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37|回复: 16

一个很纠结的话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4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久前的讨论中笔者曾经说过:如果把目前的防震减灾手段作一排序,效能按照由大到小应该是:预测预报>建筑物抗震设防>应急救援>预警。对此看客老师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防震减灾效能按照由大到小应该是:建筑物抗震设防(震害防御)>预测预报>应急救援>预警
    说实话,这个问题对笔者来说颇为纠结。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确立了“搞地震预报”和“以预防为主”,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防震减灾思路。应该说这样一个工作思路,是在当时国内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普遍低下,而国家物力、财力又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提出的。以当年的经济条件,不可能在短期内给全国亿万住户重新按照抗震标准盖房子,只能搞群测群防,“以预防为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建筑物抗震设防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大多数新建房屋、生命线工程在设计建造时都考虑了抗震要求,抵御地震能力大为提高。与此同时,地震预测预报却止步不前,十几年来鲜有成功震例(指具有可操作性的准确预测)。即便有相对准确的预测意见,距离政府有减灾实效的发布行为却似乎越来越远。因此,近年来调整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思路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人提出在地震预测尚不过关的的情况下,致力于提高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把老百姓的房子盖结实,是最现实、最有效的减灾手段。
    笔者并不反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充分发挥抗震设防工作的作用,而且实事求是的说,增强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实际减灾效果更为明显、更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在“抗震设防”是否应取代“监测预报”的问题上,笔者的态度是比较保守的。首先,确立何种防震减灾工作思路必须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中国尽管经济增长很快,但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面积大、人口多、底子薄,与发达国家的抗震设防水平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日本的抗震标准相比更是差了很多。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的“n度设防”是指在烈度为n的条件下建筑物不坏不倒,而日本的“n度设防“是指在n烈度条件下建筑物没有永久变形,技术差距是非常大的。再说远一点,抗震设防标准提高幅度过大必然导致建筑成本增加,进而引起房价的上涨,国家对楼市房价的调控效果也会大大缩水。所以说,在抗震设防上与发达国家接轨必须要考虑中国的国情。
    另外要说的是,中国的地震监测预报搞了40多年,大大小小台站建了上千个,几千人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一旦将监测预报工作置于次要位置,随之而来的骨牌效应可想而知——预报队伍规模削减、前兆观测手段取消、预测科研力量萎缩,至于群测群防更是再无出头之日,甚至是否再保留地震机构都值得怀疑: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等一系列标准其实都是由建设部门颁布,抗震设防并非地震局的强项。
    实际上,我们目前的地震预报队伍已经大大萎缩了。2000年全国专业地震预测人员尚有千余,目前只剩下400多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转去搞地震安全性评价(同属抗震设防领域)了。与“十年寒窗无人问”的预测研究相比,做工程项目要求低、收入高、压力小,还能体现服务社会,何乐而不为?也许监测预报人员转行搞地震安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表现,但是如果从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的角度要监测预报让位给抗震设防,从感情上笔者是难以接受的。回到前面那个问题,笔者之所以坚持把预测预报放在首位,说的冠冕堂皇些是希望中国防震减灾事业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说得实在点,是个人难以做到无视那么多地震前辈付出的年华。
    汶川地震后陈颙先生在人民大会堂院士报告会上曾经说过,1975海城地震成功预报,挽救了上万人的生命,而汶川地震中十几支国际专业救援队,却只救出区区几百人,一次成功地震预报的减灾效果,是其它手段无法比拟的。可惜的是,像海城那样有明显规律的地震,只占全部地震的2~3%甚至更低;绝大部分地震以目前的科学水平尚不能做出准确预测,然而地震学家之所以还要顶着巨大压力继续地震预测的探索,就是不想放弃哪怕是1%的拯救生命的机会。
    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顺其自然”也许是最正确的选择。地震预测预报尚处黯夜之中,距曙光出现或许还有几代人的间隔,从客观上说,现今未必需要那么多人为之奋斗终身,黑暗中守夜的永远只是少数。我们没有权力评价别人的选择,亦不能要求别人坚持什么,我们只能向那些以预测预报为一生宿命的“守夜人”投以更多钦敬的目光。
发表于 2012-1-5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山水如屏

