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61|回复: 35

捕风捉影的的“弧-口袋”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6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银川海娜的空间
我是外行,抄来的文章有喜欢就拿去,有好的请推荐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能够预测地震的正确地震理论
2010-01-30 22:06
能够预测地震的正确地震理论
luochengbao111
http://tieba.baidu.com/f?kz=702566433
费了很大的劲才整理完,为何图粘贴不上
我所说的把亚洲东南亚挤压成弧形,是指由日本,台湾,菲律宾,所罗门群岛围成的弧形。

弦理论目前是最能表达物质的本质,个人比较赞同,但是还没有在试验中发现,实际上是很难被发现~

由于海地板块的岩层较薄较软,因此可以看成是可以近似流动的软泥。这个弧形可以看成是口袋地形。因此当北美洲向亚洲作以白令海峡为支点的圆弧运动时,就会把海地软岩层赶进这个口袋,造成口袋地形内的压力大增,而且因为口袋内的海底岩层较软,因此可以近似看成液体,它内部的压力将转化成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你们可以结合谷歌地图中的地形或卫星模式查看。
目前我国西南部已经挤压成现在的情况,上面的图片是我国西南部山脉走向图。
汶川地震就是受这个力挤压,岩层断裂产生的。板块在山脉的地方是最不稳定的,而且是垂直于这个受力,汶川就是因为其山脉东北至西南走向。
另外顺便回复上面提出的问题,我的理论类似于弦理论,但是是可以验证的。

再来看看海地地震吧!这是美洲北端无法向亚洲靠拢,其南端向亚洲靠拢,必然在南面较弱的地方拉断。

看看所罗门群岛吧!东南亚的圆弧口袋挤压力过大,已经无法装下这些薄弱的岩层,再加上北美洲的直接作用力,使这里相对脆弱的岩层断裂。
在板块运动表现在陆地上是山区是最不稳定的,平原是最稳定的,但是如果周围是山区不稳定的,中间有一块是稳定的,那么在强大的力的作用下,这个地方最容易断裂,形成强震。目前的山区大部分都是经过历史的挤压,已经到达一定程度,你就看其受力方向那个地方的岩层最容易断裂。


像这样的地形,两面是面积较宽的比较固定的平原地层中间有比较窄的平原地形,而在比较窄的平原地形两边又是不稳定的山地地形,因此这样的地形是最经不起挤压的。
整个地球上的大陆都在向西漂移,仅仅是漂移速度的快慢问题,美洲板块最先脱离母大陆,非洲其次,对于为什么要漂移,这里有一个物理基础理论未被发现,这点我不会在网上谈的。下面我就谈谈他们漂移的证据吧!下面必须打开谷歌地图的卫星模式查看。
上面这张图片是智利最南端的海峡处,可以看到海底岩层向东把这里的海底地形冲击成这样。
也是美洲向西漂移的结果。

这是大西洋海底板块,这是被拉扯开的大洋。因此海底地形是中间地质年龄较年轻,两边年龄较早。
而且大西洋中间很平顺,中间就好像是被拉开的锅底地形。
这是被弧形拉开的印度洋海底卫星图片

这是太平洋中,亚洲板块向西运动的痕迹。横行条纹。
这是太平洋亚洲板块向西漂移后的痕迹中又出现了美洲板块重新冲击亚洲板块海底地形的证据。

海底较厚的地层把一条经过挤压形成的海底山脉拦腰挤弯。
被美洲冲击的口袋地形,其弧形内的岩层已经脆裂,其挤压力变为扩大这个区域的趋势力,从而转变为以此圆弧为中心向各个方向的挤压力。而且从美洲到亚洲这条冲击带上,因前方受到阻挡,其岩层有向两边挤压的趋势力。
而且太平洋因为亚洲大陆向西漂移,因此海底年龄带是以靠近美洲大陆年龄越早,靠近亚洲大陆年龄越年轻。
影响我国的主要挤压力图。两根洋脊被冲击弯了,现在横扫的挤压力。

日本的这张图形,就是海底相对比较薄弱的海底岩层被挤压压缩,形成弓型,海底地层被挤压出水面形成岛屿。

台湾也是如此。

而且从上面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口袋地形内的挤压力已经把海底挤压成什么程度。
再看看白令海峡目前的海底地形图。
目前已经挤压来比较稳定了。

