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02|回复: 29

物体流动力应用之二:台风的奥秘(修订版)(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2-6-10 23:44 |阅读模式
特别说明:未经本文作者的允许任何人不得转载本文和引用本文内容


台风的奥秘(修订版)
     周

内容摘要

通过对二地流动力的分析和以及水汽为什么会被冷空气或热空气所阻,
台风和龙卷风以及沙尘暴形成的原因以及没有森林所导致的各种台风、暴雨、泥石流以及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流动力,水汽被阻,台风,森林,解决台风
基本概念
1流动力
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任何物体都会有流动的趋势,从高温流向低温,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从高压到低压,那么这个流动趋势就存在一个流动的力,把这个流动的力称为流动力,用字母F表示:
F= k Tρg / P (注:此公式为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得引用)(1)
这里k是修正系数
g为星球对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T为此流动物质温度
ρ此流动物质的浓度
P为此流动物质所受的压强
当然如果把浓度ρ换算成密度ρ,则ρ可以写成nρ
则公式可以写成:F= k Tnρg / P(注:此公式为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得引用)(1-1)
这里n为此物质的量(分子的数量或摩尔数)

ρ为此物质的密度

21 水汽是如何被阻
TAρA / PA =TBρB / PB时,空气就相当于处于平衡,即使TB温度低和它的浓度ρB低,如果同时压强PB也低时,那它们的TBρB / PB一样会跟水汽浓度较高的A地的TAρA / PA的值很接近,也就是A B地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冷空气阻拦了水汽前进的步伐!
也有很多气象学说认为这个问题是高山阻挡了水汽通过,实际上并不是高山阻挡水汽输送了,是高山的冷空气阻挡了水汽的流通!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及压强都在降低,那么高山的TBρB / PB一样可以很接近平原的热空气的TAρA / PA,让水汽过不去(二地的流动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阻挡了空气的水汽的流通!同样的道理,热空气也一样容易阻断水汽的流通!如下图:

水汽聚集区,要么就地解决,要么改道!
22为什么没有森林,水汽更容易被阻
TAρA/ PATBρB / PB时,如果本地A也没有森林,本地A的水汽浓度ρA也就会很低,随着本地温度TA的降低,B地冷空气的流动力就会远远大于A地的,从而造成B地的冷空气迅速流向A地,同时也造成沿海C地来的暖湿水汽被A地冷空气所阻挡!也就是没有森林的情况,冷空气更容易迅速南下。
同样的道理,没有森林,本地温度会迅速升温,从而也导致上风处水汽无法输送过来,也就是说热空气一样会阻挡水汽的输送!所以水汽很难经过裸露的地表,如下图:
水汽很难经过裸露的地表
3.台风,龙卷风以及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先看看流动力的公式:
F= k Tρg / P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以北半球来分析):
1)                 温度的变化:冷热空气交汇,也就是西北冷空气南下冷空气的流动力和东南方向北上的暖湿气流的流动力刚好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气流,大部分海洋气旋是由他产生的,如下图:

     
2)                 浓度的变化:一侧水汽畅通,另一侧水汽不畅通,二侧水汽的流动力就会形成一对初始力偶
3)                 压强的变化:一侧低气压,另一侧高压,二侧水汽的流动力也会形成一对初始力偶
而实际上,气旋是由这三者共同作用形成的!
A地和B地形成巨大的反差,二侧冷空气和热空气相遇时或者一侧水汽畅通,另一侧水汽不畅通,那么二侧就会形成巨大的反差,也就是(3f =  k TBρB / PB- TAρA / PAg也就会形成巨大的力!
A地的流动力远远大于B地流动力,则A地所爆发出力威力惊人,水汽就在这股力的爆发下形成了台风和龙卷风以及沙尘暴。如下图:


远洋台风气旋

龙卷风气旋

沙尘暴气旋
所以当冷热空气(T变化)相遇或浓度变化(ρ变化:一侧多一侧少)压力变化(一般他跟着前面二个)都会造成台风或龙卷风和沙尘暴。
4.         台风是怎么加强和消失
台风萌芽于海洋的不同位置,但台风加强和壮大几乎是沿着水汽大量被阻的地方,而尤其是大量水汽被阻的大陆沿海或大陆海岸线最多!水汽被阻的归根结底是水汽通道不畅通!在大陆来说森林植被被严重破坏所致!而对于海洋来说不畅通主要是冷空气阻碍以及大量的往二极走的大量水汽!(台风的根源是水汽被阻!水汽被阻的根源是冷空气和热空气阻碍水汽和水汽输送,而大陆地表是因为没有森林(森林被破坏)导致极温(没有森林的地方如沙漠,白天温度急升而热空气,晚上急降而冷空气),极温产生的冷空气和热空气是阻碍水汽的真正原因!)

