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38|回复: 21

余音绕梁,36年不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8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地震台网专家称唐山地震系正常余震起伏
2012年05月28日18:02新华网罗沙我要评论(1) 字号:T|T
新华网北京5月28日电(记者 罗沙)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28日发生4.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表示,这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百姓无需惊慌。
发表于 2012-5-2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到下次超过76年那次之前的都应该叫余震吧,也许100年.200年,300年的都不一定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圈也有争议,孙xx出面表示异议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这次地震不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2012-05-29 05:00:41 3.2 (39.8 118.5 6 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 )  是  2012-05-28 10:22:52 4.8 (39.7 118.5 8 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 )的余震还差不多。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9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京报讯  昨天上午,唐山发生4.8级地震,目前尚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这距唐山大地震已36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解释称,此次地震是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官方称,唐山地区短期内不会有破坏性地震。

唐山个别民房出现裂缝

昨天10时22分,河北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处(北纬39.7度、东经118.5度)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此次地震震中距离北京仅180公里,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地均有震感。

据唐山地震局消息,根据初步调查,没有发生明显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唐山市古治区个别民房出现裂缝,并有灯泡掉落现象;滦县有两户民房出现裂缝。而距唐山市区15公里的唐山陡河水库有震感,无破坏。

据唐山地震局消息,唐山震中附近震感明显,唐海、滦县和唐山市区尤为强烈。滦南县地震局一位官员说,“看到椅子在摇,房子没问题,感觉有点强烈”。

北京市地震局会商室方面表示,京城主要汇总起来的震感是,看到屋里东西在晃悠,个别东西掉下来,有的人则感觉房子瞬间晃动了一下。据估计,北京地区的地震烈度约在四五度左右。

36年后还是当年余震

唐山地震局震情快报称,“初步认为该地震是唐山老震区余震的正常起伏”;“根据唐山地震序列类型整体特征分析,本次地震为主-余震型地震,是我市地震活动正常起伏。我市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唐山曾在2010年发生过两次地震,当时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两次地震也是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后的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表示,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此次唐山地震和2010年发生的地震一样,都处于唐山大地震能量衰减期中,从时间和空间特征都符合余震的特点。

唐山地震余震次数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地震震级 上世纪90年代 2000年至今

1-1.9级 平均418次 平均325次

2-2.9级 平均102次 平均56次

3-3.9级 平均10.1次 平均6次

4-4.9级 平均1.4次 平均0.97次

■ 释疑

1 唐山余震为何会持续36年?

专家称,余震有衰减期,随时间发展频次会越来越低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解释说,大地震发生后,能量会积累起来,并出现余震,这和板块的“应变力”有关。所谓“应变力”,可以理解成板块移动的速度。我国西南地区属于印度洋板块,每年移动几厘米,应变力很快,使得能量释放也快,余震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结束,如数十年。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的移动速度只有几毫米,应变力很慢,使得能量释放也慢,余震时间可能持续上百年。

此外,余震持续时间也和大地震震级有关。蒋海昆说,汶川地震和唐山大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7级地震就相当于33个6级地震”。目前来看,汶川地震的余震较多。

蒋海昆解释,余震有个衰减期,以唐山为例,随着时间发展,余震发生的频次也会越来越低。

2 近期首都圈小震是否增多?

专家称,目前首都圈地区地震处于正常活动水平

近期北京发生不少小地震,是否小震更活跃了?是否是大地震的前兆?

蒋海昆表示,华北地区累积大地震很慢,虽然上世纪70年代发生过几次7级地震,但要平均千年才在原地复发一次7级地震。而4级地震的周期是两年左右,唐山2010年就发生过4级地震。

他表示,前段时间北京朝阳区和石景山区发生了小地震,引发关注。但事实上,全球每天发生500万次小震,属于正常情况,只不过因为发生在大都市而较为敏感。据地震台网统计,首都圈地区的小震活跃度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增加,甚至天津等地有下降的趋势。

他表示,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首都圈地区地震处于正常的活动水平。

3 城市房屋能抵御几级地震?

