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按:见到有网友讨论“日本提前10秒预警盈江地震”一事,笔者找出2008年写的一篇旧作,供作大家参考。
================
说实话,关于地震预报方面的文章,笔者并不愿多写。一来讨论地震如何预报,如同问医生癌症咋治一样,话题本就有些郁闷;而此文则要对国外地震同行的工作“指手划脚”,卖弄不说,更难逃嫉贤妒能的嫌疑了。
当地时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在几秒钟后即在电视上发出了地震预警信息。事后国内多家媒体报道说“日本气象厅提前10秒预报地震”,这一消息也引起了网友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此次地震伤亡较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气象厅及时发布地震预警(只造成10人死亡,受伤人数超过260人),还有人据此质问地震专家说:“你们不是说地震预报是科学难题吗?为什么人家日本预报出来了?”
在诸多评论中有一位网友的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次日本地震垮了多少间房屋?房子没有垮当然不会死什么人,如果房屋跟汶川大地震倒得差不多,但只死了几个人,我就认为小日本牛.”话虽然粗俗了些,却一语中的。笔者认为,了解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什么是地震预警?地震预警能起到多大作用?
首先,预警并不是预报。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地震波,一种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简称“P波”),另一种就是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到时差。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就是当仪器探测出P波后快速定位,在S波来临之前几秒到十几秒发出预警。这里不妨举个粗浅的例子:打雷的时候我们都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因为光比声音传播速度快。预警系统的作用就好比看到闪电后捂住耳朵,实际上是一种速报系统。日本的科学家并不能预知地震何时将发生,只是在(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到来前更快速地采取措施而已。这与地震预报其实是两回事。
其次、地震预警作用比较有限。这次7.2级地震之所以伤亡人数那么少,主要应归功于日本建筑物优良的抗震性能,而不是什么地震预警(这次地震并没有造成大面积的房屋坍塌),试问有多少人是在这几秒内跑出屋子去的?地震波到达前几秒或十几秒发出预警,对于核电厂、铁路的紧急制动或许有用,对于绝大多数建筑物里的人来说意义并不大。可以这样说,如果某个人在感觉晃动之前尚能来得及看到预警消息,那说明他距离震中区有一定的距离,地震烈度应该已经衰减到建筑物足以抵御的程度(国内建筑物就不好说了)。网上有人在热议几秒钟的意义,笔者自然不敢漠视生命,却不知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一个普通人从座位上站起来、冲出屋门、进入安全通道后,还能跑下几层楼?何况还要提醒一下:这次日本地震总共只死了几个人,有一个人却是地震时跑到街道上被汽车撞死的。
有人会说,以后随着科技进步,把预警时间不断提前不就行了?有网友乐观地说,现在是十秒钟,以后就是一分钟、一小时了。笔者不得不说,对基于上述原理研发的预警系统来说,人类无非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即使把电磁波传播、计算机处理、消息发布的时间开销等都忽略不计,留给人作出反应的时间也就是十几秒到几十秒。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让刘翔和一颗子弹比赛110米栏,那么这颗子弹会比刘翔提前多少秒到达终点?不管这颗子弹速度有多快,它的提前量不会超过刘翔跑到终点的时间。如果这颗子弹能比刘翔提前5分钟到达终点,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刘翔中途上厕所了。
笔者认为,日本在此次7.2级地震中损失轻微,得益于其多年来坚持的抗震工作和严格的建筑物设防标准,而地震预警只是“锦上添花”。基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设法提高地震危险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才是关键。笔者不反对在地震预警方面做些有益的尝试,但我们对于这种新技术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过度夸大其减灾作用,就难免会舍本求末了。
另:笔者简单测算了一下,盈江到日本本土的最近距离3200多公里,P波的波速一般是5~8公里/秒,即便按10公里/秒算,传到日本也要5分钟以上。也就是说地震发生10秒钟后地震P波根本还没传到日本,怎么可能进行预警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