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回复: 0

全 国 性 气 温 跳 水 与 显 著 地 震 事 件 发 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8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性气温跳水与显著地震事件的发生在时间上有相关。
首先,全国性气温跳水是指全国34个行政区划(港澳相近,只计入香港)中,半数以上行政区(以省会、首府代表)的气温(以高温代表)在一两天内发生6-14℃以上的下降。这种情况会使人感到天气突然变寒冷。对不同地方,气温突降多少度算是“跳水”很是不同。譬如同样是在一两天内发生10℃以上的温度下降,在乌鲁木齐、哈尔滨、南昌、贵阳这样的地方一年总得有那么几次;而对于香港、拉萨来说,这种情况则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所以在讲一次大范围内的温度跳水时,像乌鲁木齐、哈尔滨、南昌、贵阳这样的地方可能视一两天内发生了12℃以上的温度下降才算“跳水”,而在香港则只要在一两天内发生6℃以上的温度下降就是“跳水”了。
其次,这里所说的“显著”地震事件是指中国境内5.5级以上、邻国7级以上的地震。
如据<2345天气王>提供的《天气后报》,刚过去不久的2024年2月中下旬从2月15日至24日,先后有乌鲁木齐(15-17日)、西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太原(17-18日)、西安、哈尔滨、北京、天津(17-19日)、合肥、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春、南京、沈阳、济南(18-19日)、长沙(18-20日)、南昌、上海、杭州(19-20日)、重庆(19-21日)、成都(20-21日)、福州、贵阳(21-22日)、南宁、台北(21-23日)、广州(22-23日)、海口和香港(22-24日)等31个城市发生气温跳水。例:2024年2月17日北京最高气温11℃,2月19日的最高气温为3℃,两日内温度下降8℃。
过了一个月,到2024年3月下旬,新一轮全国性气温跳水发生。先后有兰州(3月22日-23日)、西安、石家庄、合肥、南京(22-24日)、呼和浩特、太原、北京、天津、武汉(23-24日)、长沙(23-25日)、济南(24-25日)、南昌、杭州(24-26日)、福州(25-27日)、成都和香港(26-27日)等17个城市气温跳水。
从3月底进入4月(3月31日至4月5日),全国性气温跳水又告发生。石家庄、北京、天津(3月31日至4月1日)西宁、兰州(3月31日至4月2日)、太原、郑州、济南(4月1-2日)、呼和浩特、合肥(1-3日)、成都(2-3日)、拉萨、贵阳、长沙(2-4日)、福州(3-4日)、南宁和台北(4-5日)共17城市气温跳水。
此前两次全国性气温跳水过程结束,第三次跳水过程进程过半,2024年4月3日台湾花莲海域发生7.3级地震,全岛震动,至少造成16人死亡、1155人受伤和3人失联。福建福州、厦门、泉州、宁德等多地震感强烈,福建、广东、浙江、上海、安徽等地有明显震感,江苏、江西等地也有震感。

再比如数月前的2023年11月上中旬,全国18个行政区沈阳(4-6日)、呼和浩特、天津、济南(8-9日)、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太原、合肥(8-10日)、西安、贵阳(9-11日)、兰州、西宁(10-12日)、成都、南宁(11-12日)、重庆(11-13日)和昆明(15-16日)发生了7-12℃的气温跳水。
此次气温跳水过程结束后半个月,2023年12月2日邻国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近海发生7.2级地震。
到了12月中旬,又有17个行政区省会或首府兰州、西宁(13-14日)、呼和浩特(13-15日)、南京、南昌、上海、杭州、成都(14-15日)、重庆(14-16日)、福州、广州、南宁、贵阳、台北(15-16日)、海口(15-17日)、香港(16-17日)、拉萨(18-19日)发生了6-12℃以上的气温跳水。据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12月14-17日的全国型寒潮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历史12月最强。
此次气温跳水过程之末,2023年12月18日我国甘肃省临夏州发生6.2级地震。造成百余人死亡,5百余人受伤。
又过了十余天,2024年1月1日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乌什县(震中:41.26,78.63)又发生了7.1级地震。至少造成3人遇难,5人受伤。7天后1月30日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合奇县(41.15,78.67)发生5.7级地震,与乌什7.1级地震相近,可视为7.1级地震的余震。又过了近1个月,2月25日阿合奇又发生5.8级地震(仍应属乌什地震余震)。

