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949|回复: 0

赵丰:“台湾的地震预警世界一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5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丰:“台湾的地震预警世界一流”
2011-07-15 11:37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朱力远 实习生 李倩

  在技术上,台湾的地震预警可以做到世界上最好。往下一节一节都有断层。

  不能将地震预报和气象预报做类比,因为两者背后的物理机制不一样。

  在日本地震以前,我们好多人也很自豪,就是长期预测已经掌握了。

  像集集地震那样的地震,大概五十年左右会产生一次。

  现在台湾担心的地震海啸是在附近的马尼拉海沟和琉球海沟。



赵丰教授曾在NASA工作多年,现任“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所长。(吴娟/图)

  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寂静的建筑群里,一个醒目的标志——放置于楼前的一块巨大的灰褐色花岗岩——将地球科学研究所与其他研究所立即区分开来。地球所是一个只有三十几位研究人员的小所,但它的研究领域却涵盖了包括地震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在内的方方面面。身材魁梧、两鬓见白的赵丰教授现在就带领着这支精干的学术队伍。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自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的短短三年间,一连串的大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重的灾难。在公众眼中,地球似乎正处于一个特别的地震活跃期,然而地震学家却不认为这有什么特别之处,至少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科学家眼中是如此。地震对人类的苦难漠不关心,但是地震学家却无法无动于衷。事实上,四个月前日本9.0级地震在吸引全世界眼光的同时,尤其引起了台湾地震学家的高度重视。2011年3月18日,亦即日本地震一周之后,在“中研院”学术活动中心二楼会议室,在地球所的召集下,台湾的地震学家就召开了一次学术会议,“深入省思台湾未来可能面临的威胁”。

  台湾岛与日本列岛同处于地球上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且同处于海啸的威胁下。因此“日本地震对台湾意味着什么”是南方周末记者在采访中始终关注的一个主题。但我们的交谈是从一个多少有些争议的话题开始的。这个话题就是地震预报,一个在地震学界绕不开的话题。

  南方周末:目前来讲,科学界一般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报的,其中一种观点是地震永远不可预报,另一种观点是到目前为止找不到预报的方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赵丰:我想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预报。预报要知道是哪一天、几点钟、多大,那是没办法预报的。别说现在没办法,恐怕很久都没办法。但从理论上是有办法的,只是我们现在不会,要做到那样子的预报,我们现在差太远了。偶尔会遇到像1975年的海城地震,那是碰上的,不是常规。正常情况下不会这么容易。

  南方周末:那是一个特殊的例子。

  赵丰:要是用同样的方法去做别的地震,那可能一个都成不了。各种东西都凑在一起,刚好出现这么一个例子,这是可能的。但是我们真的不会。另外一个预报是,某个地区在二十年内发生几级地震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多少,这也是一个科学议题,这个我们现在就会做。这也叫做预报。得看你要什么样的预报。

  南方周末:有人称为地震的长期预报,或者长期预测。

  赵丰:可能用英文来说比较容易,一个叫做forecast,一个叫做prediction。Forecast我们可以做,prediction现在做不了。对于forecast,我们希望用越多的科学知识把它的范围缩小,时间段缩小一点,地区缩小一点,震级多大,可能发生的概率不是50%,而是80%,这个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这个对地震发生时大家逃命可能都没用,但是对当地的地震防灾规划、民众事先的教育,是有用的。我想对这个问题,科学上目前能够做的就是这个样子。

  南方周末:一些地震学家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因此不可能做出(短临)预报。

  赵丰:对,地震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主要是有了这个前提之后,你还能做多少。其实还是有不少事情可以做的。还有一个可以被搬过来做比较的极端例子,就是天气预报。我们现在可以预报未来五天、七天的天气情况,可不可能预报一百天呢?答案是不可能,根本不可能。这个和地震不一样,它背后的物理机制是一种叫做混沌(chaos)的现象。地震不是这样的。地震的物理机制是慢慢累积,它是可以知道的,只是我们现在不会。可以从好几个层面来看地震预报。因为气象是一种混沌现象,所以地震也不能预报,不能这样讲。

  南方周末:不能做类比?

  赵丰:从两方面都不能做类比,一是不能说它曾经预报成功过,以后(预报)也会成功;二是不能说气象不能预报,所以地震也不能预报。地震是介于中间的。它有可能预报,而且我们现在做得越来越好。

  南方周末:这次日本地震比较引起新闻界注意的是地震预警。在日本地震中预警实际上起多少作用呢?

  赵丰:地震预警是另外一回事,是地震已经发生了,看你已经做到的措施,对民众的教育,能够在多短的时间之内减少灾害。这段时间叫预警。从日本地震看,一种叫做地震预警,就只有几秒钟,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有人用手机发信号,那个逃命也比较容易,逃到街上离开建筑物就可以了。另外一种是海啸预警,海啸的预警时间比较长,也许会有几分钟十几分钟,要看你离地震有多远。如果逃命没有事先受过训练,那还是没用。一个是你不知道要逃,一个是你一慌乱,不知道怎么逃。因为海浪一来,不是说走到街上你离开建筑物就可以了,要跑到哪里,时间够不够,这又是另外一套演练了。所以预警那段时间就是科技帮你争取的时间,几秒钟几分钟都是宝贵的。

  南方周末:从台湾的地理和地质构造背景看,这两种预警都很重要,因为台湾(与日本)处于一个地震活跃带上,也是岛屿。那么这两种预警台湾做得怎样?

