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343|回复: 805

对地震与火山预测而言,“道是无序却是有序”: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 12:56 |阅读模式
IMG_20191201_125540.jpg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 16:40
世间上许许多多事物从表面上看,处于无序界系,为零乱不堪,杂乱无章,变化无序,似漫无规律可循。其实无序事物由内隐着有序,蕴藏着规律,只是看我们人类如何去探索与寻找、挖掘其中奥秘和序律。以1楼《混沌物理场无序界亲其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为例,从无序变化频率(或周期)中寻找出有序的变化内在规律。该图频率曲线突出表明在丅。  时间段内,频率(u)为一个极不稳定的多变值。如何采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呢?且看下楼续谈。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 10:37
(续2楼文稿):首先求出平均频率u。(注:平均频率在1楼图中,原本用u上加一横来表示的,因电脑上无法打出,所以攺用u。来表示,特此说明)。并在图上画出A——A基准线。那么,u=u。+(或一)a的数学表达式则能满足频率u变化曲线上任意一点轨迹的求解。表达式中:u。为常量;a为多变量,又称调算修正值。位于A一一A基线之上的u曲线段,a为正值,用(十a)表示;位于A一一A基线之下的u曲线线,a为负值,用(一a表示)。u。(平均频率)勿必力求准确可靠。另外,本次预测的临近频率(指最近的上1~2次)也极为重要(因为一般突变少见,缓变多见)。a值的正负与大小还需根据u曲线的走势来判断。
用1楼《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的模式和u=u。+(或一)a之数学表达式,来考查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失败的根源所在:帕克菲尔德地震为“特征地震”。所谓“特征地震”是指在指定的一段断层将会准周期性地发生具有特征大小与大致平均复发的地震。也就是说,“特征地震”是地震系统中具有特殊的、自发有序、准周期间歇性一类地震。按理说选择这类地震进行预测,不应失败。按照筆者所建立的u=u。+(或一)a之数学表达式进行考查与分析,毛病出在人为因素上,而不是在自然因素上。因为该表达式的关键是平均频率(u。)的精确统计与灵活选取,u。的准确度与否直接关係到预测成败结果,所以u。值的数据大小,又被称为“基准数据”。对平均频率(u。)的求算是一件艰难与务实细心的工作,需要对预测区域近500年来先后发生过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去伪存真、实事求是、确切统计,才能获得一个准确可靠的u。值(指平均频率)。它是今后100年内地震预测的立足之基础。但常因历史地震资料残缺不全;或因年代久远,真伪难辨,可信度低;因而对平均频率u。值的确定具有极大的难度与不确定性,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3 11:35
(续3楼文稿):为避免错误发生,u。值可采用《灵活选取法》,採取预测的临近频率(即上一次的频率)做为可靠的平均频率u。值;比如某城市的天气预报,常采用当天的天气来预报明日天气。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千错万错就错在对u。值(平均频率)的统计估算人为失误。从美国苏珊.霍夫博士所著的《测不可测:大起大落的地震预测研究》一书中得知,帕克菲尔德近期(指公元19O6年~20O4年间)所发生6级以上的几次历史地震分别为:1906年、1934命、1966年6月28日、2OO4年9月28日四个时间。而美国地质调查局将地震平均频率u。值(即周期性间歇时间)确定为u。=22年。故此,他们大胆预测:下一个“帕克菲尔德地震”将于1988年以后的四年内发生。筆者根据他们的意图建立相应的预测概算公式:丅(预测)=丅(上次)+u
因u=u。+a(或一a),所以丅(预测)=丅(上次)+u=丅(上次)+u。+a=1966年+22年+4年=公元1988~1992年。公式中:丅(预测)——为下一个地震所需要预测发生的年份时间。丅(上次)——临近预测的上一次地震发生的年份时间;u。——为预测所选定震级的平均频率,单位为年/次;筆者在此特别指明,不同震级的平均频率(即周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u。值是对选定的震级而言的!a——调算修正值,单位为年。
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时间差距甚大(时差为12~16年之久),因为2004年一1992年=12年;2004年一1988年=16年。
如果采用《灵活选取法》求算u。值:则u。=1966年一1934年=32年;a值假若仍按4年计算,即a=4年。
按预测概算公式丅(预测)=丅(上次)+u。+a=1966年+32年+4=2OO2年。
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时差仍有2年左右之差。大的时差解决了,小的时差尚未解决,这时需从a值上进行调算。因为原先的a值是按a,=u。的0.19=22×O.19≈4年;现时的a值应为:a,=32×O.19≈6年。利用a值进行微调。微调后再按预测概算公式进行计算,则有:丅(预测)=丅(上次)+u。+a=1966年+32年+6年=2004年。恰好与实际情况一致。问题不是到此结束,还有许多相关内容放在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4 14:40
(续4楼文稿):对有关问题和内容的解说。
(1)、频率(U)的解说:何谓频率?一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数。常用f表示,等于周期丅的倒数,即f=1/T;常用单位是赫玆,千赫(10^3赫兹)和兆赫(10^6赫兹)等。1赫兹=1次/秒或1周/秒。二是指某一时间内某事物发生的次数或完成某过程的次数,有时也叫频率。
对地震活动而言,地震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在地壳岩石中进行传播,既然是波,就遵从波的传播规律。波的传播速度Ⅴ=入/丅;f=1/T;∨=入f;式中:∨——为波的传播速度;f——为振动频率;丅——振动周期;入——波长。
波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对于同一种介质来说,频率(或周期)常是固有不变的,所以波长越大,波速也就越大。波速与波长常成正比关係。
(2)、1楼的《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某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是广泛适用大自然界一切事物无序界系的变化模式之图本(或称“图腾”)。因筆者现时从事地震频率(或称周期间歇时间的长度)的无序界系的考查、研究,从该图腾中可以明顕地看出,地震频率u值是随时间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多变、不稳定、奇形怪异、捉摸不定、千变万化、零乱不堪、杂乱无章、貌似漫无规律可循……等之无序界系之事物。混沌的原意也是指无秩序和混杂状态及模糊认识的探索、研究。或因自然界的自变因素众多,主次互相转化,造成主次难别;或因错综复杂,答案多种,真伪难以辨明;或随机抽样调查时千变万化,难以切真,因而常出现捉摸不定结果,科学家把它称为混沌系统长期行为不可预测性。比如对地震、火山的预测;地球深部物质成份变化的动能监测;地震走迹的追踪;滑坡山裂的预测;早灾天气(数值气象)的预测;股市行情的预测……等,均可纳入混沌学研究的范畴。
(3)、何谓《混沌物理场》?“场”的概念是指有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物理场。如电场、磁场、重力场、电磁场、地震场……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场”是物质性的。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有电场(地电)、磁场(地磁)和重力场等等,人们称之为地球物理场。地震前由于地应力的作用加强,这些地球物理场会发生变化异常。人们根据这些地震前兆现象,进行地震预报。
(4)、混沌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正在兴起的崭新学科,它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提并论,被誉为当今世界三大科学发现。尽管混沌学的鼻祖古老,但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混沌学越来越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人类对尚需开垦的混沌荒原的探索、研究:因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之台阶性和人类思想认识境界的历史局限性,对宇宙自然界某些事物还处于蒙昧无知或朦胧状态,现时代尚需对人类的愚昧进行垦荒开发。人类对无垠宇宙银河系奧秘荒原的探索;生物进化履途、兴亡种族的探本求源;新科技领域的开垦创新(包括对地震探索创新)……等,均等待人类去攀登。
(6)、关于预测公式中a值的解说及其它有关内容,容筆者——地震地质爱好者在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5 14:35
(续5楼文稿):《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某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和数学表达公式:
丅(预测)=丅(上次)+u。+(或一)a;从1楼插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频率u是随丅。时间内而不断变化的、极不稳定的、多变值的频率变化曲线。为了探索内在规律和求解而设计出一条A——A基准线,该A——A基准线的点其实就是平均频率u。值,故此u。值为一个常量(1楼插图中本来用u上加一横表示平均频率的,因电脑上无法打出该符号,故改用u。符号来代替);那么,u=u。+(或一)a数学表达式则能满足频率u变化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轨迹的求解。位于A一一A基线之上的u曲线段的轨迹点,因大于u。值,a为正值,用(+a)表示;位于A一一A基线之下的u曲线段的轨迹点,因小于u。值,a为负值,用(一a)表示。就这样将不稳定u(频率)变化曲线的多变值之轨迹点,转移到a值的变化上。
(6)、预测概算表达公式中a值的解说:我们说,u(频率)曲线为“特征地震”的准周期率的变化曲线;u。为所要测定各历史地震的平均频率(指各周期平均间歇时间);a为频率(指地震周期)的变化率,或称地震周期间歇时间长度变化率,简称周期之变化率。筆者(为地震地质爱好者)在4楼文稿中谈到,“利用a值进行微调。微调后再按预测概算公式进行计算,则有:丅(预测)=丅(上次)+u。+a=1966年+32年+6年=20O4年。恰好与实际情况一致”。在具体进行计算中,a值=+6年(或一6年)。1966年十32年=1998年;a值表示在1998年的前后6年,前6年为(一a),即1998年一6年=1992年;后6年为(+a),即1998年+6年=2O04年;a取正值还是取负值?这就需要根据频率(u)曲线图的走势进行判断。前后6年之时差为12年,其时距范围为公元1992年~2004年,所以a值的确定也需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先按A一一A基准线识别出是前6年、还是后6年,这样先剔去6年,由12年缩减到6年,可这6年中又确定是那一年发生呢?又是一个难题,步步喂难!唯一出路还得根据频率曲线图的的走势陡绥变化来识别与确定为那一年。因为一个预测区的地震频率(u)曲线图是根据该区历史地震(近500年)与近期地震(近100年)的地震参数编制而成的。也就是从它过去的历史和近期表现来预测未来。(+a)表示比平均频率高,(一a)表示比平均频率低。
(7)、筆者个人看法不知是否正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与工作人员常患有一个通病(急躁症),一发现断层有慢滑情况后,过于心急、担忧与恐慌,其实断层慢滑拖延时间长;第二为资金的筹助着想,有意或无意将地震平均频率(u。)改短为22年。因此说,从事科学研究要“务实”。
解说的内容还有(8)、(9)、(10),且听下回逐条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6 11:47
(续6楼文稿):对有关问题和内容继续进行解说。
(8)、不同震级的平均频率(u。)的准确统计和计算:平均频率u。的正确统计与准确求算,看似容易,其实不是一件简单、容易做好的事,因为u。值(地震周期平圴间隔年份时间)的大小和震级有着直接因果关係,比如求算大地震(M>或=7级)与求算中型地震(7>M>或=5级)及小地震(5>M>或=3级)的平圴频率u。各有极大的差别。震级平均频率的求算表达式为:u。=丅。/N一1;式中:丅。一一近期500年或近期IOO年以上的时间段;
N一一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发生某个震级以上地震的次数;u。一一指某个震级以上的平均频率,即平均周期间隔年数时间,单位为年/次。这里的平均频率u。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平均活动速率V(mm/a,a为加速度)。这里平均频率而是紧扣时间,因为预测的重点是什幺时间发生地震。
一般情况下(按基本规律而言),震级低者,频率高,间隔时间短;震级高者,频率低,间隔时间长。通常情况下,震级相差一级,其频率往往相差10倍或10倍以上。比如某一断层先后两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中间间隔30年,因而我们说该震级的频率为30年/次。假若这30年中又发生了数次5级(甚至5.9级)或4级地震,我们进行统计、求算时,绝不可将低于6级的5级或4级地震的地震次数也纳入6级震级的平均频率的统计、求算之中,该舍去的毫不保畄地舍去!这就是“务实”精神。要勇于实事求是,千万不可弄虚做假!
