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3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于极端的无耻,过了几天,他居然作出蛋定的若无其事的样子来给大家“科普”来了:
我来继续科普,呵呵
人造卫星依轨道高度可以分为三类:
1、高轨道卫星、亦称同步卫星。这种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它的轨道平面必须与赤道平面重合,且位于赤道上空一定的高度上(36,000千米)。从地面上看,卫星保持不动,故也称静止轨道卫星。
2、低轨道卫星、亦称近地轨道卫星,一般轨道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大多数人造卫星在近地轨道上,它们的运行速度大约是27400km/h,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大约在90分钟左右。
3、中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介于前两者之间,大都是导航卫星,例如GPS(20,200千米(12,552英里)), 格洛纳斯系统 (19,100千米(11,868英里))以及伽利略定位系统(23,222千米(14,429英里))。中轨道卫星运转周期在2至12小时之间。
对于此文在谷歌地球中截取的白令海峡上空云图,有人认为“我们看到的云图绝大部分是静止卫星拍摄的,它的图不是一块块儿拼接的。”对此问题,谷歌地球的官方说明已经很清楚不过:
=======================================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从太空观察地球上的云层模式主要依靠两类环境人造卫星:对地静止轨道卫星和近地轨道卫星。分布在赤道上的至少 5 颗对地静止轨道卫星即可描述每小时更新的全球气象模式。对地静止轨道卫星位于赤道上空 36,000 千米的有利位置,但星载传感器并不能“看清”南北极附近很高纬度的情况。近地轨道卫星通常每 90 分钟就从南北极上空的高纬度地区飞过一次,因此它拍摄的图像可以很好地补充对地静止轨道卫星图像,从而提供覆盖全球的图像。即便如此,由于每一次卫星观察都代表云层模式的一张“快照”,每张快照拍摄的时间都略有不同,而下面的云层本身却处于持续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因而这种卫星数据合并工作是很复杂的。
=======================================
从以上文字可知,对于此文讨论的白令海峡这样的高纬度地区,云图主要是依靠近地轨道卫星而不是静止卫星拍摄,必需把一块块分区的观测数据进行拼接(数据合并),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