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172|回复: 44

“群测群防”的衰落与地震“民科”的困局(上)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8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地震论坛”成员中不乏业余地震预报爱好者,也就是当年周总理所指“群众业余队伍”中的一员。然而群测群防几十年来的浮沉,却不是谁都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对于长幼不葺的各位同仁来说,那段历史也许是长辈口述的往事,也许是自己亲历的艰辛,甚至是一辈子化不开的恩仇,却都是些沉重的记忆。笔者觉得,应该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不该任由它像“浮云”一样飘过,否则如朱自清所言“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那才是顶可悲的事情。至于读罢的心情,或遗憾、或感慨、或悲愤、或期盼,只能任由后人评说了。

  
   笔者本想一口气把文章写完的,但是后面关于“民科”的部分毕竟有太多争议,怕一时不能完稿。又考虑到拙文写到一半已逾四千字,很担心又臭又长令人生厌,于是先将前半部发出来让各位斧正,想必大家的评说对拙文后半部分的写作大有裨益。如果不合口味或者拖得太久,也可能到此为止不再续写,只将题目改成《地震“群测群防”的衰落》,权当作个人的笔记罢。




——中国的群测群防队伍曾经有二十万大军。

    “群测群防”是一项重要的群众性基础工作,曾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群测群防”逐渐衰落,地方机构以“市县工作”角色退居地震事业的边缘,业余观测队伍更急剧萎缩,目前只剩少数爱好者以“民科”身份继续开展地震预测实践。“群测群防”为什么会衰落?“民科”的出路又在哪里?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粗浅分析。

一、 群测群防工作的兴起与发展

    群测群防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开展起来的。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确立了“搞地震预报”和“以预防为主”,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防震减灾思路。周总理指示“要群测群力,不仅要有专业队伍,还要有地方队伍和接受专业队伍指导的群众业余队伍”,从而为我国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奠定了基础。

    1970年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正式建立地方地震工作队伍和群众观测队伍。1972年第二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首次提出“群测群防”的概念。1974年国务院69号文件进一步推动了群测群防工作的发展。东北和华北各省、市普遍建立了地、县地震工作机构,进一步发展了群众测报点和宏观哨,并通过专群结合成功预报了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唐山地震后,197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预测预防工作几项措施的请示报告》(国发151号文件)要求重点地震监视区的地(州、市)和县建立相应的地震管理机构,列入地方事业编制。为加速地震预测预报系统的建设,要建立巩固群测群防网。此文件下发后,地方地震工作机构和群众测报点急剧增加,群测群防工作达到历史顶峰。截止1979年,全国共有地、县地震办公室1344个,工作人员6000余人,群众测报点几万个,业余测报人员达20余万。

    群测群防工作在初期曾通过地下水和动物异常等宏观异常预报邢台地震强余震,随后一批简易仪器如土地电、土地磁和土地应力(简称“三土”)等观测手段开始采用,为群测群防工作提供了操作简单、便于推广的观测方法。由于业余测报网点多,密度大,手段丰富多样,弥补了专业台网的不足,提高了整体监测能力。同时群测群防人员遍布基层,熟悉当地情况,具有专业队伍难以具备的优势和条件。事实证明,群测资料在多次成功的地震短临预报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国很多中强地震前的大量宏观异常现象,都是由群众测报队伍收集和报送的。例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76年云南龙陵7.3、7.4级地震、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1997年黄海5.1级地震、1998年云南宁蒗6.2级地震,1999年台湾7.6级地震、1999年辽宁岫岩地震和2000年云南姚安6.5级地震中,群测点和群测群防人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海城地震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两个地方地震台和两个群测点还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二、 群测群防历史上的两次 “大裁军”

    随着地方机构和群众队伍的急速扩张,群测群防工作逐渐暴露出群测点太多、观测线过长、科学性不足,可靠性差、机构重叠等弊病。为了缩短战线集中力量,突出地震重点监视区的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家对群测群防工作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整顿。其实早在1977年国发151号文件要求重点地震监视区的地(州、市)和县建立相应的地震管理机构同时,就提出了“对群测点要整顿提高”的要求。

