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73|回复: 21

这文章把关于地震云的事弄明白一多半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6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篇文章及其回复的全文转贴:

震源电场决定地震云图形成论 王为民 (Longmen middle school,Nanchong,Sichuan,637103,China Email:w_wm39@yahoo.com.cn) 地震云图为放射线形分布,这在地震发生前后产生。根据这一特征,人们可以预测地震现象的发生。但是,关于地震云图为放射线形分布的形成原因,却是一个未解之迷。根据本人的分析,地震云图为放射线形分布有与电场中电力线分布图相似特点,所以,我认为震源电场决定地震云图形成。点电荷形成的以点电荷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直线,代表电场强度分布的大小和方向。见图1磁粉的分布。本人认为在地震发生前,震源电场已经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类似一个电量变化着的点电荷,它必然以强大的电场强度分布影响震源附近相对轻小物质的分布,比如云层等分布情况,使其类似点电荷形成的以点电荷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电场中的磁粉的分布。见地震云图3、4、5、6、。根据电学知识,摩擦生电,地震过程中,地壳断层的摩擦运动十分强烈,产生的电荷特别多,由此形成地震电场,从而造成地震云的产生。根据这个道理,本人提出震源电场决定地震云图形成论,以解释这种以地震源电荷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直线状分布的云层的产生。大家知道,一个水分子含有氢和氧两种元素,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每个水分子的直径是4×10-10m 它的体积是π/6(4×10-10)m3=3 ×10-29m3 其结构模型,见图2 图2 每个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键,叫共价键,两个共价键键角为104.5度。氧比氢更需要电子(这种特性称为负电性)。所以,氢原子和氧原子键合时,共价电子主要在负电的氧原子周围运动,共价键氧的一侧带负电(-),氢的一侧带正电(+)。水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所以,水分子是极性分子。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所以,在地震震源电场中的分布会沿着电力线的方向分布,这就形成了地震云图的特殊天象,所以,通过对地震云图的观测,可以预报不同强度的地震活动的发生。当然,震源附近的热气分布,风向等因素对地震云的分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分析地震电场这一特殊现象对云图的影响,还应该进行综合分析,才不会忽略掉地震云的出现的预兆。所以,由一定速度的风,引起的平行的流线形分布的云图,与地震云图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两者的形成机制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将其判断为地震云图,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附件 image004.gif (32.13 KB) 2009-2-3 21:35 图1 080708194717120.jpg (52.33 KB) 2009-2-4 14:31 图3 mfg.jpg (54.52 KB) 2009-2-4 14:31 图4 m.jpg (25.68 KB) 2009-2-4 14:31 图5 74750e4f-8612-4a17-ac66-94308f4c53f2.jpg (31.22 KB) 2009-2-4 14:42 图6 王为民在2009-2-4 15:45:44修改过。 guanyiting 头衔:普通会员原发贴:12 精华贴:0 回复贴:65 金 币:79 2009-2-3 23:39:11 收藏此贴 给他发消息 加为好友 引用 删除 修改 回复 2楼 有道理!我支持。 我“飘浮论”里提出地震是“四种力”作用,潮汐时点力;地壳碎磁体横推力;吸引向心力和自转离心力的作用引起地壳脆碎生成地震,其核心作用就可以形成点电场------,理由是当某处地壳要脆碎而少量脆碎时,肯定会引起地下导电流体(岩浆)的运动,但没有先少量脆碎那就脆碎时才有,而地下导电流体的剧烈运动按流体力学的原理就会形成该一定范围的点电场,而电场即磁场。详细再续,限于篇幅,现用简单易记的四句诗说明: ------------《震》 潮汐时点磁相推, 吸引离心晃一堆; 山崩海啸地脆塌, 岩浆波动力紧催! guanyiting 头衔:普通会员原发贴:12 精华贴:0 回复贴:65 金 币:79 2009-2-3 23:54:37 收藏此贴 给他发消息 加为好友 引用 删除 修改 回复 3楼 以上<震>的四句诗是以前“飘浮论”的原文,非现迎合而作。网页不能修改,此作声明,请读者不误解。 lhkcc58 头衔:普通会员原发贴:0 精华贴:0 回复贴:1 金 币:20 2009-2-13 1:04:33 收藏此贴 给他发消息 加为好友 引用 删除 修改 回复 4楼 图3两条云左侧的边缘有一些相似,这是否有特殊意义?! 记录总数:3 总页数:1 当前页:1 <<<[1]>>> 回复主题(震源电场决定地震云图形成论)
发表于 2009-4-6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已收藏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hkcc58 于 2009-4-20 08:28 编辑

