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05|回复: 50

地球板块演化历史阶段的一个起点——警惕高危害地震地质灾害的来临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2-8-31 18:49 |阅读模式
拷贝可能破坏原文的格式结构,本文原网址http://www.phyw.com/wlxzhx/2012/jtzhgddzhzh/jtzhgddzhzh.htm


地球板块演化历史阶段的一个起点

                                   ——警惕高危害地震地质灾害的来临

志勰

主要通过苏门答腊岛地区从2000年以来发生的大震说明地球板块演化的一个新的阶段已经开始了。这个新的板块演化趋势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影响特点。文中讨论了板块移动的动力问题,新的超级大地震来临的时间规律的几种情况。另解释了在地质关口文中的地震数据的几个问题。也说明了于地震有关的几个问题,比如周期性等。


--------------------------------------------------------------------------------

    最近一段时间地震灾害以及暴雨地质灾害频发,分布面积广且频繁程度较往年多。比较典型的,北京遇到60年来最大的暴雨已致77人死亡,并暴露出城市地下排水设计的缺陷。而历史上少地震的地区江苏扬州也于7月20日发生了4.9级地震。地质灾害已经成为近期社会关注的焦点。

    降雨偏多导致很多地方的暴雨地质灾害,泥石流是最近几年来所认识到的。从自然环境的趋势上,对于暴雨所引起的水患,除了城市的发展设计问题之外,自然方面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地球升温所导致。其实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设计所暴露出的不足是一方面,而降雨量明显超越往年的平均水平,降雨量突然暴增超越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设计的范围。当然,暴雨所引起的水灾本身不能算作地质灾害,但是城市的设计在暴雨中所可能出现的积水、塌陷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引起的破坏性的地面结构的变化,就会是地质灾害了。

  地质灾害的事件本身在近些年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地震、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天坑等就是近些年的典型。而这些则和地球板块近些年的活动趋势有关。除了这些认识到的之外,还有潜在的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到的所可能衍生的灾害。而这些主要表现在地质结构的改变。这些潜在的灾害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

  在地球板块活动中,一类地质结构的改变是地表的改变。地表长期处于地球板块活动中,在发生不明显的渐渐的改变,当改变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突变。质的突变的形式可能是通过地震,山崩等能量爆发的形式,也可能通过渐渐累积的形式,使人们感觉不到变化。使原有的人类所建立的设施发生破坏,如高铁、铁路、公路、桥梁、堤坝等。这一点和这些设施所处于的地质环境有绝对的关系。比如处于地震断裂带上的,处于应力易发生剧烈变化的地区。另一类的地质结构改变是地下的改变,它的危害性主要是针对城市、地下采矿矿区。城市有地下水长期开采,地铁等破坏地下应力结构的工程,地下矿藏如石油煤炭的开采同样也会破坏地下应力结构。地球板块在长期的运动作用下,则可能会对这些地下的应力结构发生改变。

  如上两类潜在的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地壳板块的运动变化有相对的关系,地壳板块活动的越剧烈,这两类的危害性越大。那么未来的地壳板块活动是否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并且有加剧的趋势,就成为两类危害的重视程度和防范程度的依据了。对于地壳板块活动加剧的趋势,我以前写的有两篇文章较为系统的说明这个观点。一篇是地球、科学与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特殊的关口——之——地质关口(上下),另一篇是未来几年地球地质灾难分析。其中地质关口 主要是针对最近40年来的地震统计分析以及分析过程中得到的原理性的东西以及趋势特点。而未来几年地球地址灾难分析,则主要是可能的灾害趋势分析。从视角上,它们所涉及的主要是全局性质的。对于当前的现阶段,就显得有些粗枝大叶了。本文主要是针对现阶段。

一、地震数据的适用性

   我在2010年写过两篇关于地震方面的文章,地球、科学与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特殊的关口——之——地质关口①,其中数据所采用的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数据。而得到近些年地球地震的数量快速上升的结论。地震数量上升的速度是惊人的。有朋友提出不同的意见,为什么国际上的一些专家都认为现在的地震是正常的,美国的地震数据显示的确定级别的地震数量要多于中国地震网的统计数字,并且全球地震并没有比历史上增加,是平均水平。七级以上地震的数量都处于正常的水平。我在互联网上搜了一下,的确有这方面的新闻报道②。这里就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我从以前看过的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国际时GMT)恰好还有一页(该页来自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2012-1-26至2012-2-24段页面),从里面选取了几个地震事件和中国地震网相同时间的地震记录事件(两者都有的地震事件)做一下比较,如下:     

中国地震网(北京时间) 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国际时GMT)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发震时刻
(GMT) 纬度
(°) 经度
(°) 深度
(km) 震级 参考地名

 2012-02-03 11:46:23 6.1 -17.4 167.3 30 瓦努阿图
2012-02-02 21:34:39 7.0 -17.7 167.2 10 瓦努阿图
 2012/02/02   13:34:40 17.77 S  167.13 E  23.0  7.1 VANUATU (瓦努阿图群岛)
2012/02/02   13:34:38 17.81 S  167.15 E  10.1  6.9 VANUATU (瓦努阿图群岛)

 2012/02/03   03:46:23 17.38 S  167.28 E  21.7  6.0 VANUATU (瓦努阿图群岛)

 2012-02-06 18:10:21 6.1 9.9 123.1 30 菲律宾
2012-02-06 11:49:13 6.9 10.0 123.2 40 菲律宾
2012-02-06 00:40:40 6.0 -17.9 167.3 10 瓦努阿图
 2012/02/06   10:10:24 9.87 N  123.07 E  15.0  6.0 NEGROS- CEBU REG, PHILIPPINES (菲律宾内格罗斯岛)
2012/02/06   03:49:16 9.96 N  123.25 E  46.6  6.8 NEGROS- CEBU REG, PHILIPPINES (菲律宾内格罗斯岛)
2012/02/06   03:49:16 9.96 N  123.25 E  20.0  6.7 NEGROS- CEBU REG, PHILIPPINES (菲律宾内格罗斯岛)
2012/02/05   16:40:39 17.95 S  167.23 E  10.3  6.0 VANUATU (瓦努阿图群岛)

