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95|回复: 1

转贴:写给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6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贴:写给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一封信
来自:【原创】园外芳草地 ----秋翁感悟
http://blog.163.com/leader_z@126/blog/static/80301332200810692419252/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张立仁同志: 您好。

寄去《无线电测震研究及讨论》一文,请您指正!

希望您能够将此文推荐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钱家栋同志看看,这种新方法,是否对当今地震预报还有价值。

地震预报在今天仍然是无法攻克的难题,为什么无法攻克?我认为完全是由于采集数据方法和处理数据方法不正确,结果肯定无法认识地震前兆,也无法积累可靠的地震前兆资料。中国地震工作者在方式方法上不正确。需要从困厄中找寻生机,一旦突破便可以迎来新局面。   

第一,采集数据问题。

现在使用自动记录仪器记录的数据,是平面二维空间数据,振幅大小记录不出来异常信号内容,更加谈不上识别干扰,只能够画出整个信号叠加的边缘,不太容易反映地震前兆。

无线电监听方法,获得立体三维空间数据,对各种干扰进行层层分析,从整体上,变动中,从多层次,多侧面去把握它们,才能真正锁定到有效的地震前兆信息,并且能够迅速搞清楚干扰信号产生于何处。

早在八十年代初,我曾经同国家地震局张以勤同志谈过我的观点。张以勤同志认为,只有使用仪器记录下来的数据和资料,才是研究讨论为界限的科学东西。我认为地震预报是个复杂事物,监测手段又只能通过间接介质预报。被测量的间接介质,自身有变化,其它外界因素都会有干扰,这样会对数据产生影响,采用线性思维方式是不够的,看不清楚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使我们无法真正积累有效的地震异常现象的资料。就是这个原因,积累可靠的地震前兆资料甚少

第二,处理数据问题。

地震研究是一项复杂事物,一般记录下来的地震前兆信号,是各种干扰信号叠加在一起的综合效果。如何把震源区构造变动引起的地震前兆信号从其他干扰信号中分离出来加以识别,这是处理数据的关键。

无线电测震是监听方法,将无线电信号经过耳朵听,由大脑分析,接受到的多种无线电信号立体识别,进行层层分析。例如:窗外各种声音叠加在一起,在自动记录仪器的记录纸带上,则是一个大振幅的信号,里面是什么内容呢?不知道。使用监听方法就很容易将各种声音识别出来:汽车驶过的声音,是由远而近,还是行驶过去;知了的叫声,距离远近;说话的声音,是男声还是女声……。

《无线电测震研究及讨论》是1976年唐山7.8级强烈大地震之后,对一系列余震进行预测地震方法。在一年时间里,唐山附近先后发生五级以上地震将近25次,《无线电测震研究及讨论》经反复实践,证明预报地震能够提前三天,对临地震预报特别准确。

人类为地震预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地震的成因极为复杂,不同地质条件异常反映肯定不同,连地震专业人士都提出地震不可预报的疑问。可是临近地震前,很多动物比如:老鼠、狗、骡马等,临地震前几天却都有不同异常现象的反映,这已经是一个不争论的事实。既然动物临地震前有反映,说明地震可以预报,而且预报地震并不复杂。反思这种局面,我们应该觉悟到在地震预报的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至少预报地震的方式方法要向动物能预知地震方法靠近。其实动物对地震的预知,也只是一个简单判断过程:

过去情况是那样的――现在情况突然变成这样――有地震,跑!

无线电监听观测方法简单易于效验,达到能够识别干扰信号,每次工作只是寻找几种危险干扰信号,其他干扰不去理睬,通常做法是今天信息比较昨天信息就会知道明天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采用分析判断式的处理数据方法,可以使我们地震预报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为解决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难题前进一步。我认为在地震预报方面需要开辟新的突破口。

希望您能够引起重视。

                                   秋翁感悟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秋翁老师的《无线电测震研究及讨论》是我看见过最好,最实用的文章,只要照着做,我相信本地大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但为什么....为什么不试试呢?可能是人的情感在变.....

木兰花令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智能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5-8-31 16: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