类似的例子至少包括2011年2月下旬至3月初,全国先后有沈阳(2月22-24日)、太原(23-25日)、石家庄(24-25日)西安、北京、郑州、合肥、南京(24-26日)、兰州、济南、武汉(25-27日)长沙(26-28日)、南昌、上海、杭州(27-28日)、贵阳、福州(2月28日-3月1日)南宁、广州、台北(2月28日-3月2日)等20个城市在一两天内发生了8-12℃以上的气温跳水。
这一轮气温跳水后8天,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德宏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
又过了1天,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海啸发生,造成近两万人的死亡和失踪(下图)。    
 
日本3.11大地震后很快,新一轮全国性气温跳水又开始。
2011年3月中旬,先由西向东再由南向北先后有兰州、银川、呼和浩特(12-13日)、西宁(12-14日)、西安、太原、北京、石家庄、郑州、济南(13-14日)、天津、贵阳、长沙、南京、杭州、福州(13-15日)、南昌、昆明(14-15日)、南宁、广州、香港、海口和台北(14-16日)等23个城市在一两天内气温跳水。
该轮气温跳水过程结束后8天,2011年3月24日邻国缅甸东北部发生7.2级地震,造成至少75人死亡,110人受伤。中国云南、广西、西藏等地有感。

 2014年1月31日至2月11日,先后有乌鲁木齐(1月31日-2月1日)、呼和浩特(2月1-2日)、长春(2月1-3日)北京(2-3日)、石家庄、太原、武汉、南京、上海、杭州(3-4日)、郑州、南昌、合肥(3-5日)、西安、福州、长沙(4-5日)、西宁(4-6日)、贵阳(6-7日)、南宁(7-8日)、广州(7-9日)、香港(8-10日)、海口(10-11日)等22个市气温跳水。
之后1天,2014年2月12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了7.3级地震(下图),至少5万余人受灾。

  2015年3月30日至4月11日,自北向南先后有北京(3月30日-31日)、石家庄、郑州、西安(3月30日-4月1日)、太原、济南(3月31日-4月1日)、武汉(4月1日-4月3日)、兰州(4月2 -3日)、合肥(2 -4日)、西宁(3 -4日)、成都(3 -5日)、南昌、杭州(4-6日)、重庆(5-6日)、贵阳(5-7日)、福州(6-7日)、广州、香港、南宁(6-8日)、海口(7-8日)、昆明(9-11日)等21市一两天内发生了8-14℃以上的气温跳水。
之后半个月,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至少造成8786人死亡。中国西藏、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地均出现人员伤亡(下图)。

这种典型案例还包括2016年冬春之交的两次全国性气温跳水后不久,中国的邻国阿富汗、缅甸和日本发生当时著名的“亚洲三连震”。
2016年2月9日至15日,全国一两天内发生8-14℃以上气温跳水的(省会)城市计有26个,大致自西北向东南先后为乌鲁木齐(9-11日)、西宁(10-12日)、兰州(11-12日)、银川(11-13日)、呼和浩特、济南、合肥(12-13日)、长春、沈阳、太原、北京、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昌、南京(12-14日)、贵阳、上海、杭州、福州(13-14日)、广州、香港(13-15日)、南宁、海口和台北(14-15日),是为第一次气温跳水。
半月后,2016年3月2日至11日,乌鲁木齐(3月2日-3日)、呼和浩特(3日-5日)、石家庄(6日-8日)、太原、武汉、合肥、南京、上海、长沙(7日-8日)、西宁、银川、成都、贵阳、郑州、济南、杭州、南昌、(7-9日)兰州、(8-9日)、南宁、福州、台北(8-10日)、广州、海口(9-10日)、香港(9-11日)等24个城市又发生了一轮全国性气温跳水。
    在第二轮气温跳水过后一个月,2016年4月10日至16日在中国周边一周内发生三次7级以上地震,就是所谓的“亚洲三连震”:
2016年4月10日阿富汗兴都库什地区发生7.1级地震,我国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及克孜勒苏州震感强烈。
4月13日晚缅甸发生7.2级地震,在我国的西藏和云南多地造成强烈震感。
4月16日日本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造成至少45人遇难,3000多人受伤和11人失踪。
  那年的秋末冬初,11月中下旬之交,全国又有26个城市发生气温跳水,分别是沈阳(11月18-19日)、北京(19-20日)、天津、石家庄(19-21日)、太原、银川、呼和浩特、兰州(20-21日)、济南、郑州、西安、西宁(20-22日)、南京、合肥、武汉、成都(21-22日)、杭州、上海、南昌、长沙、重庆(21-23日)、广州、贵阳(22-23日)、南宁、香港(22-24日)和海口(23-24日)。
此轮气温跳水接近尾声时,2016年11月22日日本本州福岛近海发生7.2级地震。
跳水过程结束后1天,2016年11月25日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发生6.7级地震(下图)。  