    第一次大规模整顿开始于1979年国发〔1979〕160号文件明确了划分重点地震监视区的原则,即:重点监视地震基本烈度(我国地震烈度区划)在七度以上的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和地震基本烈度在六度以上的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重要电力枢纽、重要铁路枢纽、库容量在10亿已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以及根据地震中长期预报有破坏性地震的地区。根据上述原则,对地、县地震机构和相应的群众测报点进行了调整和整顿。经过整顿和精简,至1980年底,全国地、县地震机构减到1206个,地办人员减为5258人,骨干测报点5107个,业余测报人员20000人。

    第二次大规模整顿开始于1983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地震局关于省、市、自治区地震工作机构和管理体制调整改革报告的通知》精神,对全国地、县地震工作机构又进行了整顿和精简。其原则是:地、市、县地震工作机构主要设在多震区和重点监视区;少震区和历史上没有破坏性地震的地区不设机构;地、市、县机关在同一城市者,只设一个机物;设区的大城市,只设市级机构,不设区级机构,北京、天津两市可在市郊的区、县设立机构;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地区不设地、县机构。贵州、广西、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县地震工作机构(除个别必须保留者外)建议予以撤销。其余省、市、自治区的地、县地震机构削减1/3以上。

    应该说,这两次“大裁军”的对象和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主要是缩减业余测报队伍,全国由20余万锐减至2万余人;第二次主要缩减地、县地震工作机构,将1982年全国1224个地方地震机构精简为446个,减少了64%;地办人员由5537人减为3162人,精简了43%。

    现在来看,当时之所以对群测群防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整顿,可以说既有管理问题,也有震情背景,还有政治因素。从管理上说,当时的各级政府只是把群测群防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抓,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只一味地扩大规模、扩充队伍,却没有统一的科学思路和规划布局,对观测方法未进行科学论证和试验,对观测人员未进行专门培训,对观测仪器也没有进行检验和核定。许多简易仪器可靠性很差,加之观测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产出了大量的伪“异常”和缺乏科学依据的“预报意见”,对社会稳定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这种混乱的局面使国家不堪重负,不得不对庞大的群测群防队伍进行清理整顿,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大裁军”的出发点。从震情背景来说,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上世纪中国大陆第四个活跃期结束,地震活动趋于平静。与此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防震减灾工作思路也由全民防御向地震重点监视区转变,部分地、县地震机构和测报点已经脱离实际需要,机构重叠、力量分散的情况也比较突出。特别是1982年国务院启动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部门总数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减为3万,相应的各级地方机构也被大幅压缩,地震系统自然不能幸免。这是群测群防工作第二次“大裁军”的背景。

    这两次“大裁军”对群测群防工作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尽管通过大规模整顿,改变了地方地震机构重叠、臃肿、人浮于事及力量分散的局面,突出了地震重点监视区的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群测群防工作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三、 群测群防队伍的“断粮”、“缴枪”和“失去组织”

    对群测群防队伍特别是地、县地震工作机构进行整顿精简,不可避免要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198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地震局关于省、市、自治区地震工作机构和管理体制调整改革报告的通知》中要求“调整后保留的地、市、县地震工作机构、人员,仍列入地方事业编制,所需经费仍由地方地震事业经费中开支,基本建设由地方统一安排.地方地震事业经费建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提出分配方案,协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管理,重点使用,以利于发展地方地震事业。”尽管保住了地方地震工作机构的人员经费,但是事业经费却成了空头支票。在此之前,国家地震局每年下拨两千多万元用于支持全国群测群防工作,1983年机构改革之后这笔经费被国家财政砍掉,让地方地震机构向本地财政“要奶吃”。当时正值改革初期,各地政府财政都不富裕,对于地震事业经费也是有心无力,客观上造成了群测群防队伍的大面积“断粮”。