 2012/02/20   14:18:03 35.79 N  79.86 E  10.0  5.0 KASHMIR-XINJIANG BORDER REGION (克什米尔-中国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
2012/02/20   13:59:23 35.68 N  79.69 E  10.0  5.0 KASHMIR-XINJIANG BORDER REGION (克什米尔-中国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
2012/02/20   13:52:33 35.7 N  79.6 E  7.1  4.6 KASHMIR-XINJIANG BORDER REGION (克什米尔-中国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


    2012年2月2日到2012年2月3日对瓦努阿图地震记录:中国地震网记录了两个瓦努阿图(7.0,6.1)级地震,而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则记录了3个(6.0,6.9,7.1)级地震。

    我们从时间上来看,2月2日中国地震网记录了一个地震深度10千米的7.0级地震,这次地震事件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则记录成两个,一个是地震深度10.1千米震级6.9级地震,另一个是地震深度23.0千米的7.1级地震,时间相差两秒。2月3日中国地震网记录了地震深度30千米的6.1级地震,此次地震事件而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则记录为地震深度21.7千米的6.0级地震

    2012年2月6日对瓦努阿图和菲律宾地震记录:中国地震网记录了一次瓦努阿图6.0级地震记录和两次(6.9 , 6.1)级菲律宾地震记录,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则记录到一次瓦努阿图6.0级地震和三次菲律宾(6.7,6.8,6.0)级地震记录。

    从时间上来看,对瓦努阿图的地震记录基本上是一样的(地理位置和深度的精确度上还存在区别)。对菲律宾的记录则存在区别了。中国地震网所记录的6.9级深度40千米的地震,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则记录成两次,一次是6.7级深度20.0千米地震,另一次6.8级深度46.6千米地震,请注意,这两次时间是完全相同的。中国地震网记录的6.1级深度30地震,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则记录为6.0级深度15千米的地震。

    2月20日对中国新疆地震的记录,由于是低于6.0级地震,我没有从中国地震网2月20日检索出来,可能服务器有点临时性的问题。这里采用中国地震网实时发布的数据(我自己以前采集的中国地震网数据地理位置地图上记录的截图)。中国地震网4.5级深度13千米、4.8级8千米、4.8级5千米,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相对应记录为4.6级7.1千米、5.0级10.0千米、5.0级10千米。

    从上面的地震事件记录的比较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几个特点。

    1、地震级别标准存在差异,中国地震网普遍采用M标准,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普遍采用MW标准。

    2、地震事件标准存在差异,中国地震网所采用的地震事件的一个地震过程事件和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的一个地震事件过程是存在区别的。中国地震网的地震数据将一个地震断裂过程记录为一个地震事件。而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记录则不是,不同地层深度的地震,相差微小时间的地震事件区分开来,记录的地震过程要比中国地震网所记录的地震过程要精微一些。比如上面我们谈到的2012-02-02 中国地震网记录的瓦努阿图7.0级地震,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则记录成6.9级和7.1级两个地震事件。

    3、地震级别记录存在差异,中国地震网记录的2012-02-06 00:40:40的瓦努阿图6.0级地震和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记录的2012/02/05   16:40:39的瓦努阿图群岛6.0级地震,地震级别是完全相同,但是中国地震网记录的2012-02-03 11:46:23瓦努阿图6.1级地震、2012-02-06 18:10:21菲律宾6.1级地震,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记录的则都是6.0级地震。而中国地震网记录的低于5.0级地震2月20日新疆三个地震事件,和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单纯的比较中国地震网和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多少级地震的地震数量是没有意义的。比如美国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记录的2012/02/20两次5.0级地震,中国地震网都不会记录在5.0级范围内,而要记录在5.0级地震以下,如果统计5.0级以上地震,中国地震网则没有这两次地震记录,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则会存在这两次记录。再比如比如新闻报道中的2012年7月3日晚新西兰北岛西部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网记录的则是6.1级地震。

  这个问题除了地震级别所采用的标准之外,还和地震仪器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差异所导致的地震波的衰减情况,以及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及监测点有关系。当然有技术上的修正,这要看修正的参照了。

  通过如上地震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到我们在地震事件地震级别的数量增加上,采用中国地震网数据和美国地震数据在数量上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而应该采用一种标准。采用中国地震网的数据或者采用美国地震网的数据。

  此外,中国地震数据的建设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中国地震数据最早的就是从1970年开始的),有一个从简单到完善的过程。对于小地震的地震统计,的确有些问题。覆盖范围有个建设的过程。

  另一方面,有些专家认为地球地震数量整体上趋于稳定,但7.0级及以上地震的数量并没有变化。我们可以看一下大级别地震,我在中国地震网搜了一下地震级别大于7.8级以上的地震③。可参见后面的列表。这样大级别的地震应该可以算作地质结构性大震。进入21世纪以来,明显偏多,似乎已经到了集中爆发期。此外,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搜索了一下地震级别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从1970年到现在),如下表:

国家台网大震速报目录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纬度
(度.度) 经度
(度.度) 深度
(km) 震级 参考地点
2012-04-11 16:38:36.5 2.3 93.1 20   Ms8.6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2011-03-11 13:46:21.0 38.1 142.6 20   M9.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2010-02-27 14:34:16.4 -35.8 -72.7 33   M8.8 智利
2007-09-12 19:10:23.9 -4.4 101.5 15   M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5-03-29 00:09:34.6 2.2 97.0 33   M8.5 苏门答腊北部
2004-12-26 08:58:55.2 3.9 95.9 33   M8.7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

  上面的五次地震和附录中在中国地震网搜索的地震存在一点区别,有这样的特点,2008年以前的两个网的数据基本上不同,2008年以后是相同的。一个是时间的问题,另一个是级别的问题。先说时间的问题地震台网2004-12-26    08:58:55.2发生的深度33千米 M8.7级地震,在中国地震网上则是2004-12-26 00:58:51深度40千米 M8.9级地震。这两者所记录的地震级别、地理位置、时间、级别都是不同的。(时间相差8个小时)另一个是2005-3-29和2005-3-28相差不到一天时间对苏门答腊北部地震的记录。 别的不再说,可以自己去比较。地震事件是对应的。

   从上面来看两种数据是有些漏洞,但对应的地震事件基本上可以找到这种对应。(是不是在地震记录的时候,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时间标准,这点不得而知)

