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10|回复: 3

气液电声四象变化预测地震的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2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

1震前四象变化的原理、表现形式及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缺点。

2、三个因素影响准确预报地震:

地质裂纹、空洞分布不同使到压差力引发地震的条件有所不同、不同物质构成使到不同地方的岩层抗击断裂破碎的能力有所不同、高熔点绝热物质分布不同使到不同地方“愈合”地质裂纹的能力有所不同。

3、两个错误观点:

完全否定地震可以预测、将准确预测地震看成是容易事情。

4准确预报地震需要对气液电声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和综合判断。地震预报需要灵活和变通。

气液电声四象变化预测地震的分析

在牛顿第三定律指引下,双力(压差力、应力)地震理论注意到地震和断层(裂纹)的联系,创新性地分析压差力在地震中的作用,指出地震是由作用力压差力和反作用力应力共同引起,旗帜鲜明地认为地震可以预报。

地震可以预报的依据是地震前会出现的气液电声四象变化。

气液电声四象变化分别是气体震前变化、液体震前变化、电磁场震前变化、声音震前变化。

下文分析震前四象变化的原理、表现形式及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缺点:

一、气体震前变化

(一)原理

气体震前变化是指地震前临震区域出现的和气体相关连的各种异常变化。

地壳被地幔和大气层夹心,两侧是地幔的相对高压和大气层的相对低压,地壳两侧压强差异很大。

地壳岩层中有裂纹。地震前的地壳底部岩浆活动会相对活跃,对临震区域的岩层施加的压力增大,导致地质裂纹发育。部分良好发育的地质裂纹贯穿地壳。

贯穿地壳的地质裂纹连通地幔和大气层,形成通路。通路使到高压的地幔物质和低压的气体相互连通,方向相反的地幔压力(FA)和大气压力(FB)相互对抗形成压差力。

受到夹心的压迫,如果地质裂纹不能被及时封补,其发育有一定规律,就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通路是连通地幔和大气层的地质裂纹,地质裂纹发育过程中会形成很多毛细通路。

压差力(FAB)数值的大小除了和压力差值(PAB)成正比外,和力的作用面积(S)也是成正比。通路的横截面积大,力的作用面积相应大,当压差力达到一定数值就能够引发地震。

毛细通路的横截面积很小,力的作用面积很小,形成的压差力数值也很小。毛细通路中数值不大的压差力不足以引发地震,却可以推动地壳中微小的气体分子向地面跑,使临震区域的气体受力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压差力的参考计算:设有高、低压强两个的区域,压力方向相反,有夹心物质分隔。高、低压区域的压强表示为PA PB ,夹心物体夹心受到的力作用面积均为S,则夹心物体两側的压力差PAB=PA-PB,受到的压差力FAB=PABS

(二)气变的表现形式及在地震预报中的优缺点

1、地震云

地震云是气变的常见表现形式,很多人研究并凭此预测地震。

形成地震云的原因复杂,主要原因之一: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交界面。

莫霍面气体通过毛细通路渗透穿越地壳后进入大气层,物质成分和地表气体成分有一定差异的莫霍面气体进入云层并参与形成特殊云朵。在密度、形状、颜色、反光亮度、离地面高度等方面,特殊云朵和普通云朵有一定区别。这些特殊云朵就是地震前常见的地震云。

橄榄石是常见的宝石,被认为是上地幔的产物。橄榄石睡莲状的气液包体证实在莫霍面有气体存在。一些固态或液态物质在高温下变成气态物质是莫霍面气体的一个来源。

莫霍面气体成分相当复杂,当中有不少物质具有毒性、腐蚀性,如磷化物、氟化物、硫化物等。

地震云在地震发生5天前就有可能形成。主震发生后,在余震发生阶段也会形成。

观察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民间经验丰富。

观测地震云预测地震优点

出现较早,预测时效强。

缺点:

预兆范围过于广泛,不利于精确判断发震地点;观测容易受到黑夜、阴雨天等因素干扰;未能有精确的量化标准,如颜色、形状等;地震云的判别标准因人而异,对正确经验的依赖较大。

2、临震区域的地壳浅层气体含量异常

水晶等宝石中的气液包体是证明地壳中包含有气体的重要证据。

莫霍面的气体物质构成和地壳浅层的气体物质构成有差别。由于压差力的作用,使到莫霍面的气体物质可以被输送到地壳浅层,使到地壳浅层的气体物质构成出现异常。

意大利的地质学家保罗·朱利亚尼根据氡气含量的异常数据成功地预测了地震,是世界知名的典范。

地壳浅层出现的气体含量异常除了氡气等惰性气体外,还有其它气体,如硫化物气体、卤化物气体等,因应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可以建立相适应的地壳浅层气体含量比对监控标准。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后判断地震发生的危险性。

