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44|回复: 10

简驳季东先生《干旱和地震有什么关系》一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8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闲来无事,就对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看法。

写这篇文章另一个起因,是因为有网友认为,电离层观测法便可以证实季东先生的理论。我作为观测法的提倡者之一,却不认为这个方法能和季东先生的理论有任何关联,所以这里也算做一个声明。

我想还是逐句分析季东先生的论点:(文章地址: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thread.php?tid=3044&extra=page%3D1

“干旱和地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孕育地震的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现象?为什么说“大旱之后必有大震”?”

这句算是篇首设问。其实目前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理论,目前主流科学认为:

地下水来自于地表降雨,如果发生大旱,会导致地下水的水位发生变化,于是水对深层岩层的作用力发生变化,同时上层岩层也会因为下层的水层下降失去依托,合力也会发生变化。当这一系列力发生变化时,不稳定的岩层就可能突然断裂,引发地震。

而对于比较浅的岩层,在水的渗透下,会发生大量的物理、化学变化,导致强度、体积剧烈变化,同样也有造成地质灾害的风险。

对于这两种情况,用地下水/岩层的模型可以完美地解释,因此目前不能说他就是错的。

但是,季东先生认为,大旱造成地震,是因为:“地震是地球电磁场变换过程中,地壳内的增能电场放电所激发的高能、高密等离子体(氢;氘;氚)的聚变性爆发效应。”

本人电气工程专业,学过大学物理,学过工程电磁场,但是对于“增能电场”这个概念却是第一次听说。

要仔细分析,季东先生存在几个漏洞:

1、认为“氢;氘;氚”是等离子(气)体,但实际上,等离子体的定义,和这三种同位素,没有直接的联系。而即便季东先生认为参与反应的就是“氢;氘;氚”这三个东西,氢元素在地层内,也不会以“高密”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更不会以等离子体形态存在,我其实怀疑季东先生,到底是否了解何谓“等离子体”。

2、季东先生认为高能电场放电便可引发核聚变,他甚至认为地震的主要能量来自于核聚变。难道不是吗?“等离子体(氢;氘;氚)的聚变性爆发效应”,除了核反应,他们难道能化学反应?我不知道季东先生是如何能有这种耸人听闻的想法的,是不是因为我们经常拿原子弹的能量和地震相比,于是季东先生就产生了这种灵感?

我们继续往下看……

地球(星体)的核心是又空又冷的。”我真希望他不是指温度很低。随后季东先生不停地分析电磁场,不过我倒是怀疑,季东先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估计他对麦克斯韦方程都一无所知,否则的话,他不会用“波动变换”这么一个词。我建议季东先生,随便找一本大学教材,系统地学习一下电磁场,把里面的数学关系先搞懂再说。虽说爱因斯坦先生的相对论,几乎颠覆了牛顿经典理学,但爱因斯坦先生在“颠覆”之前,还是对牛顿力学下了不少功夫的。

特别是季东先生这句“有的层次磁场增能而电场减能,有的层次电场增能而磁场减能”,我敢确定他对电磁波了解并不深入,要不然他不会煞有介事地向大家详解这个过程,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常识,电类专业的人,可谓人尽皆知,这么个写法,感觉就像是向初中生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我怀疑季东先生对于电磁场的知识,并不是来源于正规教材,而是来源于外围的科普娱乐读物而已。

当地球的某个高能电场层次增能时,其等离子活动的许多征兆”电场能量增加,季先生认为这便可以改变“等离子活动”的征兆。插一句,什么是“等离子活动”?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听说还有这个概念。可见季东先生写文章,不是考究严谨第一,而是怎么爽就怎么写:的确加上“活动”二字以后读起来顺口了,但是科学不是文艺,它是哪个样子,我们就不要去改变它。大家不妨用“等离子活动”和“等离子体活动”分别全网搜索下,我是一个结果都没找到(纠正下,有一个结果,是季东本人的,那我们以后似乎就可以叫季东先生是“等离子活动先生”了)。

继续前面所说,季东先生认为“区域内,温度增加、红外辐射强化;磁异常;静电异常;电磁辐射异常;动物行为异常”这些都是电场移动造成的,但实际上,稍微有点经验的人都知道,温度变化更有可能是地热分布变化的影响,“红外辐射强化”则是温度变化的副产品,“磁异常”可以用断裂磁场实验解释,“电异常”不首先想到去拿“压电效应”解释……不去考虑这些现存的成熟的理论,却统统冠以“高能电场层次增能”,这不是大胆假设,而是懒惰到一点其他学科的资料都不去查看才能得出的怪异理论罢了。