人们与地震界人士感到团惑的是对7级以上的大地震的预测难题,“不可入性”与“非频发性”及“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各个震级的平均频率u。值虽然均已分别求算出来了,但也必须明白指出,u曲线图上的u值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多变值,而u。(平均频率)为一个常量(请参见1楼《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某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频率曲线图上99%的轨迹点都不在A一一A基准直线上,怎么办?为满足频率u曲线上任意一点变化运行轨迹的求解,所以又建立u=u。+(或一)a表达公式。一切变化落在a值上。从而使复杂问题得到合理简化。但大的法碼已经敲定,下一步只在对a进进行微调,则可“水到渠成”。
(9)、(10)、(11)…等有关问题和内容,且看下回解说。
匿名  发表于 2019-12-7 11:14
(续7楼文稿):对相关问题和内容继续进行解说。
(9)、进行平均频率u。值的统计、求算时,需对时间段长度丅。进行合理选择。筆者(地震地质爱好者)把它称为《灵活选取法》,或叫《临近取值法》。中国民间老百姓有句俗语,称“远水救不了近火”。只有近水才可救近火!所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绝不能采取避近论远、舍近求远的愚蠢工作方法去解决问题。举个例说,当人们观看到壮观的钱圹江潮汐时,有人提出这是因为月球的引力造成的,更有人提出将月球炸掉则万事大吉,潮汐和地震(固体潮)则可消除;还有人提出钱圹江潮汐是太阳引力的结果,把解释问题的长度和空间远度拉得更远。其实不论潮汐、海啸、海潮、台風、颱風…等,都是长波快速运行的一种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再举一个明显、具体的例子来说吧:美国地质调查局对美国帕克菲尔德近期(500年來)历史地震的平均频率(指地震周期平均间隔时间)的统计求算结果,确定u。=22年。按此结果进行下一个帕克菲尔德地震的预测,最终产生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12~16年的时间误差。这是为什么呢?筆者认为,也是进行平均频率u。统计时,将时间段长度T。拉得过长所造成的。常因500年来的历史地震资料残缺不全;或因年代久远,真伪唯辨,可信度低,因而难免出现统计失误;又比如我们民间预测夏日某一天的气温是摄氏多少度?如果采用平均频率法进行统计,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全年气温进行全过程统计与求算,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准确,肯定会出差错。所以简便的方法,只选用夏季时间段进行统计与求算,既简便、省力、又准确。筆者把这种方法命名为《灵活选取法》,或称《临近取值法》。
筆者採用《临近取值法》,对美国帕克菲尔德下一个地震发生年份时间进行预测:就取最近时间段,即公元1966年一1934年=32年。那么则确定u。=32年。这样大法碼敲定了,那么a命名为平均频率u。的变化率,那么其“变化率”又如何求算呢?用4年/22年=019=19%;或6年/32年=19%;那么,a=32年×19%=6年。
匿名  发表于 2019-12-8 11:49
(续8楼文稿):对相关问题与内容继续进行阐述。
(10)、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帕克菲尔德地区地震的平均频率(即平均周期的间隔时间)U。确定为22年的:
《测不可测:大起大落的地震预测研究》一书,是美国地震学家苏珊.霍夫博士编著,原著由中国学者梁春涛博士翻译为中文;全书共分十八章(即十八篇章论文)。是迄今为止全球享受声誉的一部难得的地震科技好书!筆者特向苏、梁二位致以崇高敬意!
还是言归正传:苏珊.霍夫博士在书中谈到,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根据统计记录得出结论:平均每隔22年帕克菲尔德就会遭受一场6级地震。在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更进一步大胆预测:下一个“帕克菲尔德地震将在1988年以后的4年内发生”。但结果却拖迟至2004年9月28日才发生,出现时间失差为12~16年之久。
筆者(地震地质爱好者)对该书通盘进行几次反复熟读,旨在了解美国地震学家是如何确定帕克菲尔德地震的平均频率(即地震平均周期)u。=22年的?书中并没有谈到统计记录的有关内容,为此,筆者只好对全书通盘反复阅读,从各篇章节中零散收集有关地震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终于对帕克菲尔德地区从公元1812年至1966年间(共154年)先后发生过的历史地震有了一个较清楚的和晓。从公元1812年~1966年,其间为154年,先后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八次、七个周期;再根据筆者本人建立的对震级平均频率的求算表达公式:U。=丅。/N一1;
式中:丅。——近期500年或近期100年以上的时间段;山。——指某个震级以上的平均频率,即平均间隔年数时间,单位为年/次(周期);N——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发生某个震级以上地震的次数。
那么,u。=丅。/N一1=154年/7=22年。经过筆者的考查,就这样把美国地震学家对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历史地震的平均频率(平均周期)的统计、求算出来了,让全球地震工作者看得明白。
关于帕克菲尔德7个历史地震周期,再加上1966~2004年地震周期、2004~2014年地震周期,共9个地震周期(又称频率)的无序变化情况,且听下回(11)、(12)、…等文稿细谈。
匿名  发表于 2019-12-8 12:28
对9楼文稿中的几处错别字进行修正:
(1)、文稿中顺数第八行中的“失差”二字,修正为“误差”。
(2)、文稿中倒数第六行中的“山。”,修正为“u。”符号。
(3)、文稿中倒数第八行中的“和晓”二字,修正为“知晓”。
匿名  发表于 2019-12-8 16:53
(续9楼文稿):对帕克菲尔德地震带相关问题与内容继续进行解说。
(11)、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区于公元1812年~2019年时间段、先后发生6级以上、共十一次历史地震的具体年份时间和十个周期(频率)的情况,简述如下:
A、十一次历史地震先后发生年份的具体时间分别为:公元1812年12月8月;1838年;1857年;1868年;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8.3级地震);1922年;1934年;1966年6月28日;2004年9月28月;2014年3月10月;2019年7月5日。
B、十个地震周期(频率u。)的具体情况,简述如下:1838年一1812年年末=25年(第一周期);
1857年一1838年=19年(第二周期);1868年一1857年=11年(第三周期);1906年一1868年=38年(第三周期)
匿名  发表于 2019-12-8 17:51
(接11楼文稿):1922年一1906年=16年(第五周期);1934年一1922年=12年(第六周期);
1966年一1934年=32年(第七周期);2004年一1966年=38年(第八周期);2014年一2004年=10年(第九周期);2019年一2014年=5年(第十周期)。
总结:从帕克菲尔德先后发生的历史地震的周期(即间隔时间)来看,周期长短穿插分布,或称稀宻交错分布。长的周期达32~38年;短的周期约为10~12年,甚至只有5年。而长周期达38年之久的,先后出现过两次;当出现38年长周期后,便转接10~12年的短周期(甚至只有5年间隔时间的周期)。这是什么原因和规律呢?地震学上称之为地震的活跃期(通常出现短周期)和地震平静期(通常出现长周期)。所以进行地震预测得首先识别是处于平静期?还是活跃期呢?如同进行天气的气温预测,先识别出是春夏秋冬的那个季节。这个大的时间段要把握住,就有80%以上的预测准确率。女口果大的时间段没有把握住,就会造成80%的失败。地震预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看我们人类如何去探索和挖掘其中奧秘。还是那句话:“道是无序却是有序”。
匿名  发表于 2019-12-9 10:19
对11楼文稿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
(1)、文稿中倒数策一行末尾括号中的(第三周期),修正为(第四周期)。
匿名  发表于 2019-12-9 11:52
(续接12楼文稿):对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区相关问题和内容继续进行分解。
(12)、长、短周期存在明显对称性规律之特征:筆者(地震地质爱好者)通过对美国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历史周期的深入考究、分析,发现该历史地震的长、短周期(即频率u)存在明显对称性特征的规律,故可命名为“特征地震”。1楼所绘制《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某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中,巳明确表示出A一一A基准线上的轨迹点为平均频率(u。),A一一A基准线对于频率u变化曲线而言,基线上部u曲线轨迹与下部u曲线轨迹,具有明显的对称、对应关系。故此筆者根据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事物发展频率随时间变化图的模式,建立了u=u。+(或一)a的数学表达公式。用u=u。+a表达式來滿足A一一A基准线上部u曲线上任意轨迹点的求解;用u=U。一a表达式來滿足A一一A基准线下部u曲线上任意轨迹点的求解。也可以说,A一一A基准线对于频率u曲线图而言,它是一条明显的对称之中间分界线。拿美国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历史地震的各个周期做为例子,来说明对称之规律性:例如该地震的长周期为38年=22年十16年;那么与它对称的地震短周期即为22年一16年=6年。如果长周期38年是波峰顶,那么短周期6年则可能是谷底。如果长周期间隔时间是32年,那么32年=22年+10年;那么与它对应、对称的短周期间隔时间则为:22年一10年=12年;反过来,如果短周期间隔时间为16年,那么16年=22年一6年;与它对应、对称的长周期间隔时间则为:22年十6年=28年。从而可以明显地看出,地震的长、短周期存在特殊、特征的对称、对应关係。掌握了这个对应、对称规律性后,可大大掌控与提高地震预测预报准确率。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0 16:25
(续接14楼文稿):对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相关问题和内容继续进行分解。
(13)、帕克菲尔德地震是否为“特征地震”?请问何谓“特征地震”?“特征地震”是指在指定的一段断层将会准周期性地发生具有特征大小与大致平均复发的地震。20世纪8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们根据统计记录得出结论,确定帕克菲尔德地震为“特征地震”。平圴每隔22年帕克菲尔德就会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公元1812年~1966年(共154年间),先后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8次、7个地震周期。筆者按先后顺序,将7个周期(指间歇时间长度)排列于下:依次为25年、19年、11年、38年、16年、12年、32年。七个周期的时间长度都各不相同,而且相互间时差较大,因而完全不具有“准周期性”的特征,也不具有“大致平均复发”的地震之特征。但却具有“对称性”的特征,所以仍然可称为“特征地震”。
(14)、请问帕克菲尔德下一个地震(指6级以上地震)周期大约为多少年?下一次地震大约于何年发生?能事先预测嗎?筆者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但出于科学技术情报的严格保宻,在此不便公告!但筆者仍然可以告知读者,地震预测必需首先识别出是处于地震平靜期、还是处于地震活跃期?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从公元1934年~2004年,历经70年的地震平稳平静期,其间存在两个长周期(分别为32年与38年);自公元2004年起,帕克菲尔德地震进入地震活跃期,活跃期必然引发短周期地震。这样广众和读者们也就自然明白其中奥秘了!下一个地震周期是多长,不说大家也自晓得了!