   从这些地震事件中可以看到,世界上从1970年到现在40多年的时间里。大于或者等于8.5级地震的6次地震这种超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世纪的最近10年。严格的说,是从2004年开始发生的。从1970年到2003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则没有发生。可见,地震处于正常的水平,或者将地球的地震看作常态的是不符合现实的。

二、地球地震活动进入活跃期的判定依据

   地球有几亿年的历史,而有精确记载的不过一百多年,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地震工作的科研机构的设立。在一百年前是无法对地震的纪录像现在这样,根据地震波所进行的精确纪录的。那么,对地震记录精确的阶段,也就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些科学家认为,根据这一百年来的地震来判断,“分析称全球地震频发 但总体数量未超出正常范围”,如果以7级以上地震的数量来判断,那么1995年7级以上地震的数量在40年来年度最多,达到33次。但是,1995年也并没有地震学家达成共识,地球进入地震的频繁阶段。

     通常我们将地震的过程看作地层能量释放的过程,由于对地层的这种能量累积过程只停留在模糊的阶段,所以在传统的地震认识上,通常认为地震具有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就是地壳地层能量累积的周期。一方面是地震时间的周期性本身所引起来的判断,另一方面是学科的传统观念使然,自然现象中的波动现象,数学上的周期,地震事件在时间上的分布上,很容易使学者们产生这样的观念。

   1、板块的动力来源

   在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上,地球表层的板块被划分成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在缓慢的运动。板块之间所发生的碰撞就引发地震。这种模式虽然可以解释地球板块边界的地震分布带。但是从力学上解释就不能胜任了。板块运动学说的动力来源,现在最普遍的认识的是海底扩张学说。这个学说除了大西洋东西两岸分离可以做分离模式上的解释之外,其它的就不好说了。比如大洋洲西岸的南北美之间的弧形区域,认为是大西洋东岸的非洲西部镶嵌进去的,但是南北美洲镶嵌区域的北端在北纬44度左右的区域,而非洲西部被认为是镶嵌区域的最北端则是北纬34度左右,衔接区域相差10度,单纯的海底扩张学说很难解释这两岸相差的北纬10度。另外,对其它的大洋边界上地震的解释也不能胜任了。尤其是不能解释深源地震事件。如图:


图一

    上图是深度301-800km的深源地震:该图为1971/01/01~2010/08/12 年间,0-10级,深度301-1000千米的地震。

       四十年来有极少的深源地震的地方是非洲和欧洲交界、青藏高原、南大西洋和南极洲交界。密集的深源地震东亚、南亚、大洋洲东部、南美洲和太平洋交界的地区,其中东亚的深源地震镶嵌到东亚内部,南美洲的深源地震也同样镶嵌到南美洲大陆的内部。依据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的边界的碰撞过程就会产生地震。而这些深源地震则说明板块在地层下面的边界相互作用事件。

    这些深源地震对于板块而言,是非对称性的,更不是围绕大陆。从这些深源地震来看,海地扩张学说就没有任何动力学依据了。那么板块动力的来源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以前曾有几篇文章谈论过④,可参见。使板块运动的力,主要来自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使地壳的物质向赤道运动趋势的力,其来源来自于地球的自转。这种使板块运动的动力可以很好解释这些地震事件。

    2、板块运动和地震的关系

    地球板块经过长期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状态。或者地球板块经过亿万年的漂移,才达到现在的地壳表层结构。地壳现在的陆地平均厚度是33千米,海洋平均厚度是7千米,地壳上部地壳主要为花岗岩层,下部地壳主要为玄武岩层。而这些岩层大部分都是刚性的。板块间要进行相互的移动,那么必然伴随的是板块间应力结构的相互变化。这个应力结构的变化过程,则必然是通过地震的过程来实现的。

       那么这样的一个关系就不证自明。板块的漂移过程必然是地震的过程。而地震的过程,则是地质结构的变化过程,未必板块一定漂移。

      我们现在所精确记录的地震过程,实际上是记录的地震地区的地质结构的变化过程。我们把地震的过程精确记录起来,也相当于把板块漂移过程同样精确的记录下来。这些地震过程,也是板块漂移的历史。

      3、现阶段板块间应力结构的状态

   从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壳下层板块的分界作用区域,从板块动力的成因上,可以找到两条应力作用线。在大陆应力作用下向赤道移动的过程中,有两条应力线贯穿南极北极,一条是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中南半岛——苏门答腊岛——大洋洲——南极洲。另一条应力线是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这两条应力线支撑地球现在的结构。详细的可参见⑤。其中亚欧板块面积最大,相对应的这个板块的质量也最大,那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这个板块所形成漂移动力也最大。

   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搜索的40年来的大于等于8.5级地震的表中可以看到,6次地震中,其中4次发生在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应力线上,一次发生在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应力线上。而且这六次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密集发生在十年内。这一点说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应力线上的应力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应力线上只有一次大于8.5级地震,也在发生改变。而这些大地震在1970年到2000年之间则未曾发生,说明该时间段大的地质结构改变并不明显。

   从这两条应力线上的大于等于8.5级的短期大地震密集发生,可以判断两条主应力线地质应力结构40年来,在最近10年已经开始发生应力结构的变动,而且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点就可以判断高危害地震地质灾害已经来临。而不可避免的,地球的地震必然已经进入到活跃期和高危害期。

    地球已经进入应力失衡阶段的开始。

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应力线上,苏门答腊岛地区大震和亚洲大震的关联性规律及其解释

  上面我们通过分析的模式得到亚欧大陆所形成的板块漂移的动力最大,那么在这个板块和它的支撑应力作用区域就是南亚和大洋洲区域。其中苏门答腊岛地区就是这个作用的接触地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地区和施加板块漂移动力的地区地震的关联性。

  我们可以看一下四十年来大于等于7.8级地震的地震事件③。该目录包含1970年到1999年的数据。由于有些地震点坐标问题,我在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上(国家台网大震速报目录)搜索了1999-现在的大于等于7.8级地震。③和⑥两种数据在时间范围内的数量没有区别,而在震级、震点上会有些差别。这里我们以⑥的数据为准。