另外你们再结合前期发生地震的地点已经地震的先后顺序,一个地震一个地震的沿着挤压力先后顺序看,你们将会看到所有地震都是成因果关系的。这就是把住地震的脉搏,这也是目前科学上缺少的地震研究方法。
再谈谈地震云吧!地震云代表地层运动的方向及运动距离的大小。没有图片,我就简单说一下吧。
地层的运动会影响一种未被发现的物质发生变化,影响到云层的变化。这就是常说的地震云,地震云仅仅代表地层运动,但是可以通过地震云判断出那些地方地层被压缩,那些地方地层硬性挤压。
地震云排骨条纹越宽,说明地层运动的速度越快,运动距离越大。鱼鳞状地震云,说明地层几乎在原地被挤压。
如果前段时间一个地方长期出现地震云,后来突然没有发生地震云,那么这个地方的地层已经被挤压成硬性挤压,如果一个地区两边都出现运动型地震云,中间没有出现,那么中间没有出现的地方将是硬性挤压。强震只会出现在硬性挤压的地层薄弱的地方。地层还在运动的地方只可能出现小震。
今天就讲这么多吧,有什么问题我再回复。

看到了吗,铁岭右边是薄弱的山区,左边是比较坚硬的平原。周围又有平行于力的方向的坚固地形,而且又比较宽。辽源南部也是这样。再加上从朝鲜半岛有力向上顶。
38
运城附近挤压地层的力来源于东南方向,你看看这里的地形,很狭长一带坚硬地层,周围是大面积的比较容易压缩的地层。比较容易压缩的地方是安全的只会有小震,而且地层现在随时都是运动,但坚硬地层不一样,这些地方薄弱的就容易被折断。

西安暂时因为运城这边还没有压缩到位,所以暂时不危险。我不能乱分析,不然会被删帖的。方法已经教给大家,自己看懂了,应该比我还推测得准。我只能用我所知道的知识教大家方法,解救众生。
下面海地地震头一天我预测的聊天记录
86楼
从引起板块运动的起源找起,比如现在影响我国地震的力来源于北美洲,那就从北美洲出发,那里发生大的变化,那么下一个将影响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发生地震了或出现什么现象了,然后再推测下一个发生的地方,推测多了,那么你就能够掌握它的运动发生时间了。也就能够大致判断危险的时间。


按:研究一些现象是可以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捕风捉影为本不是一种研究;但是把捕风捉影性质的东西作为理论,那还为时尚早。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02:27
从力学方面谈地震,地球本身的力是地球自转中的离心力和惯性力,和离心力形成的澎怅回流[收缩]力。 从目前导致多震原因其内因是澎胀回流[收缩]的加快加大,而目前导致它的重要因素是气候变暖两极冰快速融化,其原因是: 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而它容纳的融冰比其它洋多很多,并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下,会产生比其它洋更大的向外的強大拉力,这拉力会使赤道区域膨胀,而两侧向赤道区域回流[收缩],而这个澎胀回流[收缩]力与冰融成正比。所以太洋地区比它地区出现更多的地震。俺观点在天崖吧帖的[拟力学之角度,觅地震之成因,谈地震之类型]和本帖及在2008年7月在百度地震吧同名帖中也讲过。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02:28
这种澎胀回流会受到星际周期的影响,在影响下还会做相反的运动,这运动产生的震动就会导致多震或中強地震。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只是为了解释洋底的“网格”而提出“回流”,似乎没有必要。
如果月亮的确实从地球分离出去的,那太平洋就有解释了。
回流或许是一个假象,两个人朝同一个方向走,如果后边的人走得慢一些,那旁观者就会觉得后边的人在“回流”了。
昨天晚上就想回帖,无奈局网把口子开得极小,开一个网页需要半个小时以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10:35
若把地球看成是一个球,一个皮球便好理解,俺只是2楼3楼的发帖人。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12:33
从历史长河来看,对于形成板块的动力,可能在于地球的内力和地球自转的主动力和被动力之间的力差。如奥块向东移和地球由西向东,可能说明地球的自转的主动力主要在南半球。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力和地球自转的主动力和被动力
可否详细道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13:59
内力的形成可能与地球热澎胀和外星撞击导致的澎胀有关,看山谷河道等的形成可能与内力有关。主动力和被动力俺这指的是地球自转所用的力,地球一是围绕太阳公转,二是自转,三是南北极总朝一个方向可能为银河系引力线,根椐太阳自转自度不等于地球公转角度和时间,为此说明地球自转可能是地球自身在消化银河和太阳共同引力下的自转,这个自转也就会存在有主动力和被动力关系。有这个关系就有力差,有力差就会导致受压变形和滞后的形态产生。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15:53
太平洋在扩大,并不是作者讲的在缩小。另从奥块可看出,奥块在往东移却把南美洲也推至东移,并不是作者所讲南美往西移。另从非洲板块形状也看出南美往东移,只是没有非移得快。

2010-2-8 15:50 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南北美洲在向东移动,那为什么地震却发生在它们的西海岸?
如果它们的确西移,其移动的“内力”和“外力”如何?

