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2|回复: 3

23年6月14日/【地震吧】X与地震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4 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因为嵩山是一座山脉,不是地震发生的地点。但是,从地震地质的角度来说,新郑地震和嵩山还是有关联的。首先,新郑地震发生在张家界断层带上,而张家界断层就是因为嵩山和黄河之间的对称成山作用形成的地质格局。在新郑地震发生前,嵩山和黄河之间的断层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地震活动,其中很多次地震都是因为这一古老的断层系统而发生的。此外,由于嵩山与黄河之间的断层系统在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构造形态,包括断块的倾斜、变形和移动,这些基本的地质学特征也是新郑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看出新郑地震与嵩山存在关联,但不是直接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通过描述作者在地震中的亲身经历,来表现地震的可怕和破坏性,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和惶恐。以下是该课文的表达方式:1.描写细腻:作者通过描写地震时的细节,如地面起伏、房屋倾斜、家具碎裂等,生动地展现了地震的惊险和破坏性。2.感情真挚:作者在地震中的经历,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和人类的渺小,因此他的语言充满了真挚的感情。3.语言简练:作者的语言简练,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却能够深刻地表达出地震的破坏力和人类的无助。4.环境描写:作者通过对地震发生的地理环境进行描写,如山峦、河流、地质构造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危害。5.反思哲理:最后,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反思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渺小和无助,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不是“核聚变”,是由“摩擦生热”产生的。地球内部的热量还是由“摩擦生热”产生的。所有星球内部的热量全部是由“摩擦生热”产生的。在地球的地幔和外核的交界处,大约有150公里厚的固体铁和镍在“排斥力”的推动下,呈高速旋转状态,那里即是地球内部热量的发源地,也是地球磁场的发源地。 所有星球都有古登堡界面,那里就是星球内部“排斥力”发生的地方,“排斥力”就是星球内部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摩擦的动力。“万有引力”永远存在,“排斥力”也永远存在,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摩擦的动力更不会消失。万有引力和吸气一个道理,排斥力和吹气一个道理,您可以用口对着手心慢慢吹气,仔细推敲……。发生在地球的地壳中的地震是地球内部在释放天然气。构造地震分为“天然气合并型地震”和“天然气释放型地震”,共两大类。由于科学家不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错误的将“天然气合并型地震”取名为“余震”。发生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地球内部在释放天然气,属于“天然气释放型地震”。也就是说天然气是导致大地震发生的罪魁祸首!如果有疑问,请仔细阅读文章《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摩擦》,网上可以搜索到。作者:刘宽虎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关于地磁来源,我倾向于支持地磁来源于地球内部流动的带电的熔岩。地核由于高温高压的原因带正电,被挤出地核的电子弥散在地幔物质中,地幔物质绕地轴旋转形成环形电流,由此产生地磁。这是我对地磁的理解。此外需要澄清的是,地磁测量在靠近地表的区域里进行,因此其受到地球以外因素影响的程度会大幅度降低。除非特别情况(如太阳磁暴等),地磁测量主要反映的是地球内部熔岩的运动情况。

其次,地磁的强度与熔岩流动环绕的面积和熔岩流动速率(因为电流强度=速率*电荷量)呈正比关系(即:磁矩=电流强度*环绕面积,参见电动力学原理)。当熔岩速率突然增大时,地磁会突然增加;同样,当熔岩运动速率突然降低时,地磁会迅速降低。还有就是,熔岩环绕的面积突然的变化也会导致地磁的变化,而熔岩环绕区域面积的突然变化也预示着熔岩流动的方向可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再次,熔岩流动速率的改变和熔岩环绕区域面积的改变预示着熔岩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可能预示着将对地壳产生冲击。这是因为,地壳内表面可能与我们生活的地球外表面有着相似的形貌(个人推测,参见我以前关于应力集中的贴子),也即地球表面平坦的地方,其对应的内表面也相对平坦,地球表面沟壑纵横的地方其对应的地壳内表面也沟壑纵横。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当流动的熔岩和地壳内表面相对速度出现差异时,熔岩会对地壳内表面的突出部分产生冲击力,根据熔岩的密度和相对速度的大小,有时候这个力(冲击力=熔岩密度*速度的平方/2)可达几十兆帕,足以对地壳内表面结构产生破坏作用,而这种破坏甚至会通过应力传递对地表结构产生破坏,也即产生所谓的浅源地震。熔岩对地壳的冲击所产生的应力传递需要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地磁变化后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观测到地震的原因。粗略计算可知,30兆帕的压力垂直作用在10公里长100米高的地下岩体上会产生30亿吨的冲击力,这个冲击力足以使已存在断裂面的地壳发生移位和破损。

举例来说,日本是个岛国,在地表上是一个突出海平面的陆地,其对应的地壳下面的内表面应该也是个向下的突出结构。这样的结构容易造成熔岩对其的冲击,从而成为地震易发区域。同样我国西部地区山脉纵横,这是由于其正下面的地壳内表面存在向地球中心的突出结构,正是这些突出的结构通过与熔岩的多次冲击作用引发了地表的造山运动。

综上所述,我认为靠近地表的地磁监测能够反映地下熔岩的运动情况,而熔岩对地壳粗糙内表面的冲击可能引发地震,因此地磁监测是地震研究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如果去除其它因素影响,靠近地表的地磁变化非常有可能与熔岩的运动状态相关。

这样的话,我们到可以用地磁来确定哪些地震是主震、哪些是余震。
我的意见是由熔岩直接冲击产生的地震为主震(表现为地震伴随着地磁的变化),而之后由于应力传递而产生的次生地震为余震(期间地磁相对平静)。也就是地磁变动期的大地震应该为主震,而地磁平静期的地震应该为余震。

熔岩直接撞击产生地壳移动后会产生一系列板块相撞事件,即板块轮动现象,因此地磁平静期间也会有地震发生,这应该不难理解。

我一直观察这两年的地磁指数 发现每次只要跳水超过-50以下,未来半个月内绝对有超过6级的dz
而且似乎至多不超过地磁暴发生12天后就会来临
譬如 2008年4月30日发生过地磁暴 次月12日就来了汶川大地震
譬如 2011年1月份的那次地磁暴,发生12天后 巴基斯坦发生了一次接近8级大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9 1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