    雪上加霜的是,元气大伤的群测群防队伍不久后又尝到了被“缴枪”的滋味。1983年厦门“土地电机制讨论会”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对“三土”手段的清理工作,在笔者看来对于群测群防的影响不亚于此前两次大规模整顿。这次清理内容包括观测物理量、探头性能、环境条件、资料质量和预报效果等,全国累计清理点数5688个,占全部观测点数77.6%,清理仪器7174台。结果大部分简易“三土”观测手段都被撤掉,增加了井水位、动物异常、水氡、深井水动态等方法,有些搞不清楚的手段继续保留列为试验研究项目。通过这次清理,大部分地、县地震部门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调整了观测网点的布局,提高了观测资料质量和利用率,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也明显改观。但不能否认的是:虽然增加了井水位、水氡、深井水动态等新手段,但这些方法对于场地观测环境和设备要求较高,使得群众业余队伍一下子陷入缺乏观测手段的尴尬境地。正如把游击队落后的鸟枪火铳淘汰,却没有足够的冲锋枪、机关枪去装备这支队伍。在这次清理之后,很多被“缴了枪”的业余测报人员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客观上造成了群众观测力量的流失。

    学者朱学勤曾经说过:“‘文革’是以‘文革’的方式结束的。”群测群防作为“文革产物”,在仪器清理时也难免沿袭“文革”式的非黑即白思维。应该说,清理“三土”的初衷是好的,正如官方材料评价说“群测群防由大搞‘三土’观测、抓曲线对应地震的认识阶段提高到对观测布局讲合理性、对观测手段和观测仪器讲科学性、对观测资料质量讲可靠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认识阶段”,对此我们不应否认。然而笔者就此问题请教一些老专家时,不少人却发出了“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的感慨,认为不少有价值的观测手段被当作“文革产物”而简单摒弃掉了。譬如这次清理对仪器提出了严格要求:观测单一、清晰的物理量;干扰噪声要小于科学信息;仪器精度、灵敏度、稳定性、可靠性等都要有定量概念。当时认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仪器才能够取得科学的资料。事后一些老预报专家认为:这些简易的观测仪器尽管平时干扰噪声大于目标信息,观测到的不是“科学的东西”,但是在大地震发生前夕,孕震区产生的强异常信号往往可以压制干扰噪声从而被仪器观测到,所以“三土”对于短临预报的辅助作用是不应被简单否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专业队伍、地方队伍和群众业余队伍构成的群测群防体系中,地方队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无论指令下达还是异常上报,都要通过地、县地震工作机构实现衔接,国家对业余测报队伍的经费支持也由其完成。“断粮”之后地方队伍自己都吃不饱,更不可能有“余粮”接济群众业余队伍;1982年精简整顿之后,不但地、县地震工作机构被大幅裁剪,专业队伍对地方队伍的影响力也大大削弱,以往的“三位一体”功能纽带日渐松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群测群防最初一直由地震局核心业务部门管理,从最初的业务组、业务二处到后来的地震处、监测处(1975年甚至直接叫做“台站群测群防处”),从而确保了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工作的紧密结合。譬如1983年科技监测司的职能中有如下表述:“负责制定群测群防工作的有关制度和条例;从群众性的科学实验中发现新事物,开创新课题;协助地方搞好群测群防和专群结合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及地震和抗震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至1988年根据《关于国务院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1988]54号),国家地震局由中国科学院代管转变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全国群测群防工作的管理职能由原来的科技监测司划给新成立的震害防御司。从此“国家队”和“地方军”分属不同职能部门领导,进一步造成了专业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的脱节。

    至此,群测群防队伍不但兵力锐减,更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与专业“正规部队”也失去了联系。绝大多数群众测报人员不得不退出了群测群防战场,少数爱好者坚持开展业余测报工作,但只能“化整为零”打游击。这些人也成为后来地震“民科”的骨干力量。
发表于 2011-3-28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说着容易,做起来谈何容易!唉,真理啊,多么不容易追求呀!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8 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详细的历史记录,经典!
写下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8 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LZ好辛苦:

很客观,很纪实。

人类什么时候可以摆脱唯武器论?
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推广群防群测,没有错。但不一定群防群测就能解决这个难题。这两个问题之间没有实质的联系。

