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02|回复: 8

20年1月9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9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
罪魁祸首是否是高层房屋太集中,改变了地壳的运行规律

时间跨度从2012年到2020年,地震台官网可以查询到2012年以后世界各地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信息,2012年后,世界各地的高楼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

震级选取7级以上的较大地震,6级地震相当于释放一颗1.5万吨TNT当量的炸弹,属于强震,如果震源不深的话,可摧毁160公里范围内的建筑,地面的一般建筑将会受到严重破坏。

就目前来看,近两三百年来,随着人类科技的日益发达,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在我们看来,被普遍公认的结果是导致了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

对于大陆漂移的动力,现在还没有很确切的说法,不过我认同“对流”这一说法。在地核的加热中心,地幔软流层热量增加,密度减小,体积膨胀,产生上升热流,上升的地幔物质遇到地壳底部向四周分流,分流处的地幔物质驱使板块反方向运动,两侧板块分离拉开,地幔物质在此上涌,上涌的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两侧板块的边缘。随着温度下降,地幔物质密度增大,又沉降到地幔中,下降流处造成板块之间的俯冲和碰撞。

现在科技如此发展,说建的地下只有几年的保证期。做一下对比是多么的大的差距。所以说如今建设考虑最多的是消化居住人口,最大限度的或无度的实现利益极大化,业绩无限化,等等。现在的做法让人无话可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房山3.2级地震,这些地震小知识你一定要懂!】

生活研习菌
01-09 17:27
订阅
对于很多人来说地震都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不过值得让人庆幸的是中国不是属于地震频发地区,所以一般来说都是非常的安全。



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报道: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月9日10时11分在北京房山区(北纬39.77度,东经115.63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



虽然这次地震级数不是很大,但还是有不少人被吓到,直言自己睡在床上把自己晃醒了。

房山区政府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区内能感受到震感,暂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房山区地震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地震局相关领导和专家已赶赴震中区域开展震情检查、隐患排查等相关工作。



目前有人从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了解到,地震后暂未收到任何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的警情,目前未有救援出警。

那么如果遇到地震的时候需要怎么做呢,其实首先要安慰自己,不要过于慌张,随机应变,一定可以找到救生的方法。



如果你住在高楼,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切记不可躲到床下,但可以躲到床边,床的面积大,承受重量过多时容易压倒床下的人,而床边可起到支撑作用),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天地”锁“恶龙” 我国地质灾害预警能力实现突破】
2020/01/13 07:40:36新华社
“知道走龙吗?”坐在对面的巨能攀问道。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把这间弥漫着咖啡香气的实验室,照得温暖而舒适。然而这位地质专家的话,字字不离山崩地裂,“过去农村有句老话,叫走龙垮山,龙一过,山就垮!很多老乡修房子之前都要找先生定风水找龙,实际上是看建房选址会不会有地质隐患。所谓走龙,就是大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巨能攀教授所在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要找出这些地质“恶龙”,“锁”住它们的孕育变化,尽量不让它们造成人员和财产伤害。

2019年2月17日,贵州兴义市龙井村9组发生滑坡,这个实验室部署的自动化监测系统,提前53分钟发出红色预警,最终实现现场人员“零伤亡”财产“零损失”。

2017年,他们还两次提前数小时成功预警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

那些曾潜行地底、暴起肆虐的地质“恶龙”,在我国日益提升的科技水平面前,逐步显出身形,并被加以监视。

山间潜“恶龙”奈何难寻踪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已查明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

2017年6月24日6时,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天还没亮,村子背后的山岩崩塌而下,整个村庄瞬间被覆盖,造成10人遇难、73人失联。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裴向军主持调查该事故原因。他向记者确认,新磨村紧靠的大山,是上世纪30年代叠溪7.5级地震的震中,这次山崩是地震“后遗症”。经过80多年的发育,在一场并不成灾的小雨之后,由量变到质变,导致整体山崩。

据记载,叠溪地震是一场异常可怕的灾难。在那次地震中,叠溪古城垂直掉进岷江。地震还造成附近山川严重“内伤”,新磨村山崩说明,地质灾害发育的时间超过认知,异常缓慢但从未停止。

为何多次排危却没能发现这一隐患?裴向军分析,该处山崖陡峭,山崩处高出受灾村庄1250米,人类无路上去钻探;植被茂密遮挡地表,传统地质勘探手段很难发现灾害发育痕迹。

