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2|回复: 2

地震成因及地磁倒转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2-2-22 10:26 |阅读模式
1,地震的成因
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放射性物质集中的地方,由于放射性物质分裂的结果,整个地幔的温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甚至3000℃之间,这样高的温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但这里的压力很大,约50万~150万个大气压。在这样大的压力下,物质的熔点要升高。在这种环境下,地幔物质具有一些可塑性,但没有熔成液体,可能局部处于熔融状态。我们生存的地球,地壳的岩石圈原来漂浮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之上的,不断的在移动,或轻微或剧烈,取决于外界能量的大小或振动的频率。这个世界上,一切皆有可能。
共振现象许多人都知道,但对它的威力却没有概念。塔科马海峡大桥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海峡。第一座塔科马海峡大桥,于1940年7月1日建成通车,绰号舞动的格蒂,四个月后戏剧性地被微风摧毁。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豪情万丈地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美国发明家特斯拉更是“牛气”,他说:用一件共振器,我就能把地球一裂为二!他来到华尔街,爬上一座尚未竣工的钢骨结构楼房,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件小物品,把它夹在其中一根钢梁上,然后按动上面的一个小钮。数分钟后,可以感觉到这根钢梁在颤抖。慢慢地,颤抖的强度开始增加,延伸到整座楼房。最后,整个钢骨结构开始吱吱嘎嘎地发出响声,并且摇摆晃动起来。惊恐万状的钢架工人以为建筑出现了问题,甚至是闹地震了,于是纷纷慌忙地从高架上逃到地面。眼见事情越闹越大,他觉得这个恶作剧该收场了,于是,把那件小物品收了回来,然后从一个地下通道悄悄地溜开了,留下工地上的那些惊魂未定、莫名其妙的工人。
上面这一段是一本书中有关美国著名发明家特斯拉进行共振器发明的描写,里面所说的“小物品”便是一个共振器。可以预见,若是他把这个小物品再开上那么十来分钟,这座建筑物准会轰然倒地。书中说,用同样的这个小物品,在一小时不到的时间内,也能把布鲁克林大桥(连接纽约曼哈坦岛和长岛的大桥)摧毁,使之坠入幽深黑暗的海底。而且,在这本书里,特士拉甚至说:用这件小物品,我还能把地球一裂为二!
地震是由于共振导致地下岩石圈局部破裂、震动能量向外传播造成的。岩石圈在内外力作用下变形、接近破裂临界点,是地震发生的内因,而日月引潮力和太阳活动甚至宇宙射线能则是可能的诱因。从发生日期看,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望日和朔日以后,望日更是小震频发,因此日月引潮力是外部因素中的主因。
谈到太阳风和地震的关系,需要了解地球磁场的成因以及地球磁极反转的原因。科学家的近期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正在迅速减弱。在过去的160年里,磁场强度令人吃惊地下降了10%。看来,地球磁场的成因除了地核运动因素外,还有短期的、变化更加显著的因素。
人类研究地震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测,以便能够躲过可能到来的巨大灾难。但是,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测的成绩惨不忍睹,因为科学家们搞不清地震成因这个最基本的问题。
地震发生在地球的最外层岩石圈中,地震的动力或能量是揭秘的基本线索。地球在逐渐膨胀,科学家认为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的。但是,地心温度高达6000度以上,这里完全可能发生放射性元素的核裂变。对于加蓬共和国奥克洛地区的史前核反应堆,科学家仅承认它是一座天然的核反应堆。既然在地表铀的浓度可以达到发生核反应的程度,那么在重元素集中的地核中,重核发生间歇性的链式反应同样可能。地球内能的重要来源之一正是重元素的核反应。当然,在多数时候它达不到链式反应的程度。
操控地心核反应的神秘之手是太阳磁场变化。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磁场和太阳风变强,太阳风暴作用于地球磁场,导致地磁暴的发生。地核是一个半径达3500公里的铁镍成分为主的金属球,在剧烈变化的磁场中产生强大的涡流,带来巨大的热量,同时导致地球自转减速。核反应主要发生在液态的外地核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后外地核对流加剧,放射性元素核反应的程度加大。这是一个正反馈,结果导致地核压力持续升高,外地核开始膨胀,热能和压力逐渐向岩石圈传到,地壳承受的压力增加,地下温度上升。在最近十年中,地核向非洲中部地区膨胀,证明地核核反应程度增强。在中国多地的油井温度监控发现,地下10公里处温度出现明显上升,而且是普遍现象。这说明地球正在充气,像一个正在打气的气球。是不断增强的太阳活动,激活了地心的核反应,地球即将进入内能释放期。
