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9-29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身边的楷模”】系列宣传第7期:——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洪德全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2022/09/29 16:30 北京市
已关注
X
洪德全,男,1982年10月生,汉族,安徽寿县人,高级工程师,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硕士研究生学历,同年到省地震局参加工作,主要从事震源机制、接收函数和背景噪声研究,2017-2018年赴美国莱斯大学留学访问,现任安徽省郯庐-大别地球物理研究中心结构探测与情景构造研究室主任、蒙城地震监测中心站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坚守地震监测预报这一初心使命,坚持学术创新,用科技成果引领监测预报发展。
牢记使命,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他坚持用党的最新思想和理论武装头脑,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视学习、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努力实践和探索,不断丰富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他深知学习的责任,把学习责任与岗位责任并肩。注重改进工作作风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昂扬斗志精神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他深知作为一名新时代科研人才必须切实增强自身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夯实筑牢高质量发展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做政治上强、思想上硬、业务上精的新时代高素质科研人才,为安徽省地震局科技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作出应有贡献。
立足前沿,刻苦钻研,不断取得科研成果
密切跟踪科研发展的前沿动态,追求利用最新科技解决当前监测预报难题。跨学科使用地震学和大地形变综合研究首次揭示了安徽省霍山地震窗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运用多种方法对安庆地震、高邮地震和阜阳地震的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和地震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采用三维高精度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郯庐大别深部构造特征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科研工作中主动寻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等局外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开展基于光纤和背景噪声的地震风险预测和震后应急综合系统,在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积极申报科研项目,2021年、2022年连续获批两项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发展团队,培养人才,推动科研整体提升
组织申报2021年“安徽省重磁电震综合探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担任密集台阵组组长和导师助理。负责组织创新团队任务书编写、创新团队科研项目开展等各项工作,带领团队成员探索背景噪声高精度成像、背景噪声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重震联合反演、航磁与重力的综合分析等多种新方法。带领团队成员掌握了拓距相移法、三台干涉法、GSurface联合反演等最新数据处理和成像方法。积极将团队研究成果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城市活断层探测。一年多以来获批项目11项、发表文章21篇。负责组织团队中期考核答辩,获取优秀。
多岗锻炼,开拓视野,阅历能力双向进步
2014年主持预报中心测震研究室工作,在安徽省地震局首次提出自动化会商系统的概念,并成功开发应用。在金寨震群的应急会商工作中获得陈颙院士的充分肯定。指导市局台站业务人员开展地震条带和空区研究,提升业务人员预报水平。2019年担任预报中心综合室主任,对市局台站会商进行系统改革,提高市局台站会商质量;制定市局台站会商评比办法,推动市局台站会商报告编写水平整体发展;创新地震大形势研究思路,首次提出南华北地震区概念,对华北地震活动期幕活动规律做了系统分析。2021年担任郯庐大别研究中心结构探测与情景构建研究室主任,开展多期密集台阵研究工作,承担多个城市活断层深部构造研究专题,首次将密集台阵背景噪声方法应用于城市活断层探测。2022年5月到蒙城地震监测中心站挂职站长助理和党支部书记,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定制新上班制度,明确科室职责,开创虚拟人员分配新模式,带领党员同志完成中心站数据库建设,启动中心站智能会商系统研发工作,带动中心站改革快速发展。
逆行泄洪,挺进大别,不畏艰险完成任务
受到疫情和汛情影响,重点项目进度缓慢,为抢回宝贵时间,组织党员同志冒风雨、顶艳阳在淮河流域的泄洪区里紧锣密鼓地开展流动布台工作,沿途遇到日夜值守的抗洪干部和解放军战士,同志们倍感骄傲。虽然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但大家一起组成了泄洪区里的逆行者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协调郯庐大别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蒙城地震监测中心站和金寨地震监测中心站专家奔赴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布设短周期流动密集台阵,山区开发程度较低,工作地点附近没有住宿条件,为了避免第二天走回头路耽误工作时间,带领团队成员工作到晚上八九点,打着手电筒,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当天计划的所有点位。密集台阵采集的数据为探测大别山地区地壳结构、倾听地球脉动奠定良好基础。
防震减灾融媒体安徽通讯站 出品
来源:机关团委
编辑:王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