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18|回复: 6

23年2月16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6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阳风暴”是什么?人类应该担心吗?它会对城市产生什么影响?

新鲜旅行事呀

2023/02/16 08:13 江苏省

+关注

X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存在都归功于太阳的辐射热,但是,当辐射失控,数以万计的太阳辐射能量向我们袭来时,会发生什么?


当地球受到太阳耀斑的直接撞击时,会发生什么?足够强大的耀斑是否会像我们所知的那样摧毁我们星球上的生命?

这个答案很复杂,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站在最新科学研究的角度,来和大家聊一聊太阳风暴(太阳耀斑)这个话题。


太阳风暴将在2025年达到顶峰

目前的太阳正处于 11 年一循环的太阳活动周期,科学家表示,太阳风暴的爆发将在 2025 年达到顶峰,届时耀斑将更加强烈和极端。

这可能会引起一些担忧,根据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我们现有的互联网通信结构,很容易受到强烈的太阳风暴的影响。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如果一场特别强烈的太阳风暴驶向地球,它不仅会破坏电网和卫星,还会使互联网长期瘫痪,我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无法承受严重的太阳风暴。

我们人类的卫星系统,如GPS导航系统,尤其容易受到攻击,非常强的电磁干扰可以使卫星系统系统完全瘫痪。

而如果全世界的互联网中断一天,那么仅美国的损失估计就将达到 70 亿美元。


太阳风暴会对城市造成什么影响?

一场太阳风暴可能会造成相当于全面停电的电力损坏,以及互联网的全面中断,尽管电网系统和网络系统是相互依存的,但它们是需要分开进行处理的,因为系统会影响两个系统,并且两个系统都需要部分重建。

显然,城市在太阳风暴面前显得特别脆弱,没有电就没有互联网,而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修复工作需要由合格的技术人员同时、按区域进行,这需要很大一部分时间。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导致移动网络崩溃,固定网络因为在地下,所以受到的影响可能较小,并且在发生故障时更容易修复。

而如果以最坏的打算来看的话,太阳风暴造成的影响,最坏的情况是全球停电。


人类是否准备好面对太阳风暴了?

我们不是生活在 1859 年的电报时代或 1921 年的机械时代,现在一切都取决于互联网和电力(两者都是独立的),我们的通信技术是光缆、卫星和无线电连接的混合体。根据最近一项题为“太阳超级风暴:规划互联网启示录”的研究,一场超级风暴可能会使这些系统中的许多系统无法运行。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面对太阳风暴时,最重要的是保证太阳风暴不会摧毁我们的网络基础设施。


我们相信,以我们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组织能力,太阳风暴应该不会对我们人类造成太大的影响,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措施,我们老百姓应该是感受不到什么差别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如何应用?国务院普查办答南都

南方都市报

2023/02/15 12:54 广东省

已关注

X
南都讯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 据了解,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制定时,便确定了“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工作原则,以推动普查成果应用。当前,此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各地各部门开展的应用情况如何?

2月15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在回答南都、N视频记者提问时介绍,国务院普查办指导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的普查应用成果。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回答南都、N视频记者提问。

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方面,郑国光介绍,国务院普查办组织专题组,联合北京、河北、浙江,利用普查数据成果针对极端情景下人口、房屋建筑、道路可能的灾害风险及其影响,开展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所在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形成专题评估报告,提出安全保障工作建议。

在服务行业发展需要方面,郑国光介绍,住建部门基于普查获取的房屋建筑调查数据和灾害风险属性信息,牵头开展2022年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探索普查成果在城市信息模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城市体检、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的应用。交通运输部门针对干线公路普查发现的高风险点,全面实施“十四五”期间灾害防治工程。水利部门将普查数据成果用于指导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支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自然资源部门将普查成果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灾害隐患治理,风险监测预警等常态化灾害防治,有部分成果已应用到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等。应急管理部门将普查成果融入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综合研判能力。气象部门将普查成果纳入到气象大数据云平台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各级气象部门在业务方面的应用,包括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观测站点选址、气象灾害保险等方面。