既然有了几千个台站,那么也就等于有了几千个前兆站,应该好好利用。

前兆的理论应该有所总结,有所定论了。

400人的专业预测队伍不算少了,关键是测试仪器要自动化联网化,数据处理要集中化。搞地震的人不参与地震预测就应该请出地震局,地震局不应该养闲人。

自动测站还是要有人维护,维护人员应该由当地的志愿者担任。中国有2000个县,每个县都有一个重点高中吧?每个高中都建立一个前兆站,由数理化老师生物学老师和医务室医生与学生共同担任管理操作任务,既达到监测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供一个机会。在高发区,这种前兆站密度要更高些,当地的公务员都要有义务参加前兆站管理维护。有些前兆站可以建立在住家庭院。比如美国的NetQuake:



美国USGS在南加州橙县希望志愿者在家里安装这个系统:美国橙县地震传感器

这套装置同家里的无线上网连接,可以随时将地位移,微震等信号上传至USGS总部。

我想如果这套装置再升级将磁场仪也安装进去就更好了。这些玩意也不贵,想想中国制造的产能,安装个几万台也不是问题,国家地震局可以统筹安排这些安装工作,上网费用和电费可以由国家负担补贴。有了这些系统,可以随时上报数据,一旦触发阈值,这些装置有权自动发布警报,比什么劳什子成都高新减灾所都灵光。如果误报了,不就是你家烟雾报警器误报一样,范围也不大,不至于引起社会动荡。如果一个地区几千台装置同时报警,那就不像是误报了。

汶川大地震前几分钟,北川中学在上物理课的学生看到指南针无法正确指向磁极,如果有大震前地磁紊乱的概念,这些师生就应该知道地震即将发生。如果汶川地区高初中小学设置的所有的磁偏仪磁倾仪联网,或将磁偏仪磁倾仪挂在学校公共场所,让所有的师生都可以随机看到,这样的预测系统就非常雷人了。

国家实力上来了,就要多设置自动仪器,减少专业人员人数,发动群众志愿者参与这些仪器的运作,即可以减少经费压力,还可以增加台站密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5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代NetQuake。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5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代NetQuake。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5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二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十七条  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依法行政,绝不担责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pbs


    400人的专业预测队伍不算少了,关键是测试仪器要自动化联网化,数据处理要集中化。搞地震的人不参与地震预测就应该请出地震局,地震局不应该养闲人。
=============
    之所以说这个问题很纠结,在于我们很难对不同的人生道路做出评价。就地震预测来说,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许厚泽。当年梅世蓉看中了他在形变重力方面的天赋,把他调入地震预报队伍,一干就是8年。后来许感觉搞地震预测没有前途,便退出了地震预报队伍,重新做老本行。如今许厚泽已经当选中科院院士,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执委、国际重力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中国重力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相比之下,搞了一辈子地震预测的梅世蓉不但无缘院士评选,今天却要被网民当做唐山地震“漏报”的罪人“公审”,反差之大令人扼腕,而地震系统像梅先生这样辛劳一生却渺然一生的前辈不在少数。
    我们如何评价当年许厚泽的选择?骂他是畏难而退的逃兵,还是择机而动的智者?在预测战线默默无闻奋斗一生,与开辟动力大地测量学领域的新天地,哪一种选择对人类的贡献更大?我们很难做出一个简单明了的评价。笔者的观点是,对于愿意搞地震预报的人,我们应予以鼓励和支持;对于选择其它道路的人,也不必责问与批判。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5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山水如屏

爱因斯坦曾针对爱捡便宜不愿下功夫钻研难题的科学家,讽刺说:“投机取巧的人在薄木板上钻许多孔,老实人在厚木板上钻深孔。”

搞重力就去搞重力,但不要在地震局领工资。

地震局不要成为马后炮局,预测预报要搞,搞不出来就当愚公,一代一代搞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

