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6|回复: 7

23年3月24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4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海施行地震预警管理办法

中国新闻网

2023/03/23 18:42 北京市

已关注

X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祁增蓓 摄

中新网西宁3月23日电(祁增蓓)3月23日,青海省地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称,为加强地震预警管理,规范地震预警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青海省出台了《青海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该省地震预警管理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已于2023年3月1日正式施行。

青海省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全省97.3%的国土面积位于7度及7度以上高烈度区,地震活动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灾害重,该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存在较大的震灾潜在风险。

青海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丽萍介绍,2000年至今,青海省发生5级以上地震68次,6级以上7次,7级和8级各1次。其中,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21年玛多7.4级、2022年的门源地震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地震预警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广受社会关注、涉及民生安全的工程。2018年,青海省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青海子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包括地震预警监测系统、通信网络与信息传输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等。

目前,青海共建成464个台站,其中43个基准站、71个基本站、350个一般站。项目已进入内部测试阶段,计划于今年第三季度投入试运行,年底前正式运行,项目投入运行后,将在青海全省范围内提供秒级有效预警服务。

地震预警涉及系统建设、运行管理、信息发布、传播与处置等环节,迫切需要从立法层面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为加强地震预警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杨丽萍说:“《办法》的规定出台是贯彻实施上位法、提高减灾能力、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

据悉,《办法》共有24条,包含阐述地震预警概念、明确工作责任和工作机制、规范地震预警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建立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和响应机制、宣传普及与避险演练、确立地震预警工作保障等六个方面。

《办法》规定,地震预警信息由青海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建立地震预警信息接受播发机制;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和通信运营企业应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指导下,建立地震预警信息接收播发系统。(完)
 楼主| 发表于 2023-3-24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非洲大陆裂缝若持续扩大或出现新的海洋

看看新闻Knews

2023/03/23 07:51 上海市

已关注

X
早在几年前,科学家们就注意到非洲大陆上出现了一条大裂缝,科学家研究认为,若这条裂缝持续扩大,未来非洲大陆可能会一分为二,并逐渐形成地球的“第五大洋”。

这条裂缝位于肯尼亚西南部,近些年随着时间的流逝,裂缝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宽。科学家认为,这条裂缝与东非大裂谷有关,是由板块运动造成的,气候变化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这条裂缝如果继续扩大,未来可能会将非洲大陆切割成两个板块——索马里板块和比它更大的努比亚板块,这两个板块目前正在以每年几毫米的速度相互分开,当它们完全分离开来的时候,地球可能就会形成“第五大洋”,乌干达、赞比亚等非洲内陆国家将会拥有自己的海岸线。不过,科学家称,可能需要4500万-5000万年板块才会完全分离。

(编辑:张浩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4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政府预测:日本海沟若发生大地震 灾害垃圾量将超2700万吨

环球网

2023/03/24 10:09 北京市

已关注

X
本文转自【海外网】;


海外网3月24日电据日本朝日电视台23日晚报道,日本环境省当天公布评估结果称,若日本海沟发生巨大地震,日本将产生超过2700万吨灾害垃圾。

日本环境省称,日本海沟一旦发生巨大地震,预估将产生2717万吨灾害垃圾。该评估结果超过3.11东日本大地震之际产生的2000万吨垃圾量。千岛海沟若发生大地震,将产生1042万吨灾害垃圾。

24日,日本环境省将继续就如何处理垃圾进行讨论,并要求各地方政府提前为此做好准备。(海外网/王珊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4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4级或5度以上地震,北京市民将收到预警信息,然后这样做

北京日报

2023/03/24 12:01 北京市

已关注

X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珊

地震发生后,避险减灾每一秒都十分宝贵。《北京市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已于3月1日正式施行。今天上午,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立法特点和主要内容等。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在部分校园试点安装了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这个多功能终端平时能播放防灾减灾知识,紧急情况下还能发出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不同种类地震波、电磁波之间存在差异,提前几秒至几十秒对破坏性强的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发出警报,为一些特殊行业、公众争取紧急处置、避难逃生时间。”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刘桂萍介绍,北京主要根据国家地震局的统一部署来规划建设包括监测、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信息发布系统在内的地震预警系统。

刘桂萍透露,目前北京正在全力开展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北京子项目的建设。“通过建设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技术和保障系统,形成了平均台站间距11公里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这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目前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即将进入正式试运行阶段,初步形成了地震预警和信息服务能力,最终能够实现地震发生后6到8秒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记者注意到,《办法》中还特别明确,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不得编造和传播虚假地震预警信息。“如果个人、企业通过自建的地震预警系统擅自发布,将会造成社会信息的多元、杂乱,公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嘛,不仅起不到减灾的效果,还容易对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北京地震台副台长马士振解释。

