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69|回复: 2

现代地震成因和预测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0-7-22 08:11 |阅读模式
现代地震成因和预测
        在现代地史,人类总是把具有毁坏性质的地震归因于地壳运动。专业研究和普通爱好者也似乎习惯了这种理论的引导、束缚,把思维、视野定格在一个无法延伸的空间。事实,现状并未给人类以友善的回报,近期发生在中国汶川、玉树、美洲智利、墨西哥湾海蒂等一系列毁坏性的地震,向现在文明频繁发出了惨烈的嘲弄。也许,地球只有荒谬的人类理论,并不存在错误的自然规律,;把握地震,必须修改我们朝夕膜拜的“经典”。
地壳运动真的可以导致现在地震吗?
        地壳运动与地球起源、演变密切相关。所谓板块漂移、地幔热对流、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洋底扩张等新兴学说都不可能解决地壳运动能量来源和系统的地球现象。与此同时,众多迹象表明,地壳运动已经经历复杂多变的演变过程:首先在重心作用下向此半球大幅高强度运移;然后,持续南移至赤道趋向小幅低强度运移(赤道向南理论上不会成为地壳运动方向);目前,由于地球圈层结构的逐步规范、近圆形态的逐步形成,地壳运动趋向微弱。
        通过古老地层,不难发现清晰可辨的褶曲地层,有的褶曲间距已经超出了几米乃至几十米,这表明在以往地史,地壳运动不仅普遍存在,而且程度激烈。在现代,地震引发最大地层错位不过几分米。几分米地层错位意味一次强震,几米乃至几十米的地层褶曲是否意味毁灭性地震普遍而又频繁的存在?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褶曲地层的连续整合表明:在以往地史,它们并未遭受毁灭性袭扰,它们是在完全可以吸收应力状态下的塑性应变。因此断言:地壳运动不会成为地壳震动的主导作用,现在地震另有隐情。
现在地震动成因
   一、现代地震能量来源。重力分异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地球上,一些浅层次物质由于重力和挟带作用总要向深层次运移。在运移过程,由于温度、压变作用,新物类化学作用,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应演变——有的存在体积和重力上的演化,有的分化出新的物种。其中,一部分重力加强或未受扰动的物质继续向深层次运移;一部分重力减弱的物质返向运移。现代地球无论毁坏性地震、普遍地壳震动大都有这些返向运移物质损坏地壳构成。
        二、现代地球结构与地震能量的关系。现代地球由表及里大致分为四类物态:固体、软流体、液体、离子体。内接部分受超高压作用,原子结构严重受损,形成以离子结构为主导的离子体,离子就是磁电的根本导因,内核的离子结构决定了地球的磁性和电性。离子能量大体积小很容易穿透地层而且不损坏像地壳这种低密度的结构物体。外核物质结构以原子为主,由于体积比离子大,产出的返向运移物质很难跨越地幔活动。地幔为中性圈层,高温、高压使这里的物质演变成软流体;物质结构以分子为主;物理化学性质活跃;返向运移物质产出丰厚,活动频繁。地壳部分,物质结构,物质结构坚硬,密度虽然小于地壳地幔,但以分子结构为主的普通能量的返向运移物质很难通过。
        现代地球,除了部分离子结构返向运移物质可以轻易不损毁的穿越地壳或地壳一部分,其它结构返向运移物质在穿越地壳或地壳一部分时都会损毁地壳引发地壳震动。
        返向运移物质对地壳的损毁方式。地壳地层并非光滑凹面,以分子为主体结构的反向运移物质大都在地壳地层和地幔顶层之间被围困。开始它们以少量和零散分布;始后,由于量的持续增加,承受的围压持续增强,和所在空间力学系统中的失衡,它们中的一部分处于游走状态。返向运移物质在地壳地层和地幔顶层之间的游走,使它们有更多的机会汇聚形成更大的能量。当它们锁定的空间遭受的围压产生的应力达到一定极限(大约略优于一方物体的结构强度),它们将选择构造薄弱的地壳实施穿透或部分突破。反向运移物质损毁地壳主要以三种方式进行:一、纵向损毁。由于部分返向运移物质的重力强度必然小于地核、地幔物质和可能小于地壳物质,其最终的运移方向必然是地表或超越地壳的方向。但,返向运移物质损毁地壳或地壳一部分必须具备足够能量,否者,地壳的结构、密度、压力不会给出适宜的活动通道。返向运移物质损毁地壳可能首选向上的纵向损毁。返向运移物质的向上纵向损毁,其尖头部分很似运动的弹头,几乎荷载了爆发时的全部动能撞击地表,致使地表弹性回跳。二、横向损毁。反向运移物质锁定某个空间不再游走,其原理酷似液体流入洼池、百川融入大海。地壳地层也有许多洼池,有的四周隆起深深楔入地幔,当滞留在洼地里返向运移物质由于量的持续增加,楔入地幔的部分地壳很可能被反向运移物质横向损毁。返向运移物质横向损毁地壳由于突然消弱了对应地壳的负荷,致使地壳上浮引发弹性形回跳。横向突破极易使地表抬升、扩张形成地裂缝。三、火山喷发式突破。近期,埃亚非亚德拉火山喷发给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制造了诸多不便。设想,如果这次火山爆发释放的巨大能量并不存在顺畅的通道,其结局难道仅仅是诸多不便吗?谁敢断言不会是一次毁灭性地震的潜伏?火山喷发是返向运移物质的又一种活动方式,它很可能是地球浅层高温返向运移物质的部分类聚;有非常强劲的溶蚀性能和集体穿透能力。
