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26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力推《山弧理论》?
全球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前者实为海区周沿辐射地震带,后者实为陆地山区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东起印尼,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帕米尔高原,经伊朗,到地中海,其长度无可比拟。该地震带的特点以压性为主,不同于世界其他地震带以张性为主。该地震带山地间广泛分布有山间盆地,如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从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盆地周边的山地称为山弧。环绕盆地形成地壳深部封闭系统,有利于能量蓄积而引发地震,尤其是山前构造活动带,而盆地周边山弧地带为群山峻岭,山原茫茫,一览无际,峰浪迭起,山壑谷深,爬山涉水,地质勘测异常艰辛。而全球地震科学界对海沿地震研究较为深透,而对陆地山区的地震研究十分欠缺,为此有必要对《山弧理论》予以论述。海陆存在对应关系:山弧对应岛弧;山间凹陷盆地对应封闭型海湾地带;山脉与平行山列对应列岛、群岛;山弧前沿出现的凹陷活动构造带(深大断裂)与海峡、深海沟、海槽的深大隐藏断裂活动相对应。
平行系列山脉大转折段常称为大山弧(或称为大山弦),常是地震频发强烈地带,如我国西部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进入川北地区后,则分裂为两叉,组成"入字形"构造形迹【请参阅"中国西部入字型构造体系(或称为扫把状构造体系)示意图】。东侧与龙门山,中梁山连接,组成北东翼。而西侧的大雪山,鲁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则渐转西北向,组成北西翼。两翼山脉在成都西侧的宝兴、天全、泸定,石棉一带交汇,组成“入字形”大山弧。“入字形”构造山弧的两翼之间中间地带,其断裂成五指状向北撒开,像南收拢,也是有利于地下能量汇聚的最佳地带和地震频发地区。其间分布有,阿坝~马尔康地震带;迭溪~松潘~汶川~都江堰~大邑地震带;南坪(现名九寨沟)~虎牙关~茂县地震带。以迭溪~松潘地震带为例,该地震带近南北走向,向南延伸至大邑,全线段为全新世活动段。从公元1933年~2008年,75年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与6.2级地震一次,其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就是《山弧理论》的特色之处。它不像中国东部地区(指渤海、黄海地区)每隔300年左右发生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
而北西翼分布的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与贡觉~玉树地震带。在四川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从公元1811年~1973年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沿着一条北西向弧形活动断裂带来回迁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