他介绍,目前北京选择了部分学校作为示范单位,安装了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现在一共装了64套,这个终端是多功能的,平时能播放防灾减灾知识,紧急情况下还能播放地震预警信息。”他透露,下一步地震台将和电视、广播、手机、互联网和第三方平台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也就是说,今后,公众可以通过专用终端、智能手机、电视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北京地区发生什么等级的地震,会接收到预警信息?马士振介绍,如果发生4级或5度及以上的地震会发布预警信息,收到信息后市民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静,结合所处的环境采取正确的避险措施,市民可以牢记6个字,伏地、掩护、抓牢。万一发生地震,不要慌张,就近避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消息:地球大陆仍在分裂,GPS再次确定,一片新海洋正孕育而生

环球科学猫

2023/03/24 19:29 四川省

已关注

X
地球板块活动,是演化我们地球大陆、海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板块活动构建了这样的模式。

这不,来自中美合作通过对地球古老大陆的地壳研究表明,我们地球的板块构造运动启动不可能早于30亿年前。


当然,按照已知的理论情况来说,我们地球的大陆最初可能是一个整体,然后经历了演变过程,出现了大陆漂移,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地球面貌。

然而,这个板块活动依然在发展之中,并没有停止。虽然我们看上去这个变化过程不大,但是实际性的活动还是存在的。


这不,来自“非洲大陆出现分裂”之后,人类对该大陆板块的监测还是在继续,结果再次确定了,大陆继续分裂的情况。

这说明什么?地球未来可能发展出一个新大陆,并且还有一个新海洋,这究竟是是怎么回事?


这一项研究针对的是世界第二大陆——非洲大陆来说明了,该大陆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该大洲高原面积广阔,其中海拔在500米-1000米的高原占非洲面积的60%以上,所以有“高原大陆”之称。


然而,在非洲大陆上面,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就是我们说的“东非大裂谷”,这也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就算是我们从地球上空都可以清晰看到,而卫星拍摄下来的东非大裂谷断裂带,就像是一道伤疤在地球的表面。

所以,东非大裂谷素有“地球伤疤”之称。而这一条大断裂带的形成,按照地质学家的考察认为,是因为该区域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大约在3000万年以前,该区域的板块活动比较猛烈。


最终导致两个板块出现了张裂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

但是过后,由于该区域出现了抬升现象,出现了张力的作用,导致地壳发生了大断裂,从而形成了裂谷带的出现,同时地壳之中的熔岩也涌现出来了,逐步形成了熔岩高原。


然而,这个区域的板块活动——也就是我们说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活动还在持续,断裂带的运动还在发生,以至于该区域的变化还在发生之中。

根据利兹大学的博士生克里斯托弗摩尔表示,通过利用越来越多的GPS测量数据表明,非洲大陆还在继续分裂,这是可以确定的。


但是对于具体是不是因为裂谷的形成是由类似于海底发生的构造过程驱动的。这个只有部分人这样说,具体的还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这里我们只能说地球大陆在分裂,非洲大陆在分裂,特别是该裂谷区域的索马里构造板块、努比亚构造板块和阿拉伯构造板块,都是每年以几毫米的速度漂移。


所以,它的活动将可能在未来形成一个新的海洋区域,如果出现之后,那么分裂也就形成于埃塞俄比亚的沙漠,为肯尼亚和乌干达等国家开发海岸线创造了可能性,因为这个裂缝之中就会变成海洋。

当然,既然分裂了,那么也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小大陆。


同时,按照研究人员表示,从2005年以后,东非大裂谷区域还出现了一条长约56公里左右的裂缝,这也是一个新的变化过程。所以,可以确定非洲大陆的变化,一片新海洋正孕育而生,未来将可能为非洲内陆区域的国家,提供一次“海洋演变”的过程。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问,这新大洲,新海洋的形成,到底靠不靠谱?


的确,这个完全是可能的,大陆漂移学说一直被认为地球变化最为可靠的理论基础,而且无论是我们从这次对非洲大陆的变化监测,还是通过我们地球自身的板块活动变化。

其实都说明了我们地球虽然看上去是一个整体模式,但是也是由于各个大板块活动组成的。只是现代地球的板块处于一个移动较弱的状态,以至于我们看到的变化空间不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变化,就如我们从火山,地震等活动现象来讲,也是因为活动变化才有的,这足以说明板块并没有停止活动,只是强弱的问题。而且地球的演变也不是一两天就出现的,这个需要时间来考验。

所以,新大陆,新大洲的形成完全是可能的。那这就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了,出现了新大陆,新海洋,归谁呢?


