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汶川地震发生后,网上批评地震局的言论很多。很多人骂专家无能,骂部门失职,要求公开道歉甚至撤销机构,一夜之间地震工作者成了怙恶不悛的罪人。地震局真的有那么大的罪过吗?笔者觉得:如果我们把地震预报同癌症防治作一类比,也许会有些新的看法。
地震预报和癌症防治同是人类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据美国癌症协会报告统计,2007年全球死于癌症的总人数为760万人,几乎是汶川地震死亡人数的一百倍。汶川地震几十年一遇,癌症却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但是,尽管每天有两万多人死于癌症,却没有人骂医生无能,骂医官失职、骂肿瘤医院该撤。患者去世了,家属交完住院费、化疗费、治疗费后一声不吭回家办后事,也没人要求医院和医生道歉,好像自认倒霉一样。医务工作者的处境,确是很让地震工作者羡慕。
在笔者看来,两者的境遇之所以会如此迥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两者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力不同,个体死亡造成的叠加影响远不如一次单独的巨灾事件。癌症死人虽多,却是上百万个相对独立的事件(不像传染病),患者家属只是与自己的亲人生死离别,并不察知别人患病的情况,对他人的痛苦没有直接体会,癌症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悲痛被悄然分散。而地震灾害却是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感官冲击强烈,舆论报道集中,社会关注度高,群体效应显著,容易形成公众情感痛苦的合流。
其次,公众对地震预报和癌症防治的认知程度不同。与地震这种小概率事件相比,癌症天天死人,公众通过方方面面的信息传递,对当今医学水平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即便偶尔会冒出几个“神医”),对治愈癌症没有过高的期望,从而减缓了对医界的压力;而我国地震灾害发生的次数比癌症病例要少得多,大部分人对地震知识了解不多,对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水平缺乏客观的认识,容易受媒体不准确表述的影响,产生急躁心理和不满情绪在所难免。相比之下,在日本那样的地震多发地区,公众对于地震预报工作的压力要小得多。
第三,公众对相关部门职能的了解程度不同。很多人狭义地认为地震局就是“地震预报局”,地震预报不出来,地震局就是失职,就该撤销。实际上中国地震局的工作体系包括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紧急救援等等,地震预报只是其中带有科学探索性质的一项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几分钟内就迅速确定震中和震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报告国务院及有关单位,为后续救援工作争取了时间。但这些关键性的作用却往往被公众视作“马后炮”。而对于医学界来说,内科、外科、妇产科都在那里明摆着,治不好癌症还可以治别的病,公众并不会单纯因癌症难治而产生“医生无能”、“医院失职”的印象。
第四、两者面临的社会压力不同,地震预报承担的责任比癌症防治要大得多。一个医生可以公开发表自己对癌症治疗的看法,说“某某患者只能活几个月”,即便讲错了也不必担心会影响股市楼市。而错报地震的社会影响绝不是某些网友认为“大不了睡几天帐篷”那样简单,“宁可错报不可漏报”的观点出发点很好,但执行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地震局专家(也就是所谓主流专家)面对公众时往往出言慎微,这种做法应更多地视作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而不是什么政治因素。相反,一些“非主流专家”、民间爱好者的公开言论却往往被公众视作有水平,敢说话,这使得地震局在舆情应对中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之所以公众与地震工作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大部分还是沟通的问题,我们的宣传工作确有不到位的地方。但这种宣传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办个展览发本册子,应该像医学界对待癌症防治一样把更多真实情况展示给公众,而不是把问题神秘化:目前地震预报是怎么样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理论?用了哪些观测资料?捕捉到什么前兆现象?对于屡现网上的某某“国宝”、某某“奇迹”的说法,为什么不正面公示一下:该专家原话是怎么说的,报对过多少次?报错过多少次?所谓“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再比方说专家之间的内部争论,我们以前总习惯于采取回避的态度,遮遮掩掩反而引起公众误解,认为存在压制不同意见的现象。笔者觉得,不妨让这些“非主流”专家走到前台,给公众讲一讲自己的理论,甚至跟方舟子之辈来一场当面对质,让公众在真正的“对话”中了解我们的地震预报工作。
相信总有一天,地震预报会象癌症防治一样,不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
200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