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449|回复: 82

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分析地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5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分析地震.pdf (377.06 KB, 下载次数: 180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匿名  发表于 2011-3-18 16:49
好文章  值得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留步,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利于继续修改,衷心感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日子云南地震,增加些自己的新看法:
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云南省盈县发生5.8级地震。造成25人死亡,250人受伤。地震发生后,群众提出是否还会有大地震发生。专家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云南省地震局防灾所所长,张建国称盈江县不具备发生较大级别地震的构造条件。也有专家称不排除再有更强地震的可能。对于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首先从余震的震源深度看,一般余震的震源深度浅,主震的震源深度深。根据盈县5.8级地震后发生的地震情况来看并非如此。3月10日以后的地震,其震源深度有的小于原来的震源深度,也有相当一部分震源深度大于或等于原来的震源深度。这说明地球内部分化出来的物质继续向外释放,而且周边地区的地震也是如此。另外,从气象和地温方面来看还不正常。从最近云南地震发生变化的情况来看也很不正常。5.8级地震之后云南一些地区小震不断,一天之内几个地方接连不断发生地震。但是,到了4月17日以后就再无地震发生的报道。到了4月25日9时46分,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元谋县交界地区发生3.3地震(4月25日云南地震网)。一般而言平静之后会出现一种不平静,这就是通常所的围空区。因此,强震的发生还是存在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同矿产资源的关系分析
    在地震论坛地震研究的百家争鸣的项目中,有一篇《关于煤田和油田生成——讨论综述》的文章,其中作者提到煤田分布与地震高发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纪念⒌12汶川⒏0级大地震交流文集》中,也有人提到油气田产生于高地震活动区。在地震宏观异常方面,还有人在地震区发现,地气中有可燃气体,这种气体遇火就能燃烧。在地气中还有其它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硫的气体。这种现象,同样也有人认为地震同天然气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根据以上人们发现的问题,引起了本文对煤田、油田同地震之间的关系探讨。
   煤炭和石油的形成依照传统的论点,即地质学家的论点,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都是古代生物在地下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碳氢化合物。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提出另一种论点,即非生物成油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元素,这些碳元素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例如,天然气的成分主要是甲烷CH4,其中可能含有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6等。它们都是在地球内部直接形成的。
碳是生命的基础,一切动物、植物中的有机质都是碳的化合物—蛋白质、油质、淀粉、糖以至叶绿素、血红素、激素都离不了碳(资料(20)61页)。所以把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除碳以外的化合物叫做〝无机化合物〞。碳元素和其它元素(氢、氧、氮、硫、磷)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有机物。正因为人们对碳的化合物有这种认识,所以当人们发现地下的煤田和油田时,就认为它们都是由动物和植物遗体经过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的。但是,在离太阳很远的木星和土星的大气中也有碳的化合物,如甲烷CH4 (资料(2)243页)。所以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可以直接形成,不一定要通动物和植物的遗体转化,才能形成地下碳的化合物。例如,在地球的早期同样在地球上也是有碳的化合物。正因在地球上有了碳的化合物,所以在地球上才有了生命的基础。可以说原始生物的遗体也是在自然界直接形成的。
碳元素非常特殊,它几乎可以同其它所有元素化合。例如,除碳以外的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只有五万多万种,然而碳元素的化合物却有三百多万种(资料(20)55页),所以碳的化合能力很强。它在地壳中的含量达0.087%,氢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占总重量的1%。所以,氢在地球上的含量也是比较多的。氢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并不活泼。它不易与碳元素化合成碳氢化合物。但是,在高温下氢元素可以与碳元素化合成碳氢化合物。例如在太阳外围,温度达几千度的气圈中,碳元素不仅以原子状态存在,而且还有各种碳的化合物,例如碳氢化合物(资料(10)48页)。因此有理由设想,地球早期的无机物通过物理化学途径,在高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各种简单的碳的化合物,特别是碳氢化合物。
根据碳氢化合物可以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直接形成碳氢化合物的论点。我们再来谈有关地震的问题。一提到地震问题,人们就会想到〝断层说〞。断层说认为地壳的运动,来源于大地构造运动,使地下岩层的应力和应变达到极值时,突然发生错动或破裂而引发地震。这种论点对很多地震前兆的一些现象,却无法作出解释,只说道理不明。用〝地球内部涡流运动〞的论点,对地震前兆的现象,可以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作出解释。如对地光、地声、地电、地磁、电磁波和地气等现象就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这里再用〝地球内部涡流运动〞的论点,对地震同煤田和油田的关系作一分析。
根据〝地球内部涡流运动〞的论点,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在引力的作用下,那里的压力达到几百万个大气压,温度已经达到几千度。那里的物质可以分离成分子,分子分离成原子。原子在高温和强辐射的作用下,又会失去外层的电子,原子变成带正电的离子。这些物质是一种气体物质,这些气体物质在涡流运动的作用下,会集中向地球上部运动。由于地球上部的温度较低,那些被分离的分子和原子,就会重新复合,形成一些新的化合物。在分子和原子的集中复合过程中,由于能量的释放就形成了地震。同时由于复合而形成的化合物,大部分都会留在地下,只有少部分化合物和未经化合的其它化学元素,释放到地面以上。例如,在地震前的地震区所出现的可燃气体和二氧化碳。在地下水中发现有较多的铜、铅、鋅、鉻、镓、硼、钙、鎂等离子(资料(13)86页)。另外,在地震前地震区的高空中发现大量的氢气和氡气。这说明由于地震在地震区,存在分子和原子的物理化学作用,会形成大量的化合物,其中也包括煤和石油主要成分甲烷。所以,地震同煤田和油田的关系是存在的。这种关系不但可以解释煤田和油田的生成问题,而且也可以解释其它一些矿产资源问题。近年来,应用天然地震源的各种地震勘探方法,在物探方面也不断得到发展(网站物探—百科)。火山爆发同样可以释放出多种气体。这种气体包括:氯化氢、二氧化碳、氧化碳、甲烷、氧、氩(资料(7)158页)。所以,火山活动也是化学元素复合成化合物的重要条件,即形成矿产资源的重要条件。在地震论坛也有人认为,对火山地震分布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找矿和开采。目前地矿部门,在他们地矿普查中,也都考虑了这方面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同矿产资源的关系分析
    在百度网站〝地震论坛地震研究〞的百家争鸣项目中,有一篇《关于煤田和油田生成——讨论综述》的文章,其中作者提到煤田分布与地震高发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纪念⒌12汶川⒏0级大地震交流文集》中,也有人提到油气田产生于高地震活动区。在地震宏观异常方面,还有人在地震区发现,地气中有可燃气体,这种气体遇火就能燃烧。在地气中还有其它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硫的气体。这种现象,同样也有人认为地震同天然气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根据以上人们发现的问题,引起了本文对煤田、油田同地震之间的关系探讨。
   煤炭和石油的形成依照传统的论点,即地质学家的论点,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都是古代生物在地下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碳氢化合物。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提出另一种论点,即非生物成油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元素,这些碳元素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例如,天然气的成分主要是甲烷CH4,其中可能含有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6等。它们都是在地球内部直接形成的。
碳是生命的基础,一切动物、植物中的有机质都是碳的化合物—蛋白质、油质、淀粉、糖以至叶绿素、血红素、激素都离不了碳(资料(20)61页)。所以把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除碳以外的化合物叫做〝无机化合物〞。碳元素和其它元素(氢、氧、氮、硫、磷)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有机物。正因为人们对碳的化合物有这种认识,所以当人们发现地下的煤田和油田时,就认为它们都是由动物和植物遗体经过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的。但是,在离太阳很远的木星和土星的大气中也有碳的化合物,如甲烷CH4 (资料(2)243页)。所以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可以直接形成,不一定要通动物和植物的遗体转化,才能形成地下碳的化合物。例如,在地球的早期同样在地球上也是有碳的化合物。正因在地球的早期,在地球有了碳的化合物,所以在地球上才有了生命的基础。可以说原始生物的遗体也是在自然界直接形成的。
碳元素非常特殊,它几乎可以同其它所有元素化合。例如,除碳以外的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只有五万多万种,然而碳元素的化合物却有三百多万种(资料(20)55页),所以碳的化合能力很强。它在地壳中的含量达0.087%,氢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占总重量的1%。所以,氢在地球上的含量也是比较多的。氢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并不活泼。它不易与碳元素化合成碳氢化合物。但是,在高温下氢元素可以与碳元素化合成碳氢化合物。例如在太阳外围,温度达几千度的气圈中,碳元素不仅以原子状态存在,而且还有各种碳的化合物,例如碳氢化合物(资料(10)48页)。因此有理由设想,地球早期的无机物通过物理化学途径,在高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各种简单的碳的化合物,特别是碳氢化合物。
根据碳氢化合物可以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直接形成碳氢化合物的论点。我们再来谈有关地震的问题。一提到地震问题,人们就会想到〝断层说〞。断层说认为地壳的运动,来源于大地构造运动,使地下岩层的应力和应变达到极值时,突然发生错动或破裂而引发地震。这种论点对很多地震前兆的一些现象,却无法作出解释,只说道理不明。用〝地球内部涡流运动〞的论点,对地震前兆的现象,可以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作出解释。如对地光、地声、地电、地磁、电磁波和地气等现象就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这里再用〝地球内部涡流运动〞的论点,对地震同煤田和油田的关系作一分析。
根据〝地球内部涡流运动〞的论点,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在引力的作用下,那里的压力达到几百万个大气压,温度已经达到几千度。那里的物质可以分离成分子,分子分离成原子。原子在高温和强辐射的作用下,又会失去外层的电子,原子变成带正电的离子。这些微小的物质是一种气体物质,这些气体物质在涡流运动的作用下,会集中向地球上部运动。由于地球上部的温度较低,那些被分离的分子和原子,就会重新复合,形成一些新的化合物。在分子和原子的集中复合过程中,由于能量的释放就形成了地震。同时由于复合又会而形成一些新的化合物,这些新的化合物大部分会留在地下,只有少部分化合物和未经化合的其它化学元素,释放到地面以上。例如,在地震前的地震区所出现的可燃气体和二氧化碳。在地下水中发现有较多的铜、铅、鋅、鉻、镓、硼、钙、鎂等离子(资料(13)86页)。另外,在地震前地震区的高空中发现大量的氢气和氡气。这说明由于地震在地震区,存在分子和原子的物理化学作用,会形成大量的化合物,其中也包括煤和石油主要成分甲烷。所以,地震同煤田和油田的关系是存在的。这种关系不但可以解释煤田和油田的生成问题,而且也可以解释其它一些矿产资源问题。近年来,应用天然地震源的各种地震勘探方法,在物探方面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利用(网站物探—百科)。火山爆发同样可以释放出多种气体。这种气体包括:氯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氧、氩(资料(7)158页)。所以,火山活动也是化学元素复合成化合物的重要条件,即形成矿产资源的重要条件。在地震论坛中也有人认为,对火山地震分布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的找矿和开发。目前地矿部门,在他们地矿普查中,也在考虑地震方面的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地球内部的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不断地进行分化,即轻的物质上升重的物质下降,使地球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地球的这种轻重之分只是相对的,大体的。分化之后,阵线较前分明了,但重中仍有轻,轻中仍有重。铁、镍是重的物质,经过轻重分化之后,大部分组成地核的主要成分。但是,还有一部分留在地幔和地壳之中。就是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从地壳中挖掘和开采出大量铁矿石和镍矿石。不仅固体物质是这样,气体物质也是这样(资料(12)60页)。另外,在地球环境下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在不断地形成和解体,这样就会有不同的化合物不断的产生。在地震区或火山地区,由于地球内部的涡流运动使一些化学元素上升到地球的上部,并形成一些化合物。这就为形成矿产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火山地区利用地热发电,并在地热的水烝气中回收大量的硼酸、碳酸铵和碳酸钠等。在地震方面,目前人们只知道地震区有煤田和油田,但不知道是什么的原因形成煤田和油田。根据〝地球内部涡流运动〞的论点,本文认为在地震区也可以形成一些矿物。如在地震期间,在地气中就发现二氧化碳和硫的气体。在地震区地下水中发现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硅、铜、铅、锌和氡气等元素。所以,地震同样可为为矿产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河南省浚县--滑县地区的地震普查找矿总结。又如1920年12月的海原大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该地震至今只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故地震所造成的地表痕迹仍然清晰可见。1982年郭增建等同志在该地震断层西端兴泉堡至沈家庄,发现了一个奇特的黑色条带沿地震断层分布,长约十余公里。这些黑色物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恰恰分布在海原地震断层上?它的存在对1920年海原地震过程有何作用?为此,他们也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取样做分析鉴定。以上说明地震同矿产资源的关系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并发现在板块交界处,也就是地震带附近容易形成稀有金属矿(百度网站地震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另外,有人提出〝地震是怎样带来矿产资源〞的问题(可在百度网站搜索)。作者认为:地震时地壳相对运动,会把埋在地球深处的矿物质推到地球表面上来,为人类找矿提供了便利。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川、滇、藏三省交界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由于地震较多,这里就形成一条南北长近1000千米,面积达5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成矿带。矿床规模很大,我国已开发的有个旧锡矿、攀枝花铁矿等。这里是世界级成矿规模矿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关心地震的同志多提宝贵意见,更希望我们的地震专家能到基层加以指导。希望在大震之前能给群众打个招呼。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9480-1-1.html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9480-1-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分析地震的文章.可以在以下的标题下搜索到:
(1) 形成矿产资源的有利条件;
(2) 从地震分析矿产资源;
(3) 地震同矿产资源的关系;
(4)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
(5) 由地震考察矿产资源.
    在以上的标题下,可以看到更多的相关资料.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5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震角度讲,它的破坏力那么巨大,一定有能源作动力,有待人们去研究。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发生5.7地震.9月11日保山发生4.9级地震.专家称两地地震没有直接关系,大家
不要惊慌.个人认为两者有直接关系,4.9级地震是5.7级的余震,因为两地比较近,4.9级的震源深度小于5.7级
的震源深度14公里.所以不会有大的地震.请参考本文的论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3月3日的5.5地震,还是与当地的干旱有关.这就是气象与地震关系.希望地震部门对当地的地温和地磁以及重力值加强监测.因为大的地震在地震前地磁指数和重力场数据,都会有明显的下降,地温则是升高.因为地温才形成干旱少雨.如果想对该文章进一步了解,可给你们发一次修改稿.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述太阳磁暴和地震
      李忠和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于地震形成的原因,人们曾经提出过多种论点和假说。目前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论点,就是断层说。断层说认为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造成地震。能量的来源是,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积累的应变能。除了断层说之外,还有岩浆冲击说和相变说。相变说认为地下岩石中的矿物晶体,在一定的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发生突然的体积变化,从而产生地震。另外,还有人认为地震带同火山区有紧密的联系,这说明地热作用同地震具有密切的关系。也有人认为不论是火山还是地震,都说明地球内部有一种内能,这种内能主要来源于放射性物质。最近在“地震论坛”上有人提出,地震是由地下雷电所引发。
根据大量的地震观测发现, 在大的地震期间地球的磁场和重力场都会发生异常变化,并且还有地光和电磁波的出现。地震时地磁的强烈变化,还直接影响到照明电的正常使用。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时,唐山附近古冶车站铁路旁边的信号灯,迅速由绿变红,顷刻全部熄灭,陡河电厂的电工发现,东南方向出现圆弧形红色闪光,随即断电。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7.8级后的余震过程中发现,电磁异常现象,即日光灯自明。智利2010年2月27日发生8.8级地震后,3月14日一天发生5起5级以上的余震,大部地区电力供应中断3个小时。另外,人们还发现在太阳发生磁暴时,太阳表面活动旺盛,特别是在太阳黑子极大期时(磁暴对光源的影响),太阳表面的闪焰爆发次数也会增加,闪焰爆发时会辐射出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及高能量的质子和电子束。这说明太阳和地球在其局部的区域内,除了一般能量释放外,还有一种集中能量释放。释放出来的物质,一般都是带电的电粒子,它们形成的电磁波都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
1、太阳磁暴在地球上引起的变化
经观测和实践证明太阳发生磁暴时,地球的磁场强度和重力场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地球上发生地震时,也有磁场强度和重力场的明显变化。但太阳发生磁暴引起的变化与地震时引起变化,有很大的差别。跟据我国对地震观测资料表明,在地震期间,地震区的磁场强度和重力场的数值都会发生明显的下降。而在太阳发生磁暴期间,所引起磁场强度和重力场的数值变化则是上升。其原因是,太阳磁暴所形成的太阳风,有大量的电粒子冲击地球,使地球的磁层受到压缩,因此地球的地磁指数增大。对于地球的重力场而言,由于太阳风的风向与地球的引力向相同,所以就使地球的重力场强度也增大。
    由于太阳磁暴的作用,太阳风的风向与地球的引力向相同,使地球的重力场强度增加,并造成国际空间站轨道下降速度加快。例如苏联的俄“进步M—50”货运飞船不得不提升轨道高度。平日空间站受地球重力影响轨道高度一般每天下降150米到200米。而太阳强磁暴发生后,每天平均下降300米。为保证国际空间站正常运转,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决定,让对接在空间站上的俄“进步M-50”货运飞船于2003年11月17日点火,将空间站轨道高度提高4000米。另外,太阳磁暴所形成的太阳风暴,竟然让海水退了。就连各地的洪水也消失了!是那么的诡异!各国科学家开始分析了一次的太阳风暴,那次的太阳风暴冲击地球的微子,相当于2万颗原子弹!只是它的形式比原子弹更要诡异。当太阳风暴袭来的时候,各种运行中的发动机都出现故障!那些在天上散发传单的飞机,更是一下子就栽到了地上。当时正在运行微调位置的大太阳岛,一下子就失去了动力装置。那些依靠原子能驱动的巨型机器,也全部冒了烟,被彻底毁灭。太阳磁暴所形成的太阳风暴在其前缘形成的激波,以1000公里/秒的速度向前运动,约经一天即可到达地球。当激波扫过地球时,地球的磁层就被突然压缩。所以造成磁层顶地球一侧的磁场增强。
  太阳磁暴发生时,还会引起电力系统、卫星和无线电通讯受到严重影响,不能正常运行,就连信鸽也会失去定向能力。
   2、地震在地球上引起的一些变化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能量向外释放的结果。这些释放出来物质同样可以使地球上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它可以使地震区磁场强度发生异常变化,也可以使地震区的重力场发生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与太阳磁暴在地球上引起的变化有所不同,即太阳磁暴发生时,使地球磁场强度和重力场强度上升,而在地震时,地球的磁场强度和重力场强度,不是增大而是在减少。地震发生期间也有与太阳发生磁暴时,具有相同之处。它们都会释放出来电粒子形成的电磁波干扰电力系统、卫星和无线电通讯。根据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青海玉树7.1级地震,所观测的地磁指数。可以说明在地震发生之前地震区的磁场强度,都出现了强度下降的现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震时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电粒子,在涡流运动地作用下形成一种电环流,又由电环流运动形成地球局部磁场变化,它的磁力线的方向与地球整体的磁场的方向不同。地球整体的磁场方向是为南北向。地震所形成的磁场,它的磁力线方向,在地震区都是指向所在地的外部空间。它与太阳磁暴发生时的太阳风的方向相反。太阳磁暴使地球的磁层受到压缩,造成磁场强度增加。在地震区,地震时的磁力线方向因指向地球的外部空间。它对地球的磁层而言是一种扩散作用。所以,地震时地震区的地磁指数下降。这就形成了太阳磁暴时地磁指上升,地震时地磁指下降。如汶川8.0级和玉树7.1级地震前的地磁指数观测资料。