的确,这是一件烧脑的事情,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几乎跨越了东部非洲所有的国家,其中以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为最长。

如果真的分裂出来了,估计所有依靠东非大裂谷的国家都要均分划分才行。


当然,这个事情还是比较久远,这会来讨论这个事情有点早了,因为该大裂谷就算是已经确定了在分裂,但是研究人员说,大约在500万年到1000万年以后,非洲东部将形成构造地质断裂,才导致非洲大陆被“分裂”成两个部分,所以还早呢。

说不定到时候非洲大陆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就如我们地球的气候变化来说,非洲这些年遭遇的气候影响都已经令人惊讶,要是这样下去的话,别说1000万年的时间,500万年后,该区域是什么样的景象,都是难以想象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出现诡异现象,科学家怀疑有生命迹象,让人感到脊背发凉

奇趣魅丽坊

2023/03/30 08:16 江苏省

已关注

X
太阳有多重要?今年的春节电影档黑马《流浪地球》便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由于太阳内部燃料耗尽,其生命到达了尽头,化为一颗红巨星。太阳系里温度骤降,地球表面温度更是直降至零下九十摄氏度。因而人类被逼逃亡,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


据天文学家观测报告称,自诞生至今,太阳已有135亿年高龄,正值壮年时期。按照正常状况发展下去的话,人类暂时不用过于担心。要将时间花在刀刃之上,在太阳尚未出现异常状况前,将科技水平尽可能提升,以防灾难的出现。


打了一支强心针后,科学家似乎对太阳的关注度逐渐下降,美国甚至撤回了数艘本来用于检测太阳状况的探测仪器。在未来的数十亿年间,太阳真的会按照正常的发展状况,不会出现丝毫问题吗?


并不是的,众所周知,太阳之所以会产生热量,主要是其内部的核反应堆所起的作用。我们在日常所做的实验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那更不用说太阳这庞然大物了。曾有居安思危的网友针对太阳可能出现的状况,作了一下数种猜测:


第一、太阳系提前发生氦闪。据悉,太阳在化为红巨星的前一段时间,会出现氦闪反应,科学家猜测目前太阳距离氦闪至少还有数十亿年时间。

但是,试想想,科学家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太阳内部的核反应堆数目。既然如此,越往后期,核反应堆的消耗速度会不会越快,氦闪的时间就可能会提前许多。


第二、太阳内部或许存活着“恒星人”。作为太阳系中心的天体,拥有强大的力量和不可动摇的威势。目前除了地球以外,其余七大行星都呈现着死气沉沉的状态,唯一有可能存活着生命体的就是太阳了。


假如这种猜测成真的话,恒星人在太阳内部生长发育就必须耗尽大量的资源,到那时太阳内部的核反应堆便会很快耗尽,大大缩短其寿命。

所以说,对于一切的事物,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要确定它的危险系数,是否有巨大危险潜伏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时刻做好准备,防范于未然。不然的话,当灾难来临之际,什么措施都会成为空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1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家发现月球“储水库”?研究人员:月壤中的撞击玻璃珠,支持月表水循环猜想

红星新闻

2023/03/30 23:09 四川省

已关注

X
3月27日,一篇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的研究称,基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的撞击玻璃珠,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撞击玻璃珠可能储存了大量的水,储水量可高达2700亿吨。

不过,该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森向红星新闻记者解释称,研究中所提到的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水。“这里的水是广义上的水,人类是不可以直接使用的。”

“我们的研究证明撞击玻璃珠可能是一个新的月球储水对象,支持了月表水循环的猜想,也为解释像月球一样没有大气天体表面水的来源提供了新启示。”胡森介绍说。


资料图

玻璃珠中水含量来自太阳风

还能进行水循环?

据介绍,研究团队先是从嫦娥五号月壤中手工挑选出了几十到一两百微米(1微米为0.001毫米)大小的玻璃珠,制备成了满足水含量测试分析的样品靶,并获得了这些玻璃珠的化学成分。

胡森介绍称,水含量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为普查,第二轮为细描,是“从'素描轮廓到刻画细节'的实验过程”。

在第一轮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每颗玻璃珠上分析两个点,一个位于边部,一个位于核部,这样可以获得玻璃珠中水含量分布的全景轮廓。研究结果显示,玻璃珠边部的水含量比较高、核部的水含量比较低。“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相反。一般经历过高温淬火形成的玻璃珠,应该表现出边部水含量较低、核部水含量较高的特征。”胡森解释称,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说明背后隐藏着某种物理机制。

