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84|回复: 4

地震地电测量方法的兴起与迅速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震地电学是在我国预报地震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郭增建教授最早于1958年在“1920年甘肃海原大地震调查报告”中,首次总结了海原大地震的前兆现象:前震、地下水、地声、地光、动物、天气、地磁场异常。在其倡导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于60年代初在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建立了大地电场观测台,这是利用地电学方法预报地震的雏形。最早的地电观测方法有以下三种:


1.地电阻率测量


1966年3月河北省邢台6.8级和7.2级地震之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邢台隆尧震区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工作。1967年3月河北省河间县发生6.3级地震以后,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河间县里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电台,采用了对称四极观测装置,利用DDC-2A电子自动补偿仪进行人工模拟观测,并提出了“形变电阻率”这个概念。由此开始建设了一批地电阻率观测台站,目前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地电台站为1967年12月建设的河北省大柏舍地电台。此后,我国地震地电学科应用“地电阻率”术语来更准确的表述其观测的物理量。


70年代初期,原兰州地震大队(兰州地震研究所的前身)等单位的一些台站先后采用PZ5、PZ8、PZ26、DS13等数字电压表观测。早期地电阻率观测用的供电电源大多采用干电池组或蓄电瓶组供电,供电电压100V左右,供电电流1-3A;1970年原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天水长城低压电器厂合作研制成功可控硅稳流电源;1971原兰州地震大队研制了2A稳流电源在部分地电台站使用。


2.地电场测量


大地电场是大地电磁场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我国曾用检流计式大地电流仪连续记录大地电场的变化;基于震电效应的自然电场法也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应用。但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通称地电场)的观测研究受工业杂散电流、地下水动态变化以及电极稳定性的影响较大,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其观测研究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如此,以群测群防为主体的“土地电”(自然电场)观测,和在地电阻率观测台站同时开展自然电位(Vsp)测量为我国地震监测预测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地电场信息,受到广泛关注。


3.大地电磁测量


大地电磁法(MT)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前苏联和法国科学家首先提出,其方法是在地面同时测量一定频带范围内的天然场源(或人工场源)交变的电场和磁场分量,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研究地下介质电阻率等。其中,大地电磁测深法(MT,Magnetotelluric method)是电磁法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的方法,也是我国最早研究的大地电磁法。从1965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以及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仪器厂等单位引进和研发了多种大地电磁测深仪器,如光电负反馈大地电磁测深仪、悬丝式磁力仪、晶体管线路大地电磁测深仪、LH—1型和LH-2型模拟记录大地电磁测深仪、SD—1型数字大地电磁测深仪等,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取得了第一批MT观测资料。
发表于 2011-3-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一个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地电场是大地电磁场的一部分”
难道磁电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季东老大是我们的电磁专家,不知道他会怎么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3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定它们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那2.3条如何能并列起来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3-8 10:45
季东先生的理论是:地球电磁场是多量级层次、多分结构分布的内外互补对应的自组织巨系统;其最高量级的电磁场层次在地壳中下部。地震就是地壳中增能的高能电场放电所激发的高能高密等离子体的聚变性爆发效应。
    地电、地磁观测是预报地震的必然方向。季东先生就发现了静电测试法。
    国家主流派因为对地震机制的认识错误,即便有地电地磁探测项目,因为无法确认地电、地磁异常和地震震源的关系,也难于应用和推广。民间的各种有效的磁测仪,沈宗丕的磁暴二倍法,都已经确认了地磁异常和地震的关系,只是对震中的确定有待进一步摸索提高。
    弄明地球电磁场的量级层次性、分布规律性、变化规律性,是人类科学(地球科学,地震学)的首要任务。
    人类的许多基础理论是表象性的错误的;自然科学必须革命再认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2 23: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