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23|回复: 5

22年11月25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5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聚焦世界地震科技强国目标 中国地震局确立八大任务

中国新闻网

2022/11/24 22:51 北京市

已关注

X

2022年全国地震科技工作会议会场。 中国地震局 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地震局局长闵宜仁24日提出,聚焦2035年中国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强国前列的奋斗目标,中国地震局要重点开展扎实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深度参与“深地”和“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等八大任务。

2022年全国地震科技工作会议当天以视频形式举行,闵宜仁在会上表示,为进一步深化地震科技创新规律认识,中国地震局“十四五”期间将着重抓好以下八项任务落实:

——组织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发展完善大陆活动地块理论、断层亚失稳理论,逐步建立地震灾害链形成演化理论体系;加强先进仪器和软件研发,打造新一代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探查区划评估、公共服务核心技术体系;拓展海洋地震科技领域,开展海域地震观测与灾害风险防范,构建海域防震减灾关键技术体系;开拓前沿技术应用,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计算技术优势,为数值地震预报和大震巨灾情景构建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扎实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将在川滇地区建设高时空分辨率地震观测网、地震预测应用分析平台、地震灾害链观测实验平台,聚焦中长期预测、短临预测、触发地震、工程结构响应、地震灾害链等5个方面的科学目标,力争在地震孕育及致灾机理认识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发展先进的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地震科技创新主战场、国际地震科学探索最前沿。

——深入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2017年启动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组织实施“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大计划,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在此基础上,要部署实施好中国大陆重点地区地下精细结构探查、地震发生机理深化认识、地震灾害风险防范理论技术探索攻关和地震安全科技服务产品研发供给等重点科技任务,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显著提升国家抗御地震风险总体能力。

——加快推动“华北强震韧性”科学计划。“华北强震韧性”科学计划要深入分析华北强震构造演化机制,突破孕震环境复杂、沉积层深厚、场地特征差异显著等科学难题,精准刻画区域孕震环境,精细评估地震风险;要系统研究华北地区强震孕育发生机理、深化城市群抗震韧性科学认识、发展城市群大震巨灾情景构建技术;要打造城市群地震风险防范科技服务产品,更好服务国土空间利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城市安全管理、社会治理。

——深度参与“深地”和“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依托“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等项目,发展地震信号和信息处理的新技术,完善地震波信号发射网络,以中国东部、天山地震带等地区为重点,开展壳幔结构探测,建立地震带精细构造模型,揭示强震孕育深部构造特征。要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地震科学领域的应用,围绕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全过程,形成多学科融合的地震知识图谱,构建地震时空演化大数据库。

——优化完善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创新平台和人才高地,要抓紧重组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强震预测科技使命,优化调整研究方向布局,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尽快推进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并与重点实验室建设统筹起来,深化地震科学规律认识。要统筹推进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地震科学国际数据中心建设,对标科技创新需求和世界通行数据标准,提升地震科学数据产品的全球服务共享能力。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新型研发基地,要面向中国重大工程抗震设防和城乡区域防震减灾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技术跨越式发展。

——积极构建防震减灾科技服务新模式。推动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地震科技服务新模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地震科技产业,推动地震科技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加大科技服务供给,丰富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手段,实现地震安全管理社会共治。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服务战略行动,努力开创地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全方位提升大城市、城市群、跨区域、系统性地震灾害风险治理的支撑能力。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将地震安全保障系统覆盖重大基础设施规划选址、建设运行、应急处置、功能恢复等全过程,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聚焦服务政府决策和公众安全,提升重点地区、重要地区、重点时段的地震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国家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地震科技服务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加强融媒体科普宣教基地建设,推动公众地震体验馆试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地震科学素质。

——培育打造高水平地震科技人才队伍。要在防震减灾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任务实施、发展战略研究和科技服务实践中,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和首席专家,遴选支持一批创新团队、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打造科技人才合作平台,完善地震人才工作机制,支持重点人才计划向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组织实施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地震局在职研究生培养专项,着力提高西部地区地震科技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加强学科建设,拓展学科交叉研究,强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科研诚信文化建设,引导科技人员到防震减灾一线研究解决问题。

闵宜仁强调,要统筹谋划推进下一阶段地震科技创新和服务工作,加快推进高水平地震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推动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地震科技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完)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5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挺进地震安全性评价领域!省地质局服务地方有举措

