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为了说明在物理学里是不可能的,下面,我们从水的相图来进行分析。 首先假定,杯子底下空气的原始状态是处于相图中的A点(假定环境温度是8°C),玻璃杯加了热水之后,这一小空间里的气体温度必定随着升高,(假定是升到了40°C,玻璃杯底下的玻璃板的温度升高到了15度。)那么,这时原始的空气状态,就从A点移动到了B点。图中,B点的垂直坐标比A点高了一点,那是因为气体受热之后膨胀的结果,如果我们假定这个杯子底下和玻璃之间是密封的,那么杯子底下的压力必然会升高。如果是不密封的,那么就会有一些膨胀起来的气体会从杯子的底下泄漏到杯子的外部来。不管怎样,从上面的分析,从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杯子的底部的空气在加热之后,里面的压力至少要比外部的大,所以外部的气体是不可能往里钻的。当然水蒸汽也不会从外往里钻。 因为没有水蒸气从外部向里钻,所以,我们单独考虑这个空间里倒底有多少水分。再假定这个实验的原始状体是处于饱和状态的,那么从8°C的状态我们可以查表得到8°C度的水蒸气压力应该是,900Pa也就是万分子一的大气压。如果这900Pa的水蒸气全部都转变为水,那么这层水的厚度也只有一微米的厚度。显然这样的一层水是不可能被肉眼看到的。再说,这些水蒸汽也不可能全部变为水。 霁雪原创
那么这个压力差是从那里来的呢? 关于道尔顿定律,我们有必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为,很不正常的,在气象学中几乎不承认这个定律,我们通常听到的所谓“水气输送的话题”实际上就是违背这个定律的一个表述。 因为无论水蒸气对于空气来说或是空气对于水蒸气来说,他们互相都是看(感觉)不到的,他们的运动规律只服从于自身的压力差。 外加的气体的压力存在与否都不会影响这种气体的运动规律。 这个证明“道尔顿定律”的实验可以这样进行; 准备一个亚密封的气室环境。亚密封的程度以当这个气室在抽真空之后,可以在比较长(例如5分钟或1小时以上)的时间才因外界气体的侵入而达到内外压力的平衡,为好。 在这个气室上安装压力表和氧量计,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多次的实验确定这个气室的泄压平均时间。在这个期间,我们可以通过氧量计和气压表看到,从外部渗入到气室的氧气和氮气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现在,我们把这个气室充满氮气,甚至可以大于外界的大气压。在这样的情况下氮气必然会往外泄漏,但是,外界的氧气是不是能在气室里面压力远大于外界氧气压力的条件下进入气室内部呢? 如果按照道尔顿定律,那么各种气体将各行其事;而如果按照目前气象学的观点,气体之间可以互相输送。那么氧气就不能进入气室的内部特别是在气室内部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的情况下。 于是,实验揭晓了, 很不幸,气象学的说法错了。 外界氧气在气室里面的压力大于大气压的条件下,渗入气室内部了。氧量表的读数上升的速度和平时抽真空的条件下的上升速度几乎相等。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充满氮气的有高压的气室,氧气的渗入速度和这个气室抽真空的时候的一样快。氮气确实被氧气视为真空。 啊好了,道尔顿定律我们用实验复证了。 霁雪原创
根据资料我把这些分子簇成分的分压力和水蒸气的两相线作一个比较。因为两相线已经是经过了无数的实验证实了的。所以我根据道尔顿定律,假定这些分子簇成分的总压力就是两相线所代表的压力,如下图所示。 从这个图中,我们看到,各种不同的水蒸气成分,在温度变化的条件下发生的水蒸气成分变化的复杂过程。 这一个过程的存在,实际上对现代科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例如,我们一直在讨论的相对湿度,从这个图来分析,到底是所谓的“相对湿度”测量到了哪一条成分的曲线呢?有例如讨论到实际的蒸发和凝结过程,这些水蒸气成分是同步地从液态的水中蒸发出来,还是只以其中的一种的状态蒸发出来的呢?……、……、……??? 一系列,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接应不暇。 但是就本主题的杯底的水,我们可以有一种新的假设; 假定这些水蒸气成分中只有2个分子的水蒸气可以直接凝结为水。那么当水蒸气的温度从310k下降到280k的时候,水蒸气中的大分子团簇就会发生相应的分解过程。我们可以注意到,水蒸气的分子总数在这个温度范围里并不是和压力同步地升高。而是变成了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当处于一个大开放环境的时候,这个过程是平缓进行的,我们不能发现水蒸气有任何的相变发生。 但是,一旦这个过程发生在一个相对密封或绝热的环境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当温度的降低要促使总分子数缓慢减少的时候,2个分子的团簇成分本应急速的减少,但是由于其他分子团簇(特别是28水)的分解,一个(28水)可以分解出14个(2水)来,所以(2水)成分反而要迅速的增加。 因为处于一个密封或绝热的环境,所以这些2个分子的水蒸气成分就必须以凝结水的形式从空气中释放出来,以保证2个分子的水蒸气成分不会超过饱和。 而在这个过程的同时,其他的分子团簇成分必然地因为发生了分解而造成分气压的降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是处于绝对的密封状态,这些刚凝结出来的水就会很快的重新蒸发回到这个密封的空间中去。 但是如果是处于一个亚密封的状态,那么内外的气体就会克服亚密封的阻碍发生移动。(28水)、(20水)因为发生的裂解分气压必然地比外界低。于是这些成分的水蒸气就要往杯子的底下钻。但是对于(2水)成分来讲,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通过亚密封的缝隙往外界排出,另一种是通过相变化成露水凝结出来。因此,这时就要看亚密封的条件了,亚密封的条件越高,气体的漏泄越少,(2水)化为凝结水的比例就越高,杯子底下的水就会越多。 显然,我们可以在做实验的时候把杯子用重物压住来验证以上的理论分析。 很幸运,无论多少次实验我们都发现,在压了重物的杯子底下,出现的水总是比没有压重物的杯子地下多。 这样实验的结果和理论分析是统一的 霁雪观点
其结论是:天空里的水蒸气是在包括地应力在内的各种外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云。因而当地应力发生变化的时候,理所当然地会影响到天空里的云像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地震云。 这个说法和气象学最不同点就是,天上的云,本来就是地应力场在内的外力作用所造成的。
使用道具
难道是既有冷凝水,又有热凝水?或者说只要有温差,水分子状态就要变化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5-8-30 16: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