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三态》和《波粒二象性》谈地震成因问题:(作者:遠长江)2020、12、19日
物质三态:物质分气态、液态、固态;《波粒二象性》:波”是指波动性;“粒”是电粒子;“象”者,形态也,波和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态。地球上各类矿物元素物质,存在一个共同特征,从固态→液态→气态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波动性在步步增强;从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波动性在步步减弱;一般来说,地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因气态物质粒子分布密度稀疏,空间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大;液态物质波动性次之,固态物质粒子宻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小。比如水物质,气态水(水蒸气)的活动性、波动性最大,气态水(水蒸气)能引起風云、闪电、雷雨气象瞬间变化;液态水波动性次之,它可引发海啸、海潮、潮汐、江河洪流;固态水(冰山、冰洲、冰盖、冰河、冰川、冰雹、冰雪等)波动性最小。作者(速长江)认为,波粒二象性在空间(气态)表现最为突出;物质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受温度掌控,摄氏零度以下水变为固态,则天然波动性消失;再联系到南极洲、北极洲,两大冰洲没有地震发生过,就一目了然的事情了!所以说《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温度与物质三态。波就是物质波动性在地表的典型具体表现。地球分为三大圈:地壳岩石圈、地幔圈、地核圈。从岩石圈→地慢圈→地核圈,温度在递增,压力在增大,矿物元素物质三态:由固态→液态→气态(地核圈应为高压压缩气态物质,它具有巨大的爆发力和膨胀力,这是作者在此提出的独创见解)。那么,地球三大圈物质隐伏波动性:地核圈隐优波动性为最大,地慢圈隐伏波动性次大,地壳岩石圈隐伏波动性最小。由此可见,地震(指7级以上大地震)、火山的成因问题及震源、基源分布深度问题,都迊刃而解了!
地震按成因分类:
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潮汐地震(包括固体潮)、人为地震。人为地震又分为:水库诱发地震;核爆试验地震;人工定向爆破地震;…等。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为地震等,其动力源均來自地壳浅部引发的地震,而火山地震其动力源来自地球深处引发的地震。所谓成因是指地震造成的原因。地球深部动力源引发的顶级大地震是全球地震界研究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