以下是我给另一位网友的部分回帖,也许能给LZ提供一点参考。

气象学和地质学不同。
        气象是天天看得到的东西,大家都看见。但是,居然气象学对于气象的理解都是很难和事实相对照。很难简单理解的东西。百多年来都被一些不求甚解的学棍弄得面目全非了。关键的问题是气象学和其他的科学不同,搞错了没关系。有古训“天有不测风云”护着。
        地质学是看不到的东西,不把地面挖开来,谁都看不见。要不是地震要死人,要倒屋。就和气象学一样全凭那些学棍胡说了。人类对于实物的认识过程没有必然性。许多真相的发现都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并不一定有了大型的设备,有了大量的资金,就一定能攻破技术难点,从而发现某个未知的真相。
        包括如今的地磁,地电,地应力,地震波的测量,这些技术最开始都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最近本网上热烈讨论的地震前FM电磁波信号增强的问题,也是在偶然中发现的。但是偶然的发现,不一定代表真相的全部。需要继续的偶然发现。……

所有的发现和研究,同样也会依照这样的一个认识规律过程。道路是很长很艰难的。

主要是其中没有必然性。

不能把过失归罪于,某个历史过程,人类的认识是有自己的过程的。原以为只要把基层的设备换成“科学”的就会更好。是一种机械认识观。现在LZ好像是走到了反面。鼓励群防群测。但是还是要防止机械认识观!

我衷心的希望,LZ把“唯武器论”,“维金钱论”的观点,从脑子里排除出去。那么你的论文就会有真正的价值。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8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得明白一点。
作为自己也是地震预测业余队伍中的一员。我绝对的支持LZ对于群防群测的支持和对这里广大老师们的支持。
但是我并不认为,群防群测就是解决地震预测难题的钥匙。
问题在于观测的手段本身,理论本身。而不是只要人多一点。
再讲得过分一点,知识型的人才是能通过培养得到的。但是开拓型的人才却是先天生就的。这里好多老师都自称只有小学文化。但是都相当投入于地震的预测事业中。如何把老师们的智慧,集中和提高。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并不是重新组织一个什么协会等就一定能解决的。
事实上人类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深,人类面临的疑问反而越多。人类的知识和自然相比,永远只是一小部分。在未知的世界面前,人类的知识往往需要有一种积累,人类无法辨别已知的知识究竟是对是错。只有在不断的积累中逐渐有所发现,去掉一些错的,保留一些对的。目前世界面临的关于地震不能预测的公认,反过来证明,地质系统所有的所谓的“科学”仪器,和“科学”手段,不一定就是解开地震预测的正确道路和方向。黑猫白猫!太实用主义了。只是政治手段而已。在科学上一定是不对的。
上次LZ关于民科处境的调查。本人的意见,就是这个意思。显然我的想法,得到这里大部分老师的认可。
本来又想另外发新帖,现在就跟你的贴吧。不过要有数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8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客观,很纪实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tan.com/thread-39880-1-1.html?sid=p15i14
我知道了很多,今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霁雪


   笔者力求从中立的角度记述那段历史。 “群测群防”的衰落除了有各种外部因素,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一些业余爱好者特别是新生代“民科”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对地震预测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认识不足,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重复着什么。吸取前人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正是拙作用意。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wzqzzq


    以行政手段管理科学问题,是群测群防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8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东东啊,以前没看,不过是剪剪贴贴想换俩文字钱的烂货而已,不用你宣传和指导,靠不断测中蒙中才有根本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滚蛋吧,我还以为你是地震局的,浪费老子的表情时间了,你在做一件对你自己有利而对民间地震预测毫无意义的一件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8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炒民科的枪手,空谈不管你真面目是啥,你在浪费大家和你自己的时间,你和老崔一唱一和对人毫无诚意和善心,我早劝过大家不要搭理老崔山水的,挨骂是你自找的,你贱我就没办法了,去你妈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rreewwq


    不管我的真面目是啥,阁下讲了那么多脏话,您的真面目倒是很清楚了,呵呵。具体大家一看便知: 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9774-1-1.html   
    拙作无需阁下捧场,您一来基础太差,二来素质太低,三来语言肮脏,还是走远些好。再若纠缠,只好请管理员来打扫卫生。

