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17|回复: 24

旱震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8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网上看到一篇资料,统计了关于旱灾和地震的关系,觉得很有价值,因此转载
=============以下转贴==========
旱震关系  《中国科学》(B辑)1984年7月第7期发表了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耿庆国研究员的重要论文《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本文1983年3月29日收到,1983年12月27日收到修改稿),节录如下:
  -- 摘要:本文论述了作者在研究孕震过程中的气象效应问题时发现: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着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据此提出运用旱震关系进行大地震中期预报的方法原则。
  -- 为探索6级以上大地震的中期预报问题,作者研究了干旱与地震的关系,认为旱震关系是大地震中期预报的一个有效方法。
  -- 在大地震的孕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影响气象的因素。地震作为地球内部(特别是地壳和上地幔)矛盾运动的产物,直接的因素仍然是地应力的集中所致。在孕震过 程中,不仅有李学过程存在,而且同时伴随有热、电、磁等物理化学过程存在。在孕震过程中,在震源体积内及其前兆异常场区域中,可能有地下放出的热能、电磁 能、化学能一记载热、载电的物质六上升到地表,这些都可能造成了低空大气的异常现象。而地下旧有的断裂带和断裂带在孕震过程中新产生的微破裂,有可能提供 地下物质和能量上涌的通道。即在大地震孕育过程中,由于地热增高,使近地面出现干热特征,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大降低,平均绝对湿度变小,不但改变了云的 状况,而且由于根本缺乏水汽条件,因而不易产生降水,出现了地表面的干旱局面。孕震过程中造成干旱的原因,除地热变化这一根本因素外,地球内部电场和低空 大气电场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 确立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的事实依据
  -- 1972年,作者在研究孕震过程中的气象效应时,发现: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大,则震级大。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1、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在系统查阅、整理全国各地震区降水资料的基础上,列出了近百年来中国6.0级以上大地震的旱震震例229例。
  2、从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至公元1971年(表1),在这2,202年间,华北及渤海地区(34—43?N,108—125?E)共 发生6.0级以上大地震69次,其中除1337年9月8日河北怀来(M=6+1/2级)地震,震前二年大饥、灾因不详及1368年7月8日山西徐沟(M= 6级)地震,震前一年大风雹外,其余67次地震,都是旱震震例。其中,震前一年大旱者为27次,震前二年大旱者为15次,震前三年大旱者16次,震前三年 半大旱者为9 次。总之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大旱者为67次,占地震总次数的97.1%。
  3、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震前旱区面积越大,旱后相应的地震震级越高。发生6级地震所需的震前旱区面积为25.2?104km2;发生7级 地震所需的震前旱震面积为43.2?104km2[耿庆国,公元前 231年-1971年中国华北及渤海地区6级以上地震震前旱情史料,1972年10月;耿庆国,1956年至1970年中国大陆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分 析统计结果,1972年9月25 日]。1956年至1971年,全国共出现46个旱区(旱区面积均大于25.2?104km2),其中有39个旱区,在旱后的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发生有 6.0级以上地震。即有84.8%的旱区,旱后一至三年半时间内有6.0级以上地震发生。还有15.2%的大旱区,旱后三年半内没有发生6.0级以上地 震。
  -- 运用旱震关系进行大地震中期预报的方法原则
  -- 根据中国1956—1970年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分析统计结果,1972年10月作者正式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运用旱震关系进行大地震预报的方法原则是:
  1、依据旱区面积确定震级:(1)发生6级地震所需的震前旱区面积为25.2?104km2;(2) 发生7级地震所需的震前旱区面积为43.2?104km2。
  2、依据特旱区位置确定发震危险区:所谓特旱区,是指在大面积旱区内,找出突破历年降水量最低值的点火地域,构成该旱区的特旱区。
  3、在发震时间的预报上,一般先报旱后1-2年;如果第三年再报时,须将震级提高半级。
  -- 旱震关系是大地震中期预报的一个有效方法
  1、 1972年我国华北及渤海地区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大旱面积达113.4?104km2,这是一个足以发生两组7级大地震,甚至可能发生一组 8级强震的旱区面积。其中,辽宁锦州--岫岩一带,河北唐山地区及陕西河北之交的石家庄、邢台、太原、忻县一带为特旱区(图1—略)。
