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47|回复: 3

官方影响不应简单视为“行政干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0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在讨论“群测群防”话题的过程中,霁雪先生表达了对于民科的一些看法:“民科之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还是不去管的好,时间会证明一切,正确的民科研究自然会在一定的时期破土而出。不见得行政一干预就会有奇效。”应该说,霁雪先生的话反映了目前“民科”与“官科”之间的对立情绪,但笔者认为,如果把政府对科学事业的影响简单归结为“行政干预”,却有些矫枉过正了。

    首先,科学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干预”作用其实并不显著。譬如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至今已有350年历史,虽然政府为学会经营的科学事业提供财政资助,英皇是学会的保护人,但皇家学会是一个独立的社团,不对政府任何部门负正式责任,活动不必经过政府批准。美国国家科学院明确“提供政府框架之外的公共服务以保证科学的独立性”,法国科学院、德国科学院、日本学士院等莫不如此,极少有政府直接干预科研内容的情况。实际上,像中国“群测群防”这样以行政手段指引科学实践的现象在历史上只是个例,无论是数学、物理学还是化学、生物学...绝大多数情况下自然科学都是按照自己的运转轨道前行。翻开今天的中学课本,哪一条定理公式是“行政干预”出来的?

    其次,不应否定官方支持对自然科学的正面作用。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像英国皇家学会先后培养出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像牛顿、富兰克林、卢瑟福、波义耳、霍奇金这样的科学巨匠无不获其支持。美国成为世界科技第一强国,亦得益于政府有力的支撑体系。即便是“行政干预”色彩浓重的中国,若非当年以举国之力搞出“两弹一星”,今天我们仍会像伊朗、利比亚一样被西方列强踩在脚下。可以说政府的投入对于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里多说一句,一直被视为“民科”代表人物的法拉第其实并非真正的草根,在1831年发表电磁感应定律之前的1824年就已经是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更升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是不折不扣的“官科”。

    霁雪先生所推崇的“民科”模式是“土法上马”、“三人行必有吾师”。诚然,历史上这种体制下产生过瓦特、莱特兄弟、爱迪生等“民科”的典型代表,以至于很多民间人士心中依然保留着“草根英雄”的情结,梦想续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传奇。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然科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强调组织合作和官方支持。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各国政府都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作坊式”的单打独斗明显已跟不上时代步伐。譬如欧洲的全球最大对撞机项目耗资80亿美元,历时14年之久,集中了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这样巨大的科研活动和资金投入不可能由个人完成。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民科”领域乏善可陈,再没出现“爱迪生”那样的人物;尽管偶有“灵光一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官科”或“企科”已经成为当前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得不说的是,历史上取得成功的“民科”往往都有扎实的科学功底,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继承。然而这一点却被很多人忽视,只看到其“个人英雄主义”的一面,无视巨人肩膀的作用。话说回来,民科也好,官科也罢,无论个人钻研还是政府资助,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就以地震民科来说,不管你搞的是物理方法还是化学手段,必须接受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标准检验,必须遵守能量守恒,逻辑推理,概率统计等基本的“法则”,对于民科、官科都是如此。不能因为打着“民科”的旗号,就可以无视科学原理的存在。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就不是科学,这就是著名的“波普尔精神”。对于目前“民科”鱼龙混杂的现状,如果认为“不去管的好”,任由张悟本那样的骗子、大仙泛滥,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必然导致科学本意的迷失。笔者写《“群测群防”的衰落与地震“民科”的困局》一文的目的,也包括总结民科自身的弊端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一问题不应被掩埋在对政府“行政干预”的批判声中。
发表于 2011-3-30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硬是要和我叫板,本来这国家的事,我是不想干预。无奈之下只能勉强应答几句。可不要说我的言语太重。


        首先,如果你认为我的观点反映了“官科和民科的对立情绪”,那么我申明我只代表我自己,我霁雪何德何能哪有资格代表广大的民科老师们。太抬举我了。不要把我当枪使。
        第二,我并不提出是否行政干预的问题,那是你提出的。我只是指出你的文章太过于唯武器论,后来表示就是过于实用主义。那转移论点的活,你真拿手。
        第三,如果一定要把行政干预的帽子往我头上戴。那么也是指实用主义的干预还是不要的好。