    临走奉劝阁下:您一天到晚老是自诩为“搞预测的”,以后还是收敛些好,吃几碗干饭得心中有数,免得再给“民科”丢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8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512后官科普遍的打酱油玉树放空枪(传闻是)才会有目前稍稍宽松点的局面,你才会有在国内发表这烂文章的可能。官科自认为技术积累足够平静期到来的判断,实用主义指导下的选择这才是群测群防衰亡的原因,群测群防的缺点可以同样放在官科身上。你有脑子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rreewwq


    起初阁下语出惊人动不动就骂”五毛“,真让人误以为是愤世嫉俗的民科高人了,直至喊出那句振聋发聩的“陷政府于不义”,才发现阁下是软骨头”真五毛“,不过是一个脑门贴上”搞预测的“标签,拿着指南针招摇撞骗的混混罢了。除了骂人的功夫,要说学识、文笔、逻辑、人品、真看不出阁下有哪一样行的。

    就冲那些肮脏的字眼,以后不再回你的帖,瞧你恶心。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9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招惹我的,民间就这能力和起点你那半桶水到处晃当恶心人,你恶心我就做对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9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忠言逆耳啊

老太婆讲话绕圈子,这里的老师就比较爽快。直刀直出。

想炒民科的枪手,官科自认为技术积累足够平静期到来的判断,实用主义指导下的选择这才是群测群防衰亡的原因,群测群防的缺点可以同样放在官科身上。



rreewwq老师的意思,LZ还是仔细的领会一下吧。坚持实用主义,坚持唯武器论是群测群防“一度兴旺”的原因,也同样是他“衰亡”的原因。前面的不见得对。后面的更不见得对。科学有科学的规律,你左右不了。

坚持实用主义,群防群测的衰亡的结局同样会体现到官科的身上。科学是无情的历史也是无情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9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过不搭理你的,昨天才到看你的烂文,之前乱骂没骂到点子上,我骂你五毛你就把五毛的标签往我身上贴,这能耐这德行好高哦,你清楚五毛的定义么?你了解这社会么,你有观察力么?一篇烂文不如不写。老子是文盲学识修养肯定不够社会最底层,你用不着这么费劲的贬低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9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霁雪


    霁雪先生提到了“实用主义”,却没有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实用主义思想影响着“群测群防”的命运
    笔者以为:在预测技术尚不过关的情况下,把地震预报作为政府的固定职能,用行政手段管理科学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实用主义的制约。如果读一下《公共行政管理学》,可知政府行政职能的首要特点就是“执行性”,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进入地震活跃期,数以千万的百姓面临地震灾害的威胁,当时的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不强,而政府救援能力更是薄弱。所以当时中央就确定了群测群防的思路,用海量的简易观测手段捕捉前兆信息,达到减轻灾害损失的目的。在当时那种艰苦贫困的条件下,除了这种“实用主义”,你说政府还有什么办法?当时国家拿不出钱来给危险区的房屋抗震加固,难道眼睁睁看着哀鸿遍野老百姓坐以待毙?应该说“群测群防”的提出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必然性的
    然而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有着不同的运行规律,两者之间的脱节在所难免,这也是群测群防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科学是一个探索的“柔性”过程,需要数以百年的长时间积累,而且允许实践中的失败。而政府行为却是“刚性”的,强调公信力和可操作性。老百姓问市长、县长晚上回家睡觉还是睡马路,政府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答复,而且是要负责任的。政府不是中科院,县长不能对老百姓说,今天晚上有没有地震是一个科学问题,要等专家研究出来再告诉你们,只能作出风险决策。群测群防发展到后来全国各地十几万人“报地震”,搞得人心惶惶社会不稳,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最终只能被放弃而走向衰落。
    现今的政府实际上处于一种“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如果把地震预报从政府职能里拿走,必将受到“放弃周总理路线”的指责和巨大的公众压力;而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又达不到政府行政管理的“刚性”需求。所以干脆把地震部门当作挡箭牌来用:预报出来是政府支持有功,预报不出来是地震局失职专家无能,而政府只做抢险救援灾民安置之类塑造光辉形象的事情,出了问题都往地震局身上一推完事。出现这种局面,其实也是“实用主义”的一种体现。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目前预测的真实水平:地震预报并不具备作为政府职能的成熟条件。揠苗助长的行为不但给政府添麻烦,反过来对科学研究也不是一件好事。应该让地震预测回到科学研究的环境中去,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哪怕付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需要指出的是,不把地震预报作为政府职能对待,不等于承认所谓“地震不可预测”,也不等于放弃探索,反而是让地震预测有一个更加宽松更加理性的研究环境。与此同时,现今日渐强盛的国力也允许政府把地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建筑物抗震设防这些真正有实效,可操作的环节上来。
    一句话,只要是政府行为,没法不搞“实用主义”。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9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建议山君的是把这篇文章的着眼点放到那些历史错误历史行为的根源上去。根源就是不理解科学的规律性。

