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315|回复: 65

云是哪里诞生的?WHERE DO THE CLOUDS COME FROM?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0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具有较大影响的云主要是在赤道两侧诞生的。
具有局部影响的,或者只对局部地区产生影响的云也会在某些地区产生。
如果我们把日本的云图和USGS的世界地震图联系起来,那我们必然得出一个结论:

云的诞生地就是地震的高发区。
匿名  发表于 2010-7-10 11:47
是太阳的光和地球的内热而产生,并受地磁和风向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Guest from 183.71.213.x

问题在于它几乎只从那几个地方产生。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地热不足以解释,海水是移动的,有地热也早就搅匀了;但是云却老在那里产生。
二,阳光也不足以解释,因为那云在晚上也产生。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0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得不把云的产生雨地震联系起来。
    地震前应力的突变会导致强大的电场甚至可见光The instant release of pressure  
这电场或相应的电磁场是导致云产生的唯一原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7-11 13:26
估计版主说得对!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一周之内顶置,特预告,以期得到批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3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的产生跟气流的上升有关.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凝而形成.
凡是有上升气流的地区大都多云,如赤道附近\60度附近的副极地地区等.
而气流的上升有热力原因,还有动力原因.
赤道附近气流的上升是热力原因.60度附近的副极地地区气流上升则为动力原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的产生跟气流的上升有关.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凝而形成.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www.dizhenluntan.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 ... &extra=page%3D1
问题是问什么只是那几个地方的水汽上升?太平洋那么大,为什么只有那么几个地区的水汽由此“特权”?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气流的上升有热力原因,还有动力原因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www.dizhenluntan.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 ... &extra=page%3D1
热力难道不是动力?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赤道附近气流的上升是热力原因.60度附近的副极地地区气流上升则为动力原因.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www.dizhenluntan.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 ... &extra=page%3D1
副极地地区
那地区有云形成?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赤道附近的云在向两极的移动中被加强了。加强的原因这里不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lhkcc58
反过来,有脱离热力的动力吗?
所以那分法不成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3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详细一点说,赤道附近气流上升主要是地面热量太多导致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当然这这热量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而赤道为何太阳辐射强,主要是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而造成.故是热力作用.
而纬度60度附近的上升气流主要是因地面的极地东风和盛行西风相遇而辐合上升而成.,两支气流方相对,冷暖性质相反,也因此经常形成锋面气旋天气.故此为动力作用.
当然如版主所说,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不是绝对分开,动力作用也离不开热力作用.如极地东风的前身就是受热力作用影响.极地地区太冷,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地面形成强大的极地高压.高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外围的副极地低压区,气流向外旋转辐散而成极地东风.
总之,云的形成主要是大气环流的结果,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__太阳辐射.但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地球内部的力量会不会也对其产生影响?比如地震前的电磁异常或者其他还不为人知的地下因素会造成云的形态\色彩等的异常.所以我相信地震云对地震的指示作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赤道附近气流上升主要是地面热量太多导致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请注意,赤道附近产生云的地方几乎都在海洋里,海水的温度差超不过几度,这能是有些洋面产生云有些则不产生云的原因?
另一方面,赤道洋面受太阳辐射是均匀的,为什么有些地方产生云有些地方不产生云?
第三,那些地方晚上也在不停的产生云,也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3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赤道附近地区大多多雨,当然也多云.产生云的地方不单在海洋里,还有陆地上.如热带雨林地区几乎每天阵午后都有一场对流雨,就是气流上升后形成.如果是赤道附近洋面,都是多云.有些洋面产生云有些不产生是因为洋面温度全球不一.如副热带洋面气流下沉,相对少云.
二,赤道附近哪些地方是不产生云的?
三,那些地方晚上也在不停的产生云,当然也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那又是大气逆辐射的作用了.
水汽和二氧化碳对白天地面增温后产生的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而使近地面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即大气辐射.与地面辐射的波长相比,波长主要集中在红外线区,但波长更长。大气的长波辐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因此赤道附近地区晚上气温并不低。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赤道附近洋面,都是多云”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www.dizhenluntan.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 ... &extra=page%3D1与日本卫星云图不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地方晚上也在不停的产生云,当然也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那又是大气逆辐射的作用了”