还有相关课题与内容,似泉水源源不断湧出,也似雨水甘霖降临,好让读者费赏用,这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筆者本着这种态度对待读者。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1 15:02
(续接15楼文稿):就相关课题和内容继续进行解说,供读者免费赏用和遊览。
(15)、如何识别地震平稳(平静)期和活跃期?又怎样用图像图示出來?地震平静(平稳)期的特点为频率低,周期较长(周期大于平均周期时间长度),测区地壳相对较平稳;地震活跃期的特点为频率高,周期间隔时间短(低于平均周期的时间长度),测区地壳处于相对不稳定的动荡时期。用文字表达不如用图像图示出来,更为清楚和一目了然!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在1楼独创绘制《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某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图中A一一A基准线(实为平均频率u。的轨迹线)之上半部的曲线图上任意点的轨迹均代表着长周期之汇集线,代表着地震平静期(指相对平稳期);而A一一A基准线之下半部曲线图上任意轨迹点则代表着短周期之汇集线,代表着地震活跃期,它们的周期时间长度均小于平均周期。1楼插图为筆者别出心裁拙作。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1 16:44
一只小螞蚁啃苹果的故事,这只小蚂蚁经过千辛万苦,连苹果表皮都还未啃透,可它却大放厥词,说什么整个苹果被它吃透、吃完了。你想,一只小螞蚁能吃完一个苹果嗎?苹果皮与苹果肉的味道是一样的嗎?有人说得对,连皮毛都未弄懂,就不懂装懂,死要面子。我们人类那一小点科学文化知识,对了解宇宙大自然现象,显得太渺小了!不要认为自己有了一点小知识,就不知道自已了,而否定前人的料研成果与结论,甚至千方百计抬高自已的小创作。比如有人看到钱扩江潮水,就说是月球的吸引力所产生的结果,更有主张将月球炸掉,就可万事大吉,潮汐力与地震就会消除。还有人认为,潮汐力的产生主要是太阳引力与磁场力的结果,他们采用避近论远的手法,把长度与远度拉大。不过,太阳系的空间度还是有限的广度(对于银河系而言),倒不如涉远至银河的中心~造父星的引力和磁场力更为高超和巧妙。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1 17:06
美国地震科学家苏珊-霍夫博士所著的《测不可测:大起大落的地震预测研究》一书,又由中国地震专家梁春涛博士翻译为中文版。该书最大可贵与可取之处,在于它客观如实反映真实情况,不带私心杂念,不图谋私利,不带任何观点。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国际科学技术人员的本色,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及科学技术工作者难以做到的崇高品德!该书内容极其丰富,收集资料全面,论述广泛,不弄虚做假,不炫耀自已,所以筆者称它是一部享有世界最高声誉的好书。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2 10:13
“七窍备而浑沌死”。是中国古代学者庄子曾讲过的一则寓言,说是远古时代,世界由“倏”、“忽”、“浑沌”三个王主宰,而“浑沌”浑朴原始,面无七穹,眉目不清。“倏”、“忽”二位帝王便在“浑沌”王脸上“雕凿七窍”,雕刻的七窍不是天然自生的,那又有何用呢?反倒破坏了“浑沌”的原生结构和内在规律及原生态平衡。“倏”、“忽”二帝相似后世人所说的《自然突变论》和《灾变论》及人为的滥凿乱毁。筆者认为,从事科学探索与调查研究,要求实事求是,做到资料真实可靠,不弄虚做假,不炫耀自已,不贪图虚荣,不做表面文章,老百姓所说的“馬屎皮面光”,里面全是粪渣,千万要不得!要做到表里一致。也不要在脸上抹脂擦粉,要保持自然本色。浑沌学就是对杂乱无章、千变万化、漫无规律可循的无序事物中去探索、寻找内在规律,这是浑沌学的主要目的。
古代学者老子说得好:
風无人扇能自拂,云无人播生何处。雨无人布天自降,雷无人造震天响。
山无人疉而自立,水无人推而自流。日月无人燃自明,星河无人列自阵。
昼夜无人规自转,四季无人定自恒。天地演生人后到,宇宙岂能人主导?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2 13:37
“混沌初开”。中国古代传说中把盘开天辟地以前的宇宙状态,指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模糊一团曚眬景象,称为混沌。而现代混沌学则把通常看起来混沌无序的现象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寻找、挖掘混沌现象的内在规律,并对其进行处理。如同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独创绘制的《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就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古代贤人云:“道是无序却是有序”。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3 09:34
按地震预测方式分类:
<一>预测方式分期:
地震长期预测:预测某一地区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某震级地震。
地震中期预测:预测某一地区几个月至几年内可能发生某震级地震。
地震短期预测:预测某一地区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某震级地震。
临震预测预测:预测某一地区几小时至几天内可能发生某震级地震。
中长期预测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时间范围和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短期预测,特别是临震预测,要求迅速、及时、准确地确定发震地点,时间和震级,以便在强震到来之前,采取必要的果断的预防措施。
必须指出一点,短期预测是以中长期预测为基础,而临震预测又是在短期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地震预测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必须重视《基础》工作,万丈高从地起,基础是根本。

<二>按地震预测方法分类:
1. 海岸线形态地震预测法;
2. 岛弧群地震预测法;
3. 山弧群地震预测法;
4. 历史地震预测法;
5. "特征地震"预测法;
6. "地震空区"预测法;
7. 古凹陷,基底预测法;
8. 新构造运动预测法(包括地面发育史与全新世活动断裂研究);
9. 前震预测法;
10. 区域地震预测法(指M8的"后测"转"前测");
11. 封闭圈预测法;
12. 系列物理自然现象"反常异动"综合分析预测法;
13. 海震与海底火山喷发预测法。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3 11:02
(续接21楼文稿):
<二〉、按地震预测方法分类:讲述了13种地震预测法,其实何只13种预测法,筆者在此再增添两种地震预测法:列序为:
14、沿断裂走向分布的地震活动带之地震预测法;
15、南北地震预测法;
其实何只15种预测法?但筆者尚未提到地磁场预测法;地电场预测法;地温场预测法;地球重力场预测法;地应力场预测法;地壳形变场预测法;地下水化学成份变化预测法;强震前气象异常预测法;强震前动植物异常反虑预测法;地震前地表冒气或水井水位上涨预测法;……等,胡子眉毛一把抓,工作内容太繁杂了!请问地震权威人士和地震科学家、专家,工作是否有重点?
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称为“特征地震”。它具有完整的、齐全的、可信度高的历史地震资料,可供地震研究人员和地震工作者,便于考查、分析,这是难得有的好条件!而对于全球其他地震测区而言,恐怕就不再具有这么优势条件了(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中落后国家与地区),对于这些国家和地震测区,很少保畄有残缺不全的历史地震资料,那又如何进行地震预测呢?就不能再採用“历史地震预测法”和“特征地震”预测法了;可选用筆者列举的15法中的其它地震预测法,比如活动地震带预测法、新构造运动地震预测法、海岸线形态预测法、山弧群地震预测法……等,均可进行选取,也能达到准确预测的目的。筆者在20世纪60年代间,高校毕业论文编写时,曾对某一地区、缺少历史地震资料的空白区,进行地震论证。毕业论文评审时,因与主审教授意见相佐而遭到做难!但50年后该地区引发了里氏5级以上地震。这是筆者在有生之年有幸见到毕业论文结论成为现实情况。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3 17:29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科学家们采用《均等分配法》求中间值的方法——指求出“平均频率”u。=22年,即平均周期为22年。对研究无序界系混沌地震地质场来说,它确实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方法;但是对“初始条件”必须考虑周全和科学合理的进行简化,因为无序界系混沌场“对初始条件具敏感依赖性”。“初始条件微有偏差,便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果”。对于地震场而言,这里所指的初始条件,其中也包括我们研究问题时所选用的假设前提条件,假设前提条件正确与否直接关係到研究成果的准确度。具体说就是丅。时间段的合理、恰当进行选择。如同缝制衣服,不同的缝纫师傅有不同裁剪方法。时间长度和空间远度不宜拉得过长,不能看到钱圹江的潮汐时,说是月球或太阳的引力所引起的,不能避近论远、舍近求远的愚蠢工作研究方法。要脚踏实地,立足本地,寻找解决方案。又比如预测夏日某一天的气温是摄氏多少度?不能舍夏求冬,利用冬季气温来进行统计预测。要临近就地解决!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4 10:15
探索余震的内在规律性:
主震后的余震遵循一定模式:地震学家们明白,任何大地震后都伴随产生一系列余震,这些余震遵循一定的模式。一般替况下余震的最大震级比主震约小1级。主震之后,余震随时间推后而减少。最后,余震的震级也遵循一定的规律,3级余震的数量大约是4级余震的10倍,4级余震是5级余震的10倍,以此类推。就地震而言,余震有较好的规律性;我们知道可能会产生多少余震;我们知道余震会在主震附近集中出现;我们还知道余会随时间而减少。一个8级地震发生后,在其后若干天内可能发生一次6~7级的余震,而5级以下的余震则可以达到几百次。又如某一6级的地震发生,那么按已建立的余震统计关係,一个5级和10个4级,从本质上说,并没有错,但它是不夠完整的。有时“子地震”和“母地震”一样大,或超过母地震。有时地震序列总是不按基本规律行事,一般情况下余震随时间推移会逐渐减弱,偶尔,余震之后会发生一个和主震一样,甚至比主震震级还大的地震,余震变成了前震。对地震预测而言,要识别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性规律和偶然性,才能把握住准确性和正确度。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4 13:30
21楼与22楼谈到地震预测的I5种方法,对于每一种地震预测方法,如果要进行详细论述和解说,都可以编著为一本厚厚的书。那么15种地震预测法就是15部丛书,需要多少精力、时间、经费?所以只能提纲式列举一下。例如《新构造运动地震预测法》,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对测区地面发育史和全新世活动断裂带的实地调查和进行地质测绘、填图、内业整理、分析研究、……等。筆者高校毕业论文对某测区新构造运动特性的探讨的论著,基本上可以说是一部书。是从野外实际工作中总结所著的书,不是高谈阔论之书。五十余载野外实践工作点点滳滴之工作积累,如同地震、火山的能量积累相似。成天坐办公室吃回味饭行嗎?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5 06:44
地震界学术理论的探阅:
以往的学术理论有:破裂理论(或称断裂理论);应变回跳理论;岛弧理论;岩浆冲击理论;冷却收缩理论…等
现时新见学术理论有:热库理论;山弧理论;穿插理论;差异理论。
筆者已熟读过破裂理论和回跳理论及岛弧理论,也浅读过冷却收缩理论。但从未见到有关“震源理论”的出现,地震预测应为四要素(发生时间、震中地点、震级、震源深度),震源深度问题其实质就是地震成因问题。“源”是指发源地、首先发生所在地、缔造地、成因起源地、寻根问祖发派地、探本溯源的根源地,多么重要的核心间题!它是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能量聚集达到临界状态而引起突发事件,具有高度保宻自然条件,无法侦探。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5 08:37
地震科学家对余震己基本上探索出它的内在规律性;而中国海城、营口地震是前震预测最成功的发源地,有人号称它为全球唯一地震预测最成功的一次地震,是中国地震局脸上最光彩的金质招牌;请问中国地震科学界人士,对前震型地震探索出一套内在规律性了么?地震前雲预测法,有人称它为短、临预测法。希望它能问世!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5 10:42
对27楼文稿中的错别字进行改错:
(|)、文稿倒数第一行中的“地震前雲预测法”,修正为“地震前震预测法”。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5 11:59
世界上一些伤亡惨重的大地震汇集:
1、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地震:公元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了8.5级以上大地震,10万人死亡。
2、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发生8.了级大地震,6万人丧生。
3、意大利西西里岛大地震:1908年12月28日,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海峡发生7.5级地震,导致8.3万人死亡。
4、中国宁夏海原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一义单六盘山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23.4万人死亡。
5、日本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1日,关东平原南部的相模海湾海底发生8.3级大地震,I4.3万人丧生。
6、秘鲁大地震:1970年5月31日,位于秘鲁西部安卡休卅境内的钦博特海湾发生7.6级大地震,近7万人丧生。7、中国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24..3万人死亡。
8、黑土西哥大地震:1985年9月19日,位于墨西哥境内的西太干洋海底发生8.1级大地震,3.5万人死亡。
9、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大地震与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尼爪哇岛雅加达发生9.O级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波及东南亚与南亚的一些国家,包括印尼、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馬尔代夫、孟加拉国、澳大利亚、车帝汶等国,死亡人数超过20余万以上。
10、南亚的印巴交界的克什米尔大地震: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大地震,巴基斯坦死亡人数超过7.3万。此次地震又称《南亚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大地震》。
11、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8.66万人。
12、美洲加勒比海海地大地震:2010年1月13日,加勒比海地区海地发生8.5级大地震,死亡30万人以上。
13、曰本东北海域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发生9.O级大地震,死亡与失踪人数约3万人。
以上伤亡惨重地震,中国佔其中3次;日本佔其中2次;亚洲地区佔其中7次,超过二分之一以上。说明亚洲地区的国家对防震抗灾能力极差!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5 15:15
对29楼文稿中出现的几处错误进行改错修正:
1、顺数第三行中的“旧金山发生8.了级大地震”,修正为“旧金山发生8.3级大地震”。
2、顺数第五行中的“中国宁夏海一义单”,修正为“中国宁夏省海源”。
3、顺数第九行中的“黑土西哥大地震”,修正为“墨西哥大地震”。
有错就改,知错能改,才能进步。知错不改,不敢正视错误,甚至隐瞒错误,或为错误辨解,则一错到底,不可救药!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5 17:24
IMG_20191215_172316.jpg IMG_20191215_172339.jpg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5 18:00
31楼所绘画的上、下两个插图为地震海啸成因解说图示。
什么是地震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由于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海水先向突然变得低洼的地方涌去,随后翻回海面,形成一种特别长的大浪,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可达100公里以上的长波。它在开阔的深水大洋中运行时,速度特别快,可达每小时七、八百公里,但这时波涛并不特别汹涌,因为波峰之间距离是那样长,起落变化就不明显了,只是到了滨海一带水浅的地方,一阵阵袭来的大浪挤在一起,才激起比平时的潮水高得多的巨浪,冲上陆地,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地震海啸。(后续有关内容且听下回解说)。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6 09:26
(续接32楼文稿):对地震海啸课题相关内容继续进行解说。