  -- 根据旱震关系,我们曾提出:“在1972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大旱后的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可能在河北、山西、辽宁、内蒙四省范围内发生7级以上强震”,“可能 的发针地区包括辽宁锦州--岫岩一带,河北唐山地区及石家庄、邢台、太原、忻县一带”[朱凤鸣、吴戈等,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地震出版社,1982,4和 100;陈非比等,唐山地震,地震出版社,1979,133;马宗晋等,1966 -1977年中国九大地震,地震出版社,1982,44]。并提出在大旱后第三年或更长时间内发震,震级将可能达到7.5级—8级。
  -- 结果于1975年2月4日,即1972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大旱后两年零一个月,在辽宁锦州—岫岩特旱区内发生了海城Ms=7.3级强震;于1976年7月 28日,即1972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大旱后三年半,在河北唐山特旱区内发生了唐山 Ms=7.8级大地震和滦县Ms=7.1级强震。
  -- 而对1972年华北及渤海大旱区的另一个特旱区,即石家庄、邢台、太原、忻县一带来说,则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故构成虚报。
  2、1972年,我国西南(四川省西北部和南部、云南省东北部和西部以及西藏自治区东部和中部)出现一个面积达129.6?104km2的大旱区。这是足以发生一组8级大地震或发生两组7级以上强震的旱区面积(图2—略)。
  -- ……依据旱震关系,我们曾提出:“1973-1974年,再四川西北部地区(广元—雅安—康定—甘孜一带”或云南省西南部地区(下关—思茅一带)有6-6.5级地震。四川省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地区(细长—乐山—宜宾—雷波—沼同一带)的大地震危险性,也值得注意”。
  -- 结果于1973年2月6日在四川西北部特旱区内的炉霍甘孜一带发生了Ms=7.9 级地震及1973年2月8日炉霍Ms=6.0级地震;1973年8月11日在四川西北部的南坪、松潘一带发生了Ms=6.5级地震;接着1973年8月 16日在云南省西南部牙特旱区内的思茅、普洱一带发生了Ms=6.3级地震;1974年5月11日在四川省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特旱区内的雷波、昭通一带, 发生了Ms=7.1级地震。
  3、1974年,我国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和青海西北部及其东南部地区,出现了一个面积为56.7?104km2的旱区(图3--略)。这是一个足以发生两组6级以上地震活人可能发生一卒7级以上强震的旱区面积。
  -- ……依据旱震关系,1975年1月10日我们曾提出:“1975年-1976年,四川康定--石棉--灌县--松潘--甘肃武都一带,可能有6级以上地震。”结果于1975年1月15日在四川康定、石棉之间的九龙附近,发生了Ms=6.2级地震。
  -- 1976年1月,我们依据1974年四川西北部和甘肃南部的旱区,继续重申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意见如下:“1976年,四川、甘肃交界地区,即灌县— 松潘—若尔盖—岷县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结果于1976年8月16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一带发生了Ms=7.2级地震,1976年8月23日在四川松 潘、平武一带再次发生Ms=7.2级地震[四川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震战线,1977,2;朱皆佐、江在淮,松潘地震,地震出版社,1978;四川地震 局便,一九七六年松潘地震,地震出版社,1979]。
  4、1975年,我国云南省西部和北部、四川省西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东部出现了一个面积达92.3?104km2的的大旱区,这是足以发生两组7级以上强震,甚至发生一组8级大地震的旱区面积(图4—略)。
  -- ……依据旱震关系,1976年1月我们曾提出:“1976年,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北部、西藏东部,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值得注意的地区,一是中甸—剑 川—洱源--耿马;二是昌都—巴塘。”结果于1976年5月29日在洱源—耿马特旱区内的云南龙陵、潞西一带发生了Ms=7.5级和Ms=7.6级两次强 震[云南省地震局,地震战线,1977,2];1976年11月7日,在中甸—剑川特旱区内的云南丽江、宁蒗一带发生了Ms=6.7级地震,1976年 12月13日又在云南宁蒗一带发生了Ms=6.0级地震。
  -- 关于从旱震关系研究得出的孕震过程中以长时间级以长范围与未来地震震级的关系(--略)
  -- 结论:……4、大地震发生前是有气象异变作为其前兆的,抓住这种前兆,是完全可以在预测、预报和预防大地震方面发挥一定作用。深入研究孕震过程中的气象效应,显然对于大地震的预报、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这一理论并未得到认可,还在探索阶段,但其对地震中长期预报是有作用的,短临预报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转贴==============