“逆辐射的作用”?为了弥补传统理论的错误需要生造许多东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带雨林地区几乎每天阵午后都有一场对流雨,就是气流上升后形成
卫星云图看得见那下雨的云吗?如果看不见,那不在讨论之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汽和二氧化碳对白天地面增温后产生的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而使近地面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即大气辐射.与地面辐射的波长相比,波长主要集中在红外线区,但波长更长。大气的长波辐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www.dizhenluntan.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 ... &extra=page%3D1
一锅热水,到底是水向锅盖辐射热还是锅盖向热水辐射热?看来还真有说不清的意思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3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lhkcc58
index_clip_image005.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赤道附近哪些地方是不产生云的?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www.dizhenluntan.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 ... 5782&extra=page%3D1
你查查日本的卫星云图看看赤道处有多少地方在产生着云,就知道有多少地方不产生云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再查查赤道附近的大规模产生云的地方是不是地震活动的热点地区。你把云图与地震图对比看一看,看它们是不是吻合的。
除了大规模产生云的地震活动中心地区,赤道其它地区也产生云,尽管也与地震有关;但是由于不是地震活动中心地区所以这些地区呈现不连贯的点的分布。
太阳对赤道洋面的辐射的均匀的,为什么云的产生却是不均匀的。
云产生地区的这种不均匀分布为什么与地震的高发区域、与地震的发震点保持高度的一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4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图看过了.感谢.看全球12小时动态图让我明显的感受到了云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高纬极地东风的吹拂下缈缈飘行.事物都是处于运动中的.
赤道附近地区随时都在产生着云.看不到并不意味着没有.只是云存在尺度大小的差别.地面能看到的云不一定能在卫星云图上出现,因其小于卫星探测的分辨率.反过来说,卫星云图上可看到的都是尺度大到一定程度的.当然小尺度的可发展为大尺度的,这一点在云图上很明显.
云产生地区的不均匀分布为什么与地震的高发区域保持高度的一致?云的形成三大条件:水汽\冷凝\凝结核.赤道附近地区地震的高发区主要是马来群岛和中美洲及附近,云在运动中一到这些地方就被加强,什么原因?这些地震高发区多为陆地或海陆交界.陆地上的凝结核多于洋面上的.大陆上凝结核的浓度一般为每立方厘米超过500个,海洋上的云凝结核最多100个左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1 如果看看日本72小时的图更为明显。
2.“赤道附近地区随时都在产生着云.看不到并不意味着没有.只是云存在尺度大小的差别.地面能看到的云不一定能在卫星云图上出现,因其小于卫星探测的分辨率.反过来说,卫星云图上可看到的都是尺度大到一定程度的.当然小尺度的可发展为大尺度的,这一点在云图上很明显.”
好吧,那我们就把要讨论的云定为大跨度,长距离移动的云体。
3“ 云产生地区的不均匀分布为什么与地震的高发区域保持高度的一致?云的形成三大条件:水汽\冷凝\凝结核.赤道附近地区地震的高发区主要是马来群岛和中美洲及附近,云在运动中一到这些地方就被加强,什么原因?这些地震高发区多为陆地或海陆交界.陆地上的凝结核多于洋面上的.大陆上凝结核的浓度一般为每立方厘米超过500个,海洋上的云凝结核最多100个左右.”
这段文字只涉及不均匀分布的问题,而且问题的不均匀分布指的是云的产生在洋面的不均匀分布,你的解释扯到陆地及其附近地区。
其实这段文字完全没有涉及一致的问题。
凝结核在大洋的存在应该是均匀的,它的提出不能、至少尚未成为你的论据。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4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所说:云产生地区的这种不均匀分布与地震的高发区域、与地震的发震点保持高度的一致.然后还不能扯上陆地及其附近地区.
敢问这地震的高发区域是指海洋的哪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4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已看过.赤道附近地震的高发区域就找到两大区域:马来群岛和中美洲及附近.
大洋内部没发现地震的高发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这两处,还有澳大利亚东部半个弧形的北部地区。这几个地区的云多地震也多;大洋深处地震较少同时云产生的也少。
如果你刚刚开始涉及usgs和日本云图,那我建议我们之间的讨论暂时搁置一段时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usgs与日本卫星云图两相一比较,事实就很清楚地放在那儿。其实在这事实面前多说一句,那都是废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4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活跃

