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回复: 1

50余万个小时里,一秒都没停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2月4日上午,立春的华北平原,寒风迎面而来,记者尽管穿着厚厚的军大衣,仍冻得脸红手僵。除了呼啸的风声,远处还有几只野鸡在“咯咯”叫,它们踩着田里的麦苗肆意奔跑。这里是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山口镇西北,不远处便是河北省地震局红山基准台。
  1966年,邢台相继发生6.8级、7.2级地震。同年7月,红山基准台在地震的严峻考验中诞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有组织有规模开展地震监测预报的台站。如今,红山基准台绝大多数数据的获取都已实现智能化,但仍有部分数据需人工观测。
  踩着积雪,跨过田埂,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胡秀娟、郭鹏昆开展野外观测工作。
  立稳脚架,拧紧基座,郭鹏昆在南,胡秀娟在北,安装好设备,仔细调整水平仪,不断挪动坐标,两台仪器和麦田里的一座标识塔被定位在一条直线上。
  “这叫测量地磁标志方位角,大约需要半小时,能为精确测量地磁场提供数据支撑。”胡秀娟说。夏顶酷暑,身旁都是玉米杆;冬迎寒风,脚下全是小麦。自2002年来到红山基准台后,胡秀娟已经在野外度过了无数个“半小时”。
  “接下来,我们要去地磁绝对观测室,也要瞄准麦田里的标识塔进行观测。”胡秀娟和郭鹏昆麻利地收好设备往回走。
  经过半小时的“煎熬”,记者早已迫不及待去观测室暖和一下。但室内并没有空调、暖气,观测时还须打开窗户。由于需要无磁环境,还要保持相对湿度,观测室内不能安装任何电器。胡秀娟进一步解释:“这类似于核磁共振检查,如果有金属物品,就会导致观测数据异常。”
  这项观测大约需要1小时,为抵御异常寒冷,军大衣是他们的必备物品。“用一句流行语形容,‘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胡秀娟介绍,夏天他们还要忍受潮湿闷热以及蚊虫叮咬。
  在测震地下室,记者见到了轻手轻脚的刘立申。“虽然红山海拔只有37米,但设备只要安装在山上,获取数据信息就极为灵敏。如果在仪器旁跺一跺脚,监测中心就会立刻发出警报。”刘立申说。
  还没聊完,刘立申接了个电话。“需要1月1日日本地震的数据,马上要用。”刘立申立刻回到值班室。
  “今天人多,炒个羊血,是隆尧县的特色菜。”处理完相关数据,刘立申立刻开始择菜做饭。他们这一轮值班将在第二天下午结束。
  近60年来,随着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红山基准台智能化手段不断进步。但无论设备怎样更迭,在每天的相应时间点,工作人员都会精准完成观测、计算、预报。在这50余万个小时里,这些工作一秒都没停过。
202402091057336243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震时刻:        2024-03-09 20:35:41
纬度:        41.18°
经度:        78.76°
深度:        10千米
震级:        3.9
参考位置: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2 11: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