监控地壳浅层气体含量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点

预测时效强、预测地点精确。

缺点:

确立界定气体含量异常数据的标准困难,且不同地方的界定标准变化大;数据采集容易受到污染的干扰;气体成分分析设备要求一定的技术和成本,难以在民众中推广应用。

3、临震区域的地壳浅层土壤颗粒之间的气压和温度异常

莫霍面气体在压差力向作用下被输送到地壳浅层,临震区域的地壳浅层土壤颗粒之间的气压会出现异常。监控临震区域的地壳浅层土壤颗粒之间的气压异常和温度异常可以一起进行。

在通路中,压差力可以远距离产生作用。地幔物质的热压影响着压差力的作用,压差力将温度较高的莫霍面气体输送到地壳浅层,使到地壳浅层土壤颗粒之间的气体温度出现某种程度的增高,甚至使到地壳浅层的液体汽化。

地质裂纹形成使到地壳浅层中的液体下渗和汽化会导致临震区域出现干旱,大地震往往和干旱有关连。

监控地壳浅层土壤颗粒之间的气压和温度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点:

预测时效强、预测地点精确。

缺点:

确立界定地壳浅层土壤颗粒之间的气压和温度异常的数据标准困难;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数据反映地震的必然联系较弱。

4、气味异常和嗅觉灵敏动物的行为异常

压差力可以将莫霍面的气体等物质输送到地壳浅层,使到地壳浅层的气体物质构成出现异常。地壳浅层的气体物质构成出现异常并逸出地面就能产生气味异常,如硫化氢有强烈的臭鸡蛋气味。嗅觉灵敏动物如蛇类等受异常气味影响会出现行为异常,如乱冲乱撞、冬天不冬眠等。

气味异常和嗅觉灵敏动物的行为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点:

通过气味异常来预测地震的时效强,适用人群广;可以使人对地震提高警惕;嗅觉灵敏动物异常行为明显,容易观察。

缺点:

形成气味异常的因素较多,并非所有的气味异常都与地震有直接联系;气味容易被风吹散,使到预测发震地点不准确。

5、人体舒适度异常

气压变化、温度变化都会影响人体舒适度。由于压差力将地壳深层温度较高的气体物质向地壳浅层输送,引起临震区域出现气压异常、温度异常。

一些对气压异常较敏感的人会出现耳鸣、耳痛甚至头晕现象。温度异常加上水汽上升会使人产生闷热、倦怠感觉。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致病因素会增多。原因是土壤中的细菌、病毒会因为土壤中温度的变化而活跃。细菌、病毒会随着上升的气体从地壳浅层跑到地壳表面,使人容易感染而得病,表现有容易感冒、四肢酸痛等。

人体舒适度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点:

普遍适用;人体的潜能很大,通过人体舒适度异常来预测地震是很有潜力的方法。

缺点:

影响人体舒适度的因素很多,人觉得不舒服并不一定和地震相联系。

二、液体震前变化

(一)原理

液体震前变化是指在地震前临震区域地下水、江、湖、河、海、溪出现的异常变化,也包括异常降雨、降冰雹等现象。

地壳两侧是地幔的相对高压和大气层的相对低压,地壳两侧压强差异很大。

地壳岩层中有裂纹。地震前的地壳底部岩浆活动会相对活跃,对临震区域的岩层施加的压力增大,导致地质裂纹发育。部分良好发育的地质裂纹贯穿地壳。

贯穿地壳的地质裂纹连通地幔和大气层,形成通路。通路使到高压的地幔物质和低压的气体相互连通,方向相反的地幔压力(FA)和大气压力(FB)相互对抗形成压差力。

地质裂纹发育过程中会形成很多毛细通路。毛细通路的横截面积很小,力的作用面积很小,形成的压差力数值也很小。毛细通路中数值不大的压差力不足以引发地震,却能推动地壳浅层的液体,使液体受力发生形变,出现液体震前变化。

(二)液变的表现形式及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缺点

1、临震区域液体的外观异常变化

液变主体主要是水,液体的外观变化有很多种,如水位的异常涨落、水体的颜色出现突变、水体出现气泡等。

空气中的水汽突然密集、水汽突然密集导致的强降雨、异常降冰雹等现象是特殊的液变表现形式。干旱也是液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20097-8月,全球发生地震比较频密,台湾、云南、新疆等地相继续发生地震。在非发震区域的佛山地区野外晚上观察中,笔者曾经观察到异常现象:

天上云朵很稀少,地面只有微风。看不到远处有太多的云朵飘近聚集。头顶的天空突然在短时间内形成和聚集大片的黑云,原本皎洁明亮的月亮出现大晕圈并被乌云遮挡,较强的风紧接着也在地面刮起来。

液变和气变的关系比较密切。

观察液体的外观异常变化来预测地震的优点

出现较早,预测时效强;可以引起人们对地震的警惕。

缺点:

有很多因素可以引起液变现象,如日照变化、季节交替引起的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仅凭此预报地震很容易产生偏差。

2、临震区域的地壳浅层液体成份、酸碱性出现异常

临震区域的地壳浅层液体成份、酸碱性出现异常基本上是同时出现。

莫霍面气体物质构成异于地壳浅层的气体物质构成。由于压差力的作用,使到莫霍面的气体物质可以被输送到地壳浅层,使到地壳浅层土壤颗粒之间的气体物质构成出现异常。莫霍面的气体物质很多具有毒性、腐蚀性,和水份子结合后大部分会产生酸性化合物而改变液体的酸碱性。酸性化合物和土壤中的铁、钙、钾、铜等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盐溶液,改变液体的成份。

因应不同地区的水质状况,可以建立相适应的地壳浅层液体含量比对监控标准,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后判断地震发生的危险性。

监控地壳浅层液体含量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点:

预测时效强、预测地点精确。

缺点

确立界定地壳浅层液体成份和液体酸碱性数据异常的标准困难;数据采集容易受到污染的干扰;液体成份分析仪器设备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成本,难以在民众中推广应用。

3、对水质变化敏感的水生动物出现异常行为

水质直接影响到水生动物的生活,水质的变坏会引起水生动物的异常行为。莫霍面的气体物质被压差力输送到地壳浅层,会和地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部分化合物会有一定毒性,有毒的气体或化合物溶解或被包容在水中会导致水体有毒性。水体的毒性过高会引起水生动物出现异常行为甚至死亡,如鱼类蹦跳出水面甚至死亡等。

对水质变化敏感的水生动物出现异常行为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点:

易于观察。

缺点:

水质变异并不一定和地震相联系;水中生物异常行为或死亡和气候变化也有关系,人类的投毒也可以引致水中生物出现异常行为或死亡。

三、电磁场震前变化

(一)
原理

电磁场震前变化是指地震前临震区域出现异常的电磁感应,形成电磁场异常变化。

电磁场: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磁场的统一体和总称。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电磁场可由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引起,也可由强弱变化的电流引起,不论原因如何,电磁场总是以光速向四周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具有能量动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麦克斯韦方程表明,不仅磁场的变化要产生电场,而且电场的变化也要产生磁场。(引于互联网百度百科)

关于震前形成电磁场变化的原理有很多说法。

岩浆冲击说和断层成因说都认为岩层受到了挤压,以压电效应和压磁效应来解释地震前电磁场变化具有科学性。

压电效应:某些电介质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出现正负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它又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当作用力的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之改变。相反,当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场,这些电介质也会发生变形,电场去掉后,电介质的变形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

例如石英晶体就没有体积变形压电效应,但具有良好的厚度变形和长度变形压电效应。

压磁效应压磁效应铁磁性材料受到机械力的作用时,它的内部产生应变,导致导磁率发生变化,产生压磁效应。(引于互联网百度百科)

氧、硅、铁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多。二氧化硅构成石英。地壳中有大量的石英、铁磁材料,为产生压电效应、压磁效应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地震前岩层受到地幔物质强烈的顶迫使石英、铁磁材料受到压迫,出现压电效应、压磁效应。

压电效应、压磁效应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震前电磁场变化。

(二)电变的表现形式及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缺点

1、指南针(磁针)指向出现偏移或上下振动

地震前出现的电磁场异常变化会使到地面的磁感应强度出现异常变化,对磁性物体产生一定影响,指南针(磁针)会因为周围磁感应强度变异而出现指向偏移或上下振动。

地震前临震区域指南针(磁针)会出现指向偏移或上下振动,在民间发展成一种磁针测地震的方法,在地震论坛子版块百家争鸣中,登载有网友关于磁针测地震的贴子,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读者如果要详细了解,可以访问该论坛(http://www.dizhenluntan.com)。

下面简单介绍民间磁针测地震的方法:

取一个比较灵敏的指南针水平放好,防止磁性物体如铁等靠近,防止指南针周围出现震动,将指针对准南北后就可以进行观察。

如果指南针无缘无故地出现点头或者指向偏移,就要警惕有可能发生地震。

利用指南针(磁针)指向偏移或上下振动预测地震的优点:

预测时间比较充裕;观察方便,普及容易;可以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警惕。

缺点:

排除干扰因素后,出现指南针(磁针)指向偏移或上下振动现象的地区并不一定会有地震发生;难以确定发生地震的准确时间。

2、电子讯号传送受到干扰

电子讯号的传送容易受到电磁波干扰。地震前的电磁场异常变化会形成电磁波干扰,影响电子讯号的传送。电子讯号的传送受到干扰后会出现下面现象:收音机收音频道会被干扰,使到正常接收的声音变模糊或消失;正常收看的电视机画面出现雪花、影像摆动等。

利用电子讯号受到干扰预测地震的优点:

可以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警惕。

缺点:

干扰电子讯号传送的因素很多,凭此预测地震容易出现偏差。

3、电磁感应数据异常

地震前的电磁场异常变化会使到临震区出现电磁感应数据异常。

有一些方法可以测量电磁感应数据变化,如冲击法测量、利用磁阻效应测量等可以应用测量电磁感应数据的原理制作成监测电磁感应数据变化的仪器。利用仪器监测临震区域地表的电磁感应数据,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异常情况后判断地震发生的危险性。

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利用仪器监测地震区域的电磁感应数据。

电磁感应数据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点:

预测时间比较充裕;预测发震地点比较准确。

缺点:

引起电磁感应数据异常的干扰因素比较多,容易受干扰而引起错误判断;出现电磁感应数据异常后地震有可能不发生;监测电磁感应数据变化的仪器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成本,在民众中推广应用有一定困难。

4、地磁暴数据异常

   地磁爆就是磁暴磁暴(Magnetic storm)

   当太阳表面活动旺盛,特别是在太阳黑子极大期时,太阳表面的闪焰爆发次数也会增加,闪焰爆发时会辐射出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及高能量的质子和电子束。其中的带电粒子(质子、电子)形成的电流冲击地球磁场,引发短波通讯所称的磁暴。所谓强烈是相对各种地磁扰动而言。其实地面地磁场变化量较其平静值是很微小的。在中低纬度地区,地面地磁场变化量很少有超过几百纳特的(地面地磁场的宁静值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都超过 3万纳特)。一般的磁暴都需要在地磁台用专门仪器做系统观测才能发现。(引于互联网百度知道)

地磁暴数据异常属于地震前电磁场异常变化。

必须指出的是,压电效应和压磁效应不足以完善地解释地震前地磁暴数据异常。

表面上,地磁暴是猛烈太阳风冲击地球,使地球磁场急速变形而造成。但是,在实际的观察记录中,当太阳黑子剧烈爆发,掀起的太阳风远远未抵达地球的时候,地磁暴数据就已经有明显变化。磁场力是长程力,爆发黑子的太阳自身磁场出现变化,必然以磁场力瞬间影响着地核的运动。地核运动受太阳磁场力影响出现变化,表现为地磁暴数据出现变化。

地震前地磁暴数据暴增反映出的情况很可能是以下:

爆发黑子的太阳出现磁场力变化,长程磁场力使到地核运动出现变化,如出现轻微的抖动等。地核轻微的抖动使到局部地幔受到地核的顶迫。另外,地核物质会从地核表层脱落并入侵地幔,地核轻微的抖动使到地核物质从地核表层脱落的机率增大;脱落的地核物质进入地幔,增加了地幔中的燃料。

与此相对应:

地幔是固态物质。地核顶迫局部地幔的力量会有部分通过地幔传递到地壳底部,使到地壳底部的局部区域受到撞击;增加燃料的燃烧令到整体或局部地幔向外扩张的力量增大,使到地壳底部整体或局部承受更大的顶迫压力。这些因素导致连通地幔和大气层的地质裂纹容易形成。当连通地幔和大气层的地质裂纹形成后,地幔和大气层之间的压强差异就能形成引发地震的压差力。能够引发地震的压差力和地壳岩层的应力同时发生作用,引发地震。

实际的观察结果支持上述观点:

2009年下半年,太阳黑子爆发比较频密。地震和火山爆发相应频密。火山爆发实际上是地幔物质穿过地质裂纹涌到地面。火山爆发频密和太阳黑子爆发频密相对应,说明在太阳黑子频密爆发期间连通地幔和大气层的地质裂纹增多,从而支持上述观点。