经过两年对usgs与日本卫星云图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对地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大跨度、长距离移动的云几乎无一例外产生于地震活动活跃区域。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7-19 15:47
季东先生认为:这是版主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探索和独特发现。可以这样解释:地球的增能电场在孕震,其等离子活动热效应产生许多现象;如,加速水的汽化蒸发(在空间形成云);电场的窗口及其感应分布域,产生静电异常、动物行为异常、等许多(前兆)异常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增能电场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www.dizhenluntan.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5782-1-1.html
这是极其精炼的提法,没有这个词,5句话也说不清这事实或现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5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点就是云是水汽的凝结,达到凝结条件,ok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好好学习啦!谢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9-21 11:02
楼上的观点都很有道理,我看了很受启发。

说点自己的看法,云的直接成因就是水汽的凝结,如平流层云的形成。热动力条件及凝结核作用都是一种助力,而地震活动产生的热能和粉尘及其他未知产物可能都有助于产生这种助力。楼主所界定的能大跨度、长距离移动的云不仅在地震区产生,如亚欧大陆北方、北美大陆常有的锋面和温带气旋,梅雨锋上的中尺度涡旋,也都有这类云系,而这些地方并不是什么地震热点。总之,地震和云的关系还有很多需要确认的地方,需要我们这些爱好自然现象的人循序渐进小心谨慎的去揭示。

感谢楼主提供这么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够交流。
匿名  发表于 2010-9-21 11:13
另外,我想说,太阳对赤道洋面的辐射的并不是均匀的,因为流体的运动避免不了湍流,导致大气中对太阳辐射有吸收散射反射作用的粒子并不知均匀分布的,而海洋这种流体也有风浪涌浪洋流等等作用,所以海洋表面温度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这已经是多年海洋观测所确认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Guest from 159.226.234.x

“云的直接成因就是水汽的凝结,如平流层云的形成”
如果平流层中水汽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那云的热对流成因说就完全是胡说八道。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Guest from 159.226.234.x
“亚欧大陆北方、北美大陆常有的锋面和温带气旋,梅雨锋上的中尺度涡旋”
是,这些旋确实存在,但是,这些旋所赖以生存的云团的确不是那里的“本地产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10-12 11:25
记得大学物理中有关热力学统计部分考试,有一道题就是,计算在什么情况下,水汽会凝结成雨滴,有个公式,淡忘了,有兴趣的可以研究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汽变成雨滴是个很复杂的过程,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热力学过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12-1 11:47
回复 37# Guest from 159.226.234.x

“云的直接成因就是水汽的凝结,如平流层云的形成”
如果平流层中水汽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那云的热对流成因说就完全是胡说八道。

平流层水汽恰恰是由于高度发展的对流云带入平流层的,由于对流少,水汽量少,凝结核少,其凝结过程主要靠水汽自身的凝华,故发展不成足够落出平流层的冰粒。云的热对流成因只是科普教育中一个简单的说法,和我楼上说的一样,云的本质成因是水汽的凝结,对流和凝结核都是促进该过程的因素。
  

回复 37# Guest from 159.226.234.x
“亚欧大陆北方、北美大陆常有的锋面和温带气旋,梅雨锋上的中尺度涡旋”
是,这些旋确实存在,但是,这些旋所赖以生存的云团的确不是那里的“本地产品”。

