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903|回复: 14

地震云存在的一种科学验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河两岸一闲人

发布于 2018-07-31 17:30:00
[url=]删除[/url]

阅读数:13055

地震云形成的氡气成因论理论在理论和实验验证上得到了有效验证

对本人来说,关注地震云是源于一次看到南方的一个弧状的红色羽状云,当时处于本能的想法是这个奇怪的云彩可能与地震有关,第二天听到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报道说九江发生了地震,从此以后本人就留意此类的云彩,那时候没有相机也没有什么网络交流平台,在以后看到四川和云南的严重干旱,结合史料记载的郯城大地震震前干旱问题,本人就想当然的认为这可能与大地震相关,到后来竟然一一的对应出现了地震,此后关注地震关注地震云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时候本人刚关注过一位朋友的地震项目研究,并以好奇的心态旁观了其中的一些数据获取及数据分析,当时我并不清楚他们研究工作的结论是不是正确,但其测量的数据尽然是真实可靠的,这些就成了我提出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的数据基础,至于宏观大气云室效应是基础的物理学常识,用起来自然没有什么疑义,但是我一直想通过一个实验装置来验证宏观云室效应的存在是合理的,借以证明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的合理性,知道前两天一位朋友私信给我推荐了 熊新翔 发布于 2018-07-25 15:13:01发布的:人类离“呼风唤雨”还有多远? 这篇文章,看了以后让我眼前一亮,文中呼风唤雨的离子发射装置,正是本人期待已久的自己却无力实施的一个宏观云室效应的最佳验证方案,其提出的治理雾霾、改善降雨分布的实施方案不仅提供了地震云的存在的实验依据,也同时证明了本人提出的地震云和气象云同根同源,也证明了本人提出的气象云离子成云、冷凝和离子成雨机制,从根本上颠覆了过去气象局单一的冷凝成云成雨的机制,其实在过去,本人观察提出过的局地暴雨中心的形成原因是一致的,这里说的暴雨中心多是在地震断层交汇处,正是该结构地区的氡气释放量高于周边地区!

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系统阐述了地震云的形成原因,厘清了地震云和地震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了地震云和气象云之间的共性与异同点,为地震云的定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及形态特点,给出了地震云需具备羽顶、弧边、色变三要素中两要素即可认定的识读模式,在明确了地震云特征的同时,也界定了地震云和气象云的异同点,同时纠正了传统的气象云单一冷凝形成机制的错误,指出了“离子成云、冷凝成雨”的新的气象云形成机制。实践证明,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识读的地震云,具有较高的应震比对率,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看见云彩就怀疑是地震云的问题,基本满足了云友可迅速正确识读地震云的要求问题,与此同时,地震云氡气成因论还可以很好的协调旱震机制和地光等地震伴生问题,其中旱震现象是由于地应力增加导致形成有效降雨的地氡释放量的减少引起的,当地震后,作为氡气释放通道的地震断层打开,形成氡气的集中释放,引起震后降雨,对此本人总结出了“始于干旱、终于降雨”的简易判断地震进程的八字方针,为评估余震级别就抗震救灾提供了非监测预测模式,该技术在以往的地震进程判断辟谣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目前看,地震云氡气成因论是唯一能和数据监测想匹配,符合现代物理学理论并经得起实践验证的地震预测预报理论。


在实践中,本人是国内唯一认为地震云可以预测本地地震的民间爱云者,到现在为止也或许只有我自己相信我自己,几年中看到过费县(20公里)、临沭(25公里)、连云港(80公里)、枣庄(80公里)等发生在我周边的地震的地震云。有些在早期微博里有记录,有几个没拍照!这些对本人的地震云理论进展是很重要的参照!

现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证明地震云是存在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作为地震局地震监测指标的又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氡气在震前震后的异常释放,在大气中形成宏观的云室效应,也就是我们实际看到的地震云。

参考资料

熊新翔 人类离“呼风唤雨”还有多远?

                                                


                                 2018 08 01

                                                                                       一河两岸一闲人   



  • [url=]
    [/url]
匿名  发表于 2018-11-13 08:2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4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推理、实验验证!实践检验!这就是研究的程序!这就是理论所必须经过的过程![/b]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1-15 09:04
第一次看到地震云的实验验证!牛!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
匿名  发表于 2018-11-15 09:04
第一次看到地震云的实验验证!牛!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证明地震云是存在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作为地震局地震监测指标的又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氡气在震前震后的异常释放,在大气中形成宏观的云室效应,也就是我们实际看到的地震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证明地震云是存在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作为地震局地震监测指标的又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氡气在震前震后的异常释放,在大气中形成宏观的云室效应,也就是我们实际看到的地震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7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地震理论都需要实验验证和实用验证两个环节,地震云理论在实用环节是有效的,很多云彩的预判和对应的地震报告结果是一致的,但地震局会利用巧合二字去应对;而实验验证在分析上更具备针对性,那些否认实用环节验证结果的伪专家就不太容易插言了,一说就会漏洞百出,现在只能先让理论站住脚,然后才能谈运用的合规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2-21 17:57
任何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检验和完善过程,地震云预测预报地震也是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否认地震云存在的气象局和地震局的所谓专业人士都是冒牌的,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专家,因为任何行业的专家都不会如此鲁莽,他们否认地震云存在的所谓证据是西方人说不存在,而他们根本不了解他们领导关于张衡一号卫星方面讲话的内涵,在服从领导和专业业务上都是很不识时务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各种看云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存在原由,我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不去抵触别人的看云模式,当然对骗子就另当别论了,我认为多一种看云观点就多一份完善看云技术的可能,有争议不是问题,问题是有问题却不能被发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9-2-9 08:1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好像那些否定地震云的伪专家门放假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b]这个验证资料是一位地震专家推介给我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31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写相关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的时候,仅仅是在地震断层沿线观测其上方的雾气形成过程,尽管测氡数据和现象观测都明确表明了理论的合理性,但却缺乏一种可以让大家确认的可验证的实验设置,而我很清楚这种设置的投入是很高的,因为太小的范围不具备宏观大气观测的验证结论,直到后来,相关专家给我推荐了列夫塔设施,这才补足了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的最后一环。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4 07: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