“地质灾害就像藏在山里的野兽,你很难看见它,或者扎到它。”裴向军说。

2019年8月14日,成昆铁路凉红至埃岱站间,突发数万方高位岩体崩塌,致17人失联,事前也没有发现地质灾害发育痕迹。类似情况几乎每年都会导致成昆铁路中断。

“我国近期发生的多起灾难性地质灾害事件,具有高位、高隐蔽性特点,传统排查手段已很难提前发现隐患。”前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说,这也是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痛点难点所在。

地质勘测技术求新求变

“须猕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

这些不是盗墓小说里的想象语言,而是出自唐代堪舆书籍《撼龙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前人总结的正是地质构造与褶皱特征。

长江上游江源文明从远古走来,在四川留下多处痕迹。距今5000余年的营盘山史前遗址,位于茂县县城附近。这个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巧妙避开了附近的三条地震断裂带。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陈剑认为,历经五千年来若干次强烈地震和地质灾害,营盘山遗址基本完好,仅在北端边坡上有轻微滑坡现象。这说明古人工程选址有清晰的避灾理论和丰富的避灾实践。

如今,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质灾害的发育有了专业辨识和描述,即通过工程方法探究地质结构发育程度,也就是钻探取样分析。

折多山顶,一台钻机不停地轰鸣,设计钻探深度1090米,用于探测折多塘断裂。据探测方中铁二院专家刘志军介绍,折多塘断裂是活动断裂,对施工影响极大,需要用深孔钻机来揭示它的物质组成和性状。100公里目标的勘测,需要上千个深浅不同的钻井。

钻探探测能获取丰富的数据,但对大范围地质变动情况掌握并不全面。特别在变化极大的横断山区、青藏高原,有时一个洞往前多打1米,获得的数据就截然不同。

我国地质勘测技术,走到了求新求变的路口。

从地面到太空科技锁“恶龙”

单个样本看不清,就多样本采样;单地样本看不明,就放大范围看。随着高新技术的普及,人类迎来了航空航天探测的新时代。

成都理工大学提出“卫星遥感+无人机测绘+钻探分析”的“空天地”一体手段,先对人无法抵达的区域进行风险划分;再通过卫星遥感探测和无人机测绘,自动在三维地形上“剥掉”植被,对地表变形幅度进行监测,识别出风险再投入传统工程地质勘探手段详查。

从贵州兴义和甘肃黑方台的预警实践可以看到,这套技术已经能将地质灾害预警做到53分钟倒计时。

在贵州兴义滑坡监控视频中,远处黑乎乎的一片山壁彻底崩塌,而在此之前53分钟,预警警报已经响起,通知附近人员撤离,无人员伤亡,过程完全在掌握之中。

这一技术也引入铁路建设领域。中铁二院员工刘晓辉,亲身经历了测绘装备的迭代升级:“以前测绘上山顶下深沟,靠一步一步地走。有时候为了测一个基准点,大早上出发,到指定地点砍一根大竹子竖起测量杆就往回赶,到山下已经是晚上……现在实现‘空天地’一体测量,GPS、北斗、航测、无人机,都参与到测量中来。”

渝昆高铁等工程勘探,也开始应用该新技术。中铁二院除了引进、创新了高分辨率航天遥感、无人机勘测、多孔对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等新技术外,还创新适用于高铁工程建设的岩溶地质相关理论,构建了风险评估方法。多位院士鉴定该成套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地底“寻龙”,空中“窥龙”,科技“锁龙”。我国地质灾害预警能力,已经开了大招。(记者吴晓颖、谢佼)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2年前地球内部发出奇怪“嗡嗡声” 】
如今科学家终于找出原因
原创:浪浪科技精选 2020/01/13 08:15
搜狐科学  收录 + 关注
原标题:2年前地球内部发出奇怪“嗡嗡声” 如今科学家终于找出原因

近日,《自然地球科学》刊发了一篇全新论文,揭秘了2年前地球内部一次异常声响的现象。

2年前,全球各地许多用于探测地球内部的仪器开始检测到奇怪的声响,其中一些敏感的地震仪更是检测到了一种“嗡嗡声”。

这种“嗡嗡声”突然爆发,大概影响了数百英里,持续时间长达半个小时。

随后研究人员对比了地震数据,发现马约特岛附近的印度洋曾在同一时间发生了相当多的地震活动。

简单来说,这座岛的海床上诞生了一座新的水下火山,新火山规模非常巨大,距海床有800米高,直接导致该地区发生了7000多次地震(多数震级很小无法感知),对比后发现,这座火山确实是在地底发出“嗡嗡声”时同时出现的。同时马约特岛也受地震影响沉降了17cm。