2008年5月12日        14:28                中國四川省汶川縣
參見汶川大地震        東103.270        北31.104        87,000        8.0        USGS NEIC (WDCS-D)
震前DST:


2010年4月14日        07:49                中國青海省玉樹縣
參見2010年玉樹地震        東 96.629        北 33.271                7.1
震前DST:

       太阳磁暴引起地球重力场变化,一般是数值上升,而地震引起地球重力场变化则是数值下降。太阳磁暴引起的太阳风使地球受到一种压力,它与地球的引力方向相同。所以太阳磁暴发生时,地球的重力强度就显示出增大。地震时,由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物质,运动的方向与地球的引力方向相反。所以,在地震时地震区重力场强度下降。根据大量地震观测资料证明,地震发生之前,在地震区的重力值有明显的下降,震后重力场数值出现恢复。由以上的分析说明,对地震的成因问题,应该根据地球内部电粒子运动对它作进一步分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7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分析地震
================
这句话比较中肯,一些人把地震扯到天上去了,看来“上天容易啊”,想走捷径?
看下面对地震问题的阐述
------------------------------
《揭示地震、火山、煤、石油等一系列自然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宇宙中的诸多奥秘被科学工作者逐步揭开,一次次取得了重大的发现和突破,然而,对于我们身临其境、触手可及的地球,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等的产生,人们依然处在盲解和费解中,关于这些问题,它们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多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地震、海啸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挤压而形成的,而就这一问题,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研究,以及同其他学者的认真探讨,反复的推论,最后发现,地球的板块运动、挤压不是地震、海啸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看到汶川地震,日本地震、海啸等一次次的大灾难,我常常心里发问,从祖冲之的地震仪到今天,经历了无数个世纪,中外的科学家对地震、海啸的预测、预警怎就这么难呢?难道是前人对地震、海啸的产生做出了片面 或错误的定义,从而导致了今天的困境?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开始了对地震、海啸现象进入分析思考中。经过分析、思考、研究、推理及和学者探讨,我忽然的发现,地震、海啸、火山、煤、石油、天然气等等,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是相互转化的,这一规律现象,它把地震、海啸、火山、煤、等等现象全部解开,下面就把我的分析、推理、判断展开来做以说明。
    首先,我们从火山现象入手,我们火山现象大致归纳成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况,地球内部大量的可燃物燃烧,产生高温和大量气体,随着地球内压增大,最后在地层的最薄弱处冲开,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大响声,大量的岩浆猛然喷出,这就是火山爆发现象。
    第二种情况,这是我们看不到的情况,地球内部大量的燃烧物燃烧,被熔化的岩浆在地层下很深,由于地层太厚,地球内部高温所产生的大量气体无法冲开地球表层,就如液化气罐一样,不超过额定气压就不会爆炸,地球内部大量的燃烧物质随着时间,在地球内部缺少氧气的情况下,慢慢的熄灭了,我们对地球内的这种状况毫无察觉,地球安然无恙。
    第三种情况,地球内部大量的可燃物燃烧,由于地球表层太厚,可燃物质产生的大量气体无法冲破地球表层,但可燃物依然的燃烧,形成了巨大的压强,最后,因为地球内部有薄弱的壁层,大量的气体在地球内部产生了爆发、爆炸,对于这种情况,这种爆炸产生的威力可想而知,这样巨大的爆炸足可使地球剧烈的震动起来,根据爆炸的强弱,决定了地球表面的震动程度。
    根据上面所述的三种情况,我们对每一种情况再来详细的分析和推断,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知道,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柴油被气缸挤压时会爆燃,煤气罐过压会爆炸,强烈的雷电会造成深林火灾,瓦斯会突然爆炸,雷管与炸药能开山,鞭炮能响,但包裹不严会哧花,木材放在土窖里,把木材点燃,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将土窖密封住,把燃烧的木材与空气隔离,也就是让之缺氧,最后烧制成了黑黑的木炭,用火把石灰石烧透,就成了生石灰了。生石灰遇水又可以放热。通过这些现象再来对照前面的三种情况,就不难发现,火山的这三种情况和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有太多的相同之处,不同点只是微观到宏观的区别,由此,我们来分析这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
    第一种情况,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产生的必须条件是:地球内部要有大量的可燃物质,这些可燃物质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瓦斯等等,这些可燃物质当受到强烈的雷电或者地球板块运动、挤压,都极易引发燃烧,这里还要说明一点,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产生氧气和氢气。地球内部含有大量的水,水在雷电的作用下会分解大量的氧气和氢气,这就为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提供了条件,大量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的例子都和雷电同时发生,一旦引燃了地下的这些可燃物质,在地下就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形成高压、膨胀,如果冲破地球表层,就形成了火山爆发。
    第二种情况,同样的道理,地球内部大量的可燃物质燃烧,而不是像火山那样喷发出来,而是慢慢的在缺少氧气的情况下,无声的熄灭了,而因此产生的大量热能随时间慢慢消失了,大量的热能没有从地面被释放出来,去了哪里?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进行了热能转化,按照能量守恒定律,这些大量的热能经过长期的化学变化,以另一种形态存在地球里,(地下的一系列物质,如碳酸盐,硅酸盐,和各种化合物,在有氢气、氧气、高温、高压下,它们会进行分离,重新组成新的化合物、混合物,这些化学反应,化学变化,都很容易破解)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些热能以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球内部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气体、液体、固体,石油是液体,石油可能流向低洼的地方,煤的产生和木炭烧制、生石灰极为相似,很典型的化学变化、热能转化例子。因此说,煤的产生绝不是所谓的“煤是由大量的木材、植被、大量的动物尸体、什么沼泽地带多年演变而形成的.而是火山内部大量的岩浆在缺少氧气、地下的热能无法释放的情况,在长时间的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热能转化中,岩浆发生了质的变化,进而形成了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等等。
  再来探讨第三种情况,地球内部大量的可燃物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气体,在地球内部产生了巨大的高压,巨大的气压在无法冲破地球表层的情况下,在地球内部发生了爆炸,也或是雷电瞬间引发可燃物质爆炸,瓦斯爆炸就能说明这一现象,再有一个问题,冬天没有雷电的情况下,地震概率几乎为零。针对于地震、海啸是地球板块运动、挤压产生的原因,在上述的观点里显得苍白无力,很难自圆其说。因此,我可以肯定的得出结论,地震、海啸、是地球内部可燃物质在强烈的雷电或地球板块的挤压下,引发了燃烧,产生了地球内部爆炸现象而形成的。
  关于地震、海啸同时发生的情况,地震、海啸同时发生的情况是在陆地与海洋接壤地带发生的地震现象,而这一现象和火山爆发是一样的,是陆地内部爆炸,爆炸口在海洋底部的地层薄弱处冲开的现象。
  再来探讨一下余震问题,地球内部发生第一次爆炸后,在爆炸位置的周围,极可能有大量的可燃物质又补充过来,在地球内部的高温下,及雷电的作用下,再次引发爆炸,根据爆炸位置可燃物的多少,决定了余震的次数。
  不论是火山爆发,还是海啸,他们都是地震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在火山爆发的周边地带,我们感受的就是地震。海啸产生时,是海洋底部发生了火山爆发,让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几十米高的巨浪,和陆地上的火山爆发喷发出几十米的岩浆是一个道理,地震、火山爆发、海啸都是地球内部爆炸,只是地球内部爆炸在地球上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综上所述,地震、海啸是地球板块运动、挤压的说法不够准确,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理论也是错误的,根据上面的分析、推断,我们清楚的看出,地震、海啸、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等,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是地球内部循环往复的过程,是热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揭示了地震、海啸、火山、煤、石油等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只有在正确的理论中,我们才能更好的,更快的发现、解决人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证实这一演变过程,对解开地球内部发生、发展的自然现象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以后的地震预知、预测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解开地球内部之谜,才能更好的,更快的推动人类的各项科学技术领域事业的进步,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原创稿件,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借用、引用、刊登                                                                 

                                                                  
                                                                           撰稿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石景山区发生巨响之秘
                  李忠和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2年11月27日北京石景山地区发生神秘巨响,持续了数分钟。声音不是特别刺耳,而是‵轰隆隆′低沉的声响,响动也比较均匀。有人怀疑是地震,也有人怀疑是首钢集团“高炉爆破”所引发。石景山区政府办公室表示,他们询问过地震局,否定了地震传闻。首钢集团也否认是“高炉爆破”。区政府应急部门,也未接到突发事件报告。截至记者发稿时,没有任何官方渠道发布该神秘巨响的来源。
    这种神秘的巨响的现象,与2009年1月8日重庆发生的神秘三声巨响,具有相同之处(华商报2009年1月13日新闻)。巨响发生后,有人说是坠机,有人说是爆炸,有人说是垮塌,有人说是地震。不少市民听到响声后,以为又发生了地震,纷纷跑出家门躲避。随后,人们又纷纷打电话给朋友或相关部门咨询情况,但不少人发现手机打不出去。记者从重庆市公安局和市安监局等单位得到证实,他们尚未接到有关这些巨响来源的相关消息。这个问题至今仍然还没有个答案。
2012年12月3日在网上有人称自己12月2日中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云开苑小区的路上听到了奇怪的声音,类似于北京石景山怪声视频里那种声音。银川市地震局表示经与宁夏地震监测中心了解,12月3日银川市全天未发现地震。银川市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部分市民都听到了这种巨响。那么这种巨响又是从何而来的﹖现在还是不知道。
从去2012年12月19日到2013年1月2日,吉林省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东岗子村和沙坨子村,他们村以及附近几个村都听到了接连来自地下像是地震的巨响,把数百户居民家的房屋都震出了裂缝,居民们都想知道这“地震”是怎么回事。据吉林省地震台网测定,2012年12月24日8时18分,在北纬42.8度,东经130.2度发生1.7级地震;2013年1月2日13时12分,在北纬42.8度,东经130.3度发生1.5级地震。
要想对这个问题进一步了解,还得先从地震问题谈起。因为在地震前后人们常常看到地光和听到地声,并有无线电受到干扰问题,手机信号发不出去等问题。例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发生7.8级地震,昌黎县一位社员在28日凌晨3点多钟,发现从西北方向闪过一溜火光,随着火光的迅速接近,巨大的地声有如千军万马从西北方向奔腾而来。另外在唐山附近有人在28日凌晨3点多钟,先看到东南方向出现放射状的闪烁地光,紧接着从闪光处传来惊天动地的响声,好似山崩地裂一般。在声音中还夹杂着类似六零炮弹爆炸的“咚咚”声。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在震前两分钟,辽宁本
溪北台钢铁总厂业余测报员,利用倒扣在大缸内的送话器,听到地下传来有如狂风呼啸声
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生6.3级地震,震前瞬间,震中和邻近地区普遍听到“地声”。极震区听到的声音象打闷雷或坦克、拖拉机开动声,但方向不易辩认。对于这些现象本文认为,发生地声的原因是,由于地震前后,地球内部释放出大量的原子、电子和离子(根据地震区地下和空中以及植物的枝叶内,均发现有异常的化学元素变化)。这些东西在它们复合为分子时,由于它们猛烈互相碰撞便会形成声波。当它们在空中复合时,就会在空中产生声波,使人们能听到一些不同的响声。有些原子、电子和离子在树干中复合时,树干就会开裂,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见唐山地震前兆)。当原子构成分子时则得到能量。所得到能量可多种形式出现。例如它可表现为振动: 当原子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形成的分子亦因强烈的碰撞而引起振动;或者表现为运动的能量; 原子碰撞并缠在一起时产生的能量会转移给附近的其他分子,从而加速这些分子的运动。总之,每逢原子形成分子时就释放出能量,并且这些能量通常表现为与热等效的普通运动形式。因为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得地核的压力达到3,600,000大气压,温度达到40000—60000c。物质在这种高温度和压力作用下会被分解为原子、电子和离子。分解后的这些物质由于比较轻,就会向地球上部运动。由于地球的上部高温较低,那些原子、电子和离子便会形成分子。所以地球内部这种分子的形成和解体是地球环境的特点。地球内部这些分子和原子的复合和形成,所引起的碰撞就是产生地震和地声的原因。
关于电磁波出现异常的现象。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电磁波出现异常的范围很广泛,一般出现出现电磁波异常现象的时间为震前三至五天,而以临震前二十四小时最为突出。例如,日常用的收音机和电视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收音机接收不到讯号。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说也与地震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地震前后地球内部会有大量的原子、电子和电粒子释放到大气层中。由于原子核的外层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得速度快,所以就形成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当外层一些电子失去后,原子核内层有些电子就会变为外层的电子。由于这些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得速度更快,所以就形成一种波长更短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就会干扰无线电波使通讯信号无法正常传递。这种现象就相当于太阳的耀斑射向地球的带电粒子洪流,它可以使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失灵。带电粒子对无线电影响的问题,美国在1958年8、9两个月发射三枚火箭,把核弹带到480公里高空,并在那里爆炸。核爆炸所产生的大量带电粒子沿着礠力线扩散开去,使雷达中断了一小段时间。这些都说明电磁波异常现象都是由带电粒子引发的结果。四川汶川大地震,西安地区的很多手机都受到影响。这也说明地震时,所发生的电磁波与太阳的耀斑射向地球的带电粒子洪流,所引起的后果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说由于地震,地下会有大量的带电物质, 释放到大气层中并干扰无线电通讯。
气象雷达也是一种无线电波,在地震期间和其它无线电通讯系统一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北京附近一气象雷达,7月25日接收到一种奇异的扇形指状回波,回波影响面在地面上的投影恰与唐山震区相吻合。7月27日秦皇岛市某雷达接受系统受到强烈干扰。
   以上说明,北京石景山地区发生神秘巨响和重庆发生的神秘三声巨响。都是地下释放出来的带电粒子在空中复合而产生声波。希望广大群众遇到这种情况时,能对它有所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惊慌。因为地震不论大小总是要释放一些带电粒子的,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发生大的地震,还会更多的其它地震前兆,而且范围也比较广,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冷静分析,是否会有大地震发生,还要看其它宏观异常的情况。如动物和植物的异常现象等。最近银川发生巨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最近该地区的小震时有发生。最大震级是2012年11月20日的4.5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宇鹏好友你的文章我已看到了,写得很好.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地震和矿产资源,都是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化学作用的结果.并非板块挤压碰撞的结果.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使地震专家的论点也有所转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对地震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研究
研究称地震具有神奇魔力 能够“点水成金”
.2013年03月18日16:12来源:中国新闻网.原标题 [研究称地震具有神奇魔力 能够“点水成金”]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地震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够使水变成黄金。

