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16|回复: 2

(原创)《地震气爆论》 王申存著 第三章 第四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0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地震气爆论》 王申存著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三章 地震气爆论的提出

  根据“三与门”气体爆炸规律和公式,根据对地球内部情况及地震事实情况的研究分析,现在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地震理论──地震气爆论,简称气爆论。
  3.1 气爆论的基本观点: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水库地震、海洋地震、深井注水地震、地下核爆炸诱发的自然地震等,其实质大部分是气爆地震,它们是地层某些部位具备了密闭容腔、高压气体(主要是水蒸气)爆炸点三个特定条件后发生气体爆炸,使周围物质剧烈震动引起的。它们的发生,完全遵循“三与门”气体爆炸规律,凡地层局部具备气体爆炸三个特定条件的地方,必定发生气体爆炸并引起地震。地层局部气体爆炸的公式与锅炉等容器气体爆炸的公式是一致的,为了有所区别,在气体爆炸公式每个字母的右方各加一个W字即:AW+BW+CW=ZW,其中AW、BW、CW分别代表地层内部的密闭容腔、高压气体、爆炸点三个条件,+代表“与”,ZW代表地层局部气体爆炸。
     由于地层局部气体爆炸必然出现光、声、气、震或声、气、震等多种伴生现象,地震只是其中一种伴生现象,所以,本公式也可视为气爆地震的公式。
  为了更清楚些,我们将地层局部气体爆炸的特定条件,从属条件及爆炸时出现的伴生现象列图如下(图4)。
  
