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798|回复: 14

全球地震的源头在南极!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1-6-5 10:26 |阅读模式
地震 - 板块移动?
过去的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海啸,龙卷风,大自然的每一次变动,改变着人类的家园,甚至夺去千万人的生命。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目前还没有被人类完全认识。地震频繁发生于地震带上,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地震的发生是地球上地质板块错动的结果。实际上,这是值得怀疑的。如果两个板块相对移动,会造成板块边缘带状地域的变动,这种变动的影响在宏观上比现有的地震要大得多。我们所知道的地震,是点状发生的,不是带状的。从各地地震的报道来看,地震的震源是一点,不是一条带,有深度,有能量级别,地震的应力波朝震中的四周放射。从这个方面来看,地震不是板块的相对移动的结果。我倒更愿意相信小范围的地质层块的相对错动是地震的造成的结果,不仅不是地震的原因,在宏观上更算不上地质板块的大范围相对移动。

地震 - 雷神之锤?
地震的冲击使我想起小时候玩的游戏,游戏中雷神在地道中用大锤开路。地震,地表的震动,使人觉得好像雷神在地下以锤朝上打击一般。大地震时用的是大锤,余震用的是小锤。那么,这些锤子是什么形状,什么质地呢?
我们知道,地球的外表层是地壳,地壳之下是地幔,看看火山爆发后流出的炽热岩浆,我们不难猜到地壳之下,地幔之中是流动的高热岩浆。如果是液态的岩浆对固体的地壳的冲击,其震动的感觉肯定不会是地震这样的。地震的冲击更像固体对固体的打击。完全可以断定,在地壳之下有一些较大的固体物,对地壳的冲击,就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地震。这些固体物,没有被地热的高温所融化,我们可以权称之为地幔固岩。这种固岩极其坚硬,不易被镕化,个头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固岩又是从何而来呢?

地震 - 锤从何来?
地球的外表层是地壳,地壳不像鸡蛋壳,并不是均匀统一的。地表有平原高原,山脉海洋,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有八九公里高,海底的海沟也可以达到上十公里深。在地壳与地幔的交界处,地壳也不是平匀的。火山喷发的那一点,地壳的厚度可以说是零,直接可以看到镕岩。地震的深度表明地壳的厚度,震源深度浅的仅两公里,深的可达几百公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地壳的地表一面与大气和水域相接,因为山高水深而不平,地壳的另一面与地幔的液态镕岩相接,也不匀平,也会有类似地表高山平原之类的结构。这里我们权称之为反山脉反平原反山谷之类。
地壳之下地幔固岩怎么产生的呢?可以肯定,不是天外来客,而是在地球内部产生的。一种可能是岩浆凝固而成,另一种可能是地壳下山类结构镕断崩折而产生。我倒更愿意相信是后一种。因为,岩浆由液态到固态,在地下高温环境下,这个过程很缓慢,有一个由液态到半液态半固态然后到固态的过程,半液态半固态的物体对地壳的冲击影响不会像固态物体对地壳的冲击那么强烈。这种半固态的物质很可能最终粘附于地壳下而增加地壳的厚度。

地震 - 锤击之力从何而来?
地幔中的岩浆也不是静止不动的。地球有自转有公转,地球内部有高温高压。这几种力量,足以推动地幔固岩的移动。在地幔固岩的运动过程中,经过反平原反高原之类的区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但经过反山脉反山谷反山沟时,很有可能发生撞击,这种撞击,也就是我要说明的地震。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地震波的强度在震源的西部测定的数据往往比在东部测定的数据要大些。地震震源深度如果第一次为5公里,将地表撞击升高半米,第二次余震深度是7公里,可以推断第一次地震的地幔固岩至少有2公里的厚度。撞击后停留在原处,增加了地壳的厚度。也有可能地幔固岩在发生第一次撞击后,没有停留下来,而是滚动到另一个地方发生第二次撞击,这样就造成地球上地震接连不断的情景。也可能称为地震活跃年之类。地幔固岩的迁移有一定的路线,与地壳反地形有关,这就是所谓的地震带。

地震 - 板块学说
地球在千万年之间,无数次的大大小小地震,就造成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造成了大陆板块漂移的景象。每一次沿着地震带上发生的地震,就是一次海底扩张。所以大陆板块漂移不是整块移动,而是板块边缘变动所造成的。
每一次大的撞击,有可能使地球的自转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地幔固岩的移动以及部分地壳厚度的变化,使得地球的地磁极性发生变化,极点也会移动。
由于地壳的厚度不一,地球内部热量向外辐射的情况会不一样。海底火山,镕岩的泄漏,会造成海水温度变化与洋流的方向流速的改变。同样,地幔固岩在地壳下的移动,也会改变海水的温度,地球表面的气候,形成地震云之类的景观,地表的动植物对地表辐射的改变也会在行为及生理上有所反映。