  从③的数据,在1970年到1999年没有发现苏门答腊岛地区有大震的纪录。有地震的纪录是从2000-06-18印度洋地震(⑥的数据地震级别8.0级,③的数据地震级别7.8级)开始。这里我们看一下苏门答腊岛地区大震的关联性的:

苏门答腊岛地区大震
苏门答腊岛以北北区域的大震的关联地震

2000-06-05    M7.8       苏门答腊南部
2000-06-18    M7.8    印度洋 2001-01-26     M7.8    印度
2001-11-14     M8.1     新疆青海交界(新疆境内若羌)
2002-11-02    M7.8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中 2003-09-26     M8.0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3-09-27     M7.9    俄、蒙、中交界
2004-12-26    M8.7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
2005-03-29    M8.5     苏门答腊北部 2005-10-08     M7.8    巴基斯坦
2006-04-21     M8.0    堪察加半岛东北地区
2006-11-15     M8.0    千岛群岛
2007-01-13     M7.9  千岛群岛
2007-08-09    M7.8      印尼爪哇岛以北近海
2007-09-12    M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M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8-05-12     M8.0      四川汶川县

2010-04-07    M7.8      苏门答腊北部 2011-03-11     M9.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2012-04-11    Ms8.6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2012-04-11    Ms8.2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


    表中所列的是六个时间段苏门答腊岛地区的地震,把如上的全球坐标绘到地球上,可得到如下的图:


图二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关联性地震的时间:

    2000-06-18M7.8 印度洋地震后,2001-01-26M7.8 印度地震,间隔7个月的时间。
    2002-11-02M7.8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中地震后,2003-09-26M8.0日本北海道地区地震,间隔10个月的时间。
    2005-03-29M8.5苏门答腊北部地震后,2005-10-08 M7.8巴基斯坦地震,间隔6个月的时间。
    2007-09-13 M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2008-05-12M8.0四川汶川县,间隔8个月的时间。
    2010-04-07M7.8苏门答腊北部,2011-03-11M9.0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间隔11个月的时间。
    2012-04-11Ms8.2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如果我们采用统计,根据上面的时间间隔推测,那么下一次亚洲大于等于7.8级地震发生的时间,大于等于6个月,小于等于11个月。现在是八月下旬了,已经过去4个多月的时间了。(另:一个小小的发现,请看附录③,2007年9月12日苏门答腊岛南部发生地震后,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地震,时间间隔8个月。这个小小的发现是附录③中,2007年9月12日所发生的两次地震的级别分别是8.6级和8.2级。而2012年4月11日所发生的地震级别同样也是8.6级和8.2级,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是一个惨痛的地震,未来的这次大于等于7.8级的地震发生在哪里呢?希望这个地区的人们能躲过这一灾难!)

 

    根据苏门答腊岛和其关联性地震发生的列表,我们可以在时间的过程中看到这样的规律:

    苏门答腊岛地区一次或几次大震后,亚洲则发生一次或者几次大震。然后又轮到苏门答腊岛地区大震,而后亚洲其他地区继续大震。似乎苏门答腊岛地区成为亚洲时间上大震的起点。而这个规律在1970年到1999年的地震中则没有出现。可参见附录③。

    1970年中国云南(这个之前没有地震记录数据)、1972年中国台湾、1973年中国四川、1976年中国唐山、1990年伊朗西部、1994年千岛群岛、1997年勘察加东岸近海、1999年土耳其大震都没有这样的规律。

    这个新规律的解释只能采用板块动力学来解释,即:亚欧大陆在地球自传过程中所形成的向赤道移动的作用力在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已经失去平衡,而且这个失去平衡地区就是苏门答腊岛地区。所以地震级别空前的大,2004年的南亚海啸就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地区失去支撑亚欧大陆的平衡后,亚欧大陆在在板块动力的作用下开始向赤道方向移动。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的9.0级地震也就不难解释了,东亚和太平洋板块接触的区域同样会阻止亚洲东部向赤道方向,日本群岛这一带是脆弱的地区,这一点从1923年到1946年日本发生的一系列地震⑦中就可以看出来。

    根据这个新规律,我们可以给地球的应力作用结构下一个结论。地球的应力结构已经进入到一个失衡的阶段。地球已经进入到地震的活跃期。对于亚欧大陆及其作用边沿地区,这些地区已经进入到高危害地震的行列!

四、苏门答腊岛地区应力结构失衡对我国的影响及特点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这张图是中国地震网(中国地震台网ceic.ac.cn)自2011年3月11日到2012年8月14日所发布的最新地震消息记录,其中国内记录的是3.0级以上的地震,国外记录的是大于等于6.0级以上的地震。本图仅仅是亚洲应力作用示意草图,请注意该图是地球球形图而不是平面图。



    正面的绿色长条是中国的南北地震带南北的延伸,也是亚洲主应力作用区域,该区域下部则是苏门答腊岛地区应力结构区域,其中应力最终分布作用区域为爪哇海沟为支点。左侧黄色的条为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连接的区域。右侧黄色的条则是亚洲和太平洋交界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这一地带较为复杂,但最终也是以海沟作为最后应力作用区域。这些构成亚欧对外主应力作用区域。

    图中可以看到,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形成一个倒三角形的应力作用区域。

    南北地震带右侧和太平洋板块作用,在阻止亚洲板块下移。而在苏门答腊岛地区的应力结构发生改变,南北地震带从而对亚洲向赤道移动的应力支撑减小,从而使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应力支撑向赤道移动(包括陆地移动)。由于南北地震带到东部主要是平原地区,因此,南北地震带东侧一直到太平洋的区域主要发生剪切应力。其特点是缓慢的相对位移错动。越接近东部,这种作用越明显。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累积到一定程度发生改变,如地陷、地裂。重灾区为地质结构不均衡地区。超采地下水的(使城市地下应力结构发生改变较大)城市,地下工程较多地区,如开采地下矿藏地区。这些地区在这种从南北地震带到沿太平洋地震带的剪切应力应力作用下易引发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的改变。此外山脉地区(如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等)在东西两侧易形成相对位移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则易形成应力累积。这要看当地的地质结构了,应力区域山体的土质层易产生松动,暴雨的情况下易形成泥石流。当然也要看植被情况。