          图4、地层局部气体爆炸的特定条件和伴生现象示意图
    3.2、对地震气爆论部分观点的验证
  一种正确地震理论的提出和被公认,会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一种错误地震理论的提出和被公认为是正确的,如不及时纠正的话,会长期束缚人们的头脑,对地震科学的发展客观上起某些阻滞作用,这与医生对病人病因的诊断正确与否,关系着治疗方案的正确与否,能否对症下药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么,气爆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下面,我们用地震事实对气爆论部分论点进行一下验证。
  3.2.1、地震与密闭容腔
  气爆论认为:造成地层局部气体爆炸,并引起地震的AW条件是地球的密闭容腔,地震是否与密闭容腔有内在联系呢?欲深入地球深部寻找直接证据,目前的技术条件是很难办到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地震表露现象的研究分析,间接地证实这一点。我们还举1976年唐山地震的例子:唐山地震时,有三股巨大的蘑菇状气体冲破地壳,在闪光和爆炸声中腾空而起,这种现象可以证实如下两个问题:
    ⑴地下确实有很大的容腔,否则,那么多的气体在哪儿容身呢?   
    ⑵该容腔是密闭的,因为不密闭的容腔是不会出现气体猛烈向外释放能量( 在一瞬间将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掉)的气体爆炸现象的。河北苍岩山有个老虎洞,洞口与大气空间连通,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像这样不密闭的容腔即便有挥发物和高温条件,能聚集大量气体并造成气体爆炸吗?显然是不能的。浙江鄞县、山东郯城、莒县等处地震时,大量气体从地壳内向外猛烈释放能量的实例,也可以证实地层局部气体爆炸引发的地震确实需要密闭容腔条件。
  3.2.2 地震与高压气体
  气爆论认为:气爆地震的BW条件是高压气体,主要是水蒸气。地下水蒸气不是地层内固有的,而是地下水在高地温作用下产生的。这些认识能被地震事实证实吗?
  ㈠地震与挥发物水。
  地球内部挥发物很多,但储存量最大的是地下水。地下水大部分是地表水侵入的,地表水侵入地球气温层密闭容腔需要单向通道(有透水扼气作用的破碎带和深断裂)和足够压强的水源两个条件。这些认识有以下事实为据:
  1、地震的亲活动深断裂规律。
  世界各地发生的较大地震,大多数与那里存在活动深断裂有关。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生的地震,大多数与圣安德烈斯断层有关;我国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发生在陕西华山大断裂上;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7级地震,发生在云南曲江大断裂上;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发生在郯城——营口活动断裂带上;1976年7月唐山地震,发生在唐山活动断裂带上;沿四川省鲜水河发生的多次强震,均分布在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上……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如前章所述,因为活动深断裂是地表或地下水侵入地壳气温层容腔的渗透型或开合渗漏型单向通道,也是地下高温熔岩、高温气体侵入蓄水地层的通道;同时又是气体撑破围岩向外猛烈释放能量的较好的突破口,这就使地震和活动深断裂结下良缘。
  2、地震亲高压强水的规律
  气爆论认为: 高压强的水是气爆地震的从属条件之一,地震与高压强水有关系吗?大量事实证明,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甚为密切。
  (1)、水库地震与高压强水的关系
  美国在米德湖修一拦洪大坝──博尔德大坝,后改称胡佛大坝,坝高220米,为混凝土重力坝,库容水400亿立方米,总蓄水面积约700平方公里。这个人工湖地区以往很少有地震发生,1935年开始蓄水后也没有马上发生地震,直到次年9月初水面高出下游河面110余米时,地震开始发生,当水位高达180米时,地震次数显著增加。以后的地震频度一直随着水位的高低而增减。当蓄水水位低时,地震次数减少,洪水期或水位上升时,地震次数也跟着猛增。
  据统计:全世界坝高大于100米,库容超过1000立方米的水库,因大量蓄水而诱发地震的达40%。几乎所有大于6级的水库地震,均发生在坝高大于100米,库容大于25亿立方米的水库及附近地区。
  为什么水库地震的震级和频度与水库的蓄水量和水位高低有密切联系呢?气爆论认为:这主要是水的压强在作怪。第一章我们已经谈到,水的压强P等于水的深度H乘以水的比重R,水库水位越深,其压强就越大,当水的压强足以克服漫长通道间即断裂、破碎带间物质的阻力,并超过汽温层密闭容腔的内压(主要是气体压力)时,才有可能沿通道侵入地球汽温层密闭容腔内,在高地温作用下大量气化,导致地层局部的气体爆炸,并引起地震。水库蓄水量越大,水位往往越深,压强也就越大,侵入地球汽温层密闭容腔的机会也就越多,数量就越大,气爆地震的频度和震级相应提高,反之一样,这恐怕就是水库地震与库容量和水位有密切关系的奥秘。
  当然,地震与水的压强并不完全成正比,因为气体爆炸还要受容腔密闭程度、通道的有无、深浅及透水性能和地温的高低及埋藏深浅等条件制约,有些蓄水量很大,水位很深,但并不发震的水库,就是因为还缺少其它一些条件的缘故。
  (2)、涝─震与高压强水的关系
  1963年,河北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第二年又发生涝灾,事隔两年,在河北省邢台地区连续发生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
  1968年,云南省通海地区下了特大暴雨,结果于1970年1月5日发生7.7级地震;
  1973年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生洪涝,结果于第二年5月11日在昭通的永善、大关一带发生7.1级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是在头一年秋季雨水特别多的情况下发生的;
1976年8月16日、22日、23日,四川省松潘、平武间连续发生3次6.7级以上地震,也是在头一年发生洪涝情况下发生的。
  为什么地震与洪涝关系如此密切呢? 气爆论对此现象是这样解释的:
  有许多地方如水库、湖泊、河流、临时蓄洪区等,尽管已座落在活动深断裂上,有良好的通道条件,又有密闭容腔、高温等条件,但由于平时水量少、水位浅,压强很小,水侵入不到地球汽温层密闭容腔内,所以发生不了气爆地震;一旦遇有特大洪涝,水量剧增,水位猛涨,水的压强随之增大,高压强的地上或地下水将沿着某些旧深断裂,或沿着周围地区发生大地震后延伸过来的新深断裂,侵入地球汽温层容腔内,水在高地温作用下,大量挥发成汽体。随着汽体的增多,对围岩作用力越来越大,围岩如果不是密闭的,汽体就会以缓慢形式逐渐释放掉,出现不了气体爆炸,导致不了气爆地震的发生。围岩如果是密闭的,汽体就会积累能量,对围岩产生巨大作用力,围岩同时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力,当汽体作用力超过围岩承压极限既达到爆炸点后,汽体就会撑破围岩,以猛烈形式向外释放能量,造成气体爆炸,引起气爆地震的发生。
  由于能量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之各地断裂和破碎带的透水性能、密闭容腔的闭锁程度、高温地层所处深度不同,所以有的地方洪涝后很快诱发地震;有的地方暂时缺少气体爆炸条件,暂时不发生气爆地震;有的地方因长期缺少气体爆炸的某一条件,长期不发生气爆地震。
  (二)、地震与高地温
  气爆论认为:高地温是促成地下水大量气化,并诱发地震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观点能被地震事实证实吗?
  翻开历史地震记录仔细研究一下地震的震源深度情况,你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不管发生在陆地还是大洋中的地震,其震源深度大都超过3.5公里,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1976年云南龙陵7.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1975年台湾新港东海中发生的7级地震,其震源深度33公里……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地球的温度越向下越高,按每向下100米增温3摄氏度的平均增温率计算,3.5公里之上一般是水温层,水在这一层很少气化,所以很难引起气爆地震;3.5公里以下情况就不同了,那里温度较高,有些地方已是地球的气温层,水侵入到气温层后,在高地温作用下大量气化,当气体(包括其它挥发物气体)的作用力超过围岩的承压极限,撑破岩壁,以迅猛剧烈方式释放能量时,气爆地震便发生了。以上只是按平均增温率做的分析,其实,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世界各地地温增温率千差万别,所以震源深度也因地而异。这证实地震与高地温条件确实是密切相关的。
  除震源深度可以间接证实地震与高地温有关系外,火山地带多地震也可以证实这一点。我们知道,不管是海岭还是大陆地区的火山地带,大多是地震的频发区,为什么会这样呢?气爆论认为:火山带地下溶岩经常活动,温度不但高,而且距地表较浅,不管是水侵入到熔岩附近,还是熔岩侵入到地下水附近,均会促使水的大量汽化,当气体破坏围岩猛烈向外释放能量时,就造成地层局部的气体爆炸,从而引起火山型气爆地震。
  3.2.3、地震与爆炸点
  气爆论认为:地震的CW条件是爆炸点,由于目前许多人还未认识到地震大部分是地层局部发生气体爆炸时的伴生现象,所以也就不承认地震与爆炸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其实,地震的真正成因自然界早有暴露,只是人们未意识到罢了。正如本文第一章所举实例,如果地震不是地层局部气体爆炸引起的话,为什么地震时会出现光、声、气、震“四象同源”或声、气、震“三象同源”等气体爆炸的伴生现象呢?特别是火山地震时,半个山头都被炸走了,还认识不到火山地震是气体爆炸造成的,头脑未免太禁锢了。
  既然地震是地层局部气体爆炸造成的,那么必然和爆炸点(指密闭围岩的承压极限或造成密闭围岩气体爆炸的气压值)有内在联系,因达不到爆炸点,地层密闭容腔是不会发生气体爆炸,从而引起大地震动的。
  一般来说,地壳密闭容腔内的气体压强越大,围岩的承压极限及爆炸点愈高,发生气体爆炸后引起的地震震级就愈大。地壳密闭容腔内的气体压强大小及围岩承压极限(爆炸点)的高低与气爆地震的震级成正比。  
    3.3、气爆地震的模拟实验
    为进一步验证“气爆理论”的可靠性,下面,我们搞一些简单的模拟实验。
  3.3.1、向地球深部高压注水诱发气爆地震的模拟实验
  用具:空铁皮罐头盒1个,有胶皮塞的小瓶1个,废圆珠笔芯(去尖)1支,注射器个,细空心胶管30公分,火炉1个,土、砂、碎石、水各一部分。
  实验(一):将以上物品按图5装配起来(图5甲1─5部分,分别代表乙1─5部分),放到炉火上,注射器管内不倒入水,观察结果。
  结果:由于小瓶内缺少挥发物条件,尽管有高温等条件,但产生不了气体,所以不发生气爆现象。
  实验说明:地球的某些部位,尽管有密闭容腔、高温和进水通道条件,但由于上面没有水源,缺少挥发物条件,不能产生汽体,所以不发生气爆地震。
        