在服务于城市安全管理方面,郑国光介绍,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将普查数据与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城市管理平台融合,为城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会商评估、应急救援处置等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切实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在服务基层能力提升方面,郑国光介绍,立足于“普查数据取之于基层、用之于基层”的定位,各地积极探索将普查成果融入到社区综合管理体系,加强普查数据成果分析、打造高效智慧的“全科大网络”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网格化管理来筑牢基层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比如,浙江杭州西湖区利用普查数据进一步补充区“楼安卫士”基础数据,实施更新街道建筑安全码和楼安指数,把安全码分为绿码、橙码、黄码、红码,排查隐患房屋建筑,确保社区安全。

郑国光透露,下个月,国务院普查办还将召开第三次全国普查成果应用交流会,进一步推动交流普查数据成果的应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地震局预警项目检查评估组到长沙中心站开展检查评估

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2023/02/16 12:58 北京市

已关注

X
2月14日下午,中国地震局预警项目检查评估组组长余书明一行在湖南省地震局副局长黄志东、测报处处长贵文品、湖南地震台相关工作人员陪同下,到长沙中心站检查评估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进展情况,长沙中心站副站长黎品忠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检查评估组查看了预警项目观测设备在长沙中心站观测山洞的架设情况、业务中心预警平台的部署情况,参观了长沙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交流会上,贵文品处长介绍了中心站监测运维、风险防治、应急响应服务、防震减灾宣传等方面的情况,黄志东副局长介绍了长沙中心站创建“全国一流中心站”的情况。检查评估组针对预警项目检查评估结果提出了整改提升的要求,从推进标准化改造、加强业务联系、突出特色亮点、规范业务流程等多个方面,为长沙中心站争创“全国一流中心站”提出建议。余书明组长提出,湖南省地震局和长沙中心站要在中国地震局的统一部署下,保质保量完成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任务,结合长沙中心站业务中心改造任务,对观测环境进行整改提升和标准化建设。长沙中心站要在“一流人才队伍”和“一流业务水平”上找差距、下功夫,确保六大业务落地、突出“站局合一”特色亮点、规范业务流程,着力解决思想、纪律、业务、作风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块运动始于小行星轰击

科技大头条

2023/02/16 17:34 河北省

已关注

X
当我们登上高山远眺,极目雄伟的群山和峡谷,心中一定会产生“山河壮美”的感受,并惊叹于造化的神工。

如果追根溯源,这些地表的壮丽景观其实都是拜地球的板块构造运动所赐。它也是造成今日地震、火山爆发的主因。此外,生命所必需的元素,也是通过板块运动才从地球内部逸出的。因此板块运动的历史,牵涉到地球原始生命最早出现的历史。


板块运动如此重要,但这一过程始于何时,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

这一过程显然不可能在地球诞生之初(距今45亿年前)就开始,那个时候地壳都还没形成呢。即使有了地壳,也要等地球内部冷却到一定程度才能启动。为什么呢?因为推动板块运动的是地幔物质的对流;在对流时,熔融态的岩浆靠粘力拖着板块一起运动。但我们知道,温度越高,岩浆的粘性越差(比如蜂蜜加热之后粘性下降),所以只有岩浆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粘力才大到足以拖动板块。这样一算的话,过去普遍认为,地球板块运动始于30亿年前。

但是,最近瑞士日内瓦大学的一位科学家提出,板块运动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早至少5亿年,促成时间提前的原因,竟然是小行星撞击。

板块运动比原先认为的要开始得早

为了追溯地球板块运动的起始时间,这位科学家调查了在地球历史的不同阶段存在的岩石类型。他专注于两类岩石上:一类是镁铁质岩石,这类岩石像玄武岩一样,通常是暗黑色的;另一类是长英质岩,这类岩石类似花岗岩,质地比较轻。这两类岩石常见于页岩(一种薄片状的岩石)中。它们都含有钛的各种同位素,只是同位素比例不同而已。根据这一点,可以推算出它们所在的页岩的年龄。