专家称,北京上世纪80年代后建的房子,均按抗8度地震设防

蒋海昆解释,地震用级别来判断,但地震带来的破坏力是用烈度来判断。一个地震只有一个级别,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烈度。震中区的烈度最大。

他表示,唐山4.8级地震的烈度在6-7度之间,北京地区的烈度在3-4度左右。他举例说,3度烈度时,室内少数人静止中有感,室外少数人有感,而如果有人感到椅子摇动了,或者悬挂物摆动等,则是4度左右的烈度。

蒋海昆表示,地震烈度在6-7度左右时,基本上不会给城市带来破坏,农村的老旧民房墙壁等可能会出现裂缝,南方的水田里会出现喷发冒水等现象。“北京上世纪80年代以后建的房子,按照抗8度地震设防要求建的,如果出现6级地震,8度烈度,都没有问题。”

■ 观点

唐山余震与日本有关

此次地震发生在唐山,让人想起了36年前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同样是龙年、又在相近的位置。二者究竟有何关联?

中科院院士、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马瑾:本次唐山地震与日本地震有关,属于一次“应力场”的调整,唐山暂时不会产生更大的地震。

日本和唐山不属于一个地震带,分属于太平洋大板块和欧亚大板块。但因为距离近,日本地震后,会对中国大陆的“应力场”有调整。比如,有个椅子4条腿,如果1条腿断了,另外3条腿应力就多了,时间长了,就容易塌、容易坏。

用“地震云”预测存争议

昨日10点多发生地震,有微博7点多就发预测,说看到了“地震云”。这个人的粉丝一下从6千多,上升到了6万多。

中科院院士、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马瑾:以前有人说看到过“地震云”,但是“地震云”与地震的关系,我不是特别相信。

北京工业大学地震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不能说“地震云”的说法是“胡说”,目前也是有争议的。

另据新快报报道

七嘴八舌

余震说引发网友不满 专家忽悠出模板来了

昨日唐山4.8级地震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除了有唐山、北京两地网友纷纷发微博表示“震感强烈”外,话题集中在对国家地震局研究院宋志平有关“此次地震属1976年唐山大地震余震”表态的“吐槽”上。
微博网友“林太平rick-y”说:“唐山发生4点几级地震,本来没什么大碍,砖家出来了,说近期不会发生大地震。地震不是不可预测的吗?更伤不起的是砖家说这是1976年的余震。这余震也太坑爹了,迟到了几十年。而本来已经放下的心又悬起来了。”

不少网友都指责专家在地震问题上“忽悠出模板来了”、“今天才知道原来余震能一震36年”。足球评论人“董路”也发微博讽刺道:“这么说来倒简单了:所有地震都是当初宇宙大爆炸的余震。”

网友“董蜗牛先生”发微博分析道:“这专家从地震专业角度讲,也许有些理。可如何让咱百姓能理解信服?如何从科学方面防震防灾?”网友“一点点星光向日葵”也认为:“专家称是余震也是可以的,问题主要在于没有论据支持啊,如果能拿出详实的理论支持,又消除恐慌又普及知识,多好啊,重点是不会被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9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看客

个人严重同意老师这一观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院士、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马瑾:本次唐山地震与日本地震有关,属于一次“应力场”的调整,唐山暂时不会产生更大的地震。”


这傻瓜,非得让这次4.8与日本311结亲,对4月份的两次8级多的地震视而不见。
这不是吃干饭的是什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9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哪里近就忽悠哪里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31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看客


        “北京上世纪80年代以后建的房子,按照抗8度地震设防要求建的,如果出现6级地震,8度烈度,都没有问题。”这句话中的“8度”是不是笔误,应该是“8级”。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强烈地震,波及北京市相当于6.2级地震,通县西集等个别地带超过6.2级地震损失惨重,地震波传输是波浪形式破坏程度也是有的地方严重,有的地方轻一些。
    这次5月28日唐山4.8级地震是地震带活动,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地震带上,而不是36年前唐山7.8级地震的余震,没有这样余震的一余震就是36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31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上世纪80年代以后建的房子,按照抗8度地震设防要求建的,如果出现6级地震,8度烈度,都没有问题。”这句话中的“8度”是不是笔误,应该是“8级”。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 ... otice&tid=52148