你几次提到了政府把地震局当挡箭牌的说法,也许这真是你心里所想的。那么就写出来啊。你不写,却在什么文件,什么规定上大兜圈子。说是要民科的人士理解民科的处境。这有必要吗?

上次我说了民科不需要吝怜,你没有理解,这次还是一样,民科需要群测群防吗?不需要,需要群测群防的是政府。政府出尔反尔。民科不会来计较。民科很了解,这个政府靠不住。世界上其他的政府也靠不住。民科没有政府的帮助之下一直在发展,当年群测群防的时候,民科只是人数多了一点,实际进展并不大。后来被砍了。就是人数少了一些,但是依然在发展。不光中国有民科,外国也有民科。都一样,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的。
我不想去讨论那么多的我们无能为力的政府行为。关我们民科什么事。所以这里我们也没有必要把问题转移到政府行为去辩论。
我们还是讨论你的这篇文章,到底想让大家知道什么。你是想让大家知道一些,大家并不感兴趣的问题。那你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里都是明眼人,埋头于孤芳自赏的研究之中。真的不要政府来管。

我无意和山君争论什么只是你自己说的。

笔者本想一口气把文章写完的,但是后面关于“民科”的部分毕竟有太多争议,怕一时不能完稿。又考虑到拙文写到一半已逾四千字,很担心又臭又长令人生厌,于是先将前半部发出来让各位斧正,想必大家的评说对拙文后半部分的写作大有裨益。如果不合口味或者拖得太久,也可能到此为止不再续写,只将题目改成《地震 “群测群防”的衰落》,权当作个人的笔记罢。


我也就是谈谈观后感罢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9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霁雪


    这里都是明眼人,埋头于孤芳自赏的研究之中。真的不要政府来管。

    ===============
   
    群测群防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民科自己的原因,如果完全怪罪于实用主义,却又遮蔽了民科的自身缺陷。
    民科确是不用政府来管,但是孤芳自赏肯定是不行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没5.12地震估计群策群防仍旧是一句空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bawang2


    要是没5.12地震估计群策群防仍旧是一句空话
=====================
    不是空话,而是上一版的《防震减灾法》里根本就没有“群测群防”这个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4-19 15:12
回复 20# 山水如屏

    民科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层次的理论和得心应手的工具。[比如说,1专业可以在地震后立即奔赴现场,难以实地考察,因为你还要工作不能脱岗。2,地质学只能挑灯夜看。]唯一的条件就是上网方便。3自制的仪器再好,指南针、磁力计,比起国家各基站的仪器,灵敏度最差是10微高斯,几万元的设备土造无法相比。次声纪录[可以纪录0.01HZ的地声也是几十万的设备,自己难以实现。测氡仪,也没有。挖个井,城里没地方让你挖。就是测地电,挖100米两条平行沟埋下铜线,也难以实现。唯一的优势就是想说就说,要想就想,思想不受束缚。以1种优势来成就各国承认的地震时间、地点、震级、深度的预报,哪怕是预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仅靠卫星云图的云分析,近几年在5。12汶川,4.13玉树都没有实现,因云图也一样,你报震它不震,你不报它震了,原因是各国至今没有成熟的地震云经验。不乏有成功的时候,但不稳定,原因是经常每次地震的的云事后才知道,并且事先说不准大震的震级。这就是民科的困境,因各国国家专业队、民间业余队都没有可靠的把握住地震的理论或实践。所以只有用使命感去努力奋斗,没有孤芳自赏的理由。因无灵丹妙药可用于测出时间、地点、震级、深度的准报,真有这样的人拦也拦不住。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Guest from 221.194.177.x