气旋在大量的水汽被阻的 地方壮大和加强:



  


























气旋一旦没有大量水汽的补充,他自动就会在行走的沿途慢慢减弱,直至最后消失!
5         台风的发生的几种情况
A一般有森林丰富的沿海是没有大量被阻的水汽的,台风到这样的沿海一般是减弱的,如南美洲,美国东部,北欧,俄罗斯等。
B一般森林破坏严重的地区有大量水汽被阻,台风经过这样的地区都容易加强,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沿海,越南,孟加拉湾,马达加斯加,墨西哥,美国中南部,澳洲等.当然如没有大量被阻水汽,台风一样是减弱的啊

C
还有一些四周没植被的如波斯湾,渤海湾等"水汽死湾"连下雨都很少,不要说台风光顾不到了,就连下雨对于这些地区几乎是很“奢侈”。
D远洋和森林丰富地区如果遇到冷空气和热空气也会造成水汽被阻,这时在这些地方也能形成台风(海洋中心的台风)和龙卷风!
6         结论:为什么要解决台风?
所有气候灾害说穿了(从整体考虑)他们就是一个问题水多水少的问题水多就暴雨,水太多就台风,水少就干旱,水太少就沙尘!就是因为海洋每年产生的水汽大致差不多,您上风处台风水下多了,我下风处水自然就少(干旱),甚至太少或没有水(沙尘)!
物质永远是遵守守恒定律的,不可能无缘无故多了,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少了,有地方多了必然就有地方少了!

所以解决台风不光光解决台风问题,同时也是解决干旱问题!也就是解决水汽分配不均匀的问题!解决水汽不均最关键是森林,有关森林已经另外有文章解释,这里就不重复了!
森林恢复了,水汽顺畅了,干旱解决了,沿海没有被阻水汽,没有大量水汽加强壮大台风,台风在海洋中心萌芽时期不久自然也就消失了!
水太多(台风)和水太少(沙尘)是水汽分配极不均匀的二个极端!认为台风有益和沙尘有益都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意识行为!





2011-1-18
草于北京

2012-6-5
修订于沈阳
发表于 2012-6-11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11 08:25
回复 2# 霁雪


    不要摇头,还有更大的研究没有公布呢!

不过这已经足够推翻现在的气象理论了!也就是您一直强调气象理论是错误的,这就是最坚实的理论支撑!
匿名  发表于 2012-6-11 08:35
回复 2# 霁雪


    不过很高兴能认识祖师娘和58斑竹,都是很执着于推翻现在气象理论的超前研究者!

佩服祖师娘的天马行空的活跃思维,也佩服58斑竹的严谨的逻辑推理!你们二个是我这个论坛最欣赏的人!当然也欣赏山水的知识,如果山水不那么迂腐,你们三个就是本论坛最欣赏的!
发表于 2012-6-12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其实已经把我最基本的观点和最基本的论证抛给你了,但是你和58都没有领会。其实ss倒比你们理解得多。

我还是那句话,气象学的已有理论,你一点也不能借来用。不要留尾巴,一点也不要那样才能得出全新的结论。
比如说:我已经在这个论坛发表过多次了——水蒸气不一定有冷凝的过程或能力(指在全气态环境下)水蒸气只能在已经有的两相界面上发生冷凝,但是在全气态环境下不能。
有点和你的凝结核相似吧。不,这完全不同。凝结核理论的主要错误是不存在什么过饱和状态。
在纯气态环境,水蒸气只能发生热凝而不是冷凝。
这些我已经告诉过你多次了,不要说你也是这样想的。你一直被那个凝结核迷住了!是DMS吗,反正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缩写。
谢谢你对我天马行空的评价,我不敢,我所有的想法都是脚踏实地的有依据、有实验的。什么都不敢妄言。只是我认识到,光是理论上的标新立异对我来说一点也不值得。难道我真的想做哥白尼?但是公布一些实验或设备的设计,就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决定进度的了。本来以为可以三个月左右,现在已经一年半过去了。我也无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12 23:06
回复 5# 霁雪


    水汽是如何结合的,我们以前已经争论过很多!

    水汽降落必须克服他本身的流动力,也就是当他的的重力大于他的流动力时才能降落!而达到刚刚降落的条件就是重力和流动力相等,也就是达到饱和质量M!
    而没有凝结核的水汽所凝结的质量m是远远没有办法大于他自身的饱和质量M的!这也是澡堂水汽足够大而无法降雨的原因!
    而有凝结核的水汽结合一般要大于没有凝结核的几倍,最大可以达到6m。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325719.html《水汽是如何结合的》
    而6m却可以很轻松大于他的饱和质量M,这也是为什么阿联酋在湿度30%以上能实行52场降雨的原因!