              图5、高压向地层深部注水诱发气爆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二)
  仍用图5装置,用注射器吸出瓶内空气,倒入少量水,表示干水库、河床等处已有水,但量少压力小,观察结果。
  结果:由于注射器内水少 压强小,水进不到小瓶下部,遇不到高温,产生不了气体,不发生气爆现象。
  实验说明:有的水库、河床等处尽管有水,但由于水少,水位浅,其压强不能克服漫长通道的阻力,水进不到密闭容腔内,仍缺少挥发物条件,不能产生气体,所以不发生气爆地震。
  实验(三)
  仍用图5装置,用注射器吸出瓶内部分空气,倒入水多些,向下按活塞,人为的给注射器内的水加大压强,表示水库、河床内不但有了水,而且水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压强增大,观察结果。
  结果:水顺利进入小瓶内,当小瓶内有了挥发物后,挥发物在高温作用下开始汽化,并对阻挡它的容壁施加很强的作用力,当汽体作用力超过瓶壁薄弱环节——胶皮塞及上部土层承压极限,达到爆炸点后,瓶塞和土层开始隆起,接着“砰”的一声响,瓶塞连同上面土层爆开,气体以剧烈方式释放了能量,小瓶周围发生震动,由于能量很小,当然震动甚微。
  实验说明:地震除与地球的密闭容腔、深断裂(单向通道)、高地温等因素有关系外,确实与地表水的压强有关系,水的压强愈大,进入气温层密闭容腔的数量和机会愈多,所以地震频度愈高,震级愈大。美国博尔德水库地震就是实例,洪涝后容易地震也是这个道理。实验时,瓶塞气爆前带动土层隆起现象与有的大地震前地层有隆起或形变现象是一致的,说明它们之间有共同机制。
  3.3.2、地震前后,震区出现地层液化,水、气溢出,地气雾,地震云等原因模拟实验。
  将空罐头盒下部装入部分碎石,孔隙间倒入部分水,上面铺盖较厚的干砂层,放到炉火上(见图6甲1—3部分分别代表乙1—3部分),观察结果:
       