  赵丰:在技术上,台湾的地震预警可以做到世界上最好。美国的预警提前几秒几秒,日本的预警提前几秒几秒,台湾可以做得更好。

  南方周末:有直接的例子验证么?

  赵丰:台湾是这样的,气象局每天都可以做这个实验,每天都有地震,然后气象局发布出来,是几分几秒,平常就可以演练,这个是世界一流。但是往下就没有做到很好。民众知不知道?政府机构知不知道?

  南方周末:这可能与政府对地震的防灾体系还没有建立有关。

  赵丰:对,体系还没有建立。往下更重要的是,政府知道了,也发布了(预警),民众知道么?知道了该怎么办?这个都是断层。民众的教育,学校的教育,这个是缺乏的。在科学技术方面,台湾是一流的,接下来的就越来越差了。怎么样去散布这个消息,政府机构怎么做紧急应对,民众怎么知道,知道后怎么做,这个越来越差。其实假如台湾今天要是有什么地震,我们都知道,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逃命,只是中间断掉了。这个不如日本,日本从上到下、从头到尾都做好了。

  南方周末:美国的加州好像也做到了,他们也经常搞演习。

  赵丰:那可以说台湾也做到了,学校里面也有做的。但实际效果怎么样,得看地震来了(应对得)怎么样。

  南方周末:对台湾来说,有两种地震。一种是在海里面,在板块的俯冲带上,另一种是陆地上的地震,譬如集集地震。这样的地震发生的频次相对少一些,但破坏力是不是会更大?

  赵丰:台湾陆地上的地震比较少。台湾陆地面积这么小,海域很大,发生的可能性本来就大。发生在陆地的地震非常可怕,因为它就在脚底下,所以通常有什么破坏都是陆地上的地震。不过台湾陆地上的地震,强度都不大,因为台湾处在两个板块的角落上,是两个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编者注)挤出来的,地形很破碎,断层也很短,一段一段的,即使断层全部破裂,造成的地震也不会太大。它的可怕之处是发生在你脚底下。

  南方周末:从这次日本地震和几年前的印尼地震看,海里的地震破坏性相当强。

  赵丰:这是另外一件事了。海域的地震对台湾没有大的破坏。但另外一个问题是,假如它产生海啸,那该怎么办?因此要评估会不会产生海啸。会,因为历史上有记载。在一七几几年,高雄有过一次大海啸,死了几万人;一八几几年同治年间,在基隆也有一次海啸,死了几百人。可以看出来,在过去的时间里,超过一百年就会有大海啸。问题是,海啸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地震造成的?当然是海里面的地震,而且显然不是很远。我们现在要看的另外一种灾难是地震海啸带来的,尤其是日本地震以后,就很注意这件事情了。一个看法是台湾西南部有个马尼拉海沟,如果那里产生大地震的话——那个地震可以大到八级。还有一个就是台湾东边的外海琉球海沟,那个地方要是破裂了,也有可能达到八级地震,历史上也都发生过。这就变成一个新的议题了,怎么样知道它的可能性?知道它可能产生在哪里?知道它在那里发生后,可能有多少时间的预警?可能有多大的浪?你要用什么对策?要怎么防护?台湾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对海啸有任何的理解,更别说防范,教育上一直都没有。因为每天都在震,所以地震是比较熟悉的。

  南方周末: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共同的海啸预警机制?

  赵丰:有,美国都做了。美国叫做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它在夏威夷设有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PTWC)。

  南方周末:现在对台湾威胁最大的就是您刚才说的马尼拉海沟和琉球海沟。

  赵丰:现在台湾担心的海啸是在附近的。假如有八级地震在台湾附近,得看有多少时间,假如是三百公里,大概有二十分钟到半小时时间。这个不是说你有二十分钟,信息资料到达传感器已经有十分钟过了,但是还不能确定这是不是海啸,因为它是很长的波;等到分析确定它就是海啸时,又过了十几分钟。这样时间可能就来不及了,或者只有几分钟。不管是琉球海沟还是马尼拉海沟,在台湾附近的(地震海啸)都是这样子。有可能有预警的时间,但是肯定很短,因为离得太近了。

  南方周末:离地震越近的预警价值也越大,但这是个困难点。

  赵丰:这就是自然现象,就是这个样子。你面对的是一个很恐怖的东西,你就是受到这种困难的限制。你最担心的就是这么近的地震,恐怖的是它太近了,你根本没时间反应。这个就只能尽量了。