    真知灼见!发现您对于仪器的观测精度挺在行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9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科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层次的理论和得心应手的工具。[比如说,1专业可以在地震后立即奔赴现场,难以实地考察,因为你还要工作不能脱岗。2,地质学只能挑灯夜看。]唯一的条件就是上网方便。3自制的仪器再好,指南针、磁力计,比起国家各基站的仪器,灵敏度最差是10微高斯,几万元的设备土造无法相比。次声纪录[可以纪录0.01HZ的地声也是几十万的设备,自己难以实现。测氡仪,也没有。挖个井,城里没地方让你挖。就是测地电,挖100米两条平行沟埋下铜线,也难以实现。唯一的优势就是想说就说,要想就想,思想不受束缚。以1种优势来成就各国承认的地震时间、地点、震级、深度的预报,哪怕是预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仅靠卫星云图的云分析,近几年在5。12汶川,4.13玉树都没有实现,因云图也一样,你报震它不震,你不报它震了,原因是各国至今没有成熟的地震云经验。不乏有成功的时候,但不稳定,原因是经常每次地震的的云事后才知道,并且事先说不准大震的震级。这就是民科的困境,因各国国家专业队、民间业余队都没有可靠的把握住地震的理论或实践。所以只有用使命感去努力奋斗,没有孤芳自赏的理由。因无灵丹妙药可用于测出时间、地点、震级、深度的准报,真有这样的人拦也拦不住。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tan.com/thread-39880-1-1.html

   分析的透彻,赞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看客

同感!这位朋友对监测仪器很熟悉,对目前应用的地电、地磁、测氡、次声、云图等观测手段都能讲出优缺点来,相比之下论坛里很多人连自己观测的物理量还搞不清楚。笔者估计可能是市县地震部门的同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4-20 22:57
回复 27# 山水如屏
本人和大家一样,是业余队的。仅中国,1920年宁夏8级地震,死了不少人,50年西藏又是8。5级地震,那里人少,死人不多。66年邢台6.7级地震,死了不少人。76年震惊世界,唐山7.6级死了20万人,08年汶川8级死了近10万人,玉树10年7级又死了些人,8月泥石流一样,惨不忍睹。这么大个国家,不报就死人,大震报了不震就无法工作,狼来了就得躲出屋子。所以地震4要素,起码是3要素是国家队、业余队的一致追求目标。当然,我们的房子都是钢筋龙骨,像奥运体育场鸟巢一样,我们就不必费那么大的神了,可钢筋龙骨成本太高现住建房难以实现。所以就要对地震预测执着、无回报的、无怨无悔的追求。至于仪器数字,的确国内专业队、业余队在汶川、日本大地震都有前兆指示,但没报的原因不外乎没把握,或缺乏3要素。我所以对仪器精度了解一些,也是不停的买书不停的网上查询的结果。这些只要大家多分析多查询都可以知道。只要我们努力,就会由业余队晋级成半专业队,祝山水如屏在追求中不断收获,进取。愿所有多灾的国家走向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Guest from 121.18.127.x


    这么大个国家,不报就死人,大震报了不震就无法工作,狼来了就得躲出屋子。所以地震4要素,起码是3要素是国家队、业余队的一致追求目标。当然,我们的房子都是钢筋龙骨,像奥运体育场鸟巢一样,我们就不必费那么大的神了,可钢筋龙骨成本太高现住建房难以实现。所以就要对地震预测执着、无回报的、无怨无悔的追求。
=========================
   佩服!简单几句话,把目前地震预测的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中国为什么要搞地震预测?地震预测为什么要强调三要素?这些问题论坛里讨论过很多,但真正理解清楚的并没有几个。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Guest from 221.194.177.x