癌症这个难题攻克了没有?医生据此可以当逃兵?就可以放弃研究癌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远一点,抗震设防标准提高幅度过大必然导致建筑成本增加,进而引起房价的上涨,国家对楼市房价的调控效果也会大大缩水。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50616-1-1.html

抗震设防标准每提高一度,建筑成本提高20%。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防震减灾,防震是主动,包括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和地震监测预报两个方面,是地震工作的基础;减灾是被动,纵然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在破坏性地震面前,如果没有牢固的容身场所和建立在地震预测基础上的预警机制,当地的救灾力量也会在大震中丧失。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1-5 10:40
预测预报应该在首位的首位,只有做好了预测预报,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看客

对我们那些的房地产商来说,要是每平米成本涨了500块,房价还不涨2000,他们都觉得对不起自己!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pbs


    癌症这个难题攻克了没有?医生据此可以当逃兵?就可以放弃研究癌症?
===================
    搞癌症研究的医生同样是少数,而且客观地讲,也应该是少数。对于那些没有从事癌症治疗探索的医生,用成熟的医疗技术解决大众的病患,同样也是救死扶伤、拯救生命,不应简单称为逃兵。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山水如屏


    为了抗震设防,我们管不了那么多,我在这个岗位上“依法行政,绝不担责”坚持了六年多,没有放过属地内的任何开发商和新建企事业单位,现在的建设工程质量确实比以往高多了,起码能抵御直下式的5级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看客


    对比监测预报与抗震设防的减灾作用,道理上很清楚,情感上难接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pbs


    爱因斯坦曾针对爱捡便宜不愿下功夫钻研难题的科学家,讽刺说:“投机取巧的人在薄木板上钻许多孔,老实人在厚木板上钻深孔。”
=======================
    你还能想起来是谁发明手机吗?
    马丁库珀,摩托罗拉公司的一个技术员。他的发明不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因为研发手机不需要高深的理论,技术体系都是前人提出的,他的工作同样是“在薄木板上钻孔”。但不可否认的是,手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他对于世界的贡献,可能远远超过很多拿到诺贝尔物理奖的人。
    这一问题折射出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甚至对立。仍以钻孔来说,“科”相当于厚木板上钻深孔,“技”相当于薄木板上钻许多孔,这涉及到一个评价体系的问题。如果单纯从科学的角度评价,那么技术只是科学的具体应用,属于“拿来主义”,含金量不足。袁隆平为什么评不上中科院院士?说白了还是在于传统的“厚木板上钻深孔”的评价体系。如果我们站远一些,从贡献人类的角度进行评价,结论应该是不同的。对防震减灾来说同样如此,不搞预测预报,不等于在抗震设防、救援等其它领域没有贡献,对防震减灾的贡献也未必就比前者小。我们鼓励开展预测预报研究,却无需用一种敌视、鄙视的目光看待其它人的选择。相比许厚泽院士在中国大地测量领域的杰出贡献,一个“逃兵”的帽子未免太过轻渺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5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比梅先生和许厚泽,我当然尊重前者,对于后者干了6年预测挂冠而去就是鄙视。

     谁是中国的脊梁不是很清楚的吗?脊梁不以是否有院士身份来衡量的。屠呦呦有院士头衔吗?

     所以我对爱因斯坦的话印象特别深刻,至于中国的那些“院士”,实在不敢恭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pbs


即便不提中科院院士的头衔,能够当到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执委、国际重力委员会副主席,也足以证明许厚泽在科学上的成就。
如果许当年选择留在地震局一直干到退休,对预测预报来说是“从一而终”的光荣,对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体系来说,是得还是失?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坚守岗位,而是要“以人为本”。搞预测是不是人越多越好?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搞预报?哪个岗位更能够发挥一个人的才能?
如果说“逃兵”的话,最初励志从医的鲁迅先生便是一个。同样是治病救人,只不过把手术刀换成了毛笔而已。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9 16: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