研究认为此次地震和板块运动导致该地区深层岩浆排入水中,引发共振导致了这种奇怪的“嗡嗡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南部近海首次观测到板块移动 或与大地震有关】
2020/01/16 10:31:00环球网

海外网1月16日电 日本内阁府2011年曾设立专门机构,预测将于日本南部近海发生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近日,本州南海槽陆海板块交汇处首次观测到板块移动现象,专家称可能与未来的大地震存在关联。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网站16日报道,日本内阁府的相关报告称,如果该地区板块剧烈移动,将引发最高里氏9.1级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并有可能引发巨大海啸。

日本历史上记载的大地震中,有十几场与该板块的移动有关,且都间隔90至150年。最近的“昭和东南海地震”发生于1946年,里氏8.0级,还引发了4至6米高的海啸。


根据相关数据建立的预测模型显示,本州南海槽地区发生里氏8至9级地震的几率,在2013年初为60%至70%,在2018年初则为70%至80%。

为了进行更精准的预测,日本海上保安厅在本州南海槽较浅处设置了15处观测站,截至2018年底,其中7处观测到了板块移动。位于纪伊水道海域的2处,则分别观测到大陆板块向东南方向移动了6厘米和8厘米。


参与研究的海上保安厅官员表示,观测到的板块移动现象,可能与“本州南海槽大地震”之间存在关联,该研究还有助于分析地震发生机制,制定新的防灾减灾对策。(海外网 王西洛)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本州岛接连传出噩耗,地下活动频频发生,当局已无能为力】
"

文/行走天涯

日本本州岛接连传出噩耗,地下活动频频发生,当局已无能为力

日本虽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但是日本国家却有一个劣势存在,那就是日本尽管面积不是很大,但却正好处在地震带上。日本每天都会发生大大小小超过十多场的地震,只不过很多次地震没有被人感受到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房屋建筑普遍偏向轻巧,而且几乎没有高楼大厦存在的原因,也是为了减少伤害和损失。

然而哪怕日本尽人事却也只能听天命,因为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环境不断被破坏,地球已经开始对人类反击了!而日本就承受了很多不应该自己国家所承受的后果,这是因为全球气温一直在不断上升,各种自然灾难频频发生!地壳板块相撞的频率远远超过了从前。于是日本国家自从2018年到2020年以来,接连发生着数场超过六级以上的大地震。甚至连同台风海啸以及火山喷发可能都在路上了,特别是日本国家的火山覆盖面积达到了上千座,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温泉如此出名的原因所在!

曾经对于日本来说有优势的地方,如今都已经变成了劣势,特别是日本的本州岛已经接连传出了噩耗。从2019年的十月份到2020年的一月份以来,已经接连发生了两场超过5级以上的地震。这些地震或都有可能引发海啸和火山喷发等等。而日本究竟如何才能杜绝这些自然灾难的发生呢?现在日本当局者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哪怕日本做到了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却没有办法让世界各国人都和日本一样保护地球,保护自然环境。

接下来日本还会继续接受各种自然灾难的考验,就只能祝日本能安然度过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观察到海槽陆海板块移动,如剧烈移动,或现9.1级地震和海啸】
作者:石兰(抄袭必究)

2020年以来,在全球范围之内的自然灾难可以说相对还是比较多,火山喷发,地震等灾难都出现过,而最近关于“日本地震”的消息可以说又上热搜了,虽然强度不是很大,但是波及的范围比较广,那就是在日本当地时间14日凌晨的时候,位于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了里氏5级地震,确实从5级的强度来说是不算大,但是日本关东多地震感明显,幸运的是这次没有产生海啸。当然从地震的分布位置来看,也是位于陆地区域,所以不太可能产生海啸。但是它产生的后续影响出现了,不少的人都在担心可能会出现新的地震,而在1月16日的时候,日本机构给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就是针对日本南部近海的一个变化进行了公布。

根据科学报告指出,在日本本州南海槽陆海板块交汇处,科学专家们首次(第一次)观测到板块移动现象,也就是出现了异常,并且称可能与未来的大地震存在关联。这不得不说确实可能一个大问题,当然专家也是通过观察来进行说明的,到底会不会地震我们暂时不清楚。我们还是来看看日本放送协会(NHK)的报告。数据显示,如果该地区的板块出现剧烈移动的话,将引发最高里氏9.1级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并有可能引发巨大海啸,这个预估强度可以说有点吓人,9.1级地震有几个地区能够经受得起?在全球范围之内找不到一个吧,这份日本公布的相关报告确实不是一个好消息。