这句话中的“8度”不是笔误,不应该是“8级”,8级地震震中烈度可达11度。抗震级别每提高1度,建筑成本就会增加20%,若7度设防每平建筑成本5000元,提高到8度就需6000元,提高到9度就需7200元,提高到10度就需8640元,提高到11度就需10368元,提高到12度就需12441.6元。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5-31 09:22
这些“专家”,连地震的物理机制都不明白,又胡扯什么余震!?还瞎说是日本的地震应力影响;他们是无知的假大空!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地震学是如何定义余震的?
应该是没有说的清的定义。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这是一个定义??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这样的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板块间挤压或扩张运动造成的,分辨地震及余震,需要用数百万年的“地质时间”为尺度来测定,而非人类短暂的“生物时间”来衡量和确定。余震是在同一个地点发生强震之后级别弱些的地震,它多久会发生,受到强震所处板块位置或变形速率影响,有的短期内发生,有的则会持续数周、数月乃至数年时间。衡量地震及其余震,要综合很多因素考虑,而非仅凭人的“生物时间”来感觉。

美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历史上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余震并不鲜见

查阅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记载,1811年12月16日在美国南部和中西部的新马德里地震带发生了两次8.0-8.5级强地震,1812年1月23日和2月7日,该地震带又次发生两次8级以上的地震。此后,这个地震带小震不断:1843年和1895年,该地震带发生两次相对较大但小于8.0级的地震;特别是自1982年1月12日开始,阿肯色州中北部在宽6公里、深2-6公里范围内频繁发生小地震,数月内地震次数多达1.9万多次,其中1月21日最大一次达4.5级。1983年在新马德里地区亦发生过一群小地震。至今新马德里仍有轻微的地震发生,这些事实都说明1811年大震后的新马德里地震带,仍然是活跃活动着的。但由于该区域后期的地震都未超8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小组确认这些后期发生的地震,都是在1811年至1812年间那4次大地震的影响下的多次余震。也就是说,该地区1811-1812年间发生的地震,造成的地层断面发生位移,断面周围的地壳外壳需要调整,导致了之后近200年间发生上万次的余震。

另有一项研究分析了地震与余震的关系。加州理工学院Egill Hauksson教授对比了1992年兰德斯7.3级地震和1999年莫哈韦沙漠赫克托矿7.1级地震,绘制出一张关于赫克托矿7.1级主震后的余震变化图,从这张图可看出,在一个地区主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上千次的余震,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震发生频率在逐渐降低,而这恰好符合地震活动“大森定律”,即如果发生的是特大地震,那么余震的频率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衰减。可见,时间越久余震发生率越低,但余震仍是存在的,并且震级逐渐降低,降低的过程是长期的。


地质断层的愈合作用其实是非常缓慢的,在这个过程中余震甚至还可以产生新的次级余震,主震可能只有一次,但余震可能会有万次。例如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山东省郯城县曾经发生8.5级大地震,震后又发生6.5-7.1级余震6次,形成了“郯庐断裂带”。而据中国地震台网现在的记录显示,从1969年到现在,沿着这一断裂带的地区一直都有余震出现。现在,郯城和莒县之间的郯庐断裂带上小震密集成带,表明1668年地震的震源区破裂至今尚未愈合,断层岩尚未完全胶结。由此可见,断层愈合是非常缓慢的。这就说明,一个地区发生的绝大数地震都是某次强震的余震,而在断层愈合的过程中,余震也可以有余震,就如人类繁衍生子一样。而且,余震发生的概率远比主震大得多。对此2010年7月一篇来自加州Caltech Seismological实验室的论文《余震发生的背景信息》也证实了这一点,论文提出“事实上,绝大多数地震都是之前发生的大地震的余震。主震只有一次,但余震却数以万计。”