气球被扎破,啪的一声,地震就发生了。对于地球岩石圈来说,扎破这个坚实气球的是什么?主要是月球。在一些地壳脆弱的地方,月球牵引的潮汐运动带来次声波,次声波在岩石圈中反复传播相互叠加增强,引起岩石固有振动频率相近的地点发生共振,导致岩层破裂,这样模式发生的地震一般不是强震。
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1889-1978年,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20世纪以来8.5级地震在1900-1924年发生2次,1925-1946年发生1次,1947-1976年发生7次,1977-2000年发生0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2004-2011年已发生7次8级以上强震。2004-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从气温变化规律看,全球气候由暖转冷的时期,必然上强震的高发期。强烈地震加剧深层海水上翻,冷海水在降温的同时吸收CO2,导致气候迅速转冷。因此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同时是强拉尼娜事件的高发期。强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交替出现,导致太平洋中部大量海水来回移动,撬动太平洋板块,产生能量强大的次声波,这是强震的最重要的诱导因素。同时地下压力和温度升高,使岩层变得更加脆弱。当地下水被加热后,如果遇到石英矿压电效应产生的大量电荷,热液导电增加了岩石被击穿而致破坏的几率,或者还包括冷水下灌断层导致岩层遇冷断裂。加上小地震的诱导,以上各种原因都可能成为地震构造带岩层断裂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2迎来又一个,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磁变化较快,太阳活动加剧月球公转轨道的变化带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太平洋海水运动的变化,诸多诱导因素明显加快了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速度。因此,单纯的断层活动周期根本不能作为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地震预报的成绩已经证明了人们必须做出改变了。对于地震而言,各种诱因的分析预测才是中期预报的核心内容。
所以,导致地震发生的因素相当复杂,地震预测不会有简单的模式,但长期预测并不困难。鉴于地球内能释放期的到来,研究各地震带的历史数据带来的经验变得不再可靠,强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性都将明显增加。
地震的中期预报必须是综合性的,观测太阳活动、月球运动和气象及潮汐状况,监控强震可能发生地点的地温地电地磁变化,进行全程跟踪。鉴于地热传导产生的红外辐射会加热震中地区的低空云层,震中地区的红外云图也将成为又一个判断依据。此外,当地下红外辐射强到一定程度,红外加热的气流将影响到周围的水汽循环,必然影响气候变化,譬如可能加剧旱灾的程度。由此可见,异常的旱涝也能成为中期预报的依据,和以上各种数据结合起来,不相互矛盾即可作出判断。
短临预报有几种可供参考的手段,譬如潮汐力谐振和共振波(HRT波)监测、局部突然的异常升温、地震云、地磁地电突变以及动物异常反应等等。除HRT波监测监测比较专业外,其余都可以由群众掌握。
2,地球磁场倒转之谜
    这里采用简化模型,可认为地球所带正电荷集中在地核,而负电荷集中在岩石圈和地表附近,两者等量,地壳和地核自转角速度的差异导致地磁强度的长期变化。根据当前的地磁场方向可知,地壳负电荷形成的磁场更强,故地壳自转角速度大于地核。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不会改变地壳总动量,但是软流层和岩石圈间的摩擦力会导致地壳减速。因此,地心核反应增强使地下压力升高后,地壳必然减速,逐渐等于以致小于地核自转角速度,从而使地磁场发生消失或倒转。当地球内能集中释放期过后,地下压力降低,摩擦力减小;由于地幔间巨大的物质对流,给外地核带来压力变化,从而使地核缓慢减速,最终地核自转角速度又将低于地壳,地磁场再次倒转。因此,在近400万年来地磁翻转示意图上,可以发现地磁反向期比正向期更长。
地球自转越来越慢,内部原因是地壳下带电的岩浆在宇宙磁场场中不断穿梭运动,克服电磁阻尼的结果。这样,由于月球运动和太阳活动周期性的对地球磁场施加巨大影响,还有黄道面每26000年穿越银河系平面一次的因素,空间电磁场和地磁的谐振最终转变为岩浆活动的间歇性爆发,带来强烈的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诱发地球生态环境剧变。而大气运动、冰川融化等因素对地球岩石圈重心和应力的改变,亦可以成为地震的诱因。总之,地震的诱因很多,因此必须分清主次。
日月引潮力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引潮力的变化,而太阳活动是加剧岩浆活动的主要因素。引潮力本身有十二小时的日潮周期和半月潮周期。当情况正常时,潮汐力谐振和共振波(HRT波)与日潮和半月潮周期相同的(也就是谐振);当情况异常时,HRT波与日潮和半月潮周期不再相同,即偏离了引潮力周期,引起地壳共振。