请问是不是只要海底发生地震就会出现地震海啸呢?不一定。因为有些地震时造成的地形起落并不显著,不能激起这种巨大的波浪。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一点,如果那里海水很浅,海底地势本来平缓,即使地震时地形有所变化,海水起落变化不大,也不易产生这种波长特别长的大浪。因此世界上的海啸大多发生在那种深海沟的地带,那里本来地势起伏很大,水又很深,再发生变化,这种特别长大的波浪就容易形成了。是不是发生于深海沟的地震都能造成海啸呢?还不一定,有人研究了许多海啸发生的条件后,得到这样的规律:沿深海沟发生地震时,如震级大于6.5级,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时,才有可能产生造成危险的海啸。当然,在自然界中情况是复杂的,也还可能有特殊的变动。譬如有时因地震引起海底发生山崩,这时尽管地震震级不高,也可能产生巨大的海啸。海底火山爆发,产生的地震震级可能不高,但有时会同时造成巨大的海啸。这些海啸虽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但与地震有关。(后续与海啸相关内容,且听下回解说)。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7 15:02
(续接33楼文稿):对地震海啸课题相关问题与内容继续进行解说。
请问为什么地震海啸的袭来总是在地震之后?公元1896年6月15日晚上七点钟左右,日本三陆地方的居民普遍感到了地震,来势不猛但时间较长,在震动过去后20分钟,这里的海水忽然后退了,露出了平时看不见的礁石和沙滩。到了晚上八点钟左右,只听见海上出现了暴风雨般的声音,巨大的海浪冲上岸来∴海啸袭来了。公元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也有这样类似的情况。当地震发生后不久,沿海居民还在屋外,忽然看见海水开始迅速退落,露出了最低潮线以下的海底。大约一、二十分钟以后,海水又迅速涨起,以极快的速度涌向岸边,浪头高达6米多,卷走沿岸的房屋和牲畜。
为什么海啸在地震之后到来呢?这是因为在海啸发生时,先是水向海底陷落部分涌去,所以出现异常的退潮现象,然后才是返回向上涨起冲向陆地,这一落一起,需要时间,如果海啸是从远处的地震区传來,更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只要事先注意到这些变化,保持警惕,采取预防措施,紧急撤离,灾害显然是可以减轻的。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7 16:17
世界上一些伤亡惨重的大地震汇集:
1、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地震:公元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了8.5级以上大地震,10万人死亡。
2、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发生8.了级大地震,6万人丧生。
3、意大利西西里岛大地震:1908年12月28日,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海峡发生7.5级地震,导致8.3万人死亡。
4、中国宁夏海原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一义单六盘山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23.4万人死亡。
5、日本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1日,关东平原南部的相模海湾海底发生8.3级大地震,I4.3万人丧生。
6、秘鲁大地震:1970年5月31日,位于秘鲁西部安卡休卅境内的钦博特海湾发生7.6级大地震,近7万人丧生。7、中国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24..3万人死亡。
8、黑土西哥大地震:1985年9月19日,位于墨西哥境内的西太干洋海底发生8.1级大地震,3.5万人死亡。
9、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大地震与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尼爪哇岛雅加达发生9.O级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波及东南亚与南亚的一些国家,包括印尼、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馬尔代夫、孟加拉国、澳大利亚、车帝汶等国,死亡人数超过20余万以上。
10、南亚的印巴交界的克什米尔大地震: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大地震,巴基斯坦死亡人数超过7.3万。此次地震又称《南亚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大地震》。
11、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8.66万人。
12、美洲加勒比海海地大地震:2010年1月13日,加勒比海地区海地发生8.5级大地震,死亡30万人以上。
13、曰本东北海域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发生9.O级大地震,死亡与失踪人数约3万人。
以上伤亡惨重地震,中国佔其中3次;日本佔其中2次;亚洲地区佔其中7次,超过二分之一以上。说明亚洲地区的国家对防震抗灾能力极差!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7 16:18
(续接44楼文稿):
如果对世界上伤亡惨重的13次大地震、死亡人数进行摸底统计,统计结果公布于下:
十三次伤亡惨重的大地震,总共造成165.76万余人死亡。
亚洲地区死亡人数为:1OO.96万人,佔61%;南北美洲地区死亡人数为:46.5万人,佔28%;
欧洲(主要发生在地中海北岸国家)死亡人数为:18.3万人,佔11%;非洲地区死亡人数为零,佔0%;
13次伤亡惨重大地震中,按国家进行死亡人数统计,结果如下:
中国佔3次,死亡人数为56.36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34%,即三分之一强。
海地佔1次,死亡人数为30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8%;
日本佔2次,死亡人数为17.3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0.4%;
美国佔1次,死亡人数为6万,佔总死亡人数的3.6%;
秘鲁佔1次,死亡人数为7万,佔总死亡人数的4.2%;
墨西哥佔1次,死亡人数为3.5万,佔总死亡人数的2.1%;
巴基斯坦佔1次,死亡7.3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4.4%;
葡萄牙佔1次,死亡IO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6.0%;
意大利佔1次,死亡8.3万人,估总死亡人数的5.0%;
以上为大概摸底统计数据,仅供参考。但可以看出防震抗灾措施落实到位与否!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8 16:59
(续接34楼文稿):对地震海啸课题继续进行讲解。
海震和地震海啸是一回事嗎?海震和地震海啸是不是一回事呢?既有联系,又有这别。
(评细情况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19 11:44
(续接37楼文稿):
在海底发生地震时,如果海底地形升降变动剧烈,其它条件也合适,这时可以产生地震海啸;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会产生海啸。但不管有无海啸发生,海底发生地震,都会有地震波传到海面,引起海水扰动。这种扰动是纵波造成的,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不到海面。所以当船只遇到海震时,如果震动相当强烈,船上的人可以感到上下颠簸,好像船只碰到礁石上那种感觉,这是纵波自下而上的冲击造成的。有时船上的人当时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事后经过与地震观测记录核对,才知道遇上了海震。这种情况显然和地震海啸是不同的。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0 15:31
(续接38楼文稿):对地震海啸课题相关内容继续进行讲解。
世界上那些地方发生过规模很大的地震海啸?
太平洋周围一带的深海沟附近,是强烈地震很多的地方,因而也是海啸发生得最多的地方,像智利、秘鲁、日本、阿拉斯加半岛、堪察加半岛等靠近太平洋的滨海一带,以及一些岛弧附近,都是地震海啸的重要发源地。
公元1868年8月8日智利、秘鲁边界大地震,公元1877年5月9日智利伊基克大地震,公元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大地震,公元19464月1日阿畄申群岛的乌尼馬克大地震,1960年5月21、22日智利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大地震,都引起了席卷整个太平洋海啸,威力极大。如1946伞的海啸从阿畄申到夏威夷群岛仍有每小时将近800公里白勺速度,在夏威夷的希洛湾掀起的浪头仍高达十几米。1960年从智利来到万人威夷的海啸虽然经历的旅程更长,但仍然保持每小时六、七百公里的速度,浪高也曾达到十米以上。这次地震海啸给北美洲沿海、日本及菲律宾都带来了灾害。在日本,高达一丈多的巨浪,冲进了海港,冲上了陆地,淹没了碼头,一些巨大的船只竟被推进大陆四、五十米之远,压个到了居民房屋。(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0 15:45
对39楼文稿中出现的两处错误进行修正:
1、倒数第五行中的“如1946伞”,修正为“如1946年”。
2、倒数第四行中的“万人威夷”,修正为“夏威夷”。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1 17:07
(续接39楼文稿):对地震海啸课题相关内容继续进行解说。
在海啸发源地附近,那里的波浪当然更为汹涌澎湃。公元1933年曰本三陆大地震的海浪高达二十多米,而最高的记录则是1737年发生在堪察加半岛南端洛帕特卡的海啸,其浪高达到了六十四米。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地震不如太平洋周围一带强烈,因此地震海啸也不那么显著。但也发生过很有影响的一次,就是1755年发生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的地震所引起的海啸。这次地震和海啸给里斯本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六分钟内竟致死亡了六万多人。当它传到加勒比海的时候,浪高还在五米以上。但以后再未发生过这样强烈的海啸。
地中海内希腊附近的科林斯湾,在1963年2月7日发生过一次奇特的海啸,这是五天前的一次小地震触发了海底山崩所产生的,造成了定损失。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3 14:17
(续接41楼文稿):对地震海啸课题相关内容继续进行解说。
为什么地震海啸对有些地方威胁大?
一谈到地震海啸,似乎就意味着灾害。其实并不是所有地震海啸都能造成灾害。这不仅因为有些海啸达不到造成灾害的规模,同时还和受到海啸袭击的地方的具体情况有关。同一次海啸,在甲地造成灾害,到乙地就不一定造成灾害,所以世界上经常受到海啸威胁的总是限于夏威夷、智利、日本等少数地方和国家。
夏威夷群岛本身没产生什么地震海啸,但因它位于太平洋中四面产生的海啸都可以向它袭來。它又是一堆孤立在太平泽的火山岛,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3 14:35
(续接42楼文稿中最后一句):它又是一堆孤立在太平洋中的火山岛,周围没有辽阔的浅滩及众多的礁石作掩护,海啸一來就容易冲上岸。特别是夏威夷岛上有个希洛湾,形如漏斗,外宽里窄,海水冲进时便会壅高,加大了海啸的声执力。如果海啸冲击的方向正好与港湾开口的方向一致,其剧烈的程度就会更为巨大。这些规律,在别的地方也是适用的。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4 17:41
(续接43楼文稿):继续对地震海啸进行解说。
象日本、智利这种地方,本身就是容易发生地震海啸的场所,距离近,当然受到的威胁就大,特别是它们濒临着很深的海沟,离陆地不远的地方海水就已很深,海啸可以在还保持着很大的能量时就扑上岸。如果岸边有宽阔的大陆架就不一样,这时海浪在前进的路上,会困与海底摩擦而失去不少能量,海边的岛屿、暗礁也起着防波堤的作用,等到它冲到岸边时已成了强弩之末,不能造成什么危害了。我国沿海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尽管1960年智利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很大,对菲律宾乃至日本这些地方都造成了灾害,但对我国却没有什么影响。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6 10:53
(续接44楼文稿):继续对地震海啸课题进行解说。
在我国没有什么发生地震海啸的历史记载,在海边也没有深海沟,一般情况下缺少产生地震海啸的条件。但如海岸附近友生强烈地震,激起海水扰动,有时甚至侵袭到岸上来,还是有可能发生海啸的,因此仍需注意防患。中国海岸线大陆架平缓倾斜伸向大海海底,属年青期海岸线,相对而言,少有地震和海啸发生,这是中国海岸线形态的一大突出特点,有利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平稳安全。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所撰写的15种地震预测方法中,将海岸线形态预测法列为首条预测方法,它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深远,在此不做论述与解说。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6 14:41
大震之后,余震还会不会造成破坏?
一次大地震之后,紧跟着就会发生一系列较小的把震,这就是所谓的余震。不过,有的地震余震很少,有的则很多。持续时间也不一样;有的余震可以长达数月乃至数年之久,例如1870年希腊的一次地震延延续三年,在这三年当中,一共发生了750,OOO次余震。有的余震时间很短。一般地说,余震总是逐渐减少、减弱,但有时也可能有较大的余震,造成破坏。(后续内容,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7 09:50
(续接46楼文稿):继续对余震课题进行解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建筑物遭受主震冲击以后,虽然还未破坏,但已变得不大牢固,这时如果再来一次较强的余震,尽管它的震级小于主震,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可能比主震还大。l952年美国加里福尼亚州克恩群地震时,主震在贝克茲菲欠德造成的破坏较轻,但在第二天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全震,于是在主震之后,贝克兹菲尔德遭受了彻底的摧毁坏。有时甚至是一次刚刚起过3级的余震,也能把一些房屋震倒。因此,在主震过去后,对余震也要提高警惕,加强预测预防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8 16:56
地震时为什么房屋会震裂或倒塌?
地震时,地面上最明显的一个灾情就是房屋的倒塌,而人畜的伤亡以及许多次生灾害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房屋倒塌而引起的。是什么力量使得地面上的房屋倒塌的呢?
地震时,地面运动对房屋所起的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说,地震使房屋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就好像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就会感到上下跳动和水平晃动一样。这种由地震波所直接产生的惯性力,通常叫做地震力。如果房屋经受不住这种地震力,轻者震裂,重者倒塌。(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9 11:45
(续接48楼文稿):一般地说,房子不怕蹦,就怕来回晃。这也就是说,房屋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的水平晃动造成的。但是,在极震区,地面上下跳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根据极震区群众的反映,地震时,有人清楚地看到地面上的建筑物上下跳动了几下之后,才来回摇摆起來,跟着就倒塌了。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上下跳动,把房屋各部分震松了,再受到水平晃动时,所以房屋就更容易破坏了。
此外,地震时地基发生不均匀的沉陷以及当地裂缝通过房屋时,房屋也会受到破坏。
匿名  发表于 2019-12-30 15:51
大地震能造成那些灾害?
一次强烈地震往往在短短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就能夠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在人烟稠密的大城市、工矿企业、国防基地以及大水库、大电站和交通干线等重要地区,它所带來的灾害和损失尤其巨大。
一次强烈地震究竟能造成那些灾害呢?首先,地面上的一些建筑物由于震动而直接遭到损坏,同时,由于房屋倒塌和其他的原因又可以造成人畜的伤亡。如果震源在海洋深处,有时还可以引起海啸。由地震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并不一定比较直接造成的损失为小,有时还更大些。(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31 16:02
什么叫做地震的次生灾害呢?凡是由于地震而引起的一些火灾、水灾、毒气蔓延等等都是属于次生灾害,例如电线走火就可能引起一场火灾;一个大型水库的水坝,一旦震裂或倒塌,就会引起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的房舍和田地;一个发电站,即使是发生故障,只要突然停止运转几分钟,也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造成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山崩和地裂可以使得铁道摧毁,公路堵塞,交通中断,电讯不通。此外,地上、地下管道和线路的破坏以及各种易燃、易爆、剧毒物品的生产和储存设备的震坏,也可以引起程度不同的火灾、爆炸和毒气的蔓延。因此,对于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一定要非常重视。
匿名  发表于 2020-1-1 11:30
为什么地震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火灾?