  根据17日出版的《地球科学》期刊一项研究报告,断层中的水在地震时会蒸发,经沉淀后变成黄金。领导这个研究项目工作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威瑟利(Dion Weatherley)说,这项研究为黄金与世界上很多金矿存在石英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量化机制。
  研究称,当地震发生时,地球会产生断层,水能够加速断层的产生,并填补断裂面。
  在地面以下大约10公里处,在高温与压力的作用下,水会具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硅与极具经济价值的物质,比如黄金。
  一同领导这个研究项目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专家亨利(Richard Henley)说,当地震发生时,断层会突然释放大量水分。空隙地带中的水分会突然蒸发,变成蒸汽与石英,产生石英矿与金矿,并随着水流进入距离地面较近的地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对本观点进行讨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17日云南大理州5.0级地震发生之后,在微博上一条曾在3天前就预测大理将发生5.0级地震的微博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记者联系上了微博博主,该博主表示,他是通过分析云南省地震局官方网站的数据得出的预报信息。对此,省地震局回应表示,地震局欢迎民间机构与地震局进行一些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但民间机构对外公开发布地震预报信息是违法的.以上说明地震局和民间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配合得还不够紧密.同时也说明地震是能够预报的.
本文来自: 地震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tan.com/thread-9480-1-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17日云南大理州5.0级地震发生之后,在微博上一条曾在3天前就预测大理将发生5.0级地震的微博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记者联系上了微博博主,该博主表示,他是通过分析云南省地震局官方网站的数据得出的预报信息。对此,省地震局回应表示,地震局欢迎民间机构与地震局进行一些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但民间机构对外公开发布地震预报信息是违法的.以上说明地震局和民间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配合得还不够紧密.同时也说明地震是能够预报的.
本文来自: 地震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tan.com/thread-9480-1-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雅安地震已过三天,从当前的余震情况来看,余震的次数比较多,震源深度也比较深,主震的震源为13公里,但是余震的震源深度,大部分都超过了这个深度,最大的余震深度竟达到20公里,说明地下深处仍有大量的能量向外释放.因此今后的余震比较多,而且还会有比较强的余震.这是这次抗震救灾应该关注的问题.我的论点,请看本文的有关部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5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雅安地震后,有专家称这是四川汶川地震的余震,但没有说明余震的原因.同样唐山近年发生的地震,专家也说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不知地震专家怎么用板块论来解释这个问题的.个认为雅安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一般而讲主震的震源深,余震的震源深度浅.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10公里,雅安地震的震源深度13公里.所以雅安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我的论点,请看本文的有关部分
本文来自: 地震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dizhentan.com/thread-9480-1-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分析深源地震
                                      李忠和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根据震源深度,可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0—70公里)、中源地震(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300—700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我们一般所遇到地震都属于这种浅源地震。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浅源地震。深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4%,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3%。深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太平洋一带的深海沟附近。深源地震一般也不会造成灾害。深源地震形成原因。按照板块论的观点,那是由于一个板块的一部分,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由于这一部分板块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体积增大而引发生地震。
   在我国曾多次发生过深源地震。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4月18日11时56分,在中国吉林省珲春市(北纬42.7度,东经130.7度)发生5.3级深源地震,震源深度约540公里;
2013年4月4日23时中俄交界处发生6.5级地震(北纬42.8度,东经131.1度),震源深度570公里;
吉林珲春2013年4月5日晚9点发生6.5级深源地震,当地无震感。此前的1月8日,在此地,也发生过深源地震,对当地生活并未产生影响;
  另据中新网电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013年5月14日上午8点32分,北马里亚纳群岛的阿格里汉岛以西42公里处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603.4公里。

