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08|回复: 20

地震可能是电子释放的过程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0-3-2 21:31 |阅读模式
地 震 可 能 是 电 子 释 放 的 过 程              刘  齐  康         
    本人认为:只要有冷热就有电子流存在。若有太阳与地球表面及內部间有温差存在,那地球内外就有电子流存在。由于在太阳系中,太阳独占于热源地位,并向四周发射电子,地球也就成了接收太阳发出电子能和热能的对象。由于太阳与地球间的温差,使地球长期处于太阳的负电位。再由于地球吸收的太阳能量必须有一个向地内向地核传输的过程,这也形成了在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热与冷的交换过程。而这个交换程就形成了电子的流动和循环.这就类似于电子管从阳级回流到阴极,又从阴阳反回到阳级一样。      
    电子管就是根据热和冷的电子流动而诞生,就此无线电,计算机就此而产生。地球的内热外冷就很类似于电子管,也类似于电子管的电子发射一样。我们实践证明,电子管如果没有从阳到阴的回路,或者负载太小,使阳极的电子集聚而不能释放,就将会对电子管有所损害。            
    太阳和地球,地球与地球内部同样是这样,也必须有个电子从阳到阴,又从阴级回流到阳级的过程。一旦回流受阻,阴阳两极集聚的电荷更多,一旦超过电荷储存量和介质耐阻量时,就会在循环中的半阻力位和大阻力位,产生高温或电荷的释放,从而地热地震就此而产生。一般来讲阻力越大存储的电荷越多,危险越更大。        
    本人再认为:只要太阳地球和银河系引力場存在就有电子流存在。地球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太阳和银河系的引力埸中,使地球日日月月都切割它们的引力线,每时每刻都在感应出电子流。由于地球自转和在公转中的夹角方位及远日近日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地球切割引力线方位的改变和电子流方向的改变。也同时发生地球能量和传递方向的改变。若把这种改变用力和频率来表示就是一种"振动"。      
    对于地球能量来讲,热电力才是能量收释和相互转换的统一体,而充当这个角色的却是电阻电感电容,它们才是热电力能量收释并互为逆变转换的必备工具。所以地球必然是存在电阻电容电感的。电阻是直接发热的物质,但又特别存在于导体与半导体的电子流的大阻力位。电容是地球內外纵横之间不同介质所形成,而形成纵横之间的巨大电容,也是存储地球巨大能量的仓库。电感是地球磁场和电磁转换的必备的工具。           
    本人还认为:地球内部很多物质都以半导体氧化物存在,它们顺向则是电子传输的工具,而逆向一般则是地电阻形成的物资条件,一但改变电子流方向,它的电阻值将发生很大改变,这使大量地热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应力的释放和产生。由于地球不停的运动,使内外热源与冷源也在不停交换,引力埸也在不停的变化,所以电子流大小方向和它之间的介质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而当电荷贮存到一定量时,当介质阻抗变小时,就会发生电子释放,并与地震云互动,使地震云重量达到足量时,而撬动地壳地表,即,地震发生。                     
    为什么一年四季为啥地震频率不一样?难道不是与电子流方向改变有关?为什么大地震总是在地球裂缝线上和某个点上,难道不是与地电的大阻抗位和电子放电有直接关系?为什么地震前总会有大面积和无比重量的地震云?      
     本帖是根据本人在2008年7日在百度地震吧拟发同名帖子基础上所整理 。 后又在天涯吧以168485 网名在2009年5月30日 22:16发表 。
发表于 2010-3-3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 震 可 能 是 电 子 释 放 的 过 程              刘  齐  康         
    本人认为:只要有冷热就有电子流存在。若有太阳与地球表面及內部间有温差存在,那地球内外就有电子流存在。由于在太阳系中,太阳独占于热源地位,并向四周发射电子,地球也就成了接收太阳发出电子能和热能的对象。由于太阳与地球间的温差,使地球长期处于太阳的负电位。再由于地球吸收的太阳能量必须有一个向地内向地核传输的过程,这也形成了在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热与冷的交换过程。而这个交换程就形成了电子的流动和循环.这就类似于电子管从阳级回流到阴极,又从阴阳反回到阳级一样。 ...
Guest from 183.71.166.x 发表于 2010-3-2 21:31


反对!错误至极!
“只要有冷热就有电子流存在。”零下273度是冷还是热?当然,至少存在电子;电子始终围绕原子核运动,这确实也叫“电子流”,只是和我们通常讨论的电子流不是一个概念。
热水袋内部和热水袋外部也存在温度差,应该存在电子流,但热水袋又是绝缘的橡胶,那到底有“流”还是没“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的不想看了,最好原作者能来这里解释一下。