其中,长英质岩石的形成条件比较特殊,仅当高温有水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一般仅当海底的两个板块相互挤压,一块俯冲到另一块下面时,在俯冲带上才具备这个条件。换句话说,长英质岩石正是板块运动的产物。

这位科学家通过考察距今35亿年的页岩,发现早在35亿年前,大陆地壳的55~60%就已经是由长英质岩石组成的了,这意味着大规模的板块运动至少在那之前就开始了。


小行星撞击推动板块运动

可是前面说了,那个时候地球内部还太热,地幔物质的粘性还较差,似乎不足以拖动板块运动。那么,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呢?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测,是小行星撞击帮了大忙。

他建了一个计算模型,模拟不同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看看地壳和地球内部会发生什么。他发现,只要一次比较大的撞击,就可能在撞击地产生一条俯冲带,俯冲带可以持续活跃1000万年左右。

至于这条俯冲带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比较好理解的:小行星猛烈撞到地壳,把撞击点的地壳击碎成几块,在小行星的冲击力和重力作用下,某块地壳俯冲到另一块的下面,于是就形成了俯冲带。

如果考虑到地球年轻的时候,曾经经受过很多小行星的狂轰滥炸,那么发生全球规模的板块运动也不是不可能。

此外,按这一设想,板块运动停停歇歇,可能启动过不止一次,因为在地球的历史上,密集的小行星撞击也是歇歇停停,不止发生过一次。直到地球内部冷却到一定程度,地幔物质足够粘稠,板块运动才不再需要借助小行星撞击,靠地球内部自己的力量就可以维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7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结构不只有4层!科学家证实最内第5层核心:要改教科书了

环球解密之未解之谜

2023/02/16 22:54 河南省

已关注

X
教科书中总是说“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共有四层”,但如今这个说法可能要改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ANU) 最新研究发现, 地球确实存在第五层“最内层核心”(innermost inner core),打破了以往的认知。


示意图/自《ANU》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于《地球物理研究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发表研究,证实球存在第五层“最内层核心”,研究作者史蒂芬森博士 (Joanne Stephenson) 表示,地球构造的传统认知为地壳、地函、外地核与内地核,过去就有科学家怀疑除了这四层以外,还有其它构造。随着研究团队透过国际地震中心的地震波数据配合演算法,发现地核中的铁结构产生变化。


示意图/自《YQQLM》

研究指出,距离地球中心约650公里有着一条过去未知的界线,这也间接证实地球历史上曾发生2次独立的冷却事件,虽然真正原因目前仍未解开,但针对内核结构的研究能让人类更了解地球历史。

根据传统认知,地球各层构造的平均厚度为地壳17公里、地函2883公里、外地核1742公里、内地核1200公里,如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却证实地球结构存在第五层,而新界线位于已知的内地核当中,对此史蒂芬森博士表示“这个发现让人非常兴奋,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重新编写教科书了。”


这真的是惊人的发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7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洞是暗能量来源”首个证据或现身

极目新闻

2023/02/17 02:05 湖北省

已关注

X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宇宙中近70%的能量是促使宇宙膨胀的暗能量,但科学家一直不清楚暗能量究竟是“何方神圣”。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和《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刊发两篇论文指出,他们对星系中央黑洞开展的观测结果表明,黑洞可能是暗能量的来源,这与爱因斯坦理论预测的结果一致。如果最新研究获证实,困扰科学家20多年的暗能量起源之谜或得到解决,这将彻底改变宇宙学面貌。


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图片来源: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织