   根据板块论的观点,深源地震发生后,在一些地方地面应该出现比较大的沉陷,但是并未发生此种情况。这种现象和浅源地震的地震前兆一样,板块论都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本文根据《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分析地震》一文的论点,对深源地震作一分析。在探讨浅源地震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地球内部的涡流运动。涡流运动理论的提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珀克里斯提出的,后来又经过美国地质学家布里格斯进一步发挥(资料(1)144页)。它的起点在于假设,即来自地核的热能会周期性地在地幔中形成一系列垂直涡流。这些由炽热物质所构成的涡流向着地壳升起,在这里冷却之后,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又会沉落了下去。由于地幔并不是处在液体状态,而是处在塑性状态,所以这种运动是非常慢的,一年也许还不到5厘米。在我们探讨浅源地震时,曾引用了在地球内部的涡流运动的作用,由于它的作用才使地球内部分化出来的分子、原子和电子,集中向地球的上部运动。因为地球上部的温度低,那些被分化出来的的物质就会重新复合,并释放出它们的能量,就形成一般的浅源地震。对于浅源地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但对深源地震又该如何解释呢﹖我们还得从地球内部的涡流运动谈起。深源地震的涡流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所形成。因地球的引力作用,一些物质会不断地向地核方向运动。由于地幔的温度高(10000C—40000C),那里的物质都处在塑性体。由地球上部而来的固体物质,因自身的温度低,在那里的物质就会出现了冷热不均,发生热对流。再加上地球内部各圈层之间的相对运动。在那里就会形成向下的涡流运动。这种向下的涡流运动,随着下降物质的增多和温度的升高 ,固体物质就会在那里不断地解体,把一些物质分解成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气体物质。随着气体物质的增加,一些气体物质就会向外扩散,并向地球上面运动。此时也就结束了向下的涡流运动。地球上的分子形成和解体是一种正常的物理化学变化(资料(2)105页)。物质在高温条件被分解成分子、原子和电子,这些分解出来的物质就会发生无规则地运动。其原因是,原子和电子自身就是一种运动着物质,只是由于化学健和电离子之间的引力,才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见化学有关资料)。一旦它们化学健和电离子之间的引力,被高温或强辐射所分离 ,它们就会发生杂乱无序的猛烈地运动,便会形成我们所说地深源地震。这种分化出来物质,也是浅源地震的物质基础。根据以上论点,可以说明浅源地震是由物质复合时的能量释放所形成,深源地震则是物质解体的能量释放所形成。
   关于地球内部的涡流运动,我们很难直接观察到。但大气中有类似涡流运动的龙卷风,我们能直接看到。龙卷风形成后,它可以把地面上物体卷入空中。龙卷风通过河流时,可以把河水卷入空中,并形成几十米的水拄。这是一种物质上升的龙卷风。还有一种龙卷风,它的运动方向是由上而下。这种龙卷风,在涡旋内部有强烈的空气柱旋转运动(资料(3)95页)。以上说明在涡流运动中,有一种强大的
推动力。它可以使一些物质集中向上或向下运动。这是形成地震的第一条件。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物质被集中之后,又为何能够产生巨大的动能。这还得从一些物质的复合和解体谈起。
   我们已经知道浅源地震的能量,来源于分子、原子、电离子和电子复合的能量释放。在低温的条件下,当电子和电离子复合成原子,原子又复合成分子时,可以产生一种能量(这种能量等于物质分化时吸收的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化合物内的化学健。化学健能够把自由激烈运动的电离子和电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种结合力使得一些分子和原子发生碰撞运动。当原子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形成的分子亦因强烈地碰撞而引起振动;或者表现为运动的能量:原子碰撞并缠在一起时产生的能量又会转移给附近的其它分子,从而加速这些分子的运动(资料(2)107页),便形成了一般的浅源地震。
   深源地震的形成机理,与浅源地震的机理不同。浅源地震的能量来源于分子、原子和电子之间结合,而引起分子、原子之间的碰撞力。深源地震的能量来源于高温,使分子和原子的解体。由于分子和原子的解体,原子被分解为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资料(1)202页)。这种被分离的电子和离子,在高温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引力完全失去作用。这时就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即电离子与电离子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的排斥力(因为电子与离子之间存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由于这种排斥力的存在,就使得解体物质内部发生互相碰撞。这种强烈的碰撞便会形成一种深源地震 。它与浅源地震不同之处,一种是引力起的地震,一种是排斥力引起的地震。
  深源地震与浅源地震,在地震区所引起的重力变化也有不同的。深源地震由于涡流运动的物质向下运动,则显示重力增大。浅源地震是由于涡流运动的物质向上运动,所以它的重力值显示减少。深源地震与浅源地震还有个不同之处。浅源地震时,由于电子和电离子复合成原子时,可形成地光,深源地震则不会有此种现象。
      参考文献
(1)〔美〕I•阿西摩夫著,王涛、黔冬等译,《宇宙、地球和大气》,科学出版社,北京1976
〔2〕〔美〕V•F 韦斯科夫著,张志三等译,《人类认识的自然界》,科学出版社,北京1975
(3)丁一汇 编《大气中的风暴》,科学出版社,北京1977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5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就不要发什么PDF的文件。一个帖子太长可以连发数帖。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四川和云南之间的气象干旱情况来看,该处是要发生强震的,5级以上的地震已有多次.这次5.9级之后还会发生5级一上地震.因为5.9级之后的地震,有些的震源深度,有不少竟达20公里.希望多加关注.这次的地震是非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局一般都有地震培训班,希望能在地震多发区举行,以便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上常看到有人说什么地方要发生破坏性地震,但是没有充分的调查资料,光凭几项震前兆是不能说
明问题的.往往被地震专家说是谣言.反过来说地震专家是能够预测到地震的.但又看不到他们迪结果.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地震检查地震区的原有道路和新建道路的安全性,已成为道路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强烈的地震发生后,道路遭到了严重破坏,使抗震救灾的物质和救灾人员无法及时进入灾区。严重影响到抗震救灾的进程。因此,需要对地震区的原有道路和新建道路进行评估。地震对道路造成的破坏的原因,都是由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造成的。因此要对地震区道路地质进行详细的调查。目前地质调查广泛使用一种仪器即“地质雷达仪”,它可以直接观察到地下的地质变化。目前雷达探测仪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但探测地下物质变化,而且还可以探测到空中的物质变化,如我们常用的气象雷达。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北京附近一气象雷达,7月25日接收到一种奇异的扇形指状回波,回波影响面在地面上投影恰与唐山震区相吻合。7月27日秦皇岛市某雷达接收系统受到强烈干扰。气象雷达受到强烈干扰的原因是,因为地震时地震区的上空存在有大量的电离子,它所产生电磁波干扰了无线电波。由于地震时地震区上空的电离子来自地下,所以地下应有大量的电离子存在。因此利用地质雷达仪监测地震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吉林松原多次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这些浅源地震的发生,都与该地区前一段时间的深源地震有关.因为深源地震为浅源创建了物质基础,形成了大量的电离子.由于电离子在地球上部的复合便形成了浅源地震.并非日本地震所引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安徽省长丰县地震的监测数据变化情况,应及时向群众说明,使群众和领导心中都有数.达到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向群测群防的道路.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2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仁兄对地球矿藏应该有很深的造诣,我有一块石头想请教一二不知能否指点(不是观赏的)应该是含有什么矿物的石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2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仁兄对地球矿藏应该有很深的造诣,我有一块石头想请教一二不知能否指点(不是观赏的)应该是含有什么矿物的石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地质雷达仪探测地震
大地震发生之后,公路交通常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使抗震救灾的物资和救灾人员无法及时进入灾区,严重地影响到抗震救灾的进程。因此对地震区的道路地质调查分析,成为我道路工作者始终关心的问题。地震对道路造成的破坏的原因,大多是由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或路基塌陷所引起。目前人们常用地质雷达仪在地震区对铁路、公路和机场的不良地质地段,进行全面地调查分析,如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以防因地震而引起山体滑坡或路基塌陷。利用地质雷达仪探测地下不良地质地段是,目前地质勘探领域内的一项新技术。它的基本理论和办法法是,由地质雷达仪向地下发射电磁波。当电磁波在地下传播时,由于不同地层的电性差异,它们会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的反射波,人们通过对不同反射波的图像和电磁波传播速度的分析,来确定地下不同深度的地质变化和它们的相对位置,这就是利用地质雷达进行地质勘探的基本理论。但是,在地震时由于地电、地磁的变化以及电磁波的出现,常常使一些雷达探测发生异常变化。例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北京附近一气象雷达,7月25日接收到一种奇异的扇形指状回波(这可能是空中电离层的电磁波所形成的图像),回波影响面在地面上投影恰与唐山震区相吻合。7月27日秦皇岛市某雷达接收系统受到强烈干扰。这就是因为地震,地震区的上空存在有大量的电离子,并由它形成一种电磁波,这种电磁波不但使雷达探测的信息发生异常变化,而且还干扰我们的无线电通讯,就连我们日常用的手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地下电离子的的存在,以及它所形成的电磁波对雷达探测的干扰,便启发我们如何利用电磁波对雷达的干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雷达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目前除了我们使用的地质雷达外,还有气象雷达、航空雷达、军用雷达等。由于雷达探测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广泛应用,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利用电磁波对雷达探测干扰的问题。尤其是军用雷达方面,一方利用雷达的电磁波探测对方的目标,另一方则利用自身的雷达的电磁波,来干扰对方的雷达探测。这就使我们认识到,既然电磁波能对雷达探测进行干扰的作用,所以,就以电磁波对地质震雷达仪的干扰,,来探讨用地质震雷达仪监测地震的问题。因为电磁波对雷达的干扰容易被我们发现,因此利用地震雷达仪的异常变化,来监测地震就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电离子对无线电影响的问题,美国在1958年8、9两个月发射三枚火箭,把核弹带到480公里高空,并在那里爆炸。核爆炸所产生的大量带电离子沿着礠力线扩散开去,使雷达中断了一小段时间。这就说明干扰雷达的原因,都是由带电离子引发的结果。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集团及俄罗斯科学院航空宇宙监测科学中心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地震前震中上空大气电离层电子浓度发生着急剧改变。过去曾有科学家指出地震与电离层变化之间有联系。并有地震发生前后,观测到电磁波的存在和电离层的变化的相关记录。但在关于“地面上的电磁波是不是会对电离层产生影响”这一问题,人们普遍存在怀疑(应该是电离层的电离子可形成电磁波)。根据科学家们在一九七七至一九七九年的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包括日本在内的太平洋西部地震多发区,在这段时间内共发生了一百五十次以上的里氏五级以上大地震,而这些地区的上空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也远远高于平常密度。而那些很少发生地震的地区,电离层的电子相对较低。
徐祖哲原是我国邮电部电信研究所的同志。在唐山地震期间他发现,机房内仪器记录的微波传播发生异常变化。从此他就开始研究地震与电磁波的关系。徐祖哲和他的同事在廊坊万庄和北京月坛两地,向大地埋下探头进行观测。徐祖哲通过两次预报后,国家地震局让徐祖哲向唐山地震前兆调查组的7名专家汇报,考察后,确认了地震与电磁波的研究价值。目前在我国还有许多同志仍在研究电磁波与地震的关系。并以地下和地上的电磁波变化来监测地震。现在也有人提出如何把地质雷达仪用于地震监测领域。
目前根据电磁波监测地震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一种仪器直接记录地下电磁波的变化过程,另一种是根据地质雷达仪的功能,即它既能发射电磁波,又能接收到地下传来反射波,以及地下电离子所形成的电磁波对地质雷达仪的干扰。因此,就以地质雷达仪直接监测地震。以电磁波监测地震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因为地震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下的一些物质向地心方向运动,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作用,一些物质就被分解成分子、原子和电离子。这些被分解的物质一般成气体状态,它们会在地下物质涡流运动的作用下,集中向地球上部运动。由于地球上部的温度低,一些物质就开始复合,由于分子、原子复合能量释放便形成了地震。在地震发生之前没有复合的电离子,在地下和空中会就形成电磁波。根据这种论点,我们不但能够解释地震与电磁波的关系,而且还可以解释很多地震前兆。如地光、地声、地气、地电、地磁、地温、地震云的出现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变化等。这些地震前兆,虽然被地震部门所认可,但无法用板块论作出合理的解释。由此看来用地下分子、原子的复合,来解释地震比较合理。电离子形成的电磁波,对雷达探测的干扰问题已被人们发现,尤其是气象雷达方面。本文根据地质雷达仪的功能和地震时电磁波对它的影响,提出用地震雷达仪监测地震。
无论是气象雷达或是地震雷达,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依据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可形成不同的反射波。人们就以反射波的不同,来确定电磁波所穿过的不同介质。关于地震时的电磁波对雷达的干扰,被人们发现后。也就出现了如何利用地震时电磁波,对雷达的干扰来监测地震的问题。我们设计院既有地质专业人员,又有地质雷达仪和地震的新论点。建议我们设计院利用地质雷达仪在地震区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州文成地震的特点值得研究,地震部门认为该处的地震属于震群形地震.其原因是各次的地震的震级相差不大,分辨不出主震和余震的差别.个认它还有个特点就是它的震源深度很浅,个次地震发生的位置都离得不远.这是值得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进一步要研究今后是否会发生大的地震.并查明它的机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温州文成地震的分析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自今年9月12日13时14分温州文成发生1.5级地震以来,截至10月14日上午6时,共发生了0级以上地震2180次。这些地震有个共同的特点,即震源的深度比较浅,震中的中心位置都比较接近,详细情况见下表:
震级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深度公里        参考位置
3.6        2014-10-15 16:37:24        27.7        119.9        7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7        2014-10-15 15:49:27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2        2014-10-15 15:46:34        27.7        120.0        4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7        2014-10-15 15:45:43        27.7        119.9        11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6        2014-10-14 04:14:56        27.7        119.9        7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5        2014-10-12 00:00:55        27.7        120.0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10-11 11:00:24        27.7        119.9        10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5        2014-10-11 11:00:17        27.7        119.9        10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0        2014-10-05 06:27:08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7        2014-10-03 11:42:05        27.7        120.0        7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2.9        2014-09-27 08:41:21        27.7        119.9        3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8        2014-09-27 08:30:44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2.9        2014-09-24 00:20:04        27.7        119.9        8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09-23 17:40:25        27.7        119.9        4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0        2014-09-23 14:12:29        27.7        120.0        3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4.0        2014-09-23 13:20:45        27.7        119.9        5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09-17 20:47:30        27.7        119.9        8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09-15 13:23:31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从表中可以看出,其震源深度都比较浅,震级大小也相差比较不大,它们的震源深度有很多都很接接近,而且多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变化不大,因此人们把这类地震称为震群型地震。其原因是从这些连续发生的地震中,很难分辩出那个是主震,那个是余震。对于一般地震而言其主震和余震之间都有明显差别。即主震的震级比较大,震源的深度也比较深,而余震的震级较低,震源深度浅。另外,一般地震还有个特点,在主震发生之前,在较大范围内会出现一些前震,而震群型地震始终都在一个小范围内。      
震群型地震形成的原因,应该是与一般地震形成的原因是相同的。它们不同之处,应该是发生震群型地震的地方,它的地质条件比周边的地质条件有较大的差别。也就是地震点附近的岩层的整体性很差,而周边的地质条件相对而言比较好。由于这个原因,地球内部分化出来的物质,就容易在该处形成涡流运动,使分化出来的物质在该处集中向外释放。又因为地球上部的温度低,分化出来的物质在该处便发生复合,形成一系列震级小,震源深度浅的震群型地震。对于震群型地震而言,由于分化出来的物质,在地震区容易向外释放。所以,那里就不会聚集更多被分化的物质,因此那里就不会形成更大的地震。
   对于一般地震而言,由于地质断裂带的范围比较大,那里的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地球内部分化出来的物质不容易向外释放,就会在那里聚集并向四周扩散。这时分化出来的物质,在周边地区也会被聚集起来。当地下分化出来的物质终止释放时,震中区的压力就会减少,此时周边地区聚集的分化的物质,就会再次向震中区运动。由于大量分化的物质向震中区运动,在此处就会形成强大的涡流运动。这种强大的涡流运动,使分化的物质在震中区更加集中和复合。因此该处就会形成大的地震。对于震群型地震而言,它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震群型地震区不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温州文成地震的分析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自今年9月12日13时14分温州文成发生1.5级地震以来,截至10月14日上午6时,共发生了0级以上地震2180次。这些地震有个共同的特点,即震源的深度比较浅,震中的中心位置都比较接近,详细情况见下表:
震级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深度公里        参考位置
3.6        2014-10-15 16:37:24        27.7        119.9        7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7        2014-10-15 15:49:27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2        2014-10-15 15:46:34        27.7        120.0        4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7        2014-10-15 15:45:43        27.7        119.9        11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6        2014-10-14 04:14:56        27.7        119.9        7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5        2014-10-12 00:00:55        27.7        120.0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10-11 11:00:24        27.7        119.9        10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5        2014-10-11 11:00:17        27.7        119.9        10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0        2014-10-05 06:27:08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7        2014-10-03 11:42:05        27.7        120.0        7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2.9        2014-09-27 08:41:21        27.7        119.9        3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8        2014-09-27 08:30:44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2.9        2014-09-24 00:20:04        27.7        119.9        8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09-23 17:40:25        27.7        119.9        4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0        2014-09-23 14:12:29        27.7        120.0        3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4.0        2014-09-23 13:20:45        27.7        119.9        5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09-17 20:47:30        27.7        119.9        8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09-15 13:23:31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从表中可以看出,其震源深度都比较浅,震级大小也相差比较不大,它们的震源深度有很多都很接接近,而且多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变化不大,因此人们把这类地震称为震群型地震。其原因是从这些连续发生的地震中,很难分辩出那个是主震,那个是余震。对于一般地震而言其主震和余震之间都有明显差别。即主震的震级比较大,震源的深度也比较深,而余震的震级较低,震源深度浅。另外,一般地震还有个特点,在主震发生之前,在较大范围内会出现一些前震,而震群型地震始终都在一个小范围内。      
震群型地震形成的原因,应该是与一般地震形成的原因是相同的。它们不同之处,应该是发生震群型地震的地方,它的地质条件比周边的地质条件有较大的差别。也就是地震点附近的岩层的整体性很差,而周边的地质条件相对而言比较好。由于这个原因,地球内部分化出来的物质,就容易在该处形成涡流运动,使分化出来的物质在该处集中向外释放。又因为地球上部的温度低,分化出来的物质在该处便发生复合,形成一系列震级小,震源深度浅的震群型地震。对于震群型地震而言,由于分化出来的物质,在地震区容易向外释放。所以,那里就不会聚集更多被分化的物质,因此那里就不会形成更大的地震。
   对于一般地震而言,由于地质断裂带的范围比较大,那里的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地球内部分化出来的物质不容易向外释放,就会在那里聚集并向四周扩散。这时分化出来的物质,在周边地区也会被聚集起来。当地下分化出来的物质终止释放时,震中区的压力就会减少,此时周边地区聚集的分化的物质,就会再次向震中区运动。由于大量分化的物质向震中区运动,在此处就会形成强大的涡流运动。这种强大的涡流运动,使分化的物质在震中区更加集中和复合。因此该处就会形成大的地震。对于震群型地震而言,它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震群型地震区不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的演化和发展过程
   为了进一步分析地震问题,需要对地球的发展变化有所了解。这里就从地球的发展变化谈起。地球和其它星球一样都是由星云物质演化而来的。关于星云说的论述,是德国哲学家康德1755年提出的。半个世纪后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另外,人们还发现星云物质的成分,大部分是氢气(猎户座大星云就是这种气体云)。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星云物质会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就我们的地球而言,它的初始状态并非现在的样子,具有地壳、地慢和地核,而是星云物质在它们自身的引力作用下,逐渐形成星云物质聚集的实体。此时星云物质的聚集实体,又在自身引力作用下继续收缩,便形成了一个旋转运动的实体(物质集中向一个地方运动,它们就会形成一种旋转运动)。这种现象就如同涡流运动和龙卷风的形成一样。这个旋转运动实体,又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继续收缩,使它的中心部位的压力逐步增加,而它的体积在逐渐减小。这种变化再进一步发展,将使星云物质聚集体内受到更大的压力,它们运动的速度将会更大。此时在星云物质聚集体内,由于高压和高速运动的结果,星云物质之间将发生挤压和碰撞,使云物质聚集体内的温度再度升高。聚集体内的星云物质,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自身也将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使星云物质聚集体内的物质,变成不同性质的其它物质。这种物质可能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化学元素。目前人们在地球上已经发现了105种化学元素。这105种化学元素可能就是原来氢气,在地球引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使星云物质运动的速度和温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此时星云物质之间发生强烈地挤压碰撞,由于这些氢气的物质的挤压碰撞便形成一种聚变。人们通过对恒星的分析,认为氢气经过聚变后会变成更为复杂的原子。根据原子核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也使我们认识到,当一些氢原子核的质子聚集在一起时(因为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它们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化学元素。例如,当两个质子结合在一起时,可形成一个氘核和一个正电子;当两个氘核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就形成一个氚核和一个质子。总之不同数量质子的结合,可形成不同的化学元素,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地球上的105种化学元素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地球内由于各圈层的压力和温度不同,它们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化学元素。在地核处由于那里温度高压力大,那里的物质可能会聚集成一些比较重的化学元素,即更多的质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些不同的重元素。另外,因为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出现高速旋转运动,这种高速旋转运动的结果,又在地球上出现了离心力。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地球上的引力和离心力都是始终存在。同样地球上的物质变化,也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变化,当聚变物质的实体聚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内力过大,聚变物质将会由聚变体变为裂变,这样在地球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化学元素。实际上这些化学元素都是一些带正电的原子核(因为高温度条件下正电子无法与电子结合在一起)。这些带正电的原子核,在它们向上升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温度的逐渐下降,这些带正电的原子核便会和一些电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化学元素。这些不同的化学元素,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便形成了不同的化合物。这就是我们地球上的各种矿物和岩石,甚至在地球上还形成不同的生物。由于化学物质在它们的复合变化过程中有能量释放,所以它可以还形成地震,尤其是在涡流运动的作用下,使一些化学物质集中发生复合,便会发生强烈地震。
   在地震发生的过程中,人们常在地震区的地下和空中发现大量的电离子,以及它们形成的电磁波。另外,在地震期间地震区也有地电和地磁的异常变化。这些都说明地震与电离子之间有一定关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再看地震与矿产资源的关系:河南省荥阳市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有大量的煤矿、铝矿、大量的石灰岩和其它矿产,在万山还发现地下温泉。这些矿产资源同样与古地震构造演化和地层成矿有关。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2006年在荥阳市薛村附近的南水北调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薛村遗址揭露出大量的古地震遗迹,主要有地堑、地裂缝和古代文化遗迹的错位等。根据古地震遗迹与文化层(或灰坑)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判断古地震发生在商代前期,大致时间在二里岗下层晚期到二里岗上层之间。所以,薛村古地震遗迹的发现,也为荥阳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找矿提供了一份可靠的依据。
四川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也是地震多发带。那里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另外,在新疆乌恰县同样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带,在那里也发现了许多矿产资源如煤、石油、油页岩、铁、铜、铅、锌、锶、金、磷、盐、硫磺、石灰石、石膏、陶瓷土等。其中煤的储藏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洲煤炭储量的一半以上。在青海玉树地震多发区,那里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那里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重金属、有色金属矿产富集区,目前已发现矿种36种,查明资源儲量的矿种20种,预测主要矿产资源总量分别是:铜铅锌3000万吨、岩金500吨、银5400吨、钼85万吨、煤炭53亿吨(摘自百度网站)。
    日本和我国台湾虽然也是地震多发地区,但那里的地震多发生在附近海底以下的地方,陆地上很少发生地震。因此那里的矿产资源比较稀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再看地震与矿产资源的关系:河南省荥阳市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有大量的煤矿、铝矿、大量的石灰岩和其它矿产,在万山还发现地下温泉。这些矿产资源同样与古地震构造演化和地层成矿有关。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2006年在荥阳市薛村附近的南水北调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薛村遗址揭露出大量的古地震遗迹,主要有地堑、地裂缝和古代文化遗迹的错位等。根据古地震遗迹与文化层(或灰坑)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判断古地震发生在商代前期,大致时间在二里岗下层晚期到二里岗上层之间。所以,薛村古地震遗迹的发现,也为荥阳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找矿提供了一份可靠的依据。
四川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也是地震多发带。那里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另外,在新疆乌恰县同样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带,在那里也发现了许多矿产资源如煤、石油、油页岩、铁、铜、铅、锌、锶、金、磷、盐、硫磺、石灰石、石膏、陶瓷土等。其中煤的储藏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洲煤炭储量的一半以上。在青海玉树地震多发区,那里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那里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重金属、有色金属矿产富集区,目前已发现矿种36种,查明资源儲量的矿种20种,预测主要矿产资源总量分别是:铜铅锌3000万吨、岩金500吨、银5400吨、钼85万吨、煤炭53亿吨(摘自百度网站)。
    日本和我国台湾虽然也是地震多发地区,但那里的地震多发生在附近海底以下的地方,陆地上很少发生地震。因此那里的矿产资源比较稀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后,次生灾害比一般地区严重.其原因是在地震期间由于地温升高,再加上降雨量增多,另外,尼泊尔地震区多为雪山.所以地震区的雪崩和泥石流比较突出.地震前地温升高这也是地震的一个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地下电离子所形成电波对通讯的影响,也使救援工作不能及时.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考虑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的演化和发展过程
   为了进一步分析地震问题,需要对地球的发展与变化有所了解。这里就从地球的发展与变化谈起。地球和其它星球一样都是由星云物质演化而来的。关于星云说的论述,是德国哲学家康德1755年提出的(资料(10)18页)。半个世纪后1796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另外,人们还发现星云物质是由尘埃和气体质点所组成。其中的气体为氢气,猎户座大星云就是这种气体云(资料(1)164页)。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这种星云物质将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它们会逐渐形成星云物质聚集体。此时星云物质的聚集体,在引力作用下继续收缩,便会形成旋转运动的实体(一些物质集中向一个地方运动,就可形成旋转运动的实体,这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个旋转运动实体,在引力的作用下继续收缩,使它的中心区域的压力再次增加,它的体积进一步缩小。这种变化进一步发展,星云物质聚集体内的温度和压力将会再次增加,它们运动的速度也会相应地增大。所以一切星球都是处在旋转运动状态。此时在星云物质聚集体内,由于高温、高压和高速运动的结果,星云物质之间发生的挤压和碰撞更加激烈,使星云物质聚集体内的温度会再次升高(根据目前人们对地球研究分析的结果得知,地核的温度为4000―6000度,压力3000000个大气压)。在这种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地核处的物质也会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使星云物质聚集体内的物质,变成不同性质的其它物质。这种物质可能就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物质原子核。目前人们在地球上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化学元素。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就是原来氢气物质,在地球引力不断增加的条件下,由星云物质之间发生强烈地挤压和碰撞发生聚变,而形成一些不同的原子核,这些不同的原子核,在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又逐渐变成不同的原子(在地核处因温度高,原子核无法与电子结合在一起)。人们通过对恒星的分析,也认为氢气经过聚变后会变成更为复杂的原子。另据原子核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也使我们认识到,当一些氢原子核的质子聚集在一起时(因为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它们就可以形成一些不同的原子核。例如,当两个质子结合在一起时,可形成一个氘核和一个正电子,当两个氘核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就形成一个氚核和一个质子(资料(3)265页)。总之不同数量质子的结合,可形成不同的原子核。在它们结合过程中将会产生一些能量向外释放。例如,4个质子结合而成的氦原子核,这种氦原子核就是α射线,它射线具有很大能量,并且也是一种快速运动粒子,另外它还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核聚集就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星云物质形成不同的原子核后,它们变化并未终止。因为当原子核内的质子或中子过多能量过大时,会发生一种裂变并放出多余的能量,又会形成其它的原子核。总之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是始终存在,只是我们对它了解的太少。太阳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也有大量的能量向外释放。例如每天阳光的照射就是一种能量释放,这种照射就是我们常说辐射,它是一种电磁波。它的能量更强,它的传播速度也很大(即光速),并且它的穿透能力也很强。现在看来无论是太阳或是地球,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能量释放的问题。
人们还发现放射元素也可以使原子发生巨大的变化。当原子核里核子过多,结构松散时,常常会自动放出α射线。例如镭原子核放出α射线后变为氡气;当原子核内的中子过多时,多余的中子就会自动变为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这就是β-射线;当核内的质子过多时,在一定条件下,原子核内就会有一个质子自动变为中子,并放出一个正电子,即β+射线的来源;还有一些原子核,由于能量过高 ,往往把多余的能量以γ射线的形式放出。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肉眼看不到电磁波,它本身不带电,而它的能量很高,穿透能力也很强。
因为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内部出现了高温和高压,也使一些原子核和电子向地球上部运动。因为地球的上部的温度低压力小,上升到地球上部的原子核便会和电子结合成不同的原子,原子与原子结合形成不同分子。无论是原子核与电子结合成原子,或是原子与原子结合成分子,由于它们的挤压碰撞,同样可以释放出它们的能量。由于它们的结合,在地球上部就形成不同的化学原素和不同的化合物。这些不同的化合物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同样也会使它们向地球内部运动。由于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这些不同的化合物又会被分解成原子,原子又被分解成电子和电离子。这些不同的原子、电离子和电子,在高温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又会返回到地球的上部。因为地球的上部的温度低压力小,这些被分离的物质再发生复合,并释放出它们复合的能量。因此地球内部的能量就会不间断地向外释放。但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是不均衡的。有的地方能量的释放的快,有的地方能量的释放的慢,有的地方能量的释放的多,有的地方能量的释放的少。因此,在地球的上部就出现了,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降。在地球内部由于涡流运动的作用,常常使一些物质集中向外释放,由于一些物质的集中复合,常常释放出巨大能量。例如,地球上出现的火山和地震。
在地震发生的过程中,人们常在地震区的地下和空中发现大量的电离子,以及它们形成的电磁波。另外,在地震期间地震区也有地电和地磁的异常变化。这些都说明地震与电离子之间有一定关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年7月11日人们发现,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城市湿地公园旁,附近的路面上出现一道奇观,上万只蟾蜍雨后集体涌上街,蹦蹦跳跳占满了群力城市湿地公园旁附近路面,人们怀疑是否为地震前兆。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在过去的地震过程中也曾发现过。例如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前,就有大量的蟾蜍出现过。2006年5月8日有媒体报道过,绵竹城区出现上万只蟾蜍集体大迁移,其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又如, 2006年4月29日,有媒体报道,重庆上万只蟾蜍“压马路”。在2007年4月26日成都市大邑县癞峆蟆多得数不清包围了几户村民的家。后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分析,认为12月份到春天是癞峆蟆非常适合的繁殖期,与地震没有必然联系(资料(18)5页)。2008年1至3月,四川接连出现异常现象,人们不安揣测:莫非这是大地震发生前兆?四川省地震局综合各方调查报告后认为,这些现象与地震没有确定性关系。实际上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为在地震期间,地下释放有大量的电磁波和其它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动物和植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电磁波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我们需要对它进行认真地调查分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
地球和其它星球一样都是,由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旋转运动的星球。地球在它的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始终都存在着引力的作用。当这种引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地球内部内部的星云物质就会发生聚变,使地球内部出现高温高压,并为地球内部化学元素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此时,地核内部的物质既要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还要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内部物质又会发生另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会使来自地球上部的物质,在地核内部发生解体,由分子变成原子,原子变成电子和离子。由于地核内部的温度高压力大,地球内部分化出来的物质就会发生向地球上部运动,使一些高温物质与地球上部低温的物质发生对流。另外,由于地球的旋转运动,在地球上也出现了离心力,这也促使地核内部的一些物质向地球上部运动。因为地球上的引力始终是存在的,所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上下运动是始终是存在的。由于地球上部的温度低,所以上升的物质在地球上部就会发生复合,由电子和电离子复合成原子,再由原子形成不同的分子。这种物质复合的结果就在地球上形成多种化合物,同时释放出它所形成的能量,这是地球环境下分子形成和解体的特点。
在物质上升的过程中,在地幔中就会出现一种物质对流,并在那里形成一种涡流运动。关于地球内部垂直涡流的存在,以色列物理学家珀克里斯和美国地质学家布里格斯都提出过这种假说。他们并用这种论点解释过地壳的上升和下降现象。
涡流在地幔中形成后,并进一步壮大。一些轻的物质以高速旋转的方式向地球上部运动。在地震区,当这些高速旋转运动的物质上升到地壳时,由于地壳固体物质的重力作用,使轻物质的上升运动受到一种阻力,在这种阻力作用下,上升的轻物质就会向四周扩散。随着涡流运动上升物质的数量逐渐增加,在外围地区就会逐渐聚积到更多的轻物质,并在那里形成一种高压区。这些大量带电的轻物质,由于它们都处于运动状态,而且它们与外围地区之间又存在一些温度上的差别(来自涡流中心的物质温度高,处在外围地区的物质温度较低)。所以,它们也会在那里形成一些小的涡流。当涡流运动中心区地下物质来源减少或终断时,涡流运动中心区的压力就会降低,处在外围地区长期聚积起来的高压物质,就会返回到涡流运动的中心区,使涡流运动中心再次形成高压区。这时,涡流运动中心区受到的压力会比扩散期间所受到的压力更大(因为范围缩小而物质数量的增多),能量也就更高。这就出现了在涡流运动中心区发生大地震之前,外围地区先出现一系列小地震。
根据以上对物质运动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地震的能量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涡流运动能量的集中,另一方面来自分子、原子、离子和电子复合时的能量释放。当电子和离子复合成原子,原子又复合成分子时,可产生一种能量(这种能量等于物质分化时吸收的能量)。这种能量可能有多种形式出现。例如,它可表现为振动:当原子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形成的分子亦因强烈地碰撞而引起振动;或者表现为运动的能量:原子碰撞并缠在一起时产生的能量会转移给附近的其它分子,从而加速这些分子的运动。再加上放射性元素衰变而释放出来氦粒子(α射线)射线的作用,使涡流内的物质运动更加激烈。涡流内部的物质复合虽然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但还需要有两个条件,即复合时的温度和复合时离子、电子和原子之间的距离。如果,离子、电子和原子之间的距离太远,超出原子核作用力的有效范围(即原子的直径),原子和分子将无法更好地进行复合。只有当涡流运动的范围进一步缩小,涡流运动内部的物质数量进一步增加,使离子、电子和原子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原子的直径(2×10-8 到3×10-8 厘米)时,离子、电子和原子才能更好地进行复合(就象磁场一样它也有一个有效范围)。由于涡流运动范围的缩小,使离子、电子和原子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减小。在涡流运动的中心区的分子和原子就会在相同时间内达到集中复合,产生巨大的能量。人们已经发现当原子复合成分子时,有能量的产生即化学火。当较小原子核聚合成较大的原子核时,也有能量的产生这是一种核火(资料(1)130页)。这种巨大的能量猛烈地冲击周围的岩体时,就会形成我们所说的地震。总之,地震的形成就是电子、离子、原子、分子复合的能量释放。当原子核碰撞在一起形成聚变时,会有更大量的能量向外释放。电离子是一种带电物质,它也是激烈运动的物质,当它们碰撞在一起时,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形成地震的原因。我们依据用这种论点,可以解释很多地震前兆的问题。
根据以上论点,我们认为地球上的地震就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地球内部就有能量的释放,只是因为它的能量小,没有对人类造成危害,所以人们对它的关注和分析也就少。例如地热问题和地下温泉问题,我们只知道地下有一种热能,但不知道这种热能就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一般释放。又如太阳时刻都在释放它的能量,使我们感到太阳光的温暖,但是太阳也有能量集中释放的现象,例如太阳上出现的强磁暴。在2003年的太阳出现强磁暴时,国际空间站轨道下降速度加快。“进步M—50”货运飞船不得不提升轨道高度。平日空间站受地球重力影响轨道高度一般每天下降150米到200米。但在太阳上发生强磁暴后,每天平均下降300米。为保证国际空间站正常运转,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决定,让对接在空间站上的俄“进步M-50”货运飞船于2003年11月17日点火,将空间站轨道高度提高4000米。太阳强磁暴现象不但会对空间站产生影响,而且还影响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这也就说明太阳除了一般能量释放外,也有能量集中能量释放的现象。正因为地球有一般能量释放,所以在地球上形成大量的化合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分析地震