老司机带你玩转全国

2022/11/17 16:36 山西省

+关注

X

近日,省地质局川西北队承担的绵阳市游仙高新区南区工业用地“标准地”区域评估项目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简称“报告”)顺利通过四川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评审。


评审现场

此次评审的主会场设在成都,以四川省地震局专家周荣军为组长的9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会议,对报告进行了评审。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报告技术思路正确,资料丰富、翔实,论述合理,结论可信,符合《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大纲(试行)》(中震防函E2019J21号)、《四川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DB51/T 2946-2022)和GB 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要求,同意报告通过评审。









积极探索地震安全性评价领域


涉足地震安全性评价(简称“地震安评”)领域,是川西北队秉承省地质局“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宗旨、积极践行“地质+”发展战略的一次尝试。


省地震局关于地震安全性评价从业单位信息的公告

2021年初,川西北队联合省地调院中标绵阳市活断层普查项目。为攻克技术难点、顺利推进项目各项工作,川西北队多次邀请省地震局专家到队交流指导。川西北队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强大的专业技术实力得到省地震局专家的高度认可。

以此为契机,2021年10月20日,川西北队获得四川省地震安全性评价从业资格,成为省内15家具有此资格的单位之一。自此,川西北队正式涉足地震安评领域。


绵阳市活断层项目,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作业现场









初试身手,不辱使命

2022年,川西北队初试身手,在绵阳地区承接了4个地震安评项目(已完成2个)。

“标准地”区域评估项目正是其中之一。该项目是由绵阳市政府统一组织开展的地震安评工作,是川西北队2022年第四季度重大推进项目之一;旨在通过评价,确定目标区的地震动参数,为后期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及制定防震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绵阳科技城新区核心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技术员在现场编录钻孔资料

“标准地”项目地震安评主要工作

在分析区域和近场区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等资料的基础上,评价了其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构造环境;

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和钻探等手段,调查了目标区内断裂发育情况,初步评价了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情况;

划分了地震区带和潜在震源区,确定了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了目标区各控制点50年、100年不同超越概率下的基岩、土层地面水平峰值加速度、水平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5%阻尼比)。


技术员在现场测波速

坚决扛起新时代赋予地质人的使命担当

顺利完成“标准地”区域评估项目地震安评各项工作,不仅意味着川西北队地勘经济转型发展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新步伐,也展现出省地质局始终牢记地勘单位公益性职责、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担当。

| 来源:川西北队 作者:阳红

主编:罗 娟

责编:周江陵

编辑:阳 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5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天体,而是一艘宇宙飞船?事实究竟是怎样?

背包旅行呀

2022/11/25 08:59 江苏省

已关注

X
在世界上诸多古文明的记载中,月亮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突然出现的。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也进一步证实了,月球确实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地球旁边的星球,而是突然出现并成为了地球的一颗卫星。科学界关于月球的来历,有四个主流的假说。


首先是母子说,这种说法认为月球最开始和地球是一体的,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脱离了地球,并开始绕着地球转。

第二种是捕获说,这种说法认为月球原本是一个小星球,飞到地球附近的时候被地球引力吸住了,就开始绕着地球转。

第三种是双子说,这种说法认为地球和月球是两个不同的星球,由于地球的质量大一些,月球就被吸引过来围绕地球转。

最后一种是大碰撞说,这种说法认为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和火星差不多的星球,和地球发生了大碰撞,结果把地球的一边装得粉碎,这些碎片后来就开始绕着地球旋转,并不断凝结成了月球。


至于这几种说法到底哪个更接近真相,科学界依然没有定论。不过从月球所表现出来的诸多迹象来看,可能这几种说法都不太接近真相。

首先,作为卫星来说,月球的体积确实是出奇的大。虽然在整个太阳系所有的卫星中,月球排行第五。但是如果将这些卫星与其围绕的行星相比较,月球就显得太大了。在整个太阳系里,最大的卫星是木卫三,它的直径是木星的二十七分之一,第二大的是土卫六,它的直径是土星的二十四分之一,而月球呢?月球是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所以作为地球的一颗卫星,它真的是相当大。

其次,月球与其他卫星不同,它总是固定的一面是朝向地球,另一面永远背对地球。与此同时,它还要绕着地球转,在这种情况下,它是如何做到既保证自己能绕着地球转,又能保证总是同一面朝向地球的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令自己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完全一样,这样才能保证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总是同一面朝着地球。