这些气旋涡旋生存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大气的波动,当这类气旋移动到水汽低层辐合的区域才会有云的生成或发展,这时水汽的凝结潜热的释放才会成为气旋移动发展的能量的次要来源。比如在新疆蒙古等地,常见到沙尘暴气旋,当这气旋东移至近海时,其云增多会下泥雨。

因此,就目前所知,当水汽、上升气流、凝结核三方面因素的综合效果利于云发生发展的时候,就有云体的产生或者增多,这是通过云室试验证实过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目前所知,当水汽、上升气流、凝结核三方面因素的综合效果利于云发生发展的时候,就有云体的产生或者增多,这是通过云室试验证实过的。”
如果承认柱状地震云也是云,那么就有以下问题:
1  难道说是一个柱状的水汽团上升到特定的高度并形成柱状的云吗?
2 难道说是凝结核只存在于柱状体内?
会有1,2点的情况发生?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滚轴云.jpg

这卷轴云也是水汽“上升”到一定高度才形成的吗?
图中可以看见在这卷轴云的高处还有云,那,为什么那些云要在那么高的地方形成云,而这卷轴云却在这么低的高度就就形成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巩义05-08,正西18点.jpg

河南巩义,05-08
这云可是几乎没有什么高度了吧?
也用不着“上升”了吧?
还有高度更低的云,暂时找不到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12-1 17:25
我上面所说的只是指一般形态的云,是回应楼主在一楼发帖说的移动的云,那些云明显是天气系统伴随的云而并不是这些异常形态的云。至于楼主发图展示的云,目前应该都没观测资料或是室内试验区研究其机理,但相信从根本上讲还是水汽的凝结。顺便提一句,楼主该把这些照片发到观云协会http://cloudappreciationsociety.org/,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集思广益才更有可能弄清楚这些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1 是的,是有一定特殊性,但是其发生机制应该是一般性的,此外具有一些特殊的因素也未可知。
2 天气系统更是一个麻烦的东西。大气流动也是。
3上面网址应该是赏云协会,先给那里的网友一个网址,以后去拜会各位。
  http://www.brockmann-consult.de/CloudStructures/
   值得欣赏的云都在这里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1-4 10:25
大多数的云产生于两极,发生机制应该和极地气象有关。
匿名  发表于 2011-1-4 10:32
水汽的凝结只是小儿科。
最新研究能量源好像更多

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7790-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0# Guest from 222.88.76.x

单分子的水蒸气根本不可能存在,它只存在于化学方程式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 Guest from 222.88.76.x


    看看日本的卫星云图情况似乎不是这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关于云的产生讨论很有意义,版主从宏观角度提出的观点有一定的证据支持,其他网友从微观和物理学角度解释云的形成也是对的。我认为可能都没有错,地球在酝酿地震的同时,从物理学角度触发了产生云的机制,从而我们能够看到云始终伴随着地震产生,但是我认为反过来就不一定正确,是不是有云就一定有地震呢?
我看未必,我们能够观察到局部地区的云团从产生到消失的全部过程,局部地区的云团和地震完全没有关系,纯粹是空气对流和因为气候因素产生的云团。
不可否认,研究全球云的分布对预报地震会有一定的帮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段局部地区云的视频
http://video.sina.com.cn/v/b/2467086-121714586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风在发端


1    这个帖子主要是研究大跨度长距离运行的云。
2   地震云只反映地层的某种变化,有些变化可以称之为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4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云的产生跟气流的上升有关.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凝而形成.
凡是有上升气流的地区大都多云,如赤道附近\60度附 ...
yijin 发表于 2010-7-13 00:35