     图6、地震前后,地层液化,水、气溢出,地气雾,地震云等成因实验图  
    结果:罐头盒内蓄水层的水,在炉火高温作用下发生汽化,体积迅速膨胀,迫使未来得及汽化的水四外扩散,使上面砂层迅速液化,时而有水、汽溢出,砂层温度及上面空气温度由低向高转化。
  实验说明:大地震发生前或发生时,震中区常伴有地层液化和水、汽溢出及地温、气温增高现象,有的地方出现地气雾、地震云、怪风、风向紊乱、降雪、降雨等气象反常现象。其原因和机制通过以上实验大体有如下认识: 当液体水侵入高温地层或地壳深部高温物质(主要是高温汽体,火山地带含熔岩)沿岩体断裂、破碎侵入到水温层后,迫使一部分地下水汽化,这些汽体一部分被围岩围困,逐渐积累能量,达到爆炸点后发生气体爆炸,引起地震。有些汽体(包括深部溢出的汽体),没有被围岩围困,四处扩散,还压携未来得及汽化的水四处扩散,造成震区局部地层的液化和喷水、喷砂、冒气现象。汽体溢出地表后,有的沿地面分布,遇到冷空气凝结为地气雾;有的升到天空,遇到冷空气后凝结为沿大断裂延伸的云(地震云)。地温升高后,又影响到震区气温由低向高转化,出现高温低压现象。震区的高温低压又造成周围冷空气或含有大量水蒸汽的云从不同方向向震中区涌来,所以大地震发生前后,地震区往往出现怪风、风向紊乱、降雪、降雨等气象反常现象。