地震 - 何以预报?
地幔固岩的移动有一定的路线,地球的自转公转决定地幔固岩会自东向西移行,沿着地壳下反地表结构形成的路线而移动。这是移动的一个方向。
另一个方向,则是由地球的南极向北极的方向。我们知道南极是大陆,北极是冰洋,北半球陆地多,南半球陆地少,按轻者上浮,重者下坠的规则,似乎有两种力作用于地球南北两极,一种力下坠,形成凸出的南极陆地,和凹下的北极冰洋,一种力上浮,形成北半球的陆地。由此推测,北半球的陆地的质地可能要不同于南极陆地。同样,位于地壳下的地幔固岩也会由南向北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可能吸附其它固岩而增加体积,也可能被地壳内的高温不断的销镕而减少体积,也有可能停留于某处而增加地壳的厚度。

地震 - 月亮效用?
地幔固岩的移动与停留,受自转公转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太阳月亮,其它行星的影响,除了太阳系之外,还会受到银河系,甚至其它星系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力有大小之别而已。
离地球最近的当属月亮,海水有潮汐,大气岩石都有涨缩的变化,月亮的吸力完全有可能将地球拉开一条口子,导致海底岩浆喷发,海水沸腾。同样,月亮能影响地幔固岩的移动与停留也是显而易见的。超级月亮的效用不应该被忽略,值得进一步研究。
地球南北两极的力,表明在两极方向有一种力或一种合力,来自于宇宙某处。

地震 - 可疑源头
按照以上推论,连串的地球地震,最可能的源头来自南极。当南极地壳下不断凝固形成反地表类的大山,达到一定高度,受到外力作用,或被地热销镕断折后,开始漂移。漂移的路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螺旋式移动,当然,也可能受反地形的影响,而改变路线。当大的地幔固岩离开南极时,南极地壳厚度会改变,南极地表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地热辐射增加,冰川崩塌,冰山漂移,导致气候改变,海洋温度与洋流改变。南极的地幔固岩,离开南极,很可能进入南半球的太平洋地震带,震智利,震新西兰,震印尼,菲律宾,震中国,震日本,造成一连串的地震,同时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地幔固岩的移动速度可以根据两地地震距离与相隔时间来计算。

地震 - 物质形成
地球可以说是一个外表已经冷却的太阳,在冷却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物质。。。。
发表于 2011-6-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更愿意相信小范围的地质层块的相对错动是地震的造成的结果”

我以为相反,层间错动应该是很多地震的原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充分关注层间错动与地震或地震形态的关系是本文亮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6 05:29
去年地震前的南极冰山漂移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恐慌。
日本大震前,美国飞鸟群死的报道,与美国西海岸死鱼的报道。
这两年海洋温度的改变。--都可以说明。
发表于 2011-6-6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的南极说纯属无稽之谈。
不要提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6 06:37
哈哈,大度一点,相信老兄不只是愿意听不同意见吧。对与不对可以用实验验证的。
发表于 2011-6-6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拿南极做实验?
大度从何谈起?
这帖子有一丁点儿闪光之处就给你置顶了,还不够大度?非要我认可你的无稽之谈才算大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你的“实验”拿来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6 13:35
在地壳厚度小于2公里的海底引爆一个核弹,多半会炸开一个洞; 在厚度一两百公里沙漠的地下引爆一个核弹,只是引起地震。
全球地震监测网可以记录地壳的厚度,可以测绘出全球地壳内部地形。同样,地球内部红外辐射,也容易测定。
理论如果正确的话,测定地球内部移动岩石的运动及其大小速度,路线都应该容易做到。就象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发表于 2011-6-6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那有关南极的实验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以上推论,连串的地球地震,最可能的源头来自南极。当南极地壳下不断凝固形成反地表类的大山,达到一定高度,受到外力作用,或被地热销镕断折后,开始漂移。漂移的路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螺旋式移动,当然,也可能受反地形的影响,而改变路线。当大的地幔固岩离开南极时,南极地壳厚度会改变,南极地表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地热辐射增加,冰川崩塌,冰山漂移,导致气候改变,海洋温度与洋流改变。南极的地幔固岩,离开南极,很可能进入南半球的太平洋地震带,震智利,震新西兰,震印尼,菲律宾,震中国,震日本,造成一连串的地震,同时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地幔固岩的移动速度可以根据两地地震距离与相隔时间来计算。”

看看这些文字包含多少假设?数得过来吗?
任何一个理论只能有一个假设,其它必需都是证据。
一个靠假设链支持的理论其实只是梦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6 14:04
冰川的融化,如果是从上层开始,表明是大气升温;如果是从底层开始,表明是地下热辐射升温造成。
发表于 2011-6-6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房顶的雪也是底层先消融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6 16:18
你说得很对。

本人已经经历了上千次地震与余震,经过长期思考得出来的推测。本人的爱好并非地震研究,只是一时兴之所至。写出来,抛砖引玉,能够给地震研究爱好者提供一条新思路而已。多谢版主提供一席之地,多谢各位关注。
发表于 2011-6-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层间错动是很多现象的原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3 04: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