又在牛顿错误解释岁差理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所谓“章动”的理论,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作者;王金甲 王镇等 地址;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民族街10-10-109 邮编;123000 信箱;wang.jinjia@163.com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1-23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新认识,新解释都是好现象。

任何事物都是在争议中才能获得发展,没有争议,就不能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金甲 于 2009-12-30 16:27 编辑

“熔岩潮汐”、“固体潮汐”使地壳自转每天慢于内部138角秒,一年累计50角秒260毫角秒。进而导致二分二至点提前20分24秒!于是有了恒星年与回归年之差(岁差)。
内外差速1.gif
发表于 2010-2-26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锥运动、陀螺进动都和磁场力有关系,实验可以证明。假设太阳不动,夏天和冬天的温度变化说明地球绕日运动轨迹和太阳连线的构图是圆锥形。两种长程力——万有引力和磁场力,牛顿的解释虽然没有明确磁场力的作用程度,但模式上有磁场力作用的影子。固体潮汐如何产生?单是万有引力引起吗?磁场力的影响去了哪里?这些问题还没有弄清前,没有联系磁场力的作用,就否定牛顿的岁差解释,言之过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6 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锥运动、陀螺进动都和磁场力有关系,实验可以证明。假设太阳不动,夏天和冬天的温度变化说明地球绕日运动 ...
zengzhangang 发表于 2010-2-26 00:20




 德國耶拿大學研究地球潮汐的專家格哈德•詹希最近發表論文稱,月球引力對地球的影響不僅會產生潮汐現象,而且會導致地球的地面每天有規律地昇降。
  根據詹希的論文結果,歐洲的地面每天昇降約80厘米。詹希是德國耶拿大學的應用地球物理學專家,從2003年起擔任國際大地測量學協會潮汐委員會的主席,他也是本周在耶拿召開的4年一次『國際潮汐研討會』的組織者。
  地面的昇降對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來說並沒有直接的感覺。詹希解釋說,由於月球引力對地殼運動的作用非常小,所以潮汐運動不會對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噴發等地質現象產生影響。他認為,月球的作用加劇地殼的張力並導致地震的可能性是:當地殼的張力方向與潮汐產生的運動方向相同,但這種可能性迄今並沒有具體數據加以證實。
  詹希稱,產生潮汐的原理現在已經非常清楚,當月球直接處於地球上方位置的時候,就會出現潮汐的最大值。月球圍繞地球的旋轉關系可以設想為一個轉動的啞鈴,一頭是地球,另一頭是月球,當月球的離心力超過地球的引力時就形成漲潮,低於地球的引力時就形成落潮,潮汐作用存在於地球引力和離心力之間的差別。


稿源: 科技日報 編輯:
周雪



潮汐.GIF

不及时修改!为时过晚!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6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王金甲

王先生所列的问题在可比性上有疑问,转轮和皮带是相互接触的固态物质,问题是地核和地幔之间是否如同转轮和皮带一样,紧密地接合一起.这里打上问号是正常的,利用地震波探索地球内部结构时,S波只能到达震源105度以内的地表,折射的P波也有区域无法去到.
我明白王先生的意思,是地核的转速比地幔和地壳的转速都要快,当中的转速差异会对岁差产生影响.对比地壳和地幔,我同样认为地核的转速会比较快,问题是产生转速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虽然月亮的磁场很弱,接近无.然而,普通铁没有磁极,但磁铁可以吸引铁,当铁接近指南针,指南针会偏转.月亮磁场很弱,地球有磁场,磁场力同样会产生作用.因此,在考虑岁差问题上,不能忽略磁场力的作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产生转速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产生转速差异的根源,骑过自行车的人应该很清楚!自行车的外胎等效地壳,钢圈等效内部。产生差异旋转是正常的事!

看图的前轮

自行车.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7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王金甲
佩服王先生的作图技术,这刚好是我的弱点.
骑单车是人用力使车轮旋转.
请教王先生,如果说地壳和地幔在地核旋转带动下而旋转,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到地核旋转?地核有磁场,地核旋转是否会受到其它天体的磁场力影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王金甲
佩服王先生的作图技术,这刚好是我的弱点.
骑单车是人用力使车轮旋转.
请教王先生,如果说地 ...
zengzhangang 发表于 2010-2-27 09:48


quote先生;
    您好!认识您这位知音很高兴!

我的画图是跟我孙子学的!画的马马虎虎。很好学的。

难道您忘了牛顿的惯性?

地球磁场基本不受其它天体干扰。地球磁场只跟地球公转却不跟地球自转!

如果您想学画图,那么我介绍给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7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惰性来源于依赖,一向依赖别人搞电脑操作、制图,有依赖就成了思想懒汉。谢谢王先生。
我并非忘记了惯性。地球受过许多陨石撞击,撞击会影响地球旋转,以惯性解释地球自旋恐怕行不通。而且,王先生考虑岁差问题时也无考虑陨石撞击。太空中有很多尘埃、小石头。它们有惯性但不能象地球一样自转,可见,以惯性解释地球的旋转有问题。
小时候,以鞭抽打陀罗,抽打力度的大小影响着陀罗转速。
以王先生生之语,地球磁场基本不受其他天体干扰,只是基本而不是完全不受。也就是说地球磁场是会受到其他天体的干扰,只是干扰在表面上难以看出而已。既然不是完全不受干扰,那么就会产生影响。
在王先生文中,只要地壳顺时针旋转50角秒260毫角,岁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可见,岁差只是地球运动中的微细部分。外界因素影响的累积会体现在岁差现象上。磁场力是重要的长程力,必然影响着地球的运动。如果王先生忽略磁场力因素,得出关于岁差问题的解释就会有偏差。
在科学界牛顿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王先生不畏权威、志向高远,现在要推翻牛顿关于岁差的解释,精神可敬。
然而,在解释岁差问题中,不考虑磁场力这一重要因素,就象下象棋一开局就放弃主力车一样,别说对手是重量级人物,就算是大家水平相当,王先生认为能赢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惰性来源于依赖,一向依赖别人搞电脑操作、制图,有依赖就成了思想懒汉。谢谢王先生。
我并非忘记了惯 ...
zengzhangang 发表于 2010-2-27 20:17



