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复 6# tanlilin
前面那个关于“纵波”的问题,只是想试探一下版主的物理学功底。虽然没讲透纵波的特点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同轴”,但对于P波来说它们一般以陡倾角出射地面,因此造成铅垂方向的地面运动,也就是“上下一跳”的直观感受。值得注意的是,纵波也可能是“下上一跳”,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已经发现P波到达时地面的初始振动有时是向上的,有时是向下的。呵呵。
您认为“在地震方面的理论很多,还无法说谁对谁错”。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理论”是缺乏科学论证或者经不起论证的。就以guangduan网友提出的“熔岩撞击说”来讲,如果熔岩向上撞击地壳是地震的“唯一原因”,这种模型无法解释为何震源上方的地表会产生侧向(水平方向)晃动的现象(用地震波理论很容易解释,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以陡倾角出射地面时就表现为水平晃动,所以也称横波);另外,前面提到的P波向下的初始振动现象也无法用“熔岩撞击说”解释。对于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的面波就更无法解释了。
笔者前面举过“举石头”的例子。有人看到地震预报遇到困难,就怀疑地震学家的科学水平,继而对整个地震学体系产生怀疑,希望以新的“理论”取而代之。笔者认为,科学鼓励理论创新,但这种创新并非轻率的“推倒重来”。举例来说,我们目前对癌症治疗没有很好的办法,但没必要把现有的临床医学、群体医学、基础医学全都废掉重新搞一套医学理论;如果遇到疑难病症都要“推倒重来”,医院非乱套不可。假如高考成绩不理想,是否需要退回小学重新读起呢?呵呵。
应该说,目前的地震学理论距离准确预测尚有很远距离,但其理论体系主要基于物理学和数学,且经过百年以上的大量验证,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譬如guangduan网友提出的“熔岩撞击说”,其实质是一种简单的“集中力”震源模型,很早就被地震学家“证伪”而用单力偶、双力偶模型取代。多说一句,即便是频频批评地震局的“天灾委员会”专家,他们只是在具体的预测方法上有不同意见,并非要推翻现有的地震学理论,耿庆国给记者讲地震的时候也要说“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表面波”,呵呵。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地震学并不否认地震有多种成因(绝非楼主所谓“唯一原因”,呵呵),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人工地震等,这和提出新“理论”是两码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