根据世界地震历史资料,火灾在地震的次生灾害中所造成的损失,比例是很大的。
1923年9月11日,日本关东发生一次8.3级地震,有人认为这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大的一场自然灾害。据计算,损失财富总值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美元三百多亿,死亡和失踪达14.3万人,伤十万人。为什么损失如此之大呢?因为这次地震发生在日本工业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东京和横滨,东京距震中不到一百公里,横滨则仅距震中六十多公里。但不仅是这个一义魚因,还由于建设这些城市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地震的危害,缺少防震措施。在横滨,地震使五分之一的房屋倒塌,同时有208处起火。东京火灾更为严重,房子烧掉三分之二,大震后半小时,有136处起火,风助火势,化学药品及油类等易燃物质越烧越旺,由于许多房屋是木建的,就特别易于着火。
(今天就上课讲到这里,不布置任何作业,是为了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另外是免费上课,不收学杂费;大学里一般为讲师上台讲课,教授级别的很少讲课,筆者是教授级别的,是破例为大家讲课!)明天继续讲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 11:48
对52楼文稿中一处错误进行修正改错:
1、文稿顺数第六行开头的“个一义魚因”,修正为“个原因”。
因为出现错误,所以从事“修正主义”修正错误。能及时修正、刊误,是良好的表现。
匿名  发表于 2020-1-2 13:48
(续接52楼讲稿):教授级别的大师继续免费网上讲课。
当时东京,由于许多房屋是木建房,故此特别易于着火;更严重的是许多街道又小又窄,当火灾发生后,救火车开不进去。即使救火车开进去也是无用的,因为自來水管被震坏了,水源断绝,眼看着大火蔓延,无法制止。这次地震毁坏的五十七万多所房屋中,有四十四万多所就是被火烧掉的。而那些拥挤在街头和广场的难民们被大火层层包围,无法逃生,伤亡惨重。死亡的人中有五万六千多人是被大火烧死的。
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由于烟囱倒塌和堵塞以及火炉翻倒,旧金山市五十多处起火,水管震裂,供水停止、中断,致使大火延烧三天三夜,使城区IO平方公里房屋全被烧光、化为灰烬。事后统计,经济损失按1974年美元币值计算,约四十亿,烧死近千人。筆者估计不只千人。地震引发的火灾属次生灾害,千万不可忽视!
(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3 09:40
(续接54楼讲稿):教授级别的大师免费网上继续讲课(今天讲课内容为《普知教育》和《普安教育》,“知”是指地震知识;“安”是指生命安全;不是讲《普法教育》;因为该教授大师是学地质专业的。)
开讲:葡萄牙里斯本大地震伤亡惨重的有关情况:公元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发生了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地震,震级8.5级以上。葡萄牙全国大小城市差不多都遭受破坏了,里斯本城只在6分钟内就毁灭了,死于房屋倒塌的有32000人;冲积平原开而复合,掉到地震引起的裂缝里的有8000人死亡;死于地震引发火灾的有60000人;当时海水撤离了约1公里,然后珍成高达26米的大浪冲向里斯本沿岸,反复19次,淹死多少人没有统计数据。但就已报数据进行统计:32000人十8000人十6000O人=1OO000人(即10万人)。因海水淹死人数未有统计数据,所以总共死亡人数应趋过IO万人。第二,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和水灾,死亡人数大大超过地震震动(包括房屋倒塌致死、或地裂缝致死、或山崩滚石致死…等)的死亡人数;火灾死亡6万人,房屋倒塌和地裂死亡4万人;第三,地震时,电线被拉断,水管被破坏,水源被切断,消防无水救火。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一直强调“远水救不了近火”!不过现时已有软性管道相接、从远处接水救火。
匿名  发表于 2020-1-4 11:38
(续接55楼讲稿):教授级别的大师继续免费网上讲课。
公元1964年日本新澙地震也是由于油库着火,十全日不熄,损失巨大。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有些地震的损失巨大,伤亡惨重,并不都是由于地震的自然原因,而主要是由于次生灾害所造成的。象火灾造成的损失,如果事前做好防震抗震的准备,本来是可以设法避免或减轻的。防患于未然,以防为主,很重要。
匿名  发表于 2020-1-5 11:33
(续接56楼讲稿):老教授级别的大师继续免费网上讲课,内容为《普安教育》。“安”指生命安全!
为什么地震发生后对水灾也要注意?
在地震的次生灾害中,除了火灾,水灾的威胁性也是很大的。公元1933年8月25日我国四川迭溪(原属茂县)地震。迭溪座落在成都之北、岷江上游东岸的一个阶地之上,地震后,周围山峰崩颓,坠落的土石堵塞在岷江中形成了三座大垻,垻高均在百米以上,江水断流四十多天。在这四十多天中,水在大坝后面形成了三个“堰塞湖”,湖水越壅越高,终于在10月9日下午7时,前面那座大埧被冲开了。湖水溃决,犹如睛天霹雳,轰然一声,洪水排山倒海而下,两个钟头后到了茂县,第二天凌晨三时到了灌县,使这个远离地震中心100多公里的地方也受到了灾祸。据不完全统计,光是灌县被冲毁的良田就达9千多亩,死亡1600多人,洪水沿途冲毁房屋经济损失未进行统计。它所造成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地震本身的危害还要大。其实,这次災祸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如果事先及时把江水险情通知下游沿岸各处,是完全可以避免或减轻造成人畜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
IMG_20200105_113228.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6 09:19
(续接57楼讲稿):老教授级别的大师继续免费网上讲课。
公元1959年美国蒙塔那州赫布根湖地震,山脊坍塌,土石崩垮,在馬迪孙河形成了一个湖,湖面逐渐扩大,淹没了附近的公路、村庄、森林等等。公元1971年洛杉矶地震,这个城市的最大水坝受震后发生裂隙,迫使下游八万居民迁避。
此外,也有可能由于土也下喷沙冒水、水管断裂等等原因造成局部的水灾,但其影响不会是很大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6 09:22
请问又何谓《对称》?在几何图形上是指“有规律重复”之意。大千世界上,普遍存在对称规律;动物、树木、花、叶、果实、草本、矿物晶体、人体四肢、五官、脏器、……等,都存在对应、对称关系;火山、地震也不例外!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是全球第一位明确指出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带具有《对称特征》的“特征地震”,这是全球前所末有的伟大创举!它为全球地震准确预测真正打开了大门,从此地震预测开始走向正确轨道、而阔步前行!
筆者在《地震科技》栏目、所投放的一篇题为《对地震与火山预测而言,“道是无序却是有序”》一文,一楼插图《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某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以A一一A基准线为中心轴线,曲线上半部与下半部的一一对应、对称关係。只要知晓上半部,则可准确预测下半部;反之,知晓下半部,则可准确预测上半部的情况。
匿名  发表于 2020-1-7 09:45
自然界大千世界中,万物普遍存在对称规律。对称的概念:有人认为,所谓对称,在几何图形上是指“有规律重复”之意。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对此提出不同的见解,对称应分为完整对称和不完整对称两种自然情况,比如矿物晶体分为完整晶体和不完整晶体。又比如正常健康人,为完整对称;而残疾人,缺肩膀少腿的,就属于不完整对称。看待事物不能死板硬套,要具有灵活性。曾记得:本作者早年(未退休前)在一大型建设工程施工阶段过程中,因公伤一些人员因公殉职,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因公伤缺肩膀或少腿的;大地震后残疾人众多,就成了不完整对称人。施工工地上,一些工人带有责备口吻询问我,“你们地质人员能医治好缺肩膀少腿的”?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瞧不起我们地质工作人员,说地质工作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成天爬山涉水,一天能走百里以上的路,四肢当然健壮发达!可头脑并不“简单”,请问世界上的尖端先进武器能快速穿地吗?不行!
施工地质高级技术人员,肩挑少使施工工人成为缺手缺脚的不完整对称人;从事地震的地质高级技术人员,肩挑少使震区災民伤亡、或变成不完整对称人!(下回分解:专讲《完整对称》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1-8 08:17
《完整对称》:是指几何图形完整有规律的重复,没有一点缺失。如果重复的几何图形存在缺失,就称为不完整对称;或重复的几何图形存在多出,也称为不完整对称;比如某人因公伤失去一条腿,或某人左手有六个手指,多出一个手指,均成为不完整对称。15楼所摄影的水晶晶簇、石英晶簇、冰洲石晶簇等图,看似很完整、很规则,但是就每个晶体而言,为不完整晶体,为什么?因为晶簇底座共生相簇,每个晶体底部都存在缺失,单独就每个晶体而言,就是不完整对称的晶体了!完整对称的晶体少有。
《完整对称》的万物,又存在各类不同的对称要素,分为具有:(1)、对称中心;(2)、对称轴;(3)、对称面;(4)、迴转对称轴;(5)、加、减对称基准;……等多种形式。综观大千世界,万物天然自生,没有人为干扰与参与,混沌地球物理扬是如此繁华精彩与奇妙!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蕴藏着多样有序系列。
匿名  发表于 2020-1-8 12:11
晶体的连生:自然界产出的晶体,以单体出现者较少,它们通常形成连生晶体。这种连生的晶体有时是不具什么规律的,例如彼此偶然连生的水晶形成了所谓的晶簇。但有的连生晶体很规则,具有严格的规律。晶体的规律连生有平行连晶和双晶。
匿名  发表于 2020-1-9 10:17
按地震预测方法分类:
1. 海岸线形态地震预测法;
2. 岛弧群地震预测法;
3. 山弧群地震预测法;
4. 历史地震预测法;
5. "特征地震"预测法;
6. "地震空区"预测法;
7. 古凹陷,基底预测法;
8. 新构造运动预测法(包括地面发育史与全新世活动断裂研究);
9. 前震预测法;
10. 区域地震预测法(指M8的"后测"转"前测");
11. 封闭圈预测法;
12. 系列物理自然现象"反常异动"综合分析预测法;
13. 海震与海底火山喷发预测法。
匿名  发表于 2020-1-9 10:18
14、沿断裂走向分布的地震活动带之地震预测法;
15、南北地震预测法;
其实何只15种预测法?但筆者尚未提到地磁场预测法;地电场预测法;地温场预测法;地球重力场预测法;地应力场预测法;地壳形变场预测法;地下水化学成份变化预测法;强震前气象异常预测法;强震前动植物异常反虑预测法;地震前地表冒气或水井水位上涨预测法;……等,胡子眉毛一把抓,工作内容太繁杂了!请问地震权威人士和地震科学家、专家,工作是否有重点?
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称为“特征地震”。它具有完整的、齐全的、可信度高的历史地震资料,可供地震研究人员和地震工作者,便于考查、分析,这是难得有的好条件!而对于全球其他地震测区而言,恐怕就不再具有这么优势条件了(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中落后国家与地区),对于这些国家和地震测区,很少保畄有残缺不全的历史地震资料,那又如何进行地震预测呢?就不能再採用“历史地震预测法”和“特征地震”预测法了;可选用筆者列举的15法中的其它地震预测法,比如活动地震带预测法、新构造运动地震预测法、海岸线形态预测法、山弧群地震预测法……等,均可进行选取,也能达到准确预测的目的。筆者在20世纪60年代间,高校毕业论文编写时,曾对某一地区、缺少历史地震资料的空白区,进行地震论证。毕业论文评审时,因与主审教授意见相佐而遭到做难!但50年后该地区引发了里氏5级以上地震。这是筆者在有生之年有幸见到毕业论文结论成为现实情况。
匿名  发表于 2020-1-9 10:19
谈到地震预测的I5种方法,对于每一种地震预测方法,如果要进行详细论述和解说,都可以编著为一本厚厚的书。那么15种地震预测法就是15部丛书,需要多少精力、时间、经费?所以只能提纲式列举一下。例如《新构造运动地震预测法》,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对测区地面发育史和全新世活动断裂带的实地调查和进行地质测绘、填图、内业整理、分析研究、……等。筆者高校毕业论文对某测区新构造运动特性的探讨的论著,基本上可以说是一部书。是从野外实际工作中总结所著的书,不是高谈阔论之书。五十余载野外实践工作点点滳滴之工作积累,如同地震、火山的能量积累相似。成天坐办公室吃回味饭行嗎?