在第二轮实验中,研究人员为了理解数据背后的物理机制,选取了一些核-边水含量差别显著的玻璃珠,对其进行了剖面分析,获得了玻璃珠中水含量与氢同位素的剖面分布特征,为研究撞击玻璃中水的来源、保存和迁移机质提供了新的认识。

根据水含量与氢同位素的负相关性,研究人员根据水的“指纹”——氘/氢比值,判断这些水来自太阳风。“太阳风的氘/氢比值一般为25×10-6,而团队所测量的玻璃珠中的水含量氘/氢比值与之近乎一致。”胡森补充道。

此外,根据玻璃珠水含量和氢同位素的剖面特征,还可以判断这些水是通过扩散进入到玻璃珠。“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在一些玻璃珠还记录了一期明显的水丢失事件,“这意味着,太阳风成因水不仅能储存在玻璃珠中,同时还能从玻璃珠中逃逸出来,这也说明玻璃珠具有维持月表水循环的能力和潜质”胡森解释称。


2022年11月16日,北京,中国航天博物馆开馆。图为参观者观看月壤样品展陈。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其他无大气层天体

也有类似“储水库”?

事实上,人类此前的探月任务就表明,月球可能并不是完全干旱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就曾在靠近月球两极的深且陡的陨石坑里发现了冰冻水的证据。2009年,印度的月船1号(Chandrayaan-1)宇宙飞船也在月球表面发现了一层薄薄的水冰。在胡森看来,印度飞船在2009年的发现是“最大的突破”。而团队此番研究结果与其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其证明了月表水循环是有可能维持的。

胡森还提到,此前NASA关注的重点主要是月球(两)极(地)区,但是这部分地区环境相对较差,也相对较难开展工作。而玻璃珠就存在于月球表面,不太会受到地域限制。

近些年来,人类不仅在月表发现了水,在水星等其它天体上也探测到水的信号。同时,这些天体都经历了长达几十亿年的陨石撞击,其表面也很可能存在大量的玻璃珠,因此,嫦娥五号撞击玻璃储水的新认识,不仅为揭示月表水的来源、保存和迁移机制提供了新认知,也为解释为何水星等其它无大气层的天体表面存在水提供了新的启示。

胡森形容水是一个重要的纽带,可以串联起一个星体,反映出一个星体从内到外不同圈层的演化过程。“从地球演化视角来看,有水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有生命的。而月球上的水对其自身演化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红星新闻记者 黎谨睿 实习记者 邓纾怡

编辑 王禾 责任编辑 魏孔明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3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家发现月球“迷你水库”:1吨玻璃珠含1斤水

光明网

2023/04/03 09:46 北京市

已关注

X

月壤撞击玻璃珠内水含量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过去20年,科学家在月球表面发现了许多存在水的证据。有科学家猜想,月壤深处存在含水层,驱动着整个月球的水循环。那么,月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储存在何处?

现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研究员胡森、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惠鹤九等科学家合作发现,撞击玻璃珠可能是月球的“迷你水库”——一吨玻璃珠中平均可含一斤水。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我们的研究证明撞击玻璃珠可能是一个新的月球储水物质,支持了月表水循环的猜想,也解释了像月球一样没有大气的小行星上水的潜在来源。”论文通讯作者胡森对《中国科学报》说。

随着对月球探测的日益推进,研究者认为,通过大量玻璃珠提取水前景可期。

一个意外的发现

2021年冬季的一天,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博士生何会存用纳米离子探针检测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的撞击玻璃珠时发现,珠内的水丰度从外至内逐渐递减,形成“环带特征”。

她把这个结果提交给导师胡森。胡森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

很快,胡森把消息告诉了惠鹤九。尽管二人对月球样品都很熟悉,但这位合作伙伴的反应和他一样:“会不会是实验错了?”

从月球到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其他行星,寻找与“水”相关的线索一直是科学家研究行星历史和生命宜居性的一个出发点。

目前,研究表明月表虽然有水,但含量低,且呈动态变化。例如,月表水含量仅为10~1000ppm(即一吨月壤中含有0.01千克~1千克水)。同时,其高纬地区水含量明显比低纬地区高,极区可能存在水冰。月表水含量呈现出与月球昼夜相关的变化,相同位置晨昏时刻的水含量明显比中午高。

尽管月球几乎没有大气,但月表同样存在水循环现象。

美国宇航局(NASA)月球大气与尘埃环境探测任务曾检测到,月球空间环境中的水分子逃逸时间与流星雨事件相关。但经计算,流星雨的输入水量明显小于月球空间的水逃逸量,NASA科学家推测流星雨撞击月球时会把月壤中储存的一部分水蒸发到月球空间导致逃逸,并提出了月表水循环猜想。该猜想认为,月表10厘米到3米区域或存在未被发现的储水层。

然而,近年来,包括胡森在内的国内外很多人对月球不同矿物或组分的研究都不支持这一假设。“这些矿物中的水含量极少。”胡森对《中国科学报》说,此前他与合作者发现嫦娥五号月球玄武岩中的全岩水含量仅为62~133ppm。

那么,月表水循环猜想究竟是否成立?月壤中是否存在未被发现的储水物质?