    南北地震带左侧分布着众多的山脉,我国大部分山系分布在南北地震带以西的区域。阿尔泰山、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等,亚欧北部所形成的向赤道移动的应力,传递到这些山脉的时候,则会形成形成以这些山脉分布结构的应力节点区域。这些节点区域在应力的累计下则易发生地质结构的突然变动,形成地震,在暴雨的情况下则易形成泥石流等众多的地质自然灾害。对于亚欧北部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应力,我国西部的这些山脉则成为应力承接区域之一。此外,除了这些山脉北部传递的应力作用在这些区域之外,欧洲到我国西部地区在这种地球自转所形成的向赤道移动的作用力下,也会以我国西部这些山脉为支撑形成剪切应力。我国西部的这些山脉的作用和太平洋板块对亚洲东部的应力作用相同,阻止西部的区域向赤道移动。这一点依赖于我国的南北地震带到苏门答腊岛地区是整个亚欧的支撑点,(或者形象的说顶梁柱)。

    山脉现在的状态和趋势是抵抗该地区长期地质应力活动的结果。

    苏门答腊岛地区的应力结构发生历史阶段的改变将会使我国地质灾害增多增大。

    南北地震带东西我们已经说了,那么南北地震带上呢?这个区域分布着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东侧也在南北地震带,另三大高原基本上都处在南北地震带上),这个不用说也能明白,主要是挤压应力。

   
我国的山脉走势图

五、其它的问题

    近十年来地震级别异常增大,很多地震学者认识到地震进入到活跃期,但是也有很多地震学者认为仍然是正常的状态,没有发生异常的变化,从七级地震的数量上,依然处于平均数的水平。不能说明什么。

    据网友反馈,有一些网友认为地震数量在中国的地震记录上,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数量增大,采用美国的数据不存在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做一个简短的说明:

    地球板块的碎裂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多,而碎裂的板块不会复原。那么就有这样一个问题产生,当这些碎裂的小板块处于作用力的平衡状态的时候,表现不出有地震的活动。一旦有应力的上下游存在应力失衡,那么碎裂成小板块的和原来的整体的板块相比,碎裂成小板块的这些区域在传递这些应力的时候,由于不同板块传递力的方向不会像整体的板块整齐划一。那么就会出现小板块传递应力会存在多个节点,而大板块只存在有限的几个或者一个。如果发生地震的话,碎裂成小板块的区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将会比大板块大n倍。

    随着地球时间进程的推移,地震数量越来越多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而认为地震数量保持不变,从原理上来说是不成立的。当然,这一点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系。如果地球是一个静态不转动,静止的星球,没有形成板块移动的应力,地球的本身仅仅是万有引力,那么地震数量则会归零。地震数量则会因为此状态而永恒不变了。

    另一个问题是地震的周期性。某一个地区的地震是否具有周期性。地震的周期性在传统的地震观念里是是存在的。从新闻上看到的一些专家对某个地区的判断是某个地区上次地震是多少年前,现在距离上次地震多少年了。可以这样认为,这些学者在有意无意的在套用这样的一种周期性来解释目前的情况。地震的周期性提法是不科学的。它不像地震的震动在数学描述中的那样,具有周期的规律。

    地震是地质结构发生改变的应力突然性失衡,即便我们假设板块移动过程中,在能量的累积上存在周期性。但是已经发生地震的区域的板块已经进行了一次碎裂,这些已经碎裂的结构,即便面对同样的能量,同样的作用,所能起到的支撑也是完全不同。碎裂的板块再次发生突然性的地质结构改变,在周期性这个问题上就没有任何依据了。更何况每一次地震都会改变地震地区的地质应力结构,改变该地区的应力传递结构,应力承受能力。从这一点上,地震的周期性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后语: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8.6级地震的发生,对今年秋冬有一个阴影。2010年4月7日苏门答腊岛地区发生7.8级地震,在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发生了9.0级地震。此外苏门答腊岛地区前5次发生的大地震,基本上在时间窗口是对应的。苏门答腊岛从2000年开始地震后所对应的时间

    2000年06月——2001年01月 印度
    2002年11月——2003年09月 日本北海道,俄中蒙交界
    2005年03月——2005年10月 巴基斯坦
    2007年09月——2008年05月 中国汶川
    2010年04月——2011年03月 日本北海道
    2012年04月——?

    这些时间有太阳对地球引力有关的特点,我们知道,太阳对地球上某一点的引力,在北半球,其引力角度有使该地区向赤道移动的作用力趋势,虽然太阳的引力微小,但是对于半个地球的板块而言,这个作用还是非常可观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决定以年为周期。某一点发生地震是由于该点发生地质应力结构的改变,而太阳对地球某地区的引力恰恰表现为这样的周期。

    当然仅仅这点还不够,应力必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这10年来的规律是应力积累大于等于6个月,小于等于11个月。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后,中国东部侧翼剪切应力加强,在天津唐山交界发生4.0级地震,江苏扬州发生4.9级地震,这两次地震说明应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了。下一次超级大地震会在哪里呢?

    这些不成熟的东西公布出来,希望能给地震工作者提供参考。      

    志勰于2012年8月23日  

 

附录:

①地球、科学与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特殊的关口——之——地质关口,文章分为两篇,上篇主要是大量地震事件统计分析以及地球板块格局的起源动力分析,下篇主要是地球的板块动力学的格局现状分析及地震应力趋势分析⑥。

②分析称全球地震频发 但总体数量未超出正常范围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4-16/3820903.shtml

③数据来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台网-快速地震信息服务平台http://www.ceic.ac.cn/)世界上从1970年到现在大于等于7.8级地震的搜索列表。