        确实云的产生跟气流的上升有关.但是云并非是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凝而形成.而是在上升过程中周围大气里原来有的水蒸气形成的。
        这个问题的焦点是高空的云层所在的部位大气里倒底有多少水分。是接近饱和还是远不饱和。为什么水汽要随上升气流上升?是因为水起比热空气轻?还是水汽比热空气重?
        请仔细的想一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1-20 08:49
地震跟云有关系,云跟山有关系,山跟高度有关系,山有上生就有下降,不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拉伯商业》杂志日前独家披露,阿联酋阿布扎比的科学家已经突破技术障碍,成功实现了在晴朗干燥的不具备降雨的气象条件下,在沙漠地区人工降雨。这项技术已经被视为“最高机密”之一。

《阿拉伯商业》杂志透露,人工降雨是价值1100万美元的秘密项目Weathertec的一部分,主要是利用巨大的外形像灯罩的电离子发生器产生巨大的负极粒子磁场,制造出云层,最终实现人工降雨。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在完全晴朗干燥的气象条件下人工降雨。该项目由阿联酋总统哈里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Sheikh Khalifa bin Zayed Al Nahyan)直接领导,得到瑞士方面的支持,并由德国马普学会气象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监督。

2010年夏季,在122天的时间段内,阿莱因市气象部门多次预报天气晴朗干燥,无云无雨,但科学家却在湿度达到30%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了52场人工降雨。当地居民对突然间下雨感到极为困惑,因为本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但突然间就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至,有时甚至下起冰雹,有时还出现闪电。

支持该项目的瑞士公司“国际都市体系”(Metro Systems International)的创办者日前通过视频透露:“Weathertec项目开始于2010年6月,已经成功实现了多次降雨,目前科研人员正对技术做进一步的革新。”

据悉,该项目下一步还将研究如何在干旱地区获得水源,这被视为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热门议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怒.jpg

这图告诉我们,云的形成可能是非常剧烈地一个过程。
这图告诉我们,云的形成不一定是慢条斯理地上升-凝结-成云-这样一个过程。
这图告诉我们,云的形成不一定需要,至少,上升气流。
这图告诉我们,云的形成一定会有难以想象的动力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lhkcc58


    请问这个云的拍摄日期是2010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们充分尊重那些水汽图,那我们就应该果断地废弃传统气象学的成云理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lhkcc58


    河南巩义,05-08
这云可是几乎没有什么高度了吧?
也用不着“上升”了吧?
还有高度更低的云,暂时找不到了。

我问的是这个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7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lhkcc58


    罕见圆盘状巨型云团惊现太空
据英国媒体7月29日报道,近日,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拍摄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观:一个圆盘状的巨型云团正翻腾着向地球大气层靠近,隐现于非洲西部上空。
可惜的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看到这一异象,即便是从距离地面75000英尺(约22.86公里)的飞机上也无法观察到这一壮观的景象。
然而,在数百英里的高空中,正随着国际空间站围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宇航员们却捕捉到了这一惊人的景观。
通常情况下,这种圆盘状的云团是由冰构成的,一般而言形成于雷暴的顶部。由于雷暴中的热空气从底部的同温层向上升,同时不断扩散,最终形成这种圆盘状的云团。在云团周围常常有雪花飘落。然而,当雪花落入雷暴上端相对干燥的空气中,就会迅速蒸发并消失。



斑竹,最早的引用,几乎解答了大部分,但是这篇外电报道的最后一句确实错的。“然而,当雪花落入雷暴上端相对干燥的空气中,就会迅速蒸发并消失。”错了!

这不管斑竹的事。是外电错。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图告诉我们,云的形成可能是非常剧烈地一个过程。
这图告诉我们,云的形成不一定是慢条斯理地上升-凝结-成云-这样一个过程。
这图告诉我们,云的形成不一定需要,至少,上升气流。
这图告诉我们,云的形成一定会有难以想象的动力源。


云的形成过程,和激烈或不激烈,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一定不是是慢条斯理地上升-凝结-成云-这样一个过程。云的形成一定不需要,至少,上升气流。但是这个图却说明了是云的产生造成了上升气流。这是又一个新的能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4 11: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