地震预测
        一、地震带的划定。洋脊、岛弧等山地结合部为地震多发区。传统用观点认为,这些区域多发地震,因为是板块结合部,地壳运动应力作用交汇带。事实并非如此,原因有二:(1)富产返向运移物质。现今大多数标致地势、地形、地貌的形成必然滞后地质始期。地质史前,虽然地球物质运动更为激烈,但由于地球物质密度非常低,地球不仅无法形成地壳,更不存在地层()和结构隆起。地质过程,地球物质间距持续缩小到艰难维持状态,普通能量的分子、原子很难透过间隙运动。在并非均匀的地球重力作用下,地球表体明显叠加隆起,陆续分化出山地结合部。地质史期,地球物质重力分异十分活跃,由于山脉隆起,许多本应深层运移物质反被返向托起,构成明显重力异常。地质活动和缓期,地球重心大约演绎至地核,山地结合部深层运移物质挟带非深层运移物质进入高温和压变环境,持续分化出新的物种和明显多于其他区域的返向运移物质。在地球内,如果一个区域返向运移物质的产出总是多于其他区域,这个区域地壳受损的可能就会高于其它地区。(2)返向运移物质活动外延受阻。山地结合部对应底层如同表层一样,有明显高低落差、起伏环绕。普通能量返向运移物质置身其中很难寻求水平方向突围。一个区域,如果返向运移物质的活动空间无法外延,地壳受损的概率就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现在地震预测。建筑物倒塌前有异常声响发出;飞机突破前有剧烈的震颤;液体沸腾前有短暂的轰鸣,许多可以感知的物理现象表明:任何一个新的或新级别的物理现象产生之前都有不同寻常的声响发出,这些声响完全可以被专业的声纳仪器跟踪、识别、捕获。
        地震感觉上是地壳瞬间的震颤,不可预知。事实,震前对应地壳并不宁静,就像用恒定的力折断木棒,木棒首先历经弯曲。木棒弯曲,仔细收听有轻微声响发出,剖解观察有部分纤维质坏损,以此类推——不受外力,木棒不会弯曲;没有弯曲,就没有纤维质的坏损;没有纤维质的坏损,就没有木棒的最终折断和折断前的声响。返向运移物质坏毁地壳有着非常类似的作用过程,首先由于对应地壳的陆续损毁发出异常声响;如果是另有特征返向运移物质损毁地壳,可能伴有类似火车轰鸣;当整体结构损毁介入临界状态,对应地壳会突然崩溃。
        未来地史,由于地球密度和地壳硬度持续提升,地震级别和烈度也相应提升,因此,人类面临地震威胁会更大。另一方面,由于返向运移物质铲除正在趋向减少,震发频率会趋向减弱。总之,地震不是不可预知,关键是人类将付出多大努力求知。
                                              
                                                         
                                           
                                                  撰稿人:谢言宝
                                                  联系电话:15937645252
发表于 2010-7-22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还是属于地壳的形变引起地震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什么新意了。

而且,“现代地震”和“现代地球”的提法是有问题的。难道还存在以前的地震和以前的地球么?

题目很大,相对来说论述是不够详细的,只能算作凭空的的一些感觉,离证明还有一段距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2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在膨胀,但是它的密度却增加了;弄不清楚这是如何增加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6 12: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