                   第四章 气爆论对气爆地震类型的划分   

    4.1、气爆地震的类型
  4.1.1、液侵型、温侵型、混合型
    从诱发地震的主动因素看,气爆地震可分为液侵型、温侵型和混合型三种:
   ⑴ 液侵型。液体水侵入地壳高温地层引起的地震叫液侵型气爆地震。大体过程是: 地球上部有着足够压强的地下或地上水,延着深断裂、破碎带等通道侵入到汽温层的某些孔隙、裂隙、洞穴(密闭容腔)内,由于那里地温很高,水很快被汽化。随着汽体的增多,压力越来越大。密闭容腔内的高压气体及在高压气体作用下按照帕斯卡定律向各个方向传递压强的高压液体,向周围岩壁施加强大的作用力,与此同时,岩壁也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力,二者开始激烈对抗,当气体作用力超过岩壁的承压极限,达到爆炸点后,岩壁的薄弱部分由形变发展为突然的破裂或错动,气体以剧烈方式向外释放能量,造成气体爆炸,使周围物质剧烈震动,形成液侵型气爆地震。液侵型气爆地震又分明断裂液侵型和暗断裂液侵型两种:
    甲、明断裂液侵型。一次大地震发生后,会造成许多通向地表的深断裂、破碎带,如果断裂、破碎带上面正好有高压强地上水源如海洋、湖泊(含堰塞湖)、水库、河流等,水就会乘机向下渗漏,遇到高地温就会被汽化。如果围岩不密闭,气体缓缓溢出地表,不发生汽体爆炸,引不起地震。如果围岩闭锁较好,许多汽体跑不出来,就会在围岩内聚集能量,越聚越多,当汽体作用力超过围岩承压极限,破坏围岩,以猛烈方式释放能量时,就会造成一次次汽体爆炸 ,并引起一次次地震。这些地震又造成新的断裂,为水侵入高温地层开辟了新的通道,水遇高温变成高压气体后又造成新的气爆地震......这就是地震的恶性循环规律,是主震后发生大量余震的主要原因。此类地震因是明断裂,围岩密闭程度较低,地震震级相对较小。
    乙、暗断裂液侵型。一次大地震发生后,不仅会造成许多地表能看到的明断裂,还会造成许多地表看不到的暗断裂,有的暗断裂特别是旧暗断层会延伸很远,如果暗断裂上面正好有高压强地下液体水源如地下湖泊、地下河流、地下蓄水层等,水就会乘机向下渗漏,遇到高地温就会被汽化,汽体在围岩内越聚越多,当汽体压力超过围岩承压极限,破坏围岩,以猛烈方式释放能量时就会造成汽体爆炸 ,并引起地震。此类地震因是暗断裂、暗地下液体水源,围岩密闭程度较高,发生地震震级相对较大。有些大地震震中远距离延伸,从甲地跳到乙地,又跳到丙地......很可能是此种原因造成的。
    ⑵ 温侵型。地层深部高温物质以热传导方式向地层上部传递温度或是高温熔岩、高温气体等,在一定条件下沿地层裂隙从高温地层扩散到低温地层,使受侵地层的易挥发物质(主要是地下水)大量气化,当气体压力超过围岩承压极限,破坏围岩以猛烈方式释放能量时,导致一系列的气体爆炸,并引起一系列地震就是温侵型气爆地震。温侵型气爆地震也分明断裂温侵型和暗断裂温侵型两种:
   甲、明断裂温侵型。一次大地震发生后,会造成许多通向地表的深断裂、破碎带,如果断裂、破碎带下面正好有高温物质如熔岩或高温气体等,高温物质就会乘机向上移动,遇到易挥发物质(主要为地下水),就会促其大量汽化。如果围岩不密闭,气体缓缓溢出地表,不发生汽体爆炸,引不起地震。如果围岩闭锁较好,许多汽体跑不出来,就会在围岩内聚集能量,越聚越多,当汽体作用力超过围岩承压极限,破坏围岩,以猛烈方式释放能量时,就会造成一次次汽体爆炸 ,并引起一次次地震。这些地震又造成新的断裂,为高温物质侵入蓄水地层开辟了新的通道,水遇高温变成高压气体后又造成新的气爆地震......这就是地震的恶性循环规律,是主震后发生大量余震的主要原因。此类地震因是明断裂,围岩密闭程度较低,地震震级相对较小。
     乙、暗断裂温侵型。一次大地震发生后,不仅会造成许多地表能看到的明断裂,还会造成许多地表看不到的暗断裂,有的暗断裂特别是旧暗断裂会延伸很远,如果暗断裂下面正好有高温物质如熔岩或高温气体等,高温熔岩或高温气体就会乘机向上移动,遇到易挥发物质(主要为地下水),就会促其大量汽化。汽体在围岩内越聚越多,当汽体压力超过围岩承压极限,破坏围岩,以猛烈方式释放能量时就会造成汽体爆炸 ,引起周围物质震动。此类地震因是暗断裂,围岩密闭程度较高,发生地震震级相对较大。有些大地震震中远距离延伸,从甲地跳到乙地,又跳到丙地......很可能是此种原因造成的。
     ⑶混合型。既有液体水的向下渗漏因素,又有高温物质的活动因素,造成地下水及其它物质的大量气化,当气体作用力超过围岩承压极限,破坏围岩,以猛烈方式释放能量时,造成的地震即属混合型气爆地震。
    4.1.2、内释型、外释型
  根据地震时气体释放能量的去向,气爆地震又分为内释型和外释型两种类型。
  ⑴ 内释型。地层深部甲密闭容腔内的高压气体,撑破围岩,将能量猛然释放到乙密闭容腔引起的地震叫内释型气爆地震(见图7)。