物理学定律表明,引力会导致宇宙收缩,但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他们将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称为“暗能量”。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暗能量的来源是黑洞,但迄今还没有很好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比较了拥有中心黑洞的遥远星系和本地椭圆星系的观测结果,发现其中央黑洞的质量比90亿年前增长了7—20倍,如此快速的质量增长无法用吸积和合并来解释。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解释:黑洞可能包含暗能量,且与宇宙的膨胀相耦合:随着宇宙不断膨胀,黑洞质量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宇宙耦合”。这一解释与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结果一致。爱因斯坦认为,宇宙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时空本身包含的一种能量——真空能,其导致宇宙加速膨胀,黑洞包含真空能。

研究人员指出,这是首个观测证据表明黑洞实际上包含真空能,是暗能量的起源,且黑洞与宇宙膨胀相互“耦合”。通过观测更多星系,或观察宇宙微波背景(CMB)中的信号,人们会获得更多观测证据,如果本研究的推论是正确的,黑洞将以一种可探测到的独特方式影响宇宙膨胀和CMB。

(来源:科技日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7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磁读数为何大跳水?是和太阳掉了一坨有关,还是地震前的信号?

航空航天港

2023/02/17 07:59 江西省

已关注

X
最近,地质、气象爱好者们内心慌得一匹,因为他们经常查看的地磁线App显示地磁扰动指数Dst大跳水,跳到什么程度呢?直接崩了不能用了,一段时间后才重新连上,显示读数为负66。以往地磁Dst大跳水的情况并不鲜见,但直接跳崩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在排除是软件故障之后,圈内开始流传着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不是跟太阳活动有关,就是预示这最近几天地球上的某处可能有大地震。

最新这个读数的跳水快吓尿了不少人


以前也有类似的Dst读数跳水


但直接跳没了的,还是第一次


不仅如此,还有人传言未来几天,巴基斯坦、阿富汗或者意大利发生大地震的几率而很高,甚至有可能是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就看谁会中招了。据说近期美国和欧洲航天机构的科学家们,正在不间断地监测着巴西南部上空的大磁场异常。

图片显示巴西南部有大的磁场异常,但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


对于这种没有官方来源的消息,咱们自然选择不信,最多留个心就行了,但最近这段时间的太阳活动和地球磁场确实有些异常。比如4天前,据太阳动力学观测站(SDO)发布的消息,太阳北极突出部的一大块物质突然断裂脱落,抛射物正在一个巨大的极地漩涡中,绕着太阳北极旋转。

这是日珥PLUS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高中地理书中讲过的日珥现象,但实际上,脱落的物质能够围绕太阳整个北极旋转,证明它的规模要比日珥大得多,这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观察到。这可能是太阳磁极逆转造成的结果,据说每11个太阳年,其磁场就会逆转一次。另外,过去的24小时内,科学家还观察到13个活跃太阳黑子。

注意是11个太阳年,不是11年


而不管它们到底是啥,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太阳如此大规模的活动,必然会对地球磁场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根据地质、气象爱好者圈内的消息,16日地磁短时可能达到活跃水平;受15日CME的影响,17日到18日,地磁短时可能达到磁暴水平,规模可能比去年2月一次“击落”SpaceX约40颗“星链”卫星的地磁风暴还要大。

媒体引用的这张照片,其实是猎鹰9火箭再入时的画面


这些也许都还只是“风景”,大家最为关心的,其实还是地磁Dst读数大跳水,是不是真的跟大地震有关?根据地震学报2004年发表的文章《地磁日变化异常与强震的关系》一文,地磁场异常是所有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而大的地磁场异常是地震发生的充分条件,但并不代表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太阳黑子所引起的磁暴,也可以改变地磁场大小的1%左右,对地磁场的方向也会干扰,但这次太阳的活动相当剧烈,是人类以前没遇到过的,到底会影响百分之多少的地磁,还不好说。另外,强震对地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2003年2月24日巴楚-伽师6.8级地震,临震前喀什、乌鲁木齐地磁台均出现日变幅度、相位及形态异常现象,其中喀什地磁台变化最大。从2月21日开始变化,2月22日到23日变化幅度最大,量级达10~20nT,2月24日发生6.8级地震后日变幅异常开始恢复,直到2月26日完全恢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5 08: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