地磁暴与太阳黑子爆发相关连,和地核运动变化、地核物质入侵地幔有紧密关系。

一般而言,地磁暴KP数据在12之间对地震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当KP数据在3特别是在3以上,并且维持高数值的时间比较长,对地震的影响比较明显。在实际的地震预测中,笔者发现:KP=3且持续时间达9小时,在24小时内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后,地球上就会有某一个地方发生有感觉的地震。

地磁暴KP数值的高低与地震爆发的可能性似乎有某种正比关系。地磁暴数据和地震爆发的关系值得人们继续深入研究。

地磁暴数据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点:

在宏观上,地磁暴数据异常对于判定地球是否即将发生地震有非常好的预测作用,预测结果比较准确,预测时间比较充裕。另外,地磁暴数据和太阳黑子爆发相关连,是研究太阳黑子爆发对地震影响的重要数据。

缺点:

难以准确预测发震地点。

四、声音震前变化

(一)原理

声音震前变化是指地震前临震区域出现地声以及大量的次声波、超声波,形成异常的声音变化。

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提及的断层相互挤压、岩浆冲击都会对岩层造成挤压。

地壳并非铁板一块,是由不同成份的岩层构成。岩层与岩层之间是分层的,层次之间会有明显的分界,有些分界是裂隙。一般地说,受挤压后,地壳中的各层岩层并非同时断裂。最早受到挤压的部分岩层会在震前首先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大裂纹形成前会有很多细小裂纹形成。地震前岩石断裂的声音会出现在临震区域的地壳中。另外,地幔物质在入侵地壳的时候会遇上低温物质或低压空间,如空洞等。冷热物质相交、高压物质向低压区域的涌动会形成爆炸,使到爆炸声音出现在临震区域的地壳中。岩石断裂、爆炸会产生大量的次声波、超声波,使到震前出现声音异常。

(二)声变的重要性

声变可以反映地壳是否即将大规模断裂,巨型通路是否能够形成,是压差力、应力能否引发地震的重要先兆。和其它三种气液电震前变化比较,声变在判断地震是否发生和准确的发生时间方面更为重要。

一旦有非常明显的声变现象出现,地震发生会相当急迫。迅速、准确地分析声变数据、现象,对于能否成功预报地震举足轻重。

(三)声变的表现形式及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缺点

1、对声波变化敏感的动物会有异常行为

声音的波可以分为三种,即次声波、声波、超声波。

次声是频率低于可听声频率范围的声,它的频率范围大致为1/10000Hz~20Hz。百度知道

声波的频率为20Hz~20kHz;超声波的频率则为20kHz以上。

其中的次声波和超声波一般人耳是听不到的。

超声波由于频率高、波长短,因而传播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

有些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认为地震前的声波变化主要是由次声波引起。(引于互联网百度百科)

有些动物对次声波、超声波相当敏感,如蝙蝠、老鼠等,地震来临前,会出现异常反应。

利用声变预测地震相当重要,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报道过一个预测例子:

日本一位妇女白天看到一只老鼠在窗台发呆,这个异常现象引起她的重视,她立即举家搬出户外,结果在不久后发生地震。

为什么老鼠会在地震前有发呆等异常行为?

笔者的亲身经历可能可以成为解释:

某天下午,办公室的楼上有住户搞装修,冲击钻钻墙的声音不绝于耳。整个下午,我都有一种似睡非睡的感觉,糊里糊涂、难以提起精神。原因是耳朵长时间受强声波的冲击,使到神经中枢疲劳,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下降,造成反应迟钝。

老鼠的视力很差,接收声波的能力很强。虽然人和老鼠不同,但老鼠长时间被声波骚扰同样会出现身体或精神疲劳。另外,声音形成的惊吓也会使老鼠出现异常行为。

鉴于老鼠在震前出现的异常反应,笔者想出了利用老鼠预测地震的方法:

在地面挖一个洞,用来饲养老鼠。罩上铁网以防老鼠挖洞逃跑。除了洞口,留一个敞开的面,上面盖上单面透光的茶色玻璃,能让老鼠生活在黑暗中但又不能看到玻璃以外的变化,减少外界干扰。观察者可以透过玻璃看到老鼠是否有异常行为。

养老鼠的地点最好有遮蔽。注意下雨会有积水,避免老鼠被积水淹没。养老鼠是一门学问,如饲养竹老鼠。

不喜欢老鼠的朋友可以选择宠物鼠,如仓鼠。

应用该方法比较简单易行,花费不大。最好是设立多个观察点,以减少因老鼠发情等其他因素导致个别老鼠出现异常行为所带来的判断偏差。

笔者居住地点并非地震多发带,该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未能得到检验。有兴趣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尝试。不论是否成功,笔者认为在地震预测方面有所作为总比不作为要好。