④地质应力的一点看法、未来几年地球地质灾难分析(志勰)本栏目

⑤未来几年地球地质灾难分析

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国家台网大震速报目录(http://www.csndmc.ac.cn/newweb/data.htm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纬度
(度.度) 经度
(度.度) 深度
(km) 震级 参考地点
2012-04-11 18:43:12.4 0.8 92.4 20   Ms8.2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2012-04-11 16:38:36.5 2.3 93.1 20   Ms8.6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2011-03-11 13:46:21.0 38.1 142.6 20   M9.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2010-04-07 06:15:01.0 2.4 97.1 33   M7.8 苏门答腊北部
2010-02-27 14:34:16.4 -35.8 -72.7 33   M8.8 智利
2009-09-30 01:48:15.3 -15.5 -172.2 33   M8.0 萨摩亚群岛地区
2009-07-15 17:22:32.4 -45.7 166.4 33   M7.8 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远海
2009-03-20 02:17:37.4 -23.0 -174.7 10   M7.9 汤加地区
2008-05-12 14:28:04.0 31.0 103.4 14   M8.0 四川汶川县
2007-11-14 23:40:50.0 -22.1 -69.7 33   M7.9 智利
2007-09-13 07:49:06.4 -2.5 100.9 15   M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2 19:10:23.9 -4.4 101.5 15   M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8-16 07:40:58.5 -13.3 -76.5 33   M7.8 秘鲁海岸近海
2007-08-09 01:04:58.0 -6.1 107.7 300   M7.8 印尼爪哇岛以北近海
2007-04-02 04:39:55.0 -8.5 156.7 15   M7.8 所罗门群岛
2007-01-13 12:23:26.5 46.4 154.3 33   M7.9 千岛群岛
2006-11-15 19:14:17.6 46.6 153.3 33   M8.0 千岛群岛
2006-05-03 23:26:33.8 -20.0 -174.2 15   M7.9 汤加
2006-04-21 07:25:03.0 61.0 167.2 33   M8.0 堪察加半岛东北地区
2005-10-08 11:50:36.0 34.4 73.6 15   M7.8 巴基斯坦
2005-06-14 06:44:32.2 -19.9 -69.2 96   M8.1 智利北部
2005-03-29 00:09:34.6 2.2 97.0 33   M8.5 苏门答腊北部
2004-12-26 08:58:55.2 3.9 95.9 33   M8.7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
2004-12-23 22:59:08.0 -50.1 160.3 10   M7.8 麦阔里岛以北地区
2003-09-27 19:33:28.0 49.9 87.9 15   M7.9 俄、蒙、中交界
2003-09-26 03:50:04.0 42.2 144.1 33   M8.0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2-11-04 06:12:40.7 63.3 -148.2 0   M7.8 美国阿拉斯加
2002-11-02 09:26:13.7 3.1 96.1 33   M7.8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中
2001-11-14 17:26:13.0 36.2 90.9 15   M8.1 新疆青海交界(新疆境内若羌)
2001-06-24 04:33:16.0 -16.0 -73.7 0   M7.9 秘鲁
2001-01-26 11:16:36.4 23.2 70.0 0   M7.8 印度
2001-01-14 01:33:31.6 13.2 -88.7 33   M8.0 萨尔瓦多
2000-11-16 15:42:15.4 -3.8 153.9 0   M7.8 所罗门群岛
2000-06-18 22:44:09.6 -13.8 97.3 0   M7.8 印度洋
2000-06-05 00:28:25.4 -4.7 102.2 33   M7.8 苏门答腊南部
1999-08-17 08:01:32.9 40.2 29.5 0   M7.8 土耳其

⑦可参见 中国和日本一个历史阶段地震的关联性(201204)    本栏目
匿名  发表于 2012-8-31 18:57
本次粘贴没有粘贴到文中的图片,列表格式不支持,请查看首贴原文网址
发表于 2012-8-31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这样的帖子才感到是地震研究的前沿方向。学习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大洋洲西岸的南北美之间的弧形区域,认为是大西洋东岸的非洲西部镶嵌进去的,但是南北美洲镶嵌区域的北端在北纬44度左右的区域,而非洲西部被认为是镶嵌区域的最北端则是北纬34度左右,衔接区域相差10度,单纯的海底扩张学说很难解释这两岸相差的北纬10度。另外,对其它的大洋边界上地震的解释也不能胜任了。尤其是不能解释深源地震事件”
如果把海水抽干,还会有人做拼图游戏??
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thread.php?tid=1352&extra=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地震是地质结构发生改变的应力突然性失衡,即便我们假设板块移动过程中,在能量的累积上存在周期性。但是已经发生地震的区域的板块已经进行了一次碎裂,这些已经碎裂的结构,即便面对同样的能量,同样的作用,所能起到的支撑也是完全不同。碎裂的板块再次发生突然性的地质结构改变,在周期性这个问题上就没有任何依据了。更何况每一次地震都会改变地震地区的地质应力结构,改变该地区的应力传递结构,应力承受能力。从这一点上,地震的周期性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如果只从地球本身因素考虑的确是这样---。但是以下也是你的原文!

“这些时间有太阳对地球引力有关的特点,我们知道,太阳对地球上某一点的引力,在北半球,其引力角度有使该地区向赤道移动的作用力趋势,虽然太阳的引力微小,但是对于半个地球的板块而言,这个作用还是非常可观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决定以年为周期。某一点发生地震是由于该点发生地质应力结构的改变,而太阳对地球某地区的引力恰恰表现为这样的周期。”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太阳对地球某地区的引力恰恰表现为这样的周期。”

你也认为太阳的引力会偏爱地球的某些地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地震带”两侧的山脉性质走向完全不同,这是很难解释的,唯一的解释或许是:
中国大陆是地球在其历史发展的剧烈变动中“临时”“拼凑”出来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已经进入应力失衡阶段的开始。”

最为一个旋转体,保持或建立稳定和平衡是它的本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9-1 12:08
3楼,谢了
匿名  发表于 2012-9-1 12:57
4楼,大西洋和南北美洲之间的“拼图”区域,有个应力变形的问题。区别是说的动力的起源上,拼图的研究本身很有创意没有错。就是因为没有板块漂移的动力问题,所以在板块漂移历史上,最初并没有将“板块漂移”进入到科学的行列,而只是假说。这一点,即便把海水抽干,仍然会有人做拼图的游戏。尤其是进入卫星监控的时代,会有更多人做这类游戏。只是发现过程的时间问题。

5楼,没有把板块地震的周期和太阳对地球引力对地球作用的周期区分开来,这点在阅读起来的确容易误会,读着有些不舒服,一会修改。

6楼,太阳的引力不是偏爱某些地区,而是地球受到太阳的引力规律就像南北回归线移动一样,这个以年为周期。这个规律不是地震的必发条件。但会引起地球板块的周期性作用。

7楼,山脉的走势,可以参照我几年前写的东西,尤其是刚开始08年09年,那时候比较注重地貌的分析。

8楼,“最为一个旋转体,保持或建立稳定和平衡是它的本性。”