回忆一下,去年四川大地震之前竟然也有大旱的情况。
发表于 2009-4-18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与相关主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们的结论是:

由于应力的聚集、及压力的提高,相关地区会处于压缩放热的状态。其原理与机械制冷原理一样。
发表于 2009-4-18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已收藏
发表于 2009-4-20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与相关主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们的结论是:

由于应力的聚集、及压力的提高,相关地区会处于压缩放热的状态。其原理与机械制冷原理一样。
lhkcc58 发表于 2009-4-18 16:32

高明,在这个论坛上有不少有识之士,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好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与相关主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们的结论是:

由于应力的聚集、及压力的提高,相关地区会处于压缩放热的状态。其原理与机械制冷原理一样。
lhkcc58 发表于 2009-4-18 16:32

一句话概括,简明扼要,而且形象生动。不错。

另外,我想,持续的地热是不是和地下岩浆的流动有关?是不是一部分地热是岩浆的热量透过了地表造成的呢?
发表于 2009-4-20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通过裂缝向上传热,地壳的蠕动生成的热能,都能使地壳中的水份蒸发,而且带出大量杂质,这些杂质容易使云造成不一样的光线效果,比如强烈的火烧云,红日红月,日晕月晕。临震前地下的粒子轰击上面的杂质云还会产生七彩云,相当于地光,这种效果不依赖于太阳光的。
发表于 2009-4-21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6# wwssff333
是的,火烧云一直为我们忽视!
日晕月晕应该是与地震无关的。在注视老式的水银荧光灯时,有些人永远能发现那灯周围一圈一圈的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光环,但是多数人看不到,(我也能看到);所以那晕应该与那灯周边的空气成分无关,它应该与主观感受能力有关。
是的,火烧云一直为我们忽视!
发表于 2009-4-2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不过是多相关的,水汽重也会发生,不过还是有区分方法的,毕竟大气中的成份不一样。
发表于 2009-4-21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学也是研究的差的一门科学,海市蜃楼有谁能说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空气很纯净,那么应该不会产生日晕月晕,(当然眼睛也可能产生眩光类似于照相机镜头的情况).空气中的微粒比较多的时候,比如有雾气或者灰尘等。就会产生日晕月晕,
发表于 2009-4-21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注视老式的水银荧光灯时,有些人永远能发现那灯周围一圈一圈的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光环,但是多数人看不到,(我也能看到)

看水银灯能见到明显的彩色光环,但是看临近白炽灯时就没有。总之非常复杂,如果说是外界条件促成,那所有的灯都应该有;如果说是主观条件促成,那也应该是所有的灯都有。所以只好在灯上考虑,荧光灯是通过放电发光的,白炽灯是通过热发光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电场。
可是问题又出来了,因为恐怕连我也不会相信我的眼睛有检测微弱的场致发光的能力。
还有彩虹的现象,都知道棱镜的效果;可是导致彩虹的棱镜在哪里?哪里有那么大的棱镜?
当然,如果物理学家都躲着这些问题走,我们似乎也不必这么认真。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火烧云,是因为当太阳位于地平线时,阳光到达观察者所处的位置需要穿过很长的大气层,这样基本只有穿透力较强的的红光才能到达,照到云上,云反射红光而显得云彩是红的。
当太阳继续西沉,照不到云的时候,云就不再是红色了。
发表于 2009-4-2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天天落山,火烧云可不是天天有。
发表于 2009-4-21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一二月份我国北方地区,旱灾严重,是否预示着北方将有大的动作?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云天气,抬头看太阳,穿过云层看到的太阳就是红黄色。
夏天,阳光刚刚穿过厚云,照到地上,就是红黄色。