                图7、内释型气爆地震示意图

  那些地表没有明显破裂,没有气体自地下冲出的地震,大多属于此种类型。
  ⑵ 外释型。地球内部密闭容腔内的高压气体,气压超过围岩承压极限后,破坏围岩,将能量猛烈释放到大气圈引起的地震叫外释型气爆地震(见图8)。那些地表有许多破裂,随着闪光和轰响,大量气体从地下突然冲出的地震,如第一章列举的唐山、宁夏海原、陕西华县等大地震均属此种类型。




                图8、外释型气爆地震示意图
    4.2气爆地震释放能量的几种方式
  气爆论认为: 由于地球气温层密闭容腔围岩的构成物质和闭锁程度各不相同,气体多少和能量大小也不相同,因而气爆地震释放能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
  ⑴ 雷爆式。这种地震发生时,好象埋在地下的地雷爆炸那样,随着一声巨响,烟雾腾起,土石横飞,大地剧烈震动(图6.3)。如公元1887年7月15日日本福岛县磐梯山发生的火山地震属此种类型(见图9、10)。



                    图9、雷爆式地震示意图
  

                    图10、日本磐梯山地震半个山头被炸去情况图


  此种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和山区地带。这种地震威力虽大,但多分布于人烟稀少之地,对人类威胁相应减少。
  ⑵ 断裂弹爆式。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炉火上水壶内的蒸汽压力超过壶盖承压极限后,壶盖被斜状顶起,气体从最先开裂之处突然释放能量,尔后,壶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又迅速落下来,(见图11)有时连续重复以上现象。