    笔者一直关注论坛里自制观测仪器的帖子,很想知道现在的“民科”拿着什么样的“武器”战斗。个人看法是:目前业余地震爱好者自制仪器水平与“群测群防”高潮时期相比应该说是退步了。一方面测项大大减少,传统的“老三土”(土地电、土地磁、土形变)中似乎只有土地磁手段得以延续(可能是制作相对简单,磁偏角易于观测),土地电和土形变的手段基本没有了。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有限,最关键的磁针部分并无重大改进,大家只是对土地磁的报警电路等进行了改进,但是要知道:以前有的“土地磁”仪器可以给出磁偏角度的数值,相当于进行“准定量”观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1 23:32
可能你对电子仪器发展了解不够,其实xiangdan的仪器不错,dosxp的便于数据化联网,老三土土地电地形变业余还要找地埋线,地形变业余无法观察。地震论坛的坦诚交流,深入分析,集中用功,不开小差,高标准要求自己,可能是民科最需要的。其实专业不预报,业余不停的报都不是成熟的表现。老百姓看专业他不报,看民科他不停的报预测,甚至不少人连报的理由,分析方法都视为看家宝[尽管还不怎么灵]。老百姓听谁的看谁的呢?
其实我看以上几点倒是民科的困境。
发表于 2011-5-1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群测群防的百晓生太给力了!我代表(周总理)敬礼!  群测群防  为人民服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Guest from 117.79.68.x


    可能你对电子仪器发展了解不够,其实xiangdan的仪器不错,dosxp的便于数据化联网,老三土土地电地形变业余还要找地埋线,地形变业余无法观察。地震论坛的坦诚交流,深入分析,集中用功,不开小差,高标准要求自己,可能是民科最需要的。其实专业不预报,业余不停的报都不是成熟的表现。老百姓看专业他不报,看民科他不停的报预测,甚至不少人连报的理由,分析方法都视为看家宝[尽管还不怎么灵]。老百姓听谁的看谁的呢?
其实我看以上几点倒是民科的困境。
=============
  佩服! 尤其是“专业不预报,业余不停的报都不是成熟的表现”一句,讲得非常透彻。拙文如果还续写下篇《民科的困局》的话,一定要向阁下多多请教!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4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不预报,业余不停的报都不是成熟的表现”,  确实讲的透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4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喜欢讨论,不管什么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只有时间是明智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0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Guest from 117.79.68.x


    有道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1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践是科学的源泉,是人与大自然联系的桥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xiangdan


    很有诗意,呵呵!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手头紧想变卖一下我的地震心得。

卖地震计算法呀,卖咋样化8级地震为4级地震啦。。qq316165542  东方不败   本人东方马克思,真名高军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年论坛被封,一晃已是两年。原以为从此缘尽,今天上网搜索,发现论坛易名重生,很是欢喜;更可喜的是自己的账号还在,以往的帖子历历在目,往日场景如在昨日,感慨良多。不禁想起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的诗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30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山水如屏
欢迎回来! 山水君!有一年多没有看到你露面了,十分记挂。这个论坛里,缺少了你冷清了不少。有空多到我那里指点指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30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探讨的论坛也会被人下毒手封杀,当今世道真不知怎回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31 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tanlilin


   我好似在哪里看到,   问:地震论坛为什么会被封。答:可能是某个版主在网上向大家借钱,被揭发了。

   不过我想或许是应该“莫谈国事”。
   不要去讨论什么群测群防和政府的关系,
   不要去报道什么灾区的贪官们敛财举动,
   也不要去讨论什么民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更不要去报道什么某某某的少爷儿子的花边新闻等等和地震完全不相干的内容。
   等等才是。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3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来都没发现有“某个版主在网上向大家借钱”的事出现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读了很受益。了解了许多当年与群测群防有关的在政府的管理层面的背景情况。感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30 03: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