  南方周末:在台湾的陆地上,像集集地震这样大的地震,您觉得多少年会发生一次?这样问可能并不科学,好像地震有周期似的。但从媒体的角度,会比较关心这个问题。

  赵丰:确实不能说有那么一个地震周期。不过还是可以大致估计,五十年左右会有一次。

  南方周末:那是相当短的时间。

  赵丰:假如是同一个断层,那绝对不止五十年,可能是两三百年一次。但台湾就这么小,断层是一段一段的,这边的断层五十年前产生过很大的破裂,能量释放了,那边的断层又在积累能量。像台湾这么一个地震活动厉害的地方,大概就是五十年左右产生一次七点几级的地震。

  南方周末: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有一个大陆的地震科学小组用矩张量反演得到汶川地震的破裂结果,在开始的破裂点映秀那边,能量释放比较大,另一个是在北川,然后他们觉得下一个释放点应该是在它们之间,后来的实际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的。现在来看断层破裂本身还是很复杂的事情。

  赵丰:很复杂。我们讲的震源反演工作其实是猜想。你拿这么多资料回来猜想它是不是这样?没有一个人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反映出来的就是团队甲得到一个,团队乙得到一个,两个拿在一起比还不太一样,有时候蛮像,有时候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些数据只能告诉你部分的信息,你想用部分的信息去找回全部的信息,那肯定就会这样。关于这次日本地震,大家都去看这个破裂过程,现在世界上已经有十套(结果),里面确实有一些共同性,但你不能说哪个是对的,哪个好,可能十个里面有一个对,可能都不对,只能说对的程度有多少,可能是百分之八十对。整个认识程度是这样的。以汶川地震讲,我知道的不同的估算结果有好多个,几个不一样的结果摆在一起蛮像的,这是一种进步。

  南方周末:你要真想知道它是怎么破裂的,成本可能会比较高,就是你去打几个钻,看看它是怎么破裂的。

  赵丰:那其实也不是办法。你要真想知道,那不是打几个钻,是打一百万个钻。它有几百公里,上千公里。也只能说钻一个来看看,哪一个会比较对,但是你钻的是一个点,地震看到的是一块一块的。打个比方就像我生病,整个身体系统都在生病,针灸刺进去一点,也看不出我得了什么病。但是钻井也不是没用,它得到了实地的资料。事后做钻井,也是对的。

  南方周末:这次日本地震,发生的地点还是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这是我们当时采访的一个感受。有人认为21世纪的一些大地震正在向地震学家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对地震的长期预测好像也有偏差。

  赵丰:在日本地震以前,我们好多人也很自豪,就是长期的预测已经掌握了。日本地震之后再去看地震发生的地方,其实会看到那个地方是很危险的,应该可以看到的。这是事后之明,事后诸葛亮。但当初没有注意到它。有人之前也写了论文,但是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大家现在再去总结这些现象,是会得到结论,那个地方真的会发生大地震。那个地方在历史上基本上很少发生地震,(发生了)也没有这么大,所以会发生很大的地震,因为很多年没有把能量释放出来。

  南方周末:那也可以通过几个七八级的地震把能量释放出来。

  赵丰:不会的。一个是七八级地震到底释放了多少能量,另一个是到底累积了多少能量,现在用GPS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结果发现它累积的能量要比你用七八级释放差太多。

  南方周末:从集集地震的震灾看,总的防灾情况做得还是不错的。

  赵丰:在台风和地震多的地方,建筑物一定要够强。有些地方搭建房子,只要能挡雨挡太阳就可以了,在台湾绝对不行。至于具体的法律规定,我也不清楚。但是我们会发现(台湾)一直在加强房屋的(抗震)标准。台湾的房屋只要不是在断层上,通常都不会太惊慌。这个标准一直在调高。

  南方周末:您曾经在NASA工作过很多年。NASA管的是太空的事,您现在的工作是地上的事,这段经历对您目前从事的地球科学研究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赵丰:我是台大物理系毕业的,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念地球物理。它有一个海洋学院,在海边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地球科学教育机构,只有研究生。后来在NASA工作。我在那边做了二十一年。前几年回台湾,一直在中央大学教学。中央大学有个地球科学学院,他们招院长,我就去了。2010年他们(指“中研院”)招所长,我就来了。我主要的学术经历是在NASA。NASA的角度更宏观,从外太空看地球,因为地球科学很需要跨领域,只在某个领域钻进去,很可能见树不见林,甚至会荒腔走板的。

  南方周末:这次日本地震在防灾方面对台湾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赵丰: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理层面,我们刚才讲到的,不要以为很多事情理解了,其实有很多我们都不知道。另外一个就是说地震发生后怎么去应对,有当时的应对和事后的应对。这两个冲击很大。当时的应对我们早就知道了,只是没有好好做,不好好做会有严重的后果。从长期的措施看就是我们在经历地震以后,要全盘检讨,像日本阪神地震,七点几级的地震就可以严重到那个样子。现在还要加入海啸的因素,你要全盘检讨。这几方面对台湾的冲击都是蛮大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3 17: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