匿名  发表于 2020-1-14 10:50
三、不完整对称植物叶形:它是天然自组织生成的,不是外界破坏所造成的。不但矿石晶体因连座簇生,底部成为不完整对称;人类因安全事故,失去胳膊或腿而成为不完整对称;植物也见有不完整对称的叶形,如下图的楮实子叶形,就是典型不完整对称天然产物;火山、地震的频率(周期)有时也会出现不完整对称的现象;由不完整对称逐步走向波状起伏的阔叶叶形,是必由之路;由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大千世界真奇妙! IMG_20200114_104934.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15 10:57
四、中心旋转轴轮叶对称叶形:中心旋转轴类似地球南北极的地心轴,地球绕南北地心轴永不停畄地进行自转而有昼夜之分。因360度自转,故此出现似中心旋转轴对称的轮叶环生叶形;如下图:七叶一枝花的叶形为七次转动对称中心轴;天南星的叶形为十多次转动对称中心轴;又如柚子、橘柑、…等果实的内瓣,也是围绕果实内中心轴、成瓣状多次对称的。地震序列的震群型、主震型的系列前震、系列余震的分布图样,是否因地球自转而围绕一个中心成片零散分布呢?
自然界对称形式多种多样,绝不是简单、单一的对称模式,应有多维思维方式研究问题。
IMG_20200115_105646.jpg IMG_20200115_105705.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16 11:27
或者有人会问:“你研究地震课题,为何去研究植物对称叶形呢?这是两者牛馬不相干的事,你做如何解释呢?"
筆者(地震地质爱好者)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筆者认为,所谓《学问》与《科学知识》,众多的科技工作者,往往把它看成是单一的纯专业的科学知识;其实,科学领域缺少全才、通才、多才,常常只见单一专才;所以政治家们视科学家们“只有一技之长”而求食!专业科学家们除了精通自己从事的专业知识,对于其它专业知识,则是一窍不通、或一无所知!可悲可哀!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们,一旦生了病,还得去医院看医生,这足
以说明除了本专业之外的普通知识也不具备。
还有一些老、旧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把自已从事的专业视为“正业”,只允许搞“正业”,不允许搞“副业”;谁搞“付业”,视为违法行为(如同人民公社集体化时代)。这批老、旧知识分子,把自已从事“正业”的高度看得比喜馬拉雅山顶峰还要高;而把其它专业领域的知识视为低谷与山脚,不准手下的科技工作者去涉猎、或吸收外专业领域的营养成分來丰富自已。这就是造成单一专才众多,而全才少的原因。
当今世界竟争急烈,光有“一技之长”行吗?求职求食容易吗?高校体制急需改革,需培养“多技之长”的人才!
筆者(地震地质爱好者)刊登的一些植物各类叶形,都是一些中医药物(中草药),不但能治病救人;更能治震救人;对于万事万物,要学会融会贯通。(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份来丰富自已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2:26
(续接77楼文稿内容):
一、“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这边独好”。“知足常为乐,平安就是福”。福在何处?福是平安!不是吃得好、穿得美丽漂亮、玩得开心。没有身体健康,即便有山珍海味,你也吃不下去!没有身体健康,你能出外玩遊吗?你生病了,脸色苍白,穿得美丽漂亮,也不协调!“人生什么最重要?千金难买是高龄!”
培养出一个出色科学家不容易,但是做为一个科学家,你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也是无法施展才华、做出巨大贡献的。大病小病,天天去看医生,行嗎?医院也容纳不下。所以普及医学知识,乃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问题。做为一个地方政府领导人,或一个国家领导人,或一个高等学府领导人,都必须着力普及医学知识!不能把医药、医院做为“赚钱的买卖”。要懂得社会的优越性体现在那里?体现在具体政策上。
筆者(地震地质爱好者)有意绘刊一些植物叶形的图片,看有多少人能知晓它们是药物?如何使用它们功效來治病救人?筆者爬山涉水、野外成天跑,穿插交错踏野草。除了地质“正业”、也有“副业”认药草。本人没有把“正业”看得比喜馬拉雅还要高!熟认山中药物一千五百余种、还慊少。胡须雪白、耄耋之年,两腿还能山上跑!生命在于运动。研究植物对称叶形,用来治病救人,远没有谈完。(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2-2 11:32
(3)、混沌现象的本质又往往捉摸不定,是因混沌事物内部蕴含着非线性因素或初始条件微有变化,便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果。或同一前提条件下,可出现多个不同的结果,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可能得出复杂的答案。或因自变因素众多,主次互相转化,造成主次难别;或因错综复杂,答案多种,真伪难以辨明;或随机抽样调查时千变万化,难以切真,因而常常出现捉摸不定的结果,科学家们把它称之为《混沌系统长期行为不可预知和不可预测性》。比如对地震和火山的周期复发时间长度的预测;地球深部物质成份的动能监测和高压压力的监控;地震走迹的追踪;滑坡山裂的预测;旱灾天气(数值气象)的预测;股市行情提前预测;……等,均可纳入混沌学研究的范畴。
匿名  发表于 2020-2-2 11:32
(3)、混沌现象的本质又往往捉摸不定,是因混沌事物内部蕴含着非线性因素或初始条件微有变化,便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果。或同一前提条件下,可出现多个不同的结果,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可能得出复杂的答案。或因自变因素众多,主次互相转化,造成主次难别;或因错综复杂,答案多种,真伪难以辨明;或随机抽样调查时千变万化,难以切真,因而常常出现捉摸不定的结果,科学家们把它称之为《混沌系统长期行为不可预知和不可预测性》。比如对地震和火山的周期复发时间长度的预测;地球深部物质成份的动能监测和高压压力的监控;地震走迹的追踪;滑坡山裂的预测;旱灾天气(数值气象)的预测;股市行情提前预测;……等,均可纳入混沌学研究的范畴。
匿名  发表于 2020-2-3 09:39
(4)、对尚需开垦的混沌荒原的考察研究:因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台阶性和人类恩想认识境界的历史局限性,对宇宙界某些事物还处于蒙昧无知或朦胧状况,尚需垦荒开发。比如对无埌宇宙银河系奥秘荒原的探索;生物进化履途、兴亡种族的探本求源;新科技领域的开垦创新;又如轨道的非周期性、分岔、守恒与耗散关係等。
匿名  发表于 2020-2-8 09:43
私人网站《地震坛》、《地震科技》栏目,太无聊、太混蛋、太下流、太可恥、太下流了!叫什么网站?理应撤销这个网站!因为它没有办网站的任何资格,它任意妄为,不经投稿人的同意和允许,随意篡改和删除大量帖子的内容,而保畄他本人的帖子。“球人谎言万箩筐”!如不恢复公元2020年2月6日网站的原貌,筆者将与该网站主持人纠缠到底!向有关法律部门进行控告。
匿名  发表于 2020-2-9 08:03
仇万年是麻烦制造者,是《地震坛》网站的捣乱者,各帖子里的副帖被删去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内容,是仇万年有意做的手脚。《地震坛》已不再具有可信度,已成了仇万年一人的《地震坛》了!已遗臭万年了!可恥!可恶!太卑鄙太下流到极点!
匿名  发表于 2020-2-9 09:07
地震坛的实名为《仇万年地震坛》。他是地震坛掌控者和操综者。
匿名  发表于 2020-5-11 06:37
大千世界万物的对称特征值得深入研究,具有极的科学伝值。《道是无序却是有序》含义深奥。
匿名  发表于 2020-6-3 08:26
地震过程的研究有何意义?
一次强烈地震,仅仅震动一下子就完了嗎?不是。经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发现,地震有其孕育、发生和衰减的过程。地震过程一般分为前震、主震、余震三个阶段。通常把一个地震过程的无数次地震中的最大一次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微震和小震称为前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微震和小震称为余震。从活动规律看,前震活动往往是逐渐增强,接着发生主震,主震之后,余震活动则是逐渐衰减,以至平静。从时间上来说,一个“地震过程”可以几天、十几天、几十天、甚至一年、两年、三年,决不可能在几秒、几十秒钟之内震动一次就了结了。频繁的前震往往是大地震(主震)的前兆。探测到了前震异常,可以设法避免或减轻主震造成的伤亡和破坏的损失;监视余震活动,则可以防止灾情的扩大。所以研究地震过程,掌握前震、主震、余震的活动规律,对地震预报和防震抗灾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6-3 10:32
世界主流地震界传统学派们始终固守的错误的思维模式:
(1)、传统的板块学说将地球表象当成实质问题来研究:传统的板块学说错误地将地球外壳(指地壳岩石圈)的挤压碰撞运动视为引发地震的动力源(即震源),实质上地壳的剧烈颠簸震动只是一种消能、耗散能量的特殊表现形式。如同炸弹、地雷、手榴弹、鞭炮等发生爆炸,是其内部炸药(或火药)的引爆,才是动力源,而外壳被炸破、炸飞、∴炸成碎片,只是一种消能过程。板块理论只看重表征现象,没有看透实质问题之所在。
(2)、主流地震界传统学派所固守遵从的传统理论是岩石的“脆性破裂理论”(或称断裂理)及弹性“回跳理论"。这个古老的传统理论只仅仅适用于地下20公里以内坚硬刚性岩石发生的浅源地震,就连地下20~70公里深度的浅源地震都难以适用,因为岩层随深度增大而具有柔塑性,因而容易造就背、向斜和扫帚状……等曲形构造的形成。脆性破裂理论与回跳理论更是无法解释中源地震(70一300公里深度)和深源地震(300~72O公里深度)的成因机制,因为地下70.~720公里深度范围内根本不存在刚性断裂现象发生,只存在高温高压塑性流态地幔岩浆和气态物质。所以每当世界各地发生里氏7级以上大地震时,我国地震界权威人士出来讲话,一说板块运动,二说地震震源深度在20公里左右或以内。
(3)、世界主流地震界传统学派固守的传统观念:是因地壳岩层断裂、断层而引发地震,岩石断裂是地震的动力源,断裂是震源,这是何等谎谬与思维僵化!依照主流地震界传统学派的观点和思维方式,那就是先有岩层断裂,后有地震发生;因真实情况刚好相反。比如发生地震前,地面上的一些建筑物,如房屋、桥梁、高塔等,因抗震强度不同,地震后有的倒塌,有的出现裂缝,有的房柱出现折断,…等毁坏现象,我们只能说建筑物的倒塌、或裂缝、折断、…等现象的产生,是地震所造成的不良结果,绝不会同意有人说“这是建筑物毁坏而造成的地震”。又如地下核试验与人工定向爆破,试验前(或爆破前)并没有选择在岩石断层中进行,但爆炸时岩体一定范围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无数裂缝裂隙,是因爆炸引起周边岩体震动所产生的产物。所以说是地震(或称地动)引起地壳岩石圈的断裂,决不是岩石断裂引发地震,这种错误思维模式必须予以纠正!
