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引自《谷歌地球》的官方说明,可供参考: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从太空观察地球上的云层模式主要依靠两类环境人造卫星:对地静止轨道卫星和近地轨道卫星。分布在赤道上的至少 5 颗对地静止轨道卫星即可描述每小时更新的全球气象模式。对地静止轨道卫星位于赤道上空 36,000 千米的有利位置,但星载传感器并不能“看清”南北极附近很高纬度的情况。近地轨道卫星通常每 90 分钟就从南北极上空的高纬度地区飞过一次,因此它拍摄的图像可以很好地补充对地静止轨道卫星图像,从而提供覆盖全球的图像。即便如此,由于每一次卫星观察都代表云层模式的一张“快照”,每张快照拍摄的时间都略有不同,而下面的云层本身却处于持续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因而这种卫星数据合并工作是很复杂的。
我们看到的卫星云图,都是由一块块分区的观测数据拼接而成,这一过程非常复杂。那些大面积的平行条纹,应该是近地轨道卫星数据合并过程中算法产生的干扰,或者是google earth软件显示的问题。这样的算法问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很常见的,譬如地震震中的经纬度我们一般取精度到小数点后1位,但是在大比例尺绘图中,就会出现地震呈现“网格状”整齐分布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