2017年2月19日至25日,全国共有21个省会城市气温猛降,又一次构成全国性的气温跳水。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天津、郑州、合肥、南京(19-20日)、西宁、兰州、西安、太原、石家庄、(19-21日)、武汉、长沙(20-21日)、南昌、杭州(20-22日)、贵阳(21-22日)、广州、南宁(22-23日)、福州、台北(22-24日)、海口(23-24日)和昆明(23-25日)。
此轮温度跳水过程发生前8天,2017年2月11日台湾高雄发生过5.6级地震。
跳水过程结束后两月余,2017年4月29日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下图)发生7.2级地震。

再后来2017年5月16日台湾台东发生5.6级地震。
那年(2017年)的8月8日还发生了九寨沟7级地震和8月9日的新疆精河6.6级地震。但这两次地震的发生,距2月份的全国气温跳水已接近半年了。
2018年4月,全国性的气温跳水发生过两轮:第一轮,2018年4月1日至7日,全国自北而南24个省会城市气温跳水。包括长春(4月1 日-3日)、沈阳、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济南(4月2-3日)、太原、合肥、武汉、南京(3-4日)、西宁、西安、南昌、杭州(3-5日)、兰州、长沙(4-5日)、贵阳(4-6日)、昆明、南宁、广州(5-6日)、香港(5-7日)、海口和台北(6-7日)。
第二轮,4月17日至25 日,全国自西北向东南共有21个省会城市在两天内发生了8-16℃以上的气温跳水。包括乌鲁木齐(17日-19日)、呼和浩特、石家庄、太原(19-21日)、长春、北京、天津(20-21日)、沈阳、郑州(20-22日)、西安、济南(21-22日)、西宁、合肥、南京(21-23日)、兰州、成都、武汉、长沙(22-23日)、上海、杭州(22-24日)和台北(23-25日)。
两轮气温跳水结束之后一个多月后,只发生了一个显著地震:2018年5月29日吉林松原宁江区的5.7级地震。

全国性气温跳水与显著地震发生之间可能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机制呢?
我们知道,遥远的北冰洋是冷空气的发源地。冷空气来自北冰洋地区,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得到加强。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带、西伯利亚以及蒙古等地聚集的冷气团积累到一定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较南方为高时,就会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向气压较低的地区泛滥、倾泻,形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地区上的气温跳水和寒潮。