                    图11、壶盖弹爆式释放能量示意图

  一些气爆地震也以类似方式释放能量,大体过程是: 当地下密闭围岩中的高温高压气体压强超过围岩的承压极限后,撑开围岩的最薄弱部分——断裂处,使断层象壶盖那样张开裂缝,气体从裂缝某处突然向外释放能量,释放后断层在自身重力下回落或合拢,由此造成的地震就是断裂弹爆式气爆地震。事实证明,分布广泛的破坏性气爆地震,往往以此种方式释放能量。(见图12)



                     图12、断裂弹爆式气爆地震示意图


  这种地震是破坏性地震释放能量的主要方式。海城、唐山等地震的主震均是以此种方式释放能量的,对人类危害很大。
  ⑶ 鼓包开爆式。海城地震序列中的地炮现象,表现为平地鼓包后爆开,释放一股青烟,伴有较小地震,这也是地震释放能量的方式之一,它的发生机制大体是这样的: 地壳深部高温高压气体上升到近地表后,由于受地表某些物质的阻塞,在那里积蓄起来。随着气体的不断增多,压力越来越大,阻塞物质抗不住气体的作用力,被鼓包后崩裂,气体以猛烈方式向外释放能量,造成周围物质震动,它与大量进气的气球被撑崩的道理有相似之处。(见图13)




                     图13、鼓包开爆式气爆地震示意图

     这种地震能量较小,除地表鼓包处可直接造成破坏外,一般不造成多少危害。
     ⑷ 稠粥喘爆式。在炉火上做一锅较稠的粥(米、面粥均可),不一会儿,锅内就会间断发出噗、噗的响声,气体不断冲破粥层的阻力,以喘爆方式向外释放能量,使粥面发生轻微震动。地下高温高压气体,冲破阻塞它运动的粘稠或塑性物质,如已液化的沉积层、熔岩等,向处释放能量时,也会出现象稠粥那样的喘爆现象,造成局部物质的轻微震动,这就是稠粥喘爆式地震(见图14)。



                     图14、稠粥喘爆式示意图

  这种地震既有外释型,又有内释型,震动很小,除喷气口对地面造成一些破坏外,一般不造成多少危害。
  下面,我们把以上谈到的地震类型和地震释放能量的方式列图如下(图15):



                     图15、气爆地震类型和释放能量方式示意图


  一次大的地震序列(前震、主震、余震),以上各种类型和释放能量方式的气爆地震往往混杂发生。


    注:   2008年 汶川地震后的6月12日,《人物周报》以“王申存:独步地震领域的科研迷”为题,报导了他三十二年默默研究、探索地震奥秘的事迹,并将他写的《泄露天机----地震奥秘篇》1--- 4章全文发表。《泄露天机-----地震奥秘篇》,又名《地震新说》、《地震气爆论》,是著者王申存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不久,根据地震时出现的光(闪光)、声(爆炸声)、气(气体冲破地层腾空而起)、震(地震)“四象同源”的气体爆炸现象,受近邻一理发店锅炉发生气体爆炸事故时出现的类似现象启发提出来的,经多年艰难研究探索、模拟试验,终于在1981年10月初步完成了较系统的地震气爆理论,为地震世界难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发表于 2009-5-10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已收藏 139
发表于 2009-5-12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先生的文章和《地震成因新说》有相似的地方,使到我觉得惊讶的是:都想到了“通路”。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有相同,就是通过实验来论证。
也不知到文章是否完结了,如果完结了,文章的主体思想是爆炸性气体冲击引起地震。思路与岩浆冲击说的思路大体相同。
有人争论过,在地震成因中究竟是岩浆冲击说正确还是断层成因说正确。探测结果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震未能探测到岩浆的活动。于是在火山活动活跃的地区重视岩浆冲击说,主流科学界就比较重视断层成因说。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公公婆婆都只是注重单力引起地震。牛顿教导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出现的原则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实际上是公公婆婆都有理,压差力(能引起爆炸冲击)和应力都在地震中发挥重要作用。
公公婆婆其实一家亲,两者融合才能反映出事情的真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5 20: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