这个观点是表面的结论。地壳板块应力上的平衡才会导致地震和板块移动。其趋势就是趋向于平衡。

-------------------
谢了
匿名  发表于 2012-9-1 13:17
5楼,刚才仅仅从你的说明中看到有这种感觉,可能是你把两句单独的剪切出来,脱离了这两句的语义环境。

这两者并不矛盾,一个是地质结构不具有周期性破裂的论述。另一个是太阳引力导致的周期性。

分属内容上,一个是其它的问题——主文。另一个是对国内的预警时间——作者文章结束后的说明。

不对主文进行修改。
发表于 2012-9-2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句的确是剪切出来的,但是它们却是针对同一个问题的--地震--;我们不能忽而说它有周期性,忽而说没有周期性。

这不是简单的“修改”就可以了结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可以简单地把太阳对地球的光照与太阳对地球的重力作用做类比,那地震岂不是主要发生在南北回归线附近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50645-1-1.html

给你介绍一个动力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08:10
12楼,你没看明白。而且也不想联想。引力引起的周期性作用和板块破裂的周期性是两码事。前者不一定引起地震。只是相关的一个因素,只有在接近临界点的时候才可能发生。根本就不需要修改。我说的修改,是仅仅是看了你剪切过来的,以为在一个论述主题上的呢。容易引起误解。没有在一个主题上,就没有关系了。
13楼,南北回归线只是说明和地球位移的关系,这不是类比。你在想一想!
14楼,形成地球不规则球形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你没有提到点上。自转引起两种作用,一种作用是离心力导致的,赤道略鼓(赤道半径大于两极半径)。另一种作用就是板块漂移的动力。也就是本文中提到的这种作用。使南北半球的物质向赤道移动。
----------------
这点上来看你不喜欢看原文查资料
发表于 2012-9-3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14楼,形成地球不规则球形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你没有提到点上。自转引起两种作用,一种作用是离心力导致的,赤道略鼓(赤道半径大于两极半径)。另一种作用就是板块漂移的动力。也就是本文中提到的这种作用。使南北半球的物质向赤道移动。”

没有在点子上?????

离心力.png
只是比你早7个月而已--??!!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楼,你没看明白。而且也不想联想。引力引起的周期性作用和板块破裂的周期性是两码事。前者不一定引起地震。只是相关的一个因素”

如果这样,你的观点就是:
地震没有周期性,而引起地震的因素有周期性

这也是一个结果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6楼,太阳的引力不是偏爱某些地区,而是地球受到太阳的引力规律就像南北回归线移动一样,这个以年为周期。这个规律不是地震的必发条件。但会引起地球板块的周期性作用。”

“13楼,南北回归线只是说明和地球位移的关系,这不是类比。你在想一想!”

以上引文都是你的,其中的例子是你举的,不是类比是什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2:09
要不怎么说“这点上来看你不喜欢看原文查资料”,你连原文都没看,更不要说文中列出来的资料呢,有比较详细的观点出处和解释。我直接把网址给你挂这吧
http://www.phyw.com/wlxzhx/2011/ ... /wljndqdzhiznfx.htm
你要看更原始的观点,可以从文中附录的资料往前找。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2:20
另:在那篇文章中提到地质灾难进程,这篇文章则提供的就是其中一个节点的证明,对地球地震现在形势的一种论证性的判断
发表于 2012-9-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Guest from 121.23.66.x

18楼所引是不是你的“原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lhkcc58


    16楼截图有没有“提到点子上”???

希望你逐帖回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lhkcc58


    18楼引文能不能说明你在类比???

希望你逐帖回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2:48
18楼是拷贝的是我写的讨论的原文,这点没错。你是纠结在“像”不等于“类比”。
在你的观念里“像”就是“类比”
发表于 2012-9-3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错了就是错了,文过饰非是不好的。千方百计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他人更是不好的。
本板块容不得这些行为,本人更是容不得的。

另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Guest from 121.23.66.x
虽然你那里用了一个“像”字,但是其间的逻辑关系不是类比吗???

推一步说,如果你那原文不是在类比,那我在你原文上的引申又怎么被你说成是进行了“类比”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3:38
类比是你在13贴引出来的,我没有使用这个词。在科学上,尤其是描述和性质相关联的,类比是不精确的。

请注意,这个13楼不是我发的,你查看一下13楼。我提到的类比是你13楼提到的。
““13楼,南北回归线只是说明和地球位移的关系,这不是类比。你在想一想!””这是15楼

关于类比,太阳光和引力的作用完全不同。太阳光仅仅是热效应,影响比较大的是大气。引力则引起太多的问题,液体和固体潮汐,板块变形。地层力的结构改变。

原理性的东西不能用类比。类比会导致类比的类比出问题。
--------------------------------------

22楼,没有提到点子上

“我们假定地球在其历史的某一个时刻曾经是一个正球体。在随后的旋转过程里,在地球的半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它的体积减小了,随之而来的是球体内部压力的提高”

地球从开始到现在从来都不会是正球体,你可以看一下星球形成的历史过程。地球的半径发生变化,体积不会减小。只要地球的密度不变,那就没有理由减小。

-------------------------------

你认为还有那部分内容没有回?

你要是版主,你这讨论的风格真的不敢恭维。这么容易误解别人的意思。我和你讨论的是语义上比较精微的东西。你都想到哪里去了
发表于 2012-9-3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6楼,太阳的引力不是偏爱某些地区,而是地球受到太阳的引力规律就像南北回归线移动一样,这个以年为周期。这个规律不是地震的必发条件。但会引起地球板块的周期性作用。”
我的:“如果可以简单地把太阳对地球的光照与太阳对地球的重力作用做类比,那地震岂不是主要发生在南北回归线附近了??”
你的:“13楼,南北回归线只是说明和地球位移的关系,这不是类比。你在想一想!”