第三,在天文学上,有日食和月食这两个现象天文现象。其神奇之处就在于阴影能够与太阳完全重合,想要做到这一点,条件就是月亮的直径和月亮到地球之间的距离之比,要等于地球的直径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简单点说,就是月球大一点或者小一点都不行,离地球远一点或者近一点也都不行,就必须刚刚好那么大,同时又要离地球那么远的距离才刚刚好,感觉像经过精确计算过的一样。

第四,众所周知,月球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但是这些陨石坑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不管直径多大的陨石坑,其深度都是6公里。按理说,大的陨石坑就应该是大的撞击造成的,小的陨石坑是小的撞击造成的,那么大的撞击理应砸得更深一些,而小的撞击应该砸得更浅一些。相信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在地球上,也有很多陨石坑,其深度都是和直径成正比的。但是月球上却完全不一样,无论多大多小的陨石坑,其深度都是一样的,都是6公里,很是让人不可思议。比如在月球上比较大的陨石坑,直径有1300公里,通过测算,造成这么大的陨石坑,这颗陨石的直径应该有60公里。如果是这么大的陨石砸在地球上,造成的陨石坑的深度不会低于100公里,但是在月球上,就只有6公里。


这样奇怪的现象让人感觉好像在月球上有一个硬硬的保护壳藏在表面岩石的6公里之下一样,无论怎么砸,都只能砸到这层保护壳所在的深度,再深就砸不下去了一样。

其实,这种现象也并非只发生在月球上,在木星的卫星上面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无论多大的陨石坑,其直径都是一样的。科学家经过对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卫星上都是有冰壳的。也就是说,陨石砸在上面之后,本来是砸出一个很深的坑的,但是撞击的时候产生了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就使得冰壳融化了,变成了水的同时也把坑填上了,等到冷却下来以后就又冻上了,所以不管多大的陨石坑,最后都变成了一样深。所以人们就猜测,在很久很久以前,月球上很可能也有一层冰壳。当然了,这只是一种猜测。

最后一点是,阿波罗登月的时候发现月球表面的密度非常大,但是科学家们通过测算却发现月球的平均密度非常小,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月球里面的密度非常小。


除此之外,阿波罗登月的时候,还特意在月球表面放置了地震仪,用来监测月震。经过8年零10个月的监测,科学家们发现月球上真的有月震,而且总共发生了12558次,最大的月震只有里氏4级。

但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后,科学家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月震和地震很不一样。在地球上,从发生地震到达到震峰是很快的,一般就只有几秒钟,然后有一小段时间缓慢下降之后,地震很快就结束了,整个过程也就一两分钟的时间。但是在月球上却完全不同,从月震开始到震峰会经历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大概要十几分钟的时间,随后渐渐下降的过程也非常非常的长,大概需要几个小时。而且,月震波数据还出现了液压阻尼,这就说明月球里面有水。

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对月球表面的岩石进行研究,发现钛的含量非常非常高。再结合月震波的数据,通过测算,科学家们发现,在月球上,岩石层大概是5公里厚,再往里是一个20公里厚的金属层,这个金属层的主要成分是钛,这种金属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就否定了月球本来和地球是一体的说法。除此之外,关于月球的结构,科学家们测算的结果是,金属层再往里基本就是空的了,或者有少量的水存在。


总结起来,月球的结构就是一个中空的金属球。这样的结构完全不符合自然天体生成的规律。众所周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天体的最大特点是,越靠近中心密度越大,越靠外密度越小。而月球恰恰相反,外表密度非常大,但是里面却是空的。

所以,月球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很大、很轻、中空、外表很硬、有个钛壳、布满陨石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出现在了地球上空,而且总是同一面对着地球的疑似非自然天体。所以,有很多天文学家推测,月球其实就是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巨大的宇宙飞船,而这个宇宙飞船就是钛合金打造的,至于它为什么要来到地球附近,一直绕着地球运行,而且还总是有一面背对着地球,这背后一定有着某种莫大的秘密,或许月球的背面真的如传说的那样是外星人的基地,又或者月球的里面就生活着外星人也不无可能。


如果对世界上的各种古文化有研究,就会发现这些古文化最早都是没有提及过月亮。那个时候,白天有太阳,到了晚上最亮的是金星。而月亮是大洪水之后才出现的。

在旧约圣经里提到,大洪水是从天上来的。如果换个角度讲,月亮在靠近地球的时候,巨大的引力就会把地球上的水吸到天上,等到月球进入轨道稳定运行以后,水就一下子落了下来。或许这就是当时什么亚特兰蒂斯啊、雷姆利亚啊,这些地球上的古文明瞬间付之一炬的真正原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5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预测:2023年可能爆发超大太阳危机,人类该如何面对?