(4)、主震后发生的一系列余震,采用板块学说的“应力弹性回跳理论”来解释也是牵强附会。在世界的某一地域发生大地震后,则往往会跟随着主震之后发生一系列震级较小的余震。贝尼奥夫研究这些余震的震级与时间的依存关系,他采用了“应变回跳理论”(即应力释放)来解释。主震之后的余震延续时间有的达三年之久。1870年中亚现名维尔纳(阿拉木图)城自当年5月28日大地震后三年之内一直接连都有地震;又如希腊1870年7月29日发生大地震后也延续了三年之久的余震。中国唐山地震与四川汶川地震主震之后的余震也延续较长时间。

”应变回跳理论“认为,突发地震主震后,破坏了原来的地应力平衡,通过系列余震,重新建立新的力学平衡。笔者却有不同见解:(1)将地壳岩石视作弹性(应力回弹)体不是十分恰当。(2)系列余震的延续发生,应变弹性回跳不是主因。主因是能量的补充续接问题。无论主震,还是余震或前震,都同样是震源在向外释能,地壳地动在消能。比如地下核试验爆炸,既无前震又无余震发生,是因为它为一次性的能量释放,释放完结后再无能量后续补充所致。它与地震序列中的孤立型(或称单发性地震)甚为相同,地震能量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完成。而主震型与震群型,说明释放源(指地幔或震源)的能量储存库极其充裕,一次主震难以将能量释放完毕,需通多次系列余震(包括前震在内)才能释放终结,时间有的达三年之久,也说明地下热库(或称能源库)极其庞大富足(尤其是震群型)。(文稿内容末完,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6-4 10:26
浅谈天然《三动》和物质《三态》:〈作者:逺长江〉2020、6、4日。
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之三态存在,三态变化常与温度宻切相关。以水为例,在摄氏零度以下水成冰雪雹之固态,在O~100℃之间为液态,100℃以上为气态。冬季到来我国北方河流冰封,不再见有水流动;北极、南极洲,冰山、冰雪覆盖,固态者固结不动也。液态与气态,统称流体。一般而言,气态比液态更易流动。
何谓天然《三动》?是指地动(俗称地震)、水动(洪水泛滥为例)、气动(台风、飓风为例)。水为液态物质,液态与气态均具有易流动的本性;而地壳岩石坚硬固体物质,本是长期固定不动的,为何出现地动、发生地震呢?道理何在?春天到来气温升高,冰河解封开河,再见液态水的流动;夏季烈日当空,水气蒸腾上天,云雨雷电变幻,气态变流更剧烈也!而冬季均无雷电出现?水成冰雪固态也。再问地动(地震)是何因?不就一目了然嗎!液态变固态,则由动变为静止;固态变液态,则静止变为动。
地壳岩石圈下是《一满锅沸腾翻滚的稀粥》,地幔层岩浆高温为2000~4000℃以上。煮稀粥的火源在何处?它是地核的热核反应堆所提供;锅内沸腾翻滚的稀粥,随时掀动锅盖震动是惯常发生的事;沸腾翻滚稀粥从盖缝中喷溢出锅外就如同火山喷发。
匿名  发表于 2020-6-5 08:32
浅谈《平稳与暴动》:
军队与武装力量是国家政权的支柱,立法机构、司法机构(指公、检、法)、警察等既是国家暴力机器强制执法机关,但又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维护国家法制社会的可靠力量和坚强砥柱。对违反国家法制的人员实行执法管制,是完全必要的正当行为,应予以全力支持和拥护。而美国民主党领头人的奥巴馬、佩洛西、拜登、希拉里等人,煽动与策划黑人暴动闹事,搞打、砸、抢、烧、闹、偷、盗、…等恶劣破坏行径,已成了破坏国家安定、进行骚乱、暴动分子领头人,奥巴馬、佩洛西、拜登、希拉里等人,连最起碼的基本法制知识都没有,还拿什么资格竞选美国下届总统?美国民主党已经走向反面的犯罪道路,必须受到法律惩罚。美国民主党为竞选下届总统,不惜采取这种卑劣手段,企图破坏国家司法机构和执法力度,用心极端险恶!美国民主党与台湾现时国民党有点相似,已日落西山!全是老派出面,末见新面孔出现。美国民主党煽动和策划黑人闹事,想搞武装暴动。本人认为,必需采取武力、以暴制暴、以暴制乱是完全必要的措施。美国民主党领头人完全失策了!没有一个有能力、有头脑的人!
匿名  发表于 2020-6-6 08:00
岩石熔融变回岩浆:(作者:遠长江)2O20、6、4日写。
地壳岩石圈是由岩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缓慢冷却而成的,以往地质学家们达成共识与明确指出,地壳岩石圈为巳经完成冷却收缩的坚硬固体层。筆者(遠长江’)却有不同见解:不要认为流态岩浆冷却后变成固态岩石圈,就永远不会再有任何变化了。例如冬天因气温降低,水可以变成固态冰;春天因气温升高,冰又可以熔化变成水;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液态,是随温度而变态;所以不要错误地理解地壳岩石圈是业已完成冷却的刚硬固体层,永恒不会再回变了,这就大错而特错了!请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岩浆冷却可以变成岩石,岩石也可熔化再变成岩浆。比如火山喷发的地下通道,就把平均厚度33公里的地壳岩石层熔化贯穿了嗎!又比如穿插在地壳岩石圈中、不同深度分布的岩墙、岩柱、岩基、岩盘、…等,也是流态岩浆沿岩石裂缝、裂隙侵入穿插,并熔蝕扩大空间范围、长期停畄地下冷却而成。岩浆熔穿、熔塌岩石,使局部地段岩石由固态返回变为流态,固态变回流态,故而出现地动(地震)。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雪峰教授编著的《地震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探索》一书中,也谈到“岩石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一定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当岩石的温度高于这个临界温-度时岩石将会熔融而成岩浆。一般认为这个临界温度估计为3000℃左右,岩石熔融坍塌就会形成地震活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6-6 16:45
汉文化“国”字含义图示(突现戈字形法则):
西方国家结构有单一制与联邦制两种行政组合形式。单一制国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联邦制国家由若干成员小国(或邦、州)联合组成。成员国可以大小不一,成员国数量可以多少不一,成员国(或邦、卅)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有自已的军队、立法权、司法权(公、检、法院、警察),邦、卅长由各邦、卅选举产生。而单一制国家的行政区域均直属中央管辖之下,无独立性可言,不能组建军队,区域首长可由中央任命人选。
西方国家的立法权归国会、参议、众议两院掌管。戈字上下分列有军队、立法、司法、警察、武装等法则。戈之外围方框“囗”,象征一个国家版图区域之疆界;戈之外边若为圆“O”,则象征由全球各国组成的联合国;汉字实在太神奇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08
军队和武装力量是国家政权的支柱;司法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石和坚实可靠力量,司法权归检查院、法院、公安、警察掌管,具有独立行事法权法制的权力;立法权归国会、参议院、众议院掌管,它虽然具有立法权,但不具有司法权,他们都无权干涉司法;只能制法,无权执法,这一点必需明确。美国民主党现任众议长佩洛西无权干涉司法事务,美国民主党领人奥巴马、佩洛西、拜登、希拉里、…等人,连三权分立的基本知识(人字形法则)都缺知晓。“戈”象征军队、武装力量、司法、征战、国防、保卫、抵抗、刑杀、武力管制、…等内容,
从117楼插图可以明示标明,戈字上下布满军队、立法、司法、警察等以管控行政区域或成员国。关于参议两院立法权,只具有立法权,无执行权,实际上只是个空头罢了。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一切权力归立法院,那是极端错误的说法!本人在这里进行《普法教育》。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12
一次强烈大地震的影响面积有多大?
1975年2月4曰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地震,不但远在五、六百公里外的北京清楚地感到了震动,而且有感范围很大,北至黑龙江的牡丹江,南达江苏的淮阴,西达内蒙的鸟达、陕西的西安,东越国境线。这次地震的震级是7.3级,还不是很强烈地震。更大的地震,例如公元1556年我国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在185个县的县志中都记载有它的影响,估计面积约一百一十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我国总面积的1/9。公元1920年12月26日宁夏海源县六盘山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死亡23.4万余人,震域范围遍布12个省市,面积达一百七十万平方公里,超过我国总面积的九分之一。在国外,公元1897年印度阿萨姆8.5级大地震影响的面积达到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一般地说,地震的震级越高,影响的面积就越大,但同时还受震源深度的影响。震源浅,影响面积就要小些,但在这个范围内的烈度则要强烈些;震源深,影响面积就越大,但在地面造成的破坏却相对小些;但是如果震级高至8.O~8.5级以上,这时震源虽然深达数百公里(指中源与深源地震),它们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性仍然是非常严重的,对人畜的伤亡是极其广泛和数量是数以万计的。筆者通过深入研究,一般死亡人数达数十万以上、地震对地面影响震动范围广大者,绝不是浅源地震所能力及的,它们必定是中源或深源的顶级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14
为什么记录不到南极的地震?
世界上到处都有地震,尽管很多地震是很小的,只要用仪器都可以记录到。但到现在为止,最灵敏的仪器也没有记录到发生于南极洲的地震。难道南极洲没有地震发生吗?不会。因为那里的地壳也受到各种力的作用,一定也会发生断裂。那么,为什么记录不到南极的地震呢?有人认为是因为南极很冷,地面上的冰层平均厚达1700多米,有的地方厚达几千米,冰层的总体积达到2300多万立方米,重约2200多万吨。它们大量吸收着地下的能量,能量被吸收了,因此在较浅的地方地震不能发生。如果发生地震,震源深度也常常在50公里以下的地方。震源深了,传上来的影响也就小了,并且有冰层的阻碍,所以记录不到了。冰层为什么会阻碍呢?有人认为可能在它的底部有一层处于塑性状态的物质,甚至是水,妨碍着地震波的传播。
南极洲的地震情况究竟如何,上面这些认识是否合乎实际,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筆者有不同的见解:因为南极、北极,分别为地心轴的端点,而沿地心轴是重金属富集分布的轴域区,地心轴是地磁场的辐射中心轴。所以南北两极地区(包括南极洲和北极地区),是地球表面地磁吸引力最强的地域。同一质量的物体,在两极地区所具有的重力比地球其他地表地区的重力大;再者南北两极地区的离心力几乎不存在。正因为两极地区的地磁对物体吸引力大,而离心力不存在,这样轴端所有物质被紧紧吸引在其周围(如同一块磁铁吸引铁屑一样)。以轴端为中心,所有周边物质紧宻吸引成一个整体,使其无法分离、撕裂、破坏,也无法出现地震现象。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15
从全球而言,全球在地形上存在三个明显的封闭系统:
环太平洋封闭圈;地中海封闭圈;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封闭圈。三个封闭圈虽然大小悬殊,但均封闭较为完整。三个封闭系统周边地带均为地震强烈地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壳顶面的封闭形态对应地壳底面的倒形封闭形态,这就有利于岩浆能量的聚集与释放。
环太平洋封闭系统组成:它由南北美洲——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库页岛——欧亚东海岸及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东南亚各国及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列岛、澳大利亚、几内亚岛、宻克罗尼亚群岛、所罗门群岛——西延到新西兰、裴济、图瓦卢、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直到土阿土群岛、复活节岛,已接近南美洲西岸南端附近,南端又有南极洲及南极半岛封关。因而环太平洋周边构成了一个十分完全的大型封闭系统(参见图8)。地表完整的封闭系统,地壳壳底也必然构成一个倒形完整的能量蓄聚的封闭系统。地表形态与地壳壳底形态的对应关係,就就显示出研究地表的地貌形态的重要意义。
而大西洋、印度洋周边地区均未形成较完整的封闭系统,而是呈“人”字型向南张开、开放。只有环太平洋周边构成十分完整的封闭圈,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成因有它的内在机制。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16
震源形成机制必须具备的一些要素:
(1)、震源不是一个点或一条线,而是一个小区域,这一点必须明确。因为大型能量聚集必需具备一定的空间区域。而点表示为无限小,线表示为不具空间区域。
(2)、震源区必需具备能量不断聚集的封闭系统或半封闭系统的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封闭系统才能构造出与周边地区的隔离环境,构成所谓的“小气矦”而形成差异,因为差异是客观事物走向运动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差异也是静态转化为动态的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3)、差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为隔离与隔围的封闭形成“小气矦”,与邻近周边完全处于隔绝状态,内外差异越来越大,如果处于可控范围,暂且尚不会发生突破、冲击、或爆炸。
(4)、当差异悬殊时,必然势不可挡、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冲破隔围与封闭状态,成辐射状、立体形、向四面八方进行射能释放,形成地动山搖的强震。消除地震的唯一途径,是持“”开放政策”,每时每刻随时均匀释放能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17
如何利用地震波的纵波(P)和横波(S)测知震源深度?'
纵波,又称P波。它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5~6公里/秒;横波,又称S波。它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4公里/秒。也就是说S波比P波每秒钟慢2公里,如果地震台位于震中区,那么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就是震源深度(h),假如S波比P波迟到10秒钟,那么震源深度h=2公里X10=20公里;假如S波比P波迟到15秒钟,那么震源深度h=2公里×15=30公里;假如S波比P波迟到35秒钟,那么h=2公里/秒x35秒=70公里;假如S波比P波迟到150秒(即2分30秒),那么震源深度h=2公里/秒×150秒=300公里。问题是P波和S波在地壳岩石层中和地幔层岩浆中的准确传播速度。测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很多,各种测定方法可以相互印证。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18
《地震问答》一书中谈“地声是怎么回事?”