“说明”??
你是如何“说明”的??
难道不是通过类比??!!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不对16楼的截图内的文字做回复??
难道我在7个月前没有说在“点子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假定地球在其历史的某一个时刻曾经是一个正球体。在随后的旋转过程里,在地球的半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它的体积减小了,随之而来的是球体内部压力的提高”

地球从开始到现在从来都不会是正球体,你可以看一下星球形成的历史过程。地球的半径发生变化,体积不会减小。只要地球的密度不变,那就没有理由减小。”

看样子你对“假定”、“如果”一类词的理解尚处于原始阶段。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4:36
你拷贝遗漏的关键的东西
“当然仅仅这点还不够,应力必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这10年来的规律是应力积累大于等于6个月,小于等于11个月。”

你认为还有必要谈类比么?
发表于 2012-9-3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1“你认为还有必要谈类比么?”
除非你对你文中的“像”字作出合理说明。
2“这10年来的规律是应力积累大于等于6个月,小于等于11个月。”与哪一个问题有关?
与类比?
与“点子”??
不过这命题基本成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于等于13个月更妥当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应该顾及311日本与411两次8级以上地震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10年来的规律是应力积累大于等于6个月,小于等于11个月。”

这一定不是在找寻地震的周期??你毕竟认为地震没有周期----。

h哈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不错,所以置顶了。尽管错漏也是明显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5:23
1、“像”是生活用语,严谨的论证关系中基本不用。“作动词,表示相似”。 “好像、似乎、仿佛”

怕你想象不出来,所以拿南北回归线给你做形象上的比喻。

2、那个原文中有论述过程,而且配备了图表和图片,是你自己不去看。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5:26
而且发到论坛,别看这么多浏览的,还真的没有几个浏览原文。这里不支持图片和表格,所以看这里粘贴的,真的是比较容易晕。那些数据对比,看这里的就没法看。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5:28
“大于等于6个月,小于等于11个月”
关于时间上的统计,这个只具有参考的价值,不具有科学的价值。统计出来的规律并不科学。
发表于 2012-9-3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原文,而且是两个帖子对比着看的。且把你的那图下载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喻本质上就是类比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5:35
34楼但愿如此,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这个问题。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5:41
本来没有打算写这篇文章,因为去年的那篇大体上基本上都说了。但是最近几个月对地震事件分析的过程中感觉到很严重,等于重点论述一下现在的情况。不是像上篇那样的纯学术,从地球历史上感觉是很遥远的事情,而是很现实,已经距离现在不远了。所以才赶出来。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5:43
比喻是讲故事,生活中用的词汇。类比是逻辑上用的词汇。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笼统,不讲究科学性,后者则是严格的。有这个区别!
匿名  发表于 2012-9-3 16:05
此外,关于你的观点“正球体”的假定。我想你不会坚持你的“正球体”的假定
我以前写过一篇“论太阳系行星的演化与人类所面临的大气环境危机”,其中论述了类太阳恒星系形成的的过程。有兴趣可以一看。
发表于 2012-9-4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27楼:“类比是你在13贴引出来的,我没有使用这个词。在科学上,尤其是描述和性质相关联的,类比是不精确的。”
你44楼:“比喻是讲故事,生活中用的词汇。类比是逻辑上用的词汇。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笼统,不讲究科学性,后者则是严格的。有这个区别!”

看样子27楼的“类比”与与44楼“类比”肯定不是一回事儿,要不然岂不是又矛盾了???

-----?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4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矛盾永远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梦魇----。
而且是绝对揭不得的伤疤,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揭了这伤疤而又紧追不放,最后的结果必定是破口大骂---。
这情况在论坛特别是百家争鸣板块已经是发生很多次了,--。

中国人出不来象样的理论,这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4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高手解示本人在76年唐山地震时所见到的一种地震现象。地点在古冶叫毛山的地方我在下午上班的路上正赶上一个大余震发生,它的地震波和在水里掷一块大石的波浪一样在路上翻动,一波一波传得很远。我认为地球这个星体在大气到地下岩浆和宇宙相比都是象流动的液体,只不过状态不同汽体、固体、液体。现在的地震问题出在固体和液体之间,只是本人一点看法希望高手指正。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9-4 12:12
44楼  你看意思总是丢句子,把关键性的前提丢在一边,呵呵。“在科学上,尤其是描述和性质相关联的,类比是不精确的。”你丢掉了“在科学上,尤其是描述和性质相关联的” 。27楼的解释和44楼的解释是一回事,并且不矛盾。
匿名  发表于 2012-9-4 17:00
这样吧,给你举几个例子:

数学上:5进制和10进制,(或者推广到任何进制)。两个进制的单位1,都表示一个基本的单位数,这点没有任何区别。在没有进制之前,两个进制中的数相对应的都是相同的。但是,一旦进制之后就不同了。5进制中的11等于10进制中的6

不能因为
5进制1、2、3、4=10进制中的1、2、3、4就来一个类比,5进制中的11、21、31、41=10进制中的11、21、31、41

物理上:

电磁波传播的作用的规律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作用的规律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电场作用的规律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我们不能因为存在这些关系,而认为本质上电磁波、万有引力、电场它们的作用形式都相同。这样类比就出问题了。

“在科学上,尤其是描述和性质相关联的类比是不精确的。”


--------------
生活上的类比:

某个人右手残废,左手力量很强大。
而另一个人也是右手残废,可以类推他的左手力量也很强大。

-------------
像:这个人像某某人
像可能是 鼻子像、嘴巴像、神态像、眼神像、眼睛像。相类似的感觉都可以用这个词

----------------

比喻:秋收了,地里的玉米堆在草场就像小山一样。

-----------------
这些它们都有很大的区别。但在使用上有相同的域,相同的这些地方甚至可以通用。但它们域不同的地方,用了就是错的了。这些词在不同的领域会有这些不同领域所需求的特质,比如科学上就是严密的,逻辑上就是严谨的。生活上,只是传达的一种相互可以理解的信息。文学上,艺术上美感的修辞。

看到这里你可能又要抓“44楼提到的严格的”,而这里说的是严密的。

这样讨论下去就会没完没了了,而且讨论半天甚至一年,都和主题没关系了。
匿名  发表于 2012-9-4 17:04
48楼,地震方面的资料应该很多,物理上的震动方面,那里面应该有你提到的进行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8 00: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