   凝结核非常多种,DMS只是海洋生物释放的一种凝结核!森林释放最多的可能是氧离子(臭氧)凝结核,这也是大气层有臭氧层的一个原因吧!甚至二氧化碳在水汽里也能释放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空中的硫酸,盐酸,尘盐等都会!看看《水汽是如何结合》的凝结核分类吧!
发表于 2012-6-13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粗的看了一下你的凤凰博客。还挺系统的。只是,我还是老话,气象学的那些破碎你利用不得,包括凝结核!
暂时不想说其他的,有空了仔细看了你的那些博文以后再给你找茬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13 21:17
回复 7# 霁雪


    人工降雨就是利用凝结核的原理啊,不管干冰(二氧化碳)还是碘化银都是易分解成正离子和负离子凝结核!以及阿联酋发射离子装置,都是利用凝结核的原理!虽然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水汽结合需要凝结核!


   不要怀疑一切,要在继承中发展!该批判就 的批判,该继承就的继承,该发展就要发展!
匿名  发表于 2012-6-13 21:26
回复 7# 霁雪


    当然还要感谢祖师娘和58君!

    没有跟您们辩论水汽带电性,我可能不会太重视对水分子的研究,也就不明白水汽结合为什么需要凝结核的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也就没办法提出饱和质量的概念!
发表于 2012-6-1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凝结核的理论是一种十分勉强的附和。是假设具有过饱和的环境之后的一种推托。但是所谓的过饱和是一项子虚乌有的想像,科学上至今无法在试验环境里重现过饱和现象。更无法测定过饱和的过饱和度!这就是你所应该遵循的“我只相信事实”
通常的水汽饱和的理论只能局限于纯水和纯水蒸汽的条件。当有所谓的凝结核存在的时候,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应该从两相界面的表面层理论来探讨。因而,我一再的提出所谓的“饱和是有相对性的”。对于纯水是饱和的时候,对于大部分的所谓凝结核来说确实是过饱和的。但是,这个“过”的概念和气象学里提出的“过饱和”是完全两样的。哈!这是我所知道的水汽结合为什么需要凝结核。
气象学用了一个“过”字就固步自封不再深入研究下去,所以人工降雨70年以来还是不能充分掌握其中的规律原因就在于这个“过”字是一个“懒”字。
水汽凝结的原因在于水和水蒸气有一个随温度变化的两相平衡的界限,通常称为两相线。你的那篇“水汽是怎样凝结的”里所描述的都不符合这个两相线的规律,所以,所以我就不好说下去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13 22:55
回复 10# 霁雪


    水汽饱和质量跟温度,他自身的浓度以及大气的压强有关,由这三者来决定的!单单由其中一个来决定都是有差别的!比如井水在夏天很难看到饱和现象(产生雾),而在冬天就很容易看到雾,这就是外界温度的点不一样他达到饱和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高山上烧开水,温度在80就能看到大量雾产生(沸点),这就是压强不一样他达到饱和又不一样!浓度不一样,那就不用说了 !这是没有凝结核的饱和现象!

  而有凝结核的水汽结合不是饱和,也不是过饱和,他根本就谈不上饱和!因为他本身就没有饱和!但他所凝结的水汽很容易超过水汽的饱和质量(当流动力跟重力相等时所求出的质量)而降落,这就是降雨的根本原因!否则没有的凝结核,水汽所凝结的重力无法克服他的流动力而降落!(我在《流动力在气象上的应用》已经谈了三者情况,也就是流动大于重力,物体就漂浮在空中,只有当流动力小于重力时,才会因为重力原因而降落!

   跟二相线没有什么关系!任何物体的运动只有跟力有关系!其他都是扯淡!
匿名  发表于 2012-6-13 23:01
回复 10# 霁雪


    一门在实践中应用普遍的科学技术(人工降雨),怎么是附和的?还是相信事实和实践吧!
发表于 2012-6-15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在我的板块里回答了mm5的帖子,你参考一下吧!
我觉没有实验数据的争论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我没有功夫也来不及做。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5 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Guest from 1.62.189.x


   
水汽饱和质量跟温度,他自身的浓度以及大气的压强有关,由这三者来决定的!