文章增加了地震云的论述 ,欢迎大家讨论 提出个人宝贵意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地震云的分析


由于地震前空中常出现一些异常云体,所以,人们就把这种云体称为地震云,并对它进行了大量观察和资料收集,还拍照了一些地震云的照片,因此引起了更多人们对它的关注。根据多年的观察结果发现,这种云体与一般云体有很大的差别。在形态上有单条地震云、多条地震云、卷震云和团块云等不同形状,而且这种云体多出现在晴天其面积又不大;在颜色方面有白色、灰色、橙色和橘红色等,这是一般云体所没有的;在云体的高度方面它属于高云,高度在6000米左右。而一般的云体的高度在4000米到2000米和2000米以下,而且它的面积也比较大。这种云体可能会出现阴天或下雨。在地震云出现的时间方面,一般出现在早晨和傍晚。

地震云和一般阴雨云形成的原因也不相同的。一般阴雨云是汽体水与冷空气相遇而形成,而地震云则是由电离子与磁场的磁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震期间地球内部释放出大量化学元素的电离子(地震前后在地下水和空中都有发现),在它们在空中复合时,由于不同原子的电离子在复合时还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人们又把它称之为地光。因为在地震时不但有大量的电离子出现,而且在地震区磁场强度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关于电离子在磁力线附近形成带状的电离子云的问题。瑞典天文学家摄氏1741年在观察极光时就被发现(资料(2)215页)。同样的问题,1958年8、9两月美国发射了三枚火箭,把核弹带到480公里高空并在那里爆炸。核爆炸所产生的大量带电粒子沿着磁力线方向扩散离去,并确实被约束在那里,所形成的带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这种带状电离子云还产生了微弱的极光,并使雷达中断了一小段时间(地震时也有此种情况)。所以,可以说地震云是电离子与磁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用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的观点,对它进行合理地解释。

地震云的出现在我国地震史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例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7月27日在日本真锅发现异彩长条地震云。2008年5月9日甘肃天水发现异彩地震云、同一时间5月9日在合肥大范围发现放射条带状地震云,同时5月9日在山东临沂也发现不知形状的地震云,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就发生了7.8级地震;2010年4月12日西安、咸阳、三门峡三地发现地震云,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三门峡离玉树1350公里,甚至有些地震云离地震点更远。由于出现地震云的地方远离地震点,所以使一些人和专家不相信这种云体与地震的关系。在我们分析地震云的同时,如果能把地球自转的其它一些因素也加以考虑,那么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电离子上升到高空后,它与地球之间就失去了整体性,所以地球自转时电离子不能随同地面同步运转,这就使地震点与出现地震云的地方在位置上出现比较大的差距。又因为地震前地球内部的电离子,已经释放到了空中,它会与空中磁场的磁力线提前形成一种带状电离子云。目前一些学者对地震和地震云之间的关系仍持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始于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比日本要晚几十年。