        我搞不清你为什么?(当然是搞得清的喇,只是不想说穿)
        一定要把民科和官科搅在一起,把个英国的皇家学会都扛了出来了。记得前不久我在本论坛哪一个帖子里提到过。这个皇家的翻译,其实在英文里的含义译为贵族更为确切一点。但是贵族的含义,在我们中文中更容易理解为“纨绔子弟”的概念。(这是那个帖子里的原话)我好几个朋友都加入了那个会。那个神气样真的叫人恶心。而那个诺奖,没听说大家称为炮弹奖吗?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有的人读了书是为了升官发财,但孔夫子说,读书明理。同样地,对于科学的研究也各有目的。没听到这里的老师说,我只想如何让地震受害的人减到最少,最少。
        揭开自然的秘密,但是自然的秘密实在太多,永远也揭不完。所以政府也就只能实用主义地,挑选一些让当时的主管人员认为有意义的项目来扶植一下。所以与其说是政府的干预,不如说是具体主管的个人选择。许多问题,在没有第二种选择比较的条件下进行了。效果无可非议地永远是最好的。殊不知就在这样的一个最好的结论背后,不知抹杀了多少更好的办法。科学的研究实际上也是缺乏比较的。耗资79亿美元,在这个论坛里,你可以发现,认为这是把钱丢到水里的人为数不少。

        为什么现在国内到处大搞政绩工程。就是个人的立场不同,搞了政绩工程可以升官啊。

        你的那篇衰落和困境(上)我看了以后,不瞒你说,我要是你的领导,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小子又在出什么主意了。是想要钱还是想要什么权?但是当面是不会来说穿你的。所以我劝你改一个口气写,或许会好一些。我已经提醒你了,这里都是明眼人,你就不能联想到,你的领导也是明眼人,过来人吗?

        显然,你还把科学和科技混为一谈了。把两弹一星和地震预测相比那是很不恰当。前者是人家已经先走一步了,只要赶上就行。后者是目前尚无方向。向哪一个方向去赶?这是探索,过分的干预只能是“拔苗助长”。科技的进步需要政府的扶植,但是科学的发现,扶植不起来啊。

        要说地震预测的技术,磁针也好,FM电波监测也好,都有道理,但都没有完善。我看最直截了当的,要算“神圭”“天机山人泄”“东方马克思”等好多人了。但是,你的衰落和困境是想解决这些大师的困境吗?显然不是。
        你凭什么不去解决这些大师们的困境呢?就因为你并不了解他们的真正技术含义吗,或者他们根本就不会告诉你什么。你把他们称为大仙,骗子。反过来说明你只懂技术,不懂科学是什么。你也只能做一些有限的选择。要是干预是免不了的,但是干预的人可以有所选择的话,我往往不会选你。

        所以你所指的民科是非常狭义的。甚至不能叫“民科”而只是“民技”



        你的这些文章我已经跟了那么多的帖了,但我确没有看到你的跟帖啊(就一个)
        好了,我也是注重跟帖数量的。这个帖就跟到这里了,以后,你跟我两个,我才还你一个。上一次我已经打招呼了,你只顾自己的文章了。人不能为了一点小利而太自私,还给我上纲上线。太不公平了。再叫板也不跟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霁雪


    所以政府也就只能实用主义地,挑选一些让当时的主管人员认为有意义的项目来扶植一下。所以与其说是政府的干预,不如说是具体主管的个人选择。许多问题,在没有第二种选择比较的条件下进行了。效果无可非议地永远是最好的。殊不知就在这样的一个最好的结论背后,不知抹杀了多少更好的办法。

============
   
   科学团体的具体主管基本上都是科学家(中国可能例外),譬如自1915年到199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历任会长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另外这些团体的主席会长往往都是民主选举产生。由他们来作出选择,总比让那些部长、总理拍板要强许多。如果霁雪先生认为这样的选择抹杀了很多“更好的办法”,那么请问:应该让谁来选择才会是完美无暇的方案?谁能保证另外一种决策方式会带来更好的结局?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这一科技支撑体制的效果,如果一味地强调“假如”条件下可能带来的更好结果,笔者只能遗憾地说:历史没有假如。

  至于想要钱还是权的猜测,只能说霁雪先生太过狭隘了(很奇怪先生竟有这样的想法)。在笔者看来,那篇文章能少得罪些当年的前辈,就算是烧高香了。这种文章要是能换来钱权,二十年前就该有人写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霁雪

你凭什么不去解决这些大师们的困境呢?
======================
霁雪先生不是强调“民科”不需要吝怜吗?怎么又呼吁笔者解决他们的困境呢?呵呵

至于跟帖的问题,主要是那篇《强烈邀请实验家们或技术家们来验证我的理论预测》并非霁雪先生的主贴,而且我们讨论的关于行政干预的内容已经偏离了原题目。如果是霁雪先生的主题贴,我肯定不会另起炉灶。

另外要说的是,中国的特殊体制和科研环境与国外并不相同,不要把对国内的负面印象简单转移到别国头上。您的回帖虽然说了很多,但并不能否定官方支持对科学发展的正面作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5 08: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