应该说HRT波法可能成为地震预测的主要依据,汶川地震前曾有一位老地震工作者预测到7级以上地震的发生,但因为无法确定震中位置而不能形成地震预报。曾有多位爱好者在网上说,汶川地震前曾先后在山东临沂和陕西天水观测到两次巨大的地震云,尾端指向汶川方向。据爱好者总结的规律,地震云的出现和地震特别是强震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中,观测地震云可以准确的确定时间和地点。从原理上看,大震前岩浆活动加剧和岩石圈压力变化将导致地磁地电的局部异常,这些改变可能在电离层上显示出来;地热外逸加热地下水,热气和红外辐射会改变震中上方的大气循环,导致卫星红外云图中乱云的出现,而强大的地热外放可能改变局部气候。譬如1966年邢台地震前发生大旱,震前7天平均气温从零下13度急剧上升到11度,震后漫天飘雪;汶川地震前,06、07年四川大旱;2008年5月12日下午,正在上地理课的师生们曾观察到指南针乱转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的脉搏,是大地不经意间向人类传递的信息。
动物很少死于地震或火山喷发,这是事实。1902年加勒比海地马提尼克岛培雷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剧毒气体和高温火焰,在几分钟内消灭了3万余人,把首府圣皮埃尔变成一片废墟。全市生还者仅有两人,一个鞋匠和一个深锁在地底牢房中的死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人们在废墟中发掘出的动物只有一只猫的尸体。我们同样听说过不少地震来临前宠物拯救主人的事例,这里不需详细列出了。
动物有预感,和它们的听觉比人类更加灵敏有关,一些动物可以听到次声波。一般人听到的声音是20HZ~20000HZ。听见次声波的常见动物,狗15Hz-50000Hz,猫20-60000Hz,大象1Hz-20000Hz。当然也不仅如此,狗可以感觉到电磁波和地磁变化,因此宠物狗普遍和主人有心灵感应,可以读懂主人的心思,大震前的地磁变化和次声波一起作用,使动物们烦躁不安,而人类却普遍没有感觉。但是有极个别的人会在大地震之前有反应,表现烦躁不安呢?地下发出的次声波使一些感觉极为敏锐的人的大脑和身体作出反应,因而感到烦躁不安。不过对于人来说,即使感到烦躁不安了,有又谁能联想到地震;即使想到地震发生的可能,又有几人能作出抛弃家产外出避难的决定呢?毕竟,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一般人谁会希望被看成怪物呢。没有准确可靠的预报,简单的地震前兆没有多少人会当真的。
地震预测不是没有方法,而是方法太多了,哪一种办法也不能保证足够可靠,搞得大家莫衷一是。因此地震预测学的进步需要地震原理研究的突破,然后将现有的有效手段统一起来,形成简便可靠高效的预测机制来。用中医诊断来类比,对地球这位病人来说,我们不可能进行直接的“问切”,那还可以“望”和“闻”嘛。对于经验丰富的名医来说,通过“望闻”即可得到初步印象,了解病症的阴阳、虚实、寒热等基本特征;接下来的问诊、切诊的结果,会沿着这一思路深化和精确化,最后保证各种症状和医理用药没有矛盾之处,从而由表象入手,以灵活的思路实现对各类病人的正确诊治:这和西医模式完全不同。地震发生的机制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固定模式,因此思路僵死割裂的西方科学对地震预测如同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因此,地震预测的方法要求是综合而灵活的,突出主因和变化,需要各种手段相互印证排除干扰。所以,把各种有效的方法结合起来,使专业人员和群众参与结合起来,实现中长期预测和短临预报的统一。地震预测的真正难点是人的心态:一方面地质工作者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却要么不信要么全信,甚或听风就是雨,导致预报工作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如何使群众理性的对待预报结果,采取合理的行动而不是慌乱或无动于衷,这是工作的基本内容。发挥集体智慧,而不是一帮专家学者盯着数据模型搞来搞去,地震预测才有出路。地震学发展的方向,和任何具体科学一样,是统一而不是相反,需要发挥人的方向感和能动作用。人的感觉和判断,不是任何仪器可以取代的。要把地震预测的基本工作方法,和动物前兆、地震云、地磁、红外场观测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综合判断。但真正成功的地震预报,是让人民群众群策群力,掌握足够的观测方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灾难。毕竟,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好。
3,气候异常背后的寓意