2009年夏天,受太阳风影响,西安、上海等地出现奇异云朵,气温炎热。有位西安网友担心西安会发生地震。笔者在地震论坛上询问他所养的仓鼠有没有异常动静?答复大致是仓鼠的行为如常。笔者于是劝这位网友不必担心。

事实证明笔者判断正确。鼠类的行为能够帮助人们判断地震是否发生。

蝙蝠对超声波的接收能力相当强,可惜饲养困难。人类可以考虑利用蝙蝠对超声波的强接收能力,让蝙蝠为预测地震服务。

观察动物对声波变化产生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的优点:

有成功的预测例子,可循例预测地震;花费不大,观察容易;可以普遍应用。

缺点:

难以分辨动物产生异常行为是否和地震直接联系;影响动物产生异常行为的因素很多;同是声波的影响,有来自地壳和地面的区分,也有自然产生和人为产生的区分;利用动物对声变产生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的时间比较接近发震时间,应付变化的时间比较仓促。

2震前地壳声音数据出现异常

地震前临震区域出现地声以及大量的次声波、超声波,形成异常声音数据。

可以利用仪器探测震前地壳声音变化,将仪器接收到的来自地壳中的声波数据通过电脑进行分析,如显示声波波形、测定声波频率和强度等,将特殊分析结果和日常分析结果加以比对,从中分析判断地震发生的危险性。

通过测量地震前声波的变化来预测地震,我国有科学家提出并付诸努力。人类在声波的探测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利用仪器探测震前地壳声音数据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优点:

预测时间、地点准确。

缺点:

在获得数据方面,利用仪器探测震前地壳声音变化有很大困难,原因在于要获得准确和有效的声波数据,需要将仪器安置在离地面较深的地壳中,花费比较大;技术含量高,难以在民众中推广应用;预测时间和发震时间比较接近,防范地震的工作难以全面开展。

地震预测不同于地震预报。地震预测可以是个人行为;地震预报主体是政府专业部门、机构,如地震局。地震预报要对地震的时间、地点、强度都作出预报,比地震预测的要求高。地震预报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比不上地震预测。将地震预测结果以地震预报方式发布,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报批等手续。

地震预报失误会引起公众恐慌,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地震预报应尽力追求准确、减少失误。但是,即使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齐备并已作充分的分析研究和综合判断,依然难以确保地震预报准确,有三个因素对准确预报地震影响很大。

影响准确预报地震的三个因素:

1、不同地区地壳中的地质裂纹、空洞分布有所不同,压差力引发地震的条件有所不同。

地壳中的地质裂纹、空洞对于压差力能否引发地震有很大影响。一般地说,地壳中的地质裂纹、空洞比较大和多就会使地幔的高压区域和地面的低压区域容易连通,容易形成引发地震的压差力,地震相对容易发生。

地壳厚薄不同也能影响压差力引发地震。相对而言,人们比较容易预见地壳厚薄对压差力引发地震的影响。如果假设地壳中没有裂纹且岩层物质构成一样,薄的地壳比厚的地壳更容易形成引发地震的压差力。

2、不同地区的地壳岩层物质构成有所不同,不同物质构成的岩层抗击断裂破碎的能力有所不同。

地震的结果往往是地壳岩层出现断裂破碎。如果岩层自身能有效地抵抗外力作用而不出现断裂破碎,发生地震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一般地说,岩层的韧性值比较高,抗击断裂破碎的能力就比较强。不同的物质构成影响着岩层的韧性值。岩层的韧性值不同,抵抗外力作用、抗断裂破碎的能力就有所不同,发生的应力作用也就有所区别。

3、不同地方高熔点绝热物质分布不同,“愈合”地质裂纹的能力有所不同。

地幔、地壳中都有高熔点绝热物质。常见、常用的高熔点绝热物质有云母。云母种类很多,是很好的绝缘物质,能承受高压。在地壳抵抗地幔的高温高压过程中,高熔点绝热物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火山停止喷发的过程中,除了岩浆温度降低、岩浆向上喷涌的压力衰减这些因素外,岩浆的粘稠度高也是重要的因素。影响岩浆粘稠度的物质就是高熔点绝热物质。难以熔融的高熔点绝热物质使岩浆的流动性降低,使岩浆变得粘稠。同样,接触地幔物质、已经形成地质裂纹的地壳要“愈合伤口”就需要高熔点绝热物质对地质裂纹进行拥堵,阻止地幔物质在地质裂纹中向上挺进并继续形成新地质裂纹,使低温气体等物质能够在地壳“伤口”进行降温而自然“愈合”。