胡森与合作者尝试用撞击玻璃珠回答这个问题。撞击玻璃珠是太空中的陨石、小行星等撞击月球后熔融月表的土壤和岩石,熔体溅射形成液滴冷却后形成的。它们有的内部成分单一,有的含有气泡、金属、硫化物等不同成分。嫦娥五号和阿波罗任务中返回的月壤中含有岩石、矿物碎片、火山玻璃珠、撞击玻璃珠等不同成分。此前撞击玻璃珠中的水丰度尚未被详细研究。

初步结果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玻璃珠内水丰度的“环带特征”说明它很可能来自太阳风。

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们一遍遍反复实验,接连从110多个月壤玻璃珠中选取表面光滑、化学成分与月球玄武岩一致的32个玻璃珠,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探针和拉曼光谱等多种方式进行测试后发现,结果和最初一致。

他们发现,玻璃珠的水丰度较之月壤岩屑更高,最高近2000ppm。“这相当于一吨样品中约有两公斤水。”胡森解释说。

“打通”月球水循环链条

关于月表水的来源,科学家有很多猜想。例如,太阳风携带的氢离子注入月表矿物,月球早期形成时含水并保留至今,彗星和小行星撞击月球时携带而来。

事实上,无论是岩浆活动还是撞击天体(携带水源),都可能通过高温熔融形成撞击玻璃珠。研究者如何凭借“环带特征”确定撞击玻璃珠中的“水”来自太阳风呢?

对此,惠鹤九向《中国科学报》解释说:“通常,通过高温熔融形成玻璃珠时‘水会向外跑’,因此玻璃珠内更可能出现水丰度‘里高外低’的情况。”

同时,作为元素周期表中质量最轻的氢,科学家可以通过鉴定其同位素(氕、氘、氚)特征识别其来源。通过对玻璃珠内氢同位素进行检测,研究人员发现其与太阳风的氢同位素组成一致,且为极端贫氘。

这些现象使得他们推测撞击玻璃珠或能验证月表水循环猜想:过去数十亿年里,在陨石或小行星撞击作用在月表形成玻璃珠后,太阳风中的氢离子源源不断到达月球并注入表层的玻璃珠中,形成月球水的来源,维持着月球表面的水循环。

“撞击玻璃珠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就像海绵一样。氢注入其中可能会与氧结合形成水,也可能在其他条件下被释放出来。”胡森解释说,他们也发现有些玻璃珠在后期甚至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撞击或加热事件,导致水含量剖面叠加了一次去气过程。

数十亿年来,太空天体撞击带来的“翻耕作用”让月壤中普遍存在撞击玻璃珠(含量约为3~5vol%)。研究者估计,月壤中撞击玻璃珠所承载的水量可达到2.7×1014千克。“这远比地球四大洋的水储量(约1×1021千克)低,但相对来说是挺可观的。”胡森说。

根据这些结果,他们认为,这些直径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撞击玻璃珠(约30~150微米)是月球表面土壤中的主要水库,但不包括月球两极的冰。

玻璃珠取水前景可期

下一步,如果宇航员常驻月球,是否可以直接“就地取水”?

惠鹤九表示,通过大量玻璃珠提取水具有前景,但这种水与地球上通常看到的水不同,玻璃珠中的水主要以羟基(-OH)形式存在,如何开发利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审稿人认为这项研究十分有趣,且提出了重要的新发现。“1972年,一项研究曾报道了挥发性元素向内扩散的现象,但一直以来尚未报道过撞击玻璃珠内水的发现。作者通过一组全面的分析有力证明了羟基存在。”一位审稿人写道。

此外,随着探测能力的提升,科学家发现越来越多无大气的天体表面可能存在水,例如灶神星、水星等。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对于了解这些行星低纬度地区水的来源和成因有重要启示。

“后续更深入的精细研究,例如无大气天体表面水的来源、保存、迁移机制等,对未来深空探测任务原位水资源利用的方案设计和提取策略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胡森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5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