《自然》杂志论文:现在的地震都有可能是数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

余震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只能在地震后短时间内发生的才算,现有的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余震才是地震的常态。据《自然》杂志2009年11月5日发表的文章表明,许多最近发生的地震都有可能是几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Stein教授和密苏里大学的Mian Liu教授发现,在加州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中,余震只持续了大约10年。但是在大陆的中间地带,余震却会持续更长时间。为了弄清两者的不同,他们分析了世界各地断层的地震数据,进而发现板块边缘地区的地震衰减比较快,而板块内的地震由于远离地震板块的边界线,其衰减会比较缓慢,可能会一直持续数百年时间。另外,他们进一步发现余震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还取决于地震发生地的形变速率。其形变速率越低,余震持续时间便越长。像中国唐山地区处于形变速率不高的亚欧大陆板块中,其地震的余震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也就是说在大陆板块的中间位置发生地震,地球需要经历更长的“地质时间”来恢复能量。

其实,如果没有余震来释放能量,那么一旦地震发生,将是长久储蓄下的能量大爆发。例如,2008年发生在中国四川的灾难性大地震。当时事件让许多科学家感到震惊,因为这个区域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地震,偶有小“余震”发生反而可避免大地震的爆发。

此外,不论是从喜马拉雅山脉近7000万年的形成时间,还是从东非大裂谷近3500万年的形成时间来看,地壳运动的生命周期都不适宜简单的用“生物时间”来测定。也就是说,地震时地质现象的时间变化是由地质时间尺度来衡量,然而在地质学上的年龄则是以数百万年为时间单位。姑且不论本次唐山4.8级、3.2级地震是否属1976年余震,仅从“地质时间”与“生物时间”的不同来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并不低。所以,认为地震发生几十年后肯定不再是余震的想法并不科学。面对事实如果不经求证就简单做判断,其实就是一种“反智主义”。(编辑:陈雅娟 资料收集:张春续,陈雅娟)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31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弄糊涂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样子学界没有大家都认可的定义,所以,只能是各说各话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31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lhkcc58


    地震带要分为活跃地震带与不活跃地震带,比如,日本处在活跃地震带上,经常发生震级比较大的地震所以叫多地震国家。活跃地震带发生的地震是正常释放地球内部能量的一个通道,如果把发生在活跃地震带上的地震称之为某某地震的余震,并且持续百年,也没有人去抬杠。不活跃地震带时隔36年还叫某某余震恐怕不合适,我们知道同一个地点发生过强烈地震后,60年左右时间完全可能重新发生同样地震或比上次地震还要大的地震,我们在概念上不能马虎。再解释一下余震就是上次强震的正常能量释放继续,不是地震带活跃表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5-31 19:50
回复 4# 看客


    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在论坛里找不到相关的文章,作为80后的我是听着父辈讲述地震过来的,现在妈妈还说震前有好多的小震,大家把细嘴瓶子倒过来提高警惕,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麻木了,然后就7.8了 究竟唐山是不是地震活跃地区啊,我从上小学开始就感受着不同程度的所谓余震,现在我都有孩子了,不求富贵但愿平安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秋翁感悟


    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2485-1-1.html
这帖子所揭露的事实告诉我们活跃的地震带基本上是固定的,至少在近十几年的时间段是固定的。
这事实或许有助于我们界定“余震”。
或许我们应该淡化“余震”这个概念,,在我们对地震的逐步认识过程里,它似乎不起什么作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3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有点像树杈,主震、余震、余震的余震、余震的余震的余震……。弄糊涂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3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学界没有严格定义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关于地核,地幔的说法,说句实话,倒底真实状况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人类目前能达到的可探测的最深限度,只有10几公里而已,到底地核是什么样的,地幔是什么样的,其实根本就没有准确的依据来判断它们到底是固态还是液态,但经典的教科书却这么写了,于是乎就成了公认的真理了!这些所谓的"真理"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是。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 09: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