令我震惊的是,季东先生竟然最后还是得出了“干旱和地震有关系”这儿样一个相对正确的结论,先生的运气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也在提醒我们,无论结果多么正确,都不能成为分析过程也正确的佐证。

文末,季东先生更是狮子大开口道“这也是对耿庆国先生的旱震关系的理论说明。”我想耿先生如果看到这篇文章,估计得气的说不出话来。

如果要不是您或者您的弟子,硬是把我所提倡的“电离层观测法”扯在一起,对您这篇文章,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至于电离层为何有时能成为地震前兆,这也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理论,单单岩层应力变化造成压电效应就可以很完美地解释,我想任何人都没必要从您那里寻找答案。把您的理论和我所提倡的办法扯在一起,不仅仅是对我个人严重的冒犯,更是对自然科学的严重蔑视。

本来,民间地震预测理论上就略显薄弱,您这篇文章,估计是要让民间的预测者颜面扫地,让那些人又找到了骂老师们“神棍”的借口。

季东先生,希望您能够正面回应我在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质疑。再者,地震预测是非常严谨的一门科学,如果您怀着娱乐心情写这篇文章的话,希望您不要发在这里,否则对常人的误导,会对已经不易的民间预测造成更大的不便。

PS:我也时常发表一些被称为“新理论”的东西,回帖的人总说“关注楼主最新理论”,实际上,我的这些理论,都是对现有的已经得到公认的很多行业常识做一些总结而已,没有一条自己是独创的。说我喜欢创造新理论,我是不能答应的。
匿名  发表于 2010-5-18 17:08
好 驳的好 高人
匿名  发表于 2010-5-18 21:13
LZ发错地方了.
应该发到:地震研究->百家争鸣 .
匿名  发表于 2010-5-18 21:41
LZ可以去这里辩论:
地震的实质和预报(作者:季东)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www.dizhenluntan.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 ... highlight=%2Bjidong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Guest from 111.164.236.x


    行,这事儿就算了,通篇都认为地震是核爆炸产生的……
这种人也不是第一次见了
如果他再扯我的理论,绝对不放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5-18 22:20
5.18郑州强云!
http://tieba.baidu.com/f?z=77398 ... 5%D8%D5%F0&pn=0

图片贴不上,还是看原链接吧,太可怕了
发表于 2011-3-16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离子活动”?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 ... hlight=%BC%BE%B6%AB

刚看了一本外国科普 著名美国女作家写的,其中有这个概念,她和很多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熟悉。(2012 大灾难科学还是迷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3-16 18:15
搂住 已经被收编了 还是招。。安了 还是压根就无间道啊 不是原来那个师傅了
发表于 2011-3-17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ramboard


    季东先生不停地分析电磁场,不过我倒是怀疑,季东先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估计他对麦克斯韦方程都一无所知,否则的话,他不会用“波动变换”这么一个词。我建议季东先生,随便找一本大学教材,系统地学习一下电磁场,把里面的数学关系先搞懂再说。虽说爱因斯坦先生的相对论,几乎颠覆了牛顿经典理学,但爱因斯坦先生在“颠覆”之前,还是对牛顿力学下了不少功夫的。

==========

    如楼主所言,民间地震预测理论一直比较薄弱,而物理学基础的欠缺更是业余爱好者普遍存在的硬伤,屡屡被反预报人士所诟病。地震预测是非常严谨的一门科学,然而很多“民科”对物理量概念都不清楚,却热衷于创造“增能电场”、“聚变性爆发效应”、“等离子活动”这类新名词。更有一些爱好者动不动就要推翻前人几百年的理论,譬如论坛里有人断言现今的气象理论“完全错了”,然其文章中对湿度、饱和蒸气压这些基础概念都不清楚。笔者认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扬弃”而非简单“抛弃”。业余爱好者往往在“创新”方面投入很大精力,但是在继承方面下功夫不够。笔者认为,忽视现有成熟理论而急于取而代之,并非是“懒惰”问题,而是科学态度的问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7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Guest from 180.77.206.x


    搂住 已经被收编了 还是招。。安了 还是压根就无间道啊 不是原来那个师傅了

==================

    “招安”?呵呵!是不是在您看来,见到预报的文章哪怕是神棍也要捧,才叫“忠诚于地震预报事业”?“民科”阵营鱼龙混杂,早就该清理一番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5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Guest from 180.77.206.x


    搂住 已经被收编了 还是招。。安了 还是压根就无间道啊 不是原来 ...
山水如屏 发表于 2011-3-17 11:43


真正的民科不知道peer review这个词,所以永远是民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6-2 19: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