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不妄传则积功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3-3 12:57
1,本人是2008年7月首次在百度地震吧发表,后又在2009年5月在天涯地震发表,从沒抄袭和当时未看见过任何人发表类似观点,并不是道听途说。
2,冷和热是相对的,有温度差就有冷和热。本人讲的电子流是电子向一方向运动,并不是热水袋内和外的事。当然热水袋内外有温差,不管热水袋内和外都存在电子流现象,水袋的热幅射也是电子运动的表现。
匿名  发表于 2010-3-3 15:45
本文里面还有一观点,不知3楼看见没有。就是地磁与地震云互动的作用,当然有点含糊。意思是,地磁波为杠杆或为力绳,云为敲动或拉动地壳的力。地磁波越大而吸引的地震云就越多,而当地震云到达一定数量并转为胶合力强的亚雨云或雨云后,并在地球自转力和大气流动情下,而敲动或拉动地壳运动。一旦地壳运动后地磁消失,杠杆或绳索已断,雨云自然落地。[本人探讨文是[地震可能是电子释放的过程]。
发表于 2010-3-3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里面还有一观点,不知3楼看见没有。就是地磁与地震云互动的作用,当然有点含糊。意思是,地磁波为杠杆或 ...
Guest from 183.71.166.x 发表于 2010-3-3 15:45


不用再问我了。不仅仅是你的观点错误,你的基础知识也有错误,而且很浅,没有办法讨论你的东西。
还有,你还是注册一个网名上来吧,要不也不知道你是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3-3 16:55
请楼上不要以自已的观点和书本固有的观点来衡量一切。中国就是死啃书本在存在这种被别人拖着走的状况。
匿名  发表于 2010-3-3 18:43
根据平凡的"云地映对"的理论研究,有地震迹象的云象类似于地象。又根据实际的地震却是在一个点位。以上两点说明地电地磁是在一个区域,而地电的放电却是在一个点位上。较为符合感应电场及放电的原理。
发表于 2010-3-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差发电是一种发电机制,应该予以考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3-8 21:24
人们把电子与热和光分离开,甚致无任何联系的说法。楼主本人认为,电子被压缩后会转变为光子。
发表于 2010-3-8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确实不是随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生成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8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刘先生大作,幸甚。
能从一个侧面出发,以独到的个人见解去解读地震中的电磁场变化实属难得。先生的见解是需要实验证明,错对虽然不敢贸然下结论,但感觉有深度、有价值、有启发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3-9 00:50
本人都是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尽量多找点依据给相关部门作个参考,并不在乎正与错。你过去在天涯吧和百度发表的几篇文章本人也看过多次,有的也在下面回了帖。本人也原在百度天涯发过无数帖,主要有[卫星云图中的地震云],[地震可能是电子释放的过程],[拟力学之角度,觅地震之成因,谈地震之类型],[气候变暖可能是目前重要原因],[可用直线法预测地震],[探讨:五彩云的形成],[地球夹角,地球自转.......成因]等十来篇帖子。本人写帖上面也讲了只为给专家和专业部门提供一点想法和观点,目的只有一个,尽量避免灾难的发生。从你的文章看你比我专业,理论比俺強,希能继续坚持,相信会取得丰硕成果。
匿名  发表于 2010-3-9 11:47
本人还认为,压缩只是该物质单个表现形式,而压缩挤压摩擦是该物质群体表现形式。而转变为光子起重要作用的应是群体表现形式。
发表于 2010-3-9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Guest from 183.71.176.x

高见。认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3-9 22:40
从一个普通电路就可证明,电子转变为光子后电子的减少或消失。
匿名  发表于 2010-3-19 01:00
本人在文章里面还有一观点,就是地磁与地震云有互动的作用,共同成长,当地震云达到拉动一地壳的力量时,而拉动地壳,即地震发生。由此原因,这样是否可通过化云除去的形式来消除相关地震?当然这不是一般人能试验得的,必须由相关部门才行。
匿名  发表于 2010-6-23 21:23
顶出来
发表于 2010-6-23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知道“固体潮汐”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6-25 12:46
百度地吧yaocheng1687 网友,在2010年4月22日发表了[地震是一种地下雷暴]一贴,主要观点与俺贴主要观点近似雷同,也进行了进一步论证。
匿名  发表于 2010-6-26 00:20
回19楼:  "固体潮汐"俺想可能大概是地球或地球的地壳的一种类似潮汐的一种周期涌动或波动。也可能与俺文讲的"星际关系"的周期有着一部分相近的着力之处。但王先生提出"固体潮汐"的这一新名词概念或称新学科,使这一客观现象更加眀淅和直接的表白,便于更深层次的探讨。俺想若对固体潮汐探讨除了解掌握星际周期作用外,还必须了解掌握影响固体潮汐的,更多的地球内部和地壳的情况和规律,比如地幔潮汐和地壳潮汐及地核潮汐的情况和规律,也还必须掌握地球和地壳不同的共振情况等。总之固定潮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和完成将是推动地震科学的一个大飞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6 17: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