    我是搞变压器设计的,对磁场强度非常敏感!
您知道地球磁场强度是多少高斯吗?
你如果知道地球磁场强度,你就不会考虑磁场的影响问题了!
太阳磁场产生于太阳表面,因表面的“弦动”约每11年磁场颠倒一次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几次。
请问;地球受影响了吗???
大师也不是神仙!就是神仙也有各显其能之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前后,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建立了宇宙地心说。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地球位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它俩都是大师级人物!然而在哥白尼的“日心说”面前不都成了垃圾???哥白尼成功了成了大师。然而哥白尼在成功之前不也就是一个普通小人物人物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王金甲
地球磁场是会受到其他天体的干扰,只是干扰在表面上难以看出而已。这是上一个回复贴提到的,王先生提到“太阳磁场产生于太阳表面,因表面的“弦动”约每11年磁场颠倒一次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几次。请问;地球受影响了吗???”
表面上有道理,但请别忘记地球有一个卫星月亮,地月连动对于抵御其他天体的磁场干扰必然有很重要作用,地球表面上不受影响并不代表地球内部和地月联合磁体不受影响。很简单的例子,太阳黑子的爆发会影响太阳磁场,地球受到的影响是地震爆发频率会增多。甚至地面上的通信讯号也回受到干扰。显然,地球受其他天体的磁场干扰程度不大只是表面现象。
测量的数据会是作用效果相反的各种因素相互抵消的结果,如同测量两个反方向相互作用的力一样,1-0=1,同样10001-10000=1,但当中的差别就很大。
由于人类的认识水平有限,物理科学被很多有识之士认为有很多错漏,希望有前进性的改革。面对自然难题,如果只是抱着书本上的理论和数据,而不是将各个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将知识灵活运用,得出的答案是会似是实非的,比如死抱圣经的人提出的日心说。
介绍王先生玩一个游戏,名叫梦游先生,游戏的画面比较生动可爱,要将游戏中提供的过关要点全部利用才能过关。建议王先生下载,在适当时候玩一下,可能会令到王先生开心和得到放松,也可能从中的到启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黑子11年是一个周期,难道地球的地震是11年一个周期吗???

至于梦游还是你自己去玩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王先生,黑子爆发和地震无关吗?太阳系并非只有地球和太阳两个星球,有其他行星一起运行,对太阳的磁场产生影响,王先生不会认为太阳黑子爆发周期和地震周期一定是一对一的关系吧?况且,地震比较复杂,人们到现在还弄不清王先生提及的地震周期,如何比较?
王先生不喜欢玩游戏,有专业精神,很好。那就下载东周列国的故事吧。很多成大事的诸侯都是兼听而明的。
王先生对我在上面几个帖子中提出的问题回答并不算好。如果看了以上的问答可以让众多的专家、教授、学者乐意地、毫无疑问地接受王先生关于岁差结论,真应该预先祝贺王先生可以成功推翻牛顿对岁差解释。
夜深了,发个好梦也不错。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子爆发和地震基本无关!
太阳黑子爆发周期和地震周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失望。认为王先生有学问,可以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可能王先生太认真了,容易钻进牛角尖。
请教一个问题:地球在离日最近点时,日地之间的万有引力最大,如果刚好有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方向是将地球推向太阳,那么,地球就会被推近太阳,距离越近,万有引力越大,经过几十亿年,地球应该投入太阳怀抱了,事实却非如此,是什么力量在地球危险之时将地球拖离太阳?
仔细想想这个问题。什么都清楚了。
将写论文看成是一种业余爱好。成功与否就没有太大压力,就能走出心魔。反正,即使成功,一样要吃饭、睡觉、如厕、有想不到的烦恼等着解决,依然是凡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写论文看成是一种业余爱好。成功与否就没有太大压力,就能走出心魔。反正,即使成功,一样要吃饭、睡觉、如厕、有想不到的烦恼等着解决,依然是凡人。

 您说的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金甲获得2009年度潜科学主编一等奖!

A.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7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似乎看明白了,可是最后这个奖状是干啥的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钱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顿解释岁差是一件“皇帝新衣”!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31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王金甲

如果以为得到了买糖果的钱等于推翻了牛顿的说法,那是大错特错,区区3000元离实现王先生的远大抱负差很远很远。
有人看中王先生提出的新思维,并不代表观点的正确。
不论怎样,恭喜王先生,请继续怒力,开解我的质疑,达成王先生理想抱负。
我喜欢有道理、不是墨守成规的观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王金甲

如果以为得到了买糖果的钱等于推翻了牛顿的说法,那是大错特错,区区3000元离实现王先生的 ...
zengzhangang 发表于 2010-5-31 23:37



    愿意与您探讨“岁差”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6 06: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