研究指出,地震前孕震区上方出现低气压的情况普遍。孕震区低压的出现会吸引和影响其周边气流,为高纬度冷气团向低压区的溃决创造条件。震前震区气压下降幅度经常在10百帕(标准大气压为1013百帕)以上。这时人们会觉得呼吸不畅,或有闷热的感觉。
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9级大震前27小时内,气压持续下降9百帕,至临震前2小时突然回升。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1月30日-31日震中区下降约10百帕,此后气压稍有回升,但到2月4日气压又大幅下降,临震前14点气压比前一天下降10百帕以上。
1976年4月6日内蒙和林格尔6.3级地震,从4月1日-5日气压持续下降15百帕以上,然后回升10百帕,后发震。
1966年3月22日河北邢台发生7.2级地震。从20日-21日下午气压急降约15百帕,22日稍有回升,后发震。
1967年3月27日河北河间、大城6.3级地震前,震前4天到1天,气压持续下降15百帕以上。
1965年11月13日乌鲁木齐附近6.6级地震前,从11日-12日气压急升13百帕以上,又下降8百帕后发震。
1962年3月20日新疆伊宁附近赛里木湖6.4级地震前,震前3天到1天气压下降10百帕,后发震。
孕震区低压源于孕震期间地壳由于应力水平增强产生的大量微破裂和“地气”的逸出。
地震前一段时间(如,数月),孕震区地壳由于所受应力接近破裂强度而产生出大量的微破裂,致使地下气体(在地球内部大量存在,见于但不仅限于火山喷发和地热气田等)变得易于排出。而震时及震后一段短时间内(如半月),地下气体也会通过地震时形成的地壳破裂(断层)向外逸出。地震前后地球排出的气体,一般认为成分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硫、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它们排出时携带地表及地表附近的土壤和生物微粒升入大气,其中也包括大量被近地表放射性物质激发产生的所谓大气离子。从地下一定深度排出的“地气”因其温度高、湿度大而密度较低,盘踞在震区上空就使那里出现低气压。排气强烈时,一个具有气象意义的低压系统即在震区上空形成。这种强烈排气在一次强震前可以不止一次地发生。
震源区低压系统或云团产生后可以发生扩散、分裂和随过境气流的迁移,最终展布在一个比震源区广大得多(线度可达一两千公里)的空间范围上,并不断把邻区空气吸引向自己。最终,可能使高纬度地区的冷气团发生溃决,流向这个低压系统方向,造成降温。
冷气团侵入包含有“显著地震”震源上空的广大地区时,会遇到包含大量土壤和生物微粒、大气离子等的气溶胶云团。气溶胶粒子作为大气凝结核,遇冷使空气发生凝聚放出潜热,会使“跳水”前的气温有所高企,形成“高台跳水”的态势。同时凝结形成的云滴、冰晶会使得降水现象经常伴随“气温跳水”出现。降水降温,加大了“跳水”的幅度。

包括震源在内的广大地区由于地壳岩石受到接近岩石破裂强度的强大应力而产生微裂隙,“地气”沿微裂隙逸出地表,在地面空间的广大范围内生成较低气压,吸引高纬度区冷气团向低压区溃决产生降温。而“地气” 衍生而成的云团中的气溶胶颗粒造成水气凝结和潜热释放,使冷空气入侵带来的“气温跳水”更显降幅明显。这些就是“气温跳水”后会有显著地震相跟随的机制。
开头说过,不同地方气温(以高温代表)“在一两天内发生6-14℃以上的下降”算是“跳水”。对不同地方,人们头脑中的“气温跳水”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乌鲁木齐、哈尔滨、长沙、贵阳这样气温易于发生突降的地方,可能视一两天内发生12℃以上的温度下降为“跳水”,而像香港这样气温突降很鲜见的地方,则只要在一两天内发生6℃以上的温度下降就是“跳水”了。为确定一地“跳水”的标准,可以选取一段时间(如,5年),得出该时间段内各地(省会、首府)在一两天内发生10℃及以上的气温突降次数。5年内只发生过0-4次这样的气温突降的(如拉萨、香港),6℃的温度突降就视为“跳水”;5年内发生5-9次这样的气温突降的(如成都、北京),7℃的温度突降算跳水;发生10-19次突降的(如昆明、海口),8℃的温度突降算跳水;发生20-29次突降的(如南宁、杭州),10℃的温度突降算跳水;发生30-39次突降的(如福州、南昌),12℃的温度突降算跳水;而5年内发生40次以上这种突降的(如乌鲁木齐、哈尔滨)地方,则14℃或以上的温度突降才算跳水。通过提高气温易于突降地方“气温跳水”的阈值及降低气温变化幅度本来就小的地方“气温跳水”的阈值,应使各地对同一次冷空气或寒潮入侵造成的“气温跳水”的反映比较趋于一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 12: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