这里那里来的谬论!找出根据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15 19:23
回复 13# 霁雪


    我已经在您版块留下一篇文章作为回答!
而且非常事实,屋顶无土无水的榆树给了我们答案!
匿名  发表于 2012-6-15 19:30
回复 14# 霁雪


    呵呵,我提出的流动力啊!
     F= k Tρg / P

我已经通过很多实验证实了!现在气象的大部分现象可以通过流动力得到解释!但修正系数和实验结果和过程以及式中的函数暂时不会公布,等全世界公认是我提出流动力,我就公布!否则有人剽窃不好受!
发表于 2012-6-15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容我花点时间看看你的那些大作再讲。但是依据的问题不能是自己找自己作依据吧。
气象学是自己贵自己作依据的,现在的湿度测量技术也是自己给自己作依据的,结果都错了。依据还得从其他的方向来找来证明。
你说,这个论坛我们三个最好,恐怕是在其他的论坛,没有人肯搭理你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15 22:58
回复 17# 霁雪


   如果那些 物理知识不扎实,对气象不了解,根本就看不懂!
匿名  发表于 2012-6-15 23:00
回复 17# 霁雪


    我的公式都是实验出来,但三者的趋势早就提出来!
发表于 2012-6-16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恕不奉陪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6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凝结核”从干冰的二氧化碳到碘化银到你的DMS加上正负大气离子,线度跨越二十几个数量级!有那样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吗?这还不是附和吗?
固然这是气象学的问题,不是你的。你只是迷途羔羊而已。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16 20:17
回复 20# 霁雪


    任何事逃不出一个理字!
匿名  发表于 2012-6-16 20:25
回复 21# 霁雪


    任何能让水汽凝结的物质都是凝结核的一种!就象静电吸引一样,水汽的水分子偏极性决定了他的结合需要借助凝结核,这也是我们能看到雪花六边形的原因!
显微镜下的有凝结核绝美雪花











显微镜下的有凝结核和线形结合绝美雪花



显微镜下的有凝结核线形绝美雪花
匿名  发表于 2012-6-16 20:38
回复 21# 霁雪


    二氧化碳也好,碘化银也好,正负离子也罢,臭氧离子。阿联酋发射的离子等其实都是离子凝结核的一种形式而已!

   你看到的是一大堆物质,所以才觉得是胡子眉毛乱糟糟的!

   其实不管承载这种离子是什么物质没关系,所以我看到的就只有离子凝结核一种东西,所以简单明了!因为带电物质容易吸引偏极性的水分子,也就是容易成为水分子的凝结核!
匿名  发表于 2012-6-16 20:46
回复 21# 霁雪


    其实您还是没明白58斑竹说水分子带电性(其实是偏极性 )的重大意义!

    因为只有明白这个,才能明白水分子结合需要凝结核的原因!

    现在气象的错误在于不明白为什么需要凝结核,而您的错误完全是排除凝结核,比现在的气象更错误!
发表于 2012-6-16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线形绝美的雪花和凝结核有关吗?没有凝结核,雪花就是园的吗?那么有哪一种的凝结核可以使雪花变成七角型的呢?总之,这些照片根本说明不了任何和凝结核有关的问题。雪花六角形的问题,要比凝结核复杂多了。

水是偏极性的,这些在如今中学的化学教材里都已经写满了。幸亏你也了解了,真的了不起啊。

气象学不明白为什么需要凝结核?有这样的说法吗?
气象学是从实验中发现了:有所谓的假设的凝结核的时候,空气中产生雾了。但是面对大大小小的不同的所谓凝结核总结不出一个必然的恒适的结论来。当然人家没有你厉害,你可以不分大小,不分种类。拉到盘里就是菜!

“其实都是离子凝结核的一种”说的好轻松!
你需要的是把每一种尺度的每一种凝结核的微观过程证明出来。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科学是不可以这样描述的。

还是不要硬争了,等我看了你的大作后告诉你错在哪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16 22:38
回复 26# 霁雪


    哈哈,我已经在水分子是如何结合的说的很清楚,我对嘴仗没有兴趣,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吧!

   晚安!
发表于 2012-6-18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迷途而不知返的羔羊,他的“敌人”不是别人,只是他自己。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18 22:38
不要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也不把事情搞的太复杂,一切以事实为准!
匿名  发表于 2013-9-24 11:46
是能量带动了环流!而能量通过力来传递物质和物质所带的能量!而这个传递的力就是流动力和物质自身的重力,而重力是固定的,所以一般讨论流动力就可以的!

从流动力公式F= k Tρg / P 我们来分析气旋(台风)形成的过程:

1) 温度T的变化:冷热空气交汇,也就是西北冷空气南下冷空气的流动力和东南方向北上的暖湿气流的流动力刚好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气流,大部分海洋气旋是由他产生的,如下图:


2)浓度ρ的变化:一侧水汽畅通,另一侧水汽不畅通,二侧水汽的流动力就会形成一对初始力偶
3)压强P的变化:一侧低气压,另一侧高压,二侧水汽的流动力也会形成一对初始力偶

而实际上,气旋(台风只是大一点的气旋)是由这三者共同作用形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6 01: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