科学杂刊资讯号

2022/11/12 20:52 北京市

+关注

X
你知道“卡灵顿事件”吗?在1859年9月1号早晨,太阳上的大规模黑子群中,有人发现了一阵异常明亮的白光。在用一时间,英国多个天文台都测量到了地磁场强度的剧烈变动。这是近150年以来,人类记录到的最强的一次太阳风暴。

然而,根据科学家们的最新预测,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另一个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它的强度会在2023年到2026年之间达到最大值,且很有可能比上一个周期的更强。



那么,如果2023年时,地球真的爆发了“超大太阳危机”,地球将会怎样?人类还能幸存下来吗?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得先弄明白,这个太阳风暴究竟是怎样的。

首先,太阳本身是拥有磁场的,其磁场强度要比地球大上数千倍。由于地球基本是由金属和岩石组成,它算是一个固体,所以磁场活动比较稳定。

但太阳就不同了,它是一颗“气体球”,所以在不同太阳上不同地区的磁场强度,就会有着比较大的差异。随着太阳的进一步活动,一些磁感线最集中的地方,就会纠缠在一起,进而飞出地球表面,朝着太空中延伸过去,形成磁环,并进而形成太阳黑子。

而如果这里的磁场强度进一步增强,那些磁环还会朝着更远的地方延伸,那么磁场中所包含的气体就会被抛入太阳的外层空间。

这些被太阳抛出的气体可不简单,它蕴含了大量的带电粒子以及能量,当它传播到地球范围内时,就会对地球造成恐怖的“太阳风暴”现象。



据估计,一次太阳风暴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10万乃至100万次火山爆发的总量,几乎碾压上百亿枚百吨级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

所以,它的出现不光会直接危害到地球外层空间上的卫星、太空站的安全。还会对一些电视台、广播等的信号造成干扰。

比如曾在1989年出现的太阳风暴,对地球磁场造成了干扰,进而引起磁暴,导致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电网,足足瘫痪了一分半钟的时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亿美元。

那么,2023年可能会爆发的太阳风暴,对人类而言,会是一场灭顶之灾吗?

首先,值得说明的是,发生于1959年的“卡灵顿事件”,之所以没有对人类造成太大的灾难,有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人类的科技并不发达,电力设施的规模,远不及现在这么庞大。

而我们如今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基本都离不开电力及网络,电力相关设施早已遍布城市的几乎一切区域。如果再次发生那次强度、甚至超过那次强度的太阳风暴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几乎是难以估计的。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如果全球电力瘫痪,人类不再能用电,也没有互联网和卫星通信,几乎相当于让我们的生活水平,直接倒退回几百年前的状态。

既然太阳风暴对如今的地球有着这么大的危害,那么科学家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场危机呢?

首先,就是建立更加强大,功能完善的电网,能够做到短时间内快速响应,实现关闭。另外,就是多发射一些能够监测太阳活动的卫星,以提前为“太阳风暴”做好预警准备。当太阳风暴来临之际,只要能够提前获知,并及时关闭电网,等太阳风暴过后,应该是可以重新开启的。

然而,从目前我们真实的情况来看,虽然如今的确有专门用于预警太阳风暴的卫星,但它最快就只能做到提前几个小时来预警,这么短的时间,是完全无法让全世界人类展开防御措施的。



而且这颗卫星由于服役时间太长,曾多次出现故障,即使经过修复,但谁也无法保证其能准确预警下一次太阳风暴的到来。

另外,对于电网设施,想要重新建立更强大的电网,势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短时间内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对于2023年可能发生的超大太阳风暴,对人类而言,真的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挑战。

然而,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太阳风暴似乎对地球上的病毒,可以起到非常强大的灭杀作用。

比如1921年那次的太阳风暴,直接导致当时5亿人感染的西班牙流感彻底绝迹。而2003年的太阳风暴,也让当时在全世界范围扩散的“非典”病毒消失。

所以,这次的太阳风暴,说不定也是专程来找“新冠”的麻烦。



那么,对于这样的结果,你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5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科考“考”什么 | 6个人4个月,完成我国第一次地震科考