比较容易找到的地质裂纹自然愈合的证据是变质岩。

不同地方高熔点绝热物质分布不同,地质裂纹自然愈合的能力有所不同。

地质裂纹自然愈合会阻止地震发生。有时侯,一些地区会出现震前四象变化,由于地质裂纹自然愈合而使到即将发生的地震得到平息。正在震动的地壳停止震动的原因之一是连通地幔、大气层的地质裂纹得到愈合或者被封闭,使引发地震的压差力减弱而不能推动地壳震动。

影响准确预报地震的三个因素影响着压差力和应力发生作用,地震发生出现变数,要确保地震预报完全准确相当困难。

清楚地震前出现的四象变化和影响准确预报地震的三个因素后,要注意两个错误观点:

一、完全否定地震可以预测

有部分人完全否定地震可以预测。认为地震不可以预测的理论依据是:在地壳发生作用的应力引发地震具有突发性,不可以预测应力的突发作用。这是只研究应力在地震中发生作用所得出的结论。

作用力和反作力是同时出现的,因此,只研究应力在地震中发生作用并不符合力学原理。违反力学原理得出的理论结果必然脱离实际,是错误的。换言之,认为地震不可以预测的理论依据是错误的。

除了理论依据是错误之外,实际结果也说明认为地震不可以预测是错误的。我国曾经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地震前动物有避险行为,如老鼠搬家、熊猫爬树等。

一些人以地震不可以预测的观点蒙蔽、迷惑别人,同时也蒙蔽、迷惑着自己。当被问及为何从古到今,地震前都有异常征兆?这些人往往哑口无言,心中困惑。

二、将准确预测地震看成是容易事情

完全否定地震可以预测是极端的观点,将准确预测地震看成是容易事情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错误观点的根源是对地震没有正确认识:是没有认识到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是很难全面收集的;是没有认识到影响准确预报地震的三个因素;即使能够全面收集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对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进行全面分析而作出准确的综合判断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对于这种错误观点,举一个例子进行分析。

20105月上旬,互联网中出现信息:613在佛山地区将发生大地震。

此信息必然被定性为是谣言。

由于部分知道这信息的人们出现恐慌,笔者对此进行分析:

即使有卫星对大气层进行监测,人们准确知道气象变化的时间长度一般只有数天。时间长度越长,气象预报准确率就越低。在电视、报纸上,人们根本看不到预测超过30天的气象预报。

没有卫星在地壳下面进行监测,地震预报比天气预报复杂很多、困难很多。

即使是对地震最敏感的蛇也只是在地震前5天左右出现异常行为;地震云也一般在地震前5天出现。大干旱有时候可以更早地预兆有地震发生,但预兆发生地震的具体地点不确定。和地震具体地点有直接联系的电变数据、现象一般不会早于5天。要准确锁定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最好是对声变进行监控,声变的数据、现象很多是源于地壳岩层的断裂、破碎。地壳岩层的大规模断裂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很接近,根本不可能在30天前就预先知道。

有部分人确实是将准确预测地震看成是容易事情。如果人们知道了准确预测地震是困难事情,自然就不会被上述的信息困扰。也请社会上有意滋事的人对准确预测地震的困难加以了解,不要随便生事,以免惹火烧身。

人们应当清楚地震预报是高难工作,不能对其准确率要求过高,要容许地震预报出现失误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从地震预测发展到准确的地震预报需要对气液电声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和综合判断。

地壳的阻隔使到人们难以看到地壳下面的情况,在对地震的感知方面,人类如同睁着眼睛的“瞎子”。

既然是“瞎子”,就应该学习瞎子如何感知周围的情况。

瞎子不能看,就利用竹子探路、用手去摸、用耳朵听、用鼻子嗅。通过对获得的各种感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瞎子可以判断周围是否有危险情况。

同样,对地震感知能力很强的老鼠也是通过综合的分析判断去感知地震。老鼠视力很差,如同瞎眼。老鼠就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胡子去探测,也是通过对获得的各种感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应付将要出现的危险。

能者为师。老鼠预测地震的能力比人类好很多。在地震预报方面,人类应当向老鼠学习,将气液电声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作充分的分析研究和综合判断。

没有任何气液电声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支持而得出地震预测结果,这是外星超人所为,读者完全有能力判断这样的地震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只凭气液电声四象中的某一象数据、现象而希望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不是务实、稳健的态度,地震预测结果容易出现偏差,能侥幸蒙对的概率很低。