关于电离子在磁力线附近形成带状的电离子云问题,已早被天文学家所发现。由于这种电离子云与我们所发现的地震云,有很多相同之处。只不过天文学上所说的电离子则是,由于白天的时候由于阳光的辐射,使高空的原子被分解成电子和电离子。在早晨或傍晚时,由于阳光辐射强度减弱,一些电子和电离子在磁力线附近便复合成不同的原子,并形成带状的可见光,人们称之为极光。地震时空中出现的地震云,则是由地球内部释放的电离子在空中形成的电离子云。由此可见地震云和空中的电离子云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需要对电离子与地球磁力线之间的关系作些分析。因为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对于地震云的形成也就不难理解了。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18531928首先提出了运动电荷产生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的问题。关于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的问题洛仑兹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互相平行时,磁场对它的作用力为零;当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互相垂直时,磁场对它的作用力,磁场的强度、带电粒子运动的速度和带电粒子量有着直着接关系。而且只有运动电荷,在磁场中才有可能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静止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为零。另外,磁场对它的作用力,只能改变带电粒子运动的方向,而不能改变带电粒子运动的速度。

地球磁场自身对运动电荷有比较强的阻挡能力。例如太阳风的等离子体射向地球时,地球磁场就阻止了太阳风的等离子体进入近地空间所以地球磁场对地球的环境也起了重要的保护作用。由于地球磁场能阻止了运动电荷进入地球磁场内部。所以,一些电离子只能在地球磁场磁力线附近与电子复合成不同颜色的地震云由于地震时地球内部不但释放有大量的电离子,而且地震区磁场也常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还会影响地震区地球磁场磁力线的变化,使磁力线的直线变成其它形状。这样地震云就会出现,卷震云和团块云等不同形状。由于地震区的磁力线发生异常变化,所以对一些信鸽的飞行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要么信鸽无法出巢,或者信鸽出巢后无法返回。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6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专家这是什么原因  经常莫名其妙看见某方向怪像游动   过几天就有该方向的地震播报 回数多了才知道有感应 , 叠加波图像  有的像鼠窜蛇飞 ,有的像山驰河挪  感觉自己忽而上天,忽而落山谷?  日本福岛  尼泊尔地震前有强烈感觉  前四天感应从西北方向(这里是晋中)传来地震波感觉波高l离地面1.3m  感觉应该是中亚   乌拉尔那一块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 上线  啊  我这情况是怎么回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8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 我那天感应见的光波从南向北的连窜波 南面波暗  北面波高亮 根据我的经历  北面还有比7.4更大得多的震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31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人在什么地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物和个别人的地震感应分析
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常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发生异常现象。例如大地震之前,牛、马、驴、骡不进圈,狗上房、上墙头、狂叫乱闹,老鼠在室内乱窜乱跑,晚上鸡子不进窝上树等异常现象;在植物方面出现花期异常、重花重果、竹子和树木开裂等异常现象。出现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可以说都与地震区地下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有关。因为在地震区内形成的涡流运动,会把地核内所形成的一些化学元素、电子和离子集中释放到地壳的上部,再加上地热和地磁变化,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所以出现了如此异常变化(地震期间,有些植物的枝叶内出现过量的化学元素,就是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例如,蛇对于红外线的照射非常敏感,在地震时由于电子和离子的猛烈运动,它们会产生一些电磁波,其中就有一种波长就是红外线的波(波长为0.01-0.015毫米,是一种热辐射),所以,地震时蛇会出现异常反应。又如,狗和老鼠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此外,老鼠的听觉还有一种能感受超声波的功能(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赫兹,资料(4)120页)。研究还发现群居的昆虫(蚂蚁、白蚁、蜜蜂)、鱼、蟾蜍、和蝌蚪等,它们自身有一种警戒激素。化学本质已查明,引起昆虫反应的警戒激素浓度是性引诱素的10-7~10-10。它是引起同种动物个体警戒、逃避或主动防卫的物质。例如,你用一小滴拧檬醛就能“挑动”割叶蚁进行大规模战斗(资料(4)78页)。所以在地震时,由于地气中毒气释放和分子、原子的复合而形成的超声波,使狗和老鼠发生行为上的异常,如地震发生前,老鼠发呆跑到洞外不怕人。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武清县大孟庄公社某社员家有一条养了一年多的狗,震前2、3天总是上房、上墙头。7月28日凌晨狗狂叫乱闹,他起来察看,听到四处好象有拖拉机声。7月27日夜晚,解放军某部营房发现大量老鼠在室内乱窜乱跑(资料(13)42页)。在植物方面,人们利用放射性元素的α、β或γ射线对植株或植物种子进行照射,其结果可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或者早熟,过量的辐射还会使植物死亡。地震时有些植物死亡,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竹子和树木开裂的问题,可能是由于竹子和树木体内吸收了大量的电子、离子和原子(例如,1976年8月23日四川省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人们经化验发现井水中就含有较多的铜、铅、锌、铬、镓等离子)。在它们复合地过程中可以释放一些能量,这种能量可以多种形式出现,如分子的振动和分子的加速运动。竹子和树木出现开裂,可能就是这种能量所引起。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自1975年12月以来),在山西晋南地区有十余种树木发生开裂现象。与往年相比范围大、裂口深而长。开裂时,还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裂后出水,过后合拢,有的不久又出现第二次开裂、合拢。开裂的时间,一般都是出现在早上4-5点钟(资料(13)71页)。其原因是,因为这个时候太阳还未升起,电子、离子和原子的复合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再加上早上的温度低,所以在早上一些树木出现开裂现象。引起树木出现开裂的能量,就是原子复合成分子而产生的能量(化学火)。为了能够利用生物异常现象预报地震,最近深圳地区地震局与深圳野生动物园互相协作,共同监测地震,可以说这是在地震监测方面又增加了一种新探索。2010年11月19日下午14时42分深圳发生2.8级地震,此次地震虽震级不强,深圳普遍有感,记者在深圳野生动物园了解到,19日下午14时40分左右,该园动物普遍有短暂性的异常反应,鸡鸣狗吠,锦鲤跳跃,企鹅跳起跑出内室,矮马集体转圈奔跑,狮虎猛兽奔走瞭望,亚洲象掉返象房,长臂猿尖叫拒食,湾鳄上岸撞玻璃等异常现象。地震局与动物园之间的这种协作方式,将为我们的地震预报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利用地震前兆研究地震,我们的地震部门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对地震前兆的研究分析还是不够的。最近在百度网站上看到,不但一般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应,而且还有个别少数人在地震前,也出现了不同的异常反应。而且这些人还将自己感应到的地震前兆,积极地向地震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希望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到地震区去,共同分析和研究这个问题。过去人们曾对一些动物作过观察和分析。例如,在地震前曾对鸽子和老鼠的异常反应,就作过一些观察和分析。就鸽子而言,由于地震区的磁场发生了异常变化,这种变化才使得鸽子产生了一种异常反应。人们曾对鸽子作过试验,把小磁棒縛在鸽身上,使鸽子周围的地磁发生崎变。当把这些鸽子运到外地放飞时,它们便向四面八方乱飞。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7月26日和27晚,香河县北岗大队某社员奍的鸽子,站在窝格上不进窝,直到天很黑了还不进窝。这些都说明地震前磁场对它们影响。另外,人们还观察到,在强大的无线电台附近,或在太阳发生强烈磁暴期间,或在日食时, 鸽子也会失去定向能力。由太阳耀斑和黑子引起的地磁变化,虽小于100伽玛(1伽玛为10-5高斯,或者1伽玛等于十万之一奥斯忒, 1奥斯忒等于1牛顿),但已足以显示出对鸽子选择飞行方向的影响(资料(4)24页)。另外,人们对老鼠在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也进行过观察和分析。通过对老鼠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它们是受到地震前电磁波的影响。例如,1955年1月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大阪大学对老鼠的活动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地震前一天开始老鼠的活动开始变得剧烈,连休息的时候也显得骚动不安。于是,他们人为制造与大地震前相同强度的电磁脉冲,作用于老鼠。结果这种人类无法感知电磁脉冲使老鼠骚动不安。
关于地震前个别少数人异常的感应,目前很少有人对他们进行研究,但这是客观存在的。研究个别少数人在地震前的异常感应,比研究一般动物的异常反应更有其参考价值。因为人对地震的感应,可以通过语言深刻地表达出来,能为我们的地震专家提供地震前的重要信息。例如,湖南常德师范学校女教师肖红云。她在每次国内外地震之前,她的身体都有特殊的生理反应,她能感知地震就要发生。每遇国内外发生强烈地震前的一两天,她总是产生强烈耳鸣,严重时还会引起眼睛刺痛、全身发麻、心跳加剧。她就怀疑自己提前感到了地震。一时她就成为人们的话题人物。对此,记者曽专程赴常德采访了肖红云,并采访了地震学家,对此事件进行科学解读。同样辽宁省本溪市三十九中教师李丽,她也有感知地震前兆的能力。当她发现地震前兆时,就以电报、信件、传真、邮件的形式向国家地震预报中心发出预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说,他还记得有一位上海的张女士,也曾经找过他,表示在地震前有非常不适的现象,主要也是是耳鸣不适。经过一段时间,孙士鋐也发现一些规律,他说“如果有两个人都打过电话,之后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大”。以上说明震前个别少数人在地震前,能感应到地震前兆的事,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方面就为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根据人体的感应来研究预报地震,二是研究个别少数人对地震感应的内因和外因,即研究他们的生理特征与一般人不同之处。在外因方面,则是研究地电、地磁和电磁波对他们的应响。在网上有个化名为地震地波的人,他 经常莫名其妙看见某方向怪像游动 ,过几天就会有该方向的地震播报。回数多了他才知道这是一种地震感应。他希望有关部门,能把这个问题提到了我们的议事日程上。
在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常发现在地震区附近的一些动物,常出现异常反应。但在离地震区较远地方,人们却没有发现动物的异常反应。然而在离地震区较远地方,在震前却有个别少数人有强烈的反应。这说明个别少数人对地震的敏感性,比一般动物的敏感性度还要高。另外,从外因来看应考虑电磁波对人体影响。因为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很高,即光的传播的速度3×108米/秒,也就是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这样高速运动的电磁波,一方它能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另一方面它有较高的动能量。正因为这样,所以,个别少数人在地震前会出现异常的反应。为了今后地震预报分析的资料更充实,希望把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人群联合起来,使他们的这种功能在地震预报中发挥它的作用。同时,也要对他们的这种功能进行研究,分析它的内因和外因,使我们的地震预报分析更具有可靠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交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的板块论和地壳分层流变论
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关于地震形成原因,地震部门认为是由板块间的挤压碰撞所形成。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张晓东认为,台湾是地处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界地区,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地震的多发区。同时人们发现,台湾的地震多发生在台湾附近海域,一般对陆地造成的损失不大。不过也有例外的地震发生在陆地内。比如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12秒,台湾南投发生的7.6级地震,就是一次登陆地震。引发这次地震的原因是车笼埔断层的错动。另外,在2016年2月6日台湾发生的6.7级地震,则是由旗山断层脆性错动所引发。总之,台湾引发地震的原因是,板块之间的挤压碰撞和断层脆性错动所引起。现在人们发现有很多地震不是,发生在板块与板块之间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界地区,而是发生在板块的内部。对此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李德威同志,在2008年9月在地质科技情报上,提出关于在板块内部地震的问题(这是板块论没有提到的新问题)。他认为地壳分层流变和盆山作用是,引发板块内地震的原因。关于地壳分层流变问题,他认为是韧性的下地壳与脆性的上地壳之间发生差异运动、顺层滑脱,在中地壳形成韧―脆性剪切带或转换带上应变不断积累,导致脆性上地壳特定构造部位应力达到临界值,造成脆性活动断层,产生地震(主要论点是中地壳内的韧―脆性差异运动导致上地壳发生地震)。对盆山之间发生的地震,作者认为盆地在重力作用下,低黏度下地壳向造山带或高原,作非地震式韧性流动。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壳之间发生差异运动、顺层滑脱,在中地壳形成的韧―脆性剪切带或转换带上应变不断积累,导致脆性上地壳特定构造部位应力达到临界值,形成脆性活动断层,而引发地震。作者并以此种论点还解释了四川汶川8级地震。汶川地震主震所在的映秀—北川断层正好处于龙门山构造带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即盆地与造山带链接处)。作者提出地壳分层流变和盆山作用的地震的论点后,使得板块之间挤压碰撞的地震问题,和板块内部地震问题,在理论上作者都能作出自己的解释。看来他们在地震研究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两者有个共同的论点那就是,脆性上地壳的岩层在动力作用下,由于岩层破裂或断层的错动而引发地震。两者虽然都能为地震的成因作出解释,但是对很多地震前兆问题两者却无法作出解释。这又使地震研究工作遇到了新问题。新问题的出现,又成为今后地震研究新的推动力。
地震发生之前,在地震区无论是空中或地下常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气象、地电、地磁、地光、电离子和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变化,以及放射性物质氡气的出现。这些都是板块论或地壳分层流变论,无法解释的新问题。据此,个人认为地震的研究工作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思路,应从地震与地震前兆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地球是由简单的物质氢在引力作用下,使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逐渐升高,并使氢物质发生聚变和裂变,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化学物质。在地球形成后,地壳或地幔的物质仍然会向地核方向运动。由于地核内部的温度高压力大。使那里物质又发生分解,形成不同的原子、电子和原子核。这些不同的原子、电子和原子核,在压力作用下又会向地球上部运动。所以,地球上部的地壳常出现上下运动,使得一些地方出现上升或下降。如地球上出现的高山和盆地,甚至有些陆地被沉入海底。在地壳上升的周边其它部位或地壳下降的周边的其它部位(即盆山之间的位置),由于它们之间出现相对运动,就会出现断裂形成断裂带。断裂带的出现又为原子、电子和原子核物质上升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一些物质集中向地球上部运动,并形成一种涡流运动。涡流运动会使那些上升的物质更加集中。因为地球上部的温度低,又为物质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电子、电离子和原子核在它们复合前,都是些杂乱无序猛烈运动的物质。所以在它们复合成分子、原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碰撞运动。这种强烈碰撞运动,便会使地球的上部产生强烈的震动,即地震。根据这种论点我们不但能解释地震前兆,而且还能能解释地震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如地震区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台湾和日本虽然都是地震多发区,但多数地震都是发生在附近的海域。所以那里的矿产资源比较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广西连续发生几起地震,震级虽然不大但却引起一些人的担忧。如2016年4月3日9时22分,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1月11日7时10分,广西靖西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4公里;1月21日4时53分,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发生2.2级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2月1日9时28分,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3月7日7时35分,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同安镇发生2.1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对此,广西地震台网中心主任姚宏的解答是,根据统计研究发现,各地发生的小地震与大地震,通常呈一定的比例关系。小地震的频发,则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相对高。从广西监测统计到的小地震数量情况来看,目前广西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个人也认为,目前广西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多次地震的震级不高,两次间隔时间又不长,而且它们的震源都比较浅。这说明该地区的地质条件较差,地质断裂带的岩层断裂严重,一些化学物质的电子、电离子和原子更容易向地球上面运动,在地球上部复合释放出它的能量,形成浅源地震。由于化学物质的电子、电离子和原子更容易上升,所以就容易发生小的地震。如果地质条件比较好,化学物质的电子、电离子和原子在那里就会聚集的更多。由于大量的物质复合,便会形成大的地震。这种情况有点像震群形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的能量来源问题
地震发生之前,在地震区的地下水和空中常出现一些异常的化学物质变化。如在地下水中不但出现异常的化学物质,并且电离子的含量也有明显地增多。另外,在地震区也常出现地电、地磁、地光等异常现象。这些变化无不涉及到地球内部物理化学物质变化的问题。因此,地球内部的化学变化是地震学最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急剧运动产生弹性波的物理现象,常常不把地震时地球内部物理化学变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也有人在研究地震时,把他们的目光转向地球内部物理化学变化方面。2009年3月初, 意大利地震学家詹保罗.朱利亚尼,根据地震活跃区氡气体的浓度就预测到, 在拉奎拉市即将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到了2009年4月6日凌晨果真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如果我们能对地球内部化学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化学物质在它的变化的过程中,都存在能量释放的问题。这种能量可能就是发生地震的动力。根据这个论点,有很多地震前兆问题我们都可以加以解释。这也是板块论却无法解释的问题。就地震区的氡气而言,它是地球内部化学元素镭原子裂变的产物。根据计算,在720亿个镭原子中,平均每秒钟有一个原子要分裂,向周围以每秒两万公里的速度射出它的“碎片”。镭那不断放出的放射能,便是镭原子裂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资料(20)190页)。
   人们通过对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发现,当原子核发生聚变或裂变时都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已被广泛用于核电站和核武器方面。地球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在地核处就具有使原子核发生裂变和聚变的功能。如果我们能从这方面进行分析,地震的能量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人们已经发现当原子复合成分子时,有能量的产生即化学火。当较小原子核聚合成较大的原子核时,也有能量的产生这是一种核火(资料(1)130页)。这种巨大的能量猛烈地冲击周围的岩体时,就会形成我们所说的地震。总之,地震的形成应该就是电子、离子、原子、分子复合的能量释放。当原子核碰撞在一起形成聚变时,会有更大量的能量向外释放。电离子是一种带电物质,它也是激烈运动的物质,当它们碰撞在一起时,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都是我们地震研究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生物化石论述地震和火山
   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化石,一般都是在几十万年甚至是几百万年前形成的。近代形成的化石,数量极其稀少。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在台中发掘出的母亲紧抱着婴儿的化石,它的形成距今也有4800年的历史。这说明现代的地球环境条件,与古老的地球环境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我国很多地方发现的洞穴古人类化石,其形成的年代距今都有四、五十万年。北京猿人化石是在北京西南离城约五十公里的周口店的洞穴中。在洞穴中不但发现了北京猿人的化石,而且在洞内还发现北京猿人用过的石器和用火遗迹,这说明这个洞穴曾是北京猿人生前居住的地方。对他们死于洞穴并形成化石,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洞穴人类的化石的研究,不但是我们研究人类进化的依据,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地球环境发生变化的依据。地球在它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地壳的岩石圈也是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在逐渐地变化。在它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地球的引力的作用,在地球的中心部位,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使一些简单的物质发生聚变和裂变,形成一些化学元素的基本物质。这些化学元素的基本物质,实际上就是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物质。这些化学元素的基本物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成为向地球上部运动的物质。由于地球上部的温度低,这些化学元素的基本物质,在上升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化学元素。不同的化学元素,在它们上升的过程中又复合成多种化合物,即地球上部岩石圈。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圈的厚度即地壳的厚度将逐渐变厚。由于地壳的厚度变厚,那些地球内部形成的化学元素就不容易上升到地球的上部。因此在地球上部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元素,就会逐渐减少。因为化学元素是形成岩石和化石的基本条件。所以当球上部上升的化学元素减少时,自然就不容易在地球上部形成生物的化石。
   在地震时在地震区的地下水和空中常出现一些异常的化学物质变化,地下水中不但出现异常的化学物质,并且电离子的含量也有明显地增多。应该说地震也有为生物遗体形成化石的条件。但是如果它的化学元素含量较少,就不容易使生物遗体变为化石。例如,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发生的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距今已达400多年。但在该地震区,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关生物遗体化石的迹象。火山喷发与一般地震不同。人们发现在火山爆发的地区常发现多种生物遗体化石。而且这在些化石物体内,也发现了其它矿物质成分,这些矿物质应该是,火山爆发时地球内部向外释放的化学元素。例如,人们在树木的化石中发现的硅元素,它可能就是火山爆发时地下释放出来化学元素。人们还发现在火山爆发时,在喷发的物质中不但有固体而且还有气体物质,这些气体物质对地球表面的生物和人体健康都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导致生物的死亡。在生物遗体的牙齿和骨骼在腐烂解体之前,原有骨骼的有机质被矿物质所替代并形成化石。所以在火山地区常发现生物化石。总之化石的形成离不开形成矿石的化学矿物质。这些化学矿物质就是,形成地壳岩石的化学元素。总之化石的形成与火山爆发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在火山爆发的地区常发现生物遗体的化石。在我国发现的洞穴中古人化石,可能就是因为火山爆发使古人就死在洞穴中,又因洞口坍塌使古人的遗体被埋在洞穴内,后经洞内的矿物质化学元素进入遗体内,而使远古人类的遗体变为化石。
    地壳厚度的变化对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有影响。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地壳的厚度的岩石圈逐渐变厚。由于地壳的厚度变厚,所以地球内部的化学物质就不容易上升到地球上部。因此地球上火山爆发的机率在逐渐减少,而地震发生的机率则逐渐增加。所以目前地球上多地经常发生地震,而火山爆发的现象却比较少。其原因就是由于地球内部形成的化学不容易上升到地球上部。在地壳形成之初期,地球内部化学物质容易发生向地球上部运动,并在地球内部形成一种涡流运动,使气体物质和岩浆向地球上部喷发,形成我们所说的火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厚度逐渐变厚,一些化学物质就不容易上升,而被埋伏在地球内部。因此地球上的火山爆发将逐渐减少,而被埋伏在地球内部的化学物质,由于化学物质的复合的能量释放便会形成地震。这就是地球上火山喷发的次数逐渐减少,而地震发生次数在逐渐增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与地球内部物质变化的关系
在地球的环境条件下,分子总是不断地形成,也在不断地在解体。如果地球表面太热,象太阳表面那样,那么,由于热绕动太强,原子不能被此停留在一起构成分子。如果地球表面太冷,分子将集结在一起,形成固体和晶体,并且不会出现任何变化。当地球上的温度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时,会使一些分子不时地解体。而当所提供的能量不太大时,会使一些分子不时地解体;同时由于所提供的能量不太大,也会使大部分化合物能够暂时存在,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化学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们的结合力。关于地球上分子的形成和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在地球的地核处由于那里的温度高,地球上部的温度低,使地球内部内部的物质发生热对流,使地核内部形成的原子、电离子和电子不断地上升到地球的上部。另外,由于地核内部的温度高压力大也促使一些化学物质不断地向地球的上部运动。在这种自然环境条件下,上升到地球上部的物质就会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并释放出它们在结合过程中的能量。地球上的各种矿石和一般岩石,都属于不同化学元素的化合物。地球上这种上升的物质运动,在地球内部还会形成一种涡流运动,使上升的物质集中向上运动,在地球上部形成一些高山和盆地。
地球上的原子复合成分子和电子电离子复合成原子,并形成一种能量向外释放,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当地球上的物质发生极速的化学反应时,它们所释放的能量,可形成高温、高压甚至引起爆炸,这种形式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关于化学性爆炸的问题,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时也会遇到,例如当发生爆炸时人们听到爆炸声和人们看到的发光体以及人们感到的强烈的震动,还会出现一些异常的气味等。这些都是化学物质发生极速化学反应,能量释放引发的结果。
在地球上我们所遇到的地震,实际上就是分子不断地形成或不断地在解体的结果。因此,地球内部的化学变化与地震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通过人们对地震的观察和分析人们发现,人们所能感觉到的地震只有1%次,99%的微震人们是感觉不到的,只有十分灵敏的仪器才能探测到。从目前人们在各地发现的有感觉地震来看,地球上的地震应该是一种多发性的自然现象。这与地球上分子不断地形成和不断解体具有相同之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发生的位置问题,一般都认为是在板块之间,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橦所造成。但是很多地震并不是发生板块之间,而是发生在板块的内部。在网上李德伟提出地震发生地方应在盆山之间,这个现象是存在的,现将这个问题列出下来。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1月3日在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千米。













