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gdan 发表于 2012-7-17 10:16

分享:以電訊號偵測進行地震預測之研究

2012台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以電訊號偵測進行地震預測之研究

Study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by Electrical Signals Detection

林湧森* 朱子豪** 王瑞源***

Yung-Sen Lin          Tzu-How Chu          Ruei-Yuan Wang

壹、前言
日本311形成的三合一(地震、海嘯及核災)災難,讓世人見識到地震的破壞威
力,並不得不重新審視災害帶來的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等各方面的影響。故若能
在地震發生前,預先測獲其發生時間、地點、規模,則能夠在大地震來臨前,事先疏
散居民、關閉核電廠、停駛高鐵、關閉機場及採取其他應變措施,應該可以大幅減少
地震帶來的傷害。據研究顯示,在地震發生前,會有許多異常的前兆形成,譬如電磁
波、增溫(紅腫說) 、磁場、電離層、次音波、水井水位、應力、動物行為(黃贊,
2006;陸明勇,2007)等的異常變化,或者地震雲、地光的形成等等現象。惟上述大
部分的研究,僅能測知地震即將產生,卻無法有效的瞭解地震發生的確實地點、時間
及規模,因此,地震前兆的偵測仍係諸多科學研究者的努力目標。
基此,本研究主要係利用電子偵測儀器,並以植物(分別為番茄及提燈花)作為
介質,用以偵測地震發生前大氣中所產生的電能量,觀測其地震前的電訊號波譜型態
,以測知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及規模。據悉,植物電訊號的研究在學術界已有 140
年的歷史,而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番茄,番茄電訊號的研究亦有 30 年的歷史,番茄
對於火燒、冰塊、機械性傷害會產生電訊號的反應(Fromm & Lautner, 2007) 。典型的
番茄電訊號之頻率為0~0.02Hz,訊號大小(電壓)為5~50mV,訊號持續時間約為
半小時至一小時。惟本實驗於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大陸四川汶川 8.0 地震前 5 天,在
番茄介質電壓量測實驗時,觀測到異常的電訊號產生,其頻率為0~12Hz,訊號大小
(電壓)為3~80 mV,訊號持續時間為 5天,與典型的番茄電訊號呈現,明顯不同。
經過後續的追踪觀測與分析,證實此類電訊號係與地震有關,並經統計與分析後,歸
納出地震發生時間的預測初步模式。   
                                                
*      威盛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業務主任
      Assistant Sales, We-Think Insurance Broker Co., LTD.
**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空間資訊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Postdoctoral Fellow, 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Center, 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ttp://www.gis.tw/tgis2012/Docs/paper/A4/A4-10-林湧森-以電訊號偵測進行地震預測之研究.pdf

文章下载:

xiangdan 发表于 2012-7-17 12:04

本實驗於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大陸四川汶川 8.0 地震前 5 天,在番茄介質電壓量
測實驗時,觀測到產生異常的電訊號。其頻率為0~12 Hz,訊號大小(電壓)為3~80
mV,訊號持續時間為 5 天,與典型的番茄電訊號明顯不同。從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
川 8.0 地震前 5 天到地震發生後 1 天為止,番茄電訊號的型態如圖二。經比對此訊號
的型態發現,與任何已知的植物電訊號型態具有很大的差異,看起來非常特殊。同時
發現,該訊號在地震前5天開始產生,並有些許增強,接著在前3天時訊號逐漸放到
最大,之後又漸漸變小,至地震發生當日才又出現短暫而稍大的振盪訊號,隨後訊號
即消失,惟地震後1日又發現短暫放大的振盪訊號。此次的觀測,推測其訊號型態應
與地震有關。


番茄電訊號的型態如圖二

山水如屏 发表于 2012-7-17 14:19

很有趣的探索领域,不过震例还是太少,不知道其它地震事件前后反应如何?更为复杂的是,这一期间2008年5月8号日本还有个M7.1,5月10号马里亚纳群岛有个M6.8,番茄表现与这两个地震有无关系?如果有的话,那上图反映的究竟是震后反应还是震前异常?如果只与汶川地震有关而与其它无关,那又是为什么?

很多业余爱好者在分析地震的时候,往往先入为主认定某种异常是前兆,然后怎么看怎么像。其实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笔者并不否认利用生物预测地震的可能性,但提出某种理论方法的时候,证据理由一定要充足。

pupil12345 发表于 2012-7-17 15:32

这个方法在《少年地震预报活动》少年儿童出版社 1978年11月第一版 统一书号:R13024*34
中就有了

山水如屏 发表于 2012-7-18 12:36

回复 4# pupil12345


   
    这也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现在很多业余爱好者开展的预测实践,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做过,然而随着“群测群防”运动的衰落,很多东西都被遗弃掉了。现在的地震民科很多都在走以前的老路,重复劳动、重复投入,甚至重复前人的错误,这是很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可以说,缺乏传承也是制约民科发展的因素之一。相比之下,正统科学比较重视研究成果的保存与继承。像万有引力定律是几百年前的研究成果,阿基米德定律更是两千多年前的传承。而民科则是各自为战,既不管别人怎么搞,更不知前人怎么搞,仅凭一句“我要创新”就把历史积累都抛到九霄云外。就拿地震云来说,一天到晚对着天空拍照片的人不少,然而键田(提出地震云概念的著名地震民科)所著的《地震云》有几个人看过?现在的民科是每个人都另搞一套,几乎谁都是推倒重来,有什么东西是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山水如屏 发表于 2012-7-18 13:52

pupil12345 发表于 2012-7-19 14:16

回复 5# 山水如屏


    没错,所以经典的论文著作一定要读;文献一定要调研,这才谈得上创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以電訊號偵測進行地震預測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