同样,准确预报地震需要对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只是分析研判单独一象变化的数据、现象而作出地震预报,结论容易产生偏差。预报地震最好的方法是首先研究气液电三象变化的数据、现象以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再通过研究声象变化的数据、现象以判断地震发生准确地点和时间。对气液电声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作出地震预报是务实、稳健的做法。

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率,除了对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和综合判断外,对临震区域的地质状况作充分了解相当重要。

上天容易,入地艰难。地质勘探成本较大,在深山密林展开地质勘探是相当艰苦甚至是危险的工作。对临震区域的地质状况作充分了解相当困难。正因为这样,以人类目前的探测水平和地震预测经验而言,完全准确预报地震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人们需要在地震预报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地震预报如同行军打仗,需要灵活和变通。

四象变化数据、现象难以全面获得,如果有一定的地震预报经验,对电声两象变化的数据、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后作出的地震预报也有一定效用。

不同的地质状况影响着地震预报。地震预报人员在地震预报工作中需要灵活和变通,结合不同的地质状况,对气液电声四象变化的数据、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和综合判断,谨慎而不失大胆地及时预报地震。

比如:

假设在山西将要发生地震。由于人类的挖矿行为导致地壳中有很多空洞,即使构造地震的强度级别不是很高,也会引起众多矿洞坍塌,使地震的危害加剧。基于矿洞坍塌的影响,在预报中应考虑将地震强度适当调高。

受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的影响,本文缺乏重要的、具体的数据,如电磁感应异常、声波异常等比对数据,在地震预测方面的探讨很肤浅。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请有志于从地震虎口中救人的能人异士以开拓、务实的态度深入探索预测地震的方法,努力攻克地震预报的难题,为人类谋幸福。

                                                                                 曾展刚

                                                                                                                                                         20100510

参考阅读:

20097月,承蒙台湾网友Ping052622将地磁暴KP数据传送上地震论坛,笔者可以将双力(压差力、应力)地震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地震预测中。总结理论的应用,将当时推断、运用的技巧归纳在名为《应用地震成因新说理论体系的地震预测技巧简述》的文章中。此文虽然不能说是经验之谈,当中会有错漏,但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从该篇文章中,读者可以看到:虽然未能获得齐全的四象数据、现象,凭着地磁暴KP数据以及对河流、气象、太阳、月亮的观察,笔者也可以对即将发生的地震有一定的警惕。

该篇文章的运用原理是:爆发黑子的太阳以磁场力影响着地核运动;地核运动的变化影响着地幔物质对地壳的压力;地壳承受压力的变化使到地壳容易形成连通地幔、地壳的地质裂纹;连通地幔、地壳的地质裂纹形成后,在压差力和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就会引发地震。

要揭示地核运动,必须要分析地核的物质构成。地核物质构成和光变有密切关系。涉及光变的问题高难和复杂,揭示地核运动面临重重难关。为了揭示地核运动,笔者正在进行理论长征,目前未能清晰地向读者展示地核运动对地震影响。

令人遗憾的是:地震论坛百家争鸣的版主以贴子内容与百家争鸣版块不相符合为理由,一时糊涂将台湾网友Ping052622传送地磁暴KP数据的贴子《密集震---有何地震理论或看法提供--台湾需要帮忙!》删除,珍贵资料因此失去。

地核运动对地震影响的相关文章未能完成、珍贵资料的缺失,读者比较难以清晰理解太阳黑子影响地核运动以及地核运动变化对地震的影响。

《应用地震成因新说理论体系的地震预测技巧简述》一文或许可以显现形成地震基本原理的大致轮廓,参考阅读该文可以登陆地震论坛(http://www.dizhenluntan.com)的百家争鸣版块,笔者的博客也收录该文章。

新浪博客域名:http://blog.sina.com.cn/zengzhangang

欢迎转贴。

地震可以预测,推动地震预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zengzhangang
编辑出了点问题.“压差力的参考计算”一段应为下文:

压差力的参考计算:设有高、低压强两个的区域,压力方向相反,有夹心物体分隔高、低压区域。高、低压区域的压强表示为PA PB ,夹心物体夹心受到的力作用面积均为S,则夹心物体两側的压力差PAB=PA-PB,受到的压差力FAB=PABS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zengzhangang

数据传送出了点问题。
在气体震前变化原理中出现的FA、FB、、FAB、PA、PB、PAB的A、B、AB都是下标字体。
即:FA、FB是压力F,FAB是压差力,也是F;PA、PB是压强P;PAB是压力差。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胆小如鼠先生花点时间看看,或许可以明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7 06: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