当然,日本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地区,发生任何事情我们都不会感觉到奇怪,在历史上,日本也出现过强震,并且最危险的是,如今观察到的板块移动与记载中的大地震发生有“符合”的情况,也就是说有十几场与该板块的移动有关,且都间隔90至150年。最近的“昭和东南海地震”发生于1946年,里氏8.0级,还引发了4至6米高的海啸。日本给出这样的预测结果,也算是一个正常的事情,并且根据日本建立的预测模拟数据显示,在本州南海槽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是在不断的提升之中。在2013年的时候,该地区发生8至9级地震的概率为60%至70%,但是在2018年初的时候,新数据显示的数据则为70%至80%。

所以相当于是提升了10%的概率,如今日本已经在加强对本州南海槽的监测与观测,根据科学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底,其中7处观测到了板块移动。位于纪伊水道海域的2处,则分别观测到大陆板块向东南方向移动了6厘米和8厘米。所以说是处于一个比较危险的状态,当然这种移动也可能是属于正常的波动,在我们地球上,全球每天都有板块进行活动,这也是引发全球每天出现大小不一样地震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在每次全球出现大地震的时候,科学家们也经常利用板块运动来发布相关的报告,所以板块移动无论是在如今还是未来,都将可能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当然再次强调,这是日本公布出来的一个模拟预测数据,只能说具有参考性。

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全球科学界之中,地震至今都是无法进行预测的,是没有那么科学家或者专家能够做到的,所以说这里说的地震概率与地震预测不是一会事情,精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震等是无法做到。只能说人类还没有将这方面的技术研究透彻,可能板块运动是属于一个“活动性”的,这也是科学家们难以预测地震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不能肯定它们下一步是往什么地方移动,必然就没有办法做到精确预测,当然还存在其他方面我们就不说了。地震无法预测,但是地震预警在科学界之中是说得最多的,并且地震预警已经算是在全球范围之内建立之中,最终科学家们的目标是实现全球地震秒级预警,这就是建立的原因之一,能够大大缓解地震带来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看看2020以来的地震情况,根据中国地震监测网科学数据显示,1月全球已经发生了4次6级(包括6级)以上的地震,其中最强的一次为波多黎各附近海域的6.5级地震,而5级(包括5级)以上的地震次数为16次,出去4次强震的数据,也就是还有12次,相对来说却还是不少了,当然地震的发生是常见的事情,只要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就好,我们也期待科学家或者专家们早点建立好预警系统,未来将可以更强度的减少地震的影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第5个6级以上强震,出现在地球南边,】12小时余震4.9级
趣味探索讯 在崭新2020年里,地球人类又有多项新的太空发射任务,尤其是我国,预计在今年7月23日发射火星1号火星探测器,计划在今年10月份左右发射嫦娥5号月球探测器,所以在新一年里,人类科学技术可以说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未来殖民火星也变得指日可待,不过即便科技如此发达,还是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比如飞往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还有地球上的地震预测。

今年这才刚到1月19日,又有一个强震出现了,根据我国地震台网最新数据显示,在2020年1月19日0时38分13秒,位于地球南边的印尼伊里安查亚省出现了一个6.0级强震,精确坐标为南纬-2.82度、东经139.35度,震源深度为40公里。之前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报出数据总是会跟我国地震台网数据有些小差异,比如震级和震源位置,不过这次双个机构数据竟出奇地一致。

这是自2020年以来的第5个强震,所以今年的大地震来得的确有些多,而这次地震是发生在陆地上而不是海洋上,所幸的是人口密集区距离地震点比较远,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供详细地区信息显示,大约住着62248人的印巴布亚阿贝普拉地区距离震中约147.1公里,大约生活着134895人的查亚普拉距离震中约为157.9公里。

虽然此次地震震级不小,但是美国宇航局对损失情况给出绿色警报,这意味着对经济损失影响比较小。美国海啸预警中心随后进行了跟踪观测,并确定没有海啸威胁,所以印尼这次6.0级强震给人们造成的影响算是微乎其微。不过在2020年1月19日12时14分,还出现了一个4.9级余震。而根据地球地震统计数据显示,印尼伊里安查亚省实际上位于地震多发带,意味未来有更多地震发生。