近期全球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接踵而至,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追逐的热点之一。欧亚多地遭遇极端严寒的同时,美国华盛顿地区异常温暖,气温高达20摄氏度以上,本应在4月开放的樱花,如今2月已经盛开。当然,这种情况2007年1月也出现过。但是今年的情况不同往年,拉尼娜年欧亚遭遇严冬,同属北半球、且同属冬季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却连日出现反常高温,地处北纬34度的长滩机场气温超过31摄氏度,打破了最近40年的纪录。于是世界气象组织辟谣,新冰河期要来临纯属以讹传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暖和严寒两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统一起来才能看出问题的根源所在。纵观欧美亚戏剧性的气候变化,可以看出其中相互矛盾的地方。拉尼娜年墨西哥洋流明显减速,在北极地区较强的极地涛动作用下,欧洲遭受千年一遇严冬的侵袭;东亚由于西南暖湿气流偏弱,中日韩等过多地出现多年罕见低温天气,日本列岛被暴雪困扰。而墨西哥洋流变弱的背景下,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墨西哥洋流回流增强,暖水滞留美国东海岸,美国多地高温打破多年历史记录,这个还可以理解为拉尼娜的作用。倒是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拉尼娜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偏低,这里的高温却打破了最近40年的纪录——这个很难简单的解释为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CO2不可能带来如此冰火两重天的气候。
如今的气候学原理有一个致命漏洞。水汽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高、温室效应最大的温室气体成分。在中纬度地区晴朗的日子里,水汽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占60-70% ,CO2仅占25%,因为它的含量仅有380ppm,而水汽含量最高约为4%。因此,当天气晴朗气温回升水汽含量迅速增加,水汽的温室效应迅猛显现,导致气温猛增;如果此时冷空气入侵,将带来急剧降温和降水。不过因为研究简化的缘故,水汽作为自然原因的基础,通常不讨论它的温室效应。
但是,如果是地球内部能量导致气温上升时,水汽的温室效应还能忽略么?观察16万年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和气温变化比较图,可以看出CO2浓度激增后气温迅速上升。但是当CO2浓度仍处于高位时,有几次气温却急剧下降,然后CO2浓度缓慢降低。这又该如何解释?显然,CO2浓度变化不是地球气温急剧变化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CO2浓度激增是由于剧烈火山喷发造成的,那么很可能是大规模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释放的内能以及磁场变化影响大气环流,使极端气象频繁出现。内部作用力是地球环境改变的决定性力量,这个因素却被现代科学研究忽略了。
2007年秘鲁8级大地震,2008年中国汶川8.0级大地震,2009年印尼7.9级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大地震, 2011年3月,日本近海再次发生9.0级大地震。根据100多年的地震统计数据看,这种现象的确是个小概率事件,地球已进入地壳活跃期是毫无疑问的,地热的释放不可避免的在较大程度上暖化海水加热大气,导致洋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那么,墨西哥暖流迅速变弱的原因除了拉尼娜现象之外,一个可能的主因是潜在的火山活动。不要忘记,马提尼克岛的培雷火山恰好位于墨西哥暖流的前身之一——圭那亚暖流的必经之地。火山活动导致底层水受热上升,表面流的速度必然被大大削弱。培雷火山已经110年没有大规模活动了。而在美国怀俄明州,黄石火山在智利地震后活动加剧。
银心与黄道面对齐,对太阳系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天文学探索确定,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质量最少等于260万个太阳质量,这个黑洞给太阳系带来的影响早已经显现。天文观测发现,太阳活动正处于8000年来的顶峰。2005年1月20日太阳耀斑产生了50年内最大的一次质子风暴,其峰值15分钟内就达到地球,而以往通常都是2个小时以上才能到达地球,Cargil教授说“时间是难以置信的快!”
2008-2009年,水星的磁层和磁场迅速地改变,展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磁层。火星显示出全球变暖的迹象。1975-1997年,火星迅速出现了云层和臭氧 (来源NASA)。火星南极冰帽正在融化,高达50%的冰层地貌受到侵蚀。1997-2000年,木星中部维度的2个白色漩涡的消失,Phillip Marcus博士预测,将导致木星在未来仅仅10年内全球就会变暖18度。而现在就如同预测的那样,木星在全球变暖。木星有了等离子环,而这在1974年前是没有的。当然,证据不仅这些,太阳和所有的行星都产生了明显的大气活动增强等变暖迹象。如此推断,银心对齐给地球变暖带来的影响绝对不可忽略,而地磁活动带来的地球自转减速释放出的内能,最终将加热大气。
发表于 2012-2-27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磁倒转是松山基范的胡说八道!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地磁场的成因被最终确认前这问题很难说的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3 22: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