火烧云不是天天都有,但是不是有了火烧云就会地震。

出现火烧云的条件:我认为是:
1.天气晴朗,导致红色光线能够长距离穿过大气层,不被阻挡;
2.天空有云,能够反射红色的阳光。
有这两条就差不多了。当然太阳在地平线是前提,这样阳光穿过大气才能经过很长距离,过滤掉其他短波长的光线。
发表于 2009-4-21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狼0564
出现火烧云的条件:我认为是:
1.天气晴朗,导致红色光线能够长距离穿过大气层,不被阻挡;
2.天空有云,能够反射红色的阳光。
有这两条就差不多了。当然太阳在地平线是前提,这样阳光穿过大气才能经过很长距离,过滤掉其他短波长的光线。

满足这两条的机会是不是要远远大于火烧云出现的机会;如果是,那一定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差不多.
发表于 2009-4-22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17# 狼0564
如果我们确认1+2导致火烧云,那一次反例都是不容许的。
发表于 2009-4-23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们研究火烧云对地震的影响很好,但担心地震局的官老爷不接受.除地震外有其他因素影响火烧云形成.错误预测地震有可能使官老爷乌纱不保.
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面对新闻媒体表现得很保守.鉴此《地震成因新说》在预测地震中提出要有保护地震预测人员的制度,使他们放下心理包袱大胆预测地震.
在实际行动上日本人很可能远远走在中国人前面,他们除了研究地震云外,还用大钻钻入地下,采集地下不为人知的和地震有关的数据.日本人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下面是我在地震预测上的愚见:
地震前一些很微妙的变化往往首先出现在地壳深处。因此要预测地震,可以在断层、地质裂纹较多的地方打下一些深洞,洞中放置多种仪器,包括能监测地下水量变化的仪器、能分辨气体中硫元素含量的仪器、能感应地下温度变化的仪器、能分辩地下音频高低变化的仪器、能感应地下岩石土壤所受压力变化的仪器。通过这些仪器,监测地壳下面地下水的变化、气体中硫元素含量的变化、温度的变化、音频高低变化以及岩石土壤所受压力变化。对这多种因素出现变化的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后,如果发现在较多区域均频密出现地下水先出现水位上涌后水量大幅减小(受热后蒸发的特征)、气体中硫元素含量突然增多、地下温度异常升高、音频高低变化较大、岩石土壤所受压力变大的话,则要注意地震可能随时发生,应该及早发出地震预警。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参考天空地震云的观察记录。

地震云是很有用的震前异常现象之一,可惜地震云的形成受气候影响较大,并不是必然能形成可让人们观察到的地震云,晚上形成的地震云也同样让人们难以观察。因此,地震云的观察记录可以是预测地震的一个参考因素。(摘于《地震成因新说》)
可惜我只能在嘴皮上说,实际如何操作则是一塌糊涂.
发表于 2009-4-23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测震体系就是你说的这种,这是一条死路,再发达的国家都没有那个资源去打那么多的深孔,日本美国就打了很多,还远远不够,有理论提出深度不够,以人类的钻深极限12公里(不包括放置仪器)的深度都不够。以我国的技术和经济能力,更不能走人家失败的路。
    发展大空测震技术是一个新的突破方向,因为上天容易得多。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卫星进行地震的预测是必然的。而且现在很多人都在这么做,甚至包括很多民间业余的。关键是这玩意出现不久,很多 科霸 还没反应过来。
不过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以前的方法,至少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天上看到的东西也很有限。
掌握的信息越多,预测的就会越准。
发表于 2009-4-25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卫星进行地震的预测是必然的。而且现在很多人都在这么做,甚至包括很多民间业余的。关键是这玩意出现不久,很多 科霸 还没反应过来。
不过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以前的方法,至少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天上看到 ...
狼0564 发表于 2009-4-23 12:15

狼兄说得很有道理。据传闻,日本已经掌握了预测地震的技术,能在地震前数十秒内预测。此消息未得到证实。
中国真的无钱打洞吗?我可不相信。有那么一些官员一顿饭就吃过万元(据报道),将大吃大喝的钱省下来可以办很多事情。
发表于 2009-4-25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已经开始打眼了。
发表于 2009-4-25 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已经开始打眼了。
lhkcc58 发表于 2009-4-25 02:01

那将是万民之福。
发表于 2010-3-11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有一定道理,关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6 20: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