北京时间origTime("1月6日13时25分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发生3.4级地震","2017-01-06








尼泊尔2016年11月28日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

        




   2013年4月3日四川雅安地震











2017-01-04 23:22:14四川雅安市石棉县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shengdu("11.0")千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发生的位置问题,一般都认为是在板块之间,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橦所造成。但是很多地震并不是发生板块之间,而是发生在板块的内部。在网上李德伟提出地震发生地方应在盆山之间,这个现象是存在的,现将这个问题列出下来。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1月3日在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千米。
ff.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内容为盆山之间的地质情况研究分析。

盆山之间的地质.pdf

3.42 MB, 下载次数: 776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盆山之间的地震
地震发生的位置,一般都认为都在板块与板块之间,并认为地震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板块之间的挤压碰橦所造成。但是很多地震并不是发生在板块与板块之间,而是发生在板块的内部。在网上李德威同志提出地震发生的位置是在盆山之间的问题。现在看来这个现象确实是存在的,现将一些地震发生位置的地形图提供出来,使同志们对地震与地形条件问题有个更深入地了解。关于板块论的问题,人们也提出了一些其它疑问,如在板块内又为什么也会发生地震。有人说在大板块内有小板块,所以板块内也会发生地震。那么小板块又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呢!总之,板块论对很多问题都无法作出解释,尤其是地震前兆中的动物、植物、电磁波异常现象都是无法作出解释。本文认为盆山之间形成地震的原因是,在盆山之间由于存在相对位移,所以该处就会形成一种断裂带。由于断裂带的存在,地球内部形成的化学物质,就会在该处向地球上部运动,由于化学物质在向上运动过程中,还形成一种涡流运动,使一些化学物质集中向上运动,并复合成不同的化合物质。由于化合物质在复合时有能量释放,所以在断裂的地方就会发生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3月8日,中国地震局郑国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的讲话。这是对中国的地震预报带来了希望。地震预报难度大,这是客观事实,需要各方面的科学界共同参与。单靠地质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nian4月12日02时25分杭州市临安市发生4.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告诉对群众,这次地震后不会发生大的地震,不要产生恐慌,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因为该地区的地质条件较差,地球内部形成的化学物质容易向外释放,不会集蓄更多化学物质,所以不会发生大的地质。这次地震属于震群形地震。地震能量来源于化学物质的复合的能量。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形成的原因,应从原子物理学方面进行分析。因为地球上的物质变化都是来自原子物理学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始终都在进行着,并且这种原子物理学变化可以放出巨大的能量。地球自身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可形成多种物质的原子和它的化合物。例如目前人们利用原子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制造出原子弹和氢弹等。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1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研究发现。地震区域的地下存在一个巨大的地下电场并能够接收到空间中的宇宙能量流,并发射而出形成地震能量流,这也是发生动物异常和电磁异常的能量基础,这些地震能量流也具有奇特的物理效应如电磁微波效应,从而使地震区域的电离子数目增加,使云量减少而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状况.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的能量来源问题
地球和其它星球一样,都存在引力的作用,在它的中心部位都会出现高温高压,那里的物质也会发生多种变化。如形成原子的基本物质的电子.质子.中子和原子核,甚至出现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这种由引力作用而形成的物质,它们都具有一种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的来源,就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这个问题可依据能量不灭的原理加以说明。即地球引力作用的能量,被转化为这些物质的能量。现在人们对这些物质的能量问题,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甚至已经把这些物质的能量利用了起来,如现在人们利原子的能量制造出原子弹。还有把这些能量用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现在的氢弹和导弹也是利用原子的能量释放。由于地球的引力始终存在,所以地球内的物质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另外,地球内的温度高压力大,这些物质会不断地向地球上部释放。因地球上部的温度低,那些形成的物质,就会在地球上部发生复合作或其它变化,释放出它们的能量。由于地球的引力始终存在,所以这些物质的能量也在不断地向外释放,这就使地球上经常发生地震。所以地震形成的原因,应从原子物理学方面进行分析。2009年3月意大利地震学家詹保罗.朱利亚尼,基于地震活跃区氡气体的浓度预测,拉奎拉市即将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到了2009年4月6日凌晨果真发生了一次6.3级的强烈地震。现在的地震板块论,对地震前兆都无法作出解释,同时也无法解释地震时能量集中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论坛是探讨地震的问题,希望政府给予支持。很多同志都是退休的老人,他们都80多岁了,他们为探讨地震
还在辛苦地干着。我们那些靠着板块的专家却过着无忧无忧虑的生活,真是幸福的好职业。我的话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的研究方向问题
关于地震的研究方向问题,目前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根据板块论的论点,研究在板块的挤压碰撞过程中,岩石破裂时是如何形成地震前兆的。例如有的研究部门通过对岩石压力实验,证明在岩石破裂时有电磁波的出现。这就是根据地震,研究地震前兆形成的原因。另一种是,根据地震前兆来研究形成地震的问题。如在地震前在地震区出现的电磁波,研究电磁波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还有在地震前地震区,出现的植物异常和化学物质的变化。它们又与地震之间又存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根据地震前兆来分析地震形成的原因。这是目前地震研究的两种观点。一个是研究岩石破裂时地震前兆是如何形成的的,另一种是根据地震前兆来研究地震的形成。这两种地震的研究方向问题,希望能有个公开论证的平台,不能只有专家说了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7-7-8 18:19
地球表面发生形变现象(地震、火山、泥石流等),使地球表面发生形变,不外乎这两种主要方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地球内部既有物理变化现象,又有化学变化现象,但,为什么地质学家,抛开“化学变化”,唯一的选择了“物理变化”去研究地球的“形变”?板块漂移、大地构造,海底扩张,都是运用物理变化来解释的,这明显,与方法论的研究方式、方法相违背。
现在有理由做出这样的结论,“板块”根本不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在网上有人说在地震前都有地震前兆,如动物异常,植物异常,地震云的出现,气象异常等。这些异常地震专家都一一否认,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希望地震专家看看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有关资料。兰州地震局曾写了一本气象与地震的书。因为地震专家用板块论解释不了这些现象,所以就认为地震前兆解释地震是不科学的。地震云问题应该是一种离子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4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地震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会产造成惨重的后果,所以地震研究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在对地震的研究方面,人们曾提出各种不同论点,对地震进行分析研究。地震权威人事对地震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但板块论岩石挤压碰橦理论,却制约了对地震分析研究的深入。根据这个论点来分析地震,常常遇到许多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例如对于许多地震前兆,就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于地震前出现的电磁波问题,他们也在通过对岩石进行压力实验,来解释电磁波形成的问题。总之,地震问题仍然是目前人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一般民间而言,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只能根据地震前兆,来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无法对地震作出进一步深入分析。对于地震专业人员,他们利用各种可能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对地震进行观测分析和研究。
近年来对地震的分析研究,有了一些新的探索方式,即通过电磁波的反射波和人工地震的反射波,对地球内部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例如俄罗斯科学家利用探地雷达的反射波技术,研究危险地震的地壳裂缝。在这方面我国也曾利用电磁波的反射波,来研究地球内部变化。最近我国利用人工震源法的反射波,在地球内部的走时变化,来观察地球内部的变化。他们发现地震前反射波的走时变化较低,当地震即将发生时,反射波的走时变化会明显升高。这种观测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在地震发生之前,能够对地震作出更全面的深入了解。这种方式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地下找到了另一种地震前兆。这样将为我国的地震预报,提供更全面的分析资料。我们的地震研究也不能依次而满足,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地震前兆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和地震的关系。希望我们的地震部门,能根据地球内部的原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来分析地震。因为这些物质的变化,可释放出巨大能量。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前兆是一般人在地震前看到的自然现象。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都有这种现象。这次四川九寨沟地震在网上却看不到这种自然现象。地震专家认为人们所说的地震前兆,与地震没有什么联系。他们的板块论对地震前兆解释不了,所以就否认地震与地震前兆的关系。地震前兆是地震时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地震前在地球上部的水井中常发现一些异常化学物质。地球内部的化学物质上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没有化学物质上升,地球上就不会有多种多样化合物,即多种多样的矿物。地球内部物质上升运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在这些物质集中释放时就会形成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前兆是一个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地震发生后人们总会联想到地震前的以前的异常现象,人们把这种异常现象成为地震前兆。专家称这种现象与地震之间没有联系,只是人们的推测,没有科学根据。多次地震都有这种现象,应该说它们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地震前兆分析地震形成的原因,这是地震研究的动力。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前兆是我们研究地震的基础资料,我们要研究地震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即研究它与地震的关系。当这种关系找到了,人们就会承认根据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报不可缺少的资料。现在地震的板块论确实无法说明地震前兆与地震的关系,因此地震专家说,根据地震前兆分析地震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地震的形成应根据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分析。地球内部上升的物质,一般都是不同元素的电子和电离子以及原子核。这些物质在上升的过程中,就会在地壳断裂带的地方集中向外释放。由这种物质集中释放而形成的能量便会形成地震。这种物质集中释放,还能形成多种化合物和不同的矿物。用这种论点,我们就可以解释各种地震前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地震前兆问题,人们曾对它作过调查分析。如兰州地震大队气象地震组编的《气象与地震》;安徽省地震局编的《宏观异常与地震》;唐山地震前兆编写小组编《唐山地震前兆》。这些都说明地震前的地震前兆确实是存在的,只是对地震前兆形成的原因了解的不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一些人就认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与地震不存在因果关系。谈到动物异常问题,他们就说动物出现异常的原因很多,不一定就是地震所引起的。如动物在繁殖期也会出现异常现象。如四川汶川地震前成都市街道上出大量的蟾蜍和青蛙。生物学家就认为这就是这些动物的繁殖期。关于地震云问题,他们认为这与地震更无关系。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弄清楚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板块论是无法解释地震前兆这个问题的。
关于地震预报问题,我们地震专家认为这是世界的一大难题。但是我们国家却成功预报了一些大的地震。如以下的地震预报:
1971年3月23、24日新疆乌恰两次6.3级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 级地震;1971年3月23、24日新疆乌恰两次6.3级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 级地震; 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3 级地震;1997年4月6日新疆伽师6.3级和6.4级地震。尤其是海城7.3级地震,全世界公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涟发生7.3级地震,云南省地震局7月11日向各地、县干部会汇报,并请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大大减轻了损失,受到云南省政府及国家地震局嘉奖。1997 年4 月6日新疆伽师发生6级地震前,新疆地震局做出了较准确的临震预报,伽师县政府根据新疆地震局临震预报意见,采取了紧急措施。两次6 级强震造成2000余间房屋倒塌和建筑物的严重破坏,但没有造成人员死亡。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地震局的嘉奖。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3 级地震,1997年4月6日新疆伽师6.3级和6.4级地震。尤其是海城7.3级地震,全世界公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涟发生7.3级地震,云南省地震局7月11日向各地、县干部会汇报,并请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大大减轻了损失,受到云南省政府及国家地震局嘉奖。关于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问题,首先是要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因为地震板块论,无法解释地震前,地震前兆的实际问题。
地震板块论是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壳运动的所有问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现在人们发现,很多地震不是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而是发生在板块的内部。如四川汶川地震和九寨地震是发生四川盆地的周边。所以地震形成问题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地球内部产生高温高压,使地球内部的物质发生变化,形成化学物质的电子和电离子和原子核。在地球引力作用下使物质发生向下运动,同时也使一些化学物质向上运动。由于地球上部的温度低,上升的物质会复合成不同的化学元素和不同的化合物,并释放出它们复合的能量。由于地球上的物质存不断地上升和下降,所以地球上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山地和盆地,由于在地球上部存在这种物质上下运动,所以在地球上部就形成一些断裂带。地球内部上升的物质就会在该处集中向上释放,并形成一种涡流运动。使能量在该处更集中地向外释放并形成地震。盆地和山区之间的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板块论的主要论点是,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使板块之间的岩石受到挤压碰碰橦而发生地震。根据人们观察发现,地球上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所说的板块之间相对运动之外,还有地壳的上升和下降的变化,所以在地球上出现高山和盆地。在我国青海省的青海湖和盐湖,可能就是地壳上升过程中形成的。另外,在地震期间有一些地方,常出现一些化学物质从地下冒出。由于地球内部化学物质的上升,使地球上部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在不同化学元素复合成化合物时,也会释放出它们的能量,这种能量同样也可以形成地震。所以单用板块之间挤压碰橦来分析地震,是一种不太科学的论点。因为这种错误的论点存在,所以很多地震前兆就无法解释。由于这种论点对地震前兆解释不了,反而说地震前出现地震前兆是没有根据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7-9-20 00:44
大神知道吉林省松原地区从13年开始的震群活动吗,板块学说的解释就是亚欧板块向太平洋板块的挤压,从地质学角度认为其地质结构复杂且不为深大断裂,根据以往特点判断其不具备七级以上条件,您看这种观点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盆山之间的地震解析地震板块论
通过对我国地震分布图的查阅,使我们对地震问题有了点新认识。关于我国地震发生的位置问题,一般都是发生在盆地周边的山区。如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在这些地方的地震都是发生在盆地周边的山区。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在盆地和山区之间,一般都存在上下相对运动。所以在该处的岩层就会形成一种断裂带。由于该处断裂带的存在,所以在地球内部形成的化学物质(原子的质子、中子、电子和原子核)就会在该处,向地球上部运动。由于大量的化学物质都在该处向地球上运动,在该处就会形成一种涡流运动(这是常见的物质运动的自然现象)。这种涡流运动会使一些化学物质更加集中的向外释放。在这种物质释放过程中,由于它们的复合而释放出它们复合的能量,所以该处就会发生地震,而且地震点非常集中。在我国的盆地周边地区经常发生地震,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再来看看地球上六大板块的地震问题。根据对地球上发生地震的位置来看,一般都是发生在两个板块之间,而且还都是发生在靠近陆地的地方。所谓地球上的板块,实际上就是指海洋区域和陆地区域的问题,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就是如此。从(图1)可以看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一般都在海洋与陆地之间,而且都是靠近陆地的地方。这与盆地和山区之间发生地震的原因,具有相同之处。所以板块之间的地震问题,不应理解为板块的挤压碰橦问题。从我国的台湾地震、日本地震和墨西哥的地震,也可以看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一般都在陆地和海岛附近的地方。
                      板块之间的 (图1)