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边界线有4000多公里长,从澳大利亚大陆和珊瑚海的东北向西延伸,直到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海岸相交,有地震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每年以约95毫米的速度向东北偏东方向移动。自1900年以来,共发生了13次7.5级以上大地震,2007年4月1日还出现过8.1级特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事实上这里也属于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部分。

不管目前人类科技达到一个什么样高度,还是无法做到地震精确预测,这是因为地球内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由数万种不同元素组成,而且每一处温度和密度又各不相同,每一处所能承受的应力又有所不同,所以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确很难预料。这也正说明人类对地球本身的研究还不够,有待进一步研究。有趣的科学探索内容请关注唯一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第5个强震出现,等级6.3级,】1月最强依然是6.5级,地球躁动?
作者:文/虞子期

在地球上,地震是火山喷发,风暴等自然灾难之外,威胁地球生命相对较大的一个自然灾难,所以在每次出现地震的时候,很多人都表现非常紧张。而在北京时间19日0时38分(也就是凌晨),全球又出现了一个强震,这是位于印尼巴布亚省查亚普拉县陆地区域的一次强震,等级大小为6.3级,震源深度为56公里。美国地震调查局标注为6级,我国地震监测网也显示为6级强震。根据印尼监测中心表示,本次地震没有产生海啸,所以也不用太担心,但是警告说震中附近有可能发生余震,这个需要注意下,在该地区的朋友需要多多防御一下,地震的突发性比较强。

印尼是属于环太平洋地带的一部分,所以说出现地震也不是一个奇怪的事情。根据科学记录数据显示,印尼几乎每年都有数千次的地震发生,并且在2018年9月的时候,该地区还出现了一次7.4级强震,并且引发了海啸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说印尼也是全球强震最多的地区之一,印尼本次的6.3级强震是本月的第5个强震,如果依照中国地震监测网数据显示,也是1月以来的第2个6级强震,所以单从这个数据来看的话,相对来说我们全球的地震还是比较稳定,地球并不是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所以大家不要猜测我们地球进入到什么活跃期了,躁动了,以数据为准就行。

上面我们也说了,这是本月的第5个强震,那么这月6级(包括6级)以上的地震总计就是已经发生了5次,最强的依然是位于波多黎各附近海域的6.5级,该地区还有一次6级。其次就是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6.4级强震,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还有一次6.3级,而5级(包括5)级以上的地震次数已经是达到了20次,去掉5次强震的话,也还有15次的存在,所以说这个地震的次数还是相对较多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地震而言,都是没有影响的,这就是出现地震之后最幸运的消息,当然我们也不希望地震有什么影响,在全球范围之内都是如此,毕竟是属于自然灾难的。

在2020年以来,我们确实也看到了不少的自然灾难,在全球范围之内,还有野火,强风暴等自然灾难,所以说地震是一样的。地震在科学之中无法预测,这个也不是我们第一次说了,一般来说,地震的发生都是因为板块运动或者断层的滑动(移动)所导致,这也是科学家们判断地震的一个基本情况的主要指标,所以在每次较强地震出现之后,进行断层带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产生了重大地震的时候,这个分析是更加的常见,这也是科学家们进行未来地震说明的一个可能性指标,也就是例如日本,美国经常说的某个地区发生地震概率有多大。

当然,对于这个指标来说,也还是一个概率问题,并不具有一个精确说明地震的发生,例如从0%到100%(不包含边界),这个概率完全是不确定性的,而分析这种概率,科学家们一般都是根据板块运动或断层带滑动的情况,结合历史性的地震数据,然后给予的一个结果,所以不是精确预测地震的数据,大家一定要明白,地震是无法预测的,这就行了,对于什么地震云,地震鱼以及生物异常现象,在科学之中都没有被证实过,所以不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因为在这些因素之中,会参合一些其他外部因素在里面,特别是生物异常的说法,这完全是无法进行确定的,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界说无法进行参考的因素。

地震无法预测,地震预警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全球发展的目标,地震预警主要是建立在地震波传播到破坏目的地之前的一个“警报”,相当于是人类的科学技术与地震波在时间上的一个竞争。所以说,是非常有用的,在如今提前几十秒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见的事情,未来全球将可能会迈向秒级预警的状态,这个是比较令人期待的,那么减少地震的影响也是“指日可待”。我们一起支持这项技术的发展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智能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5-8-30 05: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