该书中说: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普遍发出声响的现象,这就是地声。不仅是大地震,小一点的地震有时也有地声。
我国有丰富的关于土也声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地震时有“声如闷雷”的居多,还有如风吼、如奔车、如岩石破裂声,如金戈铁马碰击等等声音的。事情确实如此,这些类型的地声,在近年的地震中,人们都多次听到了。
地声的到来是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的,有方向性。因此听起来有如雷声滾滚而过,或如载重车辆在地下行駛,或如千军万马在地下奔腾。通常人们听到地声的时候,地震马上就要发生了,其间不过几分钟,甚至更短的间歇。因此在听到地声时,敏捷地跑出危险区还末得及,有时候也许就来不及了。但是,如果用灵敏的仪器进行监听,也可能作为临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地声的出现也许是因为地下的岩石破裂了,断裂了,发出声音,而声音传播的速度比地震波快,所以它可以早一点到达,随后地面才发生震动。但是,究竟是怎回事,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筆者提出不同的见解:《地震问答》一书由国家地质总局书刊编辑室编辑,于公元1976年出版发行。该书对地震的解答做出了巨大贡献和普及。但个别地方存在问题和错误,比如上文中谈到“地声的出现也许是因为地下的岩石破裂、断裂了,发出的声音,而声音传播的速度比地震波要块,所以它可以早一点到达,随后地面才发生震动。”
以上说法是极端错误的。地震波的纵波(P波)在地壳岩石层中传播速度为5~6公里/秒,横波(S波)在地壳岩石层中的传播速度为3~4公里/秒;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音在地壳岩石层中的传播速度肯定小于340米/秒;340米/秒÷5000米/秒=O.O68=6.8%;声音在地壳岩石中的传播速度远比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慢得太多了。所以说地震发生时,人们能听到地声是完全错误的说词。还有人把地声作为临震预报更是错上加错!用脑子思考问题极为重要!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21
何谓地心轴?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之轴。地球具有吸引地上一切东西的引力,但又具有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我们把它叫做地球的重力,並且规定它就是物体的重量。重力作用的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地球两极半径短,赤道半径长。两极地区没有离心力,赤道地区离心力大。另外引力与吸引物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赤道的重力就要比两极的重力小。
地球的磁场力是两极强,赤道弱。地心应理解为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的地心轴。而地核内部的物质是比重大、具强磁性、弹性和柔性的磁流体态重金属物质——铁镍等物质。地球磁场的形成归结到地核内某些磁流体动力学现象,地球磁场的偶极子场的轴总是应当或多或少与地球旋转轴相一致,偶极子磁场的轴与现在地球旋转的轴有少许偏离。据了解,磁场的短期扰动是电离层中的杂散电流(大概是由宇宙射线的感应而形成)所引起。
地核内磁流体动力学:这里磁场是存在流体旋转之中,不是出现在固态物体中。地核内的流体,其元素已电离为电子、核子、质子、中子,故此磁场的形成与电流有关,地核为高电导物质组成。电与磁组成电磁波,而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磁——电——光,电磁效应,光电效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22
地球物理场:何谓“场”?有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物理场,如电场、磁场、重力场、应力场……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场”是物质性的。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有地电场、地磁场、重力场、地应力场、静态势能场、动态势能场……等。人们把上述各“场”统称为地球物理场。地震前由于地应力的作用加强,这些地球物理场会发生異常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地震前兆现象进行地震预报。
重点谈一下地磁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电生磁,磁生电。电与磁的相互感应而产生电磁场,详细内容此后再谈。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23
大陆漂移为何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
如果说是一个原始大陆的话,那就是通常称做的联合古陆。如果说是两个原始大陆,就是通常被称做的劳亚古陆(位于北部)和冈瓦纳古陆(位于南部)。因中洋脊与海底火山长期喷发,新海底洋壳扩张,魏格纳明智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深受全世界科学界广泛赞尝。此后古登堡对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修正意见,他认为原先本来只有一个联合大陆,此后流开扩展开来,故提出大陆扩展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大陆扩展学说,二者的基本区别: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刚性块体遭受到脆性破裂所造成,而扩展说认为大陆是塑性或延性变形所造就。筆者欣赏魏格纳首创的漂移学说,但更替同古登堡的扩展学说。因为古登堡的扩展说为人们指明了大陆漂流主要形成于地壳还处于柔性期的地质时代中。比如像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南端、印度半岛南端等均成尖嘴喙形,这是为什么?说明大陆板块漂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为我们指明那个地质时代地壳还处于塑性或延性变形阶段,大陆冇向南拉伸的运动现象(可能因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向南分离的缘故)。
因地球自转是以北极为底座,绕轨道进行运行,而南北两极的园周角虽然相同,但其运转线速度则相差悬殊,因而出现了北部劳亚大陆漂移分离相对缓慢,欧、亚、北美三洲的北端基本上还能联结在一起,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则漂移分离異常迩猛,非、澳、南美三洲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真所调‘南北向拉伸拉长,东西向分离’。南北拉伸越来越长,东西漂移分离越来越远。从而出现洋壳与地慢层极度变薄和张性深大断裂十分发育,产生洋底下沉下陷,频生巨大海槽、海盆、海沟、南北走向的裂谷…等。南太平洋原是有完整大陆白了,因下沉下陷后而成星罗棋布的碎裂岛群与岛链,故无完整的‘下半身’。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5:49
震源体:是指最先发生地震的起始地点和射出地震发射线的物体,把它称为震源体。
震中与极震区:指地震波最先达到地面的一点,也就是震源在地表上的垂直投影,或说是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被称为震中。震中是地面上距震源最近的地方,所以这里是地面上地震强度最大的地方,理论上说应该是这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震中附近(指距震中一定距离)震动最大,一般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做极震区。极震区与震中不重合。地面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往往并不是震中所在处,而是在稍微离开震中一些的地方。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5:50
地震发射线和同震面:
震源突发地震后,产生巨大能量向四面八方、立体状向外发射出去,如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向四面八方发射。以震源为中心点向四面八方发射的线称为地震震源发射线。发射线是和同震面垂直的。又何调同震面?即把地震波离开震源同时达到的各点连接起末,形成的封闭曲面,称为同震面。同震面通常为大人不等的球面(或称焦球面)。因组成地壳的物质不会是均一的,密度愈深愈大,弹性愈深愈高,因此,同震面的分布(以震源为中心的间隔相等的同震面)不会是同心球式,而是偏心球式。
同震线:也叫同震线。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或叫同震线)。若组成地壳的介质是均一的,那么等震线则形成以震中为中心的同心圆;因组成地壳介质白勺不会是均一的,因此,等震园的分布不会是同心园,而是偏心园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5:57
地震发射线和同震面:
震源突发地震后,产生巨大能量向四面八方、立体状向外发射出去,如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向四面八方发射。以震源为中心点向四面八方发射的线称为地震震源发射线。发射线是和同震面垂直的。又何调同震面?即把地震波离开震源同时达到的各点连接起末,形成的封闭曲面,称为同震面。同震面通常为大人不等的球面(或称焦球面)。因组成地壳的物质不会是均一的,密度愈深愈大,弹性愈深愈高,因此,同震面的分布(以震源为中心的间隔相等的同震面)不会是同心球式,而是偏心球式。
同震线:也叫同震线。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或叫同震线)。若组成地壳的介质是均一的,那么等震线则形成以震中为中心的同心圆;因组成地壳介质白勺不会是均一的,因此,等震园的分布不会是同心园,而是偏心园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5:58
地磁场和“发电机理论”的假说: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磁体。地球存在磁场的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本儿理论”。公元1945年,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微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
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一会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解释,认为按照物理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6000K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产生。
上述两种对地磁场形成的论说,筆者认为后一种论说更切合实际。因为它从地球内部深处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和元素的原子之核外电子向外逃逸……等方面进行论述;筆者认为:核外电子逃逸和失去是产生磁性的根本所在。
地磁场的主要部分犹如一个近似沿自转轴方向均匀磁化的球体之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5:58
1、在地核外部应是带负电的很轻的液态电子层;在地核内部应是带正电的宻度很重的的原子核。原子核在地核球心的聚结是地球引力场的的核心(源心),并对外辐射出引力。
2、永磁体,分子电流产生较小的磁性体——磁畴;运动电荷产生磁场:电流是电荷的定向运动,所以可以说电流产生磁场。第三种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地球磁场的产生不外乎上述三种形式。最后确定地球磁场的产生的原因只有一种,那就是运动电荷产生的。
3、地球磁场的主要部分是由这种环形电流(从东向西环绕地球的环形电流,与地球自转方向同步。向阳面电荷集中,运动块;背阳面电荷分散,运动较慢。
4、地球的近地大气中带有正电荷,地球表面带负电荷,所带电量都是5.4×10^5库伦。
5、电磁效应:奥斯特友现,任何通有电流的导线,都可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的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建立的磁场相同的、方向互相垂直。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5:59
地磁、地磁子午线、地理子午线、磁偏角、磁倾角、磁暴、磁异常等名词的舍义:
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我国早在公元前1100年以前便利用这个性质发明了罗盘。地球的磁性,很清楚地反映在对磁针的影响上。众所周知,磁针是是指向南北,也就是指向地磁的两极,但这两极并不与地球地理两极相吻合,吸引磁针北端的磁极位在北美洲的最北边境,吸引磁针南端的则在南极的大陆上。因此,磁两极位置所构成的磁子午线和地球的地理子线就相交成一定的角度,这个夹角称之为磁偏角。各地的磁偏角是不一样的,把磁偏角相等的各点连起来所形成的线条,叫地磁等偏线。
放在水平位置上的磁针只有在赤道上才能维持水平,分别向两极移动就会发生磁针的倾斜,与水平面作成交角,到两极点时,磁针就会直立起来,磁针与水平面所成的交角叫地磁倾角,简称磁倾角。连接地磁倾角相等的各点的线条,叫地磁等倾线。地磁倾角等于零的等倾线叫做地磁赤道。地磁赤道和地理赤道也是不相符合的。产生地磁偏角和地磁倾角经常改变的原因,是因季度变化与昼夜变化有密切关係的。此外还有偶然的强烈的变化,特称之为磁暴。据研究磁暴发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如地震就可以引起磁暴,因此在多震地区就可以利用磁暴来预测地震。
如某些地方地磁线延长时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这就叫做地磁异常。这种现象的发生,或是由于地面下存在有具磁性的岩石或矿物,或者是由于存在着大的断层,便各种不同成分的岩层在断层线上中断之所致。
根据地磁异常我们可以探索地下含有磁性的矿床及研究地质构造,例如大冶铁矿的延展方向和江西新喻铁矿,都是用磁测方法找到的。应着重研究磁测法在地震的前兆中的预告。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6:00
文章标题:为什么观测地球磁场的变化可以预报地震?
1970年1月5曰,云南通海7.7级地震前,震中区一些同志发现,半导体收音机音量减小,嘈杂不清,特别是在震前几分钟,声音突然中断。1969年7月26曰广东一次6.4级地震前,也有类似情况。这是为什么呢?是那里的地球磁场因为将要发生地震而有了变化。地球的磁场(参阅60楼中的图1,PP表示地磁极,NS表示地球的地理极)或称地磁,包括三个要素:磁场强度、磁倾角(磁针与水平面的夹角,参阅60楼中的图2)和磁偏角(磁针与正北正南方向的夹角,参阅60楼中的图3)。地壳中的岩石有许多是具有磁性的,这些岩石受力变形时,磁性就会变化。因此在强烈地震前,磁场强度和磁偏角也会发生变化,引起地磁的局部异常。这种因地震活动而导致地磁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呼做“震磁效应”。很多地震活动与地磁异常有关。从空间分布看,有些强震还与大陆地磁异常中心(大陆上地磁异常最厉害的区域)有对应关係。从时间分布看,在有些强震之前,局部地磁会出现短期的异常变化。上述震前收音机音量的异常变化,就是地磁变化反应。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创造出多种仪器,观测震前地磁的异常变化,进行地震预报。如某地土地磁在正常情况下,磁偏角日幅差值(8时和16时的差值)为3~5毫米(土磁偏角仪标尺上读数)。如果连续6天日幅差值减小到2毫米以下,则属于异常,可以据此推算发震时间。I974年5月云南昭通地震前,从4月29日到5月5日,这一土地磁连续七天日幅差值小于2毫米,经推算发震日期为5月12日,结果于5月11日发生了7.1级强震,效果较好。(参阅60楼中的插图4)。
但是,地磁异常不仅与地震有关,更多的是与宇宙中的一些现象,如太阳活动等有关。此外,地磁还有随地区和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如年变(季节性变化),日变(昼夜变化)的特点。至于土也下某些金属矿体(比如磁铁矿)的存在,也可以引起地磁异常。所以在发现地磁的异常变化时,必须认真分折研究,排除种种干扰因素,才能收到较好的地震预报效果。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6:01
地磁:地磁又称地球磁场或叫地磁场,是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地磁场类似铁棒,但是这种相似只是粗略的。磁铁棒或是其它永久磁铁的磁场是由于铁原子中的电子有序的运动而形成的。然而,地核的温度高于居里点(铁的居里点1043K),铁原子的电子轨道的方向会变得随机化,这样随机化会使得物质失去它的磁场。因此地磁场的成因并不是由于有磁性的铁矿,主要的因素是电流(地电流)。另一项地磁场与铁棒不同的特征是地磁场的磁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3-29 15: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