新西兰不久前的地震使得其与澳大利亚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几十厘米(据资料讲,好像是20cm);那这是澳大利亚东移的结果还是新西兰西移的结果?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18:01
若东移而首先受压的却是在南美洲的西部,也符合东移条件。它移动的外力主要是受奥洲板块推动。它的内力可能与太洋澎胀有关,如热澎胀和奥板块加入有关。对奥新缩短,俺认为主要是奥东移的结果,从奥北和东的多震可以说只有奥板块移动下有环形地震圈,可以说太洋大大小小那么多的地震也与奥板块有一定的功劳。
    打开震图网址,可清晰看见南美东移的痕迹。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南美北美西部的山脉看,那应该是向西部碾压抬高的结果。
看看老王的固体潮让两美怎么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19:30
把非洲大陆西侧的腰部的弯弯一看,若想再回到美洲中部和南部接好,必须要先把南美洲向西部搬一搬手才行,不信试接一下。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19:33
可看到南美洲的中部已向东移动了半个南美洲的宽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南美洲也向西移动,只是比非洲移动得快,岂不是也能分开?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20:22
把非洲大陆西侧的腰部的弯弯一看,若想再回到美洲中部和南部接好,必须要先把南美洲向西部搬一搬手才行,不信试接一下。   看看非大陆的西侧边缘与南美的接口,必须要将南美向西掰一掰手才接待上的,看下震网图就明白。由于南美洲东移南美洲才形成八字的右边,也导致了美洲北的西移。为此,是由于美洲重心在赤道北部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确定哪一块往什么方向移动,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绝对的参照点,可惜的是在地球上没有这样一个点。我们只能测得相对的位置移动;但是如果测量的点相对较多,也有可能确定绝对的移动方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质学的一项新发现近日对板块构造学说提出挑战,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科学家声称,在地球的历史上,板块漂移曾至少停顿过一次,而且这种停顿在今后可能会再次发生,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地球表层附有坚硬的岩石圈,下面是黏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重力均衡地位于塑性软流圈之上,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板块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可以发生几千公里的大规模水平位移,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键性理论即是这种位移始终保持缓慢但从未曾停止的状态。

    卡内基研究所科学家指出,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而现今大多数俯冲带位于太平洋盆地。按照推测,3.5亿年后西移的美洲大陆碰撞到亚欧大陆,太平洋盆地将会呈现闭合,而届时地球上大部分的俯冲带也将同时消失。这一现象将使板块停止位移直到新的俯冲带出现,但现在人们对于俯冲带出现的初始状态知之甚少。

    科学家同样出示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古代火成岩显示出,约10亿年前,火山与俯冲带的活动曾呈现一段暂停状态,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失去的热量比现有机制估测的要少。

    以往的板块构造说对于板块构造活动总的轮廓已比较清楚,但关于其动力学作用和成因演化还不十分明确。卡内基研究所科学家提出的这个理论为板块运动的历史过程提出了新细节,昭示着板块构造的简单模式也许会被放弃,新的构思和学说正随着新的研究发现而产生。