川渝本地消息

2022/11/21 16:41 北京市

已关注

X
地震发生后,大家最关心的是地震破坏及灾区受灾的真实情况。地震部门会在地震后立即派出人员赴震区加密观测、调查震害。并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来进行震情趋势判定,绘制地震烈度图等多种数据图表。


四川泸定6.9级地震烈度图

然而,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每次地震的发生对于地震工作者来讲都是一次加深对地震了解的绝佳机会。深入调查地震特征、发震构造、建筑物破坏特点等,都需要大批科研人员花费很长的时间在震区进行调查研究。

这就是地震科学考察。


青海门源6.9级地震应急科学考察队

不那么“科学”的

第一次地震科学考察

中国历史上地震多发,古人无法解释地震的形成原因,认为地震是上天的惩戒,不能从科学视角研究地震进展形成的规律,直到上世纪初才逐渐起步对于地震的科学研究。


337年前北京近郊平谷、三河发生强烈地震之后,康熙皇帝颁发的“罪己诏”

1913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发生7级地震,云南省行政公署派人去震区做实地考察。时任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张鸿翼曾在国外读书,对地质学颇有研究,被委以此任。


上海徐家汇地震台的峨山地震记录

张鸿翼一行5人冒着危险深入余震频繁发生的震中地区,走遍熠峨县(现峨山县)城乡各地,现场考察地震灾情。随后,张鸿翼撰写了地震考察报告,并绘制了熠峨地震地域图,报告对地震序列、地震类型、地震地质、灾害破坏特征及其成因、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均有论述。


云南峨山县油菜花田

这是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地震科学考察活动,首次摆脱“地震乃天戒”的迷信说法,将地震纳入科学范畴去思考。虽然报告离现代地震科学考察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甚至是得出“沙层陷落导致地震”这样不正确的结论。但是,张鸿翼能以地质学的理论与观点去考察地震灾害,较之前人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他在报告中提出的一套防震抗震策略,受到人们的好评。


张鸿翼撰写的考察报告

6人4月

第一次地震科考!

虽然峨山地震的科学考察开创了我国地震科学考察的先河,但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地震科考却始于 1920年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造成约27万人遇难,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地震,也是中国震级最高、震中烈度最大、灾害最重的地震之一,史称“寰球大震”。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4个月,当时的北洋政府委派内务、教育、农商3部委的翁文灏、谢家荣、王烈、苏本如、易受楷、杨警吾6人赴灾区考察。他们从北京乘火车走北线,抵京绥铁路的西终点——归绥(今呼和浩特),再从归绥经宁夏至皋兰,一路骑马、步行从固原、平凉、天水至兰州。受地震影响较大的地方,考察队几乎走了个遍。


海原地震考察路线(绿色)

历时4个多月的艰苦考察,实现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地震科学考察。考察团给震区各县知事发放“调查表”,收集各地的地震现象和地震灾情。这次调查与以往地方官员查访灾情,查勘灾赈公费用途有很大的不同。

首次真正意义上的

地震科学考察

究竟有何不同

请看下回分解

参考资料:

谢家荣与海原大地震科学考察 张立生

海原大地震首次地质调查与后续十年科学活动 张尔平

民国地震科考第一人——张鸿翼 高继宗

来源:震知卓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6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异常活跃”!科学家称俄罗斯希韦卢奇火山可能要喷发

光明网

2022/11/24 20:35 北京市

已关注

X
据路透社11月20日报道,科学家说俄罗斯的希韦卢奇火山异常活跃,可能要喷发。报道称,堪察加火山喷发反应小组20日说,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的希韦卢奇火山已变得异常活跃,有可能发生一次强大的喷发。该反应小组在其网站上说:“火山灰喷发10至15公里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目前的活动可能会影响国际航班和低空飞行的飞机。”俄新社援引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火山地震研究所所长阿列克谢·奥泽罗夫的话说,这座火山的穹顶非常热。他说:“夜里,穹顶几乎从上到下照亮了它的整个表面。1000摄氏度滚烫的大块物质滚下山坡,火山碎屑向下流动。通常,在一次强烈的喷发之前,会观察到穹顶的这种状态。”作为堪察加半岛最大的火山之一,希韦卢奇火山也是该半岛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在过去1万年里估计发生过60次大规模的喷发。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说,这座火山上一次最强大的喷发发生在2007年。(编译/龙君)


来源:参考消息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3 17: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