                         新疆塔里木盆地(2)

                摩西哥图周边的地震(图3)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盆山之间的地震解析地震板块论.pdf (829.03 KB, 下载次数: 821)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盆山之间的地震解析地震板块论

通过对我国地震分布图的查阅,使我们对地震问题有了点新认识。关于我国地震发生的位置问题,一般都是发生在盆地周边的山区。如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在这些地方的地震都是发生在盆地周边的山区。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在盆地和山区之间,一般都存在上下相对运动。所以在该处的岩层就会形成一种断裂带。由于该处断裂带的存在,所以在地球内部形成的化学物质(原子的质子、中子、电子和原子核)就会在该处,向地球上部运动。由于大量的化学物质都在该处向地球上运动,在该处就会形成一种涡流运动(这是常见的物质运动的自然现象)。这种涡流运动会使一些化学物质更加集中的向外释放。在这种物质释放过程中,由于它们的复合而释放出它们复合的能量,所以该处就会发生地震,而且地震点非常集中。在我国的盆地周边地区经常发生地震,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再来看看地球上六大板块的地震问题。根据对地球上发生地震的位置来看,一般都是发生在两个板块之间,而且还都是发生在靠近陆地的地方。所谓地球上的板块,实际上就是指海洋区域和陆地区域的问题,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就是如此。从(图1)可以看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一般都在海洋与陆地之间,而且都是靠近陆地的地方。这与盆地和山区之间发生地震的原因,具有相同之处。所以板块之间的地震问题,不应理解为板块的挤压碰橦问题。从我国的台湾地震、日本地震和墨西哥的地震,也可以看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一般都在陆地和海岛附近的地方。通过对地震发生位置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陆地和海岛都是,地球内部化学物质上升而形成的。所以该处具有地震发生的条件。而且,地球上地壳局部地区上升和下降是一种正常现象。


环太平洋板块的地震
图1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jpg

  新疆塔里木盆地
图2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摩西哥图周边的地震
图3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01.jpg (107.14 KB)












02.jpg (110.98 KB)










新疆塔里木盆地



03.jpg (33.52 KB)










摩西哥图周边的地震



本文来自: 地震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tan.com/thread-51044-1-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盆山之间的地震解析地震板块论

通过对我国地震分布图的查阅,使我们对地震问题产生了一些看法。我国地震发生的位置问题,一般都是发生在盆地周边的山区。如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在这些地方的地震都是发生在盆地周边的山区。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在盆地和山区之间,一般都会发生上下相对运动,所以在该处的岩层就会产生断裂而形成断裂带。由于该处断裂带的存在,所以在地球内部形成的化学物质(原子的基本物质)就会在该处,向地球上部运动。由于大量的化学物质都在该处向地球上运动,所以在该处的化学物质就会形成一种涡流运动(这是物质运动常见的自然现象)。这种涡流运动使一些化学物质在该处更加集中地向外释放。在这种物质释放过程中,由于它们的复合而释放出它们复合的能量,所以该处就会发生地震,而且地震发生的位置常集中在很小的范围内。在我国的盆地周边的山区经常发生地震,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再来看看地球上六大板块的地震问题,从地球上发生地震的位置来看,一般都是发生在两个板块之间,而且还都是发生在靠近陆地的地方(这也是地震板块论点的主要)。所谓地球上的板块,实际上就是指海洋和陆地的问题,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就是如此。从(图1)可以看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一般都在海洋与陆地之间,而且都是靠近陆地的地方。这与盆地和山区之间的地震具有相同之处。所以板块之间的地震问题,不应理解为板块的挤压碰橦问题,而应该理解为一些化学物质在该处集中释放的问题。从我国的台湾、日本和墨西哥的地震,也可以看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一般都是发生在靠近陆地和海岛附近的地方。通过对地震发生位置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陆地和海岛附近的地震,也是由于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相对运动,在该处形成的断裂带后,地球内部化学物质在该处上升而形成的。地球上局部地区的地壳的上升或下降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现在的地震板块论是1965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威尔逊首先提出的,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现在看来地震板块论对地球的自身发展变化很少提到,所以地震板块论的论点是,一种缺乏全面调查分析的理论。对于陆地内部的地震问题,地震板块论者竟把它也说成板块挤压碰橦问题,并说这是大板块内有小板块

环太平洋板块的地震 图1

环太平洋板块的地震   图1

新疆塔里木盆地 图2

 新疆塔里木盆地   图2

摩西哥图周边的地震 图3

  摩西哥图周边的地震    图3


地震板块论应对地球的发展变化进全面分析


地震板块论的主要论点是,由于地球上各板块之间的横向相对运动,使板块之间发生挤压碰橦而引发地震。实际上地球上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出现上升,而另一些地方则出现下降变。甚至板块内部的物质也在发生变化。如过去的陆地变为海洋,在海洋里出现海岛等;在物质变化方面,在地震期间地下常冒出一些不同的化学物质。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引力作用。在地球在引力作用下,地球上面的物质,会不断地向地球内部运动,使地球内部的压力增大温度升高。在这种高温高压条件下,地球内部的物质也将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在地球的地核部位会形成不同的化学物质。这些不同的化学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向地球上部运动。所以在地球上一些地方常出现上升或下降。这说明地球上物质始终都处在一个变化过程之中。由于这种变化,所以地球就由原来初始状态,逐渐变化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这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曾是陆地,后来由于该处地壳下陷而沉入海底。总之地球自身始终都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板块论只想依板块的相对运动,来分析研究地震是比较片面的。板块论者对很多地震前兆都无法作出解释,这也说明震板块论的论点是有问题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地震板块论
地震板块论是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现在人们对地震板块论提出了不少的疑问,认为这个理论对地球的发展变化,缺乏全面的调查分析。它只是考虑块板块之间发生挤压碰橦而建立的地震论。所以这样建立的地震理论就很难证明它的真实可靠性。对于目前很多地震前兆,该理论也无法说明其原因,反而说地震前兆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目前我们的地震专家仍然以这种观点,分析我国的地震问题。他们根据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图,把我国大陆也划分为几个地震板块,也就是在我国地震图上所看到的一些盆地所在的位置。从我国盆地周边的地震分布来看,确实有点类似于地球板块周边的地震分布。所以我国地震专家提出了一种论点,即大板块内有小板块, 大板块是由小板块所组成。这也就是我国大陆发生地震的原因。初看起来这两种地震板块确有些相同之处。但是这些地震板块是怎样形成的,板块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地球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地球上的物质会不断地向地核方向位运动,同时引起了地核部位的压力增加温度升高。这些物质因受地球内部到高温高压的作用,一些物质便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形成化学物质的基本物质,即电子.电离子.质子.中子和原子核。这些化学物质的基本物质,因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反而向地球上部运动。所以在地球上就会出现海洋和陆地,陆地上又出现盆地和山脉。关于地震形成的原因应该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因为地球内部上升的物质都是一些化学物质的基本物质,也就是不同化学元素的电子、电离子和原子核。当这些物质上升到地球上部时、由于地球上部的温度低,这些物质便会复合成不同的原子和不同的化合物。因为这些物质在复合时,都会释放出它们复合的能量,这就是地震能量的来源。关于地震发生在板块周边的原因问题,是因为在板块范围内属于物质下降的范围,所以一些化学物质要在该处上升就会受到阻力。因此地震多发生盆地的周边。地球上海洋周边和海岛附近常发生的地震,也是这个原因所形成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局的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
地震局是政府部门的直属单位,它的任务是在地震发生时,能为政府部门提供地震发生后的紧急信息,使政府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把抗震救灾人员和物资,及时运到地震灾区进行抗震救灾,使灾区人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水平。平时地震局的工作是,对地震区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观测和研究。但对这些异常现象,地震局无法根据地震板块论来说明,这种异常现象同地震的关系。所以地震局就认为,依靠地震前的异常现象即地震前兆,来预测地震是没有科学理论根据的,所以也就无法作出地震预报问题。可是我们应该知道,在理论没有弄清楚之前,凭以往的经验教训也可以预测到地震即将发生的问题(经验教训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我国也曾根据地震前兆预报过多次大地震,这是客观的有力证据。关于我国地震局的设置问题,基本上是覆盖全国各地。除省级地震局外还有市级、区级和县级地震局。可以说地震局是个庞大的单位。因为地震不是每个地方都会经常发生。有一些地方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没有发生过地震,在这些地方从事地震工作的人员,干了一辈子地震工作,可能连一次地震都没遇到过。看来地震局的设置问题,应该根据地震多发区与一般地区的差别,分别设置一些不同的地震观测机构,甚至可以设置一些机动人员,根据各地的异常情况,随时进入地震区进行调查研究,达到充分发挥地震工作人员的作用。现在我们的地震局,他们所能作到的就是在地震发生后,能为政府部门提供地震信息,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到达地震区进行抗震救灾。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民,还是需要走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同时对地震的监测工作,也可以同其它部门合作共同进行地震监测,尤其是地矿部门。因为我国的矿产资源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地震区。这里一方面有矿产开发人员,还有一些地下矿产资源勘探人员。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震区,进行地下勘探和矿产开发工作,他们有条件能和地震局合作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况且地震与矿产资源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是地震板块论者无法对此作出解释。在百度网站上曾有人多次提到地震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3-28 18: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