http://sci.ce.cn/yzdq/dq/dqxw/200801/08/t20080108_14143877.s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21:34
太平洋成闭合状态,他不就是看到南美有个沟槽而已。美洲东移从海沟来看是这样的。从海沟分析美洲原可能接近在太平洋的中部,原美洲也包括现在的非洲,从太洋中部向东滑动一段后出现分裂,分裂的部分加快向东就是现在的非板块。分裂加快时间可能与美南海沟形成有有关。南美的脱离北美板块可能与南美海沟形成有关。随着南美板块脱离北美板块加大,而南美端的海沟将会产生变化。是否闭合是否打开要看南美的走向,但现在海沟却比南美没脫离时小,但根据推测南美会加快向东移动,这移动奥板块也会向东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南北美洲、非洲曾经连在一起,那就说明它们曾经是一个板块的;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板块理论就解释不了它们分开的原因,这个原因应该是超板块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22:11
从海底沟槽看出,奥洲从南往北,印尼环形群岛就在现奥洲这个位置。太洋的挤压与奥板块向北有直接关系。并不是作者所说的美洲西移,而美洲反而在奥板块挤压下东移。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22:22
板块分离是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的地球自转惯性力和离心平衡力下而形成。內力就是外来小星的加入地球内和地球热澎胀而形成。惯性力和离心力是将重量不平衡的状况,通过它而变化重量平衡状况,以致达到最平衡彴的球形,和球形中的重要的精确平衡。为此,板块运动就实现平衡和精确的对象。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22:25
上贴最末排加个"是"字。板块运动就是实现------。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它而变化重量平衡状况,以致达到最平衡彴的球形,和球形中的重要的精确平衡。为此,板块运动就实现平衡和精确的对象
达到新平衡的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是改变自转轴。其实这轴也是变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22:48
自转轴肯定有小的变化,一是受各方力的平衡影响,二是受长程中程引力的影响,三是地球磁极及形成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自转轴的改变就可以达到平衡,那板块的移动岂不是多余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23:00
俺22贴有病句和错字,重发贴:
      板块分离是在地球内力作用下,通过地球自转的惯性力和离心平衡力而形成。內力就是外来小星的加入地球内和地球内部热澎胀所形成。惯性力和离心力是将地球不平衡状况,而通过它变化平衡状况,以致形成平衡的球形,最后达到球形中的精确平衡。为此,板块运动就成为实现平衡和精确平衡的必要条件。
匿名  发表于 2010-2-8 23:18
板块是在球表面,它的平衡作用必优先于地转抽,再是地转轴是在板块不平衡时暂时启到的作用,最终还是会达到平衡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惯性力和离心力是将地球不平衡状况,而通过它变化平衡状况,以致形成平衡的球形,最后达到球形中的精确平衡。为此,板块运动就成为实现平衡和精确平衡的必要条件。”
“板块是在球表面,它的平衡作用必优先于地转抽”
1 假定地轴是不可“自选”的,那欧亚向西、两美向东移动的结果岂不是造成更大的不平衡?露出水面的地表在西半球会合,在太平洋留下一个更大的深坑,这岂不是使地球自转的更为“颠簸”?
2 假定地轴是可以“自选”的,那这自转轴的调整就应该是随机的,更为直接的;这本身应该排除板块移动的可能。反之,如果板块移动的确存在,那这移动的背后应该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2-9 15:32
从整个看欧亚较为稳定,非在往东移,现与欧亚接触抵档可能减缓。太洋由于奥板深入太洋向外压增強,但太洋会同时也会受到南边的推压。太洋的西和南的推压看来还得进行,但压力释放就得靠太洋的东方来承担。由于平衡为主题,相继板块和地轴会找出平衡点。由于地轴受到地磁心和星际引力的控制,所以变动有限,主要还是板块移动来达到平衡。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地球只要转动,那这转动所依据的轴必然已经是能使其保持平衡的轴了。地壳的细微变化会使地轴做相应的变动。地壳的变动是原因,轴的微调是结果。我们不能假定地球会围绕一个不能成为轴的“轴”为中心进行转动(这样的转动是不可能的);我们更不应该想象通过地壳的运动会使那不可能存在的轴成为现实的能使地球平稳运转的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8.8级大地震 GPS监测城市位移超过3米--向西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3-14 11:24
3米是什么概念?若是南美移3米是不得了的事,可能有分裂的危险。前一天看到国外有关报道,说是太洋板块俯冲在南美板块之下。到底如何,要看长期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局部3米,整体西移。
看看地磁场异常带的移动和重力场异常带的排列,我想用不着再看什么长期变化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3-26 18:44
才在百度看到国外关于南美板块移动的文章,说是大地震还使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和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分别向西移动了27.7厘米和3.9厘米,地震重灾区孔斯蒂图西翁向西移动了4.7米。    文章里还说,在地震发生前,康塞普西翁以每年35微米的速度向东移动,而地震后转而以每日1厘米至2厘米的“高速”向反方向的太平洋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Guest from 183.71.209.x
我还没有看这文章,感谢提醒。
西移是必然。
有的地方移动多,一些地方移动少,看样子,原有的断裂带有变化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7 07: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