只差站得住脚的地电场的生成机制与云的生成机制;我以为是这样。
发表于 2009-4-14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主要论述了震源产生电场,“水分子是极性分子。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所以,在地震震源电场中的分布会沿着电力线的方向分布,”    其实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这是共识。

但是为什么这样就形成了“地震云图的特殊天象,”却没有说。

如果仅仅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而向着震源方向有序排列的话,那么它应该是均匀分布的。而不是我们看到的成为线状,或者有间隔的多条线状。成为线状的原因他没有解释。

正如楼上所说,还差云的生成机制。
发表于 2009-4-15 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地震云是波的调制产生的,加上波的干渉,云的当量越大,波形越大,当量越小波形越小,地面上看到的地震云因为云层比较薄,所以看到的波长比较短,高清云图看到的波纹云波长比较长的,有几公里那么长。地面看不出来有波形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5# wwssff333
有没有不受地质因素影响的云?!
这应该是第一步!
发表于 2009-4-15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地震云绝大多数出现在清晨或黄昏?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7# 狼0564 地震云在早晚出现的频率较高与水汽的在早晚分布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发表于 2009-4-15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常常看到地震云从西边过来向东边飘去,方向大多是南北走向,很高,移动很快,都是在日落而可以看到太阳的时候,但是奇怪的是,过一段时间,日落之后,而天还没有黑的时候,虽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天空的景象,但是西边却不再出现地震云。而此时原先的地震云已飘到东边很远。

不知怎么回事。就是在那很短的时间有。

如果说地震云的发生是因为水汽的话,应该日落之后更容易出现,可是实际观察中为什么日落之后反而不再出现了呢?

搞不懂。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从西边过来向东边飘去,方向大多是南北走向,很高,移动很快”
这样的云是地震云的可能性不大。地震云往往滞留在一个位置相当长时间。
发表于 2009-4-17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地震如果大震估计没云,地热把云化掉了,级别小的还有云,这样的云因为来自各方的波交叉,容易产年金属网状的干涉云。

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thread.php?tid=674&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hkcc58 于 2009-4-17 21:43 编辑

11# wwssff333
地热把云化掉了,级别小的还有云,这样的云因为来自各方的波交叉,容易产年金属网状的干涉云。

“地热把云化掉了”如果地热的影响足够,那会改变局部的湿度和水汽分布。这样,就不是云被化掉的问题,而是这云能不能生成的问题。
“金属网状的干涉云”这“网格”太大了,至少几公里大的格。如果导致这格的因素是波,那这波的波长该多长!能调制出这波的机制会是什么?!
发表于 2009-4-20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格不大的,再看看丽江地震前十小时的云。
20081226丽江4.9前10小时.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13# wwssff333

地热把云化掉了,级别小的还有云,这样的云因为来自各方的波交叉,容易产年金属网状的干涉云。

“地热把云化掉了”如果地热的影响足够,那会改变局部的湿度和水汽分布。这样,就不是云被化掉的问题,而是这云能不能生成的问题。
“金属网状的干涉云”这“网格”太大了,至少几公里大的格。如果导致这格的因素是波,那这波的波长该多长!能调制出这波的机制会是什么?!

“网格”,我指的是卫星云图。
这图也存在“网格”,但是这网格显然不是“热涂擦”的结果。“热涂擦”的效果应该是长期的,大时间跨度的,大面积的。
这图中的网格应该还是调制的结果。
发表于 2009-4-20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清卫星云图上能看到波纹云,云距几公里,样子象地面的排骨云。我估计云的当量越大,云距越大。
地面上的排骨云因为当量小,比较薄,所以云距就比较小,肉眼可见。
卫星云图上没注意有网状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西部的那块应该算是。
发表于 2009-4-21 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我当成泡泡云,和地震泡泡云一样是临震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hkcc58 于 2009-4-21 13:04 编辑

排骨的尾端冒出的像是泡泡。
不知道民间的这些术语有多少?你对云的研究较多,你看能不能把这些术语都列出来、作出定以规范大家的使用?!
发表于 2009-4-21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wssff333 于 2009-4-21 11:59 编辑

目前都还在找规律阶段,术语还没定型的,一般用形象化的描述,多参考发表过学者的文章。
等以后形成一个学术体系估计术语就比较通用了。
发表于 2009-4-21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卫星云图测地震,是近年来才有的。以前连卫星都没有当然就谈不上这个。

我相信利用卫星云图测地震必然是地震预测的重要突破口,

有意思的的是民间爱好者居然走在了专家的前面。真不知道那些专家在干些什么。
发表于 2009-4-22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很多专业的研究过,不过不象民间这样广泛的交流。
专业的交流圈子比较少人。学术环境也不好。
发表于 2009-4-